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直接冲了去看的电影,没有看排雷视频,仅看了路演评价,感知到创作者的真诚。
关键词:悬疑反转 双线叙事 留守儿童 单亲家庭 母亲 性侵 【请多排片】请院线多多排片,不要让明珠蒙尘!
这是一部近年来【稀有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落地普通民众生活、聚焦留守儿童议题的故事片。
官宣定调其是一部悬疑犯罪片,确实是有一定成分,双线叙事,有遵循一般悬疑片的逻辑走向。
从片头就放出疑问,随着剧情平铺推进,我们可以惯性得猜测到走向,并得到验证,然而反转却在不经意间娓娓道来,令人唏嘘。
然而我更认为这是一部反映现实社会议题的电影,借悬疑的外壳造势,犯罪是这个社会议题未被合理重视而带来的结果,残酷无奈的教训。
“亡羊补牢”这个意象在电影中出现2次,大多情况下,总是吃了亏才会去弥补,因为人们不能未卜先知,也不会未雨绸缪(一般做不到)。
可是呀,弥补了窟窿,丢了的羊还是被吃了,回天乏术。
对于人而言,童年痛苦的回忆又怎么可能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呢,未来一生都挥之不去。
【舒服真实】这部电影给人的感受就是舒服和真实。
1、场景布景。
就如我们身边的街道小巷,老家部分真的是陶昕然的老家-湖南安化,能从影片中感受到久违的电影可展示的真实生活感,原来电影场景可以不科幻奇葩不精致浪漫。
希望影视从业者须知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
2、摄影与镜头语言、BGM。
还是舒服,不聒噪不匆忙不死气沉沉,我不太懂构图和镜头语言,但是看这个电影不会觉得如坐针毡。
3、演员演技。
没有出戏,演绎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演员作秀。
没有最先评论剧本,让我恍惚,原来好电影在好剧本好叙事的基础上,是能放大和令人感知电影其他方面的优点,反而对最基本的剧本优秀后知后觉。
【真诚创作】在商业烂片泛滥赚快钱的氛围下,真诚创作和讲清楚讲好一个故事,竟会变得弥足珍贵。
当观众报以尊重和期待付费进入影院,却被回馈一坨高投资和高流量双重加码的五谷轮回之物,观众很难不真切觉得是被欺诈。
如今拍摄的基础设施健全高级了,但被资本裹挟的从业者丢了创作初心,便很难再拍出经典(可过去条件艰苦能拍)。
所以中国电影现状是,票房逐年升高,优质国产片屈指可数。
首先还是非常高兴能看到女性能够上桌,成为制片人故事在一众商业片里,我觉得算达到及格线吧,剧情有小bug,陶昕然的演技是肯定好的,另一个男演员的其实会差一些。
然后吐槽一下剧情和电影,有好有坏,仅为个人感受包含剧透,谨慎观看路演听了一下开头,大概知道这个故事由陶昕然妈妈学校里的真实案件改编的,具体哪部分是真实案件不太清楚。
但是整体的故事还是由编剧去写的。
我感觉整体的电影关于女性的部分是比较写实的,她很鲜明的展现了女性所面临的困境。
包括单亲妈妈没房没户口,没有办法让小孩上学;有女性被其他女性骗到大城市,说是打工,实际是卖淫;没有根基实力女性在找关系时被欺骗等等。
但是在男性的刻画上,是存在过度美化的。
第一点,其实我很期待这是一部女性主导的电影,宣传上也会给人这种感觉,海报上把陶昕然的形象放到最大,其余人物都很小。
在路演的时候是演员和导演一起上台,看到导演是男性的时候,其实我是有点失望的。
因为我认为男性并不能把这种作品切实的拍出女性的真实感受。
在实际剧情占比里,我感觉女主占比并不多。
后续也很明显的可以看到,把高光点给了三个小男孩,这让我怀疑编剧实际上是一个男编剧。
然后我实际搜了一下导演,就是编剧😂第二点,整个剧情的叙述是混乱的,有些镜头让人觉得没有意义(个人看法)。
