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地冻的偏远小村落里,有理想抱负的人都走了,剩下的基本是些个老弱病残的,要活下去那当然要搞钱啊,非常规的搞钱方式怎么能没有问题呢?
僧多粥少,各显神通咯。
东北人还是天生的幽默乐观派,言语不多,但是传递的信息却相当饱满,是不是说多了太耗能量哈?
省着说话,说出来的便都是经过脑子的,再加上古典音乐配乐,这些人精神上是很富足的。
画面上虽然感觉有点苍凉,甚至有点像幻灯片,但是那种天气条件下,万物都慢下来了,不用着急,越是着急忙慌的越容易摔倒,该休息还是得休息。
交到了朋友,成立新的犯罪小团伙,但却没搞来一分钱!
由于金马奖,导致这种独立电影受到关注。
起反应的社会现实,起揭露的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与政府的宣传是那么的格格不入而又无比真实,各种影评媒体、独立评论人和普通观众对此片的反响十分赞同,无疑给政府扇了两个响亮的耳光,境外一个,境内一个。
在境外看了,除了此片颇有噱头的片名之外,反应了中国东北真实的情况,衰败与混乱的治安;在境内看来,东北这个陌生的地方又一次展示了其的落后。
在国家高喊“振兴东北”5年来,依旧还是那么破落。
如果不是金马奖,《锤子镰刀都休息》将和很多独立电影一样,被埋没在成堆号称是电影但却鲜为人知的名单里,孤独但傲娇的休息着。
那将会是一种无以言说的悲哀,正如很多优秀的独立电影一样,拍摄时满腔热血,拍完后无人问津,创作者只能在一阵酒杯碰撞和香烟弥漫中,拷问自己,是否该继续坚持?
显然,我们需要这些电影创作者的坚持,也需要他们创作出来的电影。
但前提是:要有诚意,要走心。
正如《锤子镰刀都休息》一样,我们需要像耿军这样的导演,也需要这样的作品。
一周时间创作剧本,一辆金杯车就拉完的剧组,一干东拼西凑的器材,跑到自己最为熟悉的家乡,16天时间完成拍摄,半年时间完成剪辑。
独立导演耿军以这样的方式给我们带来了《锤子镰刀都休息》这样一部优秀作品。
全片时长52分钟,好多分钟还是耿军早年拍的一些素材(小孩叼着烟唱街头卡拉OK那段以及片尾”云游“诗人朗诵那段),除此之外,大多数镜头都具有长镜头一般的缓慢性,不急不慢,却耐人寻味。
台词并非多么标新立异,却极为贴近生活,或者说接地气,尽管简短,却非常有力度。
加上东北腔特有的喜感,整部电影在故事的荒诞之余,台词也富有了幽默感,多处对白令人忍俊不禁。
是的,你会像看一部戏剧一样屡次忍俊不禁,但实际上它却不是一出喜剧,反倒是一出悲剧:富有荒诞意味的悲情剧。
三个过年了只能靠馒头就辣酱或亲戚送条鱼才能吃饱肚子的底层小人物,各自为了捞点钱而使出打劫的招数,却要么碰壁要么一无所获,最后联手一起,还被一个妇女干翻。
这其中所展现出来的,除了令人忍不住一笑的滑稽与荒诞之外,更多的是一股软弱、落寞的悲情。
我们会在这样的影像中看到贫穷与底层的某种艰苦,虽然有点自作自受(看起来都可以去干些抢劫之外的正经活儿),却还是近乎真实的展现了某种社会状态。
其中令人有所触动的悲情大概来自两个最为贴近现实的人物,一个是勇哥的亲戚小二:一个口齿不清干瘦沧桑的青年,靠着在教会帮忙,拿着月薪三百的收入维持生活,虽然清苦,却心怀善良且持有信仰。
而另一个人则是被刚子打劫的矿工,过年时节,矿上发不出钱,只能拿着二三十块钱买些鞭炮橘子和玩具手枪,还被刚子抢了。
