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摇滚狂花》的点很多:1.全剧节奏很快,看得很过瘾,12集情节紧凑,笑中有泪。
虽然结尾稍微仓促了点。
2.以女性角色为中心,从彭莱的梦想、白天的梦想出发,故事随着两人间的冲突自然展开。
3.主次得当,无关的男性角色不过多着墨,或美化。
比如白天她爹,十足的又渣又废,根本没露几面,因为他跟彭莱、白天的关系并不是本剧的重点。
反而是陈月、大崔、许多等人给了白天最温暖的陪伴。
4.不服就干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言不合堵锁眼、推下水、扬骨灰、砸车窗……当然也有人诟病,一些情节没有逻辑,显得有些无脑。
但我觉得不必固守传统、瞻前顾后、胆小怕事、顾全大局,看得人耳目一新、很畅快。
我相信善待自己,才会真正善待别人;自以为是的付出隐忍其实很低效,是无谓的互相消耗。
5.母亲不必是牺牲奉献的角色。
彭莱当然不是个合格的妈妈,但她当然爱着女儿,也愿意为女儿付出。
既然做出了生养的决定,当然要尽力对孩子好。
她会为女儿考虑,留下房子,但更会为自己考虑,赴美追梦。
6.孩子不是天然必须体谅母亲。
白天和彭莱相处时间短,感情浅,怨恨她抛弃自己,也是理所应当。
虽然彭莱回来了,但感情是需要努力争取,是需要磨合相处,才能滋生的。
白天喜欢对自己好的陈月很合理。
大部分时间,白天对彭莱很不客气,也一直是直呼其名。
7.亲情的培养需要陪伴、付出,不是因为有血缘关系就可以用孝道捆绑对方。
爱才能换来爱,勒索和道德绑架不能。
姥姥和妈妈、女儿,三代的关系很动人很自然,不刻意煽情。
埋骨灰那一集是印象最深刻的一幕。
(唯一可惜的是她们不同姓,冠姓权真的很重要8.爱情问题/私生活不影响亲情、友情,感情上自私、不够道德,不代表人品卑劣、要被一棍子打死。
“打小三”爱好者可以休矣。
陈月作为小妈,对白天尽心尽力,是好妈妈;作为朋友,最终陪彭莱实现梦想,重现狂花乐队。
9.所有角色有血有肉,有闪光有缺点。
主要角色,都很真实、可爱。
特别是女性角色,都很温暖、有力量、有主见,形象极其立体、丰富、新颖。
男性角色更多充当辅助,或背景板。
10.剧中人物的生活状态很真实。
比如陈月租豪车撑面子去,在商场卖唱;许多曾经总裁后来开滴滴;女主彭莱更是曾经摇滚大腕,后来参加比赛和新人竞争并输掉。
大多数人就是这样狼狈在尘世中扑腾,灰头土脸地挣钱啊。
轻盈、光鲜亮丽是金字塔尖尖的极少数。
11.这部剧最重要,也是最特殊的闪光点:女人的第一身份是她自己,其次才是别的角色,如女儿、妈妈。
彭莱的第一身份是昔日摇滚明星,然后才是妈妈,是女儿。
白天的第一身份是追梦的摇滚新人,然后才是女儿。
陈月的第一身份是歌手,然后才是小妈。
暂时想到这些,先写到这儿吧。
总之,难以想象能在国产剧看到这样的诚意之作。
初看惊喜,越看越喜欢,全程观剧体验极其舒适、畅快,非常感谢制作团队全员。
真的太可惜了,才拍了12集,看不够。
白天“我恨你”,彭莱“谢谢”
年轻的生命之歌,追梦路上的理想光芒!
女主的人设还没在国剧里看到过这款,好像英剧的女主,平时的日常生活烟酒不离手,而且作为母亲也更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甚至会故意在地铁上吓哭小朋友。
女儿的叛逆也是那种带一点疯批的属性在的,感觉但凡有一点闪失就能成功手刃亲妈那种。
而且台词上也是脏话随便说的感觉非常口语化,看了6集像“草”和“牛逼”这种基本张口就来。
曾红过的摇滚歌手落魄异域,恰好前夫去世,她在12年后回到北京,与充满怨恨的女儿住在同一单元中,展开一连串的“狗血故事”:母亲背着女儿卖房,被女儿推入湖中;女儿假装怀孕,骗母亲同意她休学;为让女儿在卖房合同上按手印,母亲灌醉女儿;为轰走母亲,女儿将母亲的衣服扔进垃圾堆;母亲终于收拾了一次屋子,却意外将装着前夫骨灰的奶粉罐扔掉,母女二人奋战在垃圾堆,终于找到奶粉罐,母亲手一抖,骨灰随风飘散。
母亲说:要么买台强力吸尘器,能吸回多少算多少……种种荒诞拼成了电视剧《摇滚狂花》,仅仅12集,却出人意料地好看。
如果一定要给好看以理由,我至少能提出三条:首先,它是《编辑部的故事》的延伸,当那些曾经张牙舞爪的年轻人也变老了,他们会怎样?
其次,剧中母亲彭莱(姚晨饰)太拽了,那种谁也不Care的气质直击灵魂。
其三,当发展日渐剥蚀了情怀时,《摇滚狂花》中至少还有人。
这是一部可怀旧、可伤感、可励志的剧,因为它回应了时代的真问题:如果生活注定失败,我们该怎么办?
