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看了《爸爸去哪儿》,火爆程度真的已经到了有点一票难求的地步。
来看看数据吧,1月31日上映当天,票房突破9200万,打破了之前《私人定制》2D电影首日票房8000万的记录,但是《爸爸》的排片量不到《私人定制》的60%,所以这是一个无比高能的成绩。
而大年初一首日它和《大闹天宫》的总票房达到了2亿元,刷新了中国影史的记录,虽然《爸爸》的贡献不到一半,但是不要忘了《大闹天宫》有3D和IMAX来撑场,《爸爸》只是一部2D电影,在票价上不可同日而语,同时《爸爸》的排片量远远低于《大闹天宫》,所以综上这是一个更加高能的成绩。
2月1日,排片量立马增幅10%,超过了《大闹天宫》,目前累计票房达到1.7亿。
于是就有一些指责开始甚嚣尘上,说《爸爸》的爆火是中国电影界的悲哀,说《爸爸》这么火说明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没救了。
如果从制作时间上来说确实有那么点道理,影片用5天拍摄完成,剪辑制作只花了1个月,这样的制作,放在同类的电视节目当中的确是高配置,但是放在电影中就相当拿不出手了。
相比于那些历时几年拍摄完毕的作品而言,它确实过于速成,没有诚意的指责并非是空穴来风。
不难猜测,《爸爸去哪儿》将成为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上的第一个奇迹。
但这个奇迹真的说明中国电影市场没救了吗?
把所有小成本制作速成影片获得大卖的现象,全都归结为中国电影观众人傻钱多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奇迹之所以为奇迹,是因为它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是电影的档期。
到什么汕头唱什么歌,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春节是一个属于家庭的节日,此时团聚与亲情成为最有号召力的主题。
平时因为工作疏远了孩子的父母,因为学业很少于家人一起团聚的学子,还有什么能比一部充满家庭温情的喜剧电影更能触到他们G点的呢?
前段时间上映的《怒放》,如果放在毕业季,其宣扬的青春怀旧肯定能拥有巨大的票房号召力,但是放在贺岁档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爸爸去哪儿》占尽天机。
地利,指的是银幕数量的普及。
2010年春节档上映的《阿凡达》,7天狂扫3.2亿,当时的银幕数量是5000块左右,平均每块银幕贡献的票房是6.4万。
而2013年,《西游降魔篇》在春节期间收获7个亿的票房,此时全国银幕数量为12000块,单块银幕的贡献量为6.3万元。
不难看出,单块银幕的票房产量并未提高,只是由于银幕的普及造成了票房的大量上涨。
同时二三线城市娱乐消费水平的提高也成为了提高电影消费力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电影团购业务与网上购票业务大幅兴起。
除开大众点评、美团等团购网站,时光网、格瓦拉、豆瓣等专业电影网站,今年百度、阿里、腾讯、网易也全都加入到了影票业务中来,并且大把撒钱做推广。
春节档各个影院也会做促销(我去的影院春节期间办卡就送影票一张),这些让观众的物质成本和时间成本都降低了,走进影院在1080的银幕上看一集电视综艺节目,也就不是一件那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了。
当然促使观众掏钱踏出最后一步的,是人和——《爸爸去哪儿》的品牌凝聚力。
这个综艺节目从韩国引进,在进行了一些本土化的改变之后,如飓风一般狂卷中国,最高的收视率竟然可以超越春晚,在每个周五的晚上逐渐培养了一大批忠实观众,这些都是它的品牌塑造阶段。
之后就可以看到湖南卫视对于这种品牌力量肆无忌惮的释放。
在最后一期片尾堂而皇之的坐起了《我是歌手》的广告,之后又让萌爸萌娃先后为喜乐会、湖南春晚、大咖秀做起了广告,之后趁热打铁的推出了手游……这种对于其他节目的反哺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
就其他几项而言,这种反哺均达到了不错的效果,抛开其他几个节目的收视不说,同名手游已经连续几个星期在苹果免费下载的榜单前十中稳定着了。
既然品牌已经有了如此的号召力,那延伸到电影上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爸爸去哪儿》的火爆不会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丧钟,抛开天时地利不谈,这样的一个品牌凝聚力就是一个令导演挠破了头都复制不出来的因素。
将电视节目改编成电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在电视屏幕上看电影是一件愉悦的事情,但是掏钱去影院看一场普通的电视节目就不是什么愉快的体验了。
这就是《武林外传》和《将爱情进行到底》为什么没能将电视上的神话复制到银幕上的原因。
即便是拥有强大号召力的五月天,所拍的电影也只是辐射到了原本的歌迷群体,没有造成这么大的疯狂,这样的品牌力量是可遇不可求的。
打个比方,高手过招,一个一通乱打的毛头小子击败了武艺高强的武林高手,那么我们可以得出毛头小子定是内力深厚,或者可以得出他是百中无一的练武奇才,但是唯独不能得出一通乱打的武功会威胁武林,或者预示着武林走向了衰落。
同理,《爸爸去哪儿》的电影神话基本不可能被复制,即便这样的现象再次出现,那至少也是电视业的一大幸事,可以一扫传统媒体的颓势了。
当然,以上只是证明了《爸爸》是一个好商品,但是它是一个好作品吗?