这两个人物展现了幅员辽阔的国家的某些地方,还有那么一些人,收入卑微生活清苦的过着自己的日子。
可即便是荒诞和滑稽,这几个试图靠抢劫度日的人在内心深处却是善良的,或者直白点,是软弱的。
导演耿军接受采访时就说过,这是一个关于”锤子包上毛巾的软弱故事“。
这些软弱,不仅体现在了他们不愿靠劳动去改善生活,更体现在抢劫时,滑稽不堪的动作下所遮掩的软弱让他们甚至被妇女一一击倒。
这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软弱其实无处不在,鲁迅在一个世纪前就说过的劣根性,现在还在飘荡,与其说导演是想隐喻着锤子镰刀,不如说是在用荒诞嘲讽现实。
而现实总是那么冷峻甚至残酷,有效的办法则恰好包含了像电影所展现的某种态度那样,带着一丝嘲讽的笑迎接生活,虽然略显滑稽和荒诞,却至少还有笑容。
要知道,融化一切阻碍的力量里,笑容实力雄厚。
《锤子镰刀都休息》里那个三人被妇女击倒在地的镜头很有味道,镜头缓缓上摇,三人倒在雪地上,远处的夕阳抹下一层霞光,落在他们身上,唯美中透着悲凉。
大抵上,这部电影的优秀之处还包括了这一点:一股虽显粗糙但的确存在的人文关怀。
1905请来了导演耿军和主演徐刚。
电影放完,开始提问环节,玩摇滚的主持人拉过来大皮沙发的一小节,三人一起坐了上去,没什么华丽的服装,我的意思是,华丽的长相。
红沙发上面的三个男人是好哥们,一切等着回答来观影的大大小小朋友的各种提问。
金马奖今年的最佳原创短片,其实不容易,耿军说去的时候自然是看到了很多“腕儿”,入围的导演演员等有个优惠就是可以免费看各种电影,其中,耿军选的两场电影都跟桂纶镁坐在一起,但是因为是“有素质的人”,所以一直没搭腔,一直到电影结束,耿军才跟桂纶镁说:是小镁吗?
桂纶镁说是,耿军说自己入围原创短片的导演,桂纶镁第一句说:您辛苦了。
耿军说道这段,我觉得很感动,因为一个演员的体贴。
这段小插曲是主持人问到的,虽然导演和主演想要给我们的感觉是,拍了个短片获得了个奖,没什么了不起,但事实却是,处处都透露着在乎。
别扭从来不是来自于显示,而是隐藏显示。
主持人提问之前,观影观众提了很多深沉奥秘的问题,让人云里雾里,非技术的技术的,我憋不住,举手问:短片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镰刀好像就闪了一下就没了?
导演解释给我说,鹤岗这个煤城,以前呢,人们拿着锤子去煤矿上挖煤,或者拿着镰刀去种地,但是当工人和农民的角色被剥夺,锤子和镰刀这两样劳动工具变成了作案工具。
最后导演冲着我的方向,真诚地补了句:是我对不住,没拍明白。
其实我内心还有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如此温和的拍并不温和的现实。
但是我没问出口,这实在是太装逼太无聊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看这个世界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他看到的,或者想要表现,或者想要让观众感受到的,就是这种,温柔中透着很多软弱的现实。
城市的荒废,人的荒废,从来都是一种必然的,就像如果天经地义的一天,人类的生活就是躺在床上张嘴天花板上就会有食物落下,突然有一天,天花板上的食物转换到厨房或者走廊上,躺在床上的人怎么可能会知道要起床去那里拿食物呢?
