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选题如此之好,以致我在看了简介后就迫不及待地借来看了。
看后却有淡淡的失望。
看过关于纳粹教育的书,认为电影中表现得还是太浅了些。
至少真正的纳粹教育不会出现临阵逃跑的教官,该教官居然还继续教授,简直把严苛的纳粹精神视为无物。
还有,真正纳粹教育中孩子们很少为亲人的战亡而悲痛。
他们是在自己经历了战争之后才发现死亡并非想象中的美丽壮烈。
所以说,这部片子想表现男孩之间的友情,很成功。
但要表现纳粹教育,还是想当然了一点。
纳粹教育要是那么容易被识破,也太名不副实了吧。
这是一部拍摄角度很独特的电影。
貌似只要是大片,能扯上二战或者犹太人便很少不叫座——Napola虽然是其中之一,但显然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它是从纳粹德国青年精英的眼中,来反省纳粹的种族主义对人性的摧残。
这部影片用两个青年的悲剧,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生命成了人不得不放弃的东西?
又是为了什么,有人曾经坚守的信仰会土崩瓦解,让他对自己生存的社会的价值观产生怀疑。
不自由,毋宁死。
当男主人公的好友——一个充满文学气息,向往自由浪漫的男孩,主动放弃生命的时候……我们大概都能被他充满无奈的抉择震撼,其实这是所有弱者对暴政和强权用生命发出的最后呐喊、做出的最后抗争。
这貌似是软弱无力的,但却毫无妥协——既然这个世界并不适合弱者生存,那么我情愿离开它,我们从此毫无关联。
男主人公一直相信自己是纳粹宣扬的所谓纯种亚利安人中的精英,他也一直在用行动证明着自己的信仰。
但好友忍受不了精英学校和家庭泯灭人性的训练,无奈赴死,这一事件彻底击溃了他:假如这样一个在他眼中完美的朋友,都得不到社会以及家庭的承认,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得到这个国家的认可呢!?
答案只有一个:这个国家并不需要人,只需要没有人性的战士。
而弱者,只能被淘汰,他们没有资格生存下去。
这部影片没有高成本的投资,没有进行商业性的宣传,但却以一流的剧情,和出色的剪辑摄影抓住了观众的心。
除去对命运充满了德国人一贯持有的悲壮感,温馨感人的同性之爱也触动了很多观众内心当中最柔软的部分。
两个男孩子长得都很可爱,被彼此截然不同的性格所吸引。
他们段短暂却真挚的友谊,成了精英学校苛严的训练环境中唯一的希望和亮彩……虽然作为悲剧,最美好的东西永远都是被毁灭给人看,但流星的刹那的美丽,却比那些自称为不朽的当权者,更值得世人赞颂。
我相信男主人公最后离开那所学校时,心中并无丝毫后悔。
虽然他又回复到影片开头时那种一无所有的状态,但他知道——除去种族和血统,应该有更多东西值得人们去重视。
他不再是精英了,他从来也不是精英。
人,不能以精英或非精英这样的标准去衡量——凡是生命,都是平等的。
《纳粹军校》与《帝国毁灭》、《苏菲索尔的最后时光》被德国人列为二战60周年的“终战三部曲”。
导演丹尼斯-甘舍尔,1996年拍摄的8分钟短片《错误的旅程》获得德国短片大奖。
2001年拍摄了首部影片《Girls on top》在全世界创下佳绩。
而此次的《纳粹军校》是他的第二部影片。
影片获得了巴伐利亚影展最佳导演奖、意大利维亚雷里欧最佳影片等大奖。
影片的主演马克斯-雷德蒙凭借此片获得了卡罗维法利影展最佳男主角,而这也是他与丹尼斯导演的第二次合作。
在本片中马克斯-雷德蒙的表演张弛有度,从一个懵懂的少年到最后的彻底醒悟的角色演绎的非常到位。
另一位主演汤姆-斯特林也获得了巴伐利亚最佳新进男星。
本片透过历史的视野去研究二战中那些青年学生是如何被召募到那所学校,如何接受那些所谓的精英教育。
影片表现了将青少年纳入纳粹体制后的震撼与觉醒,除了表现残酷的一面外,对于弗莱德里希和阿尔伯特的友情也作了深入的刻画〖IMDB评分〗7.6/10 (306 votes)
很简单的一个故事,取景很美。
从影片看来,纳粹训练营就像是一个熔炉,唤醒人最原始好斗的本能,烧掉人性中珍贵的部分。