他是用插叙的方法写的,前期看的时候会有一些混乱,包括时间线上的以及空间上的。
大概能看出来,男导演希望用这种方式的切换来连接两个时空,但观感体验上比较一般镜头上,有一个男主在车上接电话的镜头,拍了男主的特写,大概有四五秒,前面他在沉思,然后电话铃打破了他的沉思但他没有马上接电话,他等那个电话铃响了四五秒,他才接,但是我实在看不出来这里男主表达了什么东西,他的表情于我而言没有任何变化。
还有个是电视台采访时,女主盯着摄像头看了,大概两三秒,我也没有理解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当时所有事情都还没有发生,从剧情设置上来说,这时的女主应该没有什么想要表达的内容。
但从镜头的时间来说,感觉是想表达什么的。
第三点,还是剧情设置上。
男小孩在面对女主被侵犯时,他逃跑了,他也没有受到任何惩罚,他最后当上了刑警,他只承受了良心上的愧疚,但是他并没有获得实际身体上或者客观条件上的惩罚,甚至在世俗看来,他是最成功的。
另一方面,另外三个男小孩前面的镜头,他们还在问对方有没有看过女性的裸体,在那边臆想女主。
后面就是他们看到女主可能要被老师侵犯,会拿着砖头想要去打加害者,虽然没有打到,但是他们帮女主掩埋了尸体。
实际上,这个行为是非常之割裂的,我认为完全是男编剧强行给他们加上高光。
女性在整个电影里是被弱化的,有出演的女星角色,有小学里的老师,加害者之前情感上存在纠纷或者拉扯的人,女主在麻将馆里的麻将搭子,还有个帮女主牵线相亲以及带她回家乡时跟她一起谈心的类似闺蜜的形象。
但实际上,大部分女性都没有正式姓名,就连女主最亲密的闺蜜也没有姓名,只有她的女儿有姓名。
第四点,剧情里的方言并没有很强的地域信息,或者隐含的寓意。
最后电影是说就是为留守儿童而拍的电影,或者说是以留守儿童这个主题,呼吁那个大家以后要更关注留守儿童,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我在想是不是这个方言所在的地区,可能留守儿童的数量会稍微多一些。
但这个实际跟电影的主题会很割裂,并不是因为留守儿童而造成了女主的受伤,我会感觉主旨上有一点硬靠。
第五点,这个是算可以优化的点吧,我会更希望看到加害者从一脸狰狞的表情到被斧子砍到那个不可置信的表情,这会给观众传达一个信息就是加害者,他是会受到伤害的,他也是可以受到惩罚的。
实际的剧情上,像前面男主,他见死不救,但他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可以说我因为这件事情,我十分的后悔,还有个剧情就是他面对一个初中生在喊救命的时候,他情绪激动的帮助了别人,他可以说我一直记得这件事情,我一直想要克服当年我那个无能为力的样子,我想要去弥补这件事情。
但这对于女主来说都无济于事,事情都已经发生了而另外三个人(尽管他们的行为在剧情里前后割裂),他们帮助了女主,但是他们并没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甚至有的走入歧途。
这会导致整个剧情会给人一种奇怪的导向,好像我当懦夫,我以后可以在东山再起,但我当时帮了别人我可能以后会不太好?
最后是路演时有个男博主吧,他的发言,我感觉有一点高高在上的意思,就是他会希望看到女主在这个电影里靠自己帮助女儿获得这份小学入学名额,而不是通过结婚来获得这个名额。
我听到的时候感觉是非常的无语,电影前面花了很多时间来铺垫这件事情来说明这个入学名额是有优先等级的,要有房有户口,女主是没房没户口,她难不成希望女主在短短的一两个月内就可以凭借自己搞到一套房,搞到一个户口吗?
我甚至怀疑是这位男性平常金手指的小说看多了才会产生这种妄想如果女主没有被骗这个情节,从好的角度想,那她实际上是可以帮助女儿打通关系,进入学校。
但电影里为了把女性在相亲里的境地展现出来,她安排了这样的情节。
可能是为了把女主为了给女儿上学,能够做一切事这种形象构建的更稳固一些?
