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虽然关键性人物可以改变一件事情的走向,但其必定需要前期后期其他人的支持,或者是天时地利促成。
剧里从来也不是靠哪一个人扭转局势的2⃣这部剧没有过多着墨到洋人身上[很少洋人出镜]但是却一直贯穿整部电影。
签订条约,回忆圆明园被毁,开设学堂,派遣留学生等等,都能反映出当时的情况。
这也解释了剧里为什么慈禧一直放心不下彻底还政给同治的原因之一。
尽管有六王爷主持大局,但统治者自然会担心下属有人想要篡权什么的。
内忧外患,一个女人在那个时候螚做到这种程度已经是令人感叹了。
3⃣至于为什么这部剧叫《大太监》我个人的观后感,这几个曾经成为过大太监的人各有各的特色。
不是只有李莲英。
福爷心思重,恃强凌弱(也算是打不死的小强吧,一直作妖,但每次总有意外。
);安德海当大太监的时候,则是脑子灵光,口才好,玲珑心思能哄的太后开心。
(但他败在了自己的“妄想”上,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虽然结局并不好,但他最后能为慈禧赴死那份忠心仍然值得敬佩)李莲英在剧里心思缜密,处事谨慎。
而且做事规行矩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和他的好朋友一点也不像。
但胜在他并无害人之心,也无上进之意,只求宫里大家能平安在一起就行。
实际上能做到大太监这个份上,他们三个哪个都不蠢,但要看他们的聪明用到了什么地方。
李莲英能活到最后是因为他能控制自己,不以恶制恶。
毕竟这是最下的方法,想要杀了恶龙,不是只有自己也变成恶龙这一种方法。
我看也有很多人质疑说,这个版本的李莲英就像是三好一样,怎么可能最后叱咤风云,成为慈禧心腹的人呢。
但个人见解,想要变得狠厉其实并不难,像凌添寿,他还不够狠么,但实际上呢,这样的人压根就不会有人信任。
在宫里,吃肉人不吐骨头的地方,不缺乏狠厉的人,也不缺聪明的人,缺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信任,缺的是义气忠心。
能走到最高处,踩着别人的尸首是走不稳的。
我也想过为什么他这么容易为别人出头,还能活这么久。
那是因为他其实有脑子,只是从来没拿出来主动害过别人。
而且他也有想要自己远离朝堂过自己的小日子的心思,不然也不会三顺去找他帮忙的时候,他只想带着倩蓉和如海离京城更远一点呢(这是他真实的点,他不是一个老好人,不是什么头都会出)
大太监 (2012)6.92012 / 中国香港 / 剧情 传记 历史 / 罗永贤 / 黎耀祥 米雪3⃣关于因果报应,其实我觉得还挺抽象的。
以我的水平,在遇到剧里的情况,肯定也会和双喜一样,觉得什么人在做天在看,对于坏人就不应该手下留情。
也会想办法自己动手解决那些害人的人。
但其实从他们选择害人做坏事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多行不义必自毙。
就比如慈安太后,假如当时她选择的是和慈禧相互扶持,就不会有后面她对慈禧下毒,慈禧对她的不信任。
更不会导致自己最后病入膏肓。
虽然未来不是写好的,但当下的每个选择其实都是在做延长线,都是在提前选好走哪个岔路口。
如果当时慈禧太后和同治可以心平气和开诚布公,也不会有后面的染上花柳。
4⃣关于感情。
慈安太后对先帝是抱怨,对六王爷是爱而不得;和慈禧姐妹情深,但也可以下毒害她;对同治看似视如己出,但最后听说皇帝得了花柳,竟然觉得这是报复慈禧的手段;和硕公主把她当成亲人,她却因为自己的计划利用公主。
慈禧太后对皇上爱之深责之切,皇上却只能感受到严苛和不信任;皇上皇后琴瑟和鸣,但看到皇后对于皇上的嫌弃,真的觉得内心受到一万点打击。
