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已经限制不了人类了,前有《火星救援》,这一次是《太空救援》,人类的足迹早已经__bk:738at踏上了太空,同时也开始了各个国家间的太空争夺战。
这部电影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讲述的是1985年处于冷战时期苏联礼炮7号空间站与地面失联,美国又即将发射挑战者号,而挑战者号的尺码刚好装下礼炮7号,且同时前往的宇航员是一位曾经前往过礼炮7号对它无比熟悉的宇航员,于是苏联官方猜测美国会对礼炮7号动手,于是紧急派遣宇航员及工程师前往空间站对礼炮7号进行维修。
维修过程中遇到了几重挑战。
首先是多次派去与空间站对接的宇航员都没有实现成功对接,最后不得不找来当初因为声称看见“天使”而退役的宇航员——男主出场。
当然第一次对接尝试失败了(电影都具有戏剧性,第一次肯定不会成功),于是场外指挥他们休息进行近距离检查。
同时场外专家们经过一番计算得出结论他们要以35厘米每秒的速度与同在运行的空间站进行对接才有成功的可能,而这个速度对接不成功,无法制动会造成碰撞,直接会撞毁飞船……就在场外领导打开通讯想要遗憾的通知他们时,男主汇报到“我们对接成功了”。
对接成功
接下来是处理空间站中的冰雪。
当他们进入空间站后,发现空间站被真真实实的冰雪覆盖着,他们需要融化这些冰雪,然后收集溶化后的雪水。
这里的难度并没有很大,但就是这里的雪水造成了线路短路,引发了着火不止烧伤了工程师关键是烧坏了飞船,直接造成飞船坏掉,两位宇航员没办法飞回地面。
空间站被雪覆盖
雪融化后的水滴充满空间站最后,为了不让美国挑战者号得到空间站窥探苏联的技术,决定将空间站击落,带回宇航员,但氧气只够一位宇航员,于是决定放弃主角,场外安排了主角妻女与他的对话。
当女儿问到“你在哪?
”“在天上么?
”“你回来么?
”时,还是挺能引发观众感性流泪的。
而带泪的妻子简短对话的最后那句“回来吧”即表达了她的强烈情感,同时也预示了结局。
当工程师得知他一个人能够返回地球时,决定不能抛弃同伴,一同尝试砸毁传感器。
一开始的多次尝试依然没有成功,此时在场外的领导也拿起了锤子向场外模拟机器上的传感器砸去,以他的胖壮的体格费尽全力也没有砸掉传感器,就在这失望的氛围下,太空中的主角想起小时候和父亲在树林里的夜晚,寒冷的时候链条断了,冷粘度降低,变脆。
于是他们又开始了尝试砸掉传感器,当然这一次终于成功了。
传感器掉了,充电指示灯亮起了。
而最后,也和美国的挑战者号宇航员打了招呼。
场外砸传感器的领导
太空上砸传感器
传感器砸落
充电灯亮
美国挑战者号接下来说说其他亮点。
一是电影中的冷幽默。
电影上来就是几个宇航员在太空进行焊接工作时的闲聊,讲到设计一套装置帮助在太空做爱,此时场外的所有协助工作的人一脸懵逼。
还有主角偷带进飞船的酒,工程师表示这在地球可不行,男主表示外边可没有警察在飞。
在与他们一同进入太空的,还有一个非人类——蟑螂,在地球的话可能立刻杀死它,但在太空,就让它作为第三个宇航员吧。
最后还有一点,男主曾和他的妻子说过,如果自己从太空掉到马达加斯加,当地人发现他,他给他们讲太空讲苏联的生活,妻子问他苏联的生活什么样,讲给她听。
男主说的是“妻子、女儿、足球,和建设共产主义”——这真是太政治正确了!
最后想说的是,画面很美。
首先电影里女士角色很少,也没有多少戏份,但仅仅出场的几个都很养眼。
然后是太空画面,蓝天、融化的雪水、极光,画面都很漂亮,在大荧幕上看一定会更美。
男主妻子
男主女儿
2018新年伊始,国内将引进一部彪悍无比的毛子片《太空救援》。
有人把它与2013年美国那部《地心引力》相比,不过当初地心引力看得很不过瘾,太空救援则是好看得多。
因为,尽管影片里的一切都看上去那么不可思议,《太空救援》却确确实实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
这部电影取材自冷战时期的太空救援真实事件。
“礼炮七号(Салют-7,也是电影的原文标题)”是苏联时期礼炮计划中的最后一个空间站。
1985年,“礼炮七号”突然和地面控制中心失联。
西方阵营趁机大肆报道,渲染苏联无力控制自己的空间站,即将威胁人类安全。
这时候,如果爆破空间站,会如西方所愿,损害苏联国家形象并导致重大的安全事故,这“二十吨重的废铁”所损失的经费自不必说。
总之,苏联政府将当时最有经验的宇航员扎尼别科夫与萨文内赫派往太空查找问题修复太空站。
发射于是,重重困难被一一打开。
首先,电影里展示了令人紧张的首次太空手动人工对接。
从技术角度来讲,这次对接被认为是太空历史上最复杂的一次对接。
两名资深宇航员经过计算之后带有赌博性质的对接,居然成功了。
接下来,打开太空舱,两位宇航员发现了厚厚的冰层。
给空间站加热需要两天,在那种低温条件下,两个人撑不到一周,地面控制中心也产生了两派意见,有立即返航,有继续工作。
这里还讲了个苏联式(冷)笑话,领导说,苏联人民还害怕冻霜吗?
