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也要为这个最近的剧里我最欣赏的一位女性人物写点什么。
给完结之前的她,冯小昆,《永不消逝的电波》。
为什么要留在第35集在完结之前,是因为随着走向已经预料到她的结局,不会好。
还记得她暗降军统之前对李侠说,庆幸自己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李侠说,小昆,希望你永远都能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
演到这里的时候,心有些酸。
小昆在满怀期待的盼着一个新生活,然而这并不像表面那样直白与浅显,而是静水之下的暗涌,将要在水势最猛的时候把人吞没。
一开始对她的着墨虽不多,但很特别。
她是七十六号里唯一的一位女性角色,李侠进去的第一天便跟她打过照面,且是一场特别的际会。
一场戏,一个动作,便将这个人物立了大半,貌美、圆滑、聪颖,甚而李侠都对赵子岐说,论心机,你不是冯小昆的对手(赵也是一个悲剧人物,甚至前期的他令人有些欣赏)。
在剧里的前中段,她看起来都像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只是隐隐约约的一个线索埋了个伏笔,至此在后段谜底揭晓的时候会令人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这个线索是,她是否有一半血统是日本人?
细究起来,这个伏笔会更让人细思极恐。
她对外宣称的一直是一半中国人一半日本人,但编剧留了一个线,剧里另外一个人物延安的敌后工作者路梦慧也是同样的身世,但是她在剧里讲过日语聊过日本文化,并且成功将两位日本军官征服,虽然最终没能逃出敌手。
将两人同样的身世比对便可以发现,冯在剧中从没说过一句日语,除了她自己的宣称之外没有任何事实可以证明她的言语,所以后来她说自己是正宗的东北人,前后呼应,更为合理。
这个伏笔也最终显露出了她最彻底最真实的一面,乱世中自保,争斗中求生。
在日本人当权的时候她可以“伪造”出自己的日本血统,日本人失势她又可以矢口否认,说自己是正宗的东北人,那么就她本性中随波逐流的特性来讲,可不可以合理猜测,东北人的身份也是一个谎言?
是为了让自己得以依附于日本失势之后的当权者更好存活下去的借势?
把上述的这些写完,好像都已经把我对她的好感消磨殆尽,她的性格底色是依靠自己的聪颖随波逐流以求得生存。
但是除此之外她还有一种机智与冷静是电视剧中女性角色极为少见的。
其一在于,可以说冯小昆对李侠是一见钟情,但也仅止于试探,并且是一个头脑极为清醒的人物。
她对李侠的感情是日益加深的(甚至在赵子岐向她求婚之后,她的第一件事是去讲给李侠听,在赵给她戴上戒指那时,她的眼中看向的是李侠)妾有情,郎无意,李侠不可能感知不到,但是他打一开始便不可能喜欢上这个跟自己信仰不同的女人,冯小昆不知道,她仍在努力,朝着一条不可能有结果的路走。
虽然心中的感情在加深,但她也从没有过除试探外的逾矩。
令人欣赏的点不在于她对人伦的坚守,那样反而刻板,而是她对于情欲的克制。
感情从不会成为生活的全部目标,不是吗?
