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里面的道具就是让男主逃生用的,想想看有刀有火有手电筒有两根能支撑的棒!
我觉得这其实够用了,根据一些剧情能判定男主大概埋了一米左右。
只要不超过一米5就完全能博一博。
那只蛇从洞中爬出去的时候其实就是指引他自己能出去,他偏偏光想着让别人救他。
另外蛇能出现在这个位置更能证明他埋的不深。
因此男主活该不值得同情!
富坚义博《猎人》的第一集,初选关的路上,一个老太太站出来提了一个有狗那年就有的问题:如果你妈妈跟你妻子一起掉进水里,你先救谁?
最快可以耍滑头,说“我不会游泳”,但这个问题其实问的不是事实上的营救,而是主观上的那个“先”。
因为问的是主观,所以“谁更好救先救谁”的实用论也挡不过去。
也许是有狗的第二年就冒出来了一个脑筋急转弯的标答,也曾在所谓益智书上登过:“救我亲人的未来的母亲”(不过这样题目里的妻子应该改为女友)。
这个玩文字游戏的段子若是聊博一笑倒无碍,真打算用在左右逢源的场合里,估计下场会很惨。
后来又出来了一条殉情版的标答,就是救母亲,然后跳下去和妻子一起死,孝爱两全。
反正答题人连自己都不在乎了,旁的人应该也不好再说什么。
拿虚拟一条命去堵嘴,总能堵得住。
当然事实上,大多数人应该还是选择救母亲,孝为先拿出来说总没有错。
后来在一次参加电视节目时也碰到过主持人跟嘉宾聊这道题,我说其实这不过就只是个问题,提问的人是希望你表明你的态度罢了。
真正有效的做法就是,谁问的就救谁。
两个人一起问,拉开回答。
这只是一个问题。
可是问题是,越接近现实,我们越都不太能做到仅把问题当问题这点。
在《猎人》里,酷拉皮卡他们最终是选择了选项1、2之外的“沉默”,这才是通关的正确答案。
而之前为了讨好老太太而回答救母亲的参赛者早就不知道被哪里的怪物吃掉了,也就是说迎合本身并不是值得嘉许的态度,诚恳地表达出两难才是对的。
但小杰最后很慎重的说:要是有一天,真的只能在两个亲人之间选一个,我会怎么做呢?
这就要说了,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事是不能去细想的。
当它不是问题的时候,人会发现自己站在一个黑洞面前,往哪里走都是汹涌。
绕了一篓子的废话,貌似是要谈《唐山大地震》之类的东西,但标题已经说了,其实只是想随便聊聊瑞安雷诺兹的《活埋》。
一般要写剧情简介估计都会这么来——有没有想过,假如有天你在黑暗中醒来,发现自己处在被深埋地下的棺材里,身边只有一个zippo打火机,一支铅笔,一个手机,一把刀,一个不好使的电筒和几根荧光棒,你准备怎么办……那些钟情于解谜游戏的朋友必定脑子会快速运转起来,他们会分析这些道具本身的属性,会猜测它们其实应当用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以获得新的道具,努力猜测游戏的设计者会不会有露出破绽和马脚的地方,能不能找到漏洞来寻求真正的胜利,打出good ending。
这些都没错,《电锯惊魂》也是这样一边坚守着重口味,一边变成了制作者和观众间保持智商博弈的游戏。
其实估计也没几个真的在乎竖锯老头所谓的世界观与生命态度,大家热衷的是关卡的血腥程度与预留空间。
就好像我们在最初看到《活埋》的介绍时会很自然地说"可惜这人没机会跟着白眉学寸劲!
