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孩童为主角的战争电影并不少见,前有《伊万的童年》《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后有《乔乔的异想世界》,它们都以稚嫩的幼童视角,放大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如今,又来一部同题材影片,与前几部不同的是,它是平静的,从容的,甚至还有一点可爱。
片名童真而有趣,这里的元首,指的就是二战时期的德国首领希特勒,他偷走的也不是一只粉兔子,而是无数犹太儿童原本粉红美好的童年。
电影以犹太小女孩安娜的视角,记录了二战时因希特勒上台,一家人流亡的全部过程。
影片并没有直接刻画战争的残酷,也没有直面犹太人遭受的迫害,而是站在一个德国中产阶级家庭的角度,以孩子天真的视角,展现政治和权势的迫害。
电影改编自同名自传小说,作者就是安娜本人,片中所有人物都真实存在,整个流亡过程也是她的亲身经历的。
电影最大的起落,是一个原本富裕美满的家庭变得衣食困顿,四处流亡,整部电影看上去十分平静,没有直接的苦难,只有离别和颠沛的伤感在伤感之下,影片还充斥着满满的爱与温暖,即便流亡海外,付不起房租,父亲还是从微薄的收入里拿出一部分为妻子买蛋糕。
为妻子准备的圣诞礼物,是一副布料缝制的钢琴键,因为身为音乐家的妻子,为了他放弃了梦想,颠沛流离中甚至连钢琴的琴键都摸不到。
安娜的教父告诉她世间有美好的魔法,只要轻轻一吹,就能够愿望成真,在得知自己的兔子被元首偷去了之后,安娜揭穿了教父这个充满爱心的小把戏。
教父并不沮丧,即便在他被纳粹排挤打压迫害,依然托友人将怀表带给安娜,为她保留这美好愿景的存在。
从苦难中抓住温暖,从流亡中更懂爱和尊重,这或许就是这部电影想要带给我们的,它虽不像其他战争电影的主题那般重大和深远,却依然深入人心。
看过好几部二战题材的电影,这一部算是最轻松的了。
没有灰暗的集中营以及血腥的屠杀,没有太多赤裸裸的生离死别,更多的是一个颠沛流离、却依旧充满爱的童年。
可是1933年的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尽管后来世人皆知的种族灭绝尚未到来,但是犹太人的命运已经悄然书写,长夜将至,危机四伏,就像是片头柏林学校的嘉年华,男孩子们扮成纳粹的模样嬉戏打闹,希勒特政府逐步当权、排除异己,一场狂热的种族清洗已经埋下了伏笔。
而Anna总体明亮的童年里也有着零星的黑暗片段:譬如在瑞士风景如画的山野上,老师漫不经心地提到她父亲被纳粹悬赏的人头;譬如巴黎公寓里被迫躲避房东催房租,吃着一成不变的晚餐的经历;譬如从别人口中听到的Julius叔叔去世的消息。
Anna的童年是不幸的:还在天真烂漫的年纪里,她被迫抛下心爱的粉兔子、疼爱自己的Heimpi,告别故乡柏林,成为流离失所的难民;当她与Max好不容易逐渐融入瑞士的生活,交上朋友时,又被迫跟随父母前往巴黎寻求生计;在五光十色的巴黎,他们先前在柏林舒适体面的生活不再,只能像穷孩子一样接受别人的救济,而生活里房东、邻居对犹太人的歧视与辱骂如影随形。
直到最后,她再也没看到自己心爱的粉兔子,就如她回不去的故乡。
但是Anna一家也是幸运的:他们一步一步逃离了纳粹阴影下的德国,在他们的身后,是被栓在猪窝最后不堪其辱自杀的Teitelbaum教授,是因为祖母是犹太人而被逐步剥夺正常生活、郁郁而终的Julius,是近600万被屠杀的犹太人。
而她最终与家人一起,得以在英国定居,获得想望已久的家。
她也成为了一个儿童书籍插画家,得以诉说出这个孩子眼中的浩劫前夜。
2022年的最后一部电影。
依然是在片尾哭到失声,比上一次远远更深刻——当然,或许,无论是哪一次,无不是「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
【自我的成长】影片主线,是安娜在流亡过程中的成长;但绝不应片面地将这种「成长」仅仅理解为迅速适应每一种全新文化的「韧性」。