我们不妨来看看《小时代》,同样是一部无可挑剔的好商品,精准的观众定位,高度数据化的线上营销,霸气的院线拍片,完善的后续推动,当然,还有漂亮的盈利数据。
而在内容上,它引发了微博上影评人与四娘粉的大论战。
而《爸爸去哪儿》在游戏设置、音乐背景、已经字幕上都延续了之前电视节目的水准,基本做到了3分钟一个笑点,适合所有年龄段观看,更何况其中饱含的家庭温暖与孩子之间的情谊都在传达着正能量,这比看完之后只会留下“一缕明媚的忧伤”的《小时代》已经好了太多太多。
每次遇到口碑一半但票房大卖的电影,争论最后无一不是归结为一个定义问题:电影是商品还是艺术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但我认为《爸爸》是一件满分的商品,在内容上也是个值得上及格分数的作品。
至于它预示着中国电影末路的论调嘛,一个电视制片人都能做出如此令人喜爱的作品,我们的电影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努力做好自己的故事呢?
与其说它是丧钟,不如说是一个启示,它指给了我们去哪儿的方向,虽然那个方向从未变过:好的故事与真挚的感情。
小四的小时代里面充斥着 美帝都觉得HOLD不住的价值观还加上不要脸的抄袭当然要往死里黑!
这部电影有价值观问题?
版权也是买韩国的,也没不要脸的抄人家。
《好声音》粗制滥造 当然要往死里黑!
这电影有粗制滥造?
(有人认为《爸爸》只拍了5天太没诚意。。。
电锯惊魂1 也只拍了5天好吧)XX电影虚假广告,不恐怖,不好笑,不好看还非要骗人看,把观众搞的心情郁闷。
当然要往死里黑!
这电影有逼着你们看了?
第一天排片都不多,根本没搞垄断那一套。
有虚假宣传了?
说是真人秀就是真人秀,绝不是精华只在预告片里面的那种LOW电影。
观众看完至少开心了吧,至少能带着好心情过个好年了吧。。
这电影现在几乎没正常意义上的黑点了,所以你们只能黑它圈钱,黑它不是学术意义上的电影了?
谁规定不能在电影院里面放真人秀?
电影院是一个很学术很高大上,容不得一点点新意的地方?
这不是装X是什么!!!
退一步来说,难道大过年的在电影院放国产垃圾“真·电影” 就算对的起广大人民了?
换另外一堆国产垃圾片,你们不还是会去黑嘛!
国外粉丝向的电影也多了去了为啥就不说人家是为了圈钱一个银魂剧场版 都打到9分以上了。。。
我也是银魂的粉丝,但静下来想想 银魂剧场版值9分??
还有最近很火的李狗嗨SP等等更不用说 什么国外欧美被广大腐界活生生定义为GAY片演员的无辜中枪者,演的最多6分吧,一堆人都能捧成10分。
这个时候大家不都成了和小四粉,爸爸粉一样的脑残粉了吗。
你们脑残粉能打10分,别的脑残粉就打不得了。。
很多电影院今天给《爸》排片都很少,说明大家之前都对《爸》没什么信心。
这片前期宣传也不是铺天盖地恶心人。
但是早上的情况是场场爆满的(有的地方都被挤破门了),电影院下午已经改变档期开始疯狂排片了。。
现在出现了一部单纯靠观众自己用票房投票,纯市场竞争脱颖而出的作品,一堆喷国内观众被院线绑架的的人,一堆觉得中国电影市场一点都没有自由选择权的,只好转而喷《爸爸》不是电影了这点上。
不要这么为黑而黑一副精神分裂早期的症状好吗。
市场就是这么回事,观众就是好这口,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出现《爸》这种电影,也是制作者的理性选择,你叫他们拍个荡气回肠,又文艺,又商业,又有内涵的电影。
放在现在这情况,可能吗。。
国内就姜文敢这么搞吧。
国内电影圈终于有一部分人开窍了,知道搞剧场版了,本是个好事不是吗。
国外都没想到的把综艺节目搞上银幕,这点子,国人首创了。
(刚百度了一下,貌似日本也经常把娱乐节目放电影院搞直播。。
突然想到 美国还有个就是几个中二青年拍自己自虐的“电影”《蠢蛋搞怪秀》毫无剧情但是票房不错 都出了4部 还出了3D 蓝光版,恶搞的很爽,看的也很爽。
也没见到美国电影市场被毁啊。
)一堆清高豆瓣党一直抱怨国内娱乐业没有创新吗= =,这不很紧跟世界潮流吗。
(就先不讨论国内是不是随便一个电视节目上电影院就会人有看这个问题了,我都可以打包票,后面敢无脑跟风的,会死的要多难看就有多难看)很多人又说怕以后看这些东西火了出新闻联播剧场版,XX大本营剧场版,会毁了中国电影我说你们操这份心又是干啥- -世界上三观最正的机构———广电总局还没出手,急啥。
而且你们什么时候竟然出现了 中国电影产业没被毁掉的幻觉!
