从标记“想看”到“看过”历时三年的《风林火山》终于食用完毕,给自己三年的等待画上了句号。
像是一部精致的艺术装置,电影堆叠起了豪华的卡司阵容,考究的美术、置景、音乐(这里为坂本龙一加一星),让下雪的香港变成架空“哥谭”,一个个各怀鬼胎,行走在刀尖与欲望边缘的人物出现又离开,和故事整体的调性是相配的,足以见得导演艺术匠心之独运,审美功底之深厚。
但无论怎么贴金,也无法掩盖其叙事的无力和剧情的悬浮,电影有三条主线:在正邪边缘游走的警察、在黑暗之中偷生的杀手、明争暗斗的豪门兄弟,无非就是黑吃黑、官商勾结、帮派对峙、豪门恩怨这些经典港片元素,如果有足够的功力,相信每一条都能释放出足够精彩的戏剧张力,但公映版的两个小时里,我们没有看到有血肉的故事,重要角色没有支撑其行动的前因后果,大家都死得如此草率和突然,重要情节之间没有互相衔接的合理性,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和留白。
或许在导演看来,我只需在我亲手塑造的乐园中,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政治隐喻引出即可,其他的,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的电影要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但是我没有讲故事的义务”。
开始放字幕后,全场还是一片沉默。
这是我见过的最安静的电影散场。
即便灯亮了,大家还是静坐原地,试图搞清楚过去两个小时里发生了什么。
随后有一部分人拿出了手机,想要立刻通过万能的互联网找到答案,还有一部分人只是沉默地离开了。
我觉得这不应该算部烂片,因为从画面质感和每个演员的脸来看,这应该是部制作精良的大作才对,更不用说我并在意但是很多人在意且一看就花大精力的动作场面了。
但是,如果导演想要讲的真的是我觉得他似乎在讲的故事,是不是也讲的太仓促了?
再回归到这个电影值不值得去电影院看这个问题上。
我个人觉得还是值得的。
我去电影院主要看了小红上各种金城武帅气的切片,事实上也的确把金城武拍的很帅。
不只是金城武很帅,每个演员的脸都很适合大荧幕,全程都赏心悦目。
随着越来越多的演员电影电视两开花,时不时会在电影院看到其实只适合活在精修照里的脸,看多了有强烈的不适感。
这部电影完全没这个问题,每个演员,无论是否可以定义为帅或者美,放在大屏幕上都会感觉非常舒适。
虽然这部片子是围绕金城武的高颜值营销的,但是他的戏份并没有那么多。
不过我也没有希望他戏份更多一点,因为如果再更多,可能就会帅的我眼睛疼了。
现在这样的浓度感觉刚好。
比无印良品的广告浓度淡一些,持续时间长一些,总体感受良好。
感谢金城武在仅此一次的人生中、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每隔几年为我们展现一次高质量人类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帅的形态。
希望他在往后的日子里继续做好这项重要的工作。
听说现在公映的是个删减版,还有好多素材没放进去。
我觉得导演应该再努力一下,剪个netflix版,用五六集的时间把每个人物的故事说清楚。
最后再说说看电影的时候出现的一些小想法:1. 金城武睡在隧道里是因为隧道夜间是封闭的,比如东湖隧道一点到五点封闭。
可以推断,东湖隧道夜间封闭,是因为晚上金城武要在里面睡觉。
故而可以推断,金城武有时候失眠,晚上只睡四个小时。
2. 我总是试图理解为什么包括导演在内的很多人都喜欢用抽烟来营造颓废帅气的感觉。
曾经听过一个说法,烟几天相当于小baby的婴儿奶嘴,碰到困难要啄几口。
我深表赞同。
今天的电影又让我感受到烟其实也是大人的泡泡机。
小朋友用泡泡机营造梦幻的氛围,烟也可以带来烟雾缭绕的氛围,叫氤氲,对吧。
或者说是仙女棒,烟花之类的?
嗯,香烟是男人的仙女棒,是男人的婴儿奶嘴加仙女棒。
电影里把抽烟拍的很帅,但那是因为电影只有视觉,没有嗅觉。
如果现实中有人这么抽烟,那该会多臭。
每个人都又帅又臭,又臭又帅。
3. 金城武和高圆圆坐在车里的镜头很像《如果爱》里和周迅坐在车里的镜头。
不过如果爱更棒,如果爱自然是我心中排名第一的电影。
希望每个还没看过的人都去看!
