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往的周末其实只是酒精、方便面和肥皂剧而已。
虽然愿望不高,但也经常实现不了。
昨晚多喝了几杯,今早很早就醒了,觉得头还是晕。
好像有朋友推荐这种情况下应该再喝一杯回笼酒。
我于是破天荒起了个早,去乐购买了酒、方便面和垃圾食品。
回家躺着看中央六台的垃圾电影。
于是我就看了《上尉的曼陀铃》。
浪漫的爱情故事千篇一律,没什么好说的。
可是希腊的小岛真的很美,如诗如画的美景,让我觉得好像在看神话剧。
但是尼古拉斯凯奇一出现我就怀疑这会是个悲剧。
这个忧郁的男人,好像被哀伤浸透了,就算在不羁放荡的时候,也让人感觉到他开心外壳下的忧愁。
也许是《逃离拉斯维加斯》给我的印象太深了吧,我总觉得一看到他的眼睛,就见到了命运的狰狞和男人的无奈。
好在最后他饰演的这个弹曼陀铃的上尉没有死,这很让我松了一口气。
佩妮洛浦克鲁兹的演技没啥好说的,一向出色。
这次饰演的医生女儿是个典型的闷骚女。
当闷骚女遇到忧郁男,会发生什么,就不用细说了。
这两种气质的人都有豁出一切的勇气,所以大多数爱情悲剧都是这两种人演绎的。
那位医生是我喜欢的角色,脾气暴躁内心细腻,睿智的目光可以穿越漫长的人生,很可爱的老头。
至于那个不识字的渔夫,我实在是无语。
他是个好人,可惜遇到内涵女,显然只能做个被抛弃的角色。
我一直认为二战时的意大利是个奇怪的角色,装备精良的优势军力,总被弱小的游击队击败。
遇到德军,更是和婴儿遇到屠夫一样。
直到看到岛上那群被枪决的炮兵,我才明白,浪漫的人永远做不到铁血,但是比铁血的人可爱一千倍。
至于德国鬼子,好像都差不多。
德国是个伟大的民族,让人钦佩,但是我确实不喜欢德国人。
最后,我觉得曼陀铃真的很好听,有必要把上尉那首献给佩拉吉娅的曲子宕下来慢慢欣赏。
嘿嘿。
《战地情人》,又译《 柯莱利上尉的曼陀林》,8分。
约翰·马登导演,尼古拉斯·凯奇、佩内洛普·克鲁兹主演作品。
2001年,佩内洛普·克鲁兹27岁,她是西班牙影史上最性感的黑珍珠,美得闪闪发光。
彼时尼古拉斯·凯奇也正值表演巅峰,但克鲁兹的美盖过了一切。
克鲁兹饰演的美丽少女佩拉吉娅生活在希腊一个平静的岛上,生活阳光灿烂,二战的炮火还是打破了这份安宁,凯奇饰演的意大利上尉柯莱利率队来到了这里。
他们俩的故事始于柯莱利那句轻佻的“漂亮宝贝,两点钟方向,向她敬礼”。
起初,似乎大家都不太喜欢这支懒散的队伍,像自始至终意大利人在二战的表现一样,柯莱利的队伍慵懒,好酒,近女色,柯莱利本人更是经常谈着他的曼陀林琴撩着当地的姑娘们。
琴声到底还是吸引了佩拉吉娅的注意,而事实上她已和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希腊战士订婚,后者奔赴了前线,重伤回家养伤。
两人忍不住滚在了一起。
但二战的结局是注定的,邪恶轴心注定失败,被消灭。
故事不错,场面也很精彩。
最精彩的,还得是佩内洛普·克鲁兹,她27岁的身体格外迷人。
近期印象最深的一部电影,当属一部老片《柯莱利上尉的曼陀林》(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
可能是片名过长不好念的缘故,国内通常译作《战地情人》。
但后者的译名,总感觉透着一股俗劲,会影响在观影前的第一印象分。
看完全片后,很显然我更中意于前者直译,因为曼陀林这个奇妙的乐器,是本片中最重要的道具没有之一,所以还是直译的味道更好一些。
为了尽量减少剧透,这篇观影笔记将直击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个段落。
我没读过这本据说在英语世界不是一般畅销的原著小说,所以一切点评分析,都是基于电影中的人设,与原著无关。
1. 曼卓斯为什么输掉爱情?
当影片进行到四分之一,柯莱利上尉将要住进医生父女家里时,相信观众都能预感到,这位从亮相伊始就自带魅力光环的柯莱利上尉很可能会与女主佩拉吉娅发生点什么剧情。
但毕竟佩拉吉娅与同村的参军小伙儿曼卓斯有婚约在先,所以在期待剧情推进的同时,又不禁替本片捏了一把汗,三角恋的故事不好讲啊!
很有趣的开头,可千万别被烂俗的三角恋桥段给拖后腿演砸咯!
这种故事要想讲好,最难的地方在于如何处理从女主这个角出发的两条边如何此消彼长的细微过程。
因为,如果与未婚夫曼卓斯的感情消褪没有合理的缘由,那么与柯莱利上尉感情线的进展就会显得孟浪而冒犯观众。
电影不像原著小说,没有那么多时长可以铺陈细节,更不合适以大量旁白方式凸显人物内心体验的变化,那么本片是如何处理的呢?