事实上飞行员被冻得发烧,还依旧在坚持修复工作。
第三重挑战是,给空间站加热后,失重的水到处漂浮。
两个人这时的工作就是吸干水,以便作业。
后来发觉问题不在舱内,于是一人出舱检查,发现是传感器被坏了。
祸不单行,飞船失火,舱内的另一个宇航员被烧伤。
这个时候的苏联顶着西方阵营压力,美国报道说苏联宇航员必死无疑,派出了自己的航天飞机,准备对接。
担心被西方偷走技术的苏联自然不答应。
最终,苏联地面中心做出决定,放弃空间站。
但氧气只够一位宇航员返航,另一位将在空间站被击落时牺牲。
而义气的宇航员却拒绝放弃同伴,展现出人性的伟大。
二人决计绝地求生,出舱砸掉传感器外罩,在空间站飞到地球背面的极寒之下,金属变得脆弱,终于两个人将被撞弯的传感器砸掉,奇迹地修复了太阳能充电系统。
这时颇具煽情的一幕是,美国飞船也绕到了苏联空间站附近,冷战下的来自敌对阵营的双方宇航员互相敬礼致敬,超越了意识形态,毕竟,从宇宙看人类世界是那么渺小。
Salute
Салют这部太空灾难巨制还原了人类历史上公认的太空救援奇迹。
影片中的美丽浩瀚太空与苏联空间站以及失重感非常值得一看。
在主线故事之外,也有几个有意思的地方,电影没有过多渲染。
首先是非常出名的目击“天使”事件:1985年7月,也就是电影所讲述的太空灾难发生前不久,礼炮七号的导航员遇到一队“天使”。
他们看到了七个巨型的人型物体,有翅膀,身上带着薄雾似的光环,发出强光。
无神论苏联政府对宇航员的报告当然非常不满意。
在电影中没有“天使”的镜头,只以宇航员在蓝关照射下的惊异的表情来表现了这一事件。
礼花7号走私亚美尼亚白兰地:那时的苏联有禁酒令,然而少量酒精对于外太空的宇航员来说还是有好处的,可以缓解压力。
私带酒类上飞船有各种各样的办法,比如在升空前一周进行减肥,就可以把相应重量的白兰地和酸黄瓜藏在宇航服里带到太空去了。
电影里两个宇航员喝酒的桥段也非常有趣,在失重状态下,两个人抖出一滴酒,再一口吸掉。
吃了这口酒另外,不知是否也有事实依据,电影中,空间站里还偷渡进来一只小强。
宇航员开玩笑称它为第三位宇航员,鉴于地球老乡的身份,没拍死它。
老乡你好继承了苏联太空竞赛遗产的俄罗斯,只用了四千万预算就拍出了这部特效跟好莱坞抗衡的片子,据说其中有40分钟的戏,毛子是简单粗暴地真去空间站拍的。
其实电影一直是国家实力和意识形态宣传的一部分,很是希望有钱拍大场面的我的祖国什么时候也能拍些太空题材的片子。
另外,插曲都是当时苏联著名歌手的流行歌曲。
两个人修复了空间站时,有大笑的那段歌曲是Алла Пугачева1975年发布的Арлекиноhttp://www.xiami.com/song/xLvGVDb22ff?spm=a1z1s.3521865.23309997.2.adtkBx结尾处是 Владимир Высоцкий 1966年的 Корабли постоят и ложатся на курс https://y.qq.com/n/yqq/song/001YZQba4QVYrM.html---参考:礼炮七号起死回生困难重重,太空冰窟滴水秒冻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82756473440290403&wfr=spider&for=pc宇宙"走私":俄罗斯人是怎样把酒带上太空的?http://war.163.com/17/0715/10/CPCN4873000181KT.html------如果还不过瘾,可以再看看这一部,人类太空第一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093201/
公众号:穆尔登格
给战斗民族结结实实的给四星,一个太空片把人看哭了两次。
终于跳出在打怪兽、拯救全人类话题,重点是真实故事改编:飞船和空间站对接时比电影里的还艰难,据说根本就没提前试过对接,到了太空里才发现这个空间站居然是转动的,还这么快…
每次选择都可能没有归程 地面模拟对接台词说“动作温柔点,就像和姑娘谈恋爱一样” “可我从没和一个转动轴的姑娘这样谈恋爱啊”
划破天际 明亮如星
据说有一段拍摄是使用了真实的太空取景当我们选择慢速对接失败时,反过来想,那么同步速度对接呢?
