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伊诺,永远是黑色,穿梭于陌生人的葬礼,没有车子,有一个鬼魂朋友,辍学,初见安娜贝克时的敌意和抗拒,似乎在生的世界里,他总是不合时宜,穿着不合时宜的衣服出席陌生人的葬礼,跟别人总是说着不合时宜的话,一个经历过死亡的人,毋庸说留恋这个生的世界,倒不如说是更向往死。
安娜贝克,永远是彩色的衣服,喜欢画画,脸上总是回头瞥见伊诺是挂在脸上的温暖淡然的笑容,她告诉伊诺衣服不合时宜,她帮伊诺在葬礼上解围,她从不会吐露治疗的痛苦,她不想死,她珍惜在生的世界里活着的每一天。
两颗悸动的心,似乎在现实世界里都无处安放。
伊诺,向安娜诉说死的经历,跟鬼魂朋友的老天;安娜,向伊诺介绍鸟类。
一个似乎在描述死后的世界,一个在描述活着的世界。
伊诺,体会到了生的快乐,在安娜的葬礼上,他不在穿着黑色的衣服,脸上浮现出安娜一般的笑容。
安娜,在通往死的路上不在惧怕,因为有伊诺的陪伴,体会到了生命中的快乐,还有鬼魂朋友的陪伴。
生亦欢,死亦欢。
那个少年静静地躺着,用粉笔勾勒着自己的“尸体”。
那个少年总爱参加别人的葬礼,穿一身黑衣,敛着眼眉,只是因为自己错过了父母的葬礼。
那个少年和一个自己想象的魂魄对话,拖着躯壳,固执的寻找。
那个少年曾经执拗,迷茫,偏执。
那个少年,是,伊诺。
那个少年面对死亡,起初轻蔑叛逆,用斧悲伤愤怒的敲碎父母的坟墓,大声恸哭,斥责为什么丢弃他一人,却在最后女孩的葬礼上,化为一抹微笑,静静地回忆,感谢。
那个少女从容豁达,坚强勇敢,时时微翘嘴角,不想死亡却不畏惧死亡,爱达尔文爱生命爱水鸟,想在自己的葬礼上摆上蛋糕,冰激凌,糖果零食。
她总是提起鸣鸟,那是一种让人心疼却又感动的生物。
她说“有种鸣鸟,每天太阳下山,他就以为自己死掉了。
所以早上当他醒来后,很惊讶自己还活着,就会鸣唱美丽的旋律。
我猜他是很高兴没死吧。
” 她是安娜。
我早些一直纠结于谁救赎了谁的问题上,是伊诺救赎了安迪,还是安迪救赎了伊诺。
聂耳曼曾这样描述爱情,你我都被爱情救赎。
于是后来结论就是,爱救赎了爱,伊诺救赎了安迪,安迪也救赎了伊诺。
就像冰冷的黑夜里相偎的两个人,温暖了对方。
死亡总是被人提及,也难怪,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有人死亡,每个人的终端就是死亡。
无论是哲学家,文学家还是艺术家,总是对于死亡“津津乐道”。
有一个人说起初看到这部电影的简介,一度担心是不是又是各种密集催泪弹,生死离别,痛不欲生。
好在并不如此,就是那么淡淡描述,没有过多的歇斯底里,欲说还休,画面简单单纯,毫不夸张做作,恰恰说到了心里.美国《综艺》杂志戛纳特刊的影评说,“这画面就仿佛把35毫米胶片在蜂蜜浸泡过一样”。
谁都不知道死后的世界究竟是如何,顾念来顾念去,兜兜转转,最后重要的还是当下。
想起《优雅的刺猬》里的一句话,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我们死的那一刻在做什么。
人生四然,来时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
犹如安娜,每一天为自己活着而惊喜,不想死亡,却不惧死亡,干自己想干的事,死亡本身并不重要。
死亡在爱面前不在让人畏惧。
我死后也要办一个糖果大会。
悸动的心看到发现一半被骗了,他根本不是一个单纯的文艺爱情片,他是个直面死亡的一个片子,看着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史铁生莫名其妙的,也想起了一个姓王的朋友。
我发现其实如果这个电影仅仅围绕着关于死亡爱情亲情和自我救赎也可以拍一个片子,也可以拍的很有深度和意义。
但是格斯范桑特又加了一条线,也是死亡和爱情的线,博史这个孤独的孤魂把我给感动到了,最后一封信让我泪目,好像电影里面浅浅安排一个小人物一个隐现的故事我感觉会更加有层次感。