4. 今天唯一失望的是这家电影院的爆米花不好吃!
糖不够多!
还软了!
希望我吸取教训,牢牢记住:家门口这家电影院的爆米花不好吃!
不要来!
我觉得挺好看,有《枪火》《复仇》那味。
影片一开头的枪战超级过瘾,这才是黑帮片的标配嘛。
从小就看《英雄本色》《喋血双雄》《英雄好汉》《复仇》……枪林弹雨、快意恩仇,一直觉得这才叫黑帮片,后来什么《古惑仔》《黑社会》《洪兴十三妹》名气虽大,但一群人为了争几条街看场子的权利拿着西瓜刀砍来砍去,真没意思,还被人当成香港黑帮片的代表作,我呸!!
刘青云女儿才6岁,单亲,有哮喘病,两个人相依为命,但刘青云说死就死了——这就是人生,不在乎你有多少牵挂,抹去你就像抹去一粒尘埃,残酷到令人发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等芸芸众生就是一只只土狗,艰难的活在世上,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上一秒女同事还在说“啥不得你们,你们就是我的家人”,下一秒古天乐就把她按在水里差点淹死;前一天还合作无间,后一天就因为任务要杀死同伴。
杀手们悲怆的宿命令人唏嘘。
好像《枪手》里等待结果的被俘杀手,大佬们一句话就可以决定三分钟后你是成为朋友还是成为尸体。
本片不是一部枪战片、警匪片,而是一部哲学片。
=====================================================去电影院看电影有利有弊,利是视觉效果好,弊是不知道会遇到什么观众。
今天观影时后面一对小情侣,女的又胖又丑戴着眼镜,不停的评论剧情,虽然她压低了声音,但因为相距不到两米还是能听的清,真烦人!
再后面三排是几个社会青年,观影的时候还好,看完后嘴里骂骂咧咧:“拍的什么玩艺!
听说还有续集,狗都不看!
”我手里要是有枪的话真想清空弹匣
这是一部删掉最后一句话将无法过审的神奇电影以下内容将尽量避开剧情,将讲一些只有看完才能看懂的内容,但还是请酌情观看。
1.血与“毒品”一旦混合将永远无法分开: 影片开始的第一幕就展现了这个信息量超大的镜头,这也是为什么导演要固执选择下雪的香港。
因为毒已经渗入了香港所有空间。
在九十年代,左派的弟弟继承了由毒品起家的商业帝国,因为与“思想医生”交融,决定毁掉香港所有的“毒品”。
而逃亡到西方的右派哥哥决定用暴力去抢夺所有的“毒品”。
影片就在这样的起始条件下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故事(并非故事)。
2.电影中的视听与故事的妥协: 电影中几乎每一帧都堪称艺术,但是影片的原始版本绝对是黑白的,但是可能考虑到商业要素而妥协呈现在这种低饱和的状态,影片中人物所处的空间的所有墙体、人物服饰上的纹样,显然是为了黑白画面失去色彩下而精心设计的:
注意图中人物服饰的纹理变成彩色后反而让美术层面的设计有点突兀,但依然是绝美。
而故事层面可以察觉,几乎是支离破碎,125分钟的电影拥有三条故事线,但是三条线的“线段”部分似乎因为时长或者其他原因考虑而变得支离破碎,三条故事线只留下了线与线相交汇“结”的部分,故事线自己无法与自己相互呼应,导致整个电影几乎支离破碎,你不知道这个角色为什么要生离死别,他们为什么而去战斗,只有故事走到了最后的结果,一切才能豁然开朗,才能理解电影中故事到底在隐喻什么,但是恕我直言,如果你没拥有足够的记忆力与耐心,整个电影观影过程堪称折磨。
能察觉到古仔的角色与刘青云的角色故事应该被大量删减掉了并且所有人应该都有一个疑问❓电影是否经过了补拍?
我来回答你:是的。
电影如果失去了最后一句台词或者补拍的倒数第二个段落的话(个人猜测是补拍),影片几乎无法过审,电影中结尾的特写镜头也表示导演在漫长的后期中选择了向前看,让故事中金城武的角色没有走向死路。
3.来自导演本人的自杀式袭击
如果完整看过之后或许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一语双关,甚至无论是场外事件还完美呼应了故事。
影片的故事由资本接班人而写,由资本接班人而产生故事,这是一部几乎自爆式的、对导演自己的阶级的拷问,同时整个即是故事是历史也是他脑中的预演。
或者说,格局更大一些,如果影片中所代表的世界不只是香港呢?