机械师维克托讲真是再也不想和舰长合作了钦佩战斗民族的勇气和一身熊劲,为人类宇宙探索打开了明亮的希望。
汗水湿透衣背 当我们面临生死选择时,真的会那么心甘情愿放弃再见亲人爱人一面的机会吗?
原则是“舰长最后离开”,想起读书时学过的美国挑战者号升空爆炸,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很难过,预先知道的离别和死亡会更难以面对。
所有工作人员默契选择出去,给一家三口最后的时间
爸爸在天上修东西 修好了就回去了
梦境最可怕莫过于和现实重合舰长弗拉基米尔在没有临危受命前,接到朋友电话说做梦梦到他因为缺氧死在了空间站里。
生命就是这样脆弱,命运也会愚弄人间的普通个体,没有遇见还不会那么可怕,巧合到一起就会将恐惧放大,让悲痛扩散。
生命离别之际仿佛再次看到天使
问题解决后那种生的希望也在天使光芒里变得舒适柔和
美国宇航员的致敬是为了全人类的太空探索发展史
这一刻没有国度差异和种族歧视维克托那句“我该怎么向我的孩子解释。
我该怎么向你的孩子解释”令人肃然起敬,没有反面角色的战斗民族+五千万成本,也向人类探索太空步伐中所有奉献者致敬。
据说真实的礼炮七号修复场景图。
打盹的不行还驴唇不对马嘴,祝好梦。
后续再完善。
整部《太空救援》电影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除了国家之大义,就是两位主角之间的兄弟情谊了。
在这样浩瀚无际的宇宙里,宏观的家国情怀之下,这样落在主人公身上的小小情感仿佛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在这样历史洪流之中,小人物之间的兄弟情才显得弥足珍贵。
两人的第一场戏是在湖中边钓鱼边饮酒。
原本是很惬意的时光,被给维克多的宇航员通知而打断,面对维克多的喜讯,弗拉基米尔讽刺地说:“你甚至都不是一个真正的宇航员。
你从来没在太空舱外活动过。
你只是一个穿着太空服的工程师。
”然而这句话在两人在太空中齐心协力解决问题之后,维克多却拿弗拉基米尔的这句话调侃自己。
有时兄弟情就算这样,不会太计较,不会太往心里去。
弗拉基米尔是个敢想敢干经验丰富的宇航员,而维克多却是个心思缜密谨慎细致的工程师,两人的角色设置有点“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意思。
在弗拉基米尔一股作气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对接任务之后。
虽然任务完成了,维克多还是气他的冒险和不听劝告,说:“神经病都没你疯。
”“我拒绝和你继续这个任务。
”而弗拉基米尔却轻描淡写地说:“你有的选择吗?
”这也为两位英雄增添了一分生活气息,他们也有普通的情绪,会生气,会闹别扭,就算在国家大义面前,人也不是机器,他们仍然有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想法。
而在惊心动魄的太空舱内爆炸之后,弗拉基米尔在面对烧伤的维克多时说的却是“你看起来晒得很黑啊。
”但在与地面无线对话中他却说“我很担心维克多。
”而维克多在缺乏止痛药和吸入大量二氧化碳的情况下幻听到了对接的声音,幻想美国人来拯救自己了,不顾弗拉基米尔的阻止要去强行打开舱门。
为此弗拉基米尔头上重重地挨了一记灭火器,可他仍然安慰维克多“都是你想象的而已…我也一度以为我看到了天使,但是并没有…”他们会与对方争吵,会讽刺会闹别扭甚至大打出手,但是心里还是担心着兄弟的。
只是羞于表达,不善言辞。
在随着故事的发展,情节的推进,二人的兄弟情谊和羁绊也越来越深。
于是,在指挥中心说:“只能带你们一个回地球”之后,弗拉基米尔说的是“再见”。
他很快地做出决定,将活下去的希望交给好兄弟维克多。
之后镜头由远至近慢慢摇到弗拉基米尔的脸上,他惬意地双手抱头仰躺着,一副悠然的样子好像在享受莫斯科的阳光,而这时船舱内冰冷的灯一如当年天使的圣光,他在这样纯净的光线直线慢慢地闭上眼睛,回忆起和妻子的对话。
这个镜头几乎让我快要忘记这是一部太空题材的电影。
这里传达出了极强的宗教感和救赎感,震撼人心。
可是就在与妻女的对话之后,弗拉基米尔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决定,他仍然希望维克多活下去。
这不是简单的“家庭和兄弟之间你选择谁”这样的问题,而是“你自己的命和未来相比,你会选择牺牲自己而让兄弟幸福吗”弗拉基米尔在享受完自己最后一根烟之后,告诉维克多是时候驶离了,嘱咐他给自己注射止痛药,手动离舱等等。
如果这是普通的英雄故事,这里似乎就该画上句号了。
然而这是前苏联故事,它时时刻刻不透露着一种旧时代的张力和人情味。
所以维克多拒绝了,他说:“我不想独自离开,如果我一个人返回,我该怎么向我的孩子解释?