"。
并不是说粉丝们从此就视人命如草芥了,血浆共口水齐飞的基础在于那只是设定。
《活埋》,则努力地在去掉设定这件事。
虽然这些道具最后确实都陆续用上了,但一方面编导极力让你不要去注意这些,另方面有一部分道具本来也是特意为着一个简单目的放置在棺材里的。
谈这部电影本身倒不难,从策划来看是相当有特点和卖点,执行上也做得不差。
说是低成本,拍起来倒不会轻松。
单场景电影本身就是无数人一再想过的创意,往极端里推,慢慢会推到这个地步。
从观赏角度来说,电影没有把这个极其狭窄的幽闭空间拍得单调,机位的变换在光源的合理存在下适度变换,然后利用有限的声音制造压迫感。
说白了,把电影这个体裁里某些手段和技术的比重减弱,更多交给演员表演和剧本。
其实一个人演戏的剧本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写,许多舞台剧在空间关系上就是一个限定的地方,好的演员演独角戏(不是脱口秀),唠唠叨叨说两个小时观众也不会闷,当然要保持戏剧张力是另外一回事。
不过只要有个手机,就可以有对白,有对白,戏总是在的。
这点上Ryan这次做的确实不错,给出了压力。
不过其实大部分时候,根本看不清这个人是不是他。
因为信息集中,所以剧本努力注意了很多细节,比如男主角刚醒来时因过于激动的情绪和恐怕还没能完全恢复的意识,导致无法清晰说出自己的处境,而在打过几个电话之后,已经能整理出有效的信息然后以最快速告知出去。
这些细节总体总能牵动着观者的情绪。
但另有一些细节因为要遵循故事原则必须抛弃,比如空气的问题,比如蛇的问题,可笑的是还有些人回家去拿了个zippo烧了半天,尝试证明在影片中以一比一的时间,打火机是不可能照那么久的。
这本来就不是一个游戏,劫匪是笨拙而又有计划地实施着这一切,500万随便就改口100万,女人质说杀就杀了,还懂得利用网络上传视频。
他们不是第一次做这件事,也必定不会是最后一次,只要他们还带着恨意看着这些走入他们国家的美国人,这种恐惧说不定就会降临。
自救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窒息过程。
男主角没有任何超出常人的能力,他并不能很好抗拒时刻来袭恐惧感,因而总会做无用的躁动。
理性上在试图依赖那个体制,那些机制,那些坐在电脑后面的各种人。
有的人是完全的机械,而有些官员即使表现出了各种人性化的态度,但依然只能处在他们那个立场上说他们该说的话,不做他们不做的事。
CRT人事部主任在录音完毕后轻声说了一声“sorry”,营救人质小组的英国口音也说了声“I'm sorry”,这仿佛才是出自于他们内心而说的话了。
感性上,他一直在给家人打电话,但从未得到过任何安慰。
你可以去按照政治含义去解读恐惧的总和,去看在美国那个号称人权第一的国家,僵化的体制和工业化的职能状态让一个面临他人死亡威胁的话务员反复询问的是,对方到底要接哪个分部的FBI。
当然你也可以用象征的手法去解读,那个棺材是不是真的存在并不重要,现代就是这样存活于一个幽闭的空间里,和人沟通的方式反而仅仅更依赖通信工具,也似乎只需要通信工具。
在这些人际关系之下的漠然,似乎是另一种真正的活埋。
当然,如果就当做是一部电影。
就可以只说牛逼不牛逼,但电影会留下一些假设,而有些假设,是无法细想的。
其实结局到底如何不是最关键,那只表明了导演的态度,而这部电影的前90分钟,已经去掉了所有的暖意。
即使,证据确凿的,这是黑莓手机花钱拍摄的超长植入广告。
为了吹嘘它的信号特别好,被埋了还能保持通话。
那又怎么样?
有人抱怨这个电影太小成本,太折磨观众了。
不过我觉得能这么小成本到极致,并且拍得不那么沉闷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汶川地政,那些被埋在下面的人的感受。
以前我只是听说地震了,冤死了很多人,大家都很悲恸,但无法也不敢想象被活埋是一种什么感觉,这部电影给我展现了这样的景象。
不过主角被埋以后,至少还能跟外界联络,能给自己的妻子留下遗言,而地震中的难民们呢?