我不太理解这个情节的用意,因为他实际上只是在彰显女主现在过的有多么惨,她只能去社会上找助力。
而这个助力还是当初害了她的男性群体。
所以整部电影看的我感受非常的割裂,一方面我很庆幸女性,的困境能够被看见,但另一方面电影的描述会非常的从男性视角出发,女性似乎看不到任何的高光。
但很显然,现实生活中不是这样的。
所以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女性制作人上桌,能够拍出更真实的电影吧
女性在片场掌握极大话语权的情况下我看到了很鲜活的李青草,她会在带着女儿上厕所时拿出万能钥匙把纸取出来开始吃包子,会操着一口粤语腔说自己爱吃辣椒(说起来 电影的语言结构真的特别复杂,感觉听到了起码三种口音),会爱抽烟喝酒打麻将,会一直染自己喜欢的发色(这些竟然会被那个男的否定他太没品了),这些都是李青草,和小时候成绩优秀被很多人喜欢的李青草一起构建了这个角色。
那天晚上之后的李青草再也没和韩岩说过话,走廊里漫长的沉默没有,一起陪审没有,他说她就听,听到“那天晚上我对不起你”就走,可能没有什么对不起的,一个小孩没跑也不会救下她,但作为观众我也想不到李青草该对他说什么,等阿甜留长头发那天再说吧。
这是今年看到陶昕然的第三部作品,在综艺里她是女儿是自己是有过大热角色的演员,但在电影里,她是妈妈是制片人是在童年听到一个故事能够感同身受为之发声的女性,这才是陶昕然。
路演提问过程中陶昕然面对提问有一句回答是“这个世界勇敢比完美更重要”,是的,就算影片可能还不够完美,能够自己攒局,把这样一个故事放到荧幕上表达,已经足够勇敢,足够值得被歌颂。
请继续去拍吧,你做的很好。
1 无罪之罪演绎故事,却是基数相当大的人口群体的生活经历,那么,责在哪里,罪是谁受?
2 每个人物,但凡出现了正脸的(那些警队同事是npc)都认真交代了,包含傻弟弟小时候坐在浴盆里。
很多细节戏很棒,比如孩子把马老师夹来的肉舀到一边,比如染发的黑水旋转殆尽,比如母亲被骗钱后的怒吼是一句:凭什么我要说话算话。
3这些孩子承担了他们不应该去承担的社会发展的责任,牺牲了童年、被关爱的家庭空间、甚至被命运的轮子碾碎,每个人都带着伤口,但却掩住疤痕,站起来为更弱小者分担,如果说社会在进步在往前走,除了物质生活,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我依然是社会底层,但我有意识了,我把孩子带在身边。
4 摄影、构图非常稳,最喜欢韩岩和青草医院见面的一幕,是整部戏的戏眼,积蓄了两条线的力量在一个旁观的视角里演绎了,沉默的在辩解,凶悍的沉默了。
很多镜头和拍摄对象的距离都是恰恰好,比如依次亮起的灯(如果镜头进去干预了,整场戏失去了味道);比如孩子找到一场的晃动稳定近距离5 之前以为是玩票的电影,被惊喜到。
内核可以鼓励到更多带着淡淡死感却在扛住的人。
6李青草这个形象因为陶昕然的表演撑开了,和《万箭穿心》里颜丙燕演的李宝莉,《生活秀》里陶虹演的来双扬一样,令人印象深刻,出身底层,但硬铮铮地在各种压力和夹缝中坚韧地活着。
7 赵炳锐老师以前没印象,这部戏一下子记住了,面孔像几分年轻时的高曙光老师,但演技了得,一个长期心怀愧疚的人,一个只要他在的空间就很冰冷的人,这太难了,但做到了。
8 都说没有国产现实主义电影,都说创作者脱离了普通人的生活在臆想现实。
但这部全然是现实,冷、痛但也无言和暖心。
《夹缝之间》的故事并不新颖,又是未成年犯罪,又又是侵犯,又又又是隐忍多年。
《夹缝之间》可以说是低配版《默杀》,因为《夹缝之间》的细节处理得更加不好。
<以下涉及剧透>一、案件相关的几个未成年,其中一个成为了警察,负责本案。
但是警察却不是犯罪者本人,这个设定比较令人失望,这让警察在查案过程中缺少心理博弈,全程置之度外,一板一眼。
二、案件在电影中没有起到穿插作用。
查案的线,和犯罪隐忍生活的线,没有交集,是硬生生的两个毫不相关故事。
甚至查案的地方和犯罪隐忍生活的地方,讲着两种不同的方言,不知为何要如此设定,更加造成了剧情的割裂。
如果不是电影中最后强行让犯罪的罪行暴露,所有支线强行收拢,剧情真是一盘散沙,千头万绪。
三、案发过程全靠各种巧合。
案发屋子的墙上恰巧有半米高的洞,否则当事一众人没法藏于现场。
(半米高的墙洞,没有修补,毫无遮拦,非常夸张,这屋子平时刮风下雨还能住人吗?