”所以两人齐心协力,抱着必须活下去的决心,在最后一刻打破了外罩,赢得了胜利。
在茫茫宇宙之中,两人望向地球上的璀璨星火,以父亲的身份聊着,聊着自己的女儿自己的家庭。
这种既是队友又是挚友的兄弟情谊正是整部电影中最引起共鸣最值得动容的情感。
一.太空救援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失控的7号空间站!
1985年2月“礼炮七号”空间站失联,前苏联航航天地面中心完全失去对其的控制,没有选择,苏联当局被迫派遣航天员Vladimir Dzhanibekov与航天工程师Victor Savinikh前往太空站进行维修。
“真实事件”改编作品的要义就是真真切切!
实实在在!
用最真实的情感表露激发观众内心的共鸣,使人感同身受。
Victor与待产妻子的爱情表露、Vladimir与妻子、女儿的亲情流露、Victor与Vladimir的情同手足,展现的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二.太空救援的俄式风格典型的俄式电影,简陋的电影风格,冷色调的画面,真实到肉体的情感,旧门框大玻璃的建筑物。
还有真实情感的流露,爱情,亲情,友情,勇气和担当。
对俄式风格的幻想就是简单,粗暴,拳拳到肉的真实。
这两点就已经让《太空救援》和《地心引力》《火星救援》区分了开来。
在太空喝伏特加的宇航员
用锤子砸掉空间站的零件
粗糙的电焊把太空服扎穿虽然同是太空灾难片,但和美轮美奂,精致酷炫的美式太空电影很是不同。
看这部电影之前,最好是能对相关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虽说电影必然带有艺术化的加工,但是依旧也是反应出了这一历史事件的面貌。
如果把他当作一部科幻片来看,可能不是那么精彩,但当你知道它的背景,知道它真实的故事,那么一切就会变得不一样一起来。
在此之前,其实对苏联了解不多。
关于那一轮的太空竞赛,关于冷战,仅限于一些书本上的描写。
但当逐渐了解了一些相关的信息之后,越发觉得苏联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家。
苏联人的勇敢确实让人敬佩。
总体来说,影片还是比较精彩的。
小高潮小问题一个接一个。
尤其是对于一些太空画面的处理,真的是美到让人惊艳。
这和那些大制作的太空科幻片有所不同,因为看片的人知道,这是“真实”的。
尤其是在现在的观众已经看过那么多近地画面之后,还能做到让人惊艳实属不易。
被损坏的礼炮七号飘荡在太空中
搭载着两名宇航员的发射器,冲破云层
太阳、地球、飞船
旋转着的礼炮七号
拍的不错,很真实,那些说没有高潮的麻烦去看纯科幻电影,这个电影是根据现实改编的,没有你想要的高潮。
还看到有说最后才想起来用锤子砸不符合情理的我说要么就是看电影不认真要么就是智商是硬伤,下面做了个一摸一样的模型,工作人员用锤子试过了,但是没成功,最后我们也看到了,所以指挥部没有让他们砸,让他们选择活一个人,但他们没答应,要么一起生要么一起死,他们把决定也反馈给指挥部了,所以才会出现后来仍然要摧毁空间站的决定,他们唯一的希望就在传感器上了,所以决定最后试一次,不行就一起死,指挥部唯一算漏的就是低温环境下金属变脆,他们成功破坏掉了保护套。
还有说最后敲掉人没飞不符合物理原理的,没看到在脚下装了个固定平台么,还用绳子绑住了,这怎么飞?
总之一句话,看电影多用脑子想想,这电影拍的很棒,特效完爆国产电影,四星肯定值的。
今天就给大家讲一部俄罗斯大片《太空救援》。
虽然成本根本算不上大片,但是剧情和效果绝对可以媲美好莱坞。
而且俄式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国人看起来可能更对胃口。
具体细节有待各位读者亲自去开发。
扶好坐稳,准备出发。
【严重剧透 不喜慎入】两名宇航员,在苏联礼炮号太空站出舱执行维护任务。
一男一女搭配,干活并不是很累,再加上背景是从太空中俯视碧蓝的马尔代夫,画面一片安静祥和。
所有的声音都只能来自与对方,包括焊接时的滋滋声,也要靠人工配音,才能脑补出来。
对于航天来说,各类焊接都非常重要,尽管听起来很蓝翔,但其实高科技含量十足。
比如我国航天第一高校哈工大,就有一个院士云集的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
舱内还有第三个宇航员,他一边打游戏,一边催促在外面搞焊接任务的男女宇航员尽快返仓。
就在这时,由于焊接点上有一个很大毛刺,扎破了女宇航员的手套,宇航服随时可能泄漏,这在外太空非常危险,随时可能缺氧休克,必须立刻返仓。
在男宇航员的沉着冷静的帮助下,女宇航员顺利返仓。
就在男宇航员即将返舱的最后瞬间,他看到了一道令人着魔的蓝光,几乎魔怔了。
返回地球之后,面对航天医生的询问,他说这是一道无法用物理定律描述的光,甚至有可能是天使?
