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大人的愿望,“要是那个孩子是我儿女就好了”,他们的眼里找不见我的影子,我站在黑暗的海底,只有天才的光芒才能照亮他们的人生。
这部片用另一种方式实现了他们的愿望,如冰冷的镜面,映射出在不可抵挡的现实中逐渐消亡的自己。
他们同样深处海底,早已明白路的尽头还在遥远的前方,但另一个尽头已在身后。
那声遁入黑暗的“I have a poem”,终敲响了最后一位诗人的丧钟。
“我想到了一首诗。
”无人倾听。
影片在吉米幼稚而有些不知所措的独语中,落下帷幕。
他知道发生了什么吗?
也许,和大多数观众一样,他知道自己被绑架了。
但又和大多数成年观众不同的是,他并非知道自己为何被绑架。
诗是瞬间的艺术,就像一阵清风忽然掠过。
诗又是永恒的艺术,像是一朵盛开在宇宙中的星云。
影片将视角紧紧跟随着幼儿园资深教师丽莎,从她发现吉米,到与之相伴,最后绑架吉米的过程和原因。
看过此片的人,无一不为这位可怜的女子所动容。
她无疑有着超脱于这个乏味社会的梦想。
在她周围,有着太多所谓“成功”与“正常”的事情。
但长期与未经挑染的孩子们相处,并偶然地加入一个短诗兴趣班的经历,使得她依然保持着一个不妥协的心。
直到某天,这颗心灵被男童吉米那充满非现实的美丽诗句唤醒。
她仿佛看见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缓缓开启。
她的所作所为,被女儿戏称为“联合国文化大使。
”在平庸而琐碎的生活中,她似乎超越了某种沉重的羁绊,追求诗意的栖居的她不仅爱上了诗歌,也爱上了拥有一颗诗人心灵的男童吉米。
这超脱了种族、阶层、男女、年龄的纯真之爱,也许只有她自己明白。
为了保持吉米不受现实污染,也为了独享着充满诗意的生活。
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带着吉米一起逃离。
然而,现实没有为这场逃离提供世外桃源,诗意的生活也仅仅是昙花一现。
吉米对丽莎产生了“合乎情理”的不信任感,逃离变成了绑架,这合乎所有围观者的正常逻辑。
影片,就在这一正常逻辑的终点,落下帷幕。
除了那不合时宜的吉米的诗,一切都变得十分平常。
此片,将成人的乏味生活作为故事的背景,无论是丽莎的家人或是吉米的父亲,他们都在过着合乎“标准”的生活。
这似乎并非值得谴责的世界,却在可怕地淹没和泯灭着可贵的天赋和个性。
而保护天赋与个性,张扬天赋和个性,正是教育与艺术的核心任务。
从这点来说,影片一直在两者的矛盾和冲突中,小心翼翼地保持着某种平衡,直到这个平衡被打破。
丽莎因为缺乏艺术才华,而被诗人俱乐部除名,而吉米因为丽莎“自私”的目的,而被带离了受丽莎呵护的幼儿园。
诗歌,不应该是某种被现实所压迫的负面情绪的发泄,而是在现实的重压下,依然挥发出的某种永恒而轻盈的气息的东西。
毫无疑问,影片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思考。
艺术,像是某种珍贵的矿藏,就隐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而我们是否应该将生活的节奏慢下来,从而在浮躁虚幻的泡沫中,去真正倾听属于我们内心的声音。
相比于物质和名声,其实,还有一种东西能够使我们感到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还有就是,关于教育。
让人成为他们自己,远远要比让他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者更为复杂和艰难。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周围的一切,经过“过滤”,都已变得狭隘和相似,无论是彼此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或是爱情与亲情,这些,似乎都被打上了“批量生产”的标签。