但更重要的,在于它找回了久违的、生活的英雄主义。
梦想破碎时,人还可以输得像个英雄《摇滚狂花》的背景在当下,精神却来自上世纪90年代。
上世纪90年代是一个充满梦想的时代。
生活空间突然扩展,人们的视野迅速改变,“实现个人价值”不再受批评,个体有了更多选择……上世纪80年代,这些多出现在文化圈,此时则蔓延到整个社会——无数“追梦人”填满大街小巷,《摇滚狂花》中的母亲彭莱即为其一。
彭莱来自乡村,带着对离异父母、对酒后虐待自己的姑妈的怨恨,漂泊在大都市中,她结识了陈月、许多和前夫,他们组成的“狂花”女子摇滚乐队一夜蹿红。
那是一个想做就做的时代,不顾一切的人就能成功。
然而,过快的成功放大了彭莱的缺陷。
首先,缺乏安全感:彭莱必须不断踏上新征程,否则便内心恐慌、行为失据。
其次,伪造自我:彭莱努力装出霸气、豪迈、满不在乎,以掩盖深入骨髓的胆怯——她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敢面对自己。
苦难成就性格,但苦难如麻醉剂,引诱彭莱不断去追求苦难。
其三,无法真正接受市场:彭莱离不开等级,她需要众人簇拥,以抚慰心中曾被忽视的伤痕,她既需要市场给予的浮华,又不愿接受市场的平等精神;既离不开粉丝,又不尊重粉丝。
彭莱呈现了那一代人普遍的精神状态。
在《编辑部的故事》中,也有这么一批追梦人,如诗人田乔、编辑李冬宝、想当歌星的盲人……他们奋不顾身,却又神神叨叨。
对年轻人来说,那是一个好时代,如此多的人在扮演,如此多的人在滥情,如此多的人相信未来。
然而,这梦想一旦照进现实,难免破灭。
太多人退却了、沉默了、后悔了,隐匿了自我的光芒,《摇滚狂花》却呈现了另一种可能:还有彭莱这样蠢到底的人,她错过了一万次认输机会,仍准备错过第一万零一次。
这种决然挽留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的热血并没彻底冰冷,还有人在坚持,除了当逃兵,我们还可以输得像个英雄。
当上世纪90年代也撞上了代沟不得不说,在《摇滚狂花》中,姚晨的表演异常精彩。
演摇滚歌手的演员很多,却难神似。
彭莱如此光彩照人,即使青春不再,仍被年轻的摇滚人安哲、斯文的精神病医生罗俊所爱。
世间过客纷纷,有趣的灵魂却不多,彭莱之美,因为她是上世纪90年代精神的化身——幼稚无知却有强烈的生命意志,她的魅力来自她的气场,这是普通演员难表达出来的东西。
彭莱自私、虚荣、粗鲁、自弃,但当“狂花”重新站在舞台上,颇有周润发在《英雄本色》中的那句经典台词的况味:我等了三年,就是要等一个机会,我要争口气,不是想证明我了不起,而是要告诉别人,我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拿回来。
然而,彭莱再也拿不回来了,因常年酗酒,她患上脑瘤,即将失聪,她将永远告别音乐。
姚晨准确地传达出被命运击中后的那份苍凉——梦想不是干粮,英雄必毁于命运。
彭莱想飞翔,却摆脱不了沉重的肉身。
在《摇滚狂花》中,另一个主角是女儿白天(庄达菲饰),像许多00后一样,她生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成长对她来说,不再是对物质生活的期盼,不再是每天为校园安全提心吊胆,不再是考不上大学就难有未来,更不是急于摆脱贫穷环境……她的烦恼来自从一出生起,她的人生便被规划了,按部就班上学、考试、毕业,这一切都不是她想要的,这让她怨恨生母:如果有一个正常的家庭,人生会不会不同?
白天刺激彭莱,只为求得母爱,彭莱却不愿在一份平凡而琐碎的幸福中沉沦,这是两代人之间难以跨越的鸿沟,只有白天遭遇猥琐大叔,彭莱挺身而出,白天才终于理解:母亲需要的是什么,母亲的魅力在哪里。
好故事离不开英雄主义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出世界的本来面目,依然坚定地去爱它。
”《摇滚狂花》准确地get住了这个点。
而这种“人的礼赞”,是当下电视剧中的稀缺品。
我们似乎正沦陷在这样的叙事陷阱中:一切都有逻辑,只是情节不同,我们必然相会在俗情俗理中,那就是全部的彼岸。
正是这种“必然”,扼杀了英雄情怀。
随着坚持让位于“合理性”“不得不如此”,让人渐成装置,除了精致的外表,便是更精致的外表。
可生而为人,哪个观众会被装置感动?
装置可有可无,随时会被替代,永无精彩可言。
彭莱一身毛病,但她唤醒了朋友们心中沉睡的上世纪90年代,用那时的眼睛去观照,人人活得如此卑微,如此猥琐:“狂花”乐队原成员陈月撬走彭莱的丈夫,成了白天的“小妈”,可她并不幸福,一边顶着“名歌手”的光环,一边混迹三线城市,靠商演谋生;鼓手许多一度成了大老板,却因欠债被扫地出门,第三任丈夫也与她离婚;原经纪人大崔自甘平庸,曾经能打架子鼓的手开始串起羊肉串;即使是女儿白天,也只有表面的独立,甚至吃亏了都不知该怎么办……一个个“算盘精”被世界死死地拿捏着,谁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如果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又何必承受卑微?
《摇滚狂花》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找到了落差,给抗争留下足够空间,将碰撞带入日常生活中。
好故事离不开英雄主义,在超越凡俗的路上,人人都曾放弃过,但梦想没有逝去,一切终将归来。
梦想会以自己的方式延续下去在网上,也有一些观众对《摇滚狂花》给出负面评价,他们抱怨:彭莱的脏话太多;白天不尊重长辈,会教坏年轻人;片中怪人太多,不够阳光……这些批评有一定道理,《摇滚狂花》确有不少粗糙处,如彭莱装失忆、白天的爱情等,都有“为离奇而离奇”“拿着肉麻当有趣”之弊。
但创作不是生活,不能按生活逻辑、道德逻辑图解创作,否则《红楼梦》成了诲隐,《水浒传》成了诲盗,《安娜·卡列宁娜》成了鼓励通奸……古今中外名著皆应受责。
事实上,真实性与道德性之间并无本质冲突,越是真实反映生活,越能凸显生活中的问题,也就越能推动人们去改变它。
影视剧不应伪装,不应涂脂抹粉,从没有100%的完美生活,每次人生都与遗憾、苦痛相伴,梦想可能落空,奋斗可能清零,未来可能迷茫,甚至生命也会暗淡……人人都必须回答:如果生活注定失败,我们该怎么办?
这才是最本质的写实主义。
从世俗角度上看,还有谁能比彭莱失败?
她没经历过母爱,不会爱自己的女儿,家庭被闺蜜霸占,她没有自控力,被酒精掌控,落入病魔手中……可彭莱真是失败者吗?
比起那些漫长而从没闪过光的人生来说,彭莱至少活得更像一个人。
精神的阳光来自有勇气面对真相,有勇气抗争,那是胆怯者永远无法到达的高度。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中写道:查拉图斯特拉迎着黎明起床,走到太阳面前,对太阳说:“你这伟大的、明亮的恒星!
如果你没有那些你所照耀的人,你的命运将会如何?
”不送出温暖与光明,就没有自我,命中注定,人生应该燃烧,应该承担撕心裂肺的剧痛。
当上世纪90年代渐行渐远,我们已渐渐忘却来时路时,当我们无限怀疑地谈到过去时,当我们越来越困扰于生活的方向时,《摇滚狂花》给出了自己的思考:破碎的梦想依然是梦想,它不会消失,它将以自己的方式传递下去。
刚开始看这部剧的时候,我想 难得国产剧有这么好的题材,拍的也不错,五星预定。
看了一半的时候,我想 emmm有点聒噪和浮夸,不过当个喜剧看也行,三星还是有的。
看完了之后我只想给负分,有多负给多负。
不光是因为这是个诈骗剧,更因为这个剧(尤其是后半部)流露出的那种自恋和油腻的爹味气息太强烈了,让人反感到家,引起了生理性的厌恶。
先说说好的方面:导演拍的叙事节奏都很顺畅,很丝滑,没有多余的废话,看的不累,不像有些国产剧让人情不自禁地想三倍速,这点还是很值得称赞的。
配乐还成,有点好听。
形式上很时髦,很像美剧,包括主演的人设,还有每集开头的回忆杀。
我不知道回忆杀的编剧是不是后面的编剧,有几段写的精妙且深入,让彭莱这个人设丰满立体了不少,刻画的充满情感。
但是这些都后来都被毁掉了。
导演和编剧最大的问题就是 情感缺乏,但是自恋爆棚。
导致这部剧从美剧的气质滑落,变成了一个悬浮,刻奇,苍白,又恶意煽情的春晚小品。
导演只会一个节奏拍戏,比方说有一个回忆杀是彭莱自杀之后叫妈妈。
这么震撼人心的地方导演还是平平淡淡的就拍过去了,需要高光,需要渲染情绪,需要强调的时候完全没有。
导演是不是有点情感隔离,还是觉得表达情绪太不酷了?