其实我也想过,为什么有手有脚的老爷们儿,会去抢劫、诈骗、乞讨……让自己的日子越来越不堪,而不是去卖卖力气赚点钱,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事情。
锤子镰刀丢了的时候,拿起来别的,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就像你跟气喘的人说明明我可以好好呼吸,跟心脏病的人说明明人是可以跑得飞快的,都是一样的道理。
另外的一些片外小记:1.剧组的所有人都是哥们儿。
2.电影里唯一的一段爱情戏的故事是属于扮演“瘦子”的演员的,当时“瘦子”开出租车,跟一个裁缝店的姑娘谈恋爱,一次,“瘦子”开车出了点事儿,挡风玻璃整个砸了下来,一脑袋血,其实都是皮外伤,但当时因为视线内都是血,所以随便拨通了一个电话里的一个号码,就是裁缝店姑娘的,当时姑娘去了看到满脸血的“瘦子”大哭不止。
“瘦子”住院,姑娘一直在看护,有一天下午,医院病房里全是阳光,姑娘拿了个脸盆帮瘦子擦擦胳膊擦擦脸,“瘦子”看到阳光照在蹲下洗毛巾的姑娘的裙子上,印出了内裤的痕迹,感觉很美好。
3.片中的女汉子是“锤子”的媳妇,当时拿的锤子是橡胶的,室内打人完全没事,但是到室外后,橡胶的锤子马上冻住了,所以跟铁的也没什么区别,打得“锤子”脑袋嗡嗡了好几天,瘸子脑袋被打出了一个很大的包,还出了血,但是女汉子乐了一个星期,高兴得不行,以为她没演过任何作品,NG了好多次,打得很爽。
4.唱歌的基督教徒是导演一个姨家的孩子,小时候生了场病,所以吐字不轻,他也真的是在当地的一个教堂里帮忙,学唱歌,冬天拿活的鱼去看导演。
5.两个小段落是前期素材后加进去的,一个是锤子侄子的戏,导演对那么小的孩子在那样的一个场景中的那种熟练和放松很有感触;一个是诗人读《再别康桥》的一段,那诗人是当地一个诗社的成员,叫云游,平时写一些很愤怒的诗歌,也发表,拿稿费,所以行数分得很多。
云游读诗的感觉,导演觉得诗人从一个“小沈阳”似搞笑到一种认真的悲哀。
从一位普通DV拍摄者到金马最佳创作短片的得主,看了耿军所编导的《锤子镰刀都休息》,心中感慨良多,苏珊·朗格曾今说过:“任何的艺术形式都是有意味性的形式。
”这部短片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是一个能够使观众回味无穷,并能使人在观片后思索于心的艺术片。
本片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三个蠢笨呆呆的东北二流子的故事。
带有浓郁东北味的台词语言与逻辑非常的喜感和出彩,使人在朴素的的画面外乐不可支,也让原本较为粗糙无厘头的影片故事在编导艺术“画笔”下得到升华。
本片的色彩运用占有重要地位,本片的调色师在色彩把控上挥洒的淋漓尽致,如在影片中刚子拦住路人要钱时的场景中的四周的白雪与天空显青蓝色的冷色调,在空旷的的场景中更显凄凉之感。
在刚子提出与勇哥.宝鹤组成团队进行抢劫时的幻想,画面中三人走上大道时的远景周围的景象也是以冷色调为主,但在三人看到“猎物”时的全景镜头中场面的冷色调明显变淡,可衬托出人物幻想的美好,此镜头的时间不长,又跳到了他们行凶抢劫的场景地上被上翻得土壤与地上的棕红色的土又在一定意义上揭露了此行为的残忍。
以色彩的渲染为影片为烘托的荒芜之感奠定了基调。
本片的灵活的剪辑,也别具一番意味,能让观影者的内心有所颤动。
在交代引入人物刚子时以远景拍摄其所住的的房子四周仅有一个房子突出荒芜之感,切到室内的的桌上摆放的物品,再切到锤子上点明片名,让人有种恍然大悟之感,紧接着切到地上略有些霉烂的四颗大白菜上,最后切到墙上所写的每日截获的物品,剪辑以慢慢切换的步步深入的方式,表述出刚子的生活处境。
在有些剪辑中也有更深的隐喻性,如刚子在拦路打劫时,被打劫者说述矿场的不开资,后切到装满矿产的火车。
巧妙的镜头切换暗喻出了社会中的道德缺失的现象,极具讽刺意味。
在本片中剪辑对细节的捕捉更多的更具深意的是的人性的反思,朴实的场景镜头意味也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于其中。
在本片中的音乐也运用的恰到好处,其中在三人打劫时“妹子”时,音乐的应用使影片的此段让人记忆深刻,欢快的小提琴声,映入富有戏剧化的情节,在引人惊笑的同时,也映射出了此情景的荒诞,此中应用也无疑使得其的视听艺术变得更加丰满,更具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也立体的验证了导演所述:“我要拍的是一种软弱,这种软弱 随处可见,谁都有。