真正的成长,是安娜作为一个人的自我的成长:在瑞士,安娜不管不顾山区学校里男女分离的刻板印象,冒着所谓「走光」被嘲笑的风险,第一个上前给男生示范标准的侧翻动作;在法国,安娜用刚刚学会的、还需翻着字典找「便宜的蜡笔」怎么说的语言,在课堂上第一次写下自己的家庭史与自我叙事;离开法国收拾行李时,安娜撕掉了厚厚一叠曾每天坚持计数的离家日历,正视自己或许再也无法「回家」的事实,面对自己流动的新身份,并在其中努力找到自我;在前往英国的轮船上,面对哥哥日常对她的「小男子汉」笑称,她第一次严肃地反驳「我也不小了,我也不是『男子汉』」……【你还可以】2022年11月,有一首写给体制内工作者的诗——《你还可以》。
可以不要再彷徨不要再无奈不要太担忧不要只恐惧当你为他们再增加一点勇气的时候影片中,同样有很多这样的人,默默地「抬高一寸」,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自己「还可以」做的事,支持着安娜一家人。
坐火车抵达德国与瑞士边境时,查护照的公职人员意识到了「这个姓氏非常特别」,然而在进行了例行确认环节后,依然放行了安娜一家人,目送他们在即将被当局吊销护照的最后一刻紧急离开德国国境。
暂居法国时,法国文学老师理解安娜一家的处境,(也许是特意)出了关于「旅行」的作文题,发还时将「奖金」夹在安娜的作文本里,还邀请安娜上台给大家朗读自己的作文——一阵急促的电话,作为当局批评者女儿的被迫流亡经历……这既是努力不伤害孩子尊严的前提下对安娜一家的经济支持,又是对全班孩子们的一场公民教育。
【活在真实中】身为当局勇敢批评者的安娜爸爸,哪怕在最艰难最受屈辱的时刻,都勉力维持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哪怕这种尊严,有时会体现为「不愿孩子接受(他不认同其作品价值观之人)施舍」的暴怒,会被安娜妈妈激烈地抨击为「你根本看不到孩子们的需求;孩子们需要的是新书包、新衣服……你已经不再是那个德国的著名批评家了!
」站在安娜爸爸的角度上,踏上再也无法返回的流亡之路,不仅仅意味着(或许暂时的)家庭经济困窘,更意味着(或许永久的)身份认同丧失——那个作为德国行动者批评者的「我」,我生命中如此珍贵的一部分,永久地被杀害了。
杀「我」者,是希特勒当局,还是「我」在护照即将被吊销的那一刻,做出的流亡决定?
这个问题,于安娜爸爸而言,是多么痛苦!
也正因为安娜爸爸用生命浸润这样的痛苦,他也更能看见孩子们的精神需求,温柔而坚定地理解、支持、鼓励孩子,看见并珍视自己对痛苦的敏感。
经历了身着纳粹制服的孩子突袭化装聚会现场、将安娜珍爱的粉兔子扔得飞来飞去,安娜第一次画出以「灾难」为主题的画。
当安娜将这张画拿给病中的爸爸时,爸爸没有像我们身边常见的部分家长那样不屑一顾、甚至轻浮地评论「小孩子怎么不画一点积极的东西」,而是看见安娜画里每个人的痛苦,允许安娜靠在他的怀里,望着她的眼睛认真地说,这种对痛苦的敏感,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值得我们用心保护的。
平安夜,在法国小公寓的阳台上,安娜问爸爸是否相信神。
爸爸诚实地回答「不相信」,「但要『感恩』」。
也许是翻译的问题,用了这个有时在这片土地上被污名化的词;但我理解安娜爸爸的意思:这里的「感恩」,意味着我们永不遗忘,永远满怀珍视地记得,是哪一位位伙伴替我们承担了不自由、承担了受屈辱,才让我们有机会获得片刻自由。
【安娜教父的故事】安娜的教父——安娜爸爸最珍视的朋友,正是这样一位伙伴。
「马上要被吊销护照」的预告,正是他对安娜爸爸发出的。
一开始,他也曾同样流亡到瑞士,并在辽阔的雪山下,和安娜爸爸见面。
那次挚友间的对话,如今想来倍感沉重:「可我想,祖国更需要我们……」「你是疯了吗?
」可继续流亡,将被剥夺德国国籍;作为「与同胞站在一起」之行动者自我的永久丧失,是多么难为安娜教父所接受。
不知何时,安娜教父返回了德国境内;仅仅通过将安娜爸爸化名为「爱丽丝」的明信片,与安娜一家保持遥远的联结。
直到有一天,明信片再也不来了;安娜一家得知,安娜教父在极度痛苦中自杀了。
影片没有展示给我们,自杀前这一段漫长的时光里,安娜教父经历了怎样的屈辱与自我折磨;影片也没有展示给我们,得知挚友自杀后,安娜爸爸又是如何于再也回不去的流亡旅途中,独自吞咽对挚友的负疚。
如果,仅仅是如果,安娜的爸爸没能流亡……那么,他能否在日益猖狂的法西斯化教育体系中,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良知的天空?