这就导致整部剧像一部冗长的流水账,非常让人厌烦。
彭莱这个人设其实很时髦,是个有缺点,但是有个性也有闪光点,与生活的恶意搏斗的小人物,像《鱿鱼游戏》《马男波杰克》里的主人公都是这样,写好的话会相当出彩,很能引起观众共鸣。
但是实际上剧里塑造彭莱非常的浮于表面。
表现个性和不羁就是皮衣大波浪全包眼线加脏话,这些勉强还算刻板印象,最难以忍受的是她总在说一些空洞尴尬的口号,比如“我后悔的事多了不差这一件”,“一个人可以被摧毁,不能被战胜”“我的欢乐就是悲伤”,这是中二少年的QQ空间吗?
编剧是不是不知道怎么用事件来塑造人物所以只能用口号给自己立人设?
哪怕纸片人这么做都要被人诟病太苍白了,编剧是不是觉得只要一个人说自己很牛别人就会相信他啊,您也太自信了吧?
类似这种空洞的吹牛皮的话还有很多,编剧可能觉得自己吹还不够,还让配角全员变身为蓬莱的工具人,轮流用旁观视角来吹彭莱。
本来配角们可以各自有自己丰满的支线剧情,有自己的个性和追求,但是在编剧这种 把自己投射为彭莱享受追捧的潜意识作用下,配角的戏份被挤压,被篡改,全体变成彭莱的工具人舔狗,存在的意义就是突出彭莱有多牛多厉害。
大崔,就不用说了,工具人保姆,经常吹嘘彭莱牛X(只存在于话语中的牛X),许多,完全没有个性,声称是彭莱最好的朋友,但是完全看不出来彭莱对她有什么感情,纯纯的跟班。
大崔和许多两口子的剧情,破镜重圆是个很欢乐的支线,但是后期这俩人一聚在一起就说彭莱的事,简直就是为了写彭莱来让他们俩有对话,这实际上可能吗?
白天和李彬彬的支线,很纯真的puppy love,但是为了主线剧情被挤压的只剩两三段镜头了。
之前写李彬彬追白天之后好几集都没出现俩人互动,我还以为编剧忘了,后来为了大团圆加了段很敷衍的在一起成功的剧情。
你哪怕拍俩人同框的时候眉目传情一下也算丰富这条支线了,但是支线哪有尬苏主角重要啊?
于是戏份也被减少了。
本来陈月和许多各自事业都算成功,为了强行让彭莱实现愿望,一个破产一个落魄,就说这真有必要嘛?
为了实现主角的愿望连逻辑都不要啊让配角改变命运?
我是真心觉得编剧自己也知道主角塑造的没什么说服力,才拼了命的,过犹不及地让配角来给主角贴金,甚至不惜损害配角自己的故事线。
这个剧的名字是摇滚狂花,但是摇滚就像个噱头,剧里的原创歌曲既不像摇滚,也不怎么好听。
本质上是讲彭莱这个人,讲她跟他人,跟这个世界的关系。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母女关系。
这个设定依然挺不错,但是拍起来依然似是而非,虚假的很。
先说母亲这方面。
在塑造彭莱的时候编剧尚且知道把她塑造成一个立体的人,而非一个符号,在塑造彭莱母亲的时候就完全忘掉了,把她完全塑造成了一个刻板印象中的母亲的符号。
没有个性,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她存在的意义就是给主角提供母亲的关爱,还有做饭,这简直是刻板到不能再刻板的母亲形象。
在养老院第一次见彭莱母亲的时候,痴呆的母亲藏吃的给孩子的段子已经老得不能再老了,还非要用这种烂大街的,刻奇到不行的,堪比春晚小品的段子来表现母女之爱,编剧你是不知道母亲的感情是什么样的吗?
自己写不出来吗?
我有时候觉得编剧和导演都非常的情感隔离。
一到需要深入刻画情感的时候,要么恶意煽情,要么草草带过,非常的苍白。
然后女儿这方面,彭莱十二年后回家跟女儿的情感应该是很复杂的,愧疚,亲密,喜悦,充满张力,然后编剧可能是不知道怎么处理这种情感(确实,如果单纯母女之爱都表达不好的话,这种就太复杂了),就让母女之前不停的使坏,斗法,互相坑。
一次两次的很好笑,一直是这样只会让人觉得厌烦和聒噪。
我们真实的成熟的人会表达,会沟通,不会一直像小学生一样扯头花来表达情绪。
而且为了达到最后虚假的和解,编剧又一次释放了彭莱的杰克苏之力,让白天不合逻辑地欣赏到了彭莱不存在的闪光点,尬苏彭莱,还说“我发现她有大多数母亲没有的闪光点”。
就非常的可笑,大多数的母亲也不会抛弃女儿十二年还酗酒打人,要卖掉女儿唯一的容身之所啊?编剧口中的闪光点,可能是这个母亲更加爹味,更像个中国式父亲吧?
可见他的潜意识就是 我爹味我牛皮,子女都会崇拜我的爹味。
所以这两段情感关系里,母亲就是个工具人母亲,为主角提供关爱和饭菜,女儿就是个工具人女儿,强行理解母亲还要崇拜母亲,连最最基本的亲情关系里的人都被编剧弱化成主角的工具人,就说这个关系能是真实的关系吗?
情感能是真实的情感吗?
而且两段母女和解都拍的非常之敷衍,彭莱的母亲表达悔意,彭莱就原谅了。
白天想到小时候希望母亲带一箱冰激凌,然后发现一箱冰激凌,也原谅了。
不得不说冰激凌这一段也非常的小学生作文,一看就是编的,非常之悬浮。
编剧是不会写怎么跟年幼的孩子表达爱吗?
既不会写母亲之爱,也不会写女儿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这个题材呢?