现在中国电影早就被毁了千百遍了啊。
一堆一堆烂片充斥的市场,还有脸说被毁。
醒醒啊,好吗。
真到毁的不能在毁,观众被恶心的不想再进电影院的那一天才是中国电影从回归正常的时候啊= =那时候才会重新洗牌,观众在那个时候才会是有脑状态。
指望在豆瓣打嘴炮就能拯救中国电影实在是不实际。
别搞的自己和广电总局一个神思维好吗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让别人看。
这片一没抄袭,二价值观很正,三还算有诚意。。
这不就得了。
借用《李狗嗨》的中心思想。
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你不看,大家就都不看了?
能否拍好电影不是几个忧心忡忡圣母心的观众能决定的,中国电影市场-= - 赚钱才是正义。
拯救大陆电影也不是打打嘴炮就能解决的,做一个会打嘴炮的圣母,中国电影就会好转了吗。
话说,若是其他几部同期上映的国产大片竟然被一个都称不上电影的真人秀给搞趴下了。
(最新消息:爸爸第一天上座率就80%以上,第一天就逼得影院改变排片。。。
第一天就9000W票房= =真是前无古人的事情了。
)这不能说明《爸爸》是个电影,也不能说明《爸爸》是个好电影,这只能说明其他国产“真”电影 真的真的只是很烂很烂而已。。。。
---
这部根本不能算电影,而是爸爸去哪儿的剧场版,是搬上大荧幕的综艺节目。
其实就相当于是一集爸爸去哪儿放到电影院里播出。
无可厚非,一部父子亲情真人秀《爸爸去哪儿》,作为一个真人秀的综艺节目,办的非常成功,非常的火,在中国掀起收视狂潮和广泛热议。
但对于这种火了就来随便搬上大荧幕来圈钱的行为还是不能认同。
但显然电影院作为播放平台是不是应该播非电影内容,这是个见仁见智的事情。
影院是中介平台,反正如果电影院都放综艺节目和电视剧,我是不会去看的。
电影理论大师巴赞曾经说过:“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显然满足这一要求,因为影片从头到尾无非是在用摄像机记录五个小萌娃在他们明星老爸的带领下,一起在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里进行各种古怪项目挑战的实况。
就这样芒果台将自己的热门电视节目搬上了大银幕,明星和星二代们玩到high,节目摄制组数钱数到手抽筋,三口之家们也在过年期间乐呵呵,如此三赢的局面,损害的却是电影本身。
如此投机的电影圈钱行为,对中国电影来说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
打推荐的分数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爸爸去那儿’这个节目,但是还是肯定一下节目内容吧。
虽然真的和电脑上看的节目很像,也有字幕式的对白,也是他们之间的温情故事,可是电影毕竟还是花了更大的心思来完成,剪辑上也会更注意些,所以可能一些非常好的细节也没有像节目里那样就呈现出来了,我们看到的是被拼接了的温情和笑话,所以,怎么说还是有小小的遗憾。
而最后的那首歌也没有让我听到刘同那样全场一起唱感觉要痛哭流涕的感觉,所以,也小小的遗憾,或许因为遗憾而美丽吧。
还是爱这本剧的,所以,感谢陪伴了我这么久的这些小人,我爱你们每一个人,正是你们无法被抹去的这些缺点所以才真实,才是真正的生活。
我们身上有那么多不好的东西,但我们长大后还能变得那么好所以很令人感到开心。
张亮男神依旧很帅啊,kim和爸比还是有那么多漂亮的亲自装让人觉得很欢乐。
我们的小公主angela,我们的奔跑的吕子cindy,还有那么有领导气质的石头,真的都很棒,希望你们接下来能健康愉快的长大,好好地,不要被打扰,然后长成你们想要变成的样子,然后就这样好好地。
《小时代》上映时,我压根没关注过。
对于这种片子,如果注意到它的存在,是一件很尴尬的事。
打一星吧,喷它吧,显得很无聊——又没人强迫你去看。
所以于我而言,碰上这种电影,最好就是无视,当不存在。
但是现实中总有一些人,自己掏了几十块钱,屁颠屁颠跑到电影院里看完,然后去豆瓣跟小时代的脑残粉对喷。
今天《爸爸去哪儿》上映,这些喷子们又出现了。
我向来很困惑,这需要闲得蛋疼到什么地步,才能做出这种花钱找气受的事情?