在荒废的环境里一个荒唐的故事。
” 本片的细节的把控与对人物的塑造收放自如,影片背后所体现的的社会价值也使人赞叹不已。
金马的光环也是实质荣归。
这是一部让人看了之后觉得有些黑色幽默味道却又能体会到其中的悲凉的短片。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鹤岗的农村,这个地区以矿业为主,曾经的经济都依托于煤矿的开采。
然而随着经济转型,煤矿不再能支撑地方经济,大量员工下岗,民生凋敝,大量无业游民考验着地方治安,而留在这里的人,如同被社会抛弃一样,就像他们经常口里说的,都荒废了被荒废的,不仅仅是谋生的能力,还有人际关系,比如友情和亲情镰刀代表着农民,锤子代表着工人在被社会抛弃丢失了生存的来源之后,他们可以变成劫匪和骗子。
就如同片中的刚子,每天在荒凉的小路上打劫,并且记下收成,虽然收成看起来少得可怜,这简直就是最不专业的劫匪,因为连温饱都无法满足,残破的小屋子,需要一直坐在火炉边烤火。
打劫,行骗并不一定代表了这些人本质如何,在本片中,他们的本质偏偏带着很多软弱,和善良。
因为就算在抢劫当中也体现着人性,甚至明知被人欺骗,也要讲面子,给人台阶下。
地方环境如此,人的内心也会变得软弱,唯有宗教已让生命力旺盛,这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必然这些人会比生活在稳定环境的人更加有心灵寄托的需求,回忆,期待,甚至宗教信仰只要信仰还在,人性的光芒就不会磨灭。
这些人,不正像是大灾难过后的野草,尽管愚昧,尽管懒惰,尽管心中有恶念,但仍然在生长着。
东北是一个讲人情的地方,在恶果中仍然能够找到人情的花比如刚子在打劫的时候也会心生怜悯,勇哥在被抢劫之后也能真诚地邀请刚子加入。
而刚子坚决不会突破自己的底线,伤人性命,在被邀请吃了一顿饭之后,就想着跟人一起过年。
再比如,被勇哥一拐杖没有打倒的汉子,在听说勇哥认识自己之后,就赶忙递烟,并且为自己想不来以前的朋友还略带羞愧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这是一个很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人没有办法脱离历史的局限性,来回答这个问题且问,如果刚子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以他的个性,会是一个拿着锤子到处抢钱的抢劫犯嘛?
且问,如果勇哥不是在受了工伤,失去了劳动能力,他会拿着拐杖到处抢劫而且还团伙作案嘛?
每个人可能有每个人的看法,但是没有处在这个环境下的人,没有经历过这些人的经历的人,即使发表了评论,意义又能有多大呢墙上的一个“饿”字,或许我们作为旁观者一辈子也写不出,等到写出了这个字,又有多少人能向他们一样继续思考自己做法对与不对呢刚子作为一个打劫的,内心可算是懦弱,恐怕不止他,这三个大老爷们,恐怕是一个比一个“胆小”吧。
尤其在被一个女人接连掀翻之后,躺在床上相互取暖,更可谓是内心疲劳到了极点。
在极端的情况下,一个人到底是身体的力量更强大,还是内心的力量更强大?
然而,我们这些评论的人,每一句评论是不是都显得很空虚呢,因为如果没有过这些体验,凭什么认为自己的内心会足够的强大呢?
最后,刚子还是勇敢地离开了,或者去谋一份生路,或者是去找他的哥哥了,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相信,在这片寒天雪地中的人,就像野草一样,总会想办法,生存下去。
如果你对于《东北虎》这部影片有想法的话,一定要了解一下耿军导演之前的作品,《东北虎》相比较而言,因为要在院线上映,所以有了修饰,而耿军之前的作品因为没有在院线上映的压力,所以会更加“原生态”,换个词语来说就是莽撞,丝毫不顾忌,非常具有冲击力。
而这种冲击力之下,我们作为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地域的衰落。
之前的耿军导演有一部作品叫做《轻松愉快》,当然,那部作品本身并不愉快,也不轻松,如果你看过那部作品的话,今天来看看本片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反之,本片就会显突兀,虽然是顺序,但更多的是对于这个创作者的这种戏谑手法表现出来的惊喜。
本片就是《锤子镰刀都休息》,顾名思义,工业跟农业全部凋敝之后,还剩下什么?