我不知道编剧看没看过《马男波杰克》,从人设到片头的回忆杀来说这两个剧还有点像。
真应该把马男第五季第六集看一百遍,看看别的剧里是怎么刻画这种包含了恨意,不甘,爱意和纠缠的亲子之情的。
本剧最大的bug就是,彭莱这个人毫无闪光点,为什么朋友还都支持她愿意给她爱,咱也解释不了,可能是杰克苏之力又一次发动了。
编剧有一种巨婴般的想象,觉得天下皆爹妈,只要动一动手指头就有无数人供主角吸血。
所谓闪光点——对摇滚的执着,更像是对名利,面子的执着。
她要的不是音乐,是成功,是面子,是自恋。
她的希望,幻想里都是别人的崇拜,自己的钱和名,跟艺术没什么关系。
只要成功,我就倍儿有面子,我的自恋会得到极大满足,彭莱执着的就是这个东西。
就这种庸俗的价值观会吸引到谁啊,哪个人会因为主角削尖了脑袋往往上爬而真心爱她啊,可能只有编剧觉得这是个很有吸引力的性格特质吧,充满了烟味头油味和脚臭味的特质。
最后彭莱所谓的独白,也更像是一种类似自怜的自恋。
“你看,我多可怜啊,虽然我什么都付出不了,但是你要关爱我”。
我倒是觉得,以整个剧的逻辑看,主角付出不了爱主要是因为爱面子,先付出的人会“掉价”,就失去了在关系中的控制权。
所谓爱面子,就是爱权力,爱关系中的权力高位。
无数中国式父亲声称“我是爱子女爱配偶的,只是拉不下脸”,拉不下脸就是爱面子,觉得自己是家里的皇帝,我要是付出了爱,岂不是跟你们一个地位了,还怎么当皇帝?
所以他比起家人,更爱自己的面子。
就不要给自己脸上贴金了。
彭莱最后被塑造成了一个经典的中国式巨婴男人:面子大过天,心里没有爱,还幻想着众星捧月,自己是世界的顶点。
母亲供自己吸血,子女提供崇拜,朋友更是工具人。
什么情感,什么关心,那些都没用,权力和自恋才是自己的一切。
除了主角如此爹味之外,其他的槽点还有很多。
比方说罗医生追求彭莱时候说“从此以后我就是你的健康管家”,还有李彬彬用假装追求别的女生的方式追白天,都土得掉渣。
现在的三流言情都不这么写了,编剧是在哪找的段子。
所以说一到这种涉及情感的地方,比方说母女之情,还有这种男女之情,编剧写的就特别像春晚小品,捡一些老掉牙的梗对付。
只有彭莱自恋的时候写的非常真实,不得不说潜意识里的气质想藏也藏不住。
姚晨是个好演员,挺多时候导演和编剧不行的时候是她用演技填补了一些剧里的空白。
印象中有一段回忆杀是她抱着刚出生的白天说话,真挚且自然,这才是真实的母亲的样子,不是什么老梗烂梗。
还有戒酒会那段,本来应该是人物的情感高光,导演浮皮潦草的就拍过去了,但是她表现的很好。
无奈一个人carry不了全场,拯救不了这个剧。
我会避雷这个导演和两个编剧,以后他们的剧咱都不看了,实在是欣赏不了,您自恋您的吧。
这是人干的事儿吗。
打两星是因为前期我真情实感喜欢过彭莱,还有罗俊,还有大崔……还有《摇滚狂花》总之除了有点不喜欢女儿白天之外我觉得这个剧怎么都看不赖。
还发了朋友圈安利它。
没想到剧情越往后走越奇怪。
一开始我是迫切希望狂花三位女主重新走在一起的,结果最后走在一起居然是因为得了脑瘤的彭莱装、失、忆……看到这的时候其实我就已经难受了。
因为另外两位女主根本不是真心想回到乐队,只是同情她,可怜她,帮她实现个“遗愿”罢了。
这味道就变了啊。
暂且不提这件事,更奇葩的是女主都已经被大家这么哄着爱着宠着了,还一直都不知道收敛,最后选了白天乐队因为耳朵短暂的听不见了输给女儿之后,还在那个休息室里对所有人破口大骂。
最最最不能忍的,是她在这时候说出自己是装的。
意思就是她一直都知道大家因为她装失忆对她这么好,哄着宠着爱着,陪她上节目,这也让着她那也让着她,她还得寸进尺,又抢女儿乐队的乐手,又为了让自己晋级在二段赛上选了女儿的新手乐队,都这样了,那些话她还能说得出口!
我的天哪。
怎么会一个这样的人还能继续被人爱啊?
我的爱很廉价吗?
我对你好,不指望你给我什么回报,但你至少不能把它放在地下像这样践踏它吧?
其实我们一直都能看出来,和狂花有关的所有人,都是因为彭莱才聚在一起。
所以我觉得最后一集说的什么我不去表达,是因为我怕爱了被拒绝,我不能爱,我一直在原生家庭的伤害中没有走出来……妈呀。
你三十七岁了。
你三十七岁了好吗?
不是十七岁!
李大崔、白泽奇、陈月、许多、白天、罗俊、安哲……这么多人,爱过她,或者正在爱她,还有她那些曾经谈过的男朋友,曾经来往了又掰断的兄弟,还有三十年后又重逢的妈妈,这么多人和你相爱过,这么多关系、这么大个世界打磨下来,你脑子里就他妈剩下原生家庭那点事儿啊?!
你三十七岁了!
你后面二十年都是白活的啊?
你的音乐治愈了失去母亲的人,你穿着军大衣把头挨在白泽奇的肩上,你抱着小小的白天在简陋的屋子里转来转去的哄她……好家伙,这都他妈的是放屁是吧?!
什么狗j8逻辑啊!
诚心给编剧一个建议,不会写建议别写。
别说人物立不立得住了,这个剧的所有主要矛盾和主要戏剧冲突,从头到尾的逻辑就像在放屁。
一切铺垫了几百分钟的重要戏剧冲突(而且全都是女主犯贱作妖干浑事),都能像过山车一样“咚”的就下去了。
马上事情就过去了,马上就被大家原谅了,连一点儿缓冲都没有!
所谓摇滚的精神,难道就是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就只能顺着我吗?
无论是女儿乐队的比赛成绩,还是女儿的心情,还是身边所有朋友的心情,还是喜欢我的人爱我的人他们的真心,我全都他妈的不在乎是吧。
都可以牺牲,都可以为了我自己的梦想,我自己的意愿改变。
说难听一点儿,他们都是工具人,只有我是人。
我爱怎么爱我的女儿就怎么爱,对她好也不用让她知道,就算在她看来我是个十二年没有回来见过她的妈妈,她也得原谅我,接纳我,还要给我的梦想铺路。
完全不用考虑她的感受。
就更不用说我的兄弟李大崔,我的粉丝罗俊,我的闺蜜许多和陈月了。
还要卖她住的房子搞乐队,给我兄弟李大崔画饼,对我的铁粉呼来喝去,假装失忆骗所有人陪我上节目所有人让着我,想挑我女儿当软柿子捏结果失败了,还要在休息室里对他们破口大骂。
说实话。
如果我身边有彭莱这号人,我只会在她第一次把我的爱像这样践踏的时候就永远的离开她。
我的爱很珍贵,这种人不配。
有个性是好的,有自我也是好的,放飞是好的,疏解欲望也是好的,我都喜欢。
但是底线是,不能把自我建立在对别人肆无忌惮的伤害之上。
编剧让一个女儿来等着她妈成长,凭什么啊?
女儿不可怜吗?