好歹也用块木板挡一下,让当事人从缝隙里偷看吧,或者设定为当事人从门外经过偷看不行吗?
)被侵犯者当晚恰巧折返回到案发现场,没有铺垫折返理由,仅仅是恰巧。
侵犯者实施暴行,没有铺垫暴行理由,仅仅是恰巧。
被侵犯者恰巧杀死了侵犯者,电影甚至连挣扎抵抗的镜头都没给,只给了个音效暗示,就这么急不可耐地要展示结果。
各种恰巧让案发过程犹如空中楼阁,镜花水月,缺乏真实。
四、电影只重于回述案件过程(但是毫不出彩),而避开探讨案件影响部分(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有失偏颇。
电影中,案发时众人毁尸灭迹的行径,案发后当年无人报警的结果(死者为单身),无一不透露着草菅人命的轻率。
尤其是电影最后敷衍的几行大字:由于案发当时众人不满14岁,免于刑事责任。
令我着实愤慨。
法律可能无法伸张每一次正义,所以电影也不必提及正义,是吧?
这种电影真的别拍了。
邯郸初中生杀人埋尸事件仍历历在目。
个人评分:6分(两星半)
故事一开始发现了一个人类头骨,一桩尘封十几年的命案就此铺展开来。
然后镜头切换到一个母亲正在为了孩子上学的事情费劲心思,经历吵架、被骗、相亲嫁人的努力都没有得偿所愿。
看似不关联的两件事,随着一些记忆的闪回和警察的调查,大概能让观众思考到一些可怕和黑暗的事情发生过。
影片前半段其实很多细节都为最后的命案真相埋下了伏笔:不让孩子留长发、冲和孩子说话的男人发火、曾经酗酒、看着孩子回家时一层层的楼梯灯光亮起直到最后屋子里亮起灯、警察停车在涵洞隧道里看到的男孩儿一闪跑过的身影、看到女学生被欺负,不顾身份直接暴揍人渣、午夜梦回耳边想起的尖叫、那么内向胆小的韩岩为什么长大后做了警察等等,随着记忆的闪回和最后真相的揭开,我们终于知道当年那5个参加电视台关于留守儿童的孩子回来后又经历了怎样的事情,命案是如何发生的。
影片大篇幅讲述了母亲李青草为孩子上学的努力,其实到最后真相揭开,反而能理解为什么。
为了不让孩子做留守儿童、为了不让孩子受自己所受之伤和苦。
而韩岩,一个内向胆小的人在十几年后做了警察队长,为了什么,我们也能猜到。
最后通过电视台采访5人的家长在哪里,孩子说的不是广州就是深圳。
影片所讲关于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困境,可能着重是讲了对女孩子的伤害,而其他4个人或多或少也有影响。
韩岩胆小内向,长大后做了警察也还是习惯一个人,父亲打电话也是要二婚。
陈闯贩毒袭警,如果有父母陪伴教育,也许不会走上这条路。
另外两个,受的影响看着最小,但一个弟弟脑炎,庆幸现在有家人陪伴,另一个外出打工也没混出什么名堂,但选择回老家做校车司机,也许也有当年李青草的原因吧。