《锤子镰刀都休息》讲述的是东北的一个小镇下的一个小村,因为所有的产业凋敝,这个小村便失去了正常的村落该有的活力,没有活力的小村自然是没有了任何的“生命体”,于是,民众们浑浑噩噩的活着,他们活着不知道为何,更不知道为何活着。
两个骗子继续着自己的诈骗途径,但每一次都生效甚微,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试图理解这一切,但看上去更像是另一种戏谑。
走投无路的劫匪走进了两个骗子的家却发现家徒四壁,最终他们结成了好友。
看似是一种“强强联合”,但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这样的结合又有什么用?
如果对于本片稍微的深挖一下,观众们就会知道本片所描绘的故事发生在哪里,当然,这就是鹤岗,一个曾经的国家工业能源之城,最终却在发展的大潮之下失去了活力。
这是对于鹤岗的一种写照,当然,你可以称之为真实写照,但对于任何一个衰败的城市而言,这样的写照都是真实的,但也是一个方面。
网络上盛传的“鹤岗买房”就是对于本片的高度浓缩总结。
《锤子镰刀都休息》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在所有的产业全部衰败之后,依然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的民众们的生活的有一种写照,这种写照自然是片面的,但也是一种反馈。
当一个城市衰败,当一个城市失去了产业支撑之后,它还能剩下什么?
答案是零。
不论是那两个小偷,还是最后加入进来的劫匪,他们都是零,唯一一个不是零的就是那个虔诚得懂基督徒,他不是零的原因就在于他还有信仰,至于说这种信仰会给他加分多少,这是一个问题,但不会有确定的答案。
因为在破败的土地上,任何情况都会发生,任何事情也都有可能,信仰亦或者是别的东西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它不具有决定性。
因此,基督徒的信仰在“观众”看来不过是一种娱乐,他并不能通过信仰感动其他人,从始至终,他只能通过信仰感动自己,这也是他活下去的动力。
而对于其他三个人来说,活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很简单,那就是吃点东西。
他们太需要吃点东西了,在漫漫的长冬来临的时候,谁都知道要吃点东西才能活下去,但如何吃东西?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人在意这些人如何吃东西,就如同没有人在意这些人的存在是一样的,破败的地方是不会有人关心的,更不会有人在乎破败之后,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人对于流动的意愿一定程度上也已经消耗殆尽了,这种消耗更多的是对于现实的无可奈何,三个小贼无法在这片土地上改变现状,但碍于安土重迁的心理,他们更不愿意通过离开来获得求生的机会,工业基本上消耗殆尽,农业也无法在凛冬中生长,对于他们来说,就只能将希望寄托在“第三产业”之上了,然而这种“第三产业”不过是自己自欺欺人罢了。
他们有梦想吗?
曾经有,但现在没有了,因为梦想的实现是需要不断地激励反馈的,当所有的努力尝试都在告诉他们,梦想终归是梦想,实现的希望基本渺茫之后,一切就都结束了。
而他们又不能像基督徒那样去借用某一个方式来完成某一种形式,以此来欺骗自己,进而活下去。
因此,失败就是意料之中了。
很多观众都很喜欢将这几个人叫做“笨贼”,但观众们忘记了他们的本质并不是贼,而是亡命徒,之所以被归结于“笨”,主要原因在于 他们不敢杀人,一个不敢杀人的贼并不是因为没有杀人的念头,只不过是杀人带来的收益远小于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已,而造成这些人落草为寇的主要原因在于凋敝。
耿军很好的抓住了这种凋敝带来的副作用,且通过一种戏谑的方式将它展示给观众,当之前赖以生存的产业全都不在,究竟什么会袭来,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相信这个问题会留给大家思考的余地。