像《致青春》这部片子,我喷它,是因为它装逼,装作一副很有艺术内涵的样子。
结果一看之下,发觉上当了,这片拍的不是一般的烂,我当然要喷它。
但《小时代》人家摆明了就是一部物质炫富电影,也没装逼,既然有人喜欢看,碍着你什么事了?
你非要自己花钱忍受俩小时视觉污染,然后去豆瓣教育脑残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装逼精神?
今天《爸爸去哪儿》上映后,一帮喷子们又有新的说辞了,“娱乐节目也能进影院,中国电影完全毁了”,一幅痛心疾首苦大仇深的样子,仿佛他们是中国电影的救世主,众人皆醉他独醒。
他有义务来教育脑残粉,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我向来觉得这种人比那些脑残粉更恶心。
存在即合理,有人爱看,这就足够说明一切了。
人们自己有用脚投票的自由,有谁规定娱乐节目不可以进电影院了?
我真是不懂这些喷子们有没有正常的思维和逻辑,居然还在大言不惭地指责那些打四星五星的粉丝。
换一个更形而上的视角,也可以看出,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恰恰正是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结果。
市场经济的本质,乃至艺术的规律,核心就是自由。
导演有拍电影的自由,观众也有看电影的自由。
而总有一帮喷子们,指手画脚,动辄指责这个是文化垃圾,那个是艺术倒退。
有人逼你看这些文化垃圾了?
前些年很多恶俗的网络歌曲广为流唱时,怎么豆瓣这帮高端艺术逼没出来叫嚣中国音乐已经毁了?
我所看到的现实是,听王菲的还是听王菲,听周杰伦还是在周杰伦,听重金属的还是在听重金属,听凤凰传奇的依旧在听凤凰传奇。
道理其实很简单,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同的人,精神需求不同。
你不喜欢没关系,但是你摆着一副高姿态指手画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如果中国电影真的被一部真人秀电影毁了,那说到底也是因为大陆民众的艺术修养太低了,因为像你们这样高端优雅有内涵的人太少了。
你们这帮高端艺术家们,应该做的是发起一场“新文化运动”,来提高蒙昧大众的艺术修养。
现在为难一部真人秀电影,这难道不是舍本逐末么?
你们高贵的逼格和品味与低下的智商和逻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何况,有你们这帮冷艳脱俗的艺术家们在,中国电影怎么会毁。
你们大可以去拍一部牛逼闪闪的杰作,把《小时代》《爸爸去哪儿》的脑残粉争取过来。
这样做是不是比只会在那瞎喷效果要更好些?
这些电影不好,问题是还有更好的选择么?
中国电影什么时候没烂过?
这时候出现一部大家喜闻乐看的电影,难道不比当年大银幕皆是空洞大片的时候要好些?
如果一部电影明明拍的很烂,但它打着电影艺术的旗号来忽悠你掏钱包,比如《致青春》《富春山居图》。
你看完之后发现上当了,当然可以喷。
但是《爸爸去哪儿》人家压根就没标榜自己多么艺术,人家摆明就是为了圈钱。
只要有粉丝愿意贡献票房,这碍着您什么事了?
你要追求阳春白雪,没人有意见。
我没见过《小时代》的脑残粉们去喷《肖申克的救赎》。
相反,那些稍微看几部艺术电影的货们,倒是很喜欢出来卖弄格调,显摆品味,教育他眼里的“下里巴人”。
我就纳闷了,这些人到底有什么资格去教育别人,干涉别人的自由?
这是要幼稚和无脑到什么地步,才能做出这种“五十步笑百步”的事?
