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樯的“菜市场”昆虫记内陆飞鱼看完电影《立春》有一种阴沉和压抑,几天晃不过神来。
自己多少和里面的人物类似,可以划约等号,电影触及了我的虚妄和无力。
某电影杂志最新一期的卷首这么形容《立春》“真正的文艺青年是天生的悲剧者,他们不是为生活而活的,他们是为理想中的生活而活的。
现在这个词与矫情、废物差不多同义,这是自然的。
因为他们追逐的,正是这个世界所认为的最虚无且最无用的。
”更深的波及到了“无用的我”的怯懦与卑微。
和《孔雀》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一脉相承,编剧李樯还是坚持用男性里少见的敏感笔触描写这个社会里像昆虫一样蠕动,却把自己幻想成了大象一样庞大的凡夫俗子们的追梦故事。
昆虫们以为自己可以成为蝴蝶,在狂热情绪麻痹之下,拼命三郎一样的投入带来的那种疼像钝刀割肉,感觉疼时肉已经不在了。
王彩玲这个没有爱情、外表丑陋、心气孤高的县城音乐教师,上天给了她一副能漂亮演唱意大利歌剧的华丽嗓子,和一颗不安分的心脏,凭借这些就向伟大的北京,向梦想冲击,向锦绣未来狂奔,结果只能跌得更惨,试验几次之后翅膀都断了,连华丽衣裳上的虱子都做不成了。
李樯让《立春》结尾出现的菜市场,依然是《孔雀》最后姐姐遇见陌生的初恋后,拿着西红柿伤心大哭的菜市场,还是许鞍华导演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里姨妈叶如棠在鞍山卖杂货的菜市场。
挥着大菜刀卖猪肉抚养孤儿的王彩玲和叶如棠有区别吗?
她们的热情都被这个千回百转的生活烧干了,原本郁郁葱葱的栽培梦想的内心花园,荒芜成了一片沙漠,从今以后将寸草不生。
从意气比天高、自以为是的昆虫,再回到麻木无力的昆虫,昆虫还是昆虫,只是不再挣扎了。
吃吃喝喝,回家,出门,到菜市场,再回家,这样的路线,真是成为行尸走肉般的昆虫路线。
广义的“菜市场”是普通平头百姓日常生活的象征,天天进,天天出,狭义的菜市场就是“衣食住行”里面排在第二位的食,天天吃,天天拉。
从《孔雀》,到《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再到《立春》,三部电影里面人物按理来说都是不愁“食”的,但是由于过分沉醉自己的梦想,忽略了每天必须进出的菜市场。
《孔雀》里的姐姐家里有妈妈操持一切,即便离婚回家也不要去菜市场,就能饭来张口,直到父母衰老;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里,叶如棠沉醉在自给自足的小市民生活里,生活不愁雇得起保姆,她还有太多东西去可以寄寓,比如京戏、投资,直到被潘知常骗光了积蓄,回到鞍山前夫家里,日子日渐的窘迫才正视菜市场。
拿《孔雀》里的几个人做比较,按理说农村出身的王彩玲,应该知道生活的艰险苦难,更接近日常生活,更接近菜市场,可是她宁愿吃方便面,宁愿几年不回家看望父母,宁愿不承认身体欲望的存在,也不愿意承认日常生活跟她骄傲的理想之间的顽强对立,当这种对立越来越紧张,以她的个人已经无法改变的时候,她还在用谎言来麻痹自己,欺骗别人;黄四宝第一个从文艺梦中醒来,成了一个婚介所的骗子,似乎幸福了。
为了王彩玲(也理解为了文艺女神)丢一只眼睛周瑜则直接投回“俗世“娶妻生子,也安定了;胡金泉,则在封闭的世界里,去实现自己丢下“负担“的价值,似乎得到了解放。
如果非要评选《立春》里谁最终获得文艺梦想的成功,那就是利用了王彩玲登上舞台的高蓓蓓,不过,她还不同于王彩玲等以上几个人,他们为了满足自己虚荣,而她是带有帮别人圆梦客观使命,动力是“他”,因此可以这么理解,在这里还是第二方的客观力量的获得了成功,就像日常生活必将战胜文艺梦想。
日常生活,以及背后的菜市场哲学能带给人什么呢?
安定,安定到一成不变的生活;重复,日日重复的机械工作;随着年岁和阅历的增长,不管多么顽固的人,都必须向这个哲学低头。
已故诗人海子曾经有这么一句诗“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诗人其实最终也是承认了日常生活带来的凡人幸福,菜市场哲学带来的肚子温饱之后精神的小憩,只是他不愿意就此沉沦沾十指染阳春水,而是选择以身相殉做神圣艺术的清教徒。
而已故日本导演今村昌平在《日本昆虫记》里,描述了像昆虫一样苟且活着的卑微者们,甚至来不及当昆虫,就已经被生活碾碎。
王彩玲比他们幸运一些。
有人说“当一支昆虫在心中立定了方向之后,就不改变地朝着目标前进。
”结果呢?
李樯、顾长卫这个组合,其实,也是一门心思描述昆虫一样的人生,只是外表很文艺,干净整洁了很多而已。
他们放大了昆虫的触角,昆虫的喘息、昆虫蠕动过程中的美丽轨迹,可是结果又有什么区别,“大象”的幻觉被生活的刀锋揭穿了,赤裸裸地回到菜市场。
究竟有多少昆虫能变成蝴蝶啊?
昆虫学家们,请你们站出来出来告诉大家。
很痛恨李樯用“昆虫记”一样的手法记载一种辛辣的“狠”,又迷恋李樯这种略带深情的手术刀般“狠”。
我相信李樯对遥远小镇文化的描述,来自于他本人对小镇的那种宿命里的血脉之爱,和小镇日常生活带来的对人束缚的恨。
文艺青年们不就是有理想、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四有”新人,视理想为命根子,不齿谈论吃饭、睡觉这些低级的问题嘛,而且脸皮比一般人都薄,饿了、冷了也会硬撑着。
菜市场哲学,活生生地把他们投放进油腻嘈杂的菜市场,不是不留情面地侮辱他们吗?