在你尚未明白自己有哪些独特性之前,你已经被“同化”了。
在大众看来,不能被理解的资深幼儿园教师,最终被打上了“犯罪者”的标签,她为自己“叛逆的”艺术和教育“梦想”付出了代价。
这是一场不能被理解的犯罪。
而这场犯罪的可悲之处,并非在于犯罪本身,恰恰在于无人理解这场犯罪。
丽萨的中年生活是枯燥无味的,她对这个粗沥的世界是失望的,但她一直追求着生活中的美。
她希望能放大女儿的摄影天赋,但女儿不以为然,告诉儿女希望他们可以多感受下这个世界,希望他们有灵动丰富的思想,希望家里是有生机的,但也是徒然。
所以当她看见了吉米身上的还未经过生活污染的纯粹的才华时,她才那么迫切地想去守护 。
丽萨正如我们大多数人一样都是缺乏才华平庸的,是对一件事物的‘‘业余爱好者’’,从来都够不着专业的水准。
虽然后来杰米的诗让她获得了认可,获得了另一个诗人的倾心,但她并没有沉迷于此,她从一开始的目标就是清楚的,守护他的作诗天赋,所以她才在诗人社团上让杰米亲自上台读诗,自己隐身背后。
她面对杰米或者说自己所向往的才华时是那么的卑微,她害怕自己的诗会影响到他的创作,她在他顺利读诗后的痛哭,既有对吉米的欣慰,又有对自己平庸才华的悲哀。
从始至终她将吉米看作一本上天所赐的诗集,依靠着幼儿园教师这一微弱的关系连接,希望将他随身带着,将他与这个污杂的世界隔离开来。
只是当丽萨不得不离开后,吉米说着‘‘我有一首诗’’时,再也没有人会认真倾听和记录他的诗了。
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读书是为了精进,赚更多的钱。
全部为了世俗目标,我们蝇营狗苟,患得患失。
哪一件事是关乎我们的心灵?
关于生命的灵性?
让我们真正地成为自己。
吉米的心灵是纯粹的,灵感突然降临时,那些诗句,仿佛造物主写给人间的情书,唤醒沉睡的灵魂,让我们重新审视一切。
丽莎被打动了,被征服了,吉米成了丽莎生命的一部分,很重要的部分,那部分是她后半生活着的全部希望。
她要帮助吉米做好自己,完成自己。
这个世界已被实用者占领,一切都以唯物主义为标尺,金钱,地位,吞噬了生活的全部目标。
所以我害怕它未来的样子,尽管它已经面目狰狞。
因出门,被莫名地要求隔离,我只身一人,蜗居宾馆。
这是个普通的屋子,床头,呼吸离窗很近,有川流不息的车、公园的歌声。
光线,声音,颜色,回忆都成了我的朋友,静默时,我们彼此做伴。
写字时,回忆迈着碎步向我走来。
直到所有的光都逐渐熄灭,走廊里有脚步和餐盒堕地的声音,那声音让人警醒。
I have a poem,我想到一首诗。
这是一句多么好听的话,如同一首好听的诗,出自天才宝贝的口,来自常人摸都摸不着的天赋灵感,让丽萨顶礼膜拜、视若珍宝,也让她走火入魔、坠入深渊。
因为玛吉·吉伦哈尔,我选择看这部影片,没想到被这最后的小天才的一句话,完全击中:这个小男孩的诗会怎么样?
这些随意流淌却随时干涸的天赋诗意会到哪里去?
它们来过了,它们能留下吗?
它们最终去向哪里?
原谅我把诗放到了宝贝的前面,这个拥有天赋却不自知的男孩、这个小小又脆弱的诗意灵魂、这个既有不世出的才情又有入世的机灵劲儿的男孩,会怎样?
会写下传世的诗作还是会赚很多钱?
丽萨是被这五岁孩子的巨大天赋震撼到了,谁叫我们都是如此庸常的人呢,用尽蛮力也还是扔进纸堆找不到主人的一个个字,无法让它们充满个性和灵性,无法成为那闪光独特的诗!
她太需要这天赐的诗意了,即使不是她的,即使只是一个幼儿园小小孩子的,她太想触摸这从来不曾有过的天之所赐了,想过了。
看了很多影评,觉得一楼包法力夫人那个写的最好。
确实,很多影评写得不是不好,不生动。
只是核心肯定是偏差了。
这个电影的主题肯定说得不是天才与疯子,现实与理想。
我承认有这个成分,但实实在在的就只是装饰。
小孩本身就跟个能写诗的道具一样。
说话都费劲的年纪,指望这个孩子演出啥呢?
多了只能是过度解读而已。
重心更不在诗歌上,别看这是剧情的关键,但整那么两首云里雾里的也是幌子。
重心是什么呢?
