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配乐是烘托气氛的,让一些没有台词的动作表演更有意义。
但是《去世》他不一样啊!
配乐成了另一种台词,更像是他们在对话。
摇滚的暴躁,民谣的舒缓,超神的配乐。
凑不够140了,觉得很多感觉没办法用语言表达。
这么说吧,为了里面那些歌,这部剧就可以再刷百八十遍。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当无情的枪声萦绕内心独白时,一切落下帷幕。
詹姆斯浑身浴血,搭配着花纹衬衫,宛如再次绽放的黑玫瑰。
在我的幻想中,便是这样罗曼蒂克式的终幕一舞。
然而残酷的伤痛根本无法抹去,哪怕是最后温情脉脉的内心独白也无法治愈——那来自童年和身边人的伤害。
我只能寄希望于仿佛呐喊般的奔跑之中,希望这样的努力能够让人类回归至原始的状态,生出自由的羽翼。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一种丧的感觉:觉得自己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却颓废到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说去他妈的。
巧合的是,偏偏英国chanel4电视台出了一部喜剧,名字就叫《去他妈的世界》,听起来狂拽酷炫。
这部英剧一共八集,一集只有20分钟。
才出了一集,豆瓣评分就飙升到了8.9分。
《去他妈的世界》改编自查尔斯·福斯曼2013年的同名漫画作品,不论是剧还是原作,感觉有一种反套路的怪异和讽刺。
比如男主脑中闪现的血腥场面,还有下图这种风格的一幕二幕场景转换风格,说不上来的一种怪异,很神经质,这也迎合了男女主角的个性。
男主James 17岁,他很有自知之明,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很确定我是精神变态者。
”(剧中饰演James的演员也在《黑镜》第三季第三集中出演过)
根据他从小到大的种种行为来看,他确实不是一个正常人。
比如他八岁时发现自己没有幽默感,听着父亲自嗨式的说着笑话,不但理解不了笑点,还翻白眼,甚至想一拳打在他爸的脸上。
九岁时父亲买了一个油炸锅,于是他自残式的把手伸进滚烫的油锅里,只为了让自己的内心不再麻木,可以感知到什么,后果就是至今手上依然留有严重的伤疤。
到了十五岁,行为从自残升级到了杀害小动物。
从杀害邻居的猫开始,每一只他都记得。
哎,简直是造孽。
渐渐的,他觉得小动物已经满足不了他的需求了,他把目标锁定在大点的东西上。
这个大点的东西就是碰巧过来搭讪的女主Alyssa。
他们之间的第一次对话是这样的:Alyssa:“嘿,我见过你玩滑板。
滑的挺烂的。
”James:“滚蛋。
”
虽然当时不欢而散,但并没有影响到二人日后的交往。
因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都属于不合群的怪胎。
Alyssa喜欢独自一人躺在青青草地上,她感觉所有的事情都超过了她所能接受和适应的范围,只有一个人独处,望着天空,她才会感到自由、快乐和纯真。
在这一点上,她和她的父亲有点像,她的父亲就因为不合群而选择离开,但是每年都会给女儿寄生日贺卡,刷一波存在感。
她的母亲离婚改嫁,生了一对双胞胎,过着看似富裕完美的生活。
她和母亲搬进了继父家,但是这个继父是一个人品不好的猥琐男,几次对她调侃、挖苦和讽刺,想要逼走她,她的母亲却对这一切熟视无睹、默不作声。
我只想说冲他脑袋扔鸡块的行为简直丧(gan)心(de)病(piao)狂(liang)Alyssa是个脾气暴躁的愤青,她无法理解就坐在他对面吃饭的同学,为什么有话不能直接说出来,而是用手机给她发信息。
同桌吃饭的几个人都在看手机,大家似乎已经对这种沟通方式习以为常了。
于是,不爽的Alyssa把自己的手机摔了。
这也是对手机依赖症的讽刺吧,让我想起了现在有人提议再同学朋友聚会期间应该一致上交手机,这样省得大家都玩手机,以免因为手机扫了兴伤了感情,错过了一个好好叙旧的时间。
叛逆的Alyssa动不动就爆粗口,在一个甜品店都能够大骂服务员。
还有这简单粗暴的尺度,也太野性了,分分钟要开车啊。
这。。。
坐稳了当然了,他们最后是开车了,不是你们想的那样,而是一起开车离开了这个无聊的小镇,因为镇上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古板,有趣的灵魂太少了。