或许,置之死地而后生,他们在这里可能会变成一种蝴蝶。
至少,讲故事的文艺青年李樯是已经飞起来了的。
我是喜欢李樯和顾长卫的,对他们每一次结尾带来的“菜市场”却有一种说不出的难过,但是,有时候反过来用思辨的观点理解,李樯或许没有那么残忍,而是借助着菜市场,给予主人公们梦想坠落之后尘世的简单温暖。
按照这个思路理解,王彩玲最后挥动着的砍肉刀,以及说在向过去一刀两断,做精神上的挥别,倒不如说是她承认了日常生活里的幸福,承认了菜市场哲学的温度存在,大屁股面对庄严的天安门,养活脚下正在爬行的孤儿。
就像海子生前给凡夫俗子们的祝福:“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有顾长卫和蒋雯丽这对夫妻档,对于我这类口味刁钻古怪的观众自然是极好的影片质量保证。
之前自然看过艺术青年必修影片《孔雀》,当时觉得顾长卫的叙事策略看上去与第六代很接近。
然而看过《立春》之后,才发现这并非是导演如何,而是编剧如此。
尽管顾长卫式的色调处理和镜头调度还是很明显,然而事实上观影过程中扑面而来的却全都是编剧李樯大大的气场,惊觉之前所谓顾长卫如何如何都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导演中心主义作祟。
若是分析作品序列的话,显然应当把《孔雀》、《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和《立春》作为李樯的作品序列进行讨论(还可以包括《被遗忘的天使》段落7《双双和小猫儿》,吴宇森导演,李樯编剧)。
这些片子里,李樯的风格太过锋利,反而挟持了导演们的表达。
很明确的一点是李樯式的底层书写的方式。
在他的作品中,最为动人且最为犀利的地方是那些“小人物”身上“卑微的善良”——《姨妈》在北大的见面会上李樯自己这样说。
这是一把很好用的手术刀,《孔雀》里的一家人各个如此,斯琴高娃姨妈如此,王彩玲如此,王彩玲身边的人也大多如此。
这种感觉好像是轻轻地触了一下心脏,虽然心脏没有皮肤那般敏锐的感觉,却在触过之后以一种长久的的回声成为乐章。
李樯编剧作品中另一个风格化的特征便是非因果逻辑的情节方式。
李樯的作品中,情节大多以“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式的方式出现,而并非那种我们熟知的“国王死了,王后因伤心过度而死”,换言之,这些情节之间只有时间关系,而没有被强化/戏剧化的因果逻辑(当然,肯定不是没有因果逻辑),在某种意义上,这确乎是一种还原现实生活的尝试。
于是李樯的作品就变得很淡,我想看过之后最合适的一个反映是叹口气。
这个时候,那些卑微和善良,已经打动了我。
所以《立春》之类,大可不必去追求情节的逻辑和连贯。
或许李樯试图留出一个“为艺术为爱情”的解读入口,或许事实上影片呈现的是一眼而至的关于不甘平庸和敢于梦想的解读入口(这一点,soulfly大人的《立春》——顾长卫的日常生活恐惧症,写得非常之好)。
然而正如同《孔雀》里的降落伞和《姨妈》中的月亮,《立春》里歌剧、油画和芭蕾,看的我恍如隔世。
《立春》呈现给我的是一派超现实主义式的情境,尤其是歌剧,大约歌剧配音唱得太好了,本该是一个水平有限的票友的王彩玲,一个满口方言的王彩玲,却能唱出如此华丽的歌剧(当然,我同时兼具歌剧盲油画盲和芭蕾舞盲的身份……),蒋雯丽的扮丑和她周围的环境,衬得这部片子愈发地超现实起来。
于是我恍恍惚惚地感觉到李樯是有话要说,而不仅仅是讲一个关于梦想照进现实的故事。
一张北京亚运会的海报、春节晚会和“深圳”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发生在90年代初。
这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啊。
80年代依然隐没在地平线的那头,正如影片中人物们的生活,故事开始之后,他们生活的平衡一点一点地被打破,正如中国社会的原有秩序,在90年代开始松动和瓦解,一些东西来了,一些东西消失了。
一些80年代崇尚的东西留了下来,比如那些来自西方的歌剧或者人文思潮,然而另一些东西在有力地将其改写,于是我们顺理成章地看到了如此渴望出名而不惜一切代价的高贝贝同学。
王彩玲他们是80年代的人了。
90年代里,他们挣扎过,然而最终都不得不找到与理想相去甚远的生存状态。
他们可以满怀希望地站在鹤阳眺望北京,一如站在中国眺望那无限美好的西方世界。
这些,都是那几年的事儿。
所以我大约知道李樯想要说些什么了。
那些王彩玲式的知识分子,八九十年代之交走过的大致心路历程,以及中国社会怎样从一种方式转变为另一种方式。
他试图绕过当代史书写的某些禁区,而走向一个或许可能的顺畅表达。