其二在于,她绝对的聪颖。
可以说李侠唯一一次被破开伪装是在冯小昆的计谋之下,而她的这局棋,居然下了一年。
从叶兴城的死,到赵子岐的试探,全是她一手操办。
识破了李侠的第一重身份后,她离真相差了零点零一步。
甚至可以说李侠最后的身份那层面纱已经将破未破,我相信凭冯小昆的头脑,揭开李侠最后的谜团,易如反掌。
但是,好像自己很多时候也是这样,做了一件很难的事情,走了99.9步,在最后时刻以为已经到终点了,结果其实还差着一步。
冯小昆就是在这最后时刻,没有继续跟进。
但其实一想,就算冯小昆选择向李侠最后的身份暗降,以她的复杂性来说,是否会被接受又得另说。
虽然最后她的结局一定不好,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这部剧中,冯小昆绝对是一个与李侠智谋上旗鼓相当的人物。
1958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我党隐蔽战线工作者的电影。
主人公李侠的原型人物就是曾经战斗在上海隐蔽战线上的英雄和对敌斗争的勇士——李白。
李白,1910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1930年8月参加红军。
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红军先后缴获敌张辉瓒师和谭道源师一部半电台,总部决定利用这一部半电台建立红军的无线电通讯,并决定举办无线电训练班,培养技术人才。
1931年6月,红四军选送李白去总部参加第二期无线电训练班。
从此,他与无线电通讯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党中央决定派遣李白到上海负责上海党的地下组织与延安党中央的秘密电台联络工作。
10月10日,李白乘火车到达上海,化名李霞,住在新闸旅社。
然而,在上海建立一个电台并非轻而易举之事。
“八一三”淞沪会战以后,租界以外地区屡遭日寇轰炸,市民纷纷涌入租界,致使住房尤为紧张。
党组织经过多方努力,终于租下位于法租界霞飞路与贝勒路路口上的三层楼房,门牌148号。
房子的问题解决了,还须找一个家庭作掩护。
八路军驻沪办事处主任李克农有一位同乡单志伊,为人正直,同情革命,其儿子是个医生。
党组织遂决定由这个家庭来掩护电台。
底楼作为诊所,二楼为单家住房,李白住在三楼设置电台。
电台设在这里,论环境并不理想,繁华的霞飞路人来车往,噪声不绝于耳,附近还有霞飞路巡捕房。
但在这寸金之地的上海,很难找到十分理想的房子,李白就在这里栖下身来,执行党交给的任务。
1938年初春,建台工作就绪,李白开始在夜晚向延安发出呼号。
但由于功率小电波微弱,电波经过关山阻隔和空中各种干扰,传到延安就微弱得几乎消失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和八路军驻沪办事处的涂作潮一起反复琢磨、试验,终于探索出时间、波长、天线三者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规律,选择在人们都已入睡、空中干扰和敌人侦探相对减少的零点至4点之间为通报时间。
从此,当人们酣然进入梦乡时,李白便轻轻地安好机器,坐在电台旁,把25瓦的灯泡拧下换上5瓦的灯泡,并在灯泡外面蒙一块黑布,再取一张小纸片箍在电键接触点上,这样就能遮光、减小和消除声音。
零点一过,他首先向延安发出呼号。
延安收到他的信号,也马上发来呼号,上海和延安之间,架设起了一座“空中桥梁”。
1939年5月初,根据新出现的一些情况,负责电台领导工作的龚饮冰指示李白撤出贝勒路148号,另觅电台地点。
李白时年30岁,仍孑然一身,长此下去必然会引起敌人的怀疑。
龚饮冰决定物色一位政治上可靠的女同志到电台工作,表面上与李白扮作“夫妻”,以应付环境、保护电台。
龚饮冰和上海工人运动的领导人马纯古、张棋一同研究后,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共产党员、锦孙绸厂青年女工裘惠英(原名裘兰芬,1936年参加革命,1937年入党,调到电台工作后改名裘慧英)。