可能在一番喊叫求助过后就绝望了吧,然后慢慢地……如果可以选择一种死法的话,我宁愿自己直接被倒下来的墙砸死。
首先对主角没有自行逃出来一事深表遗憾,他有把刀,还有电筒,虽然在第40分钟才找出来。
一个人能笨到什么程度才会把所有希望寄托在遥远的办公室工作人员身上而在长达近三小时中不曾一次尝试自救?
就因为有了个破(其实是好)手机所以你的身家性命就都靠着他了?
所以现代人都他妈的脑子里装了什么?
如果你有杀死比尔里面乌玛瑟曼十分之一聪明你早他妈出来了。
一个人能笨到什么程度才在一个密闭箱子里不断地点着巨耗氧的打火机并且情绪激动地撞来撞去!?
连恐怖分子都知道为了保护人质安全要给他荧光棒!
就因为他是个(没有文化的?
)美籍司机所以不具备这种小学毕业生都具有的常识?
好吧,导演的目的就是不要他得救,我忍。
虽然看到后面出现了所谓“焦虑症”的解释,但并不足够缓解我的疑虑和对剧本的鄙视。
其实他没什么好急的,因为其实没人有义务来救你,虽然这话说上去很难以置信但其实就是事实。
他们没有义务来救你,所以没必要乱要求每个人都来营救你,与其对着俄亥俄那种牛仔州的接线员求救。。。
我操。。
不过它还是有亮点的,而亮点无疑是在对话上,好吧,整个片子就是由一串对话,乱撞乱吼,哭etc组成的.……(再次对猪脚的焦躁表示无语,SHIT寝室里女生又开始连环打屁了)继续,接电话的人展现出典型的“我帮你转接”(这事不归我管)做事程序,不过比某些发展中国家好的是最终还是会出现一个管事的,虽然仍然按照官僚的程序。
毕竟,要是你接到一个从越南打来的我被毒匪抓了的电话。。。。
而用人单位,遇难学生所属学校等总是会想尽一切办法撇开关系,避免负责,不管用什么荒唐的理由,让人感到他们就真是a piece of shit最后放段对话(这不算剧透吧……)其他的譬如MARK WHITE的包袱很好啊之类的见其他评论。
快结束的时候we can still track down your signal(我们仍可以追踪你的信号)you've tried already(你已经试过了)we can try again(我们可以再试一次)其实我想说。。
what's the difference
灯关掉,沙发移正,端坐着看完这一部[活埋],即使一切预料之中也让人不断惊艳。
原来这部电影只属于两个人,一是唯一的主演瑞安·雷诺兹,二是电影长片“处子”导演罗德里格·科特斯。
绿灯侠瑞安·雷诺兹与黑寡妇斯嘉丽·约翰逊在本月正式宣布分手。
这样一来,黑寡妇便离“寡妇”又进了一步,虽然我们知道绿灯侠在他的故事中还没到领便当的时候,但是我们无法预料明年的绿灯侠雷诺兹会不会在与曾是霹雳火现化身为美国队长的克里斯·埃文斯和早在钢铁侠中彩蛋出脸的雷神托尔克里斯·海姆斯沃斯的较量中败下阵来。
希望谢耳朵同学最欣赏的这位超级英雄能在2011大展拳脚。
最早认识瑞安·雷诺兹是在[金刚狼]中他饰演的死侍,在片中人看来是叨逼叨的角色最后被缝上了嘴巴,成了无法言语的超能力野兽。
休·杰克曼您再狂野地炫耀金刚狼的钢爪也赶不上有着奶油脸的死侍随意卖萌来得惹人喜爱,就这样,雷诺兹在金刚狼自己的故事里成功抢掉了主角的风头,成了最具存在感的人物。
这不,[死侍]的个人秀早已提上日程。
