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朋友圈充斥了大量的“饺子”,这个不算节日的节日承载了人们的喜悦。
但是,当你漂泊在外,与朋友共享这份喜悦时,也不要忘记,留守在家里的老人,他们很难过的——《大雪冬至》魏大雪是当下中国的典型空巢老人,子女在外,家里只剩自己留守。
对于年轻人来说,冬至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节气,即便地冻天寒,街上光腿的小年轻仍然随处可见,这是年轻人的特权。
但对于大多数老人来说,这是个难熬的日子。
正如影片所说:天一冷,老天爷就要收点儿人气儿上去,这下的雪,就是撒给凡人的纸钱。
而对于这些老人来说,早已习惯了外在的寒冷,难熬的,是内心的孤独。
看看魏大雪的一天就知道了,遛狗、照顾狗狗、吃饭、睡觉、看电视,除了时刻陪伴自己的爱犬外,最有人味儿的问候可能就是路人的寒暄。
在这寒冷的冬天,一人一狗相依为命。
老人们常说,只要熬过去了这段时间,就能再活一年,但又岂是那么容易,况且,狗还丢了。
魏大雪更孤独了,但老人们总是有些倔强的,一边找狗,一边将自己硬朗的一面展现给邻居看。
给女儿的电话中,思念常到嘴边,却总是化为“忙就别回来了,我很好,去你婆婆家吧!
”
我只是一个快要入土的老婆子了,你不值得把时间浪费到我身上。
不打扰你生活,是对你最后的疼爱。
也许狗狗就快回来了吧,也许女儿会想着来见一面吧,听说隔壁的王大爷在家里走了三天才被人发现?
广场舞还蛮有意思的,哪天也得去跳一下,后悔之前没跟人家学。
唉,算了,都不重要了,反正都要死了,寿衣自己已经买好了,女儿到时候回来处理后事也不会那么麻烦。
这就是一位弥留老人最后的映像,狗狗从来没有走丢,走丢的是她自己。
镜头停留在窗外的大雪天,这个冬至格外寒冷,而萧瑟的雪花,正如她一开始所说,像极了老天撒给凡人的纸钱。
而这样的故事,显然并不只在一处上演。
一个个孤独的老人,在无人陪伴之下悄然离去,他们在生前的最后时光,或许能够看到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场景,只是,那里边没有自己。
他们拼命的喊,想让人注意到自己,想加入,却无人理睬。
连幻象都不肯成全自己。
总之,很伤悲,无论观众。
社会的迅速发展、科技的进步,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又似乎越来越远,人们能够很轻易的用电话联系,却无法让心灵获得慰藉。
空巢老人正在成为一个愈加严重的问题,想解决,却总是无从下手。
日新月异的社会像一只无形大手在推动着年轻人往前走,而家中的老人被远远的抛之身后。
冬至,大家正在聚在一起吃饺子吧,这个不算节日的节日也被烘托的极有气氛。
那么,也不要忘了给家中的老人去个电话,告诉他们:“今儿个天冷,多穿点儿。
”就像你小时候他们督促你加衣一样。
冬至已至,望他们此冬,心有所暖,爱有所安!
《大雪冬至》一是天气,冬至时节,天寒地冻大雪纷飞;二是主角名字的缩写,主人公 魏大雪,小狗冬子。
整个片子的节奏很慢,描述了独居老人魏大妈的日常,通过“平贵回来了”一京戏台词,巧妙的将我们在现实虚幻中拉扯… 天上下大雪是老天爷给死去的人烧纸,魏大妈的父亲、丈夫都是在大雪天逝去的…和结尾呼应,埋下了伏笔。
女儿在上海,很忙,不能回来看她,只有小狗冬子相依为命。
唯一东厢房的租客,也因为父亲去世要回老家陪母亲离开了,愈发的孤独…隔壁老头也去世了,对门玩耍的小姑娘也走了,冬子也不见了……鸽子也盘旋而走……所有都离她远去……雪下着………
人们常说“老人熬过了这一冬天,就能多活一年。
”影片中开头有一句话(不一定完全一样,大致意思)“在冬天,下雪,其实是老天爷要吸点人气,这雪就是给人的纸钱。
” 全剧的主旨很明显“关爱空巢老人”,这短短的一句话,往往是很悲哀的,全剧的主角无非就是“一人一狗”罢了,很是枯燥,显然不适合现在这样快生活节奏的我们去看,但仔细品味,使人泪目。
有些人说看不懂,为什么一开始说狗丢了,结局确实人死了,狗没走,细思密恐啊。
其实,在老人泡脚逗狗那里,她就已经去了,这中间的那段什么狗丢了,邻居死了,女儿回来了,不都是老人在弥留之际的梦而已。
这在全剧的“日历”可以推断出来。
哎,回家看看吧,下个冬天,老天又要下雪喽。
(以上全个人想法,不接受反驳)泪点挺多,备好纸巾。
北京,冬雪,四合院,独居老人,而且是老太太,一位如子(如女)的房客,很容易让人想起马俪文的《我们俩》。
太像了。
但《我们俩》老少两个的感情铺垫,发展变化做得挺好的,流露出淡淡的温暖,尤其是在雪天寒冬里。
这个节奏更沉闷,更孤独,给人的温暖不多,反而有一种寒冷。
如果没有狗的陪伴,基本就要成独角戏了。
最近看了祝希娟老师一个演讲视频,关于养老的,幽默风趣。
我想如果用风趣的风格来讲述一个老人题材,会不会很有意思?