鹤阳这个初看有所指的城市,这一次飞过小半个中国,降落在了包头;或者,鹤阳便是浮在空中的一面镜子,它照出“这个时代”的中国。
然而鹤阳毕竟是一个浮在空中的城市,李樯的书写,大约也逃不开戴锦华所谓的“浮桥”。
“时代三部曲”头两部里李樯写完了80年代和90年代,我等待着他的第三部。
当然,看《立春》的时候我不停地想起贾樟柯的《站台》。
那就是王彩玲们的上一个十年。
至于“李樯模式”,开玩笑地说,可以归结为一个“愿望的想象性呈现”,无论是孔雀开屏还是小猫儿坐进课堂念书,还是那最后一场中国歌剧院里王彩玲的忘情演唱,都是李樯这个天平座式的冷眼看世界之后留给观众的最后一丝温暖。
然而冷的彻骨之后,这点温暖仍然无比动人。
又及:歌剧唱词和影片文本形成了有趣的互文关系。
就连我这个十足的歌剧盲也能看出个大概。
有哪位达人能出来做做分析考证啊……另外,豆瓣上虽有《立春》这部片子的资料,然而是搜索不到的。
联系《立春》被删减和不许大规模宣传的报道,似乎能嗅出一些什么味道。
中国电影真是越来越有趣了。
莫雨笙大人的评论还是精辟,写在最后跟大家分享:顾长卫真狠,用一个一年之始的节气命名一个毫无前途的希望,给一个归于绝望的故事剪了一个喜剧似的预告片。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1082666/
推荐理由:一群在生命的洪流里全无分量的小人物,他们败得摧枯拉朽,但却自有尊严。
片 名:《立春》导 演:顾长卫编 剧:李樯主 演:蒋雯丽、李光洁、焦刚、吴国华公映时间:2008年4月11日读 家:石头花园的歌女 公元两千零八年四月十一日,阴,《立春》公映首日,我去了电影院看这场理想主义者夭亡录。
静暗中,女主角王彩玲这样说起春天,“每年的春天一来,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觉得会有什么事要发生;但是春天过去了,什么都没发生,就觉得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说得真好,那种若有所待又怅然若失的心情。
事实如此。
生活从未对任何人有所许诺。
立春过后,人间岁月如流,一如既往,没有爱也没有死。
但王彩玲总觉得她是被生活辜负了。
有那样一副好嗓子,咏叹调唱得流光溢彩,但在这“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现实世界,却只能偏安小城市音乐学院教书。
人又生得既胖且丑,却一并连胖人所特有的和善也欠奉,只懂得摆出个“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傲然表情,时常放出话来“中央歌剧院正调我”,而事实是,她在那里请求一个勤杂工的位置尚不可得。
后来黄四宝这个人的出现,令老处女王彩玲的生命很是为之闪耀过片刻,但终于还是败下阵来——黄四宝,炼钢工人,无师自通的油画爱好者,报考中央美院,屡败屡战。
这天他被朋友带着,来央王彩玲上北京托关系。
他很狷介的,不乐意求人,只独自在操场上玩一个画报粘成的纸环,看着它被风吹动,他也跟着四处跑,十分孩子气。
应该是这一幕吧,王彩玲动了心,面孔上笑意掠过就像光,那神态像是个情人也像个母亲。
然而爱意非但不是救赎,更往往导致新的幻灭。
她对黄四宝的告白和委身都被拒绝得极其彻底。
一时间王彩玲万念俱灰,趁夜从七层塔顶一跃而下,并且是穿了她珍藏已久的演出服,化了妆。
听起来有点好笑吧。
但于她本人,这却是庄重之事,要带着华美庄严的赴死之心。
结果呢,她只是摔得断胳膊断腿,没死成。
已经斯文扫地,但她还得挺胸收腹地活下去。
此中况味,苍凉难当。
而真正令我哭得弯下腰来的角色是胡金泉——群众艺术馆芭蕾教师,一个为人唾弃的舞者。
他走路时仪态万方,起舞时淹然百媚,即使骑在三轮车上也梗着脖颈挺着腰,好像天鹅。
须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中国,尚无“中性美”一说,于是胡金泉举手投足间那股子婉媚劲儿就显得十分十分的扎眼跟可疑了。
为了打消人们残酷的诘问,他几乎是当众非礼了一个女学生,因强奸未遂的罪名入了狱。
自此,他英勇地完成了对自己的边缘化,以一种看上去像是自毁的方式,成全了对自我的坚持。
《立春》让我清楚看到人之为人的“卑微”与人之为人的“尊严”,是,每一帧画面都是注脚。
就好像胡金泉在非礼女生之后,徐徐走去地毯上跳的那一支《天鹅湖》。
顾长卫给了他那样的光和影,不属于这个世界似的,但又分明是红尘的人,红尘的故事。
它是朴素的和华丽的,是优柔的和决然的,是脆弱的和坚硬的,是短暂的和永恒的,而且,最要紧的一点,它是真诚的。
来吧,关于理想我们如何定义?
我们又该如何鉴别一个人才华的高下?
生命的好坏我们如何界说?