聪明地从人设出发,让女主佩拉吉娅与未婚夫曼卓斯天然就具备一种不谐感。
作为一个海岛小渔村,故事发生的塞佛伦尼亚岛在1940年代战争爆发前还是一个比较与世隔绝的地方。
这里的希腊岛民质朴而粗粝,渔民的儿子曼卓斯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容易热血冲动,当意大利对希腊宣战时,征兵官简单的几句号召,就让曼卓斯对素未谋面的敌军怒不可遏,争先报名远赴异国他乡阿尔巴尼亚的前线赴死。
他又有一些顽皮中二,影片开头时岛民们庆祝圣耶拉西莫斯节时的尬舞、在节日礼炮第二响之后夸张的诈伤、在出征前一晚村里的践行宴会上对佩拉吉娅一番深情表白背后暗藏的整蛊恶作剧,这些生动的段落又让这个人物显得有几分滑稽可爱。
佩拉吉娅是怎样一个人设呢?
她自小随父亲学医,父亲在片中是当地村里唯一一位大夫,而且一直立志要为本地修史,文化程度相当高。
有此家学渊源,佩拉吉娅的文化素养在村中应该也是罕逢其匹,从影片稍后部分展现出来的佩拉吉娅写给曼卓斯的100封信中的文字段落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
与滑稽、闹腾、热血的曼卓斯相反,佩拉吉娅的性格相当沉稳安静,几乎从来没有很夸张的表情和大幅度的肢体动作(印象中影片中两次不那么沉稳安静的时候,一次是得知希腊军在阿尔巴尼亚打了胜仗逼退意大利军,当时以为马上就能和未婚夫曼卓斯团聚;一次就是看到已经浑身是血在鬼门关不知走了几遭的柯莱利上尉被扛了回来)。
仅仅是人设上的差异,还不足够营造这对未婚夫妻间所固有的不谐感;未婚夫在由夏转冬长达100封信的时间间隔里都生死未卜杳无音信,无疑会大大加深他们之间的感情裂痕,但还不够致命。
真正压垮这头感情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是在精神世界的高度不同频。
在曼卓斯返乡与佩拉吉娅第一次重逢的时候,佩拉吉娅问:“每天我都写信给你,写了有上百封,可是你却一封也没回过?
”曼卓斯表情痛苦地从怀中掏出用橡皮筋捆好的那上百封信,答道:“我从没学过阅读、写字……”
于是在之后的几天里,佩拉吉娅为曼卓斯把信一封封地念出来,念到最后一封信,也就是佩拉吉娅自述自己对未婚夫的感情是如何发生至为关键的转折时,却被曼卓斯打断。
原来此时他听到一队意大利占领军列队前进的声音,进而感慨他不应该待在村子里,他应该去的是战场,是前线。
此时有一个演技爆发的小片段令人印象极为深刻,那就是当念最后一封信被打断时,佩拉吉娅微微地眉头一蹙,这个细微的表情被女主演佩内洛普·克鲁兹拿捏得极为精到,堪称此时无声胜有声,标志着此二人在精神世界彻底的分道扬镳。
曼卓斯对佩拉吉娅的感情,是宏大的、笼统的。
此时他的脑海里,已经被家国情怀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不可能满足佩拉吉娅这个角色对内心精神世界极为丰富细腻的需求,而佩拉吉娅对于感情,是细致入微的、高分辨率的体验,在这个问题上,二者几乎找不到共同点可言。
影片进展到这里,可以说无论有没有柯莱利上尉这个角色的存在,至少佩拉吉娅对曼卓斯的感情,是再也回不到影片开始时两人在海边嬉戏的时光了。
也许有些朋友会为曼卓斯叫屈,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在那样一个抵抗外族侵略的特殊时刻,曼卓斯心怀家国,宁舍温柔乡也要千里赴戎机,他何错之有?
的确,对于二战这段历史和救亡这个情境更加感同身受的我们,很自然容易更同情曼卓斯这个角色。
但是,历史和生活,并不总是由宏大叙事构成的。
读史的后人,所处的是上帝视角,眼中尽是时代的脉搏、历史的潮流;但是对于生活于其中的微观个体,大时代和大历史,与平常老百姓隔了太多重人和事,时代的一粒粒灰就足以形成每人面前的一座座山。
身处佩拉吉娅的境地,我们不可能苛求这个人物去硬要理解世界反法西斯伟大斗争的历史潮流,也不能苛求她去对曼卓斯近乎于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家国情怀无条件理解。
这样一个人物,在此时此境,感受到的就是她对于感情的体验,很久以来都没有得到对方合乎预期的共振,以至于对这个人究竟是不是真正对的那个人产生了怀疑,仅此而已。
2. 佩拉吉娅的情感成长恋爱需要学习吗?
