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片展@上海影城
首先要说明的是,还是有被吓到,以为是黑白电影,但没人告诉我也是恐怖片啊...影片循夏、秋、冬、春,在一年的时间里,讲述已然处于高龄的大学教授「渡边」是如何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走向死亡的。
大家都说(不知道谁说的)死亡之前,人会走马灯地快速回顾一生。
那如果设定是一个垂垂老矣,妻子去世了二十多年,现在独居一隅的一生研究法国文学的男人,在迎接死亡来临的时候,他会挑选什么最深的记忆,他的梦魇如何纠缠不休,他又如何自处,才能坦然(也可以不坦然)地直面死亡呢。
为什么选择黑白电影来呈现这个故事,我想这是大家一定会问的问题。
《敌》的大光明首映场其实是有映后的,但因时间冲突我没买那场,所以不知道是否有观众问了这个问题,导演又是如何回答的。
虽然不知道导演如何解读。
但黑白在我看来是面对死亡的颜色,是从不断累积体验的彩色人生逐渐过渡到要面对死亡的老年所必经的褪色过程。
不仅是年龄,还有记忆。
记忆也会逐渐褪色,只挑选那些我们潜意识中在意的点滴留下来,成为我们的梦魇,挥之不去。
如渡边,便是。
影片为我们揭示了渡边目前的老年生活,早上起床,做简单的餐食(比我吃得好),磨咖啡,坐在书桌前,写文章。
虽然曾经是大学教授,但现在的老年生活是困顿的。
妻子已经死了二十多年,与朋友相聚时,渡边也说着悲观的话,计算存款还能支撑自己到什么时候,说没有一个国家会希望年老又不缴税的人长寿。
家里有珍贵的绝版书又有什么用,自己熟捻法国文学且深受学生尊敬又如何,坚守着每次讲座费用一律十万日元不松口,但也只能在学生的关系下在不甚相关的旅游杂志上连载文章赚一点钱。
影片行至中段,我们才开始思考,到底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哪些是渡边的梦?
幻想和真实的区别是什么?
我们大可以循着逻辑进行猜测,但对渡边来说一切都是真的。
就算他自己也说这一定是梦吧,你怎么会问出这种问题,我的家里又怎么可能有死人。
这太不合现实逻辑了对吧。
但即使是梦,是记忆的残缺,是潜意识想法的放大,又怎么样呢,归根到底,所有生发的想法和幻象都是渡边创造的,这可以是梦,也可以是真实发生的。
对渡边来说,他经历这一切。
这一切就因此变成了真实。
从一封封地删除垃圾邮件,到收到关于“敌人”的邮件,那邮件一开始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但那些句子唤起了渡边心中的恐惧。
潜伏的敌人,不是缓慢前进,而是突然而至。
但死亡不是,死亡潜伏在日常的琐碎中,不断靠近,偶尔将你的一片记忆抽离,偶尔让你疑神疑鬼,直到最后用枪林弹雨,用直升机的轰鸣,用狰狞的人脸将你包围,把你困在最孤独的角落。
渡边在杂间躲藏的时候,他已经意识到了这一定是梦,所以他才拿出棍棒,想冲破这个梦境。
但是他怎么能抵抗死亡呢。
他被击中,被打倒,虽然他输得彻底,但是他直面死亡了。
这对他来说才是重要的,直面后便是坦然,他可以坦然赴死。
他本意就是想在山穷水尽之前自行了断,只是这面对的过程太痛苦,他不敢。
所以他创造了这个巨大的梦境,被围追堵截,退无可退,梦里他死了,现实中他才敢死。
而在其中,我们也了解到渡边的故事,他对妻子的愧疚,他的欲望,以及对他可怜的自尊的践踏。
他通过妻子之口道出,他因为与女学生的关系而被大学提前开除,他对妻子怀有愧疚之情,我甚至怀疑妻子的早逝可能也与他这段婚外关系有关,所以妻子的影子时常出现在他的生活里,他仍然自我安慰般的承诺妻子要一起去巴黎,说着妻子死的早是好事因此不用一起受困顿之苦。
(其中不乏文艺的情话,法语就是为了表达爱而诞生的。
)而在他看来与女学生的美好回忆,其实在女学生看来或是职场骚扰。
对于女学生的几次来访是否是真实发生的,这个我觉得都可以解读。
除了中间沙发戏那次,镜头明显暗示了桌上只有一份餐具,其他几次可以都是真实的。
也或许女学生的确曾经来过,但影片中的女学生来访都是渡边的臆想也无不可。
至于最后一次,女学生说着渡边其实是职场骚扰并且很可怜的话,可以是真实发生的,也可以是渡边潜意识早就知道只是不愿意承认而借学生之口来对自己说的话。
因为对他可怜的自尊的践踏在渡边被年轻女生骗钱就已经体现了。