现代舞蹈第一夫人皮娜·鲍什曾讲,我在乎的是人为何而动,而不是如何动。
她讲得对。
如果一个人活得真诚,那就是一个好的人生。
这世上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会有无数个王彩玲、胡金泉和黄四宝,他们不甘平凡,都曾奋力要从庸常的土壤中开出花来。
对于这样的人生我只能静静观看,但如果他们需要掌声,我会毫不犹豫地给出掌声。
很多年前我读王小波,《青铜时代》里他说,“人仅仅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这句话真看得那时心浮气躁的我心中一静。
人。
人总是要寻求超越性的,即使明知边界何在,即使戴着无从推卸的镣铐。
公元两千零八年四月十一日,阴,王小波逝世十一周年忌日,我去电影院看了一场《立春》,以此纪念理想主义者的夭亡。
2008-4-12
我的个人公号:逍遥兽
看《立春》的感觉让我想起曾看过的一幅漫画:几只活鸡正观看火炉里转动的烤鸡。
在同类者的悲剧里,看到自己还没有来到,但极可能发生的命运。
当理想照不进现实,若不放弃也只有三条路:执著然后成功;执著,屡次失败然后妥协;执着,屡次失败然后毁灭。
电影讲述的便是走在这第二条路上的人们,最缓和也最具真实感.然而,也只有行路人才知道这条路的黏馀及狭促。
王彩玲是故事里最后一个妥协的,她的妥协是受周围同类者命运的拉扯和刺激,他们给予了她惺惺相惜的抚慰也一点一点掏空了她的内心。
她是偏远小镇上的音乐老师,爱好歌剧,嗓音颇有天赋,她梦想站在大剧院的舞台上,一鸣惊艳,掌声雷动。
于是又是托人办北京户口,又是辗转各音乐团体毛遂自荐。
在奔走失败,落魄而回后还要端着艺术者高贵而骄傲的姿态对别人重复她自己多么愿意信以为真的谎言。
她身边的人像走过场一样来了又去,但实际已带走了她内心的太多东西。
爱好绘画却接连考美院失败的炼钢厂工人黄四宝带走了她苍老人生的第一份爱情,她的“粉丝”周瑜追求未遂还遭到“宁要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的羞辱后,愤而离去。
与她同病相怜的舞蹈老师胡金泉因专业跳芭蕾舞而被镇上人视为异类,痛苦不堪的他最终以非礼女学生而锒铛入狱来证明自己的性别,王彩铃去看他时,他穿着狱中的布鞋颠起芭蕾的脚尖,这份凄凉使不忍卒睹含泪而出的王彩铃的内心又被抽离了一分对抗现实的力量。
而接着登门求助,谎称其身患绝症最终利用王彩铃的怜惜达到目的的年轻女孩贝贝彻底粉碎了她对现实世界的信任。
她终于觉得疲惫了,决定按自己的说法随便嫁个人算了,在婚介所报了名之后,她的女邻居,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被丈夫抛弃的遭遇使她发现婚姻也不可靠。
最后,她领养了一个兔唇女孩,卖猪肉为她筹钱做手术,恒久忍耐的生活下去,或者培养女儿实现夙愿,或许没有,但她给女儿取名叫小凡,是受尽了理想主义者精神世界里那自以为不凡的苦吧。
她曾说这幅好嗓子是她的全部,除此之外她是废物。
她曾如此坚持,便是“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她是所有理想至上,怀才不遇者的同类。
彼此间却是注定的无法拯救,只好潸然抚慰。
这是导演顾长卫的第二部电影,和《孔雀》一样,让最初眼神明亮的梦想家们混迹在生活的一片狼藉中渐渐找不到了他们的光。
也许他的意图便写在剧终打出的字幕里:谨以此片献给王彩铃们。
谨以此片,他奉献了一种深沉的理解,一种慰藉,一种“笑他多病与长贫,不及诸公衮衮向风尘”的苍凉表情。
下午看Seawaver关于《立春》的评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彼岸之美,在于彼岸之无渡。
妈的,这句话一下把我的心说潮了,于是马上把打算过一段时间再看的《立春》找出来看了。
鉴于豆瓣上已经有将近500条《立春》评论,估计把该说的都说差不多了,我这儿就胡诌几点我的感想吧:1.理想主义者如何与世俗生活和解?
什么是理想主义者?
有人给出这样的答案:理想主义者就是认定用玫瑰煮出来的汤比用卷心菜煮出来的汤更好喝的人。
理想主义者如何与世俗生活和解?
答案就是学会用卷心菜而不是玫瑰煮汤。
只有融入世俗生活,才有可能超越世俗生活,除此之外我们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2.艺术家是没有道德的人艺术家是这个世界上最悲天悯人的人,但与此同时,艺术家又是这个世界上最没有道德的人——这两者一点都不矛盾。
如果你想成为艺术家,你要学的第一课就是不择手段,就像《立春》里的那个光头女孩一样不择手段。
生命最本质的真相是什么?
尼采给出的答案是:“人们一直靠牺牲别人来达到促进自我发展的目的”;“生命总是靠消耗别的生命过活的”——不了解这一点的人,也就还没有向诚实迈向第一步。
3.王彩玲说:宁尝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毛姆大概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坚持要最好的,而拒绝所有次好的,最后你就能得到最好的。
这句话我是信的,但它并不适用于搞艺术这件事儿。
对于某些人来说,搞艺术可能还不如买彩票更稳定、更有前途。
艺术这东西的确需要天赋,如果没有天赋,还将“有何胜利可言,坚持就是一切”诸如此类的话当成行动指南,那他就不是搞艺术,而是被艺术搞。
4.梦想是一个绝色的妓女做人没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这句话太励志了,可问题就是,梦想其实只是一个绝色的妓女,她总会在榨干你的一切之后,就抛弃你,然后爬到另一个人的床上。
这是所有不甘平庸者的宿命——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她还在我们的床上的时候,好好享受她。
5.文艺青年是失败者的同义词?
有人说:文艺青年是失败者的同义词——如果这句话成立,那豆瓣就是中国失败者的门户了,呵呵。
事实上,文艺青年同样有其独特的、不可复制的优势。
而他们需要的其实只是他们可能一直不屑一学的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学一点自我营销的手段。
古代的艺术家都是被贵族养着,现在没有贵族了,现在能养艺术家的,只有市场。
我们心目中的那些艺术大师,多半都是营销天才。
另外就是让自己铁石心肠起来,就像是李敖说的那样:“铁石心肠”是意志的最成功的表现,它比任何做人的方法都来得紧要、来得有效、来得干脆,理智是不够的、感情是坏事的、冲动是胡闹的,只有“铁石心肠”才是最有劲最磅礴的人生。
当然了,做到“铁石心肠”的起步非通常之男人所能,这也就是成事的硬汉与通常之男人不同的地方,正因为难能,所以做到才可贵;正因为难能,所以必须要做到。
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都会心存梦想,并为之奋斗,然而在梦想与现实的交集处,总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无助与失落,有些人拍拍身上的尘土,继续前行,而有些人则束袖顿足,冷眼等待命运的不公。
《立春》以蒋雯丽扮演的王彩玲追求歌剧梦想为主线,但其中也穿插了各种小人物。
他们当中有一心追求王彩玲的周瑜、有令王彩玲心动的艺术青年黄四宝,也有痴迷芭蕾舞的胡金泉、为达目的欺骗了王彩玲的歌剧爱好者高蓓蓓。
在王彩铃的生活之中,处处可见现实与梦想交合时的不和谐,王彩铃为追求梦想远道去北京该户口,而最终却仍守在几米见方的房子中,一心想考美术学院的黄四宝却最终当上了婚介所的老板,每天在债主的追逐中惶惶度日,舞蹈教师胡金泉为自己的梦想拼搏了16年,但只以受不了城市中群众的眼神而最终走向牢狱生活,歌剧爱好者高贝贝靠着欺骗迎来了本不应属于她的荣誉。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影片完全可以采用一种悲剧到几乎令人绝望的表现手法,从几个人的羁绊看到生活中的种种无奈与不安,但有趣的是,影片没有完全展现悲苦,演员们全部说包头话,搞笑的台词不时逗得观众大笑。
如王彩玲会一根筋地说:“我不想在这个城市发生爱情。
”也会一厢情愿地对黄四宝说:“你会永远爱我吗?