共同的主题会更加有冲击力,在爱面前死亡不再让人畏惧。
海角七号也是有两个线,主线其实没有副线好,副线和悸动的心一样也是回忆类型,七封信直接封神,两条线相辅相成推往高潮,最后一封信克制以前不喜欢淡淡的片子,但是学到了海角七号,那个背影留白很好,克制克制。
开始的奇妙相遇到最后的互相救赎,病情的运用和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有的比。
序言 分段(第几天)结尾 回忆,淡出去。
仿佛是Gwyneth Paltrow和Kirsten Dunst混合体的Mia 华希克克瓦斯一身青春气息。
她削去爱丽丝的长发,露出优雅纤细的脖子,不再是仙境中充满质疑和好奇的小女孩。
她在森林中作画,在停尸间约会,在自己家预演死亡。
她在此片中,水晶般通透,像她喜爱的morning singing bird,使劲蹉跎自己所剩无几的时光。
Henry Hopper是个正太,让我感觉似曾相识的那种帅,也许同窗过的某人或某人有他的眼角眉梢。
但他是无可置否的颓男。
父母车祸遇难,他迁怒于照顾他的Auntie,休学,以参加谋生人的葬礼度日,和幻想中的日本鬼子(真是鬼子)Hiroshi下ship battle旗。
又颓又sui,直到遇见Mia扮演的Annabel,生活仿佛这才有了生趣,又有了让他不可割舍的依恋。
想起某友,年少时,常把想死挂在嘴边,以此表示父母的离叛是自己童年不可承受之重。
那时,我的父母很不喜欢她跟我讲这样的话,十几岁的小丫头,一副看破红尘无意人世的样子。
现在看她,依然对生活诸多抱怨,但再不会提“好想死”。
其实人生哪有想的那么糟。
只有你把自己的痛苦凌驾一切,觉得自己是最可怜的人时,你才是最可怜的那一个。
等到快奔三,才懂得什么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真正痛苦的活不下去的人,都在挣命为自己活下去而卑微地忙碌,哪有时间去想舍生取死。
我是看到最后,堆满彩色糖果,小鸟雕塑和可口小吃的葬礼时才有落泪的冲动。
生者所幸有生,应为死去的人过的更好才是。
死亡倒计时是一首宁静的小诗for movie《restless》(中译:悸动的心)他右上角的头发几乎都匀不过来 常常翘着 有棱有角的帅气但掩盖不了 心理年龄的稚气她叫安娜贝拉 利利索索的浅色短发 安静 好看 眼神里住着一千个孩童的故事 水鸟 巧克力豆 赤脚昆虫 万圣节派对 达尔文但是上帝早就在她背后 驻签好了 倒计时的伏笔男孩跟女孩在葬礼上认识她帮被抓包的伊诺解围 这样的相识简直让人不得不想到《搏击俱乐部》里的桥段但与之相反 这里是永别的开始电影的开始 伴随轻巧的电子乐 简直就像夏天的开始和风啊 海滩啊 蜻蜓啊 水鸟啊 所有轻松的东西都合在一起的那种愉快谁知道面对到剧终有一道门会轻轻关上格斯-范-桑特 老范好像把这首小诗抹得像块黑森林蛋糕男孩和女孩之间的友情和爱情来的松软可口 相处的轻松甜蜜一起过万圣节 穿日本和服参加派对去大槐树下度过一下午 安娜在写生鸟儿 伊诺在草丛里抓天牛在湖边 伊诺带她一起和他的“鬼魂朋友”聊天一起去打羽毛球好似甜蜜胶着但是这个故事的开始就因葬礼而起 面对的也终究是别离男孩和女孩一起讨论到时候她的葬礼上究竟放什么好吃的他来为她做道别仪式隐隐透着黑巧克力的理智的苦涩是没有办法的别离 分分秒秒过去了 再美再透明都会一逝而去他俩都算是命里要比别人接受极大的不公平的时间 要早得多的人伊诺和父母一起出车祸 父母撒手人寰 他也差点变成植物人他一直忘不掉走不出所以不断参加别人的葬礼安娜贝拉这么年轻美好就已经是癌症晚期 但是她乐观天真可爱 soul can runing to everywhere当伊诺问起她 医生怎么说时她嘟着嘴无可奈何 却又可爱至极的说 还不是被当掉了老范的镜头懒懒洋洋 的 把一切归于死亡和美好的论题可能是忧伤的结尾但在影片最后 伊诺上台去致追悼词的时候 脑海里浮现的都是他和安娜贝拉在一起快乐的迷人时光也许所谓生命大门的关阖也是心病的结束日期已经到了 书页都被风翻过好几页了读诗的人还没醒吗?