影片中90年代所代表的就是的那场1991年开始的世界之间的战争,从那时起世界格局开始变化。
那么,毒品就不再是毒品而是资本。
也就是说,自文明诞生以来,血与资本一旦混合就无法分开。
虽然努力也无法产除资本,但是为了下一代也必须努力一下不是吗?
2025/10/1
好久没写影评,不聊剧作和表演,从摄影、美术、制片层面聊聊《风林火山》。
-摄影每个人口味不同,这部低照度正好戳中我的审美。
Shooting on the shadow side:先划黑的边界,再给人物一口能呼吸的轮廓。
主光藏进环境(路灯/霓虹/车灯/橱窗返光),正面不硬补,暗侧负填充,让黑有体积。
影调克制:高光压住不过曝,中间调可读;不抹净噪点,让粗颗粒与雪花、冷空气的微尘同频但不绝情。
构图为“黑”让路:光源当锚点,刻意留暗区作呼吸;对角线拆冷/暖与明/暗,前景遮挡与玻璃反射叠出空间;长焦“压街”、广角“吞街”,机位始终克制,像在黑里雕秩序。
-美术美术是影调的同谋:服装尽量去光泽,毛呢/棉麻/粗织让人物进暗也不塌;旧墙皮、锈金属、磨砂玻璃、湿地都在“吃光”。
色彩克制,以冷暖对位立秩序:钠灯之金×LED之青,霓虹与警示作为少量高纯度,持续引导视线。
贯穿全片的“雪”,被当作体积光载体:雪粒入光→显影→情绪起伏。
Juno Mak身兼导/编/美指,把材质、灯位、湿度、气流拧成一体,细致入微。
-制片几乎地狱难度:大体量夜戏的封路与人流、电力负载与LED频闪兼容;混色温对白还原;雨雪连戏的连续性与服化粘度;低照度群像的安全半径与走位;湿地+雪机+风机同场,还要稳镜护机。
为让香港“下一场雪”,把这份“安静的危险”拍稳,respect。
-写在最后网上评价两极,我依然欣赏麦浚龙的影调秩序与材质信仰。
等待已久的《风林火山》,没有让我失望。
《风林火山》是一部我期待多年的电影,所以甫一上映,我便在第一时间观影。
与主流的观点不同,我非常喜欢这部片,惟片长过短,意犹未尽。
我并不认为本片情节有何晦涩难懂之处:贩毒起家的商业巨鳄李家,两兄弟一个主张禁毒,一个主张贩毒。
金城武饰演的主张禁毒的李雾童开场便以国语台词拜访其父——这也是全片的唯一一场国语台词的戏。
而接下来其展开的一系列活动,皆以铲除旧势力为宗旨,试图建立新秩序。
是为改变。
而主张贩毒的李文狄所代表的势力,即古天乐饰演的程文星团队,有当铺老板和裁缝组成的成员,展现了香港本土文化之底色。
是为不变。
在此种暗示下,「毒」的概念就变得清晰起来了,而本地人民若离开了「毒」的供给,便会发生暴力。
各方势力基于此设定而采取的各种行动也值得玩味,具体不再展开。
由于角色众多,片长有限,几位主要角色的塑造有所不足,但无伤大雅。
除此以外我还很喜欢这部片用彩色的镜头,通过服装造型的设计呈现出了黑白片的质感,非常厉害。
本片的配乐也令人印象深刻,音乐是从未中断的,只是会在有需要的时候渐强,在不需要的时侯渐弱,但并未完全消失。
这就导致整部片里的配乐始终是连贯流畅的,太棒了。
因为本片的大部分缺点都是作品以外的因素导致的,能够拍一部这样的电影并不容易,最终本片还是不得不在一个禁毒的国家上映,为此必须将毒替换成药。
这么多年麦浚龙就给观众看这东西,白白浪费期待,整个剧情稀碎,开一堆人物支线又讲不明白,里面的男人穿的都是挺帅的,干脆开个写真集得了,所谓可以吹吹的画面在我这里来看也不过如此,完全就是麦浚龙这个富二代拍给自己自娱自乐的电影非常失败的一次尝试,内核非常空洞无聊,从头到尾都是装逼,装腔作势支离破碎,很多人物线完全可以删掉,看完感觉很多条线都没有讲完,讲了一半就结束了
很久没有看过装逼装的这么好的电影了。
每个人都在装逼,金城武装逼,刘青云装逼,梁家辉装逼,古天乐装逼,卢冠廷林俊贤杜德伟就连鲍起静也装逼。
唯独任贤齐戏份太少没让他装狗逼。
他们从起床就开始装逼,抽烟也装逼,喝咖啡也装逼,吃馄炖也装逼,连扑克牌都在装逼。
杀人时更是装逼。
但每个人装逼都装的很帅。
配上麦浚龙那种风格的衣服再加上低饱和的质感更是帅到爆炸。
如果唯一有一点不帅,就是高圆圆的发型我觉得不太帅。
如果这个片子有什么缺点,就是故事讲的七零八落的。
我从影院出来,模仿金城武抽支烟抬头吐烟的时候就在想,这部电影后半段到底在讲什么?