不久,李白和裘慧英住进蒲石路蒲石村18号底楼一个房间。
蒲石村地处法租界,环境幽静。
按照当地居民的经济水平,组织上为他们购置了几件普通的家具,龚饮冰夫妇等故意赶来“贺喜”。
果然,邻居们都信以为真,见面就招呼“李先生”“李太太”。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电台的任务随之艰巨。
每次通报,电文短则几百组字码,长则数千组字码。
盛夏溽暑,李白在门窗关闭的屋内工作,全身汗水涔涔。
严冬苦寒,深夜室内温度降到零度以下,工作完毕,全身已经冷得发麻,手指冻得红肿。
裘慧英则时而站在窗前,时而又走到门边,警惕地注视着周围的动静。
为了使交通员尽量少露面,白天,有时李白和裘慧英一起装作散步,把密电送到等候在约定地点的交通员手中。
就这样,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撰写的《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团结到底》《揭破远东慕尼黑的阴谋》《关于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等许多重要文章和中央对沦陷区人民抗日斗争的具体指示以及八路军、新四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况迅速传达到上海;上海以及周围广大地区敌我双方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大量情报也源源不断地传到了延安。
每当这时,李白和裘慧英常常沉浸在工作取得成功的幸福之中。
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产生了纯洁的爱情,1940年秋,经党组织批准,他们结成伴侣。
1942年7月,李白夫妇遵照党组织的指示,临时转移到福履理路福禄村10号,这幢三层楼房系《新闻报》主编、爱国人士许彦飞出钱建造。
当时日军进占“租界”,大肆搜捕共产党人,镇压人民的抗日运动。
李白把电台的功率降低到15瓦,但仍能被日寇的无线电雷达测向仪侦测出来。
阴历八月十四日夜晚,李白正在阁楼里发报,裘慧英在三楼的房间里听到有杂乱的脚步声,急忙掀起一角窗帘张望,朦胧的月色下,几十个日本宪兵和便衣特务正在翻越围墙。
她快步上楼告知李白,李白以最快的速度把最后一段电文发完,又拍发三遍“再见”暗示远方的战友,接着迅速把发报机拆散,拉开一块活动的地板藏在下面,旋即抱着收音机(收报所用)回到三楼。
他刚把收音机放好,敌人就破门而入。
他们翻箱倒柜,把物品扔得狼藉满地,然后又冲到阁楼上搜查。
李白坐在房间里,心像上了弓的弦绷得紧紧的,但脸上却是若无其事的神色。
突然“咔”的一声,那块活动的地板被踩塌!
敌人捧着一堆零件发狂似的跑到李白面前质问。
李白从容回答,称自己是郑家的客人,郑太太住院才住到这里,没有见过这些东西。
狡猾的日本人又拉起李白的手查看,断定他是“老资格”,不由分说把李白和裘慧英捆绑起来,押上汽车。
在日本宪兵队本部,李白夫妇被分别关押在两个牢房里。
敌人对李白刑讯逼供、威胁利诱没有效果,又在李白受刑的时候,把裘慧英也押来。
敌人把李白绑在老虎凳上,一边用刑一边质问:“你给谁发报?
是延安方面还是重庆方面?
”从敌人的质问中,李白分析出日寇并没有掌握实情,于是说:“我的朋友是做生意的,他给我钱,我用电台帮他了解商业行情,这个人全国各地到处跑,来去无定规。
”敌人岂肯相信,用老虎钳拔去他的手指甲,把电线绕在他的手上,拉上电闸折磨他,李白始终未吐露半点实情。
在党组织的营救下,1943年5月10日,李白获释。
党组织安排他打入国民党国际问题研究所,利用敌人的电台为党工作。
他化名李静安,偕同裘慧英一起离开上海。
他往返于浙江的淳安、场口和江西的铅山之间,以公开的身份、公开的电台,为党秘密传送了日、美、蒋方面大量的战略情报。
抗战胜利后,李白根据党组织的命令,在1945年10月与裘慧英回到上海,继续从事与党中央的秘密联络工作。