其实一开始看不出男女主之间存在爱情,他们在一起有着很强的目的性。
Alyssa想找一个和她一样特立独行的知己,和她一起离开这里。
James则是心怀鬼胎,一直盘算着如何处置Alyssa,以此完成他所想的“杀一个大东西”的目标。
搞笑的是,当Alyssa突然起身说“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James左手正握着藏在垫子下面的刀。
还有Alyssa对着镜子整理,准备去James家中约会,她觉得和James在一起会有安全感,此时镜头切换到了James磨刀霍霍的场景。
这也许是一种黑色幽默了。
还要说一下剧中魔性而应景的BGM,最洗脑的要属这个背景音乐《Laughing On The Outside》,这首歌在开篇有男主的画面里出现过很多次。
最经典的要属这句:“表面上我放声大笑,内心里我暗自哭泣”,可以说是男主内心的真实写照。
自带BGM出场的男主《Never》这首背景音乐也是十分的应景,出现在二人第一次约会里。
这句“不,不,不要再坠入爱河”也正对应了二人尴尬的吻戏。
由此可见男主内心的心理活动,男主只是把女主当成自己要捕杀的猎物,两人一开始并不是因为爱情而在一起。
《Funnel of Love》这首歌我感觉在说女主的母亲,她的母亲已经深陷在与继父的婚姻中,无论如何都逃不出这爱的漏斗。
甚至完全不考虑女儿的心情(女主当时本打算要去男主家约会的),请求其换上衣服下楼参加家庭派对,对自己现任丈夫欺负女儿的行为也视若无睹。
她就像歌词里唱的那样,一次次坠落,深陷。
女主:“这就是一堆狗屎,你的生活就是狗屁。
”继父:“如果你这么讨厌它,那就离开,帮所有人一个忙。
”以上是家庭派对中女主和继父的对话,继父一直视她为眼中钉,想要把她挤走,继父的微笑、他的所作所为是那么的虚伪,一切都看在眼里的母亲却一声不吭。
随后响起了这首歌《At Seventeen》,看着继父还有抱着双胞胎的母亲,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女主突然发现她其实是那个多余的人。
于是,她果断的逃离派对现场,去男主家赴约。
“十七岁时我明白了一个真理:爱情注定属于选美冠军,和笑容明媚的高中女生,我们长得丑陋的人,缺乏那些社交天分,绝望得不出门,用电话制造爱人”,这句歌词正是深受家庭影响、性格孤僻反叛的男女主真实的写照了。
《Superboy & Supergirl》则是男女主决定离开小镇时响起的音乐,随后在音乐声中,男主终于完成儿时的心愿,打了他父亲一拳。
这里很心疼男主的父亲,尽管他很多时候都在儿子面前自嗨,甚至搞不懂儿子到底在想什么,也不清楚儿子到底喜欢什么,但我看到他在努力以他的方式尽一个父亲的职责,他的目的和出发点是好的:他的愿望是想让儿子成为一个正常人。
这就上升到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这种问题很大程度上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比如剧中男主和女主都是生活在一个破碎不健全的家庭环境。
很多家长不去重视这个问题,即便注意了也不知道怎样才是合适的解决方法。
谁的青春都有过中二病和叛逆期,我们或多或少会从男女主人公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从第一集末尾开始,这剧就变成了公路片,我们有理由期待接下来的剧情,他们在这一路上会遇到什么事情?
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他们最终会做出改变还是坚持自我?
也许,人生需要勇敢前行。
当你迈出了那一步,一切也许突然变得简单起来,你会从客观的角度清楚的看到你的处境,对着操蛋的生活说一句:“去他妈的。
”
公众号:晶姐说影视
It’s strange. A lot of time, you don’t register the important moments in your life as what happen. You only see that they were important when you look back.When you have silence, it’s hard to keep stuff out. It’s all there, and you can’t get rid of it.I think i understand what people mean to each other.