女儿才十九岁,妈已经三十八岁了。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这种情况叫做,“做自己父母的父母。
”明明是儿女的人,却比做父母的人更成熟更明事理,还要去包容父母理解父母甚至“等待父母成长”,像李大崔最后劝白天那样,“你再给她一点时间。
”其实我已经给她很多时间了,大崔叔叔。
不是吗。
十二年了,整整十二年了。
她活了三十八岁,还是活在16岁留下的对爱的恐惧里。
……我还不如买一支股票,没事看看仓。
在当下这样一个人人焦虑的疫情时代,看这样一部破罐破摔式的“丧”剧不爽吗?
虽然整部剧的摇滚立意让人诟病,但姚晨太好了,蓬头垢面的烟熏妆也遮盖不住她的光芒。
第三集,她站在昏暗的抽油烟机前抽着烟给女儿打电话,微弱的灯光映射在她已不再年轻的面庞上,你可以看到惨白的白炽灯下她脸上隐隐约约的皱纹和泛着油光的小疙瘩,甚至还有点卡粉,岁月不可避免地在她脸上留下了痕迹,却使她更有味道(这是诸如海清、咏梅等一派实力女演员们坚持不拍烂片、爱惜羽毛、保持演技水准所收获的珍贵果实)。
姚晨太会挑剧本了,从《潜伏》到《都挺好》,再到《摇滚狂花》,虽然也有网友质疑她是不是演受原生家庭迫害的大女主上瘾了,但我个人认为是不能拿她与“女强人专业户”刘涛相提并论的,起码姚晨让人觉得不做作,作为骨灰级“腐竹”(武林外传粉丝统称),看着她满口脏话、充斥着拗口京片子的形象,实在让人热泪盈眶——郭芙蓉回来了!
“秀发飘逸、英姿飒爽,整个七侠镇就你一人有这气质,一传十十传百,现在已经成了众人皆知的秘密了!
”前几天我还在重温伊莎贝尔于佩尔的《她》,感慨我们的女演员们到了60岁后还能否出演有力量的角色,尹汝贞老太太刚拿了奥斯卡,我们能有那一天吗?
常远算是正常发挥,最让人可气的是这个女儿的角色,压根儿不是单纯的怨恨母亲,纯粹就是腹黑心肠坏,再加一个“绿茶”专业户王鸥,让人想抽她俩!
抢你老公,勾引你爸爸,做你后妈分分钟的事作为一部主题为“与生活和解”的大女主戏,结尾当然是女儿理解了母亲的不容易、母亲也明白了女儿对自己陪伴缺失的怨恨来源,两人携手共同生活。
整部剧的核心就是与生活和解,只不过强硬地找了一个摇滚立意充当背景。
彭莱执意要生下孩子,同是摇滚歌手的男友极力阻止,说两人正处在事业上升期。
彭莱望着那张脸,彻底的失望从脸上浮现,男友不明白她为什么非要生下孩子,这又要回归到原生家庭上:从小被父母遗弃的彭莱无依无靠,肚子里的生命对她来说是唯一的亲人,唯一属于她的生命。
这让我想起《无罪之最》,Olivia在工作期间不小心怀上客人的孩子,最后选择生下她,给孩子取名Pola,在俱乐部的宿舍,她抱着孩子坐在床上,只感觉到幸福:“我一直渴望的家人就在眼前——金咪、宝拉,还有我。
”
气质这块姚晨真的拿捏的妥妥的00后这批小花感觉出彩的不少,庄达菲,麦麦,李庚希,张子枫剧情上搁现在估计又有一堆家长投诉,甭管是真的,还是炒作,主线非主流混子渣渣妈妈搞乐队,读书不咋地骗学校搞休学的女儿也搞乐队,女儿大学不知道算不算早恋,一个闺蜜卖卫生巾破产,另一个闺蜜抢了自己的老公还成了自己女儿的后妈这乌七八糟的剧情从头到尾看不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全是让人想史的负能量何况,生活糟心的一塌糊涂还是其次,关键姚晨这么个混子素质更是不可描述的差酗酒,蹭吃蹭喝粉丝和死党,弄虚作假卖房,从不看望自己老妈,假装失忆骗人参赛,还想把自己女儿给淘汰了,完完全全就是个自私自利的酒鬼童年阴影也好,自我保护也罢,总之最后就长成了这么一个渣渣更让人感慨的是,看完后会发现,作为穷人,有时候真的很难逃脱这种构式的生活,更别提什么所谓勇气啥的,去面对生活的打击,去改变自己的人生,去挑战未知的前路,去实现心中的理想了穷人可能就只有这么一套卖了就没地方住的房子,愁苦的时候顶多就叫几个朋友点几瓶啤酒吃点小串,没钱没车没工作也只能低声下气去打工,过气了更是没啥可挑的有活干能赚钱就行穷人的生活很大一部分是为了生存,心里的想法再暖和,出了门还是得面对三伏三九令人欣慰的是,人并不是独居动物像剧中姚晨那样,都能有粉丝,大崔,俩闺蜜这种几十年交情的朋友,不管中间起起伏伏,不管自己有多少能力,至少还是会尽可能伸手拉你一把的这种好朋友所以,周围任何的人,亲朋好友,哪怕敌人对头,这是最值得珍惜的
一开始我打了四星,现在12集全部看完了,结局不如前面的好——差不多从倒数第三集,就不如前面的好了,但是我反而想打五星。
为啥?
就为这剧尊重专业、尊重观众。
确实,结局让人憋气,但是现有条件下,好像也是想不到更好的处理方式了。
《摇滚狂花》算小众剧,不是常规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更不是“宏大叙事”。
可,我觉着它算爽剧、算大女主剧、还算喜剧。
剧本好、导演好、演员好。
姚晨、常远多优秀就不说了,年轻的庄达菲在前辈面前也不怵。
其他演员也都强,没一个掉链子的,各个给人深刻印象。
这才叫大女主剧呢好不好,大女主不大女主的,不在于能不能“成功”,在于女主是不少表达的那一方、观察的那一方、主动的那一方、演绎的那一方。
作为电视剧,要好看,肯定要有爽点,这部剧的爽点恰到好处,收放自如,尺度合理,还是那句话:尊重专业、尊重观众。
不煽情,不刻意、不挠人的胳肢窝。
在时间如此宝贵的今天,还能让你笑了又笑地看完这部剧。
就喜剧这方面而言,我只代表我个人地说——超越这些年的好些喜剧电影。
全程12集,女主支棱了几次也没支棱起来,始终不是“成功人士”;缺少母爱的女儿也没考上名校,外加一个得病的老母亲,大家当年都没有享受过母慈子孝,现在也没说是和解了,但是都不苦情,该咋就咋,直面生活,少想多做。
——“乐队只要上了综艺,就赚大钱。
”——“想什么好事儿呢?
我爱的是彭莱。
彭莱,我爱你!