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上海开展党的秘密工作,犹如在龙潭虎穴里进行战斗。
为了避免引起反动当局的注意,他凭着精湛的无线电技术取得了善后救济总署复兴岛渔业管理处修理渔船电器设备的公开职业。
电台设在黄渡路107弄6号,他一清早就出门挤上开往复兴岛的汽车,干完8小时的活,回到家里已是黄昏时分。
深夜,他一如既往进行通报。
为了尽量使电台不被敌人测出,他奇迹般地用仅有7瓦功率的电台保持着与中央的联络。
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为配合解放战争的开展,夺取全国胜利,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的情报人员获取了敌人大量军事情报,一份份标有“十万火急”“万万火急”符号的密电连连转到李白手中。
而此时,国民党特务密布,警车飞驰,在一片恐怖气氛中,国民党陆军的部署、序列,海军的各舰驻地,长江江防计划以及国民党空军少尉俞渤在共产党策动下驾机起义的计划等等,都随着李白发出的无数道电波飞往中央。
李白预感到自己难免被捕,为了不致在再入魔掌以后中断上海和中央的联络,他向上级提出建立预备电台的建议并获准。
11月中旬,收发报机配备齐全,电台进入了调试阶段,李白亲临预备电台地点协助报务员排除故障。
然而,由于北平我地下电台为敌破获,报务员叛变并受敌派遣到上海侦测我地下电台,正当预备电台即将进行正式通报之时,李白的电台被侦破了。
12月30日凌晨,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稽查处第二大队出动几个人埋伏在李白住所周围。
两点半,敌人开始挨家挨户地搜查。
裘慧英感到情况异常,急催李自收藏电台。
由于情报紧急,李白坚持把最后几组电文发完,才撕碎电文底稿扔入厕所。
这时,敌人已经砸楼下大门。
李白迅速拆除天线,收藏机器。
这一切刚刚安排停当,楼下门开了,敌人兵分两路,对同住的两户人家进行搜查。
由于放在桌上的收音机是热的,敌人立即对李白的住所进行严密搜查,藏在壁橱里的那只装有电器零件的肥皂木箱被查了出来。
在敌人的逼问下,李白说:“我过去是电器修理工,现在失职在家,帮着私人修修收音机。
”可是,敌人在这一堆零件里发现了一只亮光光的电键,李白再次被逮捕。
敌人将李白押到警备司令部稽查第二大队,连续刑讯逼供30多个小时,见刑具摧毁不了他的意志,又将他的妻子和儿子抓来诱供。
但是,这一招又失效了。
1949年4月22日,李白被押解至蓬莱路警察局。
这天晚上他给妻子写了一封信,第二天托人带出来,信中写道:“听说这里每逢星期一、五上午9至10时下午3至4时可以送东西……我在这里一切自知保重,尽可放心。
家庭困苦,望你善自料理,并好好抚养小孩。
”裘慧英得信后,带着儿子去探望,见李白脸色苍白,由两个难友搀扶着,而那沉静的神情、和悦的目光宛如平日。
他对妻子说:“天快亮了,事到如今,对个人的安危,不必太重视。
” 这时,解放军正挥戈南下,上海就要回到人民的手中。
蒋介石在行将灭亡之时,更加疯狂地举起屠刀,对李白案亲批“坚不吐实,处以极刑”。
5月7日深夜,李白被秘密枪杀在浦东戚家庙。
作者:叶介甫 原名:李白烈士惊心动魄的红色特工经历
本以为翻拍剧必定是味同嚼蜡的,没想到偶然从中看到一集,还算可以吸引到继续,也许主要是因为确实同一时段没什么更好的片子可看了。
赵立新其实并不熟悉,尽管《大明王朝》、《走向共和》如雷贯耳,可是毕竟看它们一直都还是在计划中。
老赵在剧中的表现可圈可点,有不如人意处,更多还是基本传达出了人物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环境中的表现,个别不如我意处也可以理解为个人表达的差别。
追看的间中回忆起老版的电影,突然发现老赵的眉眼间真的是很象孙道临,甚至有多个角度都非常之相象!
只是黑白片中传达出更多是孙的英气,而电视剧中的赵相对更为内敛,睿智则是两人共有气质,一时也难分伯仲,孙的优势在于确实是谍战影视的经典,个人气场也确实够强大,后来者要想取而代之的难度实在不小!