James :有一天 我知道了无声的安静真的很吵震耳欲聋 当你周围没有声音时 你很难把情感排除在外它们都在那儿
Alyssa :我有时候会觉得我不得不躺下因为所有事都感觉有点太过了我向上看 看那些蓝色或灰色 或黑色然后感觉自己融化了进去就一瞬间 我感觉到了自由
我是个精神病变态。
如同夏目漱石写到我是一只猫,至今没有一个名字,那样稀疏平常。
听上去这个世界上没有比精神病变态更正常的人了,因为我就是嘛。
一个晚上就看完了《the end of the fucking world》,它像刚过十二点的咖啡一样让我贪杯,因为它让我醒着,始终保持清醒。
似乎从没有一样东西能够如此精准的描述当代年轻人,也从未有一样东西能像它这样令爱装酷的我们,边笑边流下泪来。
我多希望自己不能够感同身受到男女主人公的情绪,但事实是,我再清楚不过了。
那些密密麻麻穿插而过的内心独白,就像是在讲述我自己一样,正中靶心般和我们这样的人产生共鸣,并且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是"丧"人吗?
不够,远远不够来形容我们。
"丧",是软糯无力的挫败感,是失去信心。
而我们是颓败的英雄主义,是怀抱着某种强烈的信心在活着。
我知道这个世界凌晨一两点的样子。
很安静,也变得异常狭小,止于目光所及的范围内。
从十二楼的阳台望出去,那些暗的,亮的。
当所有的一切都在我周围安静下来,才发现有那么多混乱又尖锐的情绪拥堵在身体里,无处可逃,它们都在哪儿。
当所有的情绪都在里面回荡。
我才明白那句,无声的安静真的很吵,震耳欲聋。
我以为那种东西叫孤独,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孤独感。
后来我才知道并不简单。
当我无法和这个不按照自己意愿运转的世界相处时,也就意味着无法安然自处。
是绝望感,是悬浮在半空中,和除自己以外的一切都失去联系和依托。
我以为那是病,是从别人嘴里脱口而出的那两个字"抑郁"。
可是我连精神卫生中心在哪条路上都不知道。
我们只是最小公约数的正常人。
我们只是比绝大多数人更早的察觉到个体的差异,越是敏锐,越爱深究。
某些漆黑的夜里,感觉自己逐渐被周围的虚无吞噬,毫无违和的融入进去。
往前迈一步,迈一步,那个瞬间就能感觉到真正的自由。
当有这种想法的时候,我对十二楼的阳台既渴望又恐惧。
James:我刚满18岁我觉得我明白了人对彼此的意义
当你明白孤独的真意,也许就不会再感到孤独。
我时常在夜里,捧着咖啡,站在阳台。
像是虔诚的教徒手捧《圣经》祷告,表面无比平静,内心却充满了强烈的诉求。
那个时候,我望着东海大桥上鳞次节比立起的路灯,川流不息,日夜蹦腾。
那边热闹非凡,这边空空落落。
没有朋友吗?
不是的,只是他们过于吵闹。
在我也吵闹的时候,会无比契合。
如同两列相对静止的列车,可以开往天南地北。
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
可是有一天,我们会在不同的时间停下来。
没有"哐当哐当"的声音,当一切都在你周围安静下来,才明白停下远比蹦跑更汹涌难耐。
我明白人永远都会是孤独的个体,而人对彼此的意义是体察到前者,然后渴望不孤独。
“原则上我不跳舞,但我却很难对Alyssa说不。
”刚听到这句话时,我的心口像突然被一只猫爪轻柔地挠了一下,不疼,但痒痒的。
从此,这部小甜丧剧就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奇异的种子。
它随着时间的流逝肆意生长,在平淡的日子里闪着暖暖的光。
相比于现代几乎模式化的“爱你”“宝贝”之类的字眼,这句话的每个字都不甜不腻,平平淡淡。
细品却发现它带着一个“冷血变态”所能给出的温暖与他爱而不知的懵懂。
这是一个独特的告白,专属于James对Alyssa的告白。
因此它打动着我,打动着每个见证了他们彼此救赎的观众。
伴随着别具一格的音乐,故事从James的自述开始。
“我叫James,今年17岁,我很确定自己是个冷血变态。
有次我把手放入油锅,因为我想让自己有所感觉。
Alyssa是新来的,这学期刚来,我觉得杀掉她应该挺有趣的。
所以我假装爱上她。
”