对了,导演之前拍过的两部商业大烂片我都看过,但已经记不起说什么的了。
这一部或许能记住一些。
文艺片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即使举个反例《百鸟朝凤》,都是由于特殊的原因才热起来的,刨除那些特殊因素之后,它就是之前那部在主流观众之中叫好不叫座的电影。
哪怕是今年被无数影评人推崇至极的《银翼杀手2049》,刨去科幻外衣,本质还是文艺电影,节奏缓慢、情节冗长的标签还是贴在身上,虽然口碑已经比前作《银翼杀手》刚上映时好太多,无奈除了粉丝之外,再无其他人捧场。
至于《大雪冬至》,虽然还是贴了文艺片的标签,但是又有一点与众不同的地方——它的主题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日常,。
尤其是那只狗狗,果汁儿的出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
不失文艺片的格调,同时又取材自生活,拉近了观众和电影之间的距离,在艺术性与生活性之间搭建了一座情感共鸣的桥梁。
虽然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或者说不管多久,优秀的文艺片都不会招主流观众待见,但我还是希望《大雪冬至》会是其中一个小小的转折点。
01“妖魔乱,来生续”。
四十年前,北京城鼓楼旁的一个四合院里,一个男人受不了时代的变幻莫测,给妻儿留下一封文绉绉的遗书后,在自家的房梁上自缢身亡。
后来,这个妻子咬牙独自养大了女儿。
后来,她的女儿远嫁上海。
如今的她,垂垂老矣,孤身一人。
陪在她身边的,只有丈夫的遗像和一只叫冬子的狗。
她的名字,叫魏大雪。
影片《大雪冬至》讲的就是她的故事。
导演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拍出了一部比纪录片还真实的电影。
买菜、做饭、遛狗、看电视、听戏,偶尔在电话里和女儿唠嗑,偶尔逗逗冬子,偶尔和老伴小酌一杯。
冬至节早起买上好的五花肉包饺子、腊八节认真的做腊八蒜、小年那天特意换上红帽子红围巾、偷偷给决定离开北京的落魄租客包了个大红包……明明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小确幸,为什么看着看着,眼泪就掉下来。
影院里低低的抽泣声,此起彼伏。
我知道,他们和我一样,不是为魏大妈丢了冬子难过。
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可恶的、不孝的自己。
魏大妈渴望女儿和外孙女的陪伴,可是在欲言又止的电话里,在女儿忙碌不耐烦的语气中,她选择了缄默,不给女儿添乱。
她无数次的说,“你忙吧,我好着呢,好着呢。
”好啥呢!
02我们哭,是因为我们的父母,和魏大妈一样,在每一个电话结束的时候,都说“好着呢,别担心”。
而我们,和那个讨厌的芳芳一样,无数次以忙为借口,匆匆挂断父母的电话,将他们的宽慰,信以为真。
父母说他们好着呢,我们就真的不担心了。
其实,他们可能血压升高,经常头晕。
他们可能阴雨天换季,腰疼得厉害。
他们可能翻着从前的老相片,特别想我们。
他们可能看着隔壁邻居儿孙满堂,羡慕不已。
他们可能刚参加了老朋友的葬礼,感伤世事无常。
他们和普通的老人一样,在无情的岁月中,会生病,会老去,会模糊的感觉到大限将至的那一天,什么时候到来。
可我们,总觉得时间还很长,等我们忙完了,再去陪父母,来得及。
可是,我们真有忙完的一天么?