除了之前的包法利夫人的观点之外。
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就是这个女导演的倾向,价值输出。
每个电影都存在这种价值输出。
本片亦不能例外。
片名叫《幼儿园教师》,我们不可避免的要讨论她这么做,对不对的问题。
包法力夫人理论是人物的核心。
影片的问题核心呢?
就是这样一个人,这么干,对不对?
而且导演给予了这个教师所有的正义性。
孩子跟她在一起,发挥了写诗的能力,而且越来越好。
朗诵会上,老师那么渴望才华渴望认可的人设,竟然没有昧着良心占为己有。
还不断地训练小孩演讲朗诵。
小孩跟她去玩,游会泳诗兴大发,写诗了。
小孩害怕,要报警,她告诉号码,告诉地址。
不断的强调没有恶意。
最关键的是,小孩被关进警车,说要写首诗。
这个结尾有很多解读,有的偏离地很远。
电影的关键点就不在这个小孩身上。
最后他要写诗,再也没有人给他记录,重视,给予回应了。
这才是最后的重击。
导演要说,她这么做,对。
不管之前多少情节都打压这个老师的意愿。
最后都是,老师做得对。
这样人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和才华。
可惜我们身边都没有这么一个奋不顾身的幼儿园教师。
影片暗示了这个所谓天才儿童的几种未来人设。
然后用女教师的行动证明,这样对他做好。
小孩的爸爸说应该务实,搞钱。
有毛病吗?
对小孩的人生肯定没有毛病。
他认为照这么发展发展就变成他叔叔,连编辑都不是,也白扯。
发展成她儿子中二少年,她女儿大麻青年,她老公中年油腻,都不好。
或者不够好。
最后她的融入家庭不全是强迫自己回归生活。
更像一种跟家人的道别。
因为镜头直接就切她拿个行李箱走了。
她已经下定了决心用她的方式保护莫扎特或者她心中的莫扎特。
但是结果是早就注定得了。
所以我认为,影片的核心是,突然产生了一个冲锋陷阵的幼师干得这么好。
《幼儿园教师》观影感受 《幼儿园教师》这部电影有个很大的优点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可以从中看到不同的世界,可以解读出不同的主题,而不论哪一种解读似乎都能言之成理。
好的影片,可以提供多重阐释空间,单纯从这一点而言,这部影片还算是一部不错的影片吧,尽管豆瓣评分并不算高。
影片涉及到孩子的天赋问题,但并没有在如何保护天赋的问题上打转,只是简简单单讲述一个故事。
电影节奏就如诗歌一般缓慢,略显伤感的结局,也许能让人们把心沉淀下来,认真的去思考电影想要探讨的问题。
影片不算长,情节也很简单,一个普通的幼儿园老师丽萨,一个极具诗歌天赋的五岁孩子吉米,几首诗歌,将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丽萨生活在一个她自己所排斥的物质文化至上的世界,她渴望精神的丰富,她喜欢在诗歌的世界里感受温暖,身边也只有吉米能够与他构建起诗歌世界的精神桥梁。
一老一小,小众的诗歌,让人感觉有点梦幻与不可思议。
吉米出口成诗,丽萨惊叹之余如获至宝,将吉米的诗歌当做自己的诗歌,拿到诗歌写作班上与老师与同学交流,获得了极大的肯定。
“安娜很美丽,对我而言已足够美丽,阳光洒在她黄色的屋子上,就好像来自上帝的征兆”,这是一个五岁孩子随口而出的语言,的确诗意十足。
丽萨人到中年,遇到了这个年龄段一般女人躲不掉的烦恼,青春期的女儿和儿子极为叛逆,与丈夫的感情恰似死水微澜,没有多少生活的激情。