刚出场的James抱着一块滑板,孤僻,冷漠。
为了让自己有活着的感觉,他九岁时把手放入了油锅里,十五岁开始虐杀小动物,十七岁他把目光锁定在了新转来Alyssa身上。
影片采用双视角叙事手法,其中有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
这些独白细腻地展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更奠定了一种孤独的抒情的风格。
接下来是Alyssa的自述,她的父亲在她八岁时离开她,母亲重新嫁人并生下两个孩子。
继父总是朝她开一些有性暗示的玩笑,而母亲对此视而不见。
在这样糟糕的环境下长大,Alyssa浑身带刺,满口脏话又有些神经质。
这个家里她就像是一个多余的人,就在这时她注意到了食堂一角同样孤僻的James。
急于逃出这个冷漠无情的家,也为了找自己的生父,Alyssa带着James离家出走开始了疯狂的公路旅行。
而两人的合拍使James推迟了自己的杀人计划。
一路上,他们抢了男孩老爸汽车,吃霸王餐,入侵民宅,反杀了变态教授,抢劫加油站……变态男孩遇上了叛逆女孩,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
这是一部藏着甜甜夹心的小丧剧,大多数时候,他们始终面容沮丧,做出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从表面丧到了骨子里。
“丧”是整部剧的底色了,要理解这部剧,免不了去了解究竟什么是“丧”。
从2016年“葛优躺”现象后,丧文化越来越被大众熟知和使用。
丧文化是一种有着颓废,悲观等情绪的文化,它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嬉皮士运动。
80年代日本的“宅文化”也和丧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无论是过去的嬉皮士运动,还是今天的丧文化,其实都是个人精神对于主流现实社会的反叛。
今天人们对丧文化的理解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把丧当做懒惰的借口从而放弃努力,另一种则是把丧视为一种反向的积极。
这部剧里的“丧”无疑是第二种。
我们总是被要求积极向上,笑对人生。
但当现实压力已经压到人喘不过气来,将这种委屈和压力表达出来何尝不是对自我的和解,对客观现实的清醒呢?
在我看来,不论是接受式的“丧”或是鼓励式的“积极”都只是一种面对糟糕现实的方式。
男女主都明白这个小镇是无趣的,现有的生活是糟糕的,于是他们遵从内心出逃了。
就像导演借女主的父亲的口说的:“在一个错乱的世界疯狂,不是疯狂,而是清醒。
”17岁时,我们不懂很多成人世界既定的规则,没有社会地位或者能力对现有的糟糕生活说不的权力,有的只是像Alyssa一样想改变的满腔热情。
也正因为没有权力也没有束缚,才可以更加直率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
体现在剧中就是她随口而出的脏话和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
回望我们的十七岁,James和Alyssa做了我们大多数人敢想不敢做的事。
而最让人羡慕的是,他们正当青春就遇见了那个灵魂伴侣。
男女主行为如此特别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
如今我们总是讨论起原生家庭,并不是把它当作为错误行为开脱的借口,而是对某种行为背后原因的重视和反省。
Alysaa的家庭问题文章前面已经说过了。
在剧的结尾,她一直崇拜并觉得唯一爱着自己的爸爸为了举报费打电话给警察。
得知被骗后,她用刀狠狠扎向了父亲的大腿。
其实,Alyssa是一个总在假装坚强和镇定的人。
反杀变态教授时,她明明内心慌乱得很,脸上却没有一丝害怕的表情。
她原以为世上唯一真心待她的亲人——那个每年都给她寄生日贺卡的爸爸(其实是妈妈偷偷寄的),原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蛋。