单身的我们为事业奋斗,琢磨着尽早买车买房。
结了婚的我们为孩子奋斗,绞尽脑汁的想换个学区房,给孩子更高的起跑线。
当然,我们也为父母奋斗,想给他们买更好的衣服、给他们更多的零花钱、给他们换更大的房子。
于是,我们离家千里,一路前行,一路追逐,理所当然的忽视了父母。
还美其名曰,“害怕自己努力的速度,赶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
”却唯独忘了问一问父母,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他们从来不强求我们大富大贵,他们只希望我们平平安安。
他们更加不稀罕我们每个月给他们的银行卡里打了多少钱,他们只渴望我们用心的陪伴。
每天和他们视频、聊会儿天,听他们讲讲东家长李家短。
逢年过节争取回家,让他们好好看看。
对于他们而言,足以。
是不是特简单?
可是就这么简单,我们都没做好。
03影片中有个片段特别打动我。
魏大妈四合院的租户吴辰泰,一个搞艺术的、即将不惑之年的大龄单身老男人。
年轻时为追求梦想,来到北京画画,一待就是十多年。
可惜,始终没红。
有一天,吴辰泰接到了他爸病重的消息,可等他赶回去的时候,人已经走了,甚至没见上他爸最后一面。
在家料理后事的日子,他看着深受打击、日益消沉的母亲,内心难安,辗转反侧。
或许是因为父亲的骤然离世,让吴辰泰明白,什么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或许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苦痛,他不想再经受一次。
最后,在继续留在北京追求梦想和回老家照顾妈妈之间,他选择了妈妈。
吴辰泰退租的时候,对魏大妈说,“我看着我妈,常常就那样呆呆的坐着,一坐一整天,也不说话。
”瞬间泪目。
庆幸的是,生活不是电影。
我们尚未被生活逼到绝境,我们还不需要向吴辰泰一样,咬牙切齿的说,“去TM的北漂,我要回家陪我妈终老”。
但我们应该做的、能够做的还有很多。
比如朋友圈对爸妈可见。
比如每天一个视频电话。
比如及时给他们更新最潮流的广场舞曲。
比如适合他们的电影上映时,提前给他们买好票。
比如换季前给他们买好要穿的衣服鞋子袜子。
比如提前给他们准备好每个月的常用药,用分药器装好。
……感谢这个时代,我们能为父母做的太多。
但是,我们真正为父母做得又太少。
只愿,每一位父母都能被子女温柔以待。
有幸在上映前提前观看了这部影片,影片节奏很慢很细腻,描述了空巢老人魏大雪的晚年生活,很朴素的白描了老人孤独的生活状态,而这也正是目前中国很多家庭的一个缩影。
老人的爱人在40年前自杀,女儿远嫁上海,常年不回家,偶尔打电话时还很不耐烦。
唯有她的爱狗冬至(东子)与她相依为命。
老人作息非常规律,每天清晨准点出门,买回早餐先贡敬给他过世的丈夫,然后再食。
可见他们感情至深,更凸显老人的落寞。
东厢房的租客在消失6天后回到四合院,老人有些生气,心里怪他连招呼都不打,丢她一人在四合院,同时离开6天也着实让人担心。
后得知他爸爸走了,这一次回来是把剩下的3000块房租交清后离开北京,告别老人,回老家陪自己的妈妈生活。
老人打了一个电话给她女儿,这也是老人这世上最亲的人。
本想倾诉这3000块钱,结果她女儿很不耐烦的没听老人说上几句。
第二天一早老人把3000块钱连同一封手写信悄无声息的放在了租客的门口。
老人虽倔但还是挺有人情味儿,老人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了。
这也是一种情感的对比,更凸显了老人的落寞:租客的父亲离开后,他意识到回家陪伴自己的母亲才是重要的,而自己的女儿却连话都懒得多说几句,这又不是多少年轻人对父母的一种现状呢。
老人写给租客的这封信不仅是对租客的祝福,其实也是她留给这个世界的一封遗书,随着房客的离开,她也做好准备告别这个世界了。
(格式和内容与老人丈夫40年前自杀的遗书类似。
)影片里多次出现了京剧唱段:平贵回来了,"平贵"三过家门而不入,东子每每大叫,动物可以感知到我们感知不到的一些东西。
这段京剧唱词所唱的是薛平贵与王宝钏的故事,同时也预示着:离开了40年,孤独落寞了40年,老人终于要和她最爱的丈夫相见了,最爱的那个人来接她了。
2017年12月22日20点20分老人在泡脚时被他爱人接走了,去到了另一个世界。
老人叫大雪,狗狗叫冬至。
大雪冬至相依为命。
大雪和冬至这两个词是连接在一起的,大雪已经走了,所以狗狗冬至再怎么找也找不到了。
大雪,冬至想您啊,冬至去找您了!