她很喜欢诗歌,业余时间参加成人诗歌班的学习,但是她才思一般、文笔平平,她一开始几乎不发言,更多的是倾听。
直到将吉米的诗作为自己的作品拿到班上分享,获得极大的赞许,才让她感到精神上的满足。
诗歌,是她暂时逃离生活之网的精神家园,是她寻找自我存在感的精神栖息地,她只能在诗歌中放飞自我。
丽萨发现吉米的天赋后,极力渴望去支持和保护,生怕他的天赋骤然消失。
她开始了解吉米的家庭,父母分居,家庭不睦,虽然跟着父亲生活,但父亲忙于赚钱,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没时间照看孩子,不得不委托于保姆。
但保姆对于吉米的天赋一无所知,这种情况下,丽萨请求吉米父亲允许由她来照看吉米。
丽萨带吉米去诗歌俱乐部登台朗诵,导致吉米父亲的反感,也让丽萨诗歌班的老师知道她盗用吉米诗歌的行为。
故事似乎从此开始转折,吉米的父亲给他转园,但不放弃的丽萨还是将吉米带了出来。
如何保护孩子超越常人的天赋,如何定义成功,如何规划孩子的未来,这是一系列现实的问题。
发现孩子的天赋固然不易,发现之后如何保护,更是难上加难。
丽萨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发现孩子的诗歌天赋,有心去支持保护孩子的天赋,本身值得肯定,但这其中有现实操作问题,有理解与被理解问题,有接受与被接受的问题。
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似乎是全世界共同的追求,不分国家和种族。
因此,当听说自己的孩子极具写作诗歌的天赋时,吉米的父亲并不感到有多么兴奋。
丽萨本无恶意,她绝不想伤害吉米,她只想让吉米最大限度的发挥她的天赋。
但她似乎有点着急,有点揠苗助长,她甚至不让吉米午睡,牺牲他的午休时间拉他起来作诗。
她爱才心切,但是方法值得商榷。
吉米似乎厌倦了老师的“纠缠”,诗歌创作本该是自然流露,老师的急功近利多多少少给了他压力,让他失去了一些原本自由作诗的乐趣。
他毕竟年幼,无法辨别老师对自己的爱真假与否,读不懂老师对自己“格外关照”的背后动因。
于是,当丽萨带着吉米外出,去感受大自然时,吉米误以为被绑架,机智的将丽萨锁在浴室并报警。
即便如此,丽萨依然隔着浴室门怀着善意,哭着对吉米说“如果没有我帮你,几年以后,你的天才就会被社会抹去,你最终会和我一样。
”丽萨的善意被误读,但五岁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值得肯定。
她无法去埋怨一个只有五岁的孩子,她没想到竟被一个五岁的孩子“反戈一击”,着实让自己伤痛。
丽萨也许错在自己的一厢情愿与一意孤行,爱没有错,但表达爱的方式如果选错了,可能会伤己又害人。
影片很短,甚至没有给一个丽莎被警察带走的镜头就匆匆结尾,空留下吉米的一句“我想到一首诗”。
丽萨可能面临牢狱之灾,这个曾经对自己关爱备至的老师可能要失去自由,但吉米是感受不到的,他心里只是想着他的诗,这就是一个五岁孩子的世界。
他的世界,是他的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反映,丽萨不是输给了孩子,是输给了孩子成长的这个世界,输给了世俗的教育。
丽萨不该固执的以一己之力与这个世俗的世界对抗,吉米的诗歌天赋不被认可,是人们不懂诗意的生活,丽萨有违常规的执拗,则是她与这个世界的脱节。
孩子的父亲不允许,孩子的叔叔不关心,孩子的保姆不在意,你何苦如此执着?