安娜和她的哥哥,又会不会有一天,失却了对痛苦的敏感、失却了活在真实中的信念、失却了独立的自我,甚至有一天,以冠冕堂皇的名义,举报自己的爸爸?
剧情所处的世代很凄惨,但亚瑟一家很乐观,从德国-瑞士-法国-伦敦,从小资家庭-难民,他们选择接受,面对现实积极乐观,虽有争吵,但依旧乐观的生活在一起。
剧情跌宕起伏,印象很深的是朱利斯叔叔的死,使整部剧一层灰色;贫穷引起的争吵,看着令人心疼。
安娜是个非常懂事的女孩,懂事到令人心疼,年纪虽小,却笔哥哥成熟很多,从买铅笔、捡硬币……她很单纯,很可爱。
结局还是很不错,亚瑟的剧本卖出去了,一家人搬到了伦敦,打趣要吃伦敦的老芝士。
最令我没想到的是这是由真实故事改编的,最后出来:安娜(名字忘记了)的成功,她真的成了名人,果然名人都拥有坎坷的童年。
(ps:谁的童年不坎坷呢?
人生正由坎坷组成)
本文首发于深焦Deepfocus公众号以孩童视角审视与观照事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种族清洗题材的电影放诸影坛并不鲜见,较出名的便有路易·马勒的《再见,孩子们》、马克·赫尔曼的《穿纹条睡衣的男孩》以及由塔伊加·维迪提执导,在今年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上斩获最佳改编剧本奖的《乔乔的异想世界》。
而与上述作品同中有异,曾凭《何处是我家》一片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德国女导演卡罗莉内·林克的新作《元首偷走了粉兔子》尽管也以“排犹”为背景,但聚焦的时间点却前移了许多,主角安娜一家流亡的日子集中在1933至1935年间希特勒上台纳粹党得势这段历史时期。
彼时至暗的威胁不过管窥一角,深渊的幽怖方才初见端倪,战争的阴霾尚如远山淡影,屠杀的血腥还未盈满于室。
故此,本片里并不会耳闻到凄然断肠的呻吟抑或目睹银牙咬碎的血泪,它既没有暴烈影像的痛楚展示,亦非托庇在奇趣风格之下的残酷童话,导演只是生活化地处理了一个家庭辗转多国的颠沛,呈示了一个女孩内心成长的徙旅。
整部影片徜徉在一种“闲花落地听无声”的散淡气质中,其间又流露出怅惘的忧思与愁绪,沉重的调性同明快的叙事相调和,由之焕发出轻逸的美感。
《元首偷走了粉兔子》的故事结构简单清晰,女孩安娜的父亲亚瑟是德国的一名犹太裔评论家,因在报刊上对阿道夫·希特勒毫不留情的批判而被纳粹视为眼中钉。
敏感察觉到危机的他决定在政坛大选出结果前逃往境外,安娜及其兄长和母亲随后也悄然离开柏林,投奔身在瑞士的父亲。
一家人自此开始了频仍的流离与居无定所的“难民”生活。
比较特别的是,导演卡罗莉内·林克采用了一种类似文学上“背面敷粉”的写作方法去叙说剧情,即不直接展示人物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一面,而灵巧地通过他们经济拮据、衣食困顿、无家可依的现实处境,反映出形势的艰难和生活的窘迫。
影片中的危机大多是借由“转述”的方式间接表达,“希特勒在大选中取得优势”、“纳粹抄了安娜他们的家”、“安娜的父亲亚瑟被希特勒以1000马克的金额悬赏人头”等等。
此类不时插入的危机叙述使影片的生活展示不致流于琐碎,始终牢牢把控着惶然的紧张与暂时的平静这两种状态间的微妙切换,保持叙事节奏推进上的张弛有道。
片中人物略显俏皮的对白则一方面为他们的互动平添趣致,另一方面也是在侧面反映角色面临的矛盾与压力,同时试图将戏剧冲突平稳地托举至观众眼前而非简单抛掷到银幕外。
当安娜为吃到发霉的奶酪而沮丧之际,她的哥哥麦克斯适时打趣道:“我们去的每一个地方,都少不了旧奶酪。
”饭桌上家人趋向低落的情绪顿时稍有纾解。
而在片尾安娜一家迫于生计不得不从巴黎迁往伦敦时,安娜和哥哥在船上喟叹他们又一次回到了“谁也不认识,什么也不懂”的原点,母亲亦调侃道:“我等不及今晚在伦敦吃上一块美味的老奶酪了!