还有安德海,明明小钗已经和别人勾勾搭搭,证据确凿,他却可以依旧熟视无睹,装作没事人;倩蓉和伯伦明明原来如胶似漆,甘愿冒着被砍头的风险私定终身,还愿意奔波千里去找他,结果呢,伯伦能为了吸鸦片就卖自己的老婆,还陷害她和李莲英sj;安德海能为了太后甘愿赴死;双喜听到公主离宫前说的是希望和自己彻底理清关系,竟然有了杀死公主的念头(这一点是因为双喜觉得自己对公主朝思暮想,饱受相思之苦,可是公主早已经放下这段往事,自己太不值得了。
用现在网络流行的话就叫 只有双向奔赴的爱才有意义。
可是不是这样啊,爱本来就是单向的,爱从来不会向任何人承诺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如果一开始的爱就是为了让对方也爱自己,那这和“强买强卖”有什么区别呢。
大家都说不要当舔狗,可是不是单向付出的爱都是舔狗行为。
我们有自己的理智和意识辨别对方是否值得我们用心去爱,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没必要把反馈爱的责任和义务强加在别人身上).......一桩桩一件件,我以为有感情的却发现好像都经不住考验,我以为没什么感情的结果却坚如磐石。
甚至看到后来,我都要怀疑里面人物之间的感情是真是假了。
但李莲英始终值得相信,更值得托付。
⏭可贵的是什么,不是夜明珠里最亮的那个,而是一片黑夜里,始终亮着的那束光。
能忍耐,忠义,谨慎有脑子,不知道历史上真实的李莲英到底是怎么样的,但这个剧里李莲英能成为大太监,一定是因为他有别于宫内黑暗的地方。
作為TVB年度台慶之作,依據宣傳來看,陣容和取景似乎都誠意十足。
但是整套劇看下來,卻感覺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本想說既然來到橫店取景,應該算是誠意之作吧,起碼不用再看那些我都能搭出來的TVB古裝街場景了。
可是我妹一句話砸下來:怎麼同樣是橫店取景,人家拍得那麼富麗堂皇大氣天成,但到了TVB手中卻如此寒磣簡陋,皇帝駕崩的房間看上去連小宮女的房間都不如呢?
全劇更無所謂戲服首飾擺設什麼的了。
這一點,若說背景建立在窮途末路的晚清時期,國力不再昌盛,那倒還能勉強說得過去。
但我想,主要還是TVB不在自己地盤上,實在不願花多餘金錢在道具上罷了。
劇情上,雖說這部戲的主角是幾位太監,但是編劇也把這些太監刻畫得太過了吧。
即使要刻畫李蓮英由一個小太監升級為一代大太監,在紫禁城翻雲覆雨,但是在這裡卻表現得太過了。
一個祖宗三代行醫的太監居然憑著自學把所有御醫都比下去了,一個彭三順就可以在城中橫行無忌,誰也不放在眼內。
這樣的設定雖然是為了劇情的鋪墊,但是實在不能讓觀眾信服。
不過,這部戲對我來說還是值得一看的,彭三順這個角色實在討喜,陳國邦總算是熬出頭來了,作為觀眾,看到這些默默耕耘多年的老戲骨終於得到賞識,實在欣慰。
雖然在後半段劇情中,紫禁城五虎,尤其是姚雙喜的轉變個人覺得還是有點突兀,可以處理得再細膩一點,不必如此急於鋪排。
但是性格迥異的五人因著如此不同的個性而有著或悲或喜的結局,這樣的安排還是此劇心機之處。
安德海飛揚跋扈霸氣外露卻又重情重義,最後他為此負上身死代價;李蓮英將將就就,只想平平淡淡安安穩穩維持自己的小天地,卻大智若愚,在大是大非前從不含糊;彭三順就是只虛張聲勢的紙老虎,狐假虎威,實質本性善良,從一而終;凌添壽懦弱怕事如牆頭草,內心不夠強大的他最後被貪欲侵蝕,眾叛親離落得慘淡下場;姚雙喜性格耿直,是非分明,但在感情面前卻迷失心智,逃不過一個情字,為此背叛兄弟和自己的原則,生無可戀。
看得出來,編劇在角色對白上下過一番功夫,那麼生僻的四字成語對文化底蘊不足的演員來說實在是折磨啊。
文縐縐的對白用普通話說出來本就不易,再翻譯為粵語,就更是繞口了。
看的時候我都在想,要陳茵微李斯韻這些國外長大,中國文化接觸不多的ABC去背那麼冗長的古詩詞,真不知道她們說得時候心裡是不是直罵娘呢~
片花里面有一段慈禧扶着李莲英的手李莲英虽然垂着头但表情阴鹜而险恶这才是支撑我看这部太监版刘三好的动力啊!!