没有灵气的诗是干枯的,再多的修饰也只是在常规中摸索出路,那是无味的文字堆砌,令人困惑。
它是很多热爱艺术又渴望创作的人陷入的漩涡,徘徊边缘的结果只有跌入这黑洞般的世界,努力 无望 挣扎质疑,可怜的人们都在一点点被榨干。
我认为我就是那囚牢里的一员,不甘放弃又好似在垂死挣扎,深知天才与平庸的区别不在一线之隔而是鸿沟,每当看到好作品都会流泪,那是我穷尽一生都无法达到的境界,我又在力求什么呢。
终归还是在修行自己罢了。
看着Maggie细腻饱满的表演 代入感很强,对男孩痴迷般的关心和保护让观众感到焦虑困惑最终随着故事的丰满让人感到纯粹又悲哀。
女主的处境具有共性,有一颗文艺的心又缺乏天赋 虚荣与真诚 与儿女渐行渐远 中年危机 婚外出轨 这些事情放到一个人身上也是复杂的,所谓的复杂性还原到人物本身后也还是她最本源的问题,对美的敬意。
天赋是脆弱而又稀少的,如果不悉心维护,很快就会枯萎成为芸芸之中的影子。
导演对天才的珍贵投射到女主身上最终让她做出了如飞蛾扑火似的选择,在剧作上还是过于勉强没有足够的力量和铺垫说明人物的动机,也就没有明显可靠的原因促进女主行动,即使男孩结尾还是让人当作‘小孩子’一样对待被关进车里,最后的那句“我有一首诗”令人心痛惋惜,还是不可否认,在后半段故事中导演避免了平白自然的发展趋势,完成了与之前相反的戏剧性的转变,感动过后从影片中间离出来依旧会感到突兀。
这是女导演细腻的视角优点背后会让观众不小心被蒙蔽的盲区,她把人物的各个方面都立了起来后又点到为止,这种做法做得好是生活流影片的典范,做不好就让人感到没着落,这其中让人被分割的点就在于女主本可以有其他的方式去帮助男孩可她在条条大路中偏偏撞进了一条死胡同。
同样是抉择与在路上,Three Billboards可供对比参考。
除了剧作上的问题,摄影剪辑的运用被故事盖过,在色彩上有意配合情境,整体上无功无过。
对生活充满无力感的时候,遇见一个让我们打起精神的支点,这个支点会成为那一小段人生的全部。
主人公Lisa,作为幼儿园老师,日复一日工作了二十年。
面对表面支持自己,实则并不能融入自己精神世界的丈夫,她失落枯燥。
与三个孩子渐行渐远,面对缺乏沟通产生的亲子障碍无从入手,乏味迷茫。
但她并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完全走失在不知所措的人生里。
她热爱诗歌,她可以对人生中所有的问题视而不见,只忠于诗歌。
她可以为了诗歌,为了人生中唯一的追求,放弃她对于婚姻道德和社会道德的认知。
第一次听到Jimmy作的Anna,平淡却让人窒息的生活被打破,Lisa看到了一位自己精神世界里的同盟者,看到了一个没有被琐事困扰玷污的小莫扎特,看到了在自己灰蒙蒙的内心开启一盏灯的Jimmy,而Jimmy就在离她这么近的地方。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Jimmy就是能打破自己现实生活的介质。
每天都在打发生命,无奈等待死去的人,有了一个能再活一次、活得精彩的介质,Lisa奋不顾身地将自己投入其中。
并且,她也在对抗生活,她清楚地知道活到现在,逝去的生活和时间对她做了什么。
她绝不允许让Jimmy也像自己一样,丢失一位诗人最核心的东西,纯洁自由的灵魂。
她在维护Jimmy,也想维护年轻时候的自己。
但是,电影同样也让我深思,只有特定的环境才能塑造人才吗?
我们换揣着自己的梦想,在别人身上自以为是地塑造和保护,真的是对的吗?
Lisa的理想世界最后被终止了,但Jimmy有没有因为Lisa而失去光环我们不得而知。
也许他还是会成为一位著名诗人,也许他会变成下一个Lisa。
或者,可能诗人并不是他想要的,也许他成为了他想成为的任何人。
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女主过着平淡富足的生活,四口之家也算得上完美无缺,然而她对于这一切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诗歌是她魂牵梦萦的东西,虽然缺乏创作的灵感,但精彩的诗句却会向钥匙一样打开她紧闭的心门,激发她生命中的光和热。
她是最狂热的艺术信徒,也是最有眼光的伯乐,但却与世俗世界显得格格不入。
特别是身体出轨这一段更会遭人诟病,但我却认为这只是因为她对艺术爱得如痴如狂,她拥抱着诗人,慷慨地向其敞开怀抱,其中并没有一丝一毫情欲的意味,只不过她以为可以以这种方式接近她一生无比期待却又总是难以企及的诗歌的灵魂。