麦浚龙和高圆圆什么关系,杜德伟和金城武啥意思,太一又是啥情况,林俊贤怎么还活着。
但这并不影响我的观影体验,有些桥段我刚感觉无聊,马上就看到,卧槽,开始装逼了。
帅!
5月17日,SCREENDAILY发表了一篇名为《不计成本,麦浚龙颠覆性重构了一个另类的90年代香港》(With no expense spared, Juno Mak constructs an alternate 1990s Hong Kong)的评论文章。
这位演员/导演继《僵尸》后令人备受期待的神秘续作亮相戛纳午夜展映单元。
道德困境、野心博弈与手段较量构成了《风林火山》的核心。
文:ELIZABETH KERR翻译:跳房子排版:泓泽视频图片:忠泽 陆泫龙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该片的背景设定在90年代,是香港演员兼导演麦浚龙执导的第二部长片,讲述了一对身处毒品交易对立面的兄弟在家族制药企业总裁遇害后,陷入愈发残酷的权力斗争的故事。
一位是拼命洗白的企业继承人,另一位则甘愿维持公司合法与非法药品贩卖的双面身份。
尽管这部影片凭借精良的制作构建出华丽而恢弘的“准史诗”格局,但支离破碎的节奏和时而晦涩、时而混乱的叙事手法,令这部作品几乎难以解读——所幸没有完全丧失视觉呈现上的可观性。
在戛纳午夜单元举行全球首映的《风林火山》,是麦浚龙继2013年获得金马奖费比西奖的《僵尸》之后,筹备近十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延期)、耗资据传达4亿港元(约合5100万美元)的野心之作,堪称香港电影史上最高成本制作之一。
《僵尸》剧照就目前情况而言,该片仍有望吸引其他电影节,尤其是聚焦类型片的影展或其他活动的注意,也可能获得小众发行商的青睐。
虽然能否复刻去年同属戛纳午夜单元的《九龙城寨之围城》的轰动还有待观察,但考虑到叙事复杂性,《风林火山》在大银幕上显然更能发挥出视觉呈现上的优势。
这部影片信息量堪称爆炸,故事始于1994年一个架空的法外香港,制药企业Q-IN的继承人莫顿·李(金城武饰,暌违银幕八年再度亮相)前往医院探望病重的父亲。
与此同时,两名神秘悍匪在铜锣湾交错的街区里(实际上是在深圳搭建的实景模型)发动了血腥的枪击事件。
而被困在风暴中心的救护车旋即成为攻击目标——这座位于辐射区中心的城市正经历着药品短缺危机,毁灭性辐射和漫天飞雪加剧了局面的混乱。
当一名卧底探员(麦浚龙饰演)化身人肉炸弹炸毁Q-IN总裁所在的医院后,莫顿启动了重塑企业形象的洗白计划。
游走于正义与邪恶之间的缉毒警员黄志达(刘青云饰)、老谋深算的警探铁文杰(梁家辉饰)、职业“清道夫”程文生(古天乐饰)、莫顿的妻子刘思言(高圆圆饰)以及逃亡在外的长兄麦德士(杜德伟饰),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或阻碍着这场转型计划,而这还仅仅是冰山一角。
虽然麦浚龙在片中多处引用《孙子兵法》(本片中文片名即取自该典籍),但《风林火山》本质上仍然是一部经典的黑帮兄弟情仇剧(令人联想到《辣手神探》),戏中不乏《教父2》《盗火线》《机械战警》的影子,还额外添加了动作类电子游戏的元素。
麦浚龙此次与周汶儒(代表作《第八个嫌疑人》)合作编剧,他以重构香港犯罪类型片的姿态,巧妙地沿用了他在前作《僵尸》中标志性的低饱和色调与后启示录工业风格的美学设计。