我绝对不会看《小时代》,但我从来也不会对《小时代》的脑残粉指手画脚。
大张伟昨天在采访里说了一句话深得我心,他说:“有人觉得SM特别不能接受,但有人觉得被抽鞭可爽了,关键是你看站在谁的角度上,所以人没有底线之分,只有角度之分。
”这么简单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懂,这些人总觉得自己偏好的才是唯一的,正确的。
别人跟他不在一个队伍,就是垃圾,就是低俗。
即使这些电影真的很脑残、很垃圾,但国外的暮光不也大卖,加拿大吸毒的那个小JB不是照样粉丝无数,这世界无知的少男少女、无知的脑残粉多了去了,都需要你去拯救?
你特么是不是感觉太良好了。
法国人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道,如果没有女人,这个世界或许就不会有商业广告。
说白了,这个世界很多人都是非理性的,很多事物都是为了迎合乌合之众而存在的。
你境界这么高,你批判的过来么?
是不是干脆所有的广告和娱乐都要取消,每个人每天都精研佛经、哲学,你这个装逼货就满意了?
往往这些货们,连基本的辨理逻辑都没有,数学考30分,世界观价值观尚处于构架期,看一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就能把他洗脑。
这些货们大概就是看了几部诺兰的片子或者基耶斯洛夫斯基之类的文艺片,便迫不及待地跳出来指手画脚,要指摘超度那些他看不起的脑残粉。
但其实就如冯小刚在微薄上说的,这些人中的大多数连什么是蒙太奇都搞不懂,就出来大谈特谈什么电影艺术。
你丫有数千部的阅片量没?
是否对各国电影各种类型的杰作都了如指掌?
你了解电影史吗?
你丫看过几本电影理论书籍?
你知不知道有相当部分的“CULT”类型片,在当时是很烂的片子。
什么是艺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逼格很高、远离世俗的东西才是艺术的唯一形式?
你怎么不说现代的大部分艺术形式都是垃圾?
二十世纪的流行音乐和之前的古典音乐相比,还有什么逼格可言。
我相信,当上个世纪古典音乐式微,流行音乐取而代之时,肯定有相当部分的人在哀叹真正的音乐已经毁了。
费里尼曾经对斯皮尔伯格说,你是幸运的,因为你所喜欢的东西是大众喜欢的。
这些喷子们如果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恐怕也要喷斯皮尔伯格低俗吧。
不过是稍微看过几部不错的片子,就不可一世了,觉得自己懂得了什么是电影什么是艺术。
《少年凯歌》里有句话说的好,“当你觉得你开始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世界才刚刚原谅你的幼稚”。
一瓶不满,半瓶晃荡。
依我看,当初叫嚣着《盗梦空间》《黑暗骑士崛起》改写影史的人,也是这帮装逼装清高、秀优越感的货们。
因为真正懂电影的都知道,诺兰的片子给当年的《黑客帝国》提鞋都不配。
而《小时代》《暮光》之类电影的脑残粉显然又不会对这种电影表示这么高的评价。
所以说这个世界上最恶心的不是那些一无所知的人,当一头猪也有猪的幸福,《小时代》《爸爸去哪儿》的脑残粉自有自己的幸福。
最恶心的其实是这种人,稍微知道一点东西,就觉得自己理解了全宇宙,觉得自己高贵典雅,高人一等。
就像一句话说的,你永远无法战胜一个纯傻逼,因为他会把你拉到和他一个层次,然后用他丰富的经验战胜你。
上述的这种人就是这句话里的纯傻逼。
今日《爸爸去哪儿》上映,又有一帮货们在豆瓣狂喷。
吾为二货们的那幅大言炎炎的正义精神所感动,故作此文。
文字里出现了一些不雅词汇,那是因为——这些词汇再怎么不雅,也是对这帮货们的真实写照。
PS:本文的重点不在于讨论《爸爸去哪儿》究竟算不算电影。
只是看不惯那些装腔作势的人。
这些感想也不单单是因《爸爸去哪儿》被喷而起的,里面说的一些东西,也是长久以来,豆瓣这些装逼货们给我的印象。
有些说辞可能有点拔高这部片子的嫌疑,那只是因为过于反感这帮拿着大棒到处倾轧的货们。
你当然有评论的自由,所以我也有骂你的自由。
话说回来,电影美学理论一直在发展,当代的电影美学观念和五十年前完全不一样。
就我个人的感悟,不管什么学科,当一个人知道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入,他下结论反而越谨慎。
很多问题到头来,其实是哲学问题。
为什么要说“一瓶不满,半瓶晃荡”,我始终觉得,乱下结论、乱扣帽子是种很浅薄很无知的表现。
批评一部片子剧本空洞,演技有瑕疵,镜头语言不纯熟,这些当然都可以。
只是当讨论层面上升到“什么是电影”这么深刻的本原性的话题时,这个连新浪潮大师们都不能穷其究竟的话题,这些货们居然能洋洋自得地谈个不休,还拿着他自认为的所谓的“电影艺术”的定义来压人,我觉得这实在太不能忍受了。
这也是我为什么觉得这帮高端艺术逼们恶心的原因之在。
我就纳闷怎么那么多人能把这个东西当成是个电影,别侮辱电影这个词了行不行。
如果这是个故事,他可以称为故事片,但是这个前提也是要有故事,比如爸爸带着孩子们去动物园玩,突然遇上动物园员工集体吃迷幻药,然后整个动物园陷入了空前的混乱,老虎,大象,狮子乱窜,爸爸们为了保护孩子,和动物们展开了斗智斗勇的故事....虽然这个剧情很狗血,但是至少是个剧情!