为此我一直看到最后一秒啊!
最后一秒啊!
为什么没有黑化的镜头啊!
这才是最大的坑爹!
TVB的编剧我给你跪了这主仆俩超凡脱俗、为国为民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那么请问大清国是怎么灭亡的啊!
忘记在哪里看到的港剧推荐说大太监和公公出宫不错,不怎么看港剧,最近有些剧荒,就看了,整体看下来感觉还是不错的,值得推荐。
当然缺点也很明显,洗白慈禧和李莲英,李莲英过于圣母以至于都有点向刘三好靠拢了。
优点的话剧情还是可以的,全剧演员演技全体在线,小配角也是。
剧中人物不少,大部分都挺饱满的。
也算是瑕不掩瑜吧。
说说对每个人的感受吧,排名不分先后,想到哪写到哪。
李莲英:相比来说我觉得这个主角刻画不是很成功,不是说演员演得不好,是本身这个人物就像前面说的一样过于圣母,主角光环太大。
看到后期李莲英这个人物是让我觉得有些乏味的,毕竟这样滥好人的角色也是太多。
但是演员的演技完全没问题,印象尤其深的是第一集神武门探视家人,李莲英的娘说要把大哥的儿子过继给他时,李莲英说不要客气了。
那个表情真的是又开心又心酸的。
总之探视那一段李莲英表情都很精彩。
慈禧:也是有点洗白过度,虽然不像李莲英那么圣母,但也是时时刻刻以大清江山为重。
要说慈禧还是《苍穹之昂》里的更好一些。
演员不用说,米雪老师演技有保证。
慈安:终究是心魔难除。
正宫无出永远是慈安心里的一根刺吧。
后期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不甘心让她变得更加狠辣疯狂,到底也是看似风光到最后什么都没得到过。
三顺:三顺可是这部剧的大惊喜,说真的一开始我以为三顺是那种活不了几集就要死的小炮灰。
从一开始三顺就是一个作威作福的反面角色,各种招人恨啊。
谁能想到三顺后来会那么可爱,而且到了最后也是三顺一直在努力。
其实三顺是有点小坏,但不是大奸大恶。
三顺演戏也是自成一派,可爱的不行“哎呀”“好好的不行”“ 我是刀劈剑砍,雷劈火烧都打不死的火凤凰.”简直不能更萌,这部剧三顺绝对是一个大看点。
安德海:好吧是我这部剧最喜欢的角色。
我就是对李莲英那样完全正面的角色无感啊,安德海这种有野心想要权利的角色不要太迷人。
可惜没办法,结局已经注定了,安德海死后真的是看剧心情都不一样了。
回归这个角色本身,他当然不是一个好人,但是讲义气,而且竟然还有一段感情。
可惜小钗不是倩蓉,本来安德海就很在意自己是太监的事实,偏偏小钗不安于室,安德海后期虽然大权在握但终究是不开心的吧。
最后一死以报慈禧之恩,也算一种解脱。
倩蓉:前面提到了倩蓉就直接说吧,总觉得倩蓉存在感不高,她和伯伦也很是唏嘘,最初的爱情还是抵不过生活的磋磨。
后期倩蓉和李莲英在一起也算是水到渠成了。
可怜都熬到头了倩蓉却被杀,说到底还是被李莲英乱做好人害的。
和硕公主:绝对是我见过最可爱的公主。
前期的时候公主活泼可爱,虽然公主有时候笑起来傻傻的,但是公主一笑真的是春光明媚。
而且难得的是一开始虽然公主喜欢双喜,但是也知道身份悬殊,并没有非分之想,后来是被慈安要杀双喜刺激的才坚持要和双喜双宿双飞。
可惜到底是妄想了。
后期公主回宫后相比前期明显成熟很多,演员演得也是很好。
不论公主到底有没有喜欢上德徽,我都觉得公主没有错,可怜最后被东太后的阴谋连累惨死。
不过大清本来也难有公主能得善终。