”“滚。
”——“有点喜欢你了,你声音像单田芳。
”(这段是彭莱想支棱一次赚点钱,结果没收住把嗓子唱哑了。
)——“别以为我是个只会花钱的冤大头,告诉你,老娘年轻时候是个朋克。
”(这段是狂花乐队前队员、现企业家的鲜肉老公在外面偷吃,企业家整他,撂出的狠话。
企业家后面也破产了,反正也是loser了。
)对,还有老太太在酒吧用酒瓶子砸不讲道理的大汉。
还有,彭莱的女儿被男中年前辈性骚扰,彭莱骑在那男的身上拿鞋底摔。
这些桥段不是没见过,但是节奏就是刚刚好。
反正,爽点有,但是不泛滥,不刻意,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埋伏在那儿让人会心一笑又不至于笑得太放肆。
国产剧我看得不多,反正就印象不咋好吧。
《摇滚狂花》算正常,可这事儿就怕比,对吧,原本是正常,可一比,它就算真诚、勇敢、优秀,值得五颗星。
姚晨真敢,佩服佩服。
这剧肯定是小众啊,不是大制作,题材也不甜。
因为说来说去里头演的还是loser,女主也患病、到最后也没红;女儿也没有受到激励考上名校啥的,我就真怕这剧煽情,结果,这剧个性有,胆识有,脾气不咋好,煽情还真没有。
这里头的人的选择、人的狂、那口气儿,架住了,所以毫无颓势。
是,世俗意义上你可以说她不成功,可是她有自己的东西,她活着呢,还活得扎实。
你说她理想主义也好,说她才高运蹇也好,说她鸡贼讨厌也罢,说她不负责任也行,但是,她有自己的东西,她没妥协过,她甚至连酒都不愿意戒,这一点就胜过诸多人。
为啥说勇敢,因为头一回见到一部国产电视剧给了另一种生活方式。
其他电视剧说来说去不都是一种生活方式么。
首先我不知道摇滚乐咋玩,其次我也不知道乐队咋玩,我就是个看剧情的(当然歌确实都挺难听的)。
但这个戏情节人物属实都挺有意思,好久没见过这种全员都真的有大病的国产电视剧了。
虽然我估计最后的亲情线和成长线还是得回到孝悌廉耻忠义礼信上,但至少现在看,大家真的在行为上都是精神病。
姚晨被她女儿毫不犹豫一把推进河里的时候,未免太痛快了。
怎么弹幕里还有人在那挑挑拣拣女儿是不是任性呢,她肯定是啊!
这里有一个人不任性纵情的吗?
任性,多爽啊[doge]以及这个戏只有12集,太令人快乐了,应该能在我对它感到厌烦之前看完。
剧情推进节奏很快,姚晨明明是死了前夫回国见女儿的,开头居然除了出现在电话里的“老白死了”,没有给前夫一秒钟的戏份。
母女没有一个人对前夫和爹表达一丝留恋,直接开干,爽快。
另外庄达菲不错,长得灵,戏也灵。
作为一部摇滚题材电视剧,《摇滚狂花》出现了很多摇滚元素,有服装,乐器,歌曲,海报,乐手等等,由于精力有限,就聊聊乐队相关的海报。
海报多出现于家,排练房,演出场所,乐队大赛场地,默默地传达了很多摇滚知识,又丰富了画面的色彩和构图。
首先来看这个三室一厅的家,玄关桌上摆放着一幅黑白的COUNTRY JAMBOREE:
客厅也同样挂着一幅:
前面两张客厅图片都能看到一尊白色小雕像,就是Michelangelo's David Bowie:
客厅的电视墙上挂着几张专辑封面:
有Sonic Youth的《Daydream Nation》:
Sonic Youth:音速青春是一支发迹于美国纽约市的摇滚乐队,成立于1981年,于2011年解散。
创始团员瑟斯顿·摩尔、金·戈登和李·拉纳尔多的名字贯穿于乐队始终;在与数名鼓手的短期合作后,1985年,乐队邀请史蒂夫·雪莱加入。
这四人成为了乐队的核心。
The Clash的《Give 'em Enough Rope》:
The Clash:是成立于1976年的英国朋克乐队,是英国朋克摇滚浪潮的最初成员之一。
除了朋克摇滚之外,碰撞乐队也尝试了雷鬼、斯卡、Dub、放克、饶舌与山地摇滚等多种曲风。
他们的主要阵容,是以乔·史楚默、米克·琼斯、保罗·西蒙侬与“上等货”尼基·黑登组成。
这一乐队在1977年发行的同名专辑开启了他们在英国成功的大门。
The Cure:是一支于1976年在英国西萨塞克斯郡克劳利成立的摇滚乐队。
该乐团经历了多次人员调整,只有其核心、吉他手兼主要曲作者Robert Smith是固定成员。
他经常以其一头乱髮、苍白的面庞,并涂抹故意弄脏的唇膏示人。
乐团成员在1970年代末开始尝试推出他们的音乐。
接下来看看白天的房间:
最左边是电影《LETO》的海报:
床头最上方是PINK FLOYD:
Pink Floyd:平克·佛洛伊德是一支于伦敦成立的英国摇滚乐队,他们最初以迷幻摇滚与太空摇滚音乐赢得知名度,而后逐渐发展为前卫摇滚乐队,并获得国际声誉。
平克·佛洛伊德以哲学的歌词、音速试验、创新的专辑封面艺术与精致的现场表演闻名。
下方左边是《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右边是BLINK-182乐队:
BLINK-182:出身于美国是加利福尼亚州的摇滚三重唱乐队,擅长玩流行朋克及朋克摇滚。
该乐队于1992年由主音和吉他手汤姆·迪朗格、低音马克·霍普斯成立,很快就找到鼓手Scott Raynor加入。
窗户这边,白色的箱子上贴着安迪沃霍尔画的香蕉,同时也是地下丝绒乐队《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专辑封面。
The Velvet Underground:地下丝绒是一个在1964年于纽约成立的乐队。
乐队最初的阵容由歌手兼吉他手卢·里德、多乐器手约翰·凯尔、吉他手斯特林·莫里森、和鼓手安格斯·麦克利斯所组成,1965年,莫林·塔克替代了麦克利斯成为乐队的新鼓手,成为了之后乐队唱片的主要演奏者。
接下来看看彭莱的房间,比较简单,就门上贴着The Clash和David Bowie:
房间里摆着一幅Led Zeppelin:
Led Zeppelin:齐柏林飞船是英国的硬式摇滚/重金属乐队,1968年成立于英国伦敦。
它的主要成员有吉米·佩奇,劳勃·普兰特,约翰·保罗·琼斯和约翰·博纳姆。
乐队早期专辑的风格根植于蓝调摇滚和迷幻摇滚。
他们与黑色安息日、深紫被视为“重金属音乐的三大元老”。
走廊过道也有一幅Led Zeppelin:
接下来是餐厅,盘子上方有一幅Queen:
QUEEN:皇后乐队是英国摇滚乐乐队,成立于1970年,成员包括主唱佛莱迪·墨裘瑞、吉他手布莱恩·梅、鼓手罗杰·泰勒、贝斯手约翰·迪肯,乐团最初期的作品受到前卫摇滚、硬摇滚和重金属音乐的影响,后来逐渐尝试往传统和电台广播的作品迈进,将其他风格像歌剧、民谣、艺术摇滚、竞技场摇滚和流行摇滚融入音乐中,对世界乐坛留下深远影响。