”周瑜更是在大段朗诵普希金诗歌时说:“我朗诵诗歌的时候,在场的考官没有一个不哭的。
”有人曾说看到这部片子时间或会有种带着眼泪微笑的感觉,人与人的歧路感与道德感在影片中不止一次的展现,例如导演在叙述王彩铃与被丈夫欺骗后携款而逃的邻居交谈时的一组正反打镜头,明确的暴露了导演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在内心上的羁绊与隔阂的理解,王彩铃曾说:“你并不是真把我当朋友,你只是在心里寻找比你更不幸的人,每一个不幸的人都好像和我同病相怜。
”有时人与人之间在内心存在的关系让顾导深切的暴露在了镜头前。
导演在讲述这部电影片名的时候,说道“立春之时,春天却未至,天气依然寒冷,但人们心中已经有了对春天和温暖的渴望”。
追梦寻梦,梦圆梦碎,现实怀揣梦想,梦想照进现实。
就像有立春,年年日历翻至此处,春天的梦早已在每个人心里孕育开来了;也就像人生虽有理想未达,现实会有改变,新的理想亦也一定会再次出现。
人人心里有个梦,就永远不会绝望。
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我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
我就很失望,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
最后是怅然若失的回头。
这是一部给文青的教育片,勇敢的文青会继续的勇敢,而想要退却的文青也可以安然去过柴米油盐的日子,各得其所。
我很喜欢的是黄四宝拿着《热爱生活》这本书的样子,他们谈论梵高的样子,王彩玲说:“我不想在这座城市里发展爱情。
”的样子,说“除了我,再也不会有别的女人这样了解你”的样子,与光头女生一起住在北京小旅馆的场景,以及那场错过后来的黄四宝。
“唱得好的人多了。
”所以呢,她不可能唱到巴黎歌剧院。
钱钟书爷爷教导我们,年轻人啊,就不要把自己的创作冲动误解成创作才华了!!
所以我们最好的年华都被写进了各种试卷和练习本,那些发过的呆也都只是痴人说梦一样的浪费生命。
我们没有胆量,也没有钱。
眼看这季节就过了,我们对那些执着的人唏嘘感慨一番,然后就转身离开了。
也没什么不好的吧…UPdate:(5.20)They say I am a dreamer不知道这部电影会像鱼刺一样卡在多人文艺青年的喉咙里,除了伤感叹息,我没有看到太多的表情。
大家都是会心一笑,不再提。
那些疯狂的小事,不用提,眼神里清晰地写着,表情里含蓄的表现出来。
精神偶像缺失的今天,我们能够选择的确实不多,除却政治性的信仰,如今的我们都只好扑身向文艺,希求解脱。
流行文化是一种,所谓的小众非主流又算一种,还有呢?
还有呢?
这样的问话太过苍白,也很无力。
昨日与宁宁讨论的是民国年间的知识分子,五四运动中思想激进的各路文人,辩论争鸣的那些年代,大家都为苍生福利而出谋划策,民主是一种信仰,共产是青年最纯洁的信仰。
那真是好年代。
钱穆的学识与寂寞,鲁迅的坚强与尖锐,梁实秋的理性与直白,蔡元培领导下的北大,不论世界多乱,至少校园、文化是净土,是我们可以栖息的处所,是温暖可依的,是可以为之流血牺牲的。
好像扯远了,但看了立春,我想到的第一个,不是自己的文艺,而是信仰危机。
我不像王彩玲,歌剧是她的信仰,是她所指望,是她甘愿付出一切去争取获得的精神标杆;我呢?
反思,再反思,除了一些纯属兴趣之为,我没有做过任何牺牲,在理性的衡量下,一切都不值得。
“所有致命错误都不是因为非理性的,而是因为人是有逻辑的。
”我忽然很希望有那么一个信仰,让我在现实中受折磨,让我必须为了它牺牲这些那些,让我可以在这污浊的世界里有一块自己的净土。
我又忽然很希望有那么一块净土,所有的年轻人可以不被压抑,所有的各种思想,不论是粗俗的高雅的实际的理想主义的都可以绽放。
可惜没有。
连滋生信仰的土地都没有了。
大家都对一些一些话题避而不谈,谈起也是不欢而散,大家都认为某一类的事只是浪费时间,大家都在讨论房价、股票和生活有多艰难,大学成了废墟,社会大染缸早已打破,一切都乌七八糟了。
读莎士比亚?
会遭人笑话吧。
还在期望自己是梵高?
就那副德行?
哟哟哟,还歌剧呢!
班里一个男生是古典音乐达人,虽说大家都是很敬佩他,但偶而还是会对这爱好做一番调侃而且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而王彩玲,以她的高傲,怕是要活不下去了吧。
当然,这里把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和在了一起,乱的很,最后还是想说,尽管朦胧,我还是会寻着这种直觉走下去,我也知道,我不是孤单的一个。
也不是像电影里的王彩玲他们是孤单的两个、三个。
有这么一群人的,肯定有。
the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立春》现在成了一只熟烂的猪头,任谁看过都要拣一块来说说,因为口水太多,不免让人有绕道而走的想法,不想再上去多添两口唾沫,成为口水火锅。
顾长卫很成功地《立春》搞成文艺青年哀悼晚会,听者伤心,闻者流泪。
最突出的意义在于,里面出现了一个标签化的人物,王彩玲。
我甚至想象,她将成为文艺青年的新代表,“今天你彩玲了吗?