”气氛得以重新活跃起来。
再如安娜跟妈妈感慨旅居生活的不易时,她叹了口气说:“至少我和麦克斯(她哥哥)将来应该都会成为名人,因为我们有一个艰难的童年。
”这些俏皮机敏的对白不止有助于人物排解压力,聊以遣兴,还能够帮助观众以较为松弛的状态体认人物的困境。
本片中或许寻不见那些足以令人振聋发聩难以忘怀的台词金句,但在大江大河的澎湃之外,涓涓细流所攒聚的力量同样引人入胜,闲花落地的刹那,固然缺少惊涛拍岸的声势,却自有一种静寂的感伤之美。
在强戏剧性的冲突展示被有意悬置的状况下,剧作上的细节就成为可否立起整个故事的关键。
而本片在情节呼应上的谨细亦颇值称道,安娜的教父朱利叶斯经常以他怀表上的机关逗弄安娜,使其相信自己具有许愿成真的魔法。
当安娜为逃难的生活感到懊丧并表示朱利叶斯逗她那一套早已不再管用时,朱利叶斯仍告诉安娜要“必须相信好的东西,这很重要。
”之后安娜在巴黎听闻朱利叶斯因被纳粹排挤、打压而身故,朱利叶斯的朋友将他的怀表带给了安娜,说安娜能收到这块怀表对朱利叶斯很重要。
绝望疲累的朱利叶斯虽不想再活,却把继续相信好的东西,相信善良会赢的信念托付给了安娜。
而安娜遗留家中的粉兔子作为片名出现,影片里虽提及的次数并不算多,可纵观全片来看,同样很好呼应了标题。
如今德语中,“pink”依然保留了拉丁语系中玫瑰的意思,代表明亮柔软,平静甜蜜和无害的意向。
《元首偷走了粉兔子》这个片名看似是个玩笑,亦非真实内容的反应,却不妨视为一个喻指。
“元首”(希特勒及其治下的纳粹党)窃取的与其说是粉色的兔子玩偶,毋宁说是女孩安娜散发着粉色光晕的、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导演稳妥且精巧地完成了这些微小之处的联结,从而赋予了影片“闲笔不闲,细节传神”的风格特质。
诚然,比之同类作品中展现出的犹太人的悲惨境遇与苦难回忆,本片没有那份刻骨铭心的疼痛感,主角一家的遭际相较后来他们同胞所面临的生死关隘也显得“幸运”不少。
自它影像中流淌而出的,是一种诗意的感伤与怅然的回望。
但这种感伤与怅惘同样有着摇撼人心的力量,它意味着与家乡的永诀,意味着粉色记忆的永久失却,也意味着携带创痛与负重的“存活”。
或许作为观众的我们更该庆幸,庆幸可以看到还有这样以孩童的视角,深情注视个人史的作品,为我们打开了一道隐匿在由宏大叙事话语所构筑而成的热泪伤痕之下的文本褶皱。
孩子在三岁的时候换了一个幼儿园,对一个刚熟悉了不久的环境,又得去面对一个新的环境,明显的感到不安!
9岁孩子,在逃亡路上表现出的除了新奇,还有越来越明显的不安。
粉色兔子是她安全感的一部分!
庆幸她有这样好的父母,一直告诉他要用感恩的心看待这个世界!