有人认为不用,因为这是人类成长到一定年龄之后必然具备的动物本能。
但从本片中佩拉吉娅的经历看来,恋爱是需要学习,而且可以学习和成长的。
影片前半段她和曼卓斯的爱是真的,后半段她和柯莱利上尉的爱也是真的。
只不过爱有深浅,爱也会结束。
年少的时候我们都对爱情有过特别美好的憧憬和幻想。
少年初识情滋味之际,一切都有可能成为爱的诱因——对方长得帅/美、性格可爱、在一起玩得开心、对自己关心爱护等等,都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找到了爱情。
佩拉吉娅也是这样,她和曼卓斯青梅竹马,一起跳舞、一起在海边嬉戏,这个过程中,两个人自己的内心体验都非常美好,对相互的彼此感觉同样美好,在彼时的他俩看来,这些不正是爱吗?
正处于感情上升期的他们,看到的都是对方最美好的一面,他们相信,各自性格的差异都不足以成为白头偕老的阻力。
此时的爱情,青涩、美好、又盲目。
盲目到什么程度呢?
曼卓斯出征前,两人在各自长辈的陪同下,在神父的见证下完成了神圣的订婚礼。
到了第二天临行时,佩拉吉娅承诺要经常写信给曼卓斯,也叮嘱曼卓斯要记得回信。
曼卓斯没有给予正面回应,以一个帅气的飞吻作为无言的回应。
到了影片后来我们知道,曼卓斯从来都不识字,连读信都不会,更不可能写回信。
然而这么重要的信息,身为未婚妻的佩拉吉娅竟然一无所知,可见他们的感情有多么青涩盲目,也可见得,大家在此前的相处过程中,都是尽力呈现给对方美好的一面,隐去自己的短板不足。
尽管盲目,但当曼卓斯要去前线参军离开,两个人面临长时间的分离甚至可能天人永隔,外在环境的急剧变化成为了二人关系的催化剂,从好感阶段直接大跨步迈入订婚状态。
这一段让我不由想起了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同样是战争时期,香港的沦陷成全了这一对本不会走到一起的恋人。
有时候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导致两个人的关系走得比爱情本身更快,也会掩盖一些原本就存在的问题。
一段感情,无论起点多么高亢激昂,总会进入激情消褪的平缓期,各自的短板缺点不可能向对方一辈子隐藏。
在平缓期你眼中看到的对方,一定不如上升期眼中的对方,两人性格、阅历、才华上的差异逐步显现,对感情的考验才真正到来。
更大的考验还来自于对比。
就在佩拉吉娅对曼卓斯的感情发生了质变的同时,柯莱利上尉出现了。
柯莱利上尉出场的第一个镜头也是轻佻而滑稽的,身为基层军官的他,走在炮兵方队的外侧,于本地观望的人群中,一眼就扫到了佩拉吉娅,喊不正经的口号、行挑逗意味的军礼,然后留下一个与众不同的背影——他身后背着被包裹住的曼陀林琴,就仿佛背了一个巨型鸡腿。
随着柯莱利上尉住进医生父女家,二人的互动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佩拉吉娅和柯莱利上尉,一开始就充满了矛盾,一个是被征服方的民女,一个是征服者军官。
对一个攻占了自己家乡的敌军将领,她预期对方是野蛮的、耀武扬威充满敌意的,但真实的柯莱利上尉却是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一个在曼陀林弹奏和歌剧演唱方面造诣甚高的音乐家、一个富有思想底蕴的哲人,总之,这是一个入伍以来竟然从没拿枪指过别人的另类的“敌人”。
如果不考虑战争中敌我双方的关系,单就人本身的素质而论,前面说过,整个塞佛伦尼亚岛上可能都找不到一个能在精神世界和佩拉吉娅匹敌的年轻人,但如今,这个不仅匹敌、而且足以胜出一筹的柯莱利上尉出现在眼前,而且还自带BGM和魅力光环。
在精神世界和文艺素养这方面,柯莱利上尉填补了佩拉吉娅生命中的真空地带,他对于佩拉吉娅毫无疑问是唯一的存在,也是没有竞争对手和参照物的存在。
他们之间的感情进展是那样的顺理成章,以至于能够对感情形成阻力因素的,只有感情以外的世俗世界的东西——与曼卓斯的婚约如何处理?
敌我关系的大是大非如何对待?
在第一部分曼卓斯为什么会输掉爱情里讲过,念最后一封信被打断之时,也就是他俩的婚约在佩拉吉娅的内心中死亡之日,内心的这一层束缚在此之后不复存在,剩下的就是在人情世故层面上如何息事宁人。
敌我关系的大是大非,也因柯莱利上尉这帮“敌军”的过于非典型而逐步得到消解。
如果影片中只有“敌军”与“我民”的歌舞联欢,消解会苍白无力,因为姜文的《鬼子来了》里同样有类似的片段,但那里的联欢之后伴随的是血腥屠杀。
好在影片里对柯莱利上尉这帮另类的敌人之塑造,充满了浪漫和喜剧色彩:作为占领军的他们,在本地的强梁“刁民”的嘲讽面前左支右绌全无征服者的威风;入伍新兵可以不会开枪开炮,但一定要会一门音乐才艺;整个炮兵连队的音乐造诣明显在战斗造诣之上,重音阶甚于军阶;想为本地岛民做件好事排掉一战时期遗留的旧炸弹,结果出现各种逗比乌龙;甚至当得知母国意大利投降之时,全军官兵第一反应不是痛苦、愤怒或羞愧,而是狂喜,因为终于可以结束战争回家了!