你教会我面对死。
你告诉我如何爱1、如果这个世界上的人当中,我是少数的。
嗯。
甚至是唯一的异端,是别人眼中的怪胎。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生存下去的方式只有两种——要么改变我自己。
要么寻找到一个同类。
谢谢你做了我的同类,因为你是我的同类,我今后的生命也将变得更加无畏。
是因为你短暂的时间,占据了我漫长的生命。
所以三个月跟三个世纪是没有区别的。
2、在我年轻的生命中,第一次面对死亡时,我不懂得它。
我要用太多的自负去掩盖内心的慌张。
要在停尸房里编纂荒诞的死亡游戏,要和内心孤单的鬼魂谈天下棋。
我要无视和拒绝掉多有的关心,要用孤独地行走和青春的拳头,让自己显得坚不可摧。
我会说,我死过三天。
我是过来人。
我会说,什么都不存在。
内心笃信什么都不存在的那个我,其实早被摧毁了。
3、是我的伪装都被你看穿。
看穿我的小聪明。
看穿我一次一次在别人的死亡面前,寻找生命的答案,固执地想要知道失去的代价。
是你纵容我尚未来得及表达的爱,得以在法语小调里抽丝剥茧。
你用的手电引我进了魔法的森林,给了我暧昧的光。
在我寂寞的行走之后,让我看到你不孤单的画。
4、在我生命中第二次面对死亡的时候,我觉得那是完整的记忆。
关于我们的事情——有过慌乱内心的悸动,也有过顺其自然的肌肤之亲。
有过对失去的模拟,也有过深刻的探讨。
有过很多的原谅和一时的争吵。
好的坏的,都完整地经历,最终得到一场明媚的死亡。
5、是回忆的力量强过了死亡的重量——是你教会我面对死。
6、是爱情的温度超越了死亡的冰冷——是你教会我如何爱。
女孩爱昆虫、爱飞鸟。
昆虫和飞鸟,也有稍纵即逝的生命。
男孩爱家人、爱女孩。
家人和女孩,都有温暖内心的热量。
冬天冰凉的空气里,顺其自然的爱情,与生命的时间无关。
Gus Van Sant的电影一向对死亡都有所触碰,这部电影更是直接探讨死亡。
《Restless》有着各种与死亡相关的内容:葬礼、绝症、车祸、鬼魂、停尸间、万圣节,还有大一点的战争与进化论。
但重点还是落在了“生”的上面。
男孩对身边亲人死亡的拒绝,直到露出接受爱人去世的微笑。
影片以某种“小清新”的方式,却一改小清新电影的明亮、鲜艳、透彻,营造出一个光线有些不足、色彩有点萧瑟(却不失丰富),整体影像质感跟大多数电影不同的另一个“世界”。
关于死亡,一向是困绕人类的最终极问题之一。
而死亡的问题,更多不是死的那一刻(那一刻也许只有一秒),更多是生者对死的态度。
也就是你该如何活着。
对死亡的恐惧,一向是创作的重要来源。
但这部电影很少展示恐惧,大多数是茫然、悲伤与不接受。
而女孩直接面对死亡,更多展现的是平静与坦然。
我想大多数人应该都想以一种平静甚至是温暖的方式来迎接死亡,但事与愿违,因为我们精神上对这个世界有太多牵绊,更别提肉体的痛苦。
这部电影的力量,也许是“轻”了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些生的乐趣和死的平静,对现代人有一定治愈效果。
虽然从开始就在讲爱情,但这部电影却不止是一封情书,更是面对死亡的写的一首小诗——就像日本飞行员最后的那封信一样。
时间流动,生命的温暖与哀伤并存,悲欣交集。
生需要诗,死同样也需要诗。
Apparently, there's this kind of songbirdthat thinks it diesevery time the sun goes down.So in the morning, when it wakes up,it's totally shocked to still be alive,so it sings this really beautiful song.很好听的故事the ocean breeze feels cool on my skin.That very ocean is soon to be my grave.They tell me I will die a hero.That the safety and honor of my countrywill be the reward for my sacrifice.I pray they are right.My only regret in lifeis never telling you how I feel.I wish I were back home.I wish I were holding your hand.I wish I were telling youthat I have loved you,and only you, since I was a boy.But I'm not.I see now that death is easy.It is love that is hard.As my plane dives,I will not see the face of my enemies.I will instead see your eyes,like black rocks frozen in rainwater.They tell us that we must scream, "Banzai,"as we plunge into our target.I will instead whisper your name.And in death, as in life,I will remain forever yours.