而后发生的一切,20点20分之后的一切,都是弥留之际的遐想,老人舍不得冬至的那场大雪,那个人!
其实我们很多人不就跟老人的女儿一样,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了家乡,也许是嫁到外地,也许是为了梦想。
但请不要忽视最爱自己的人,子欲养而亲不待!
就算不能陪伴在身边,请常回家看看,多打电话多关心,打电话的时候耐心一点,生活不就是一些琐碎的小温暖吗?
后记:这部电影适合二刷,很多细节,特写都有特别的含义。
就如同读一本书,每一次读都会获得新的感受。
在这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年代,人们可能更容易选择爆米花工业电影放松自己的心情,如观看毫无营养的综艺节目一样,看时确实荷尔蒙上升,但结束后即灰飞烟灭。
这个时代需要这样能反应现实给观众带来思考的电影。
感谢导演的选择与坚持,也感谢果果的组织与推广!
人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是不是只是一团行走的意识,用各种各种想象的外壳与其他各个意识达成区别彼此的共识。
用各种各样的感情羁绊,联系着彼此,才不至于突然消失或被收走。
那些青灯古佛禅修的人、跻身于闹市寻求生存的人、享受着优渥资源的人、使劲浑身解数的人·····无不在用自己的方式和情感纽带去度过这漫长而不知归途的一生。
存在的意义于他们而言,于我们而言或许都有不同的见解。
我们总能知道这样的一些信息,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一些声音。
可是,谁认真想过那些年事已高,或疾病缠身的孤寡老人,他们生活的真正样貌。
我们的一生是单程旅行,谁都曾幻想过花甲后的生活和身边爱人的模样。
幻想总是局限于几个短暂的画面,而暮年于分秒而言是漫长无比,于时间长河而言是转瞬即逝的。
料想没有爱人陪伴,没有子女绕膝的晚年,该是多么的无助与孤独。
可是,就有这样的一些人存在,存在在我们生活的城市边缘。
他们不会像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一边抱怨生活的不公一边努力的发光,他们不会像幼儿无忧无虑去活过每一天。
他们经历过各个90后不曾经历过的时期,暮年时光于他们而言是什么,未曾有人认真诉说,而我们也仅仅是限于想象。
或许有落寞,或许有淡然,或许有遗憾,或许有憧憬,或许这形单影吊的身影也只是存在的一个意识最后的留恋。
想起之前好友对我说,她在的科室,总会在突然降温时迎来一批年迈的病人,同时送走一批虚弱的病人。
也是那个科室,第一次在夜班碰到抢救病人。
凌晨寒冷的空气让病区变得异常安静,除了监护仪的声音,还能听到旁边病床的老人或慌张的呼喊自己的儿子,或叨叨不休着过去的事,以确保自己的儿子还守在身旁。
她说,后来那个病人没有抢救过来,而在之前的夜班查房的时候,逝去的病人还在泪眼婆娑的看着她说自己哪哪不舒服。
后来病人走的时候,自己的孩子一个都不在身边,只有一个哭得不成人形的陪护。
她说,真希望冬天快点过去。
我们不曾经历,可是可以去体会、去看见。
《大雪冬至》就像一首朴素而平静的诗,它诉说着,也描绘着那些漫长的晚年生活。
不必等老了才真正开始后悔和反思,或许我们能从别人的暮年时光中去聆听到一些生命的原始呼唤。
冬日的北京,四合小院儿,独居老奶奶和一只小狗。
从冬至那日开始,日复一日的平淡而乏味的生活,散步,溜狗,买菜,烧饭,看电视,泡脚,睡觉。
在现实生活再平常不过的独居老人生活。
而平静的背后却是丈夫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悬梁自尽,女儿孙子远居在上海且夫妻关系不合,还有就是狗狗冬子的走失......生活就是如此,总会有些不如意,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但是当片尾时间重回到那个冬至夜时,我真想说一句:编剧!