我永远都记得前期的公主,开心活泼。
双喜:双喜本来也不是一个很阳光的人,整个人呆呆的,超级正直。
和公主有缘无分也是难过。
前期虽然有和公主的感情线,但是觉得公主死后双喜戏份才真正重起来。
为了救公主害死安德海已经要了双喜半条命,公主最后也撒手人寰,双喜就完全抛弃了自己以前所坚持的正义和慈悲。
公主死后双喜心里就只剩下报仇了,可怕也正真可怜。
虽然双喜最后活下来了,可我觉得还不如让李莲英杀了他,大仇得报,好兄弟被自己害死,最喜欢的人死在自己怀里,双喜余生还有什么活下去的动力呢,恐怕终生都是郁郁了吧。
添寿:萧正楠前几年《怪侠一枝梅》里的大反派应无求就挺出彩的。
添寿这个人从一开始就是立身不正的,但那个时候没有机会,所以添寿的贪婪也只是嘴上说说,可是后来师父受到器重,自己也有机会跟随安德海身边,添寿的贪婪也越来越大了。
再到后来投靠陈福,害死安德海;投靠东太后,踢下去陈福。
添寿是完全没有底线的。
其实从添寿想改拜安德海为师时,安德海、李莲英就应该警惕,而不是让他跟随安德海。
添寿下场不用说,手脚残废,成了乞丐。
添寿这么惨怎么可能悔改。
所以倩蓉虽然是添寿杀得,但也是李莲英害的。
同治、宝音:他俩放一起说吧。
从刚开始的琴瑟和弦到最后宝音厌弃同治,只能说造化弄人。
同治自己没出息,宝音我不觉得有什么大错,可怜年纪轻轻就孤寡宫中,看最后大概也是命不久矣了,当初若是不入宫为后,宝音会幸运的多吧。
婉太嫔:出场太早,领盒饭也太早了。
具体人物也没啥好说的了,深宫怨妇,红杏出墙,最后孤单一人,凄惨的宫妃形象。
但是李诗韵是真的真的美啊。
主要的人物差不多就这些了,恭亲王形象不太饱满没什么可说的就不说了。
总体来说我觉得大太监算是悲剧,没办法安德海死了之后我就觉得整个剧的基调都是凄凄凉凉的。
最后光绪登基时慈禧扶着李莲英,我总是想慈禧还记不记得以前身边的安德海。
总之剧值得一看,虽有缺点,瑕不掩瑜。
高大全式李莲英——《大太监》观后感香港TVB拍历史剧向来喜欢不走“寻常路线”,往好里说,就是擅作翻案文章,不管什么历史人物,编剧都能找到新的吐槽点;往坏里说,就是敢于大胆编,颠覆甚至无视历史,在编剧和导演的眼里,历史连“任他们打扮的小姑娘”都不是,因为这姑娘未必是姑娘,没准不是娘炮就是人妖!
翻案文章其实不好作,因为第一要有历史深度,第二要能挖掘细节,像《走向共和》这种的好剧,对观众而言只能可遇而不可求。
至于把案翻过了,成了铁板烧的翻案历史片,TVB里比比皆是,《大太监》(大太监,2012年,导演:罗永贤,编剧:关颂玲;主演:黎耀祥/邵美琪/胡定欣/梁烈唯/李诗韵/ 等)就是这么一部!
不用中学历史课本,很多沾点干系的书里都表明李莲英对慈禧太后的影响力,作为一个很能捞钱的太监能不能推动或阻止历史,这太高估了他的作用,但李莲英能有多好,似乎也好不到成为人民榜样的地步!
可惜黎耀祥版李莲英不仅是个千古难得的好人,而且有抱负,有理想,接近圣人的高大全!
这让小德张、安德海甚至更老一些的前辈魏忠贤老师们情何以堪!
他们心里发出了“不公平”的呐喊!
哎,您还说安德海,这片里面的安先生真是身残志坚,虽没有李同志这样的先进觉悟,身上带着人性的小毛病丝毫不能遮掩他为慈禧勇敢牺牲的光辉!
真是太感人了!
至于老佛爷,那更是忍辱负重的先进代表,为了无私地和慈安以及其他反对势力作斗争,不惜将自己的名誉踩在脚下,让后人的评论去见鬼吧!