如果还是5个爹带着5个娃做任务,做饭,请问这是什么故事?
如果这种东西能称为电影,我还真替中国所有编剧给你们跪了,那以后的电影倒是简单了,什么东西火就往影院搬就是了,还要编剧做什么?
那个什么什么局我不知道是什么心态,嫌中国,不对,只是内地,嫌内地的傻X还太少,恐怖片只能是心理类的,只要是出现鬼的都不能在内地上映,让那么多好的香港鬼片,海外恐怖片进不到内地,有一点讽刺社会讽刺政府就不能上映,看看无人区多坎坷就知道了。
我真的很想问问那个什么什么局,难道你们就这点本事?
就知道刁难真正的电影人真正的电影?
这种连电影都不是的东西也能公映,还是进电影院,什么时候一个连剧情都没有的加长版综艺节目也能称为电影了?
你们这些人到底在给人们传递什么信息?
这部电影的制作方到底用了多少手段让你们把这种东西批准上映的?
不管再烂的电影,哪怕富春山居图也可以称为电影,因为它不管怎么样,它有故事,有开始,有结局,这东西有什么?
甚至我还看到有人说这是剧场版,我真的很想笑,别侮辱剧场版好不好,你给我找出来个综艺节目做出剧场版的?
就算是好声音那个绝对的烂片也是以好声音为主题讲故事,但是那也不能说是剧场版,你这个加长版综艺节目竟然还有人说是进步,是剧场版!
难怪真正的好电影基本都是不考虑内地的,也感谢有互联网能让我这种还算喜欢电影的人看到很多好电影,虽然只能是盗版。
我最后真的很想问那些把这个东西称为电影的人,在你们眼里这种东西是电影?
如果这样,我只想说:“呵呵。
”
23岁了,爸爸快50了,带他去看了这部电影,第一次和他看电影,也是我第一次写影评。
不明白那些一星负分滚粗的人是为了什么,不过我就是觉得好看。
kimi依旧是不懂事,田亮还是那么喜欢干净,所有孩子的表现和往常一样,其实他们拍的是不是电影无所谓,真正的是想看到孩子们的天真和可爱,父亲带孩子的诙谐,电影的节奏还是很好。
回来的路上和爸爸还在讨论电影,我们交流着彼此的观点,电影中的父子父女令人们开怀大笑,而现实中的我们也因为这部电影有了更多的触动,很微妙,无以名状。
其实电影中的爸爸和孩子也是现实的,。
我喜欢这样的电影,他更像是纪录片,真实的记录着人世间的一种最伟大的感情,我爱这里的每一个孩子,更爱我的爸爸,爱这真实的更感情和生活这不是软文!!!
凭什么为了他是不是电影就否认他!
评星等级本来就是他值不值得看的标准!!!
他带给人们欢乐我就是给五星!!!
我不会因为他圈钱,不是电影放在电影院就在这边逗逼!