餐厅对面墙上是Queen乐队的《Hot Space》专辑:
餐厅餐具旁边的墙上是《Deep Purple In Rock》专辑。
Deep Purple:深紫是英国的硬式摇滚/重金属乐队,1968年成立于英国哈特福。
乐队被认为是重金属音乐和现代硬式摇滚的开拓者之一。
乐队的风格曾几次的异动过,成立之初是前卫摇滚,在1970年转向重金属风格。
深紫与黑色安息日、齐柏林飞船被视为“重金属音乐的三大元老”。
最后是排练房,全家海报最多的地方。
进门左手边放着一幅小画,是Dead Kennedys的海报:
Dead Kennedys:是一支美国朋克摇滚乐队,于1978年成立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
在最初的八年中,该乐队是最重要的朋克乐队之一。
歌词通常具有政治性质,通常会讽刺政治人物和权威,以及流行文化甚至朋克运动本身。
这幅小画的上方,是皇后乐队的海报:
门的右边,是一幅滚石乐队的LOGO:
CD架上,有一张专辑封面比较显眼,写着《El Paraiso Rico》,歌手是Deetah:
Deetah:原名Claudia Ogalde,是一位歌手,词曲作者和饶舌歌手。
她出生于智利,六岁时随家人移居斯德哥尔摩。
墙角挂着一幅PINK FLOYD的《WISH YOU WERE HERE》:
彬彬坐着打鼓的地方背后有很多海报:
The Who:
The Who:谁人合唱团是一支英国摇滚乐团,他们在1964年成军。
乐队后来成为一直以来最受高评和最受欢迎的摇滚艺术家之一,其现场演出尤其被推崇备至,被形容为“可能是史上最佳的现场演出乐团”。
乐团大部分时间及经典阵容为主唱罗杰·多特里、吉他手皮特·汤申德、贝司手约翰·恩特维斯托及鼓手凯思·穆恩。
The Cure:
Pink Floyd:
NIRVANA:
Nirvana:涅槃乐队,是一支美国的油渍摇滚乐队,于1987年在华盛顿州的亚伯丁组建,通过他们专辑《Nevermind》里的Lithium和Smells Like Teen Spirit两首作品打入美国主流音乐。
Black Sabbath:
Black Sabbath:黑色安息日是英国的硬式摇滚/重金属乐队,1968年成立于英国伯明罕,截至2017年共发行十九张录音室专辑。
它的主要成员有奥兹·奥斯本,东尼·艾欧密,吉泽·巴特勒和比尔·沃德。
乐团经历了多次阵容变化,东尼·艾欧密是其唯一不变的成员。
成立之初的风格为蓝调摇滚,但很快就融合了恐怖惊悚的主题和低沉的吉他声。
ABBA:
ABBA是瑞典流行乐队。
字母缩写源自于乐队成员姓名的首字母。
少数时候被记为Abba。
在1976年以前的乐队宣传材料中,乐队标志中的第一个“B”字母就已经被反转过来了。
乐队在1970年前后重组,乐队成员是昂内塔·费尔特斯科格、比约恩·奥瓦尔斯、班尼·安德森,及安妮-弗瑞德·林斯塔德。
在某个角落里看到了崔健:
上方挂着一件齐柏林飞艇的短袖:
彭莱在美国的住所,墙上海报从左到右依次为:大门乐队,披头士,滚石乐队。
书架侧面有3张ACDC贴纸,下面是Fleetwood Mac乐队的海报。
The Doors:大门乐队是1965年于洛杉矶成立的美国摇滚乐队。
大门乐队由主唱吉姆·莫里森、键盘手雷·曼札克、鼓手约翰·丹斯莫和吉他手罗比·克雷格组成,乐风融合了车库摇滚、蓝调与迷幻摇滚。
主唱莫里森模糊、暧昧的歌词与无法预期的舞台人格,并使大门乐队成为音乐史上颇负争议的乐队。
1971年7月3日莫里森去世,乐队并于1973年解散。
The Beatles:披头士乐队是1960年在利物浦组建的一支英国摇滚乐队。
乐团成员为约翰·蓝侬、保罗·麦卡尼、乔治·哈里森和林哥·史达。
他们被广泛承认为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摇滚乐团。
The Rolling Stones:滚石乐队是一支英国摇滚乐乐队,于1962年4月在伦敦成立。
布莱恩·琼斯、伊恩·史都华、米克·杰格以及基思·理查兹,加上贝斯手比尔·怀曼和鼓手查理·沃茨组成了早期的滚石乐队。
伊恩·史都华虽然1963年在官方的团员名单中被移除,但还是偶尔会担任乐队中的钢琴手,直到他在1985年逝世。
AC/DC:是澳洲摇滚乐队,1973年由马尔科姆·杨和安格斯·杨兄弟两人在悉尼组成。
音乐风格主要被归类为硬式摇滚和蓝调摇滚,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期间,他们被美国权威音乐杂志《滚石》和其他不同的媒体归类为重金属音乐,也是将硬式摇滚和重金属音乐结合起来的宗师。
Fleetwood Mac:是一个英美摇滚乐队,1967年成立于伦敦。
乐团成军至今经历多次团员变动,多次更换主唱与吉他手,但也因此不断融入新的创作元素,在不同阶段呈现出各有特色的音乐风格。
桌上的专辑封面写着Billie Joe Norah,没错就是Green Day的Billie Joe和爵士天后Norah Jones,这张录制于2013年的《Foreverly》,是一张致敬上世纪50年代著名组合The Everly Brothers的翻唱专辑。
彭莱和白泽奇在树村的家,墙上有很多海报:
Black Flag:是一支美国朋克摇滚乐队,成立于1976年,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赫莫萨海滩(Hermosa Beach)。
该乐队最初名为Panic,由吉他手,主要作曲家Greg Ginn创立,是乐队中唯一的连续成员。
他们被广泛认为是最早的硬核朋克乐队之一,也是后硬核乐队的开拓者之一。
RUSH:是加拿大的前卫摇滚团体,主要成员为主唱兼贝斯手的盖迪·李,吉他手艾力克斯·莱夫森以及鼓手兼填词人尼尔·佩尔特,在1974年发行首张专辑。
匆促乐团于1968年成军,当时的鼓手是约翰·兰特赛。
而佩尔特则于1974年的夏天接替鼓手的工作。
排练房是海报非常多地方,先来看白天学校的排练房,墙上海报依次为:Kiss、Queen、David Bowie, Ray Charles, acdc,the beatles,nirvana,pink floyd,The Rolling Stones。
:
KISS:是美国的摇滚/重金属乐团,1973年成立于纽约。