她的家人没有给予她半分温情与爱,于是Alyssa也不懂爱。
她用冷酷伪装着自己,内心却还是那个渴望亲情的小女孩,直到遇到了给她温暖的James。
James的无感则是因为小时候亲眼目睹了母亲的自杀。
而父亲总是用笑话和电视节目掩藏自己的悲伤,忽视了对James的关怀。
父亲其实是爱他的,只是还没学会表达。
无感的James想要感受活着,于是他虐杀小动物,甚至想杀人。
遇见Alyssa后,她和他拥抱,教导他可以拒绝他不想的事情。
跟着Alyssa,他对生活的感觉逐渐苏醒。
于是我们看到,这个男孩闭着眼睛快乐地跳舞,面对Alyssa的生气不知所措地手捧了一盆小黄花,在夜晚轻轻触碰Alyssa的手。
“本来想杀了你,没想到却爱上你。
”有感觉的James终于确信自己不是一名冷血变态,他为他虐杀的动物们感到难过和伤心。
开头那个冷酷的男孩竟然这么脆弱又温暖,还有着隐忍的勇敢。
剧的结尾是个开放性结局。
警察赶到Alyssa的父亲家包围了他们。
James想揽下所有责任,他用尽力气跑向海滩,伴随一声枪响全片结束。
她唤醒了他,而他始终保护着她。
旅途结束,他们终于在陪伴中完成对彼此的救赎。
“我们在变好,世界却觉得我们在沉沦。
”多么讽刺的结局,多么残酷的导演,把所有的心疼和难过都丢给了观众。
男女主逃亡过程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
剧集通过对这些人的展现,拼凑出一个更为完整的真实世界。
James和Alyssa在逃亡途中遇到了一个总被经理压制的加油站小店员。
小店员受了男女主行为的影响说:“我不喜欢我现在的生活。
”他们回答他:“那就做点什么。
”然后小店员就真的把经理反锁最后逃跑了。
他和男女主一样,都是对糟糕现实不满的的人,对应着现实世界中具有反叛精神的被压迫者,也是这段旅程的同行者。
另外一些人则代表了较为复杂的成年世界,与纯粹的青少年世界发生了剧烈的碰撞。
比如Alyssa的父母和继父,他们都有自己的私心,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伤害了Alyssa。
作为大人,他们同时拥有了掌控,教育和伤害青少年的权力。
面对这种权威,孩子们是很难去反抗的。
又或者James的母亲,她当着他的面自杀,带着无奈的残忍。
让James此后的人生中都缺乏温暖的母爱。
也有坏得彻底又虚伪的大人,比如那个被反杀的变态教授。
他空有名誉和财富为人皮,内心却是扭曲的野兽。
第三类就是旁观者了,处于评论者位置的两个女警察。
她们因为调查教授死亡原因而卷进事件里。
两个人对于James和Alyssa表达出不同的态度。
一个只看他们的所作所为,另一个却说:“我为他们感到难过,我觉得他们是可怜,糟糕又愚蠢的孩子。
”这对应了剧里的旁观者甚至是观众对于男女主的两种看法。
正是这些人的设置,才使得本剧在如此特别的故事的外壳下拥有更多的现实意义,不至于成为一部空有噱头的悬浮剧。
作为一部公路片,《去他*世界》的每个场景都浪漫得让人心醉。
当他们穿过雾气缭绕的树林时,阳光逆着照射下来,光束四散,给本来死气沉沉的树林带来了唯一的暖色。
当他们穿过原野时,风轻云淡,那抹蓝像是淡淡的水痕,而原野的绿是那么清新动人。
当他们来到海边,相对而卧,黎明的曙光缓缓铺满海平线,天空将明未明。
只剩澄澈的蓝色和橘红色慢慢接轨、交织。
即使是杀人现场,猩红的血也在地板上流成了爱心的样子。
颇有暴力美学的感觉。
另一个特色就是贯穿全片的背景音乐,每首歌都在恰到好处时响起,而歌词写出了男女主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这是一部极美的剧集,无论是男女主颜值,造型,还是场景都是一场欧美风的视觉盛宴。
他们互相救赎的感情也像那些自然的风景一样,美妙动人。
这些东西,无一不让我一次次沉沦。
我很喜欢,短促有力,该表达的都表达了。
James为了Alyssa可以这样舍弃自己生命,他已经不是那个心理变态想不断猎杀的男孩了。
他虽然冒着生命危险并且莽撞行事,但是他真正地活了过来,爱让他活了过来,这种转变也很自然。
他生还了么?
他和Alyssa到底会怎样?