他自视过高,为自己能被年轻女孩崇拜而沾沾自喜,自作聪明地打开别人的书看到了学费催缴单,于是精准地被拿捏。
而他被骗后,反而没有过多懊恼,而是对这病床前的朋友说自己并不感到气愤。
这是对他可怜的自尊的一次嘲笑,他倒也能够承认he deserves it。
所以,后续女学生对他说的话,不论是真实的还是他想象的,也就都合理了。
其实对于本片,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镜头聚焦于渡边的每次睡醒之时。
有人曾经说过,每次睡觉都是一次死亡,醒来是新生。
而当我直观地看到一个老人的由睡及醒,是如此的疲惫与困顿。
他已经分不清梦境与现实,他每一次的醒来变成死亡的渐进,而梦中才能自由畅想。
影片用一场大型幻象为我们还原了死亡的具象。
迎接死亡,是一场兵荒马乱的战争,我们如何四处逃窜,如何退无可退,如何战斗,最终又如何溃败。
不过最终望远镜里看到的渡边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部非常意识流的电影,成功地将心理的恐惧和压抑的情绪描绘地非常细腻;同时兼具了浓厚的日本味道和法国风格。
1️⃣这部电影美妙就美妙在它将社会学和文学进行了一次非常完美的融合。
同时社会议题也文学化了。
通篇讲述的其实是丧偶老人的高质量生存困境(直接命中我的本科专业常议话题,好亲切)。
这是对国家福利制度的追问(以本国为例,高谈阔论的是以民为本,实际上考察的是人的可利用价值而已。
国家是不存在个体的)〖碎碎念:因此我校我院我专业近期在宣扬孝文化,真的好垃圾好无耻好恶心 还记得几年前还提出第三代养老 中国社工 发展的真的很牛 难以下咽 好一个西方理论 中国实践〗2️⃣男主人公作为退休的法国文学教授,退休后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尊重,反倒产生了生存危机。
连文学出版社现在也不喜欢招募文学生了(而更青睐学经济的学生,真的等同于中国现在搞电影的学院更青睐招募工科生了(文学生态真的恶臭到我一刻都没办法容忍的地步,傻逼到我没办法释怀到一点)。
这是这部电影对社会的另一个追问:文学的生存空间在今天已经恶劣无比。
如果连日本也这样,何况于中国呢?
但是我们必须要拥有西西弗的精神。
搞文学的,真的难以容忍低质量生存,因此连自杀前奏都井井有条、严肃与浪漫。
3️⃣性困境:从某种程度上,东亚共享着同一种文化:儒家文化。
不可避免的是,整个东亚都弥漫着性压抑。
在社会道德的极致追求下,在自我和本我的极端挤压下,我们无法与自身的生理需求和解。
记得以前学老年社工的时候,老师就和我们谈到过老年群体的性困境。
理所当然的,这部电影的主人公被视为了龌龊老头(是这样吗?
我反倒认为,他就是太关注自己的身份和道德了。
否则为什么只是在梦境里出现他的欲望或自慰呢?
)
好喜欢这部啊 我的东京电影节最佳 这个电影很轻盈像是邀请你去精致老牌教授独居的家 一日生活vlog 你跟着男主一起做饭煮咖啡 然后又一起陷入光怪陆离的梦境或者真实 内核想讲老龄化社会面临的问题(这届东京电影节很多电影都围绕着老龄化 不得不承认真的是全世界面临的问题了)敵可以是主角身体走向崩塌 钱也不够 精神崩塌的具象化 在崩塌的情况下 我们人类会趋向于依旧依赖某种stable的精神支柱 包括主角有个很漂亮的传统日本庭园 他自己住和打理很费劲费钱 他也依然坚持丧又可爱 一点光怪陆离又奇妙腐朽 是之前极少有过的观影体验 看得很开心 映后也很开心 见到了79岁的演员中塚京三说今年是他演员从业第五十年了 时隔十一年主演 导演说也许主角最后可没有死哦 结合最后一个镜头 那太好了☺️现实意义的参考是 要让自己有钱有钱有钱决不要老了没钱只靠政府和公司的养老金 保持健康重视健康生活认真规律体检 和外界保持平和积极的关系多出去走走
日本新片展。
还可以的,最吸引人的就是梦中梦。
不过就像观众所说的,此片中“梦境”和“现实”的界限还是比较明确的,没有今敏那么难懂。
这场导演映后还挺真诚的,也给我一种启发,就是有时候也许真的是我们过度解读,也不是所有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是有意义的。
其中一位观众问道关于遗书前后不一致,是不是暗示主角对死亡的态度前后发生了转变?