如果你爱这几个孩子就不要去折腾他们了。
默默的关注,停止网络炒作。
如果你爱这几个孩子就不要去折腾他们了。
让他们的热度慢慢的冷却掉吧。
如果你爱这几个孩子就不要去折腾他们了。
这样那些无聊的经纪人就不会再随便的找到他们了。
如果你爱这几个孩子就不要去折腾他们了。
让他们默默的在大众的视野中消失吧,这才是对他们最负责的爱。
我很喜欢《爸爸去哪了》这档节目,如果把这个电影放到湖南卫视作为新年特别节目,我会很期待,很欢迎。
我也喜欢五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真实单纯的那五个孩子,但不是各种广告和一些无聊的晚会舞台上的那几个说着大人给好的台词的他们,不是进行生涩表演言不由衷的他们。
电影院不是他们待的地方,广告里也不是他们待的地方,舞台上也不是他们待的地方;我喜欢这些可爱的孩子,我尊重这些可爱的孩子,我喜欢他们扮演真实的自己,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没有丝毫的装腔作势。
但是随着节目收视率的提高,某些人看到了他们身上的油水,用尽一切去压榨,看到小诗龄在预告片中的表演我就决定不去电影院观看,这不是她应该进行的表演,我又看到她也在 吧啦吧啦小魔仙 的预告片里参与了表演,同样的我感到有些遗憾。
我不去影院,因为要把这股邪风压住。
他们有几个接起了广告,某某点读机,某某饮品,现在接起了广告,以后说不定就会去拍电视剧,就会去拍电影(我是说真正的电影),可是他们还是孩子!
他们还是孩子!
爱他们就不要去折腾他们了。
时间久了,他们渐渐的会和一般的孩子的越来越疏远,估计现在他们的生活就不轻松吧,坐着飞机飞来飞去,见者各个电视台和广告公司的满脸卖笑的叔叔阿姨,穿着大人一样的西装礼服,背着一些生硬的台词,看的电视上全是自己的消息,他们慢慢会开始觉得挣钱原来是这么容易的一件事,慢慢的他们会自我膨胀不懂得尊重别人,慢慢的他们会陷入陶醉,忘记了他们现在该做的事情,忘记他们还是个孩子。
粉丝们,如果这些都在不久之后发生了,你们会喜欢这样的孩子吗?
把他们变成这样,你们有这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群人YY哪个孩子喜欢哪个孩子,一群人无聊的在网上发布者他们的各种消息和萌照,你这么放肆为了娱乐有尊重过这几个可怜的孩子吗。
你觉得他们喜欢这样网络和各种媒体不负责的炒作吗?
如果你爱这几个孩子就不要去折腾他们了。
默默的关注,停止网络炒作,让他们的热度慢慢的冷却掉吧,这样那些无聊的经纪人就不会再随便的找到他们了,让他们默默的在大众的视野中消失吧,这才是对他们最负责的爱。
许多人都说这五天拍出来的不配叫电影。
我看了以后觉得它可能也算不上,没什么逻辑,没什么主题,没什么情节。
但是它横空出世在大年初一,借着爸爸去哪儿的强大吸引力,在一众烂片扎堆的电影院里,温情牌打得格外出众,老少皆宜。
过年了,大家也就图个乐呵。
既然冯导的莫名其妙的私人定制,都可以称之为贺岁档。
那么,爸爸去哪儿上映大屏幕,又有何不可呢?
我想我是会掏钱去电影院看的。
毕竟太喜欢这个节目,不舍得它的结束。
无疑,这种明目张胆的捞钱行为是大获成功的。
可是,没法用第二次。
新年的第一部电影,得儿然默默流泪和母上大人一起观看了《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同期上映的还有《冰雪奇缘》。
尽管没有创造票房奇迹,这部电影也毋庸置疑的获得了经济上的巨大成功。
仅用6天时间,票房已过4亿。
影片的营养似乎已经不再被看重的如今,捞票儿才是王道,让我们看看这部电影是如何捞票的吧。
“《爸爸去哪儿》的电影拍摄阵容全面升级,不包括航拍设备在内,就动用了23台摄影机,堪称运用摄影机最多的项目。
影片制作团队近500人,后期将从上千小时的素材中精心挑选出最动人的片段。
而电影将全程在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100万平方米的场地内进行封园拍摄,电影中间将有百余种、近20000只动物出现,观众可以看到Angela抱着可爱的树袋熊、清晨有长颈鹿群经过房子窗户、大猩猩来叫宝贝起床等动人画面。
”——摘自幕后花絮从宣传标题可以看出,这部影片的投入似乎很庞大,制作也很精良,但实际上,5组人跟拍起来,吃喝拉撒不播,近千小时的素材起码少了800,剩下的剪辑起来也不麻烦。
再看号称20000只动物出现,其实,在哪个动物园拍,动物都是那么多,毕竟这里动物并不参与互动,这20000的数字概念还不及《战马》里的那一匹马来得实在。
从以上内容,大概就能看出,其实这部影片并没有精良到哪里去,而且制作周期也短,说来也就1个多月的时间。
那为何还会获得如此成就呢?