她像鱼儿渴望着水,向日葵追逐着阳光一般如饥似渴地追逐着诗与灵性,但现实却总是教人失望,无人理解,无人共鸣,就连她以为高洁无比的诗人其实也不过是个动机不纯的俗物罢了。
这一切都错了,但错的不是女主,而是这个倒挂的畸形的社会,金钱和地位成了衡量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没人在乎你是否有高雅的品味,没人在乎你是否有深刻的思想。
女主发现男孩的作诗天才的时候,宛如从沙漠中发现了一朵含苞欲放的玫瑰,那份珍重和执着令人动容。
可是在男孩的父亲,那位酒吧老板看来,到朗诵会上获得诗人们真诚的喝彩,还不如去参加一次棒球比赛来得更有意义。
这绝非个案,在现代社交场合叹一句对诗歌的爱好,只怕会引来他人的嘲笑。
人们关心的是名利和乏味无趣的八卦新闻,“奶头乐”的娱乐阴谋一步一步掏空了人们的大脑和思维,触目都是俗不可耐,但偏偏乐此不疲。
女主以微茫的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改变任何事,哪怕男孩是个横空出世的天才,最终也不过是个泯然如众人的结局罢了。
电影使人感伤,而玛吉·吉伦哈尔的演绎却仍是那么美好和动人,从《秘书》、《堕落街》到本片,玛吉温柔似水的外表下似乎总潜藏着一种磐石一般坚韧的意志,不经意中打动人心,面貌虽然多了岁月的痕迹,但魅力不减当年,借用杜拉斯的那句经典名言献给玛吉,“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
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
Gael太迷人了。。。。
为什么总有一种危机四伏的赶脚…——20191207
哎,你自以為的保護與扶持對別人來說可能是一種束縛。
被女主的透视内衣种了草……天赋这个东西,果然是无法强求的。但是不能做千里马,做个伯乐不也很好吗。可惜Jimmy最后大概率会被社会磨平棱角吧
胡乱看完的 幼儿园教师 豆瓣高分。其实很用心的一个片子,比如用贾樟柯式的长镜头交代环境,美术也很棒,故意把各种色调加了层黑,红绿的对比就没那么刺眼,小朋友不会演戏,所以长镜头交代后尽量给老师的反打之类。都看懂,但看不下去。也能欣赏英文的诗歌,可是那只能是一个元素,故意抻长后不仅拖慢了节奏,还放大了短板。因为五岁小朋友对文字的敏感绝不是大人的视角,文字组合对他们来讲和屎屁尿一样是一种对世界的尝试而已。电影里小朋友的诗因为跨度够大,又没有交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察已经可疑是大人的代笔,借口读诗班的夸赞更是技术上的刻意。极端不喜这种被雕琢的儿童,无论电影还是现实。至于豆瓣那些高分,更多是站在没有观察过五岁孩子视角的意淫。拍电影莫装逼,装逼遭雷劈。还是 小谢耳朵 好看。
????????????
孩子自己报的警,可见幼儿园的教育重要性。他可能会成为天才一世也可能平庸一生。
前面差一点就把我感动了,结果这个结尾...互相毁灭。
温柔而悲伤的一个故事,5岁小男孩的惊人诗歌才华让幼儿园教师铤而走险,为守护这份才华走上不归路。才华是光,它让人产生向光性,但也让人飞蛾扑火。艺术爱好者和艺术大师隔着的不是鸿沟而是深渊,要抱着粉身碎骨的危险才能去望一眼...
本来以为是个天才小诗人和一个暖心老师的故事,后面我不理解。和老公感情挺好为啥要出轨,出轨了然后就不交代了,为了男主写诗都疯魔了,还把男主带走,这小孩从头到尾就是情绪平平,就这风格吗,太淡了。
恨不得哭一场
可怕的中年危机
很好的女导演作品,描绘女性心理好细腻...不知道为什么MG的表演总给我creepy的感觉。有点Amadeus的添堵感,还好有点导演的温柔做抵消。窝们Gael好性感的啦嘿嘿~
殉道者一样的Lisa在跟世俗世界争夺Jimmy身上的神性,为此她甘愿抛弃家庭放弃一切去呵护她的神,可惜且可悲的是,神不在乎。
我理解不了女主的动机,可能就是包法利夫人的那种耐不住寂寞吧……不过小男孩的诗真的很不错。
Perv..
爱才之心并非人皆有之,连能看出才能的人都是少数。还是爱财吧,安全。
7.4分
洛丽塔—种族核心,包裹以诗歌的皮
遇到伯乐千里马才可以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