那股喜悦和庆祝的气息洋溢于荧屏,真让人傻傻分不清楚到底是谁打了胜仗谁要投降……所以经过影片中这么多细节的铺陈处理,观影的我们看不到大是大非的存在感,敌与我的界限也随着德意两方后来的决裂而变得益发模糊,我们能看到能感受到的,就是两个同样充满文艺气息、精神世界也同样多姿多彩的这对男女,一步步相爱了。
有了曼卓斯那段失败感情的前车之鉴,有了老父亲关于人生情感经历的点拨,虽然此时仍然处于感情的上升期和盲目期,但相比和曼卓斯在海边嬉戏和从军前的订婚那时候,佩拉吉娅成长了,她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清醒地认识到了,当上升期的激情退潮之后,她会迎来怎样的体验,以及到那个时候,她是否还能像此时这般捍卫这段感情。
当她真正想清楚之后,她面临着人生感情经历中最大的一个选择的十字路口——前未婚夫曼卓斯背着奄奄一息的柯莱利上尉出现在她面前!
前者明知道后者是他致命的情敌,也明知道佩拉吉娅早已“变心”,但仍然有此君子之举,把情敌从鬼门关前奋力抢救回来,只是为了重新争得一次选择的机会,希望佩拉吉娅能够为此而感动,并重新爱上自己。
这一关,一般人很难很难过。
如果我们身处佩拉吉娅当时的境地,道义上的感激、青梅竹马的回忆、民族大义的赞赏……这些感情之外的东西,都会和感情掺杂在一起,变成一种复杂的混合物,让我们难以判断和抉择。
但此时的佩拉吉娅,对感情的认知,已经完成了从朦胧到清晰的进阶,她只听从于内心,只从最纯粹感情的角度去做选择取舍,她还给了曼卓斯当初的订婚戒指。
让感情的归感情,其它的归其它,这就是佩拉吉娅在成长后给我们展示的答卷。
3. 迷人的柯莱利上尉关于柯莱利上尉这个角色的人设,在前一部分讨论了不少。
这一部分想首先结合尼古拉斯·凯奇这位演员的演绎来谈谈我对这个角色的理解。
印象中在豆瓣和海外影评都看到过一些批评的声音,有些批评者们认为这部影片中的凯奇,以临时抱佛脚现学的意大利语口音英语来演绎这么一位军官,不是最佳选择。
有的国外影评人甚至直接毒舌:“凯奇演的更像是一个美国人,而不是意大利人。
”但我在观看这部影片时,口音问题没让我感到是个问题。
相反,我个人认为凯奇的加持为柯莱利上尉这个角色增色了不少。
首先声明,我只是凯奇大叔的一位曾经的路人粉,对凯奇巅峰年代的作品赞赏有加,对成为烂片之王以后的凯奇完全无感。
我一直有种感觉,凯奇这位演员具备某种混合的气质,一种能把悲剧感和喜剧感毫不违和地混合在同一张脸上的那种气质。
在某些微表情的状态下,他会给人一种宿命般的悲剧感;然而在很多电影里,他又有那种嚣张、轻佻、甚至有些欠扁的桥段。
所以他相当适合去饰演那种不太正经的、常常会走霉运的非典型正面人物或者非典型反面人物,前者如《勇闯夺命岛》,后者如《战争之王》,而两者结合到一起,既正且反的角色,除了那部经典的《变脸》,就当属本片中的柯莱利上尉了。
柯莱利上尉最初出现的时候是更像反面角色的定位,侵略者的身份、初见佩拉吉娅时轻佻的举动,让人不禁担心会发生一段侵略军强抢民女的故事,也让人为正义凛然的未婚夫曼卓斯而捏了一把汗。
这个角色在观众心目中之所以能够快速地去反面化,是因为一次次对心理预期的打破。
熟悉心理学的都知道,对一个人的评价,实在是件很奇妙的事情。
我们认为一个人好或者不好,往往不是因ta本人的客观状态决定,而是因ta的客观表现与我们对ta的心理预期之间的差值而决定。
古谚所谓的“声妓晚景从良,半世之烟花无碍;贞妇白首失节,一生之清苦俱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柯莱利上尉也是如此。
在我们思维定式中,侵略者会做的事情,他一件都没做。
他的言行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作为占领军军官却在市政府门前的受降谈判中碰壁,欢迎新战友的破冰沟通变成了他的即兴清口歌剧秀,在医生的数落面前没有以势压人而是像法庭辩论中那样提出抗议,各种有趣的桥段与反差萌,让这个有关侵略与征服的故事显得一点沉重感都没有,也一步步地烘托出这个角色的独有魅力。
真正让柯莱利从有魅力升格为迷人、进而彻底“洗白”变成正面角色的,还是那个经典的桥段,也是剧中最重要的道具——柯莱利上尉的那把曼陀林首次隆重登场的那一幕。
医生父女期待的曼陀林琴声迟迟没有响起,只能听到空荡荡的节奏敲击声,画面上分别是沉醉于“演奏”中的柯莱利、一脸懵逼的医生,和安静等待的佩拉吉娅,三人的表情神态同现于一幕显得十分有趣。
不耐烦的医生终于忍不住发问,好容易从陶醉中回归神来的柯莱利道明了原委,此刻的他,已经置身于一个完整的交响乐团,前面的节奏敲击声,是为管弦乐队留出的四十五分半小节,是一段轻松优雅的前奏乐章。
当曼陀林琴声终于响起,医生已经离开,镜头给了佩拉吉娅几个特写,此时她的微表情在片中相当少见,眼神游移闪动,仿佛在思考什么,也像是在寻找什么。
也许像此时屏幕前的我一样在想着,如果不是这场战争,眼前的这位演奏者,会是怎样一个人生状态?