近期在水鸟官网上看到解放军歌剧院要上演的歌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中阎娜饰演的路梦惠是李侠电讯班的一位高材生,也可以说是一位电码天才。
为了我党的地下工作,路梦惠也如同李侠一样进行伪装和身份的转变。
而这些华服则完全是出于革命的需要。
详情请登录:http://www.shuiniaoticket.com/p_3818.htm
从31集直接跳到了最后,果然不出所料一直哭了个全程。
我是因为赵立新来看的,在所有的事情尘埃落定之后,我决定还是回到演技上来再一次欣赏他,所以注定了这不是一篇多么正经的影评,我基本上就是写来抒发抒个人情感的,介意的人,劝你看到这里就别再往下看了。
除了大宅门里演白景琦的陈宝国老师,我还头一次看到在一个不是感情剧为主线的电视剧里能把男女感情处理得这么细腻这么舒服这么自然的演员。
看到了好多观众的评语,大家都表示喜欢这一对相差五岁的革命夫妻日常。
其实,赵立新不是偶像男主角,他也从来不能走那样的路子(虽然在我心里他最帅了),而焦俊艳那时候还是个刚刚毕业的女学生,戏里差五岁,戏外一定不止。
这样看上去可能会稍有违和的组合,却被这两位精湛的演技轻易的化解了。
李侠本身是个知识分子,赵立新老师却并没有把他单纯的塑造成一个“瞿恩”(我超爱瞿恩的,这里没有黑的意思),而是用来些笔墨来塑造他温和,富有人情,生活化的那一面。
李侠有李侠的局限,有李侠的大男子主义,也有李侠的浪漫和执拗。
在两个人假扮夫妻的那段日常相处中,我觉得赵立新老师可能有几句台词都是现场加的,让一个风尘仆仆归来的“丈夫”+“战友”形象变得生动可靠,依稀记得体现在,不管多忙,他都会先和“兰芬”话两句家常再伏案工作,尽管那时他们还没有真正相爱,但这一点点残酷斗争形式下的温柔和体贴,足以让李侠这个角色打动到我。
再说到小路和老李(自动变老?
)的那一段剜心审讯,其实在赵老师的节奏下,多多少少是有一些话剧的感觉了,灯光,布景,两个相爱的人用仇恨遮盖的爱意,在我看来,舞台的戏剧化效果反而是增强了那种张力和气息。
我的心跟着李侠和小陆那两双痛苦胶着的眼睛而紧紧的绷了起来,下一秒可能就会暴露,但此刻却多想不顾一切的拥抱啊。
如果能够沉浸其中,便能深切的感受到那样的痛苦,我想感谢两位演员为我带来这一场优秀的表演。
(感谢随之而来的一宿未眠?
感谢吧)李侠好难啊,我还是心疼子岐吧。
谁能想到这个作天作地只是希望李侠“宠”他的男孩子的临终遗言居然是“你居然敢杀我大哥?
”呢?
李侠总说他学不会宽容,但是子岐到最后也就是想和李侠分个高低,政治斗争去他的,在这个世界上我最想较劲的人就是李侠,只能是李侠!
谁能说这不是爱情撒????