[金刚狼]之后,翻出雷诺兹最早完整进入观众视野的电影[留级之王],雷诺兹在片中饰演校园万人迷范·维尔德,果然帅小子是有着一大堆青春片履历的……继续翻履历表,原来[刀锋战士3]中的三人组成员之一小白脸就是雷诺兹。
[九度空间]、[混沌科学]这些片已证明,帅小子已能独挑大梁。
去年历经和桑德拉·布洛克大妈从欢喜冤家到天命情侣的过程之后,加上[纸人]再过“超级英雄瘾”和[冒险乐园]里的小打小闹,迎来了今年的这部独角戏[活埋]。
(我们可以看做是[绿灯侠]的完美热身。
)观众会说[活埋]拍得很方便,因为除了几块木板的场地搭建,黑莓ZIPPO小刀荧光棒手电筒酒罐这些道具一股脑子丢进去,再把雷诺兹抹上血迹泥巴,灰头土脸地往里一躺,就可以开拍了——哦,还得抓条蛇。
其实不尽然,导演罗德里格·科特斯让几块木板发挥了它营造幽闭环境的最高能力,让那些个道具在故事里发挥了最大使用限度。
片中有一处木板的非现实表现——镜头拉高,主角四壁的木板却在黑暗中无限延伸,好似没有尽头。
此时的空间狭隘感原则上是被“无限高度”打破,实际却在突出主角无助感的同时被加深得更加狭隘了。
这种高明,并不是能随意拿捏的。
置于道具的使用——黑莓的超强待机、ZIPPO的超长燃时、两根荧光棒的不同损坏、酒精与火机合体驱蛇等等,以及本身就是道具一部分的棺材木板始终在推进着剧情前进。
这就事关聪明剧本了,不得不提到第三个人——编剧克里斯·斯帕林,我们无法断言此君看没看过[杀死比尔],也不知道此君是否知道世上有个叫白眉道长的传授一技叫“五雷穿心掌”,但是这样一个深谙观众心理走势的编剧,得赞。
实话实说,编剧的本子再好,整个故事也在走向我个人的预测之中,分毫不差。
或许对于大多烂俗翻转伎俩早已捻熟于心的观众来说,片中的数次翻转和片尾大翻盘已算不上什么,但是影片新鲜感却丝毫不会因此减弱。
第二个人罗德里格·科特斯,这是他所导的一部长片作品,这位西班牙佬在看完雷诺兹的[九度空间]之后激动不已,立马联系雷诺兹,没想到两人迅速合拍,催生这样一部以小搏大的创意电影。
不禁疑惑,西班牙导演怎么会有那么多如此可怕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还是憋屈而且扭曲的——[潘神的迷宫]中描述战争和幻想的作用力获得赞誉无数(墨西哥佬吉尔莫的西班牙技法大显),[死亡录像]翻拍、系列作依次上位,[灵异孤儿院]被过度诠释之余导演在暗地里偷笑,[魔岛迷踪]用惊悚气氛来捯饬母爱……(这里举例的都是近年的惊悚\恐怖电影,那些无法遗忘的老经典自然不必多说。
)我们或许应该给西班牙导演更多的期盼。
恐怖分子的活埋:美国的入侵,让他们失去家人,陷入战乱。
5个孩子死了4个,他经历着活生生的现实“活埋”,同样是让人绝望、无助,采用极端手段进行报复,影片一再强调他们只为钱,但却不只是钱的问题。
美国人的活埋:像保罗这样死在伊拉克的人不计其数,保罗死了,他的家人失去了他,又何尝不是一种“活埋”。
公司热的活埋:出了事,解除合同,这种人情的冷漠是商业社会的恐怖分子,他们的手段比恐怖分子的活埋显得更残忍和没有人情味儿。
无数个保罗在为那些所谓的政治利益、国家利益、金钱利益“埋单”。
我很爱你,你保证你要回来。
你保证。
终于接到消息的妻子在电量岌岌可危的手机那端泣不成声。
我保证。
我保证。
可是他没能履行承诺。
我很抱歉,保罗。