这种说法对于苏联宇航员的职业生涯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果然,组织判定男宇航员不适合服役,直接让他退役了。
退役后的他,尝试适应老婆女儿热炕头和抽烟喝酒的日常家庭生活。
但天公并不作美,让太空碎片击中了苏联的礼炮号空间站,暂时空无一人的空间站陷入了瘫痪状态,连重启都没有用……礼炮7号的指挥官报告给了苏联国防部。
接下来男二出场了。
男二是一名替补航天员,虽然没上过天,但他是杰出的航天工程师,他老婆目前身怀六甲。
世界各国争相报道礼炮7号的事,都很焦虑。
美国说如果苏联处理不了,他们也会自己想办法。
苏联这边当然也在紧急开会讨论怎么办。
国防部说,美国计划在22天后发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载重20吨,货舱尺寸是15米×6米,跟礼炮7号完全吻合。
还有更巧合的,执行挑战者号任务的机组里,有一位新成员,他和男主一起在礼炮7号执行过任务,而且俩人私交也不错,对礼炮7号非常了解。
在冷战的形势下,绝不能让美国用航天飞机把礼炮7号给弄走了。
如果真发生的话,那将是奇耻大辱,而且是侵略行为,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大战将一触即发。
最差也是苏联自己把礼炮7号炸掉,但那样形成的碎片和残骸也将占据轨道,破坏同轨道上的所有卫星,让苏联的航天事业倒退十年。
目前的最优解,就是派宇航员上去死马当活马医,这个方案最大的难点是:在轨道上和失控的空间站完成精准对接。
能修好固然好,修不好也可以将其拽下来,再坠毁到海底。
于是,苏联电视上就出现了这样的报道:目前礼炮7号运行良好,由任务中心远程遥测控制,目前处于无人值守。
男主在家带娃,接到陪老婆产检的男二的电话。
因为男二看到新闻报道上提了礼炮7号的运行状况,作为一个候补宇航员和出色的航天工程师,他觉得此事很蹊跷。
然后两个人约了一起钓鱼,品酒闲聊,拌嘴逞能,不在话下。
在湖中央,两人突然被岸边的人喊回,召唤他们去指挥部。
指挥官问男二妻子预产期还有几天?
男二一手拿着鱼竿没地方放,一边回答说还有四天。
指挥官告知他有发射任务,男二早已经猜到的这事,还提前做了体检,但此时却也故作镇定,假装一点儿也不知道,然后压住笑容满口答应了。
这就是好莱坞拍不出来的俄式文化。
但指挥官提醒他说,这次不是普通的任务,礼炮7号已经失联了,情况不明。
男二接着问道,那谁是这次发射任务的组长?
旁边的指挥官问,你想跟谁合作?
男二毫不犹豫地说男一。
指挥官流露出了感动且无奈的表情。
现在大家都比较了解了,正常情况下机组共有三个人,但这次他们决定拆掉一个座椅,把配重匀给燃料、氧气、水和食物。
更重要的是,万一发生不测,也可以降低伤亡损失。
说得更直白点儿就是两条命比三条命好。
前面说过,这次任务最大的难度在于和失控的空间站完成精准对接。
所以,各大知名宇航员高手们都被叫来在模拟器上尝试对接。
谁能完成,八成就会选谁上天。
但是很遗憾,没有宇航员能完成这个高难度动作,包括指挥官自己。
因为实在选不出合适的航天员上礼炮7号,指挥官不得不想到了被禁飞的男主。
他们在加油站碰到了,其实男主前一刻也在偷偷开车练习对接的场景。
在几句冷峻的对话之后,指挥官和男主达成了男人之间的一种默契:指挥官说他可以让男主上,同样男主说他可以办到。
就这样,在男主和男二跟妻子温存话别之后,成功地来到了天上。
在一番摸索尝试之后,男主果然不负众望,虽然出了一点格,小冒险小叛逆了一下,但确实奇迹般地完成了超高难度的精准对接!