(我在写什么奇怪的东西我也不知道,控制不住我自己了)。
即使知道那首歌是情报,但是李侠在子岐四十岁生日宴上的回忆我依然哭到心碎,你们有的是从日伪政府就困在一起的过命交情啊,进76号的那场开幕酒会让二人相认,车里的那一场换钢笔的戏份我觉得是全剧最令人激动的戏份之一。
明明为了凸显战争残酷,可以用两人难舍难分的兄弟情来虐一下观众,最后却非要安排子岐黑化,这个是我不能理解的地方。
那么好的子岐,来世一定要和你大哥大嫂做邻居,天天晚上来蹭饭啊。
主旋律讲的太多了,而且真要说,我更喜欢柳云龙在中心思想方面的诠释(那两部经典就不赘述了),这部剧更像一个致敬,发挥的空间其实有限,但是在2019年的凌晨我还能坐在沙发上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他又是成功的。
喜欢一个人或一个东西,从来都不是因为他是完美的,而是因为他只能打动你,最能被你理解。
送给李侠和他的伙伴,也送给亲爱的赵立新老师。
《永不消逝的电波》画面色调浓郁、情节充满悬疑,节奏紧凑跳跃再配上激动人心的音乐,着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谍战剧。
该剧在注重悬疑、谍战的同时,更加大了人物情感的刻画。
无论是兄弟情、夫妻情都催人泪下。
人物之间百结相绕但却繁而不乱,叙事清晰,生动具体的表现了人物的英雄精神,献身精神和革命的理想爱情,极具时代色彩和人性的光辉。
偶然在电视上看到该剧,还是播放第一集的时候,被吸引了。
回家后网上搜索出来化了四天的时间看完。
应该说,导演和编剧还是有在花心思,一个一个故事的衔接中多少有一些亮点,剧情的设定,对剧情发展做的一些铺垫,大体上每个细节在前后的剧情里都能找到一些原因。
但是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是着重找点觉得缺陷的地方点评吧。
其实早在第二集,李侠故意暴露自己并且装做吃毒药死亡的时候就已经让我觉得有点隐隐的不舒服,逻辑上有漏洞。
引诱叛徒出现,并不一定代表会有机会吃毒药装死,也有可能直接被扭送到76号,这些风险都没有考虑,变数太大。
姑且论这一点是我过于挑剔了。
另外比较明显的两个情节,小路被捕后,审讯的那一两集,我基本上市跳着看的,实在是受不了一对情人在审讯室里调情,演员的表演很卖力,很想把那种情人被自己审又要隐蔽互相身份得感觉传递给观众,但是无疑是失败的,我觉得比较肉麻,跳过了。
再有一个就是最后的两集,天朝已经要获得胜利了,做为中共在上海地区最大的一个特务,居然毅然绝然在敌人没有机会捕获自己,自己完全有机会跑出去的情况下慷慨赴死了,还捎带上全家,让老婆儿子陪自己一起死,完全没有办法容忍。
直接就有关闭电脑的冲动。
整部剧漏洞太多,凑合看吧,这就是我对该剧的评价。
本来看的很有味道,但是其中有一个情节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就是我党卧底帮着苏联拿到了日本进攻苏联的计划,从而粉碎了日本的北上计划,旁白说 这也直接帮助了中国的抗战???
看到这里是不是很多人和我一样,琢磨琢磨不是个味???
粉碎了日本的北上计划,确实帮助了苏联,避免了苏联两面受敌! 可结果是什么??
鬼子不北上了,改南下打中国了,中国为苏联买单??
这么拍真的好吗??
怪不得没几个电视台播这个剧,你这是歌颂我党呢,还是高级黑我党呢??
先不说历史上是不是真有这么回事,就算有你也不能拍出来啊?
看了《永不消逝的电波》电视剧,里面三对感情,我大概最感叹这对配角的感情戏。
叶兴城从军统叛变到红军,然后到日本人。
个性软弱阴暗,贪财,暴虐残忍。
在红军招降土匪的过程中,和女土匪司令郭冬梅睡了,然后郭冬梅在战争中流产,不能再生育。
因为郭冬梅杀了红军将领,他跟着郭冬梅逃跑,投靠了日本人。
郭冬梅收留了一个土匪,一直梦想成为压寨夫人,但等来的是一个垂死的人和一个要求,要她帮忙报仇。
郭冬梅真的去了土匪窝,然后力压二当家,成为了山寨司令。
她遇到了仇人,给第一个男人报仇,但坑了第二个男人。
“她是一条只知道直着闯的疯狗,连转弯都要别人提醒。
”叶兴城真的了解她,也心疼她的执着和疯狂。
他的阴暗和转圜,是他的优势也是他的弱点。
这两个人在乱世里未尝不是一种互补。
他们的感情也是真的,相互猜忌也是真的,相爱相杀也是真的。
人的弱点指引着情感的方向,只要不因此而死,大概率还是能学到而且改善的。
可是他们的时代,试错成本太高了一些。
报纸上看到个假消息 直接电话里说???