我很抱歉。
没有人找到他。
电话里徒留这一句,那么无力。
流沙灌满棺材。
漆黑一片。
其实我们都知道的。
这世上谁在乎你的死活。
棺材里的保罗,奋力挣扎的两个小时。
点亮的zippo也只照出人性的黑暗面。
我喜欢这片子。
因为最后不是把他救了出来。
而是所有人都不在意这个生命的死活,放任他挣扎,苦痛,流泪,痛骂,最后死去。
这就是我们存活的这个令人绝望的星球的真实写照。
这不是个骗人的片子。
我觉得棺材真的是一个充满绝望的世界。
想看这部片,可能更多是源自我小时候对于封闭棺材的恐惧。
小时候看过一些“伪科学”的故事,说很多人会出现假死的现象,被封进棺材里后又突然醒过来,最后都因为窒息而重新死亡。
这样的想象成为我小时候的梦魇,想想自己如果有一天在一个狭窄的棺材盒里醒过来,周围是深深的泥土, 你想推,四周都是推不动的墙。
空气沉重而稀缺……当氧气耗尽,你的呼吸开始停顿——这样的绝望逼得人想索性不如死个干净。
所以,我小时候常常想,如果有一天我死了。
我一定留下遗嘱希望火葬,一把火烧个干净,骨灰总不至于有活转过来的一天。
慢慢长大了,觉得小时候的担心有点多余。
但这种绝望常常会在我脑海中流转。
看到这个片子的介绍时,就充满兴趣。
我想,导演是不是也曾和我一样,在小的时候有过幽闭在棺材中的恐惧想象。
这部片子从头到尾只有一个场景,只有一个人。
从希望到绝望,又另一个希望又到另一个绝望……掘地三尺,只为了看一个人的绝望可以有多深,可以有多少层。
最后的结局无法用绝望来形容,火光在意味深长中熄灭,看完后的整颗心,都像灌满了沙,又塞上了土,难以呼吸。
《活埋》由罗德里戈·科尔特斯于2009年执导,该片为导演的第二部长片,制作成本约300万美元,全球票房约1900万美元。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在伊拉克的美国承包商保罗醒来的时候,发现周围一片黑暗什么都看不见。
经过自己的不断摸索,发现手边有一个打火机,一把小刀和一部手机,而自己仿佛是被关在了一口棺材中活埋在了沙漠的某处,从而开始摸清原因拯救自己的故事。
我第一次接触这部电影是在初中的计算机课上,当时我处于对电影很好奇的阶段 ,于是想了解一些比较猎奇的电影来“开拓眼界”,就恰好搜到了这一部,《活埋》的营销策略就是很简单的一人一场一故事,我当时就是被这个概念吸引来了。
对我当时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打击,我一度压抑了一周左右,也让我深刻意识到短短90min的电影居然可以表达如此多且深刻的东西。
所以称这部电影为我的影史启蒙作绝对不为过。
首先,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人一场一故事的电影,在这之前也会有《狙击电话亭》这种专注于一个人物的电影,但无论如何也有出场的角色。
而这部《活埋》所有除主角外的角色都只是出现了声音,整部电影观众目光所能及的只有主角在棺材里“蠕动”。
甚至这部电影中出现的角色声音都是由一个声音演员完成的。
接下来我会就其开头的简单视听氛围分析、后续故事的镜头设计特点、幕后的拍摄技巧三个方面来解读《活埋》为何能够塑造如此压抑的氛围感...