将自己的亲情、友情置之度外,更侵蚀破坏着其他国家、民族人民的生命和家庭。
正如拳击教练对Friedrich所说:“当你攻击的时候,要忘记人性。
”于是Friedrich最后一击把对手打到昏迷不醒,还在胜利中沾沾自喜,让人非常担心他以后的发展。
记得同样批判右倾思想的日本动漫《Monster》中一个杀手也曾说过:“……我看到他在咖啡中放了五勺糖,那一瞬间,我的口中突然充满了平时喝的咖啡的味道……从那以后我便金盆洗手了……你如果想开枪,很简单,只要忘掉咖啡的味道就行了。
”让人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忘记自己的日常,压抑住自己的本性,不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类,把弱者抓住、摔碎、然后狠狠地踩在脚底碾成粉末,这就是训练营打算并正在干的事。
Siegfried扑炸弹的举动当然可以解释成一种牺牲精神。
比起自己抱头鼠窜的教练,挺身而出的他的确非常的伟大。
但是联想到他之前的种种遭遇,我很难不去想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他能够放下对父母的思念、对生命的留恋,扑向快要爆炸的手榴弹,是否也是因为被当众侮辱的羞耻,和被威胁有可能会再次受到同样的侮辱的绝望,才让他做出那种自我毁灭式的举动的呢?
他抬起头看向朋友们的眼神,似乎是想说什么,又似乎,蒙着一层死灰。
看到Albrecht的父亲居高临下地给了已重伤的苏联小孩最后一枪时,忽然想到中国有一句古话叫“杀降不祥”。
无论那是不是迷信所致,但不对已经投降的人下手总是一件好事。
古代杀降、屠城的将军少有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的。
穷寇莫追、网开一面,这些都是强势面对弱势时所应有的态度。
为了胜利,给失去斗志和战斗力的人致命一击,这可不是什么尊重对手。
在这一切扭曲之中,Albrecht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他说他看到雪就想到圣诞节,似乎是很喜欢雪的少年。
影片快要结束时,看到Friedrich在拳击台上迷茫的样子,突然觉得Albrecht就像是雪一样的存在。
在热火朝天的拳击赛场上,唯有他还能保持冷静,看到人性最本真的东西。
质问Friedrich为什么要给他最后一拳时,也未曾提高过音量,只是被否认后转头离去。
他有冰一般不可动摇的信念,却轻柔得像雪。
几乎能想象出这孩子的童年,没有父亲的陪伴,母亲似乎也很少与他谈心,于是他沉浸在书本和童话里,让孤独埋藏在笔墨中,只有全家团聚的圣诞节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
童话是没有国界的,只有单纯的善和恶,这样简单的东西,反而很接近本质。
大概也是因此,即使军营里对政党的盲目崇拜和对战斗的渴望像烈火一般熊熊燃烧,也没能将他点燃。
却让他的质疑最终化成了一篇“反动”的文章,像一盆凉水一样浇在了教官和少年们的头上。
当Friedrich问他这样做对谁有帮助时,他咬着牙, 最终说:“对我自己有帮助。
”但也许有那么一两个孩子,会因为他的一番话心中升起一个问号,如果最终能从战场脱身,回归到自己亲人身边,也算得上是一种帮助了。
Albrecht死后,他的父母说儿子是遇到了Friedrich才会变得奇怪,其实反倒像是Friedrich继承Albrecht的意志。
最后一次拳击赛,在胜负几乎要确定时,他却迷茫地向四周看去,像是在寻找着什么。
时间仿佛慢了下来,原本嘈杂的赛场变得像是响着号角声的海洋,他看到Albrecht扯着嘴角对自己点头,看到教官满意的微笑,看到教练一脸激动的怂恿,还看到一群挥舞着拳头的人,却独独少了Albrecht困惑的脸。
Albrecht的离去像是在他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冰粒,他最终放下了拳头,冷冷地睥睨着赛场。
最终Friedrich离开了火炉一样的学校,走入雪地时,他终于可以远离这一场毫无理由的战争,回归家庭,或许可以听父亲好好谈谈他眼中的纳粹。