自己擅自闯特务机构去收尸 进去了像个泼妇大喊大叫???
你俩见面了各种驴唇不对马嘴 打情骂俏 拙劣的演技竟然能骗过了里面所有人 你俩进办公室了 发现有窃听 写字交流 进屋半天了屁都不放一个就正常了???
从里面出来了 大门口还嘻嘻哈哈 是不是别人不发火都把别人当傻子啊!!!
表现人物的成长一定要用这么降智的剧情吗 第21集剧情更是迷惑 有矛盾了 女主竟然直接擅自走人 组织性呢 纪律性呢 还“请求组织给你换个老婆”玩儿呢???
节奏慢了点,但整体还可以。我喜欢演赵子歧的那个演员。
情境逻辑有错误
外地出差时看的,还行
一颗给赵立新,一颗曾经的经典,剩下的三颗都被混乱的剧情减掉了。2015.5.30 一颗给赵子歧、冯小昆和欧阳山演的都很赞,最后三集很经典。我更加喜欢赵立新了!真的很帅很男人!
剧情还是比较丰富,不算啰嗦。但是有些情节不合逻辑。主角演技好,撑下来这部剧
童年回忆!还记得那时候对焦俊艳有crush!哈哈哈哈!
真的很一般,编剧功力实在是不行。前面的瑕疵很多,不提。就说郭兰芬那段,郭除了犯下罪过,后面跟主角相处中刻画的有情有义,反倒觉得主角单薄毫无波澜,但郭确实犯下了大罪,她的结局说得过去。那赵子歧呢,救十虎,只有一个虎,九个是咱们的人,金条还不还给赵,这事导致赵后面一系列的悲惨事情,我没感觉到主角有什么愧疚,只在嘴皮上说说而已,男主和赵之间的关系极为不合理啊。编剧觉得自己写得怎么样呢?剧情稀烂,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完全把控不住,只会用情侣生死相隔、兄弟反目成仇等等情节给人感官刺激,剧情是血肉,人物是根骨,结果没有血肉,根骨也立不起来,实属本事不到家。
只能说还行,处处都是《潜伏》的影子,怎样也跳不出《潜伏》的光芒。尤其不能忍受的是情节太过拖沓又松散,对于潜伏的各种任务来龙去脉交代得非常不清晰,感情故事又太多,一点也没有《潜伏》的紧凑酣畅淋漓之感。
抛开赵立新个人不谈,这部剧确实很硬朗,有些场面就像是浓浓的话剧风,嘿嘿
敌后英雄李侠的故事,看了好几次了!不错,很感人
改编虽然有点不尽人意,无法超越旧版,但也算尊重原版。
演技都不错!
充满神奇的包袱。
原来干革命就可以老牛吃嫩草,我也要干革命啊!
其实挺受不了每次陪伴着共产党人出场那个音乐~出现次数也太多了吧~太腻了~其他的还好~
有柳云龙的味道,但全剧风格并不统一,时好时坏,总的说逻辑性较强,漏洞少,表演努力,制作认真,还算不错的连续剧。
为了一个政党的建立,牺牲了多少人才啊。GCD应该为拥有那么多热血好男儿觉得骄傲~男主和女主我都好喜欢=3=
哭了啊……
有无间道的感觉,越看越喜欢
十年前的剧拍这么好,非常感人,人物塑造、情节推动、人性挖掘,人物情感都非常成功,是一部制作精良、充满情怀的好剧,致敬所有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