我想讲一下,其实不管是留守儿童或在父母身边的儿童,只要你是弱者,弥补不了生理差异的弱者,你所面临的就是有些人渣的欺负。
留守儿童的事情,相信有刷到过一些留守儿童里的女童被快进棺材的老人欺负的案件,实在令人发指。
男孩子也一样,如果当晚只是韩岩一个人,那么那3个骑摩托的人渣也许会直接杀人埋尸只为取乐或者抢劫。
即使成年人,在你是弱的那方,都只是鱼肉,影片中李青草相亲的那个老师,在说开始说我想结婚只是为了有人伺候我、我不喜欢你染的头发、我不喜欢你现在的工作、你不能抽烟喝酒打牌、我不喜欢吃辣,所以家里的菜不能放辣椒。。。
真的很窒息。
大部分女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或多或少都经历过骚扰、伤害,只是难以启齿,或者说了,父母也怕别人说闲话,那些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共情,甚至说是你的错。
即使是现在我们中国这样治安越来越好的国家,我走在路上看到有些人看穿裙子的人的眼神都觉得窒息,他们不敢动手只能在心里想着那些罪恶,是因为国家和法律的震慑,是因为公众场合的羞耻,如果这些条件没有一项。。。
只能希望法律法规能尽可能更加完善,更加有力地震慑、普法教育能更加广泛、父母能好好教育孩子保护自己,不要伤害他人、口出恶言的人去地狱拔舌。。。
🎬观《夹缝之间》评分:⭐️⭐️⭐️陶昕然去演电影了!
这当然得支持一下啦!
但是看完以后…emmmm从妆造来看,李青草这个单身妈妈有点过于苍老了,或许这样也更显岁月摧残和生活的艰辛吧?
从演技来看,她的好多表情动作都感觉很夸张刻意,可能不太适合这个角色吧,怎么看怎么觉得有点违和,或许口音也有点让人出戏。
故事很拖拉,两条线推动故事发展,看似各不相干,其实又相互联系。
但是两条线的内容都好寡淡啊!
没一点推动故事气氛的感觉。
进行到三分之二左右两条线终于开始交叠,第一波真相逐渐揭开,然后开始反转,最后揭露最后的真相。
案件真相引发的社会问题确实值得关注和思考,挺不错的一个主题。
李青草在隧道里绝望地向韩岩求救,而当时的韩岩懦弱无能只会逃跑;被lj后的李青草回到学校找老师,没想到受到二次伤害,出于自卫反击失手s人,躲在墙后同学一号(忘了叫什么了,不过为什么演员表只写三人?
)却帮忙善后。
看得出他是真心喜欢李青草,前面和另外两个同学说的话也是真心的。
什么是喜欢?
什么是爱?
什么是勇敢?
真是讽刺。
当时你能出手的时候选择逃避,伤害已然造成,却没见你帮忙,事后再想弥补,拿什么弥补?
话说回来,这部影片标语写着“女子本强,为母更刚”,还有“谁来保护她?
”,跟内容有多少符合的啊?
这真的不是虚假宣传吗?