虽然一路颠沛流离,好在一家人始终在一起,这份安全感,对孩子的一生来说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谁偷了我的粉兔子》,一部以1993年希特勒当选德国总统为背景,由朱迪斯·克尔创作的同名儿童小说改编而来的影片。
影片以犹太小孩安娜的视角隐晦地描述了犹太人在希特勒当选后流离失所,被迫艰难生活。
易得,不易守 犹太儿童安娜便与她的哥哥麦克斯一同参与扮装聚会。
不爱热闹的安娜躲于一个桌下,抱着粉兔子,装成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
可——突然闯入,扮作戴着希特勒徽章的德国军官的一群人打算抢夺安娜的粉兔子。
这让心系家人的哥哥麦克斯不由得护住妹妹,与之对抗。
安娜紧紧抱住自己的粉兔子。
因为粉兔子不仅仅是安娜的玩偶,还是爱她的人对她的情感寄托,还是犹太人即将被全面控制的自由言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希特勒的权力日益膨胀,犹太人的生活变得越发艰难。
曾经看似坚固的防线逐渐崩溃,曾经温馨的家庭被拆散,往不同的路走去;曾经的自由言论被禁锢,往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奔跑。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谁偷了我的粉兔子》不仅是一部关于一个女孩和她的粉兔子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一个民族在困境中坚守信仰、追求自由的史诗。
只有当朱迪斯·克尔的亲身经历了那个混沌的时代,才能写出如此优秀,风趣,感人,深思的作品……二战前敏锐的德国犹太难民从瑞士到巴黎种种经历遭遇,让人对聪明懂事的小女孩安娜心生怜悯,可当你按正确的方向尽人事,听天命,冥冥中自有老天会为你安排好一切……所有的不公,遭遇可能都是人生必经的安排,在巴黎沦落为难民,从在柏林公众人物当被人无视甚至践踏的经历都没打跨这个犹太家庭,然而内心对光明的坚持才是最为难能可贵!
父亲,母亲,哥哥,安娜他们都以他们自有的方式种种应对,承担并坚持下来……,有说犹太人可怕正是如此,可我想说令人敬畏的不正是如此么?!
为什么你,你们,他们不行?!
为什么犹太人可以?
是犹太人恶劣?
还是你们或它们太固执而愚昧?!!!
知晓二战历程的后人们如我,为安娜一家人在巴黎的命运牵挂,而只有当片尾安娜一家人登上了去往英国的轮船,为他们忐忑不安的心,才有了一丝丝着落。。。
因为在影片叙述时期的过后几年,方能知道这终是赢来了渡过了漫长揪心的黑夜后黎明的曙光,也最终让原著朱迪斯·克尔可以把这属于那个时代的故事传阅后人,让人深思审视……这部电影的从拍摄导演制作演绎,到其内涵,寓意深远的意义,对于现在这个时代的文明国家来说,都是种警示,触动,教育,甚至是种震撼!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1933年1月,德国柏林。
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大资产阶级和民族沙文主义的支持下,上台执政。
人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拉开序幕。
5月10日,成千上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从柏林的大街小巷奔向贝贝尔广场,如涓涓细流,汇成滔天巨浪。
而广场上,更多的群众在等待着他们,等待着一场火刑。
在国歌声中,未来的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亲自指挥学生把广场上两万多册书籍付之一炬。
“受刑者”中有卡尔·马克思这种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作家的作品,这也就算了。
可没想到爱因斯坦这种科学家的科学著作也遭了殃。
它们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出现在纳粹公布的“焚毁书单”上。
火把点燃柴堆,宣告1933“柏林焚书运动”正式开始,也预告着接踵而至的暴行:国会大厦纵火案,取缔进步党派团体,全面查禁一切进步报刊,残酷镇压革命群众,犹太人灭种计划……
今天我要讲的,就是以希特勒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为背景,讲述纳粹批评家举家逃亡经历的电影:元首偷走了粉兔子
看到片名和海报,想必大家都想到了去年“寡姐”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乔乔兔》。
“元首”这位鬼畜区过气明星,好像和兔子杠上了。
故事开始于1933年1月的德国柏林,希特勒当选总理的前几天,当选总统建立纳粹德国的半年前。
阴霾渐渐笼罩德国。
我们的主角安娜生活在一个德国中产家庭,她的父亲亚瑟是一名犹太裔评论家。
因在报刊上对希特勒毫不留情的批判,被纳粹视为眼中钉。
看似安定平静的家,其实早已在无孔不入的纳粹粉丝盯梢之下。
好在有朋友通风报信,亚瑟决定在政坛大选结果公布前逃往境外。
妻子则带着女儿安娜和儿子麦克斯随后也悄然离开柏林,投奔身在瑞士的父亲,只留下女佣看家。
但除了两个孩子外,他们都知道这一别就是永别。
果不其然,随着希特勒成功当选总理,针对社会各界的清缴行动紧锣密鼓地展开,柏林的家不复存在。
安娜一家人自此开始了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难民”生活:在离开德国的列车上遭到层层排查,险些被列车上的宪兵撞破身份;
在瑞士乡村和父亲亚瑟重逢,享受了最后一段平静时光;
转移到法国巴黎,独栋别墅成了昏暗的出租屋,家庭琐事都得亲力亲为。
坚硬的法棍和烧焦的土豆是餐桌上的常客,就连吃块蛋糕都成了奢求。