……你好,再见
“我的周围环境荒凉了,身边的故事荒诞了,我们的人生也同时走向荒唐了。
“”荒诞的建立会走向何处....""荒凉,荒诞,荒废,荒唐 ” ——耿军影片一开始展现的就是一片白雪覆盖的荒芜,唯寥寥几棵被扒去外衣的灰白大树空茫地向同样荒芜的天空伸出细密的枝条,拥抱呼啸而去的风。
一同伸出双手的还有那个虔诚地唱着圣歌的信徒。
他两手空空就那样举着,他口齿不清就那样唱着,坚定不渝。
他是里面唯一可以这样做的人,因为内心饱满,才可以这样赤手空拳,单薄地去面对这片荒芜,才可以这样简单而赤诚。
而另外三个人的手里总是会握着一些东西:锤子或是镰刀。
这是他们维生的工具,通过恐吓威胁别人获取物质。
芥川龙之介说,人生往往是复杂的,使复杂的人生简单化除了暴力就别无他法。
然而传统的道德底线和本能的恐惧让他们想出在锤子外裹上一层布的做法,这无疑是掩耳盗铃式的自欺欺人。
就如同一个强盗抢劫时拿刀都会发抖的可笑至可怜。
这和太宰治那渴望爱却不具备爱人能力的悲哀其实何其相似。
诗人魏尔伦说,上帝选民的恍惚与不安俱存于吾身。
据说,上帝在造人的时候刻意制造了缺陷,因为上帝需要人们去信仰它。
不然夏娃也不会被撒旦诱惑误食禁果,而夏娃便是亚当的弱点。
我们都软弱而无能为力,像那片荒落废弃的土地般失落无力。
导演看似荒唐的设定却折射出隐淡的悲伤。
软弱源于恐惧,而恐惧源于未知与死亡,源于太多不可控的因素,这是人类摆脱不掉的宿命。
影片中小勇喜欢一姑娘,却因为自己的腿不想耽误人家,而躲了八年。
在现实面前,像个败者般的收起自己的爱落荒而躲。
太宰治说,胆小鬼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会受伤。
我们太喜欢把自己包裹起来,用各种各样的饰物,剧中人则选择了锤子镰刀来伪饰成盗贼的样子,可悲的是,他们并不具备与之相配的勇气与残酷,只一块软绵绵的布便撕毁了他们所有的自以为是。
卡夫卡说,有罪的是,我们所处的境况,与罪恶无关。
那个北方小镇由于城市化的进程,构造一点点破坏掉,人际关系和环境一点点被抛弃掉。
他们如同一下子被放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就像他们所说,我们需要30个朋友,可是只有一个朋友当30个来用。
如今现代化的发展造成更多边缘地区的荒废,而人心的荒芜才更显苍凉。
这也是导演以他的关怀所能做的无奈的控诉吧。
导演以一种荒诞喜剧的方式来呈现,在对比的落差下无疑更显力度。
固定机位拍摄,人物特写,拍的冷峻而克制。
古典音乐的轻快搭配人物的表演一下子将荒诞喜感表现出来。
在那片荒废的地方,锤子镰刀也被荒废。
黑色幽默下除了变化的无力,人无可摆脱的软弱,还有最后温热的人文关怀,如同雪地上的冬日阳光,不够明亮,却足以带来些许温暖。
锤子 镰刀 都休息,工业 农业 都不行,这可能是我拆字、猜字的第一反应。
这是第一次在电影中看我的家乡,亲切又陌生。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东北当代电影的场景应该是《钢的琴》、《白日焰火》、不然就是成功商业化爱家乡的《缝纫机乐队》等等。
但是文艺片又独立性的东北元素电影恐怕大家想不出来几部。
很遗憾我现在才知道耿军导演,我们鹤岗国的电影King。
电影中最吸引我的就是空镜头了,那也是我最喜欢的雪景。
干枯的树枝、光滑的路面、北纬的阳光、空旷的鹤岗……每一个场景都是那么的真实。
真实的台词也不能再现实的表达我们那里部分人的挣扎了。
每一个人都想去改变,可是到头来都是那么无能为力,无能为力的就是找不到那条出隧道的路。
倒是你看下了岗挺困难了,碰到日常劫道还是乖乖的像束手就擒。
遇到了发自内心的热情,终究也唤醒了麻痹的心。
没有什么是一罐儿啤酒解决不了的,不行就两罐儿,再不行就上小香槟。
所以这就是鹤岗人,一个非常内陆的东北城市。
去年在台湾出差生活了半年,才让我人生第一次感觉到了什么是“差异”。
然而每一个台湾朋友也都会问,你是哪里人?
于是,每个问我这个问题的人,都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Google。
然后他们都会惊呼,好远喔!