这里出现了一个小细节,对接完成后准备进入空间站的时候,指挥部命令男主在外面等,让航天工程师男二进去,万一发生不测,男主还能操作返回地球。
航天任务就是这么残酷,每一个任务都有一定概率是薛定谔的鬼门关。
所以男二在进空间站的时候说:如果我有不测,请把我投入印度洋……空间站里面铺满了一层厚厚的冰霜,在确认没有大事时候,男一也进来了。
应该是水箱爆裂了,尽管他们有十天的食物,但修起来也很难。
光是融冰就需要两天时间,而且还要保持体温,不能长期在冰冻的环境中工作,地面指挥部几乎快要放弃了。
但男主对指挥官说,来都来了,就这么回去?
于是,航天医生建议再给两天时间,而指挥官给了他们五天时间修理。
地面上各国对此事都大肆宣扬,甚至说苏联的空间站内有核武器。
同时,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也准备发射了,而且货舱是空的,摆明了就是去装礼炮7号的。
男主和男二手动调整了空间站的角度,让太阳能电池板对着太阳,接上了电暖气。
像地球上的冬天一样,空间站的冰逐渐融化,形成了大量露水状的大小水滴,他们又开始紧锣密鼓地清理水滴,气氛一度欢快轻松。
但是在长期低温和劳累的情况下,两名宇航员都发烧了,38.2℃,但都瞒着对方强撑着。
就在这时,男主竟然搜罗出来一袋酒,两个人共饮了两珠(杯)。
更神奇的是,他们还发现了一只活着的蟑螂!
在地球上人人喊打的蟑螂,在太空中竟然成了宇航员口中的“同胞”、第三个活着的家伙。
缓过一口气后,他们准备给电池充电,让感光器自动调节太阳能电池板的方向,然后逐步驱动各类设施。
然后并没有什么卵用,太阳能电池板纹丝不动。
后来他们从照片中发现,空间站外面的感光器的遮光罩变形了,挡住了光。
于是男主就出舱做检查,果然看到了陨石的划痕和遮光罩的问题,这就实锤是礼炮7号这次停摆故障的主要原因了。
扭曲变形的遮光罩铁皮很厚,在太空中几乎是没办法凿开或者取下的。
然后百密一疏,之前由于有一滴隐秘的水滴穿过连接仓进入了飞船里某个重要的电源里,引起了短路。
就在男主出舱检修的时候,飞船里面竟然着火了!
继而引发了爆炸,把男二炸出了舱……生死未卜。
画面切换给了四个女人:男主的妻子和女儿、男二待产的妻子、被男主救过的女航天员。
失联九小时,地下指挥部已经陷入了绝望。
就在这时,信号竟然联通了。
男主和男二状态还行,男二受了烧伤,但吃了药之后情况还可控,只是飞船基本上都被烧毁了,简直是按下葫芦起了瓢。
最关键的两个致命损坏是:氧气站被毁了,太空船控制面板全烧毁了,这样就不能用飞船的动力让空间站返回地球了。
同时,美国的挑战者号已经在地面发射了,情况迫在眉睫。
国防部和军方说要击落礼炮7号,坚决不能落入美国人手中,但指挥官为两名宇航员争取了三个小时,开展营救计划。
就在这时,男二因为缺氧加上吃了药,产生了幻觉,竟然要打开舱门,跟拉他的男主扭打了起来。
地面指挥部经过测算,给出了唯一的方案:由于剩下的氧气只够一个人返回,所以两个人只能返回一个。
这是一个伦理难题,按道理船长必须是最后一个放弃船的,男主就是空间站的船长,所以返回的只能男二。
这个道理男主也明白,接到指挥官的单独通知之后,淡定地问了一句,国家队的足球比赛战绩如何?
开始进入了接受自己临终时间的贤者状态。
指挥部让女航天员通知了男主的妻女,可以到指挥部跟男主通话。
男主的妻子大概也知道兹事体大,也是异常冷静,带着可爱的女儿跟男主说了些话。
指挥部在场的工作人员都不忍直听……气氛悲到了极点,大家都带着愧疚之意,目送妻子走出指挥部。
指挥官忍受着巨大的道德压力和理性无奈……也绷不住了,抄起一把椅子扔向办公室的玻璃窗,算是一种发泄情绪。
与此相反,挂掉电话后的男主,竟然在空间站里淡定地摸出并点燃了一根烟!
并且潇洒地吞云吐雾起来!
这可是在空间站里啊!
这画面唯美了!
这是我心中的全剧第一镜头!!!
男主一边抽烟,一边跟男二交代“后事”。
男二也是令人尊敬纯爷们,他告诉男主他自己是不会走的,他们应该拼尽全力出去凿开感光器的外壳,做出最后的努力。
一旦感光器和太阳能电池恢复功能,氧气再生器就可以工作,他们可以慢慢等救援。
但这一招太险了,一旦失败,两个人就都没救了。
男二淡定地说,别傻了,我是不可能自己回去的,我回去了怎么向我的孩子你的女儿解释?