在经历了燃烧和冷却的淬炼后,他得以带着对人性和战争更深刻的理解彻底回归。
然而想到这一切的代价都是好友的死,不能不扼腕叹息。
对于Albrecht来说,放弃生命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既不会让他得到父亲的认可,也不能让他看到童年喜欢的圣诞节。
他原本可以选择被开除,或者偷偷逃跑。
反正对于他来说,是否获得那些沉浸在希特勒狂热中的人的尊敬根本不是要考虑的问题,选择自杀自然也是不考虑父母是否会伤心了。
看起来,他的父亲直到最终都是一种迷茫的态度。
在得知儿子死讯时,他用恨铁不成钢来向他人解释自己的哭泣和颤抖。
也许是他的信仰不允许他说出亲情的话,但介于他私下根本不看孩子的文章来看,他也许自己都不明白自己的心情。
我想Albrecht最终还是没有重新开始新的生活的勇气吧,又或许只是因为混沌的冰水又触动了他纤细的情绪吧。
就像是雪遇到熔炉时可以想象的结局一样,他最终连遗体和一封讣告都没能留下。
外文名字《Napola:Elite für den Führer》又名:英雄教育、纳粹军校、元首的精英……见名知意吧。
首先,我得承认,我是被汤姆希林小天使的美颜吸引才去看这部电影的,当然希林小天使的美颜也没让我失望,是真的很好,尤其是在湖里的那刻。
我想,在那一刻,不仅仅男主Friedrich,还是任何观众,估计心中只有一句话吧“你是世上最美好的少年,如同那年不化的冰花”
但是,作为著名的“反战三部曲”,它的表现可不仅仅是美。
【反战三部曲:《帝国的毁灭》、《苏菲索尔:希望与反抗》、《希特勒男孩》改天我要全部看一下】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它有点像黑暗版的《死亡诗社》和《放牛班的春天》。
影片中有4次拳击比赛,我认为是暗喻了Friedrich的关于战争的态度:①第一次,Friedrich用拳击赢得了去纳波拉的机会,那次,但拳击他是拒绝补打对手的最后一拳的。
是普通人的人性的体现。
②第二次,在纳波拉的比赛中,他补打了对手非常严重的一拳,受到了Albrecht的批评。
当时Friedrich受到纳波拉的影响。
③第三次,在Albrecht爸爸的怂恿下和Albrecht打,不知所措。
开始反思。
④第四次,放下了戴着拳套的手,放弃了补打对手,他放弃了机会,终脱离了纳波拉。
Friedrich受到Albrecht太多的影响,也看透了很多,他看着那些拍手叫好的军官,可能突然明白自己只是军官的打手、棋子。
影片中有3次死亡,也推到了Friedrich与Albrecht关于战争的情感变化,尤其是对Friedrich的影响。
①齐格的死。
齐格受到了教官的侮辱,体罚,被威胁勒索,他最终扑向手雷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万念俱灰。
然而,他的自杀行为却被认为是舍己为人的光荣牺牲(对比当时逃跑的教官),以至于生前倍受侮辱的他反而在死后接受了万般荣耀。
而Friedrich与Albrecht等5人看着自己的室友死在自己的面前,鲜血溅在他们5人身上。
齐格与教官的对比
齐格的死②苏联战俘的死亡。
他们长官骗他们战俘有武器,结果他们误杀了苏联战俘,才发现他们只是群手无寸铁的同龄孩子,那刻Albrecht赶紧抢救他们,却不想却被赶来的父亲一手结束了战俘的生命,Albrecht崩溃了,其他几个人也不好受,当晚没人能安心睡觉,毕竟都是群孩子啊。
苏联战俘③Albrecht的死亡。
Albrecht的父亲总是说Albrecht软弱,只是因为想比杀戮和加入纳粹党,Albrecht更热爱文学。
可是,一个连死亡都不惧怕的人,一个敢在充斥着"希特勒万岁“的精英学校里,念出反抗主流作文的人,他软弱在哪里?
写文章驳回自己的言论和上战场去残杀他人都是他死都不会去做的。
他也果然用死坚持自己的心。
后来Friedrich翻找Albrecht的柜子时,发现并没有那篇文章,想来他已经明白了Albrecht已经抱有自杀的想法了吧。
临时起意的死法,潜伏已久的冲动,英明而绝望.