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好,因为我看电影的时候也注意到了这个转变,而我想的是这也许暗示其中一个场景是梦境。
但是导演的回答是前后遗书并没有不一致,只是前面读了前半段,后面读了后半段…… 原来咱拼命解读的东西是如此轻巧… 还有不知道是不是翻译不太准确,感觉导演很多回答没有答到点子上,比如这个电影看完我第一个想到必然是黑泽清式的“人的异化”,但听导演的意思他是围绕这座古宅呈现的一代代人生活过的痕迹,关于“敌”的隐喻大家也不用过多去解读,你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也许什么都不是……还有一个难民跑上来的镜头,让我想起了也是今年看的山下敦弘的搞笑恐怖片《告白》,突然感觉这种带点搞笑的恐怖情节最近是在日本很流行吗哈哈哈
吉田監督:我從來沒有對“藝術電影”和“娛樂電影”做過什麼區分。
對我來說,我的電影總是希望做到兩全其美,《敵》也是一樣。
就拿這部電影來說吧,我很感激在拍攝過程中我能夠擁有的自由度:和產業裡通常的考慮不一樣,這一次我的創意被放在了最高優先順序那一欄。
在當前的電影產業環境下,儘管有著預算和拍攝時間的限制,能夠如此自由地進行創作,著實非常珍貴,我也感到非常幸運。
https://mp.weixin.qq.com/s/3KaoYVOdl0xnktMgXKZqvQ
如果说《完美的日子》是陽光浪漫的,《敵》就是暗黑寫實的。
四季由夏天開始,就好像人生的下半場盛極而衰。
獨居老人在面對晚年時需要思考的幾個問題:每天吃什麼?
要吃的健康吃的有儀式感,偶爾還能和好友喝點小酒。
自己的財政狀況夠支撐到什麼時候?
要防止被詐騙包括網路上的、現實中的。
如何讓自己過得體面且有尊嚴?
盡量去除自己身上的“老人味”,盡量保持前法語教授身份帶來的體面與矜持,也是吸引年轻女子的最大杀手锏。
秋天是萬物開始走向枯萎與腐爛的過程,身體的機能不再允許自己維持正常狀態,從生理上到心理上:對亡妻留下的壓抑,對新歡的性幻想,對自己和友人的健康,所有的生活節奏在不知不覺間被打亂,無法被重塑的秩序交織折磨著精神,開始醞釀的遺囑是迎接死亡前最後的理智。
被死亡充斥著的冬日,直接走向癲狂。
躲不開的“敵人”還是來了,屠殺,毀滅,紛雜的幻覺被交織被打破,直至解脫。
一筆帶過的春天,是結局,是重生,也是延續。
全片黑白,高對比度的黑白,讓老人臉上的每一條皺紋隨時都清晰可見,光線明暗之間更多了份生死的思考。
中間一段配著重金屬的屏幕字幕混剪非常帶感。
整片劇情從現實逐步走向幻覺,幻覺再推翻所有現實,最後定格在望遠鏡里的幻覺與現實之間,節奏毫無拖沓。
到底誰是“敵”?
死亡?
疾病?
還是人性中的黑暗與可恥?
#BJIFF
#日本新片展#我很努力地在看,但真的看不懂……(以下纯属个人碎碎念)电影一开始,导演用细腻平实的语言切入一个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时不时夹杂着冷幽默,和一些对人生的看法。
就这样持续了很久,说实话看得昏昏欲睡。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电影竟然慢慢地变成了老人的梦境,虚虚实实,分不清真假。
比如,主角到底有没有被骗钱呢?