还以为是跟《一个母亲的复仇》类似的电影…
今天路演完之后,有特别多的感受。
我想对优秀的演员,优秀的女制片人,陶昕然姐姐说:姐姐你好,我今天参加了您在武汉的第一场路演。
我必须承认,看这部电影,我是带着对您的感情和偏爱去看的,我很喜欢您的演技,您的性格,您的努力,您的坚持,我也很喜欢这种从细微处着手的,小人物叙事。
所以我买好票之后一直很激动,很期待这部电影,也很期待与您见面。
电影结束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我还是低估这部电影了,细节很多,留白很多,让我回去反复思考咀嚼品味的点也很多。
我觉得这部电影是有一点门槛的,因为它的叙事比较复杂,但是他的音乐,他和我记忆中的乡下一模一样的布局,他的生活化的灯光,能够非常好的让我静下心来引导我去仔细沉浸在这个故事里。
我在这个故事里有好几次忍不住眼泪,第一幕其实就是阿甜一个人往家里走,昏暗的灯光,喧闹的夜市,懂事的小孩儿,站在一旁只能目送孩子回家的母亲,这个画面特别让我有感触。
第二幕就是青草为了女儿想要牺牲自己的婚姻,委曲求全,而阿甜为了母亲不为她牺牲,想要离家出走,让母亲没有自己这个累赘。
我会想到我的母亲,她为了我在一段不幸福的婚姻里委曲求全了半辈子,我也曾经想过,如果没有我就好了,但还好,现在我和她是彼此坚强的后盾。
第三幕就是最后的最后,阿甜从此能够在好的环境里成长,我特别感恩,我也觉得特别真实,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只是这个时代里的一颗沙烁,当这个时代变好了的时候,我们很多困难就迎刃而解了,当孩子们有了更多的关注,他们就可以坐着校车在干净的教室里上课了,所以未来一定会更好的。
非常非常可惜,在路演的过程中,我举手没有被主持人选中,但是我还是细细把文字写下来,我觉得夹缝之间值得被更多人看到,女制片人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姐姐,你就是一颗会自己发光的恒星,因为你的光芒过于闪亮,所以那些电灯泡就会嫉妒你,我希望你能好好休息,然后永远坚持下去)祝夹缝之间大卖!
看了《夹缝之间》在成都的路演,电影的拍摄光线和场景都是十分生活化。
电影从单身妈妈带女儿挣扎在大城市入手,一幕幕推进,解析这位单亲母亲从前到底经历过什么,以及如何沦落到这般糟糕的境地,并以此揭示电影主题。
陶老师的表演很有感染力,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独身母亲的崩溃和无奈。
这部电影能将农村留守儿童可能遭遇的境遇搬上大荧幕,让更多人看到,真的很感慨,因为从始至终这个群体都非常需要被关怀。
尤其是留守的女童。
映后交流中陶老师也分享了制作这部影片的初衷,来自于自己母亲任教学校一位女孩的亲身经历。
作为一名演员同时也是一名制作人,真的很感谢陶老师能将目光聚焦在这个群体上,希望电影能大卖,能有更多人关注到这个群体,并给予更多的关怀。
可能一些细小的关怀,一些不经意的关心,就能改变那些缺失陪伴缺失关爱的孩子们的一生。
时空交错的三线并行加上影片前一个小时都在埋钩子,前期可能会看得有点云里雾里,但后面会一一揭开为什么电影名叫夹缝之间,为什么李青草要把女儿打扮成男孩子,为什么李青草对于女儿跟陌生人走了有这么大反应,为什么韩岩会成为刑警,另外三个小伙伴又究竟在掩盖什么真相,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非常精彩的电影,我们需要女性创作者
太简单了,一点没反转所以那宣传语“为母更刚”,刚哪了?!
不喜欢这个风格的电影,但是其实拍的不错。
很有质感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剧情上偏弱,最后整部电影的重点浓缩在最后一幕,这样做挺需要勇气的,虽然有不少这样的电影,前期两条线并行没看出来什么联系,电影一半才开始交汇然后再是第三条线,电影对底层社会的刻画不错,举例偷厕所纸那里,很小但人物马上鲜活起来,陶昕然大部分时间演的都挺好,不过两次情绪大起伏能感受到一些演的痕迹,比如孩子失踪那里打完抱着哭感觉哭到最后情绪断掉了,涉及到的社会视角其实也不少,留守儿童,小学生入学等,一些没有明显点明但值得思考的点,李青草把女儿打扮成男孩的样子,四个小男孩未来的成长方向等,女儿的爸爸全程没交代,挺好奇的,映后很有意思“我在想你们不会是他们请来的托吧”哈哈10.30gyt
有66.7%的女性被猥亵过,好气哦~
质感还可以,细节处理得真实到位,几个小演员选的好,重头戏要是垮了根本没个看,还好都顶住了,整体超出预期!陶昕然多接点片子吧,演技不用多浪费,赵炳锐发腮后更像吴京了…
看的心里堵的很!女主的人生苦到极致!