打分:★★★☆一句话评论:电影整体尚可。
画面尤其优美,有些细节也很有趣动人。
但如果你想看到《大象》那些大地惊雷般的作品的话,恐怕要失望了!
第一次来国际电影节的我对从出地铁站到进电影院为止一切都感到很新鲜。
一路走下来,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可谓是走到哪拍到哪。
到处张贴着关于电影节的介绍与海报。
一个不经意,你就会看到你喜爱的演员所主演的新电影的巨幅海报或是来自你自己国家你非常熟悉的电影人拍的电影的介绍。
就这样一路进到电影院。
事先我不知道日本人对格斯范桑特的认知度如何。
单看当天的上座率,近千人的影院里,几乎是满席。
14:45准时,电影院关灯,大屏幕亮起。
这是我第一次在大屏幕上看格斯范桑特的电影,也很有可能是最后一次。
电影的拍摄地是格斯范桑特的故乡—美国俄勒冈州的波特兰。
电影的开场,以驾驶中的汽车的视角呈现出了一路的风景。
格斯范桑特的家乡有一种独特的宁静,冬天冷清,孤傲般的宁静。
一直以来我特别迷恋一种色调,就是东欧奥地利捷克那边的冬天的那种冷清灰色的色调。
而在这部电影里,格斯范桑特也采用了这种色调。
整部电影里除了女主角偶尔一两次彩色的装扮里有些鲜艳颜色之外,都是以灰色,浅棕色,和黑色为主。
也许是要配合电影死亡的主题,也许是要衬托男女主角之间单纯的爱情。
看完电影,我突然想起来:对!
就是当年《我心中的爱达荷》的那种色调。
格斯范桑特真是文艺到骨子里了。
开场的镜头里搭配了一首类似于美国乡村音乐的歌,尤其吉他特别好听,轻快,自由,好听到我几乎要忍不住站起来打拍了!
后来看结尾介绍,电影里的所有音乐都是格斯范桑特的创作。
电影的故事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失去双亲的少年陷入深深的痛苦难以自拔,直到遇到身患癌症已到生命最后期的精灵般的少女。
这题材真是像极了日本那些纯爱电影。
虽然电影的角色设定决定了她最终悲惨的结局,但难等可贵的是电影的过程是如此快乐,动人,让人几乎可以忘记那一开始就注定好的安魂曲。
可以说格斯范桑特运用他的镜头美学与有趣的细节设计让这部电影没有落入流俗。
敏感的少年一直耿耿于怀于当年父母的突然去世,甚至没有和他说一句再见。
于是他跑去观看各种葬礼。
在西方的葬礼上,有一个告别式环节,就是死者生前的好友轮流上去讲述他们记忆中的死者生前的片段。
每一个葬礼上,男主角都十分认真地听着这个告别式。
每一次聆听都是少年在寻找当年父母突然离世却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遗憾。
然而到电影最后,当女主角离世时,轮到少年上台发言时,他站在话筒前,却只字未说,满脑子都是自己与患病少女生生前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表情时而皱眉时而愉快,却丝毫未有那种亲人离世所承受到巨大痛苦的表情。
其实这些真实的回忆远比那浮夸的词藻来得重要。
与少年一样,身患重病的少女也喜欢去观看各种各样的葬礼。
她想弄清楚,死亡究竟是怎样一件事情。
对她来说,最大的梦想也是就是能够幸福地死去。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她遇到了脆弱痛苦的少年,同时也收获了美丽的爱情。
她终于可以如她梦想那般幸福地死去,然而这究竟是死亡,终究会不舍。
在与少年玩角色扮演游戏时,少女因为少年任意修改自己原先设计好的故事而大发雷霆。
少女指责少年在自己死去之后不应该随之剖腹自杀,因为这是懦夫行为。
可怜的女孩!
为了演绎一段梦想中纯粹的罗曼蒂克的爱情,不惜一切。
可怜的男孩!
这是怎样深刻的爱,这是怎样孤独的心,可以把自己把全心全意交付给另一个人,飞蛾扑火。
我们在年轻时都会做一些自己以为可以惊天动地但实际上很微不足道的事。
当很多年过去之后再回头傻,也许会为自己当时的幼稚感到羞耻。
但比这更糟糕的是,我们不再年轻了!