尽管男主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内心非常感动,使劲捏了两把男二的肩膀,这是纯爷们之间的生死之交,过命的兄弟!
两个人一起带好了工具一起出舱了,在空间站外面架好了台子绑好安全带,一个人扶着另一个人用尽全力用锤头砸感光器上的铁罩。
然而,非常结实,在太空中穿着宇航服本来就用不上太大的力气,而且运动和出汗会加速氧气的消耗,当时也没有机械臂可以辅助用力。
数次敲击之后,铁罩子仍然纹丝不动……一直到黑夜来临,温度急剧下降。
正常情况下宇航员是不能在晚上在外作业的,气温骤降太厉害,而且空间站没有太阳能的支持,发生意外了也很难处理。
但是两个好哥们就坐在空间站外面聊天,一起面对远处地球上的万家灯火和绝望的宇宙,他们也看到了极光。
突然,男二想起一个道理,温度极低的情况下,金属会变脆,这个时候也许有机会敲掉那块该死的金属遮光罩。
于是两个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在零下100℃的太空中再次向金属罩发起了冲锋!
地面上的指挥官也没有闲着,在地面模拟的物理孪生上,也使尽全力用锤子敲打那个孪生的金属罩。
一方面是对宇航员的处境感同身受,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无奈。
天上地下,同时有两把小锤,就在这绝望的氛围中,不断地敲着、敲着、敲着……
时间有限,一旦太阳出来温度回升了,把金属罩敲下来就更没有希望了。
小科普一下:空间站上的一昼夜,只有90分钟。
最后就在太阳升起的那一刻,那该死的金属罩还真被男主硬是给敲下来了。
随即,感光器恢复了正常工作,太阳能电池板也自动找到了一样的方向,空间站内的设备几乎都恢复了正常工作!
这惊人的一幕,刚好也被飞上来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看到了,双方都给对方致敬了。
最后,他俩一起看到了那道蓝色的魔光。
Happy Ending
OWOM一周一影观影团2020.8.3本片根据1985年苏联“礼炮7号空间站”维修真实事件改编。
故事或许不复杂,但其中对火箭发射、太空景色、失重水滴的还原是相当精美的;另外对太空英雄的刻画、政治博弈、互助情感的描绘也很能打动人。
说些延伸感想。
太空事业是人类的伟大追求,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革命性尝试。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对于一个人来说,这只是一小步;但是对于人类来说,这却是一大步。
”第一次人造火箭,第一次卫星升空,第一次载人发射,第一次太空漫步,直到第一次人类登月、太空维修以及近期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都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人与自然跟深刻认知的实践和对自然、地球、宇宙更深的爱。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王羲之此句并非为了突显自觉人类之渺小,而是更清楚自身有限定位与无限追求;自认为德尔菲神庙所言“认识你自己”远远不够,除了认识自己、他人、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之外,对于物质世界如宇宙观的树立亦相当重要;正如在李世民“三镜”之上,我认为还可有三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心为镜,可以观善恶;以天为镜,可以照来去;以空为镜,可以度甘苦。
“希望是一颗永恒的钻石。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昔有夸父逐日,今有英雄太空漫步,未来则人人皆心怀星辰大海。
p. s. 1969年7月20日【人类月球日】
看过目前最惊艳的一部太空片儿!
在昨天刚刚看了地心引力,也是讲太空救援的,但是相比这部还是有差距的。
这部救援片是俄罗斯拍的,在美苏冷战时期一个空间站失去联系,两名宇航员要去解决很艰难很棘手几乎做不到的对接任务,以及对接成功后礼炮7号火灾引起的设备问题。
在短短的100分钟里,宇航员面对了数次的生死抉择:第一次是请经验丰富的男主复出执行对接任务,这就要克服自身旋转的空间站和飞船间的相对位置,需要找到合适的速度和角度,而在理论上轨道高度决定速度,并决定对接瞬间,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二次是在给结冰的空间站解冻时,因为极寒两个人严重发烧;第三次是空间站短路着火后维克多被烧伤神志不清出现幻觉;最后一次是氧气不够两个人返回地球而必须只能有一个人牺牲。
这四次生死抉择构成了电影的主要矛盾和推进剂,每次危机的解除都将故事引向新的高潮。
在宇航员执行任务的同时,电影中对友情、亲情和生命的也下足了笔墨。
男主是苏联经验非常丰富的宇航员,维克多则是一名工程师并参与涉及了7号大部分仪器。
在一起钓鱼时男主抱怨维克多没有出过舱不算真正的宇航员,维克多听着他的抱怨没有说什么。
在指挥室问到维克多想和谁一起执行任务时维克多推荐了男主。
因为维克多理解男主心中的渴望。
对太空的渴望。
同样,两名宇航员都有家庭。
在上太空之前妻子的反应都是一样的,焦虑,担忧,害怕失去最爱的人。
维克多的妻子到了预产期即将生产,这也是电影的一条暗线。
在二人最终维修好7号的时候地面传来他喜得女儿,无不振奋着每个人:在本要牺牲的时候却获得了新生,诞生了新的生命。
我想这是电影对打动人。
电影中绝美的时刻有两个,一个是男主得知无法返航在空间站缓缓闭上双眼,恢弘的音乐衬托着,把生死和平静的矛盾冲突合而为一;第二幕是二人在空间站进入黑夜一起看极光,把大气,恢弘,宇宙的浩瀚和人不屈意志的坚强展示的淋漓尽致。
绿光在电影中也多次出现,具有十足的象征意义:希望。
绿光就是希望之光,二人一起在最艰难的时刻,抓住了希望,获得任务的胜利,此时绿光再次浮现并作为电影的结尾。
摄人心魄,开阔无比!