屋漏偏逢南村群童卷我屋上三重茅,当局不接受亚瑟“过于犀利”的批评文章。
被纳粹取消国籍的他,也只能靠给报社写专栏换取微薄的薪水。
安娜兄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甚至沦落到去许愿池里捞硬币来补贴家用。
拖欠房租,躲避房东,每晚在父亲困于梦魇的呻吟声中辗转难眠……为了求生,一家人最终定居英国伦敦,却和自由与思想无关——只因为伦敦有人肯买亚瑟创作的剧本。
流亡生活中,安娜和麦克斯不得不努力适应不同的环境,学习不同国家的语言,被迫在漂泊的生活里习惯道别。
安娜无法忘记陪伴自己童年的那只粉色玩具兔,可惜它早就被落在了柏林的家里,逐渐被纳粹的黑暗包围。
好在直到最后,一家人都整整齐齐。
正如父亲亚瑟所说的:生活的不确定性,正是我们希望的来源。
亚瑟和妻子之间的甜蜜也令人动容。
即便流亡海外,已经付不起房租,亚瑟也要从12法郎的微薄收入里,抠出一部分为妻子买蛋糕。
他为妻子准备的圣诞礼物,是一副布料缝制的钢琴键。
身为音乐家的妻子,为了他放弃了梦想,颠沛流离中甚至连钢琴的琴键都摸不到。
亚瑟一家人的态度,始终吻合本片的主旨:无论何时都不要忘了快乐。
《元首偷走了粉兔子》并没有直接刻画战争的残酷,也没有直面犹太人遭受的迫害,主角一家过的比大部分难民滋润多了。
尽管影片详述了他们流亡生活中的种种不易,但是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家人是多么幸运。
在希特勒的领导下,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犹太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种族清洗,这场浩劫中有将近600万犹太人失去性命。
《辛德勒的名单》,观众从德国商人辛德勒的视角,目睹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到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钢琴家》,观众跟随波兰钢琴师史标曼的脚步,经历了家国沦陷之痛,遭受种种羞辱和折磨;
《美丽人生》,犹太青年圭多用一场精心设计的“游戏”,从纳粹的阴霾中保护孩子的童年……
以反犹主义暴行为背景的影片比比皆是,它们从不同视角,还原了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这部《元首偷走了粉兔子》站在一个德国中产阶级家庭的角度,以孩子天真的视角,补齐了纳粹德国“反犹主义”的最后一块拼图。
其实用儿童视角讲述“纳粹反犹”事件的电影不在少数。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穿纹条睡衣的男孩》、还有去年斩获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乔乔兔》。
同样是改编自原著小说,《乔乔兔》的小主人公乔乔,在母亲和犹太女孩的影响下,从狂热的纳粹支持者,一步步放下偏见,在街头共舞中完成蜕变。
用孩子的视角重新解读了在战争和霸权影响下,人们意识形态的病态。
也重申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观点:所有的偏见都源于无知。
所以《乔乔兔》与其说在谈论“反犹主义”,不如说它在探讨如何消解偏见和仇恨。
无论是时而如慈父、时而如朋友的希特勒,还是用肚子里飞满蝴蝶来形容爱意,《乔乔兔》充满了10岁孩子对于世界的绚烂想象。
而《元首偷走了粉兔子》同样改编自同名自传小说,作者本人就是安娜的原型。
片中所有人物都真实存在,整个流亡过程也是由作者的亲身经历改编。
所以《元首偷走了粉兔子》更贴近真实。
《元首偷走了粉兔子》并没有刻意设计矛盾对立,也没有太多惊心动魄的桥段。
中产家庭知识分子家庭殷实,加上儿童视角,又大大弱化了战争残酷的一面。
无论是影片中,还是现实原型,安娜一家人都没有直面过战争,只是因为战争蔓延而被迫流离失所。
诸如“希特勒当选总统”、“纳粹抄家”、“纳粹出1000马克悬赏亚瑟”等残酷信息,都是通过对话和新闻报道等间接的方式呈现。
我们能看到的,是体现在住宿条件、日常餐食等生活细枝末节的变化。
散发着臭鞋底气味的奶酪、石头一样坚硬的法棍、父亲每晚痛苦的呻吟……
最终,导演用一只银怀表,引爆了积淀一个多小时的情绪。
怀表的主人原本是安娜的叔叔,他原本也和亚瑟一样是一名知识分子。
却选择留在德国,最终遭到纳粹政府的迫害,选择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叔叔总是用银怀表逗安娜开心,告诉安娜,只要向着银怀表吹气,就能实现愿望。
借此向安娜传递积极乐观的心态。
可最终叔叔选择了绝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托付朋友将怀表带给安娜,也将乐观留给了侄女。
崩溃往往就在一瞬间,随着表盖打开,几年间的颠沛流离,种种委屈和心酸涌上鼻尖,坐在屏幕前跟随安娜一同旅行的观众,在此刻感同身受。
如果把这段旅程,放在犹太家庭身上,则天然带着一股岁月磨砺的忧愁。
“我们可能永远不会在一个地方落地生根,但会在很多不同地方有归属感。
”父亲亚瑟这句话说出了所有流亡犹太人的心声。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难怪这段不同寻常的旅程写成小说,能被翻译成20种语言,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片中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桥段。
安娜一家暂居巴黎期间,在出租屋的楼道里谈论起两个孩子优异的成绩。
这时邻居大妈路过,一家人礼貌性的打了声招呼。
没想到大妈恶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她说:“你们犹太人,就非得事事都争第一吗?