不得不感叹制片人的省钱能力序幕视听氛围简析这部电影不像好莱坞商业电影有着较为严格的故事结构,整部电影市场95min,在开场用了8min交代清楚了人物所处的棺材的具体情况,24min左右大致交代清楚了所有的出场人物。
后来的时间没有明显的幕的区分,而是把保罗这个人物的失望和希望并存的状态表达出来,我们能够在后来看到他因为外界时而充满希望却又失望的真实状态。
这也是电影后半部的整体结构... 影片的3min8s片头结束,电影进入黑屏,直到22s后影片才出现了第一次喘息声,也是这部电影在一开始剥夺了观众视觉听觉体验后的第一次释放,在黑暗中挣扎了1min40s后终于出现了打火机这一唯一光源,而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怪异的视角。
整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我们通常说第一个镜头往往就奠定了本片的基调,从这个镜头便确定了整部电影在黑暗中求生的开始。
在保罗的不断挣扎下,5min41s时影片出现了第一次剪辑,6min8s保罗终于念出了本片的第一句台词“Help” 观众也终于能看到不同角度下的保罗,此时打火机微亮的光只能照亮人物一半的脸,我们始终也无法窥探棺材的全貌。
观众第一次跟随保罗看到棺材的大小导演在这一阶段没有向观众展示出棺材的全部样子,而是让观众一同代入这种闭塞的困境,可以说前几分钟的压迫感就塑造了压抑的氛围感。
直至8min40s我们通过导演的一个环绕镜头终于彻底了解了整个棺材的构造,也终于知道主人公所处的一个位置。
至此本片的序幕部分结束,在这一部分主要将观众和保罗放在同一起点出发,一同摸索着自己被困在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镜头因为区域的未知自始至终都处于特写的状态,影片从这一刻就在传达危机和压迫。
后续故事的镜头设计特点 在把观众和保罗丢入这个棺材之后,我本来想用起承转合来分析接下来的故事层次,可是我发现接下来我一直在跟着保罗的心境来起伏,这种失望和希望此起彼伏的状态就是接下来导演玩弄或者说掌控观众情绪的重点。
在9min34s时,引出电话这一重要道具,由此开始进入“小小的棺材,大大的阴谋”的叙事模式。
在保罗拿到电话后给包括但不限于家、老婆、FBI、911、CRT公司、美国政府、伊拉克人质解救小组打去电话,但不是没接就是毫不作为。
直到保罗打给了绑匪,注意此刻的镜头角度罕见的以一种棺材外的偷窥视角来拍摄,我们只能从缝隙稍微看到保罗的神态,这也代表了绑匪的神秘感。
打给绑匪时的棺材外“偷窥”视角也是从11min15s接电话开始影片才出现了低沉的配乐,镜头也变成了很超现实的180度俯视整个棺材内的场景,此刻观众像一只眼睛一样注视着保罗,身份从跟着保罗一起仿佛变成了美国政府的漠不关心。
俯瞰在20min左右,绑匪给保罗设定了9点前500万的目标,此时人物开始出现除了生存外的困境和唯一的解决办法,但镜头好像丝毫没有给保罗和观众一丝希望的机会。
在知道结果后保罗陷入了深深的失望,镜头也是一个缓慢的拉镜头拉远棺材。
之后的情节就是将观众玩弄于鼓掌之间,无论是人质解救小组告诉保罗被在乎的希望,还是不断陷入的沙子造成的绝望,我们一直在跟着保罗去沉浸式感受被活埋的感觉。
即使是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影片的拍摄也没用重复的镜头。
这也是《活埋》能够有如此高的完整度的原因,导演几乎把所有能够表达保罗困境状态的特殊镜头都表达了一遍。