即使是死亡,在遇到年轻和初恋时都显得如此苍白。
加濑亮在片中并不是演一个人,而是饰演一个灵魂。
一个二战时日本突击队的战死沙场的士官的亡灵。
很多看过电影的人都对其在电影中出现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
他总是在少年脆弱痛苦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他身边,与他下棋,陪伴他度过残酷的孤独时光。
直到最后加濑亮念出当年写给新仪女孩却一直未寄出的信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这个角色好像当年那部《硫磺岛的来信》的延续。
可是谁也没办法向导演求证这个问题。
电影结束后,加濑亮嘉宾出场亮相。
采访中,他提到了导演的成名作《我心中的爱达荷》,也说到了电影拍摄中的小故事。
直到采访结束后,加濑亮突然自己提出来还有一个事要说。
可是话还没说,眼眶居然红了。
他说当初接到这部电影时,知道导演是gay,特地去请教了身边的同志朋友,他不明白作为一个同志导演,怎样来拍一部异性恋的爱情故事。
甚至在拍摄过程中他都抱着这种不解。
而对于当初自己戴着有色眼镜看导演,现在想起来觉得十分愧疚。
2011年10月26日 发表于http://cinephilia.net/
对于这部片子,很多人把焦点都放在男主角的身上了,但是我个人一直都更加偏爱女主角。
Annabel,小小的狡黠,热爱生命,却也能够平静地接受死亡。
她可以和心爱的人探讨自己的葬礼,想象着吊唁者吃着为他们准备的食物,即使是最悲哀的事,也笑着面对。
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家里排演死亡的时候,关于sing bird的那段对白。
“I‘ ve sung every morning since I met you。
”再聊聊Enoch。
因为自己特殊的经历,选择离校,并常常去葬礼,在遇到Annabel时也是十分的消极,对,是消极。
但是缘分让彼此相遇相爱。
在Enoch让Annabel的生命完整时,他本身也成长了,所以爱会同时成全两个人吧。
不痛不痒型的..但是氛围和景真不错啊..然后还有情书..
格斯范桑特献上的有些淡淡哀伤的清新小调,但是又时时展露出积极的力量。整部电影都十分小清新,从故事到表演到配乐,总之我是十分喜欢的。
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拥有爱情拥有幸福地死去。不过一切都是相对又相反的,如果你拥有了这一切你又何尝希望这来之不易的一切戛然而止?少年啊~这是你们绚烂易逝的梦吧!?小清新啊你们也想在最后的日子轰轰烈烈一番吧~ps最感动我的就是他们在墓园悠闲自在地骑车那场戏了配上粉红马汀尼的音乐浪漫啊!
有漂亮的风景,好听的音乐,还有幻想出来的小日本飞行员,爱情本该美好。
“ok,ghost,happy Halloween。”
【悸动的心】那些让人费解的剧情小细节也刚好是它迷人的地方,和这个残缺美的故事一起让人猜想。小清新范本式的配乐和剪辑,加上迷死人的翩翩美少年,格斯范桑特带来了一部年度老清新,有时候美中不足的“不足”恰是美的所在。★★★
青春像是一条甜蜜的河
加濑亮的部分还生硬得挺有趣的,但故事实在太豆瓣式青春了,就挺老套的,好在前半段没为赋新词强说愁,让全篇稍微可爱了一点。
不对我口味的小清新
短发的Mia Wasikowska简直是Ewan McGregor的胞妹,但不能阻止我在50分钟以内实在看不下去了。剧情琼瑶,台本是流水线作业写出来的么?再也没有gus van sant的touch或者mark了。
结尾处美少年微笑+闪回的镜头真好,爱让死不冷
安静.. 让她走.
美少男
太文艺了。是不是英国血统都一个脸啊。
Almost put me to sleep...
你妹啊 还有鬼魂呢
“如今我发现死很容易,找到真爱却很难。当我的战机俯冲,我将看不见敌人到脸,我宁愿想象你的双眼,仿佛雨水冻结的黑石。当我们冲向目标,他们说要高喊万岁,我宁愿低语你的名字。无论生死,我永远都是你的人。”片中最后的独白就是这电影的主旨了
Enoch ,Annabel,名字在一起就好搭调。 故事太不知所云,Enoch永远没睡醒的样子。
我猜这片原本是想探讨年轻的生命在面对死亡时的痛苦与挣扎的吧···可是为什么变成了做作小清新谈情说爱神经兮兮无病呻吟了呢?!
起初还蛮讨人喜欢,渐而疏于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