这哪是历史剧,其实它是披着历史外皮的香港职场剧,请您好好学习李莲英同志一心跟老板认真打拼的职业精神……因为:世上最卑贱的莫过于做公公[1]连这种苦都能吃的人,悟出一下道理自然不同寻常哦!
人在世上练,石在刀上磨[2][1] 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1769470951/[2] 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1787680093/
剧情进行到3/5 有必要来说一说不管怎么样,还以喜欢TVB的风格。
之前一直都是看汉语译版——但是实话说,汉语的调调还是蛮喜欢的——最近开始对粤语感兴趣,就开始看粤语原本,参加学校的粤语协会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从小就收到TVB剧的影响,对香港也是无限的向往——好了,接着说剧吧。
还是有一点失望吧,一年之前看预告片的时候是特别的激动和期待,剧情进行到这里,还是没有感到惊喜的感觉,一贯的风格,还好了。
我就是觉得很奇怪,不单是从史实来说,李莲英还有慈禧的印象一直是什么样的,剧中是什么样的,反正感觉剧中就没有坏人,李莲英就一直是很将将就就,听话遵规的奴才,最受不了还是tvb惯有的励志场面——景仁宫帮,打扫处帮,又是团结和谐的场面。
原本以为慈禧很坏,结果看到她操劳国事疲惫的画面,还有忧国忧民的样子,就觉得奇怪。
原来以为三顺是应该又是很坏心眼的反二派角色,结果居然变好了。
原以为慈安本来就是和蔼可亲的模样,结果确实狠心之后又回好了。
以为议政王就是刚正不阿一心为国的正派好汉,结果居然能谋反,好了,他说的也对,但是——总是不应该是这样。
以为桂祥很坏,结果也变好了。
以为伯伦挺坏,结果也是迫不得已。
胜保不算坏,他其实是最衷心的一个。
但是也是原以为安德海坏了,结果是假意投诚。
陈福老奸巨猾,但是也是审时度势,见风使舵也是为求自保。
剧情到这里,好像最坏的还是婉太嫔了……好吧我还是接受,基本的调调还是好的,不知道接下来还是什么样的。
有胡编的,没有这么胡编的;见过颠倒黑白的,没见过这么颠倒黑白的。
之前一部《造王者》,端的是尔虞我诈、惊心动魄,虽然其中亦有不合常理、矫揉造作之处,但总体上大气磅礴,跌宕沉浮。
但这一部《大太监》,担纲的是金牌男主角黎耀祥和人老戏不老的国宝级花旦米雪,却把一个好好的清史,改的是面目全非。
虽然《造王者》里的赵昀可能不符合历史,可是谁会去关注南宋积贫积弱的小皇帝,你愿意怎么改随你导演的心意;但是清末叱咤风云几十年,堪比清廷武则天的慈禧太后,其宠宦安德海、李莲英的一番故事早已经是家喻户晓,慈禧大清第一妖后的“美名”也早已是家喻户晓,就像你随便找个人说刘备封的不是“五虎上将”是“四虎上将”给人的感觉一样(历史事实是四虎上将,没赵云什么事),你非得叫狂傲出宫被丁宝桢所斩的安德海变成死于慈禧之手;非得要到现在清史上一提起来就说本来身体很好、行善积德的东太后恶疾缠身、祸国殃民;非得要把明明是贪权揽政、无意归政的慈禧太后说成是因为同治无德无能,慈禧是因为怕庸君误国才被迫掌理政事,简直是置清史于无物,改了个一塌糊涂。
大清太监无诏不可擅离京师,以安得海当朝第一红人非有合适理由都不能轻得诏旨,最后被杀于山东,他李莲英不但可以身付江南,还可以取得如花美眷,开包子铺以为营生,再说,身为安德海继承人的李莲英又何能有机会离开央央紫禁城!
史上的东西二宫,史载相处和睦,虽有人言西宫慈禧一直处心积虑谋害东宫慈安,但至少到慈安突然暴卒为止一直未有过头行动,以致史上对慈禧谋害慈安一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剧里慈禧慈安早就不和,甚至一怒十数年,直至满朝宫女太监皆依两宫太后结党为盟,互相攻伐,势成水火,历史岂能这样胡闹!