音乐上的天赋暂且不论,这里的柯莱利上尉,是一个走到哪里都背着曼陀林,在战争中也要脑补出并享受着一整场音乐会的人;是一个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能为自己营造一个独立、完整的内心世界的人。
从后面逗小女孩玩耍的片段、炮兵官兵忘情投入地合唱那首经典的桑塔露琪亚的片段等等太多地方都可以印证这一点。
柯莱利上尉是不完美的,有时候甚至是相当笨拙不靠谱的。
亲自指挥爆破一战遗留旧炸弹那一段,作为一个失败的军事操作案例简直是太成功了。
到了影片后段,放下武器准备回家的意军官兵,目睹战友被德军杀害决定倒向游击队同德国人奋力一搏时,也看不到任何主角光环的加持。
作为专业的炮兵部队,在炮位和伏击掩体都提前准备完毕的情况下,面对无论是远距离的敌军军舰,还是中近距离的敌军坦克与步兵,精心瞄准连发数炮竟然全部打偏无一命中;当火炮已经无能为力不得不举枪巷战时,柯莱利的举枪射击姿势又是活脱脱一个军事小白,与网上常被调侃的黑叔叔怪异射击姿势相比也专业不到哪里去,敢情儿这帮人的天赋树技能点全点在了音乐上!
这种不完美,并非刻意为之的喜剧化处理,它是这个故事本身对战争的一种控诉态度。
这帮人技能点的点错,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战争的错。
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代表的总体战,几乎把主要参战国的所有青壮年人口都裹挟进了战争机器,一群本来有着各自人生轨迹的不同民族的青壮年,被迫在战场相逢,无论你过去的专长是种田、烹饪还是音乐,到了这里评判标准只剩下杀人的技巧。
然而即便在这种战争修罗场的局面下,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影片中的柯莱利上尉,始终保持了他痴迷沉醉于音乐世界的文艺、善良的本色,以及能够随时把周围的人们带入音乐世界享受美妙音乐所带来快乐的奇特感染力。
对于战争,他可能是个差劲的不专业的军人;但对于生活,对于长期与世隔绝缺乏新鲜事物体验的塞佛伦尼亚岛民,对于身边早就厌烦了战争渴望回家的战友,对于同样注重内心世界丰富体验的佩拉吉娅:柯莱利上尉,足够迷人。
影片最后,战争结束,渡尽劫波的柯莱利和佩拉吉娅终于重逢走到了一起。
有人说这个结尾相对于原著过于happy ending,但我想说,只有这样的happy ending,才配得上柯莱利这样迷人的和可爱的人。
4. 洞见人生百态的老父亲从影片一开始,老父亲就好像电影的旁白叙事者一样出现在我们面前。
没错,旁观者清,这位老医生一直都是影片中看人情世事看得最门儿清的那个人。
在佩拉吉娅与曼卓斯的热恋期,当女儿试探性地谈及嫁娶时,老医生就当头泼上一盆冷水:“你们俩都太年轻。
大家都结婚得太早。
我常想你只有嫁给外国人才会幸福。
”这三句台词仿佛三句预言,分别印证了之后的故事进展。
从电影拍摄技法看,影片设置这么一位带着上帝视角的角色提前埋下各种伏笔,为这段故事增添几分宿命般的厚重感;从这个角色的内生逻辑来看,老医生仿佛先知那样料事如神,也不算出格。
这位老医生熟知本岛历史,对历史上本地发生过的战争屠杀和地震了然于胸,他的台词里多次提到这一点。
屠杀与地震,事关生死,是比爱情分量更重一个层级的母题。
沉浸在故纸堆里的老医生,经历了两千多年诸多次生死命题的洗礼,在精神世界里仿佛走过了普通人多少辈子的轮回。
以这样的精神体验回头看自己所处的现实生活和女儿的感情之路,那么老医生表现出来的豁达通透的人生智慧,也就不是无源之水。
影片中,老医生的金句很多很多,这里就不一一摘录。
老医生对女儿的感情,其态度也不是一成不变,一直随着剧情进展而调整。
在曼卓斯这条线,最初泼冷水,然后接纳、配合参加完订婚礼,然后又为女儿的感情设置一道保险阀(力主婚期后推,等曼卓斯打仗回来再完婚;要是没有这波操作,女儿见到柯莱利上尉就只能恨不相逢未嫁时),最后为女儿指明怎样体面地结束这段感情,给曼卓斯母子一个交代。
在柯莱利这条线,老医生总体以鼓励和推动的态度为主,但也不忘适时地泼上一桶冷水,不对,是两桶。
第一桶是泼在柯莱利上尉头上,当时柯莱利对佩拉吉娅刚刚完成第一次表白,佩拉吉娅动心却不松口,柯莱利不得要领怏怏而回。
老头子幽幽地旁敲侧击,说自己当初追佩拉吉娅母亲时,人家也是有未婚夫滴。
加完这把柴,就紧跟着泼冷水,借历史上这片土地发生的屠杀和地震告诉柯莱利,世事无常,尤其是在这个乱世中,少做计划为妙。
第二桶是泼向再次进入热恋中的女儿,告诉她真正的感情,看的不是在感情的上升期两个人有多么激情燃烧,而是到了激情褪去之后二人还能保持怎样的状态。
老医生在这两条感情线中表现出来的态度,看似有些反复摇摆,但是背后遵循的是完全统一的逻辑。
看多了太多的人间生死世态无常,老父亲的智慧已经足够将感情提纯,把感情中掺杂的其他杂质剥离,还原出最纯粹本真的感情来。
他的推动鼓励、接受现实和泼冷水,背后的驱动力都是鼓励女儿从最纯粹的感情出发而做各种决策。
他希望女儿体验到的爱,完全遵从于内心最本真的声音,不掺杂民族大义、世俗评判,不被激情澎湃的热恋期迷惑双眼,也不因外部世界的急剧变化而不得不做出可能有违于本心的选择,总之,是那种剔除掉一切杂质、而且当各种绚彩幻化于乌有一切复归于平淡之后真正纯粹的爱。
这是多么的理想主义啊!