“当男孩在冰冷的河水中松开手的一瞬间,我在他眼里看到了一种比冰水更纯洁的东西。
而这种东西也同时拯救了另一个男孩。
”
救赎最终,Friedrich选择离开了纳波拉。
他应该认识到为什么一开始自己的父亲不让自己加入纳波拉了吧,有些事情总要尝试了才知道。
也幸好他走了吧 不然最后不是在战场牺牲就是成战犯。
Friedrich很幸运,在真正走上战场前见识了死亡的残酷,用消极比赛的方式退出了纳波拉。
Albrecht是幸运的,在面对杀人还是被杀的选择之前,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齐格弗里德是幸运的,在无力反抗勒索与羞辱时用自杀式的方式留下了英名。
和那些走向战场,与可能同样大的孩子拼刺刀,与素不相识的和自己一样的人性命相搏,死的不明不白的人相比,他们都是保住了人性和判断的幸运儿。
结尾,大雪皑皑,不禁想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拎着箱子,再次回望在那里经历过的一切,转身离去。
如今的Friedrich,还穿着来的时候穿着的那身短裤,但是和来时的心境已经完全不同了。
脸上带着淤青,已经经历过世俗与人性黑暗的成熟的心,与之前天真的心灵,有多大的不同啊。
多次对比,与父亲合照的两位少年后来得知父亲的死讯;
多次对比,与父亲合照的两位少年后来得知父亲的死讯;同样是面对战俘的死亡,室友们即使知道是错误的,也不敢反抗昧着良心写下“以冬天为背景的德国骑士传奇”,只有所谓“软弱”的Albrecht写下反抗屠杀战俘做法的文章;
同样是面对战俘的死亡,室友们即使知道是错误的,也不敢反抗昧着良心写下“以冬天为背景的德国骑士传奇”,只有所谓“软弱”的Albrecht写下反抗屠杀战俘做法的文章;同一件衣服,不同的心境。
同一件衣服,不同的心境。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那个与你对望的少年已不在
那个与你对望的少年已不在
那个与你对望的少年已不在
1943年2月,波兰,但泽弗里德里希没有回家,而是在一家德国人开的饭馆里做服务员。
他的父母知晓此事,却并没有说让他回来。
弗里德里希没有再打拳,即使这里是打拳爱好者的聚集地。
在人潮欢呼的时候,他只是背过身,阳光在他深邃的眼睛下投下阴影。
人们只知道酒馆里的小伙子是柏林人,话不多,也不爱笑,但很勤快。
活少的时候他会坐在门槛上,隔壁花房的高德斯坦大爷耳朵不好,总是把收音机开很大声音,他坐在这里听的很清楚。
比如这天,他听到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战况。
广播里播音员的声音依旧铿锵有力,即使不利的局势仍然没有使人们泄气。
是的,自从三年前进攻波兰,到现在直逼莫斯科。
中间不是没有困境,可是都被战无不胜的德国军队克服。
在元首英明领导下,人们有理由相信这只是暂时踢到铁板。
许多年后,当侨居芬兰的弗里德里希回想起这一刻,彼时正值子夜,他望向窗外,已是四月的春天,如果是在德国早就春暖花开了,可是这儿依旧是冰天雪地。
月光照耀地上的雪,泛起一层模糊的银光。
依然可以看到细碎的雪花飘在空中。
他想起他来到的那天,他也是从窗外看到他第一眼,只是一个模糊的剪影。
过瘦的身躯极不协调地拎着行李箱,于是走起路来一摇一摆。
再醒来就是起床号角吹起以后了。
慌乱中他不知所措,大家以最快的速度整理内务后跑去集合。
他顶着一头乱发,睡眼朦胧接手了他凌乱的床铺。
“艾布莱希特”“弗里德里希”简短的对话,两人似乎不会再有交集。
例行的早餐宴会上,他知道他是地区领导人的孩子。
阶级的差距并没有拉开他们的距离,他喜欢写文章,他夸奖。
像无数朋友间的互相欣赏一样,他在鼻青脸肿后终于击败对手后,所有人为他欢呼,他也是,人群中他的蓝眼睛闪闪发光。
可是教练让他痛击对手,一遍遍对他大吼,做那个命中的姿势。
他却犹豫了,对手瘫在角落里,眼睛死死盯着他,嘴角的鲜血出卖了他的软弱和恐惧。
人群依旧在狂欢,除了他。
于是他狠下心,最后一拳,对手昏死过去了。
观众更加亢奋,他接受了校长的赞赏,并被告知运动会快来了,他是学校夺冠的希望。
他志得意满着,忽视人群中他脆弱不解的神情。