更有甚者,堂堂固伦公主,一人之下,就算钟情太监也还有情可说(武则天尚且养二张为面首,深宫女人做此事,不足为奇),但是就算夫死回宫,也应该养尊处优,更何况有心痛之症,那就更应该是群拥环伺,岂有可能躲在宫僻由一个小太监双喜单独照料,还能让上至太后下到宫女一概不知?
笑话!
感情之事,不可不加,但也不可乱加。
《造王者》里的几段恋情,尤其是余靖和董昭之女的爱情,加的正是火候,与剧情相辅相成,推动剧情向前发展。
其他几段恋情也如是,虽有不当之处,但从不妨害中心表达,故事发展。
但《大太监》故事置于一个外是洋人为患,内是朝臣争权的大乱世之中,按说不管是可歌可泣的爱情还是精彩绝伦的斗智,都应该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
但是导演所演绎的几段爱情,除了个人的情感波动以外,实在看不出与那个时代、那个风云变幻的政局有什么影响。
比如安德海在外娶妻,这在当时可谓常事,更何况是宦官之首的安德海。
为了一个青楼出身不但肉体肮脏而且灵魂低贱的婊子要死要活能表现出什么呢?
安德海识人不明吗?
还是李莲英作为一个“兄弟”有情有义?
这又跟当时的时局有什么关系呢?
不过是一件每天都能发生几十上百件的家庭琐事而已。
还有倩蓉和伯伦、倩蓉和李莲英之间的爱情,作为大清朝最后几十年执掌宫禁的阉人之首李莲英来说,只是不停的在讲他的民间爱情如何如何是不是也太不会选着眼点了。
相反,作为洋务运动的先行者和推动者的六王爷奕似乎只会呼吁一下同文馆开办与否,或者是自行车怎么骑;同治一朝最大的宫廷矛盾:皇后阿鲁特氏和慈禧之间的矛盾似乎除了刚开始选后时的风波后便归于平淡,在故事开始时塑造出的才德兼备堪称女中丈夫的阿鲁特氏也归于平淡,不谈国政、不谈江山,成为了可有可无的配角。
那个时代的很多重要的宫廷大事,比如说和各国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啦、洋务派和保守派的国策之争啦、湘淮系重臣登上历史舞台啦以及连发的各省教案等等,要不就是一字不提:后来慈禧最倚重的李鸿章不见踪影、湘军淮军将领充斥朝廷更是不见所闻;要不就是一带而过:与洋务派为敌的保守派大将倭仁只是在提到同治的时候一带而过,各大教案也只是只闻雷声。
有人说,《大太监》只不过是走清廷宫斗剧的滥觞,但是,人家《金枝欲孽》的时代,国家升平,天下无事,你愿意无事生非的斗那就斗好了;但是慈禧的时代,内忧外患,讲天下大事就已经忙得四脚朝天了,你还要斗,你选几个无名小卒斗就好了:像最初的彭三顺和佟天寿(事实上,《金枝欲孽里面的四大“斗星”在历史上也是无名之人,只有无名之人才可以让导演尽情发挥),不,要选历史上早有定论的人来斗,还要选历史上早有定论根本就水乳交融的两位东西太后来斗。
人家是无风起浪,你这连水都干了还要起浪,看得人只得说一句:编剧,I 服了YOU!
总结:明明小时候觉得好好看,现在看,好烂好多bug啊~~~吐槽:原来婆媳矛盾之中,最后还是帮生母。
同治那段基本根据野史+太后女主视觉写的。
一直喜欢唐诗咏演的皇后一角,我愿称之为“全剧唯一正常人”。
人设也贴近历史的阿鲁特皇后,状元之女,才思敏捷,年轻漂亮,与小皇帝情投意合,“大清门而入”的皇后本应稳坐中宫,但两宫太后争权&婆媳矛盾将年轻的夫妻与王朝搅碎(野史),同治主政受挫,沉迷声色犬马,穿梭烟花柳巷,惹上风流病,一命呜呼。
此时势孤力弱的宝音面对满脸“繁星”命不久矣的丈夫,心知自己的未来将随皇帝崩天而土崩瓦解,爱被愤怒掩盖。
力推“溥”字辈继位以保太后之位,但剧中的猪脚视角却是皇后夺权……无语。
关键的时刻,儿子始终选择了成全母亲,将结发妻子推向另一个万劫不复。
同治驾崩,光绪过继咸丰,继位。
可怜的阿鲁特皇后不足百日便跟大行皇帝而去。
弹幕很多人都跟着猪脚视觉去骂这个角色,但是我依然觉得这是全剧最有魅力的角色。
心机婊吗?