我真的分不清梦境与现实。
电影里对女性的塑造,我真的很不喜欢,完全就是男性凝视的极致体现。
两位女学生,一个清纯,一个艳丽,无不都是女性形象符号化的呈现。
她们还都与主角保持着一种若有似无的暧昧氛围。
男性意淫在这一刻放到了最大。
但看到了后面,我有点懂了。
因为这就是主角的意淫。
他在自己的梦境里,幻想着自己仍受到女性的欢迎。
两位女学生对他的态度,其实就是他欲望的投射。
正如前面看得昏昏欲睡的日常生活,主角也希望自己无聊透顶的生活能有一丝波澜。
老年人也是有欲望的。
而到了梦境的后面,也相当于主角到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他的幻想破碎,逐渐演变为对自我的剖析。
有不忠诚于妻子的愧疚,有性骚扰女学生的不堪。
就像女学生最后说的,他不过就是一个可悲的人。
但我觉得,有关意淫的桥段,导演有更好的处理方式,确保女性观众不被恶心。
虽有不适,但也有共鸣。
主角曾经是一个法国文学教授,他最开始研究莫里哀等法国剧作家。
身为一个剧女,只要有法语音乐剧过来巡演,就会心甘情愿被割,因此很难不对法国、剧作家这类词语产生亲近感。
吉田大八在映后见面会上透露,拍这部电影的灵感起源于疫情期间,那段时候所有人都行动不便,像极了影片里的老人,于是他就产生了拍摄这部电影的想法。
这段话有打动我,因为虽然看不懂这部电影,但在看的过程中,我因为主角的遭遇生出兔死狐悲之感。
等我老了,会不会比他更无聊、更不堪、更可怜啊。
其实不用等变老,现在的我已经有无所事事地过完每一天的迹象了。
但至少我还能出去走走、看看,强迫自己把每一天过得充实。
但老了之后……映后见面会里,印象最深的谈话,还是导演有关黑白电影的看法。
他说,黑白能无限丰富人的想象力。
确实如此,明明电影没有任何色彩,但看到主角变着花样地做美食,我就很好奇美食到底长什么样,然后根据我的想象填补它的色彩。
所以,这部电影到底在讲什么呢……
#直面晚年,內心恐懼深刻剖析。
2024年備受矚目,日本電影《敵》(Teki),由知名導演吉田大八執導,改編自日本科幻小說巨匠,筒井康隆同名著作。
本片不僅在第37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上大放異彩,一舉奪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及最佳男主角三項大獎,更以其深沉的心理描寫,和獨特視覺風格,引發觀眾對於老年、孤獨與內在心魔深刻反思。
#當日常秩序,被未知打破。
電影圍繞著,退休大學教授渡邊展開。
在妻子離世後,他過著規律而體面獨居生活,每日料理三餐、治學寫作,偶爾與昔日學生相聚,維持著一種,精心構築晚年尊嚴。
然而,這種平靜被一則,突如其來網路訊息打破:——敵人正從北方來起初,渡邊將其視為無稽之談,但隨著這則詭異訊息反覆出現,一股不安的陰影,開始在他心中滋長。
他開始,聽到來自敵人警告,現實與幻覺邊界逐漸模糊。
曾經井然有序生活,被這股看不見威脅步步緊逼,迫使他直面內心深處,壓抑已久回憶、遺憾與渴望。
#直視名為衰老與自我敵人《敵》一片不僅僅,是懸疑或驚悚故事,其核心在於對人類,晚年心境的深刻剖析,與哲學思辨。
對衰老與死亡的恐懼:電影中敵人,可以被視為衰老、疾病、記憶衰退、乃至死亡本身擬人化。
這個從北方來的威脅,象徵著一種不可抗拒、步步進逼自然力量,它威脅著要摧毀渡邊,賴以維生尊嚴與秩序。
電影透過黑白影像,冷靜而近乎殘酷地,呈現了主角在面對,身體機能與社會角色,雙重衰退時脆弱與掙扎。
內在心魔與自我審視:敵人更深層意涵,指向主角內心世界。
它可能是被壓抑慾望、過去悔恨,或是對自身存在價值質疑。
隨著外部威脅的加劇,渡邊被迫進行一場,痛苦自我對話與審視。
電影引導觀眾思考,我們最大敵人,或許並非來自外界,而是潛藏於內,另一個自己。
導演吉田大八在訪談中提到,電影試圖探討,人的兩面性。
現代社會孤獨與疏離:渡邊獨居生活,反映了現代社會中,許多老年人面臨孤獨景況。
電影細膩地描繪了,他如何用日常的儀式感,來填補生活空虛,但當這份秩序受到挑戰時,其內心孤寂,便暴露無遺。
記憶與真實界線:影片巧妙地,在現實與主角幻想、夢境之間穿梭,挑戰觀眾對真實定義。
那些縈繞不去的回憶與聲音,究竟是敵人騷擾,還是主角潛意識投射?