绝美的视觉带入和浩大的音乐从感官层面给我们带来极佳的观感,在生死抉择之中讲人的精神展示的淋漓尽致!
看完只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在浩瀚无比的宇宙中,无数灵魂得以飘荡,无数美好在这里存留。
就像我现在看完这部片子一样,peace
1985年苏联,20多吨的礼炮七号在除夕出现意外失联,因为处于冷战时期,考虑后决定派人员上去修理,经历了人工对接,机舱内部结冰排水处理,恢复太阳能板。终于修好,才知道当时的冷战阶段苏联的礼炮计划,1971年悲剧的首次人工回归。原来在195X年人类就可以离开地球触摸宇宙了。另在影片中看到湛蓝的地球 全片感觉人类的智慧真的了得 能制作出这么精妙的仪器 能计算出各种人工对接的可能性数据。
一般般吧 节奏很慢
剧情简直弱智!人物也弱智!最后还搞个世界和平!
呈现的科幻感和特效技术还不错,就是在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基础上刻意加大了剧情冲突,如初次对接失败、空间站失火、供氧只够一人存活等等。但结尾还是有被美方宇航员隔空敬礼的一幕感动到,无关种族国籍阶层,实现了人类探索浩瀚宇宙的关键一步。
一路快进,无爱
从拍摄制作到价值观都被西方政治正确mind fuck的三流产品。某版的推荐品味不堪过目。
8.0/10 分。不错的片子,据说才花了4000万。比咱们天朝某些宣传动辄上亿几个亿的“大片”强多了。。。
看的时候心里特别紧张。
大锤80小锤40 吃我一社会主义大锤
实际上整部片的紧张氛围都没能营造起来,所有剧情和人物都在围绕人工对接礼炮七号转,然而这段剧情并没能承担起整部电影的核心结构,很多感情戏都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地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配乐时时刻刻都在提醒你,这段该紧张了。背景归背景,电影归电影,电影本身质量就是一般。
5
依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独到性摆在那里了。
60/100 每次看到好莱坞利用强大的文化作品话语权把俄罗斯宇航人(甚至是绝大多数俄籍角色)塑造成冰冷古板的形象时,我都好奇,俄国自己的航天题材的电影会如何应对。这个模仿好莱坞类型片显然不是最佳的回应方式。
果然改的有点假。
老毛子是不怕寒冷的!
剧作其实还是偷懒了,为了整体不断制造困难把主角逼入绝境,片子到了后1/3才抛出砸掉传感器就能拯救空间站,而且宇航员二话不说就去砸了,导致最后来一段强行煽情和强行高潮,确实令人难受。真实故事改编的好处在于让更多人知道苏联那个年代是这帮人创造了航空的巅峰。一部非常类型化的太空灾难片。
不会因为是真实事件改编而带有更多敬意,致敬的是宇航员,不是所拍摄的电影。从类型的角度来看,技术主义的大国宣传片,层次比中国高很多,但是作为一个外国人我能对这部国家宣传片能有多少好感?这部电影就是一部留给大多数人纪念的作品,好多次都差点睡着了。
说低配版《地心引力》+《火星救援》都委屈了这片子,真没想到俄罗斯的太空片已经能与好莱坞比肩。在一波三折的类型化叙事中,勾连起美苏冷战星际争霸的历史。除了高度写实的舱外行走及空间站修复工作,更有人类面对无垠宇宙的孤独和诗意。而我国航天题材还停留在《飞天》???这差距绝对不止十年……
3.5;基于真实事件本身具有的惊险性,明知结局仍保持悬疑,静寂太空里清晰可闻的心跳与呼吸,制造了屏息凝神的恐怖回声;太空舱内的水珠美极,环形镜头犹如重回地心引力;比起中规中矩的救援及家庭戏,有趣的点是冷战巅峰的美苏对峙,那个时期的太空争霸氛围的确能催生出出色的科幻片。
地面戏都挺难看的,太空部分还好。这个电影真的非常认真在解决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