”
她是当时大部分欧洲人的缩影。
“反犹主义”不止存在于纳粹德国,往前能一直倒到中世纪。
因为信奉《塔木德》的犹太人,不愿在信仰和生活的任何方面融入欧洲社会。
“犹太人不相信耶稣是救世主”。
神学上的分歧,让基督徒对犹太人的感情从排斥上升到憎恶。
偏偏犹太人又酷爱经商,做生意头脑活,基督教禁止的放贷食息活动,犹太人做得风生水起。
*犹太人杀婴取血的油画至今悬挂在波兰桑多梅日大教堂 犹太人在长期的贸易中积累了大量财产,摇身一变成了欧洲的债主。
偏偏这群“异教徒债主”们智商奇高,干啥啥都行,以纳粹为主的反犹主义者只能陷入无能狂怒。
时至今日,我们中国人也被广泛的称作东方的犹太人。
毕竟咱们海外同胞和刻板印象中的犹太人有部分相似的特点——智慧勤奋,行事不受基督教规束。
正如《乔乔兔》想要传达的观点,偏见和歧视源于无知,时至今日,人类早就不该靠树立敌人来界定自我。
站在《元首偷走了粉兔子》的角度,即使生活对你重拳出击,心中也该有一盏微光,温暖但有力量。
愿人人心中怀揣美好,愿一切苦难都不被忘记,愿世界永保和平。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助理:大力
我深知现在的自己应该立刻马上入睡,很晚了,我不能熬夜。
但我不想让我看到的电影就这样在我的脑海中消失,我想将它们记录下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同样是讲二战下对犹太人的种族迫害,这部电影不像《美丽人生》或《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那般沉重。
相反,电影的色调是温暖和平静的,它的观感是焦急与幸福的。
电影中的Anna三次与流浪的地方告别,三次都采取了同样的方式,说再见。
每一次的再见,Anna都会和生活中的一切告别,石头,水井,挚友,仆人,玩偶,甚至灰色的墙皮,发霉的奶酪。
尽管漂泊无依,但Anna仍对生活心存感激。
Anna的内心是感性的,柔软的,充满善意的,拥有火光的。
记得在瑞士乡下Anna听到犹太人的遭遇后,一时难以接受,狂奔不止。
朱利亚斯找到了Anna,并安慰她说:“你的身上有一簇温暖的火光,无论发生了什么,都不要忘了它,好吗?
”此时的Anna拒绝了朱利亚斯的劝告,并且不再相信朱利亚斯和她之间的小把戏。
在法国巴黎期间,Anna得知了教父朱利亚斯的死讯后,Anna拿起了朱利亚斯递交给她的怀表,并对它吹了口气,打开了怀表。
此时的Anna,我想真正理解了朱利亚斯所说的内心的火光,Anna也愿意为此守护这份光,为黑暗的生活点燃希望。
电影最动人的细节点是在结尾。
结尾船只驶向英国,Anna一家人在甲板上看海。
Anna和哥哥Max听不懂甲板上的一句英文,但Anna却仍对未来和远方充满信心。
“虽然我们现在对这里一无所知,但我们总有一天会什么都知道。
”Anna望向大海,坚定地说道。
深夜,我放慢了打字的速度,缓缓感受着电影带给我的沉重与轻快,温暖与幸福。
我仿佛能看到,那个粉红兔子,又悄悄地溜进了伦敦,流入了Anna的梦中。
元首永远也带不走Anna梦里的那只粉红兔子,心中的那簇温暖火光。
时代背景下的痛苦,因为一家子的紧密连接而不至于太过于悲痛,淡淡的忧伤也有温馨,角度挺好的。就是感觉电影的节奏把握有点问题啊,一些桥段比较俗套,结局挺喜欢,一直在路上但仍有希望。#上海百丽宫影城
剪辑稀碎。儿童主视角讲述那段历史如果功力不够电影很容易显得轻飘飘,估计导演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一直在儿童和大人之间摇摆不定。 选角也不太行,一家四口除了小女孩父母儿子的气质都太德国
3.5+ 真实而自然的叙事是本片最大的亮点,虽然还是从孩童视角出发的二战电影,但选取的片段已经是最特殊的那群:被挤压的精英阶层的犹太人。但最残酷的也如此,上层尚且如此,那千千万万普通人又经历了什么呢?