无论是不断接电话时有节奏迫近的镜头景别、还是制造混乱感的360环绕拍摄、对于光大小带来的人物希望大小正比、红色灯光带来的危险警告、以及更深的景别带来的绝望等等...导演利用这些不那么常规的镜头语言设计向我们表达着人物的危险和挣扎的状态。
光大小带来的人物希望大小正比
更深的景别带来的绝望
有节奏迫近的镜头景别幕后的拍摄技巧《活埋》虽然表面讲的只是一口棺材里的一个事情,但是我们能从很多镜头中找到蛛丝马迹,棺材从开始的闭塞逐渐变成了后来的扩大。
纵深感不像是同一口棺材导演也在幕后花絮中解释,美术道具组制作了70多个不同的棺材来满足不同的拍摄角度。
演员爱德华·格劳展示可以在棺材中调换位置棺材中光的问题也是一个重点,导演的解决办法是在不拍摄打火机特写镜头的时候让演员用三个打火机一起营造光源,这样也能满足灯光的要求。
还有太多太多,就是这些才让这部电影的完成度变得很高,不单单是题材才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压抑的感觉,更多的是导演这种“初极狭到豁然开朗”的设计让观众真正的沉浸式。
这是我时隔6年再次观看这部电影,压抑感已经少了很多,更多的是去沉浸着感受角色和人物的心境,也发现了这部电影更多不一样的地方。
对政府部门的讽刺于我而言只是最普通的一环,更多的是人物在失望和希望之间的不断跳跃,那种绝望感觉的实际视觉表达和让观众一起沉浸的氛围。
独角戏很考验人,它考验编剧,因为一个人在那里,你要制造戏剧性很有难度;它考验导演,因为一个人在那里,你要调度出戏剧感也难;它考验演员,我们常津津乐道什么“对手戏”、“飚戏”,一个人演怎么飚,飚个球啊?!
从这个角度看,《活埋》是部很棒的独角戏,它带着悬疑与惊悚,又充满了强烈抓人的戏剧性,让人紧紧为男主命运揪心,直到最后一刻。
《活埋》的剧情充满了悬疑色彩,同时带着些让人感觉“荒唐”的感觉,因为男主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
男主不远万里来到伊拉克,想赚钱一笔,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谋生精神啊。
但是,不想却被抓活埋在一个密闭的,只能躺着的空间中,其实就是一口棺材,可怜啊,本来想赚一笔,却反倒被绑架要钱。
其实,一般的恐怖分子,绑匪本身也怂,他们绑架不了比尔盖茨这等巨富,只能拿小人物撒气撞大运。
片中男主的戏剧化遭遇其实跟《127小时》,或者《荒岛余生》主人公其实挺像,但是他更加不幸,因为那两位主要与天斗,他要与人斗,本片的特色正在于,在一个小小的棺材中,通过手机,让他与世界,与社会互联,从一口小小的棺材中反映出社会因素,有恐怖主义,有官僚主义,有真挚亲情,有冷漠人性,世态炎凉与世态动人之处皆在于此。
如果真的就只是一个角色,是很难拍出一部戏的,所以,《127》小时要以事发前主人公与两个女游客的互动表现他的性格,要以幻觉让他与不在身边的人互动产生戏剧性;《荒岛余生》除了结尾煽情的“放弃”制造戏剧感,主人公在岛上的戏也要用排球制造一个威尔森的“角色”,让它与主人公互动,拍“对手戏”。
而《活埋》则很现代的用上了电话,而且还有网络视频,倒是很能反映现代社会发达的通讯科技下,人们真的达到了随时与世界互联的程度。
然而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悲剧性更加突出,与世界互联只是个形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并未因此发生变化,也并不必然美好。
于是,我们看到听到,主人公通过电话面对的都是谁?