這種模糊性,加強了影片心理懸疑感,也讓觀眾更深地代入了主角混亂而恐懼精神狀態。
電影《敵》,透過一位老年知識分子晚年危機,提出了一個普世性問題:——當我們賴以建立自我認同一切(事業、家庭、健康)逐漸剝離時,我們該如何面對,那個赤裸、脆弱且充滿恐懼自己?
導演吉田大八,以其凌厲的影像風格和對文學文本的深刻理解,將一部被原作者認為極難影像化小說,成功轉化為一場,直擊人心心靈探索之旅,迫使觀眾與主角一同,直面生命終章前,那無可迴避敵人。
敌 (2024)7.82024 / 日本 / 剧情 / 吉田大八 / 长塚京三 泷内公美
用黑白影片呈现这样一个关于衰老、死亡的故事很妙,黑白色彩和随处可见的现代元素之间构成了绝妙的张力。
这是一个关于年迈文学教授的故事,以时间为线索,穿插了大量的梦境叙事和意象,探讨关于衰老、死亡与尊严和欲望、文学与现实等命题。
我个人觉得和川端康成《山音》的意味很像(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川端的书)。
影片节奏交替合理,适时地转换叙事节奏能够很好地调动观众的注意力,配乐恰到好处,很多镜头语言用的非常好,演员功力深厚,可以关注微表情。
总之是很不错的片子,感谢北影节!!
提醒:偶有突脸小心被吓到。
以下有剧透:电影以季节为线索推进叙事,并时时插入时间话语(比如11:45?
)。
据日本学者加藤周一考察,日本文化的时间不同于西方是直线性的,而是循环的。
电影用季节更替的循环很好的呈现了这一点,配合以衰老和死亡叙事,让一个虽然是法国文学教授的故事体现出浓浓的日本风味,折射出作者对老龄化社会中“个人”问题的关照。
都和川端《山音》有异曲同工之处。
电影最初给了蝉鸣一个特写,也会让我联想到《山音》中从夏季开始的叙事。
虽然用了很多梦境叙事,并没有特别强烈和刻意的弗洛伊德式指涉,是我觉得尤为独到的一点。
(当然和梦有关的研究并不止弗洛伊德,但很多作品中的梦境叙事有过于刻意的弗洛伊德味,看多了没有什么新鲜感。
)衰老意味着尊严的丧失吗?
我们该怎么面对“不能像以前一样的步调”去生活,这并不是独属于好强者的命题,其实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挑战。
日本文学文艺中,死亡的叙事往往与一种美学体验相关。
影片中的季节、风景、甚至主角自己自杀时放弃绳子选择了和服腰带(应该是吧)都包含一种死亡美学观。
这种美学观,亦与对于衰老的焦虑有关。
不论是电影还是《山音》都关注了衰老的焦虑(或称死亡焦虑)和年迈者的尊严、欲望和“自戕”。
电影中的渡边虽声称对于活的长久没有眷念,实际上从他拼命摆脱“老人臭”、掩盖自己遗忘某些事的举动、偏要吃最辣的泡菜、在第一次自杀时用幻想打断自己(幻想是欲望的投射)等等,可以看出他其实对死亡存在着焦虑。
渡边一直活在矛盾中:衰老过程中渴望维持尊严和在社会意义中尊严(用处)的丧失、渴望死亡又对死亡感到焦虑的矛盾。
他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在他者视角下的失能,又不愿意承认这是事实。
他面对医生“您已经老了,不能再像原来一样的步调生活了”的沉默,既是这一焦虑的典型体现,也是影片节奏的转折点。
其中,他对(前)女学生(靖子?
)的欲望,是一种象喻。
我们可以思考,他梦中妻子对女学生的态度是曾经现实的折射?