以其特殊的脸部妆容、舞台服装、精心制作的现场表演闻名于世,包括口中喷火、砸吉他、吐血、吊钢丝飞天、空降、冒烟吉他、飞天吉他、爆破烟火、悬浮式鼓座等。
该乐队已经经历了几次阵容变更,其中保罗·史丹利和吉恩·西蒙斯是仅剩的原创成员。
David Bowie:大卫·鲍伊,是英国摇滚音乐家、词曲创作人、唱片制作人和演员。
他是流行音乐界四十多年来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尤其是在1970年代的音乐探索,对整个乐坛起著开创性作用。
他还以独特的声线、作品深度和折衷主义精神而闻名。
以带领时尚的先知先觉而被称为“摇滚变色龙”的鲍伊,十分坚持自己的理想及创意。
Ray Charles:雷·查尔斯,本名雷·查尔斯·鲁滨逊,美国灵魂音乐家、钢琴演奏家,是节奏布鲁斯音乐的先驱。
他是第一批被列入摇滚名人堂的人物之一,《滚石杂志》亦把他列为“100个最伟大的歌手”中的第2位 。
法兰克·辛纳屈称他为“音乐界唯一的天才”。
AC/DC:
Pink Floyd:
The Rolling Stones:
安哲排练的地方:
《嗨你还在吧》是赤褐色乐队2021年的巡演海报,暗示了拍摄日期。
走廊的经典乐队非常多,上面是the who,the clash,nirvana;下面是the rolling stones,david bowie,queen。
The Clash:
NIRVANA:
无处不在的BOWIE:
彭莱排练的地方有点简陋,但也是有海报的,鼓手背后海报有点像The Division Bell专辑封面:
狂花三人早期的排练室,背景海报是The Beatles。
接下来是演出场所,首先看彭莱在美国的演出场所,背景海报是The Clash:
一闪而过的画面里有张RAMONES的海报:
Ramones:雷蒙斯组团于1974年,为成立于美国纽约皇后区的摇滚乐队,由四名成员组成,主要风格是朋克,被视为纽约朋克曲风的代表者。
持续至1990年代中期,该团仍活跃于流行音乐界。
雷蒙斯沿袭1950年代的车库摇滚,最大表演特色为即兴演奏、富有创意、极具娱乐效果、无厘头风格及简单快速。
狂花早期在livehouse演出。
第一张是MAO Livehouse的演出海报,第二张难以辨认,第三张是黑豹乐队。
超级大乐队的比赛场地,绝对是一场海报盛宴:
金属乐队的《HARD WIRED》专辑:
David Bowie:
Pink Floyd:
乐队休息室墙上有太多的海报:
Pink Floyd:
Led Zeppelin:
The Clash:
Blondie:
唱片老总的办公室:
Bob Marley:牙买加唱作歌手,雷鬼乐鼻祖。
他成功将牙买加雷鬼乐带入了欧美流行音乐及摇滚乐的领域,使牙买加雷鬼乐传入西方,对西方流行音乐产生了巨大影响,后世尊称他为“雷鬼乐之父”。
他以充满激情、力量、斗志的灵魂之声,获誉“首位第三世界的流行巨星”,实践了音乐无国界的理念。
Medina Green:纽约说唱团体。
The Beatles 1965 us tour彬彬的房间,看得出来非常有钱:
最左边有张紫色的Black Sabbath海报。
彭莱摆摊,许多一手拿着红薯,一手拿的是Metallica的《LOAD》专辑:
给本剧的美术设计点赞,很多海报是不常见的,极具美感和设计感。
明显照搬英剧美剧的写法和人物刻画,但是完全不顾情节发生的现实逻辑,音乐更是成为了一个衬托女主人设的噱头。所有角色全都无脑做女主的绿叶,为了突出女主的牛逼而把智商人格无限降低,可女主的表现实在没让人感到有任何牛逼的实力,只是因为她是女主所以她可以为所欲为而已,现实里这种人早被社会反复教育直到认清自己为止了,编剧大概不知道,发疯和公主病都不是摇滚。打一星是因为还是喜欢摇滚的,不希望它被人作为廉价的脂粉肆意涂抹。很讨厌这种为了商业利益而把摇滚当作垫脚石的行为,如果不是这个原因,大概会打到一星半,因为情节结构和演技也就这样了。名义上是女性视角戏但还是靠堆元素来营造代入感,本质依然是一个收割特定受众市场的爽剧。作为一个真正的女权支持者和摇滚乐爱好者,实在不能忍。
我不喜欢所谓“北京大妞”的性格,也不喜欢剧里对摇滚圈的描述,但我喜欢国产剧出现这样的女主角
把老人从养老院接出来那段戏写的挺好的。
猜到剧情也不影响继续看下去~ 大崔是为常远量身定做的吧!乐队三个女性,都是打不死的狂花。整部戏的角色都太难得了,尤其彭莱作为“母亲”,放眼望去尚无能与之一战的角色,真实且鲜活。内核不是摇滚,而是也许只有放在摇滚皮下才允许呈现的“母亲”形象和二代关系。
倒不觉得悬浮或者去较劲摇滚不摇滚,反而看得到一些真实和真诚
我永远对敢于拓宽国内影视内容和人设边界的作品抱有敬意。
白天的演技还差一点,最后的个人独白可太尴尬了,说句不好听的,煽情不自然的话就别煽情了。。。
看的我太尴尬了,歌难听剧情尴尬,国内导演什么时候能放弃这种刻板印象啊?搞摇滚也是正常人……
大哥你拍摇滚拍的都是啥呀 哪个玩摇滚的举灯牌啊
这不摇滚。
希望这部剧保持现在的架势,让我莱姐和天姐的酷飒人设屹立不倒,剧情也保持现在的精彩程度
《兔子暴力》《缝纫机乐队》的叠加版剧集。走的是纯悬浮路线,现实中的无根浮萍。我一直比较好奇,为什么这两年总喜欢把母女拍出CP感呢?难道是晋江的母女“禁断”看多了?姚晨演得不错,庄达菲差一点,但就这部戏来说足够了。常远则比较惊喜。还是要说但是。故事一点不惊喜,接下来几集的走向,已经一清二楚。代际关系很难靠奇观和强情节打动人,这是这部剧最大的问题。
姚晨,大飒蜜!
爱过这世界,没有什么能够永远,破灭的瞬间,才是永恒。
不可思议的摇滚圈,三观毁尽
表皮下是曾经的摇滚主唱与当今这个社会的格格不入与想挣扎爬起来的拧巴,其实里面能折射去我们每个人的影子,在时代洪流的加持下,每个人或许都要面临入世与出世的过程,可能心中有不服,有怀念,有懊恼,唯有拥抱变化,顺势而为,才不会粉身碎骨。
好癫狂哈哈哈 三星半
说实话,白天和彭莱母女俩都这么反叛的家庭组合还挺新鲜的,但生活有时候往往比剧里更奇葩,就很想知道这俩人后面还能作出什么来
抽烟喝酒说粗口的女主 这种真实感就值得点赞 看起来! 看完觉得:姚晨也太美了吧,干那么多混蛋事儿我也不讨厌就是因为她看起来好美啊,即使被摧毁也不会被打败的那种绝望美。另外喜剧感也不错,有几场戏笑死我了。ps袁弘怎么又来追她了,《送我上青云》里还不够丢人吗哈哈哈哈~~
把人推出车流把人扔下水……哪条不是故意sha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