现实生活中的婚配嫁娶,要考量的因素太多太多,能到达这重境界的,有几人欤?
也正因其稀缺可贵,我要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们领略到这世间罕有的、不掺杂质的纯粹感情,原来是这个样子。
好好欣赏这部影片吧,让感情的归感情,其它的归其它。
When you fall in love it is a temporary madness. It erupts like an earthquake, and then it subsides. And when it subsided, you have to make a decision. You have to work out whether your roots have become so entwined together that it is inconceivable that you should ever part. Because this is what love is.Love is not breathlessness. It is not excitement. It’s not the desire to mate every second of the day. It is not lying awake at night imagining that he is kissing every part of your body. That is just being in love which any of us can convince ourselves we are. Love itself is what is left over when being in love has burned away.
那天晚上跟妈妈一起看的,开场的时候,在一个普通的村庄里,一对年轻的情侣,后来,他们订婚了,女的叫佩拉吉娅,很难想象这是战争片。
而且跟美女在一起的还不是我欣赏的尼古拉斯·凯奇,很好奇,他会以怎样的姿态出场 后来,在一系列的铺垫之后,他HLL的现身了,带着他的部队,调侃的对站在路边的佩拉吉娅说“向美女问好”…… 感觉很好的,我在想 他们会不会一见钟情,然后佩拉吉娅就不要他的未婚夫了,一系列的纠缠,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安东尼奥是意大利人,很浪漫,喜欢唱歌,喜欢音乐,很有魅力的人,不仅是女主角,还有我这个小HC也被他的一举一动吸引了…… 后来,德军本该投降的,不好战意大利军人应该回国的,只是天意弄人,在最后一晚, 安东尼奥不相信他们的谎言决定保卫自己。
佩拉吉娅在晚上与安东尼奥分别的时候,送她回家的司机说 “我会保护好他的,因为,没了他,你的世界就毁了”可惜,德军早已洞悉。
意大利军人惨败,德军还枪杀俘虏,还好,司机抱着安东尼奥,所以他没有被射死,在德军亲点尸体的时候,德国长官毫不犹豫的杀死了那个没有被射死的人,但是,当他看着满身是血的安东尼奥,不知他是不是想起了前一天,他们还一起唱歌跳舞的快乐,所以他放过了安东尼奥。
在荒芜的郊外,受了重伤的安东尼奥被救了, 不是佩拉吉娅,是她的未婚夫,安东尼奥活了下来,佩拉吉娅的未婚夫还帮安东尼奥安排了回国的船,在分别的时候,佩拉吉娅终于难忍心中的不舍之情,说出了那一句:“I love you"…… 后来,佩拉吉娅又遇到了她的未婚夫, 她问他为什么要救安东尼奥,他说:”我想再让你爱我一次!
“ 多么震撼,没有他,安东尼奥早死了,他没有用伤害情敌的方式来保卫爱情, 相反,他一直在保护安东尼奥,在帮助安东尼奥,但是,爱就是爱不爱就不爱了,很纯粹,佩拉吉娅没有因为感激就亵渎了爱情的伟大,她没有后悔……她爱安东尼奥。
最后,我们都很希望安东尼奥可以回来 ,小岛恢复了平静,但是,就像佩拉吉娅的父亲说的那样,活着,就总是有些事情没有完成,心里的伤始终要愈合的(大概是这个意思)。
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之后,在一切快要重新开始的时候,她,又遇见了安东尼奥, 安东尼奥苍老了,但是很健康,就像她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们,终于在一起了,深情的拥抱,在纷乱的战争背后,藏着浓浓的真情。
看完这个片子,真的觉得和平是那么的重要,只有和平,爱才能平静的持续,人的心才不会受伤热爱和平 相信真爱天荒地老,矢志不渝!