每一个秀女背负家族希望进宫,自然都想获得皇帝垂青。
爱不爱?
她跪在宫门前劝谏皇上不要出去玩,她请求西太后出面劝皇上,同治“天花”病倒的时候她去侍疾,归政时的欣喜什么时候变的?
确诊花柳命不久矣之后。
曾经的爱情已经变质,你的放纵毁了我的前途,开始守寡的日子进入倒数,生活还要被母后欺凌,太后之位不保……剧情编得再花,总要跟着历史走。
我承认tvb的历史剧都很烂,但是我喜欢在看了“历史剧”后再去翻看一些正史,感谢这部片让我认识了一位悲情皇后短短的一身“蕙质兰心秀并如,花钿回忆定情初。
珣瑜颜色能倾国,负却宫中左手书。
”
看过巡礼片的鼎盛阵容和闪回叙事之精彩,很难不期待这部TVB年度大戏。
可惜在巡礼片中借由李莲英半世人生折射半部晚清史的宏大格局,正片剧情反而局限于太监们的小打小闹以及早已看厌的后宫争宠俗套,顿失大片风范。
卡司也严重缩水,除了主演的黎耀祥和米雪,勉强还有邵美琪和岳华算半个大牌,其余演员都不太撑得起场面,梁烈唯的同治正应了一句“穿起龙袍也不像太子”的老话。
不得不说巡礼片到正片的落差实在太大,不禁小有失望。
唯一的亮点是陈国邦饰演的彭三顺,小人贱格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
他是TVB又一位戏精级别的金牌绿叶,我从来都很赞赏他的演技,如果今年他能凭此角色勇夺最佳男配角,我绝对举双手双脚赞成。
首播的一个半小时。
果断可以继续看下去。
老戏骨的坐镇再加上黎耀祥自是不用说。
看惯了从出入宫的秀女在后宫斗争中一步步披荆斩棘坐上主位后。
换了角度后再看,这部剧告诉你一个无品小太监如何历经磨难斗智斗勇的坐上大总管的励志剧。
但小人物太监和宫女的酸甜苦辣却是更显平易又生动的了。
悄悄的把四颗星改成三颗星!
历史上的李莲英真正是怎样的人已经不得而知。很喜欢黎耀祥的诠释。黄浩然也在黎耀祥眼前不怯场,慈禧还是米雪更适合吧。
得李莲英者得天下~
情节很无语 李莲英明明在光绪时权势才最显赫
弃,看不下了
片头曲不错 刚开始还不错 熟面好多
。。。。。。。
总感觉在洗白慈溪。。。
哎,還是一哭二鬧三上吊
比时装剧好看太多了!
这部剧让我对慈禧有了改观
次奥粤语台词好感人!
我该如何评价洗白剧
开始看就必须看完是个坏毛病....公主爱上太监出宫嫁人懂得男女之欢后便不再爱了结果太监把公主摇死了,一半路出家的太监比宫内所有太医都牛逼神马疑难杂症到他手上都迎刃而解,历史上最腹黑的李莲英像圣母那样拉拉扯扯将将就就光凭着RP坐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总管之位...相比之下甄嬛传真是有诚意啊!
我一定要把太后与我翻出来缓缓神儿。。。太颠覆了>.<
这个片子应该叫 论tvb如何帮慈禧洗白白之萌死个人的彭三顺
此剧一般般,有亮点也有黑点,只看你怎么看了,剧还没播完,等播完后再细评!
自古皇上是带绿帽子最多的人,对吗?
尼玛不看了!!!讲什么东西啊!!!台庆你妹啊!!!越来越难看!!!慈禧和李莲英难道是观音如来转世麽???搞得像大英雄一样的误导人民群众啊!!!我要看宫斗!!!我要看大反派!!!跟我讲什么兄弟情义主仆情深啊!!!
终于把狗血的野史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