”,“你还王彩玲呢?
”都会迅速成为新流行语。
别再说什么梦想陨落,现实残酷,天才夭折,实际上,你彩玲了吗?
并不是文艺青年的理想化道路,而是另一个血淋淋的绞架,它的意思就是说:今天你被文艺界糟蹋了吗?
整部电影王彩铃除了受到过周瑜发自肺腑的感慨外,就是在不停地被糟蹋,被老太太们被邻居们被文艺界的领导们,前两种糟蹋都不足以摧毁文艺青年,虽说艺术来自民间起于生活,但清高的爱好者们绝不跟大众为伍,他们需要的是来自圈子的肯定,来自核心的颔首,这对他们来说,大于一切。
所以王彩玲一定要弄个北京户口,健康的姑娘剃个光头扮癌症去参加歌唱比赛,黄四宝每年都去考次美院。
所有的文艺青年都坐着一样的美梦,一朝功成名就万人景仰,谁能想到除了运气好的有后台的,其它全是万骨枯。
电影圈那个腌臜劲儿,现在全国人民都知道,就像焦大跳脚骂荣国府,只有门口那对石狮子干净。
据说正经人家绝不会送姑娘进去,凡是里头混的也尽是潜规则,有人恶毒地爆某个明星,从灯光剧务一路睡上去。
知道江湖险恶,然而不知道有这么险恶。
再说文学圈,是不是干净点?
其实我也没深入进去呆过,就在外围走了一圈,已经被臭水脏了脚。
最恶心的就是各路编辑,找你的时候通常说得千好万好,稿酬优厚,回报且丰,一送了稿子马上像肉骨头打狗,一去不回。
好不容易过了半年碰上一回,讨好着说是不是能发稿费。
你千万别想有什么韩寒郭敬明这样的奇迹,这些编辑通通已经变了嘴脸,商量好的稿费起码扣了一半,才拖拖拉拉打钱过来,很多从此销声匿迹的也不少。
要想想文字写手是个多么庞大的团体,几年前王朔参加了一次网络作家颁奖会后说:再过一些年,再也没有人会因为鞋子而被人格外另眼相看就可以混口饭吃,因为这已经成了生理现象,就像大家都会说话一样。
想当大师的人,苦了。
我告诉王叔叔,您说的这时代现在已经来了,您真是先知啊,现在别说大师,想拿文字挣钱,都已经很苦很苦了。
另外的画画圈,音乐圈,我枝叶不够蔓,没打听过,但是泛出来的黄水想必谁都闻过臭。
同学们,你能经受住糟蹋吗?
你有无穷精力无尽金银,供你投身文艺界么?没有就该跟王彩玲们一样,该卖羊肉卖羊肉,该早点洗洗睡就洗洗睡。
想拿文艺当饭吃,谁知道文艺是架更快更利,更让你心碎心死的铡刀呢。
胡金泉——一个芭蕾舞者,热爱芭蕾舞的男人。
影片没有正面说他是同性恋。
只是他是那个小地方的一根鱼刺,卡在所有人喉咙里面的一根鱼刺,他让所有人都感觉不舒服。
他知道自己和王彩玲一样不是正常人,所以才提出了貌似荒谬的建议,和王彩玲假结婚。
因为他妥协了,他无法勇敢的站在被众人指点的舞台上,因为他老迈的母亲用帽子挡住了脸,他感到羞耻……他是个有理想的人,他敏感,细腻,优雅,可是因为他的性取向,饱受地方上人们的嘲讽冷眼相待。
在被王彩玲拒绝后他离开她家前说了一句话,电台上说深夜有大雪。
镜头转到他在大雪的街道上推着自行车走着,他哭着,像个小姑娘似的哭着,用手背擦拭着泪水。
他伤心,他绝望,这个晚上他死亡了。
后来的强奸未遂是很幼稚的一个计划,不过成功了,他欣喜若狂的跳起了芭蕾,计划成功的喜悦、理想死亡的伤心,他的脸上扭曲的表情让人觉得很心酸。
他锒铛入狱。
总被他打理得一丝不乱的长发被剃光了,穿着灰蓝色的囚服,脚上是黑色的棉布鞋。
他笑着对王彩玲说,这棉布鞋也能跳芭蕾。
接着他在铁栏杆的那边踮起脚慢慢的转了一个圈一个圈……王彩玲哭着跑走了,他停了下来,无法形容他当时的表情,只是缓慢的转身然后让狱警给他带上手铐……(在影片结束后与顾长卫见面会的时候,有个观众说这个场面是最让他震撼的。
)王四宝——为了北京的美术学院连续考了5年,屡败屡考。
现实中不少这样的人,我认识的朋友当中就有考了3年(or4年)才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
他是个有理想的人,甚至他和王彩玲是那样的相似,怀才不遇。
所以他们走到了一块,互相吸引着。
可是那不是爱情,至少对王四宝而言那仅仅是惺惺相惜的一种感情,而王彩玲却投入进去了“对女人而言最深的感情就是爱情。
”。
王四宝退缩了。
那一晚,喝醉了跑到王彩玲房间和王彩玲在床上的缠绵(影片没有这个场面,其实如果加入这个的话我想能更好的表现出王四宝后来的性格转变),第二天用厌恶自己厌恶王彩玲的表情对着王彩玲说:我感觉被你强奸了!