那你们那里能看到俄国人嘛?
我心想,拜托,哪里都能看到俄罗斯人啊!
所以金马最佳短片的授予也不难看出,其实台湾人对我们那片土地充满着好奇,而我对台湾也充满着第二故乡的感情。
近几年回家每次都会步行,去看看这座城市发生了什么改变没。
工厂搬远了、要建机场了、道路干净了、能用支付宝了、年轻人变少了、家人变老了……我经常不切实际的想,自己能不能为家乡做点什么?
为什么我回不来自己的家乡?
为什么每次回去上班都要像从翻出大凉山一样?
我的疑问太多了。
在电影里听不到二人转,听得到莫扎特。
在电影里看不到鹤岗的新面貌,看得到鹤岗台。
我以为只有美国有荒诞派戏剧,原来在我生活的那片土地也有人可以创造出让我百感交集的中国式荒诞电影。
谢谢你,耿大哥!
电影海报
《锤子镰刀都休息》是个奇怪的片名,又带一点冷幽默。
可能正是因为这样,反而让人印象深刻,一下就记住了。
与片名一样,影片浑身上下有着某种自成一格的调调。
这调调一时难以说清(或可称之为东北版脱力系?
),却又浑然天成。
固定镜头,质朴又怪异的表演,数量少又没有没脑的对白,两段莫名其妙的纪录片素材,莫扎特贝多芬的交响乐,所有这些搭边不搭边元素被耿军捣鼓到一块儿,像一锅东北乱炖,却也炖出了一番独特滋味。
如果你再稍微熟悉一点这个导演,大概也能够从他之前的影片里找到些许线索:荒废的东北小城,无名小人物,生活悲喜剧,黑色幽默,简洁的镜头语言,素人演员表演。
你也大可以在《锤子镰刀都休息》里继续找到这些点,只是这一部做得更尽一些,风格化也更加明显。
某种程度上,整部戏更像是一出舞台剧,少量的人物在有限的空间中活动、相遇,有琐碎的事发生。
有些戏剧性的冲突发生在台前,但更多的东西被隐藏起来,就像是影片中那些空镜,或比对白更多的沉默。
这些留白反而让整部片子收得很干净,也让人忍不住多猜一下:在并不遥远的过去,这些小人物身上到底发生过什么。
这样的留白也留下了更多阐释的空间。
耿军说,锤子代表工人,镰刀代表农夫,而如今工人和农夫都失去了工作,片名也由此而来。
于是我们也大可以结合这其中所指涉的社会背景而大书特书,甚至可以联想到王兵的《铁西区》(一样荒废的东北小城与失业工人)。
但另一方面,这些对于影片本身来说,也仅仅只是背景,或许可以让我们想象几位主角(作为失业的工人与农民)是如何在这座因煤矿而闻名复又荒废的东北小城生活成长的,又曾经拥有过怎样的喜怒哀乐。
但说到底,那些都是埋在水面之下的冰山群,而被耿军呈现在片子里的,只有那简单而干净的一角。
影片四个主人公,刚子,勇哥,鹤宝,小二,性格迥异,行为对白充满生活感,却又因为被隐去了社会身份与社会关系,而略显符号化。
抽象意义上,他们代表着失去工作的工人和农民,被飞速前进的时代遗忘在这荒废之城,成为骗子,劫匪,无业游民。
在看不到未来的日子里,骗着人,打着劫,过一天算一天地混吃等死,偶尔缅怀一下自己的青春与爱情。
嗯,如果那些“特别美好”的瞬间可以称之为爱情的话。
而过去因为被经年的大雪覆盖,依旧保鲜。
所以回忆里,爱情依然芬芳,少女也笑颜如初。
影片将人物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在那样天寒地冻、人烟稀少的土地上,生存都变得异常艰难:骗子行骗劫匪,劫匪打劫拿不到工资的矿工。
50块,带鱼,鸡蛋,一盒烟,打劫来的每一样物品都被写在墙上,滑稽地昭告着主人有限的战果。
抢到橘子的日子就只能就着开水吃一堆橘子。
在物质都极端匮乏的时候,更不要提什么精神活动了。
看电视、去教会与唱歌(革命歌曲与赞美诗)是仅有的娱乐活动。
都荒废了,主人公们纷纷感叹着。