这都不重要了,因为他已经活了过来,同时Alyssa因为James而有了面对自己糟糕家庭的勇气。
另外这其实也是很有文学性的结尾,但同时也服务了可以续订的可能。
不过这样结束也很好。
像这样带着青春文艺色彩的故事,评价两极分化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我有幸,由于我个人的经历与转变,能同时理解双方的观点。
首先明确这部戏的独特之处,那就是非常不现实。
整个故事更像是发生在两个主角脑海里的演义,整个片子弥漫着独特的氛围。
觉得很好的人,正是因为自己也喜欢一样的幻想,对这种气氛有强烈的共鸣。
觉得无病呻吟的人,也是因为自己从来没有这样的幻想,完全不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人的情绪归根结底还是和做的事情有关。
当必须做的和想要做的冲突,就会带来痛苦折磨,当二者和谐,就会带来心流般的投入与满足。
然而人却还有一种状态,就是两者同时不存在。
没有想要做的事情,没有必须做的事情。
日复一日的日常看起来毫无意义,没有欲望也没有压力,不需要为生活奔波也没有梦想要追逐。
没有快乐也没有悲伤。
什么都没有。
这种“无”的气氛,本质上就是“无聊”的极致。
就像快乐可以极致为狂欢,悲伤极致为苦痛,无聊其实也可以发展到更加极致的状态。
觉得死了也无所谓,杀人也可以,什么都不在乎,也没有想要的东西,没有压力没有追求什么都没有。
明明还活着,但既不快乐,也不悲伤,就是这么过着,对欲望本身有种欲望,对感觉本身没有感觉。
自己仿佛成了自己生活的看客,和生活像是隔了一层无形的膜。
你看着自己起床、三餐、上学放学,但你没有感觉。
你的本能告诉你这有问题。
就像失去痛觉的人会自残一样,在生活中失去感觉的人也会想办法刺激自己。
唯一的问题是,这种感觉是罕见的、脆弱的、转瞬即逝的。
由于这种感觉而想死的人,往往只会躺在床上幻想自杀,而不会真的行动。
如果真的行动,在跳楼的半空中一定会后悔。
正是因为这种感觉的脆弱性,没有过这种感觉的人会觉得这个故事“矫情”。
你为梦想而奔波,或是为生计而奔波,完了发现别人因为无聊而痛苦不堪,你当然觉得矫情。
但问题是,对方真的痛苦不堪。
而故事创作的好处就在于,我们能把感觉和气氛固定下来成为基调,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能打破。
其实这是非常不现实的。
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事情,到了杀人那里,马上就会惊醒。
你不可能一直说着那样虚无的句子。
更别提遇到对方本身就是千载难逢的事情。
但这是幻想故事,在有共鸣的人的幻想里,我们也觉得杀人也好,被杀也好,都无法打破这种感觉,什么的无所谓。
所以两种的人的说法都是真的。
感到痛苦的人是真的非常痛苦,觉得矫情的人是真的无法感到这种痛苦。
而且这种痛苦确实和物质条件挂钩,就像二战刚开始的时候,澳大利亚人觉得特别开心,他们觉得世界终于要有趣的迎来末日一样。
看上去就像隔了一层纸一般可以轻易突破,但实际行动起来又十分困难。
然而如果突遇肉体上的刺激,确实又会立刻消散。
在我们的幻想里,找一群人殴打自己,完了自己会继续这种感觉,但现实里,如果真的被人拳打脚踢,身体会强迫大脑出离出这种感觉,马上醒来。
今早看完了行尸走肉的更新集,尼根还没死…于是又打开美剧学长的公号看看近期的推荐,就发现了这部英剧,于是马上到网上找来资源,三集刷下来,简直激动到哭,尤其最后男主手刃那个该死的傻逼的时候……可是即使对这个世界抱有同样的愤恨,还是不得不赶紧洗漱出门上他妈的班,还有半小时,骑着摩拜拼命的从青年汇赶去百子湾,还生怕迟到,尽管这并不是我喜欢的工作。
现实里,我们都过于懦弱了,所以总是对那些敢于冲破锁链的人抱着巨大的宽慰和崇拜。
手动分割线|三年后三年后我上传了一个混剪视频,放在了b站上,希望同样爱着这部的孤独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https://b23.tv/BV1T741117Bn
“在一个错乱的世界中疯狂,不是疯狂,而是清醒”。
她的父亲十分认真的说出这句话的时候,Alyssa满心欢喜,开心的想“他简直就是甘地”,一个酷炸的解放领导者。
Alyssa的父亲看似自由,乐观,他裸着身子在海边撒尿,有一艘小船,拿来零食和啤酒,收留逃亡的他们。
这看上去简直太美好了,好的不真实,果真也就不真实。
开车碾到半死的狗,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生的连新校服都穿不起的弟弟,十年里的贺卡也是假的,甚至看见有偿举报基本没什么犹豫就打了电话。
他只是一个不负责任混蛋透了的父亲。
他爱Alyssa吗?