关键是在其很好的沿用了《喜洋洋》的运作模式。
首先,《爸爸去哪儿》作为一档真人亲子交互类节目在各个平台均获得优异的关注量,也因为其内容的有趣,观众年龄层丰富,可以说是全年龄制霸。
这已经给电影的卖座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其次,影片的小明星具有非同寻常的票房号召力,此观点得儿然是直接拿来主义,比如一个小孩儿喜欢自己的男神天天,那么这么小不可能自己去看,就会叫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就是说,只要节目带动一个小朋友,那么影片获得的将会是起码2张的稳定票房。
最后一点也是比较重要的就是宣传到位,在第一季节目结束,大电影的宣传便铺天盖地的袭来,因为电视的结束和电影的开始连接紧凑,这也意味着影片关注度不会衰退。
这种方式比较亲民,不会吊观众胃口,引起观众的反感。
但是其实,这并不是得儿然想说的东西,毕竟现在的电影市场已经变得非常诡异,好片不一定卖座,重点已在投其所好。
毕竟中国人基数大,越大众的电影,看得人就越多。
本来想用对比的方式来分析影片的区别,但发现这部“电影”的诡异性质,还是换一种分析方式吧。
说起来,这部影片的对比只能与自己的TV档(电视档)比较。
其实不同点也很好找:1.广告,TV版每隔25分钟进5分钟广告,电影版尽管植入广告很多,也很坦荡荡,但并没有插播广告。
2.父亲的单独采访,TV版每集都会有一些对父亲单独采访的片段插入影片,父亲总能很感性的诉说自己的心声,让观众们潸然泪下,电影里将这一环节取缔了。
3.看似竞争的情节设计,TV版尽管每集都在比,但是其实没有所谓奖品一说,而电影版的目标是变身舞会的请柬,可看到最后,其实这个情节就是来搞笑的设定。
在这里,得儿然只敢将影片如此做比,因为这部“电影”,整体透露的都是“我是来捞钱”的目的性,什么未来星,调和油的广告做的很足,投资很满意。
影片片头和结尾由4人制作,估计模型和材质简单到了极致。
较色水平很不专业,镜头与镜头间的色调都不一样导演你知道吗?
演员也根本就没有在表演,因为这只是将真人亲子互动档搬上了大荧幕而已。
《快乐男声》,《中国好声音》都已经出或者即将出电影版了,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我是歌手》,《快乐大本营》电影版,到那时候,也许得儿然也就更不明白广电总局对电影的删选是怎么样的原则了。
总之,这部电影采用《喜羊羊》模式称霸全国,但是却是以一种另类的形态搬上了大荧幕。
抱着放松的心态看绝对也一点问题都没有,但。。。
这不是电影。
电影广告捆绑十几条,票价和3d电影一个价,综艺节目剪辑版就成电影了?这部电影和私人订制一样没上映光广告费就翻利了,靠人气圈钱之作,孩子成了圈钱的工具,呵呵。中国已经忘却了电影的含义,简直是侮辱电影,估计这电影票房不会低,总是有不差钱的人,拿着3d的票价在电影院看着脑残综艺节目。
笑点可以,燃点不够
你来咬我啊
这就是番外啊,果然是钱多人傻速来
跟电视上的一样,但感觉没有电视剧上的那么好笑。
我为什么要花钱去电影院看你们逛动物园?
打五分的摸摸自己的良心!这电影真的值五分?!1分是因为不能打零分!
作为综艺节目五星妥妥的 但是电影 呵呵 一星都嫌多 好意思这么圈钱么
和电视上没神马区别 有点坑
哈哈,看到回放画面,觉得时间过得好快呀!!我娘非要去看,最后还是KTV版的主题曲,全厅大合唱。。。我娘在旁边唱得很大声。。。
人家不过是想进影院图个乐,摆明了是想多看一期节目的。有人却还在这纠结它是不是电影。看完爸爸去哪儿又不是不看其他电影了,高冷谁不会,看本电影难道会降低智商,看本电影难道会变傻逼?有些人着急的跟掉块肉似的。
你们故意不让恬恬顺利拿到三个小星星,故意给整哭,你们太坏了。
室友看的时候看了会儿,拍电影的人傻逼,把钱丢进电影院去看的更傻逼~
开心就好,别太计较。希望五个宝贝都能快乐成长。
一分给小孩子
玩儿不重要朋友才是最重要的。大过年的不就是图个热闹吗。
这就是个综艺节目么,带着电影的马甲
除了呵呵没有话了 小时代与之相比算是佳片~
这也叫电影?
这仅仅是个娱乐节目 我不会去电影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