相较之下,去了南方下海创业的哥成了主人公们艳羡的对象,连诗朗诵的爱好(或许代表着一种遥远而高尚的精神生活)也跟着让人神往起来。
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状况中,人的无力与无所适从被放大了。
所以傻愣者如小二,面对苍穹,举起双手,一脸迷惘地寄希望于上帝;而正常人如刚子勇哥鹤宝,只好去劫去骗,以此梦想有天可以发财。
但也似乎正是这样的环境,人性中的那点软弱与善良显得更加温情脉脉:抢来的玩具枪又还给了人家;打劫的也可以坐下来跟被劫的吃顿饭,吃着吃着,抢到手的钱又递了回去。
在《镰刀斧头都休息》中,荒诞与写实以一种奇妙的方式被糅合在了一起,传达出一种独特的幽默感。
那幽默来自主人公简单到傻、认真到执拗的行为与对白,可偏偏他们自己一本正经:一本正经地祷告,一本正经地打劫、行骗,一本正经地回忆过去。
于是看的时候,我常常发笑,笑这几个笨蛋劫匪。
有一次因为笑得太厉害,眼角也流出来了泪水,却忽然觉得了些许悲凉。
7.0分。乡土流民的荒诞喜剧,老工业区衰败的纪实性影像背景。三个荒废流氓凑一块依旧是荒废流氓,而他们始终不能被我称为可爱的人,只因他们的流氓气与时代无关。两段被影片创作阶段就考虑进去的纪录片素材成了本片最有意思的闲笔。
事实证明,也许我们更适宜拍出罗伊.安德森范儿。所有的寂寞都可以幽默,所有的贫瘠都可以丰沛,所有的良知都可以孤冷,所有的回忆却依然美好。
鹤岗的黑土地上,白雪封疆万物殆尽。三十个朋友才能饱食终日,千百年丰润不足滋养蛮荒。远走的诗人后代,叼着烟卷歌颂着;遗落在北境的锤子镰刀,瘸着腿脚等待着。符号的政治解构直中靶心,良知在饥饿的苦捱中溃不成军。粉笔记录着煎熬的战利品,圣歌讽刺着无助的信道者,古典乐器的奏鸣回荡交响,你说美观不美观。
唱歌的那个屁孩太屌了[哭笑]
片名擦边球意图明显。东北城乡结合部的冰冷荒芜,人们只剩下穷。锤子和镰刀即使生产工具,又是抢劫杀人凶器,还可能是一种主义。一个傻子,一个瘸子,一个怂人组团越祸,注定是一个个荒诞的幽默桥段。
底层人的生活状态表现出来了,有一点不知所云,感觉可以拍的更好
微博上看到 东北经济告急 下午看了这个电影 嗯 我的家乡 我远远地看着 有点想家
镜头语言很成熟,非常惊喜。有东北小品气质,黑色幽默,疏离感,生动而辛酸。
终于听到比左小唱得还奇葩的歌,还有让人泪奔的《再别康桥》,无聊……
那讨钱大婶一唱歌就让人受不了,而且还唱个没完,我直接关掉。我觉得不管你想表达什么,但让观众难受肯定不行。
有点意思,但剧本欠点火候
才华
有点意思,但是有点点虎头蛇尾。
名字牛逼
用一个荒诞的故事来结构荒废与虚无,用一段黑色幽默来诠释矛盾与冲突,电影的深度和观众的深度有关,是一口永不枯竭挖不完的宝藏。感谢金马奖独具慧眼,感谢耿导用艺术的手段拍电影,让我们看到中国独立电影的希望。
表现力有限。
荒诞且有趣,但如果不是金马奖短片加成应该得不到这个评价,至于评奖这种事儿,本没有必要太认真的。
谁去把百度百科里面的搞笑短片改成黑色幽默短片
封闭空间的荒诞小品,有着强烈的黑色幽默的味道。观影结束后见到了耿军导演本人:风趣幽默,性格直爽,一个典型的东北汉子。不过耿军说他骨子里是一个悲观的人,他拍的所有电影几乎都是关于一个或一群失败者的故事,他戏称自己也是一个失败者,即使现在混得有点名气了,他依旧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惹谁都不要惹东北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