又或是他回忆往事,面对孤独年迈难耐孤独的自己仍然持有这种背德欲望(或者说年迈鳏居的他仍然有欲望本身在他的尊严看来就是一种背德。
只不过前学生作为欲望客体将其具象化了)的自罪感。
年轻与衰老也在此形成了对比,妻子早逝,因此在梦境中出现亦是年轻的,将年轻者作为欲望的投射,是否也以为着对于年轻的渴望呢?
(我个人认为渡边是爱逝去的妻子的,可以观察他的微表情在面对学生和妻子的不同。
)文学与现实在这里也被提出来,渡边遭遇河合饰演女学生步美的仙人跳,步美在这里是另一种欲望的客体(否则她和靖子是重复的)——热爱法国文学的“现在的”年轻人。
在一个“出版社已经不会雇佣文学专业学生”的现实利益至上的时代,教授渴望并享受着来自年轻人的尊敬(与遛狗年轻人和老邻居对比)和信任,仿佛重新回到教书的时候。
然而,文学是用来包装仙人跳的筹码,背后的目的是他微薄的收入。
他享受的尊敬比梦境更像梦境,是一种自我欺瞒,回过现实,他依然是衰老的、被社会语境厌弃的“老人”,他所视为信仰的文学面对利益至上的现实“失语”了、落败了。
同样地,一向拒绝明显是垃圾邮件和谣言的他,终于败给了“敌”,是否也意味着他在矛盾中终于倒向了其中一方?
遗书的改写也是影片一个重要线索。
藏书、藏品、学生们在其中的消失,回归了“渡边”代表的血缘,是一种自我说服的成功吗?
但最后侄子用望远镜看到的身影,似乎又意味着渡边所代表的我们每个人终将面对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可以考究的地方还有很多,衰老者执拗地清除深根地下的杂草、两个编辑的不同出身和主角请他们用茶后两个人的不同选择(这也导致了为什么是这个人出现在梦里)、连载终止后的座位互换(以及这时候主角开始吃那个点心),都是很巧妙的对比。
最后主角的独语,“雨下完就是春天了吧,春天的话,就又能见到你们了吧?
”,我们是否可以重新思考,梦境叙事比重在冬季的部分为什么那么多?
到底哪里,不是梦境?
20250807★天堂电影院观影之日本电影《敌》
这是今年军少到电影院欣赏的第47部电影,也是到天堂电影院观赏的第306部电影,同时也是2016年以来到电影院观看的第883部电影。
晚上有六男五女共十一位影迷一起欣赏了这部日本电影。
这是一部日本独居老人的故事,他是一位退休的大学教授,教法国文学,妻子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去世。
影片前半小时不厌其烦地展现了老头的日常起居,起床、刷牙、做饭,他竟然还做到了每天饭菜不重样,今天煮面,明天小烧烤,后天就煎三文鱼,小日子过得似乎还挺精致。
让人联想到那部追求个人精神世界的日本《完美的日子》。
漂亮的少妇女学生来访,他产生了性幻想,在一个名叫“夜间飞行”的居酒屋他邂逅了美丽的法语专业女大学生,谁知女大学生骗走了他的养老钱!
他一向很自信的健康也出现了问题!
要知道他可是二十多都没去体检了(和他亡妻离开时间吻合,可见没老婆的男人已经很佛系了。
)他的能赚到稿费的连载也停了。
这成了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他产生了恐惧和幻想。
幻想北方的难民要来入侵了!