不算典型的一个家庭流浪故事。书的话还有可读性,会提供当时很多细节,但单独抽故事出来拍电影就差点意思了。
再见,办公室;再见,圆形餐桌;再见,三角钢琴;再见,亲爱的海皮厨房;再见,可爱的老房子!再见,狭窄的小巷;再见,大石头;再见了,老水坑;再见,假人!再见,安娜!再见,灰色的房子;再见,维多利亚大街!在那儿,她找到了自己渴望的住所……
没有战争镜头的二战电影
片中扮演父亲的演员,也扮演了《元首归来》里的Hitler。
整部电影透着匮乏跟空洞,导演能把挺好的一个题材拍成这样难道不是庸才所为?花了三天逼着自己看完的,我真的厌倦了。
好在哪?就因为有阿尔卑斯山和塞纳河么?
2.8
『33rd金鸡影展』第六部:被片名误导,原以为会和《乔乔的异想世界》是同类型,后才发现本质是一部传记电影。视角倒是同JOJO一样,都从孩子身上出发,因而可爱明媚得多,削弱了时代背景的残酷性。但剧本相比而言,略显冗长,过于四平八稳,缺少惊喜。
希特勒当选前社会一片祥和 希特勒当选后人民仓皇狼狈 生而为犹太人 因政见不同信仰相异就要四处流浪无以为家 这漂泊的一路 小女孩也懂了很多 学会了很多 在驶向英国的游轮上 小女孩目向前方的不仅仅是宽广的英吉利海峡 更是他们此心安放的归属 他们小家庭团聚这渺小的幸福 却是时代下最奢侈的东西 幸运的是他们提前离开了 可还有千千万未曾离去的犹太人 他们的前路在哪 他们将何去何从呢
是因为我在电影院看的 还有人一直在捣蛋吗 为什么我觉得故事讲的很平 里面小女孩和女管家的connection是有点感动 以为会有更多
影片改編自兒童繪本,立基於1933年納粹黨柏林焚書事件前後的歷史背景,勝於為種族滅絕政策提供了一套背面的歷史敘事視角和兒童視角。顯然,戲劇評論家Alfred Kerr一家已是德國猶太家庭中的佼佼者和幸運兒,他們1933—36年從柏林到瑞士山區、再到巴黎和英國的流亡經歷,也可稱深得“run學”精髓,離開德、法兩國都是抓住了幾乎是最後的時間窗口。他們在逃亡路途中所經歷的窘迫和擠逼,實際上是對未能順利逃亡的絕大多數猶太人更悲慘命運的預示。兄妹倆被迫連換三門語種的情節,以及母親帶著孩子到清高父親的論敵家中討物資和彈鋼琴一段還不錯,影片中家庭裡的兩名女性角色總比男性角色堅韌、注重實利、有決斷和魄力,雖說“以柔克剛”似乎也是對於女性的一種刻板刻畫。2023年1月9日17:10於飛揚樂峰1號廳,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全國專線公映影片。
不知所云
行云流水、温情满怀的影片看完之后,再查背景资料,才知道原书作者是个知名的儿童读物作家。既为导演和演员的精彩演绎赞叹,更觉得这是一个教科书般的童年回忆录。
童话
受够了犹太资本控制世界
粉红兔子其实并没有被偷走,它只是在用另一种方式保护着安娜一家。不停的道别和逃亡算什么,一家人在一起平平淡淡才是真。
搬家旅游片,酝酿了很多潜在戏剧冲突一个也没起来,只能理解为反高潮设计,但是到最后也没跟粉兔子呼应一下,十分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