爱的吧。
毕竟最后他说要把责任推给James,毕竟他为他们提供了几天美好的假期,但这爱也仅限于能提供几天无需责任的假期了。
几杯啤酒,几个笑话,几个拥抱和晚安。
一场可怜的,Alyssa满心期待的父爱仅仅如此。
早在少年时期,他们就早已知晓,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对错,或者干脆全都是错的。
Alyssa性骚扰的继父,视而不见的母亲,十年未曾见面的生父。
James当面开车跳湖自杀的母亲,脸谱化式的好父亲。
恶之花在轻轻招手,你势必会被推着成长沿着愤怒屈辱而行走。
James以为自己最愉快的事会是杀人,而感情总是可以轻易脱离。
不真正的遇见一些什么人,不真正的面对一些事情,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冷酷无情,都以为自己可以随时抽离,觉得自己只会爱上自己。
然后为了保护Alyssa而杀人,呕吐感抑制不住的涌上来,杀人的快感呢?
甚至帮那条半死的狗结束痛苦都忍不住哭泣,那个面无表情虐杀动物的少年呢?
那个在脑海里把尸体一条条清醒的记着,期待着下一次终结的冷漠少年呢?
Alyssa也以为自己什么都不在乎,随时甚至主动的和James上床,毫不避讳的问:你舔过么?
sex到底是个什么狗东西,让继父露出恶心的嘴脸,母亲却视而不见。
在和随便拉来的黑人小哥到最后一步反悔了,在变态房主意图强上更是心生无限恐惧,答案早就在前一晚出现了。
James搂着她入睡,她想,或许James真的值得爱上。
Alyssa只是渴望安全感,渴望爱。
其他人也很有意思,两个妹子警察。
白妹刚开始对黑妹心生爱慕,而爱慕在对两个少年的处置中逐渐退却,在黑妹高傲施舍般的勾引下,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还有便利店帮助男女主的小哥,那是他第一次叛逆吧,那是他第一次反抗吧,沉默的笑点。
回到最初的地方,Alyssa走向James,她开口撒的第一句谎开始。
两人并不知晓,在下一个瞬间会成为彼此的英雄,然后和所有人一样,被这个世界打败。
在一个错乱的世界中疯狂,不是疯狂,该是逃避。
所谓“丧”,不过是或肆意或无意拆除了人类为社会行为所构筑的保护性屏障,看似沉沦实则反叛;更遑论这剧拍的是真有调性,尤其那乡村蓝调配乐和小镇背景搭配起来,特别《双峰》。
拍得真的很无聊,主题无非就是青少年issue。主角真的超级annoying,完全不想去理解这些少年情绪。
傻逼
多少个时刻我们以为自己与众不同 铁石心肠做着世上最酷的事情 直到一个人横冲直撞的毁了你的生活 你发现你拥有了爱情 然后却因为感情 翻江倒海一改常态再也成为不了原来的自己了
青少年版Bonnie&Clyde+伦敦生活并没有挽救“没礼貌”带来的不爽 但不知怎么 人们似乎总喜欢吃“丧”屎
可以,拍攝風格就是很英倫,從頭喪到尾的頹廢氣息。心疼james
速食性丧文化 NOT COOL AT ALL
少年版bonnie and clyde
可爱呢
什么鬼片子,两个自以为是的青春期sb
3.5除了找来个《邦尼与克莱德》的花架子,其他全是青少年电影的套路,啥残缺的家庭、不停遇见的怪大叔和公路流浪,自怨自艾、愤世嫉俗、无因的反叛确实是英国青春电影的特色,但这部和许多经典比完全没有让人值得记忆的场景,再想想诸如《浪子春潮》里那种无法挣脱的无力和压抑才叫真正的丧呀
过了四年才发现,真**好看!
看不下去
完全进行不下去了。
很有潜力的题材,很有张力的设定,但是很遗憾,这种张力并没有在实际的剧作中体现出来。因为创作者选取这个题材并不是为了表达,而只是为了瞄准「丧文化」的受众,生产一部按部就班的类型片而已。
身边的人都不会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他们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于是我们走向世界的边缘,与人群保持距离,制造自以为是的“安全”。“当我满十八岁那天,终于明白人对于彼此的意义。”
无聊
未成年版邦尼和克莱德
#跟风看剧系列# 从头到尾都是典型的自以为是的英伦小清新,悬念不够,段子太少,旁白也只是在遮掩叙事的鸡肋,串成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可以再扣一星了。
女孩子犯起浑来比男孩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出柜5秒钟就被女主捉奸在厕 规律就是少年永远神助攻 少女永远坑队友 每次都能做出最脑缺的选项 无怪乎她渣爹到懒得要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