2009年01月31日 20:48
1爱情是激情燃烧过后留下的东西发现女儿在和毛头小子谈恋爱,他说“他配不上你,他不是能接受妻子比他强大的人,他总是个男人嘛。
”发现已订婚的女儿爱上侵略国意大利驻岛上尉时,他这样说:“爱情只是一时冲动的爱,就像地震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当它去时,就是做决定的时候,要做到形影不离,永不分开,这才是真正的爱。
爱不带来兴奋与刺激,不是活下去的主动力,也不是想象着被吻的感觉,这种爱情的方式谁都会,可是当爱情燃烧完后,剩下的才是真正的爱。
听起来不是很有趣对吗?
事实如此。
这就是你对那个上尉的想法对吗?
佩拉吉娅,你的行为必须对你的未婚夫和他的母亲负责,还有为我们的岛早日解放祈祷吧,这样你和他才有可能。
”2受伤时不抱怨,有伤口一定要治疗。
“我要我女儿明白,战争和地震,是如何破碎一片平静的大地,我要她明白,为何上帝有时祝福我们,有时又会迁怒我们,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痛苦,我要她从大自然的教诲中学习,受伤时不抱怨,只要伤口能痊愈就好。
”战争结束,女儿在他的栽培下,成为岛上首屈一指的女医生,她对上尉默默思念,眼中常含悲哀,父亲给上尉写信,这样说:“你知道我不是个虔诚的教徒,不过我相信,有伤口一定要治疗,如果有人的伤口可以治疗,那我们一定要找到治疗的方法为止,如果上帝给我们机会活下来,一定有他的原因。
”3爱是我愿意陪伴你影片最后,对抱怨妻子唠叨烦人的乡亲,他这样说道:“你爱你的妻子吗?
如果你爱,我建议你对她好一点,在她未叫你之前,自动把柴带进来,当她冷的时候,帮她披上披肩,每次从田里回来,送她一朵花。
”
充盈了热情的音乐与舞蹈,体验希腊文化的风土与热情,故事没有那么跌宕,情节也没有很丰富,甚至可能因为年代久的原因,显得没有太多手法和变化;只是男女主刻画人物很到位,也是很值得一看的电影。
为什么还要凑够一百四十个字儿,我真够够了,没有很有益的分享难道自己留存一下就不行么,让我有点无语。。。
看了《战地情人》,恩,不是很悲伤,不是很开心,但很感动。
电影里,人们过着安定美好的生活,年轻男女坠入爱河,遭到女方父母反对,觉得那男人不配他女儿……和很多人的生活一样,那里面有顽皮的孩子,担心的母亲,古板的爸爸。
直到美丽的女孩和一个军官擦出火花,那种压抑的感情一旦爆发,便再也不可自拔。
“爱,不只是被爱的感觉,享受亲吻的滋味,它不是你生活下去的支撑力,那只是爱情,爱情燃烧后剩下的,才叫爱,听起来不是那么有趣,对吗?
”说得真好啊!
电影里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一场鲜血淋漓的屠杀,一次酸涩苦痛的分离,一场汹涌骇人的大地震,所有的所有,被摧毁又新生,但有些人活了下来,就像电影中说的,上帝让人们活下来,定有让这些人活下来的理由。
多年后,他们重逢,没有更多的东西可以用来描述,只是让人感动。
那种在心中翻腾激越的感动,让人不停回味重温的感动,那就是爱,在有过了激烈的拥吻和深深的爱抚之后,在漫长的时间里尝试着忘记对方之后,在经历了一切的苦难和灾难之后,在度过了长久的乏味和平淡之后,仍旧在心中深深思念着某个她,深深烙印着那个他,那么,这就是了,这就是爱了。
再次见面时,并不是无比的激动,或是欣喜若狂,只是感觉,这就对了,并不是他再次出现在了你的生命之中,而是他终于回归到了你的生命当中。
这就是了,没有爱,我们可以活下去,但生命永远不算完整的。
有了爱,也并不是每一天都会生活的轰轰烈烈,它同样平淡,但却沉淀着厚重的幸福。
生活也同样是的,曾经有过爱,深深的爱,或者苦难,毁灭性的灾难,再或者狠,刻骨铭心的狠,也可能有思念、伤疤,静静地蛰伏在心中,让人不痛不痒的难过,但最后,它都将回归到这种淡淡的,充斥着浓重的人间烟火味道的,所谓生活。
某个下午,某个时间,某个地方,某张桌上,我用某只笔,在一个平津温暖的,我平淡人生的很多很多时间分之一里,写下这篇很平淡的文章,拥抱我沉淀着厚厚的爱与幸福的人生。
战争给我们带来什么?
战争片又给我们带来什么?
有灾难,也可能有着改变;有爱情,也可能会有其他的激情。
但我们还应该去关注战争后面文化的撞击,也许有时能从其中悟出积极的生活态度的改变!
生活不能没有激情,哪怕是在战乱的年代!