虽然导演和编剧实际上都由郭大路完成,但无论是SIFF去年官宣亮相首映单元时情真意切的发文,还是海报上「监制/总制片人」的名头;都更像陶昕然站于中心位置的心血之作。从《找到你》那个在家暴中最终绝望爆发的妻子,再到这里努力在过往阴影夹缝间求得一丝生存的妈妈;大银幕上的她拥有比自己早已拥有的“人生角色”还要多的魅力,也始终展示着一种永远应该被值得肯定的决心。即使电影在讲述上对议题的“超热过载”是个很阻碍进行的毛病,但更想的,还是很多很多的鼓励。P.S. 赵炳锐照片不怎么贴,但是电影里有好几幕都好像没馒化前/粗犷版本的高庚杓?吃...
给个四星鼓励吧,电影算不上很精彩,虽然是悬疑片,但悬疑感觉不是重点(也可能是导演功力不够),节奏也略慢,不过我个人还算比较喜欢,各方面都很真实,叙事也比较平实,反而让我有一种不可多得的感觉。而且人物都塑造得很完整,陶昕然演技很好。
你跟她要66.7中国女人受到性侵害的数据出处,她跟你说手机换了找不到。你问她没有数据为什么敢公开喊出来,她跟你说关注留守儿童。网上喊的震天响,一看票房六十万,天大的笑话,那些声援的一家出十块都不至于这点票房,我还傻叉的买票去看了
故事很简单,但有野心,有表达,已经不错了
电影的现实意义远大于整部影片。
整个影片涉及留守儿童及性侵未成年儿童的案件。从发件白骨直到最后案情真相大白,悬念延续到最后,描写了几个儿童为正义而隐藏了秘密,多年后却有人走上歧路。故事完整而充满人性,也表现了在外打工孩子上学的艰难。
只有诈骗犯逍遥法外啦?想看导演剪辑版,肯定更好看。
接触现实题材留守儿童及未成年保护,电影本身的意义大于电影本身
看了很久都没写影评,因为不想说太失望的话。电影立意是不错的,但只能说看过觉得有点失望:想讲留守儿童的困境,但着眼于女孩被侵犯;想体现悬疑,但两条线并行剪辑衔接并不算流畅;想表达女主受过伤害所以过于保护女儿,坚持给女儿短发中性装扮和坚持在城市上学,但过于电影化;想讲外来人员子女入学不易(?),但过于脸谱化城市学校。
上影节的时候看的电影,女性+留守儿童主题,还挺喜欢的,国内能看到这种质感的电影;感受到很多贴近生活的无声抗争与挣扎,也感受到人作为个体的无力;感觉导演想讲的2个主题都过于宏大,没有聚焦在某一个方面去深刻剖析让整部电影的节奏稍显松散,但依旧是很值得一看的作品
6.5分,安小主首部制片加主演的院线电影,一个人看晚场,冲着现实主义题材去的,类型是犯罪片的里子,却是文艺片的气质,这也是影片上院线很大的短板,双线叙事前半程讲述很平,看得煎熬,剧情逻辑细节也不太好,到后面揭晓谜底的过程观感有所提升,另外整体画面太暗了,整体一般。
四星都给制片人
上影节能看到留守儿童题材还是满欣慰的 陶昕然是个好演员,作为出品人、制片人和主演这类主题的初心值得鼓励!但这片的总体质量前半段与后半段是割裂的,前期的双线叙事很抓人,后半程的质量直接划到普法栏目剧水准了。。。唉!
看了首映。。能看出整部电影想表达很多东西,但特别虎头蛇尾(?)导演功力还是比较有待加强。PS:主创辛苦!台风天还赶着来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