而其实,王四宝是感觉被现实强奸了,所以他崩溃了,他无法接受自己和一个这样丑陋的女人上床或者说无法接受自己和自己视若兄弟的女人上床,这一刻他死亡了。
后来他去了深圳,后来又回来了这个小地方开了一家骗人的婚介所。
他从里到外的改变了。
所以当王彩玲从他车前面走过的时候完全没有发现是他,接着看第二眼第三眼的时候才惊觉这是那时候想当梵高的理想青年……这时候的王四宝完全是一个庸俗的普通人了……王彩玲——一个不甘庸俗生活的女人。
她知道自己长得丑,所以上帝给了她一副好嗓子。
她很明白,在一个小地方拥有才华天赋是毫无用处的,就好像六指儿一样是个累赘。
所以她用尽办法要得到北京户口,调到北京工作。
她对所有人说的谎言都是支撑自己继续坚持理想的手段。
她看上王四宝,是因为她在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有才华却得不到承认。
她对他说“你再也找不到比我更懂你的女人了。
”所以她想帮他,一起离开那个小地方,去北京闯荡。
可惜王四宝退却了。
这个懦弱的男人使得王彩玲从高塔上跳落(其实跳楼这里处理得有点不够成熟,- -说实话那个画面和气氛让人发笑)她穿着自己亲手缝制的蓝色演出服爬上那个高塔,她希望自己死的时候至少能体面一点以维持自己最后的尊严(尊严,这个词在后面的见面会的时候顾长卫导演提了好几次)。
可是她没死。
只是伤了手脚。
生活还得继续,她认识了胡金泉,她以为那是个坚强得可以让自己找到继续撑下去的支柱(?
其实不应该说支柱,只是一时间想不出那个词了)直到他入狱后。
王彩玲放弃了,她曾经说过“宁咬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
”后来她又说“如果撑不下去了,就随便找个人家,嫁了。
”所以她去了婚介所,然后路上重遇了王四宝,接着隔壁家老汉带着钱失踪。
这些事一一刺激着王彩玲的神经。
然后接着出场的闹剧似的高贝贝让王彩玲去北京的梦想彻底粉碎了。
她收养了一个同她一样不完美的孩子,她的梦想将由她的孩子来完成。
(顾长卫导演说,孩子不但会继承你的血脉你的习惯,甚至会连你的理想也一并继承下来的。
)从一个梦想着在巴黎歌剧院唱歌剧的女高音到一个在街边卖羊肉的女人,我觉得作为理想主义者的王彩玲已经死了,取而代之的是她的女儿(对不起我忘记了她的名字……)她的女儿会代替她完成理想的。
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很难。
曾经某人对我说:做一个理想主义者一定要坚强,不然很容易被打垮变成虚无主义者。
所以你一定要做一个坚强的理想主义者。
其实理想主义者都得死……因为现实很残酷很残酷……理想与现实的冲击会让理想被撞得粉身碎骨虽然我们还是得宣扬理想主义者的美好和纯洁……顾长卫导演说最后还是希望王彩玲能成功,所以最后是王彩玲在歌剧院唱歌剧的画面,至少让人有了温暖的感觉,这就是立春吧……很喜欢顾长卫导演,从他回答观众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其实他并不太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口齿不算很伶俐的他让我觉得很真,很可爱。
其实很想问关于编剧李樯的问题,因为真的很喜欢李樯。
而顾长卫导演也提及说因为剧本写得好,所以演员才会演得出色。
以后一如既往的支持李樯和顾长卫。
接触李樯,最早是从《孔雀》,那是我唯一一次去华星观影,当年记得本来是排在午夜档的片子,在获奖后立刻被调到了黄金档。
就这样,顾长卫出头了,但对他的评价仅限于当年那个御用摄像师对镜头调度和色彩的把握。
而电影的强大,则被公认的留给了剧本,留给了李樯。
在中国,第一次,一个电影编剧强势的火了。
记得胤祥有片文谈到了李樯的作品序列,我非常同意这个说法:“若是分析作品序列的话,显然应当把《孔雀》、《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和《立春》作为李樯的作品序列进行讨论(还可以包括《被遗忘的天使》段落7《双双和小猫儿》,吴宇森导演,李樯编剧)。
这些片子里,李樯的风格太过锋利,反而挟持了导演们的表达。
”原文在这里:http://www.douban.com/review/1355733/但众多影评都喜欢拿时代说事,我觉得这反而是挟持了李樯本人,把它按到了一个像姜文一样非常隐晦的位置上,这是很不恰当的,可以说《太阳照常升起》是在说时代,也可以说《颐和园》是在说时代,你也可以说贾樟柯是在说时代,但不能挟持李樯,李樯的细腻在于反观人的内心,他试图从那些北方小城的人物身上寻找到更具有普适性的人本体验,而不是把人当作大时代的小标本。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要强调,李樯是不同的。
人物,是李樯式风格的核心,也是他叙事的起点,然后场所和时代才在人物的基础上丰满起来。
什么“一个时代的伤痛与迷茫”这样的评价按到李樯身上真是别扭,与其疑神疑鬼的去寻求人物身上的政治隐喻,不如去心平静气的看看这些人物身上的症候。
1,孔雀:哥哥、姐姐、弟弟显然孔雀是一部用力过猛的片子,顾和李初出茅庐的野心使得影片过于饱满,以至于在公映中不得不改换一个较温和的版本(原版中弟弟是同性恋)记得李樯再一次访谈中谈到,三个人其实是个体身上某些倾向的提纯,即三个人物其实是用来说一个自我的不同面向。
这基本上证实了之前的判断,姐姐是那个出世的,所谓“日常生活恐惧症”的部分,哥哥是积极入世的部分;而弟弟,则是向现实挥一挥手,“老子不和你玩了”。
有人诟病李樯,说三个人物都过于纯粹而不真实,其实这种诟病恰恰是误读,李樯的做法就是把真实的自我分割提纯,然后结晶出三个freak。
李樯试图用三个主人公统摄支配个体的三种力量,个体就是在这三种力量的撕扯之下行动和作出选择。
这个和我以前写的一个剧本不谋而合了,所以当时的共鸣感非常之强烈。
因此,从孔雀开始,李樯就是把自己的创作直指个体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张力。