前半部分,意大利和德军占领希腊小岛,居民和敌军友好相处。
意大利军简直跟旅游度假是的,唱歌跳舞👯海滩晒太阳。
女主还和意大利军官谈起了恋爱。
后半部分,德军开打。
女主未婚夫和意大利军联合与德军对抗,可惜德军太强大。
意大利军官险些被打死,被未婚夫救了。
结局,战后,意大利军官回岛上找女主。
不了解德意希腊之间的二战史,所以看着突然德军打起意大利有些不懂。
前半部分能拍出敌军和占领区和谐相处,也是战争片中的另类。
我怀疑这样的和谐是否存在,但有可能吧,这是这部片子中我看到的新的一点。
片中的意大利人似乎不愿意打仗,听说要回家了,比当地居民还开心。
其实我觉得女主未婚夫挺好的,我站他俩。
战前,未婚夫不成熟,没分清场合的恶作剧,的确不太成熟。
去为国而战,没毛病。
中途回家,暴露不识字和女主的差异,以及经历过战争的男人和身处后方的女主之间的差异。
战争中,他加入游击队。
面对既是敌人也是情敌的意大利军官,他考虑的是国家的战争,联合他获得武器,打德军。
后来,又从死人堆里找出意大利军官,又帮助他逃跑。
也和女主坦白,订婚前是他不懂情感,在前线他也曾让战友一遍遍地读信,渴望女主的来信,也为她心碎过。
可是女主不爱他了。
女主和意大利军官的爱情。
军官有音乐才华,热情开朗。
在占领区唱歌🎤弹琴,领着士兵海滩晒太阳,自由而随性。
女主大概就是喜欢这样热情开朗随性的男人吧,未婚夫和她谈恋爱时也是这样的大男孩。
有一个片段,在海边发现一个炸弹(算是吧,我也不知道那是个啥),意大利军要引爆它。
结果,刚开始搭好防御塔,因为引线太短,又只得把防御塔往前重建,引爆后还伤了自己人。
导演是想要展示意大利人不会打仗吗?
我不知道。
反正对于塑造意大利军官而言,想表达他不善于战争,不喜欢战争,和希腊人间没有杀害关系?
女主爸爸挺睿智冷静的。
片中的造型还真挺像鲁迅的,除去两片小胡子。
开片是女主爸爸帮一个“聋子”取出他耳朵里塞着的豌豆,然后去看小岛传统的宗教仪式。
结尾又回到“聋子”抱怨妻子和宗教仪式上。
一切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小岛恢复了热闹。
一切的灾难在小岛漫长的时间里上演又消失。
片中音乐很好听。
英国人拍摄,“尼古拉斯·凯奇”主演,意大利占领者和希腊女人的情感故事。
无论是在任何场景中出现,佩内洛普都始终会成为万绿丛中的那一点红。
节奏有问题
在爱情故事中,这是最完满的。开头上山受苦遭难期待奇迹,结尾下山生活琐碎执子之手。也因为太完满太HE似乎损失了回味与想像的魅力。但是两位主角太致命。凯奇叔噘着厚嘴辱睁着毛茸茸的蓝眼睛,谁不想让战争赶紧滚蛋,让他和佩内洛普一起跳舞。它不需要余韵,它只要结结实实地满足平凡而美好的愿景,就是最美的。毕竟他们是南欧人,法国人和德国人就一定得BE。
太扯了,可惜了这么多好演员。
同题材的故事走向让我想到了《沉默如海》,德国军官和少女的默然深情,那是一段扣人心弦的爱情,一段开口即是永别的爱情。爱情在最美的瞬间,夏然而止。同样的战火连天,同样的寄居一隅,意大利上尉用一曲动人心弦的曼陀林打开了少女佩拉的心扉……好喜欢佩拉的父亲,充满智慧,从他洞悉一切的睿智目光里,能感觉到他经历过的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他说,爱情最先从眼睛里进去,也是最先从眼睛里出走的。他说,爱情燃烧过后,剩下的才是真正的爱情。
还是好看的。
痨壁灯美化战争
If there is a wound, we must try to heal it. If there is someone whose pain we can cure, we must search till we find them. If the gods have chosen that we should survive, it will be for a reason.
NicolasCage的那双眼睛哟,任他不帅也动人。
看到佩内洛普就像看到了西班牙
山寨版本的沉静如海,一边听凯奇的意大利腔,一边看P.Cruz 的克夫颧骨香肠嘴,别扭出一身的鸡皮疙瘩…(NO.2900- V -)
尼古拉斯凯奇实在是不像意大利人额。。。干吗不找个意大利帅哥来演啊!~~
狐狸精和CAGE就提不起我的兴趣,BALE在里面的扮相也不咋的,还有这剧情套路令我反感--
凯奇叔拍得着也太假了 真是不好看 谜之像1992年拿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Mediterraneo (都不好看)
在战争时代,我们都是小人物,改变不了任何大事。只是在寻求那一点点人间的欢乐。
看了一小时,摆弄了一小时小木人偶。。。。
为了凯奇去看的,但多年后脑子里只记得潘潘……虽然我也并没有喜欢上她哈哈哈
西班牙小花佩内洛普演希腊岛上为爱迷茫的姑娘,美国尼古拉斯影帝饰意大利深情上尉:欲望发电重新解读战争,再加上投降前后,一众高唱威尔第的精神小伙,对比本地大字不识的民兵……果然歌剧这样的艺术才是人类智慧精华,能模糊敌我。
意大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