是恼羞成怒的绑匪,不带一丝怜悯,只是把主人公当作一个道具一般,想让他干啥就干啥;是冷漠的公司管理层,当员工出事儿,他们首先做的是挖掘合同里面的条款,迫不及待的以免责条款让自己与这件事两清,你出事儿与我无关,深表遗憾,再见;是官僚主义机构下的政府人员,说起来工作人员也算态度很好,耐心很好,还不时给予主人公安慰,但问题就是死活不给力,其标准化的处理流程和语言本身就令人感到绝望。
小小的棺材中,依然透出社会百态,在这里,手机没有体现现代科技带给社会的福音,倒是更真实的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种种弊端如何深入各个角落。
从逻辑和细节上,你可以说本片有不少漏洞,但是大体上,它达到了紧扣人心,以至于让大部分人来不及细想的地步。
从主人公陷入绝境,到他发现手机、小刀、蜡烛,活脱脱一个生存游戏,充满了悬疑与解谜味道。
接着,观众便被导入到导演精心设计的跌宕起伏的剧情中,简单的说就是,死,生,死,生,死,生......,我们就看到主人公在死定了和希望又起的过程中折腾。
导演这方面节奏拿捏很出色,总是在观众随着主人公陷入一种绝望或者希望时,突然来一个反转,而且整个流程充满了时间滴答滴答的紧张感,加之密闭空间形成的压迫感,整部影片的张力就已经非常强了。
影片最终的走向充满了无力感、宿命感和悲剧感,绝境中,一个人求生下的潜力常常得到最大激发,也因此让他的挣扎令人同情,也更感到悲哀;绝境中,一个人对生的留恋常常催生对亲人和朋友最真挚情感的抒发,也因此让他对家人的爱令人触动,也更感到伤感。
个体的挣扎在冷酷运转的社会机器中显得似乎毫无价值,这台机器碾压掉一个政权,催生一个吸引力的机会,又制造更多摧毁你的敌人,你的命运任他摆布,就如通常没有国家因为个体向敌人完全的妥协,在他们看来,向恐怖主义低头比个体的生命更危险,会催生更多危害个体的恐怖主义行动,所以,为了保护虚拟的未来的个体伤害,要眼看一个当前的生命消逝,这个逻辑看起来合理,但是又合理的让人感到无力。
影片结局的反转充满了黑色幽默,结局给我以无语的感觉,却倒也让主人公的挣扎显得并不是毫无意义。
至少,他努力了,让家人听到了最后的话语,也阴差阳错的催生了另一男孩的下落得以明晰,撑住了,总是存在一丝希望,至于结局,那就要看天看地看人了。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ebc3941667a77e45f2de322e.html
在这样一个孤独的星球上,没有谁是谁的救世主。我们只有守住属于自己的坚持和尊严,哪怕底线一再被践踏,哪怕没有光明可言,撑下去,等待,并充满希望,也许就是唯一的救赎。
空间太小,需舒展,结局稍微给点力
还我10马币。
我崩溃了
一般小黑色
好省钱的一部电影啊
我想知道这部片成本多少?
说实话这事有点儿操蛋
编剧无聊,主角SB,要故事没故事,要内涵没内涵
年度最省钱的电影!★★★★
本片共耗费男猪脚一个,女猪脚照片一张,棺材一个,打火机、破手电筒、夜光棒各一,蛇一条、支持视频传输的手机一部。半麻袋沙子,超低成本加一星。
就连困在小箱子里也始终下不了奔赴死亡的决心,都是因为爱。把最后的温柔都用来给妈妈打过一通无厘头的电话,我是你的小保罗。生命的孤独诠释的让人心寒。封闭空间电影的绝佳范例。虽然剧情推进基本靠bug,但考虑到全片都集中在一个棺材内,也很难得。剪辑精准,片尾曲未免太不着调。
真正的独角戏,一个演员,简单的木箱子,有限的几个道具,却能吊足胃口,整个观影过程不想中断,不会离开。很佩服导演及编剧的功力,剧本台词的设计把剧情一次次推向高潮,佩服佩服!
电影果然可以拍到这种极限,虽然从一开始就知道,也不减它在90分钟交代如此之多事件的刷新认识,还有那个意外结局。2010年最惊喜的电影之一,瑞恩·雷诺兹有了第一部让人刮目的电影。【远离剧透】
更希望能爬出来看到阳光
好压抑的片。。。我觉得我有密室恐惧症了都- =
小成本值得学习
拍成短片更好。
一個半小時的呻吟 = =
好吧。。结局给多一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