我们在其中看到本土性、时代性,更多的是因为李樯敏锐的发现了在这块土地上,这种张力格外的突出。
2,立春:王彩玲 黄四宝 胡老师 光头 周瑜相比于孔雀在表现上的急功近利和暴烈,在李顾组合确立了江湖地位之后,立春可以更冷静的说事,对个人和日常生活进行更加细腻的抽丝剥茧。
之所以很多人觉得这次的人物更真实,人物的本土性和时代感很强。
这就是因为孔雀是在还原内心,而立春向前迈了一步,开始还原个体。
所以,这些行为相似的人物,诉求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林俞静的这篇文已经说的相当明白了:http://www.douban.com/review/1379604/在此,我还想就几个人多啰嗦几句:王彩玲的首要诉求是成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因为她在其他方向上一无是处,甚至低人一等,用她对周瑜的话说“除了唱歌,我是个死人”,只有唱歌能够赋予她一条彻底摆脱日常生活的途径,于是她文艺了。
而且,唱歌也并非是王逻辑系统中的唯一追求,必要的话,得到黄四宝的爱情也是一个可以置换的选择。
我们可以说,她其实就是“世俗妄想症”,就是“每年立春,总觉得会发生点什么”。
为什么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王彩玲,因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患过这种病。
黄四宝的文艺强度更弱,他在火车上明确的告诉王彩玲自己就是一个俗人,梵高割耳朵对于他来说太纯粹,画画对于他来说充其量就是个“知识改变命运”。
从这一点上来说,周瑜甚至比他更加虔诚。
周瑜,虽然戏不多,在我看来却是一个很完整的人物,早年也因为自己的诗歌自觉“不凡”过,在世俗生活中突然从天上照来一道光,就是王的歌声,这感觉让他找到了一点久违的味道,并试图通过和王结合的方式拯救一下自己,结果却被赤裸裸的侮辱后,断了这个念想。
光头,她是李樯构筑的这个虚拟环境中最接近真实的一个冷酷的存在,影片不想多说,我也就不多说了。
胡老师,这个人的出现对王彩玲的刺激很大,她明白了,一个可以在监狱里跳舞的人和她是绝对不同的。
围绕着文艺和日常生活,王彩玲经历在这条象限上处于不同位置的个体,最后终于明白了自己的位置,开始养孩子卖肉。
李樯的细腻在立春中充分的发挥出来,几个人物貌似怀抱共同的理想主义烈焰,实质上却泾渭分明,有着不同的体温。
当然,李樯的性格很难改变,相比于绝对的现实主义,立春依然是暴烈和魔幻,这个从王彩玲在歌舞团楼道里唱歌、胡老师隔着铁窗跳芭蕾 这些就可见一斑。
3,姨妈由于许鞍华的存在,很难判断李樯在姨妈中占有多大的话语,但不容否认的一点是姨妈是和王彩玲很像的个体,同样是“世俗妄想症”的患者。
我们从来都不“甘于”平庸,我们也从来都不“敢于”伟大。
大多数人只是在这两端之间,孔雀设定了一个三维象限的边际,立春已经开始在一个方向上描述变量。
按照这个序列,李樯的下一步是否还会在日常生活领域继续深耕呢?
李樯像一把手术刀,把人心剖开来给你看。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李樯,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曾经向日常生活宣战。
小城文青的悲哀:我是这个城市的一桩丑闻。艺术的迷墙,飞不出来便坠入牢笼。
来点绘画,唱几句意大利歌剧,伪知识分子自诩小资产阶级的自我感动摇尾乞怜。难怪转型商业片能拍的那么烂,全片没有任何自然过渡,每一个镜头每一个情节都是为了恶心人而恶心人,为了戏剧化而戏剧化却全然不自知,毫无自觉性,当然最硬伤的还是主题恶心而垃圾。
可能上一代文青会共鸣,我不会
荒诞+虚伪,虚伪变荒诞,残疾电影
3.5;全片最精彩的一句台词是援引自《樱桃园》——“在一个小地方会六门语言就和有六指一样”,契诃夫笔下鸽灰色的郊县生活再次复现到21世纪的中国北方小城,一样的蒙昧庸常光景,一样的心比天高挣扎场景,这样不入世的倔强姿态还可能普遍发生于无数曾心怀梦想的人,在与世俗和解或被其捶打之前,毕竟我们都有做梦的权利——直到某天被迫发现远方并无想象的诗意,逃离此地而生活依旧困苦,唯有对「立春」的怀想让我们和冷酷世界暂无关联。“我不想在这个城市发生爱情”“一个女人对男人最深的感情就是爱情”
本来是想给4星。但这真的是沉闷的文艺片。世态炎凉与身不由己,都太沉重。要和谐给3星
一分扣给被删掉的张静初以及其他戏份。如果加上删减版的很多戏,会变得更有趣更有意思。王彩玲的几次“走出去”看得压抑又难受,直到看着她领着养女坐在广场上才愿意相信未来或许还会是好的。【蒋雯丽演得太棒,最后一幕忍不住哭了】。
太過匠氣
很无聊
他们看自己的剧本不会难受吗?
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我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错过了些似的。【王彩玲你的悲剧就是没有正确认识自己。还有。梦想算个屁啊你~~~~~~~~~~~~~~~~~~~~~~
顾长卫有才气,但没灵气。
梦想奋斗
15
勢必引發大規模的感懷身世自憐自艾....説到底還不都是弱者語言!
让我想起了中岛敦《山月记》里的这句话:“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其实,任何人都是驯兽师,而那野兽,无非就是各人的性情而已。”
在立春这天,想起来看这部《立春》,然后发现故事跟立春没啥关系,只关乎一个苦闷年代的苦闷的女人。演员为角色牺牲很大,但实在欣赏不来。片尾字幕出现张静初,但全片一个镜头没有,有点意思
文艺过头 就变罪恶了...
王彩铃是谁?不是奋斗的典型,而是沉沦的样板。
坚持还是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