你真得好狠心。
挺感人,冬至的一天浓缩了老人晚年孤独丰富而又感慨失落的生活世界,大环境历史变迁在一个独居老人身上的凝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主人公英年早逝的丈夫姓邢,也许融入了导演身边一种独特感情在里面。
传统女性对家庭和子女的无私的爱。
片尾主人公对早逝丈夫的一番心灵独白更展示了这位独居老人伟大坚强的一面。
冬子可以说是老人晚年的陪伴,也可以说是心灵寄托,就像在丈夫早逝后一个人艰难拉扯大女儿就成一位不幸脆弱女性的所有牺牲和付出的目标一样,女儿长大之后过的也并不幸福即使陪伴在女儿身边也不会更如意,心灵寄托或者说对生活的追求也就没了意义,其实冬子一直都没有失,是老人活着的心灵寄托和追求丢失了。
就像再也找不到海洋里的航标和灯塔,就像再也找不到海洋里的航标和灯塔,人生没了继续下去的意义。
像伟大的母性致敬!
希望大家能对身边的独居老人多一些关怀,哪怕只是这一个关心的眼神·感谢邢潇导演推出这么感人的优秀作品,精心的场景布置,情节设置和细腻深情的人物表情动作刻画,演绎,感谢默默为电影线下宣推,坚持反对‘摄屛’做出许多努力的果果同学·
看的时候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冬至走丢了以后,会很伤心,一直希望能找回来,想到自己老了以后,会不会也是这样孤独呢?
平淡
这是一个春节广告的扩充版吗?电影院效果和细节可能做得好些吧。随同好友过来,就算打发时间吧。
彼时妖魔当道,丈夫自缢于房梁,从此心里的房梁也塌了。此时人生寂寥,去地安门买个早点、坐在石墩子上看看路人、逢到节日给远方女儿叮嘱两句,是生活全部内容。跟邻屋租客、送取暖费的小伙子聊上两句,看看甄嬛传都是慰藉。大雪就是那王宝钏,苦守四十年,等丈夫等女儿等冬子,等永远不会归来的归人。
质感和立意都不错的电影,只是故事太单薄,不过这也更贴近现实
感谢果果同学 刚刚看完点映 这片儿还不错 采用白描手法 有点像纪录片 留白很多 给观众留下很大思考和解读的空间~
老北京,冬至,大雪,什刹海,胡同,四合院。在这个最充满京城古风之地,一位独居老人悄然离世,离开后的她依然为40年前那场看不惯世道(划重点)自缢的丈夫、久违回家的儿孙、走失的冬子感到悲痛孤寂,失去生活的方向。终在小女孩在墙上书写的数字(日期)中回到残酷的现实。影片对时间的处理也表现出青年导演的“不踏实”,“狗八十”的戏码过于吃重,让真实故事的真实感削弱。台词较差,部分表演痕迹重或者说过于刻意,但小狗果汁“表演”的让人极其舒适。但是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还是全部释放了的,不要让有儿有女的独居老人成为孤寡老人!影片里三段广场舞的镜头,时间跨越10几天,跳舞的人和歌不换就算了,连跳舞人的衣服都不换。三星半
想起了自己的爷爷奶奶,也怕爷爷像影中的那个大爷,没了儿女都不知道
再也不拦着妈妈去跳广场舞了,让她开心最重要!
太薄
百花电影节展映看的。说实话真的好难看,感觉一上午都浪费了,起了个大早挤公交去万达。心塞塞。
摆拍的镜头太多太刻意了,就是那种非要让你看,还不时的提醒你说‘哎这儿是体现孤独的,这儿是寂寞,这儿是冷,哎这儿是人物内心,你看吧人物内心活动了,又活动了’
老人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不到时间觉得理解不了。
老人与狗,主题大于故事。
有点发人深思
节奏慢,台词多,惨。
尊重一下老戏骨
空巢老人
片中老人其实在12月21日,冬至那天晚上已经过世了吧。
每次说把爸妈接过来和我们一起住都不愿意,不是不想和我们一起只是在老家更有生活的味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