老头的精湛表演让他获得了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影帝,本片也荣获了最佳影片。
黑白片还是有点东西的,当下敢拍黑白电影的导演都是有点料的,老头好可怜,直到电影上映,他才知道导演用的是黑白胶卷,他直到“死”都以为他拍的是彩色电影。
[捂脸]《敌》精彩台词我要守住演讲费10万的底线。
如果降了,以后倒贴去演讲都有可能。
你还是教法国文学的,都还没带我去一次巴黎。
一旦换成独居退休女教授,一切就都会崩塌,因为老太太不会用“敌”这个ego如此之大的词。我厌倦了自视甚高男人顾影自怜的故事。
不太喜欢,受不了一个男人的顾影自怜。
补标:怀着体验一下顺便看看中岛步的心情在旅游途中抽出时间进了电影院,好消息是中岛步在他出场的那两分钟里确实帅得惊人,坏消息是日本恋老癖男导演拍的惊悚片实在太他妈抽象离奇搞笑了。又及:对于一部室内惊悚片,不去研究建筑结构而大用固定镜头,其实并不合适。
@日本新片展2024 前半段搭建一种社会-个人的生存秩序,引入“敌”这一幽灵意味着进入了现实与梦境之外另一种时间和空间,太黑泽清了。
?怎么标签能是恐怖悬疑的,还以为至少是林奇那种心灵恐怖(。在这个时间段看莫名和北理工那事成了个映照(笑)。这种诙谐混合猥琐的被害妄想老头也的确只有昭和中期那代能写出这风味呢。
黑白影像为影片赋予了一种独特的魅力,让观众沉浸在映像的质感中,更带来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反思
我们总是通过幻想别人怎么幻想自己,来确认现实并获得满足。
生肉。
BJIFF2025-13舒展缓静的画面,穿插梦境中狂奔的镜头语言,又想笑又觉得格格不入的怪异,清晰地狂奔更像是二次元的展现
怕是得了巴黎综合症
学习了~
吉田大八拍得很好,但不喜欢,当然世界上的确存在这种读过书的老登,很会包装合理化自己的软弱无能。
日本新片展,字幕不同步作为轴子很难受。2.5☆。0.5☆加给映后Q&A导演反复提到:你们理解的点是我没想到的or我没有想把xxx放进去的意思。以及最后一个问题导演说“我想最后回答一个有趣的问题,但没想到你的是最难的”(xs,别导黑白片了,导个喜剧吧hhhh
孤独幻想。可能几十年后我也是这样
惊喜、四季告别人世
男人的性幻想一直持续到死到临头
15thBJIFF|梦境翻转实则是通向时间线终点的一条路径。食物的部分非常好,用餐前中后的细致刻画搭建起独居生活的日常(其实如果身体&精神健康,无父母无儿女的晚年简直就是天堂啊),越往后黑泽清一惊一乍的味越重,惊悚全靠音效和闪光灯(主观镜头不错)。讲述老年议题(时间才是人类生命秩序崩塌的真正敌人)当然要比《完美的日子》粉饰太平强得多,但关于解构真实还是更喜欢《听说桐岛要退部》,这部有点故弄玄虚了,内嵌中字就是舒服啊,不用担心字幕的诸多问题。死前没能去成的巴黎死后一起去。
难以理解的神神怪怪。
#15BJIFF# 看完确实被折服了,东京节给这几个大奖的确是很实至名归的。吉田大八的作品一向不乏丰富的文学性,同时在影像空间的建构上也很有想法,这次这个故事虽然并不是很新鲜,前半程退休教授的日常到了后半程逐渐走向一个梦境跟现实交织的境界,一方面展现了主角步入老年后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跟主角这个身份形成互文。“敌”究竟是什么?其实不重要,更多的似乎是在指代人物对于衰老状态恐惧的具象化呈现。用肥皂反复清洗身上的老年味,自发给女生付钱上学结果被骗,面对内心背德的欲望和亡妻幽灵的拷问…越是想证明自己自己仍有价值就越是力不从心。敌人不是慢慢逼近,都是突然袭来的,就像恐惧也不是慢慢滋生的,而是突然降临的。当你连最后一丝的体面都难以维系下去的时候,夏秋冬春,三餐四季,又与自己何干呢?
又是将过去(讲述往事)、现在(时间流逝)甚至未来(恐惧未知)浓缩在同一时空之中:通过夏、秋、冬三个时间节点来引向死亡,同时又几乎全部发生在屋内——最后更是躲进杂物间。常见代表时间流逝的“水”的意向,很晚才在挖井中体现且立马遭到污染,也是一种时间的凝滞。“敌”的概念充满多义:过往战争与当下叠印,面对中老年危机的恐惧,面对未知死亡的恐惧,甚至可以说是濒死体验——死亡前能看到他人看不见的人或物,况且又发生在祖传的房屋内。如果说亡妻作为幻象是无疑的、女学生的真实性是存疑的,那么酒吧女生是否真实存在呢,如果一切皆为幻象,最终推出的则是:整部电影就是男主幻想的文学,他与他人发生的关联都是想象,而幻想正关于内心的探寻;同时整部电影自然也是导演的创作,是封控时期对自我的一次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