恰到好处的时代错位感支撑着影片构建起坚实的世界观,而麦浚龙对香港独特的空间视觉张力的把控依然相当精准。
无论是开场莫顿在无数城市隧道之一中的卧床镜头、还是铜锣湾的飘雪奇观,抑或堪称影史上最风格化的葬礼场景,都极具视觉冲击力。
但动作指导邓瑞华的设计实在是敷衍了事——可能没有脱离导演的哲学化追求,但《风再起时》《树大招风》等兼具思辨深度与动作张力的港片早已证明二者能够完美融合。
《风林火山》让人感觉存在大量的叙事缺失,真实原因可能是原始素材过于丰厚——据传导演剪辑版长达近七小时。
大量情感线索与叙事脉络被删减,意味着观众不得不耗费大量精力来厘清人物关系与他们的行为动机,从而难以完全沉浸在这个异世界般的香港,而全明星阵容的表演也因此沦为陪衬。
总而言之,《风林火山》仍然是一部富有巧思的作品,它更适合做成一部精彩的迷你剧。
书本短评陆泫龙(抛开书本戛纳记者):2🌟枪战版《小时代》,一直在下雪的铜锣湾,暧昧不清的人物关系,集团勾心斗角的继承者们,粉墨登场并完成各自的表演任务。
从一开头的打斗戏开始,1:1的铜锣湾置景便显得虚假,没有真实的“人”的存在,也没有任何明确的主线和关系推进,甚至连最基本的故事“三要素”都因素材剪辑的原因而几度沦丧,接连不断的杀戮场面更是没有任何精彩的动作设计,不是莫名其妙地开枪杀人就是毫无逻辑的暴力互搏。
不仅一众演员的念白不如人意,而且古天乐近年来一直在重复相同的角色。
在麦浚龙的世界当中,女性沦为陪衬和男性欲望的视觉材料,处处充溢着导演对权力阶级的意淫和人物塑造毫无特点的理解。
《风林火山》中所营造的男性气质,既非盖·里奇那般英雄主义式的浴血奋战,亦非北野武黑白两道的精神流露,比邱礼涛差了十个郑保瑞。
质感满分,叙事零分。
偏科严重、严重失衡的一部犯罪题材港片。
今年国庆档,我个人最期待的就是这部《风林火山》。
绝版演员阵容+预告片的光影质感,期待值拉满。
看后,这部电影对视觉风格的追求确实达到了偏执的程度,营造了极致的视觉美学与氛围。
黑白画面非常有质感,光影构图很享受。
全片自始至终黑暗环境下飘落的白雪,给人一种冰冷、末世感的独特美学。
这样的场景设计,既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也是一种情绪的传递。
但是,《风林火山》的叙事过于混乱,多线叙事并非不可以,但由于情节严重跳跃,导致观感上情节支离破碎、过渡衔接生硬。
虽然,本片集齐了金城武、刘青云、梁家辉、古天乐、高圆圆、任贤齐的“绝版演员阵容”。
但难掩人物动机模糊、情感薄弱。
在观影时让人难以代入,共情不足。
最后,难免沦为形式大于内容的结果。
如果你是穿搭追求者、纯视觉艺术爱好者,那这部有强烈作者美学风格的港片,不妨一看。
如果,你期待一个情节紧凑、逻辑清晰的故事,那这部《风林火山》显然不是你的菜。
关注@电影员:共沐光影,自由影评!
不好看
优点:场景布置、外景还是很好的,不是那种在影视城里一眼假的瞎折腾,动作戏尚可,还勉强能看缺点:看不懂,不知道你们在干什么,文绉绉的,都不知道你们在讲什么故事,乱七八糟的
没看懂,看了不到一半弃剧了,女主好漂亮
剪成这样我都看不懂😂最喜欢的两个女主单元被一剪没,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