晚上在盥洗室里,他穿着简单的背心,肩上搭着一条毛巾,他端详着镜子里自己脸上的伤。
这是胜利的见证,他是男人他为之骄傲。
就在他依旧沉浸在白天的兴奋中时,他向他道喜,神情平静。
他对他说,那个人依旧昏迷,他本可以不那么做。
然后他离开,剩下他站在原地,兴致全无。
日子一天天过去,少年们在成长,每天经受艰苦的训练。
教官是个长着大鼻子的瘦子。
他声音洪亮严厉至极,做事毫不留情面。
同寝室的齐格因恐惧而夜遗,被高年级的学长举报,教官当众让他尿在自己的床垫上。
某次擦肩而过时,他好心问候齐格,被告知没事。
他怎么会知道,他刚被学长勒索过,就在几分钟前。
他也同样不会知道,几小时后,他救了他们一群人,以生命为代价。
当教官抛下他们自己落荒而逃时,十几岁的男孩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
只有五秒钟,他看着齐格扑上去。
最后一眼,他看到了如释负重般的解脱。
在学校大礼堂,地区领导人斯坦授予齐格最高荣誉。
大鼻子教官也站在人群里听着领导的演讲,弗里德里希看着教官,眼睛里闪动着冰冷的光。
而艾布莱希特站在人群中,直直盯着讲台上人的身影,复杂的眼神里是又敬又怕,想亲近却不敢靠近,小心翼翼。
在例行晨练中,那个掉落手榴弹的同学被家长接走。
是的,始作俑者被开除了,而且因为这次事件,不会再有学校要他,纳波拉是最有名的学校,人人以能成为它的学生为荣。
被党抛弃的人,哪里都不再接纳。
救人者死了,死的沉重却解脱,留下的只是一枚勋章一个名字和父母无尽的伤痛。
他们这群学生依旧是学生,日子没有什么不同,少一个人似乎没有影响。
也许就是这时弗里德里希开始觉醒。
此刻他走出门,万籁俱寂,雪花落地无声,就好像过去的这么些年,轻轻落在岁月之外。
不远处有一片湖,和世界上很多湖都很像。
他分不清哪个是哪个,就像他不去记忆这是哪一年哪一日,他路过什么地方,见了什么人,看到什么景色,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
从那个年代里走出的人心里都一道永远不能愈合的伤。
他不例外,他也有。
只是不知道这道伤因何而来。
是父母死于战争最后一年的大轰炸,是胞弟在十岁那年夏天俄国人攻陷柏林后失踪,是战争结束第二年后自己像很多境外德意志人一样被驱逐回国却看到家乡满目疮痍。
他在满地废墟中寻找自己的家,离开三年的家。
脚步虚浮,就像那年冬天他离开那座城堡一样,只不过断壁残垣在身后,这一次他没有回头。
这是两个孩子长大的故事。
十六七岁,会因为偷看一眼漂亮女孩就高兴整晚的年纪,可是战争却让他们跟手榴弹,死亡,还有俄罗斯孩子离的那么近。
曾经的Napola为了能来这,甚至背叛父亲,在唱起国歌的时候,他脸上会有比谁都兴奋的神情,可是当他慢慢长大,看见一个尿裤子的孩子,会冲上去压住炸弹,看见自己最好的朋友放手,沉入冰冷的湖底的时候,他开始不知道自己拳打的那么好是要怎样。
这就是他的梦想破灭的故事,他发现事情和自己想的不一样,于是在最后一刻,他决定放弃,任由对手把自己击倒在地,他因为拳击而来,也因为拳击而离开。
在我们的过往中,也曾经不止一次的,对某些事情怀有无限的期待和憧憬,也会不顾一切的,不听任何人劝阻的冲过去,结果常常是身负重伤,才发现事情原来是这样,也只是这样。
这就是我们成长的过程,发现,挣扎,选择,蜕变,长大。
重要的是,我们总有选择的勇气,和离开的决心。
不用动不动就用生命去捍卫,是和平年代给予我的,但我总觉得,在离开的时候,我们有着和他们一样的眼神跟表情。
我们没有变成校长,教官,长官,我们还是敢在雪天穿着来时的短裤拎着皮箱离开,因为我始终有所信,因为我们心里始终住着一个孩子。
【有剧透】很沉重的一部片子,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学员的死亡。
尿裤子男孩受到了教官的侮辱,体罚,并且被查房的阴险长官威胁勒索,他最终扑向炸药的那一刻只是简简单单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精英学校的黑暗体制已经让他万念俱灰。
然而,他的自杀行为却被认为是舍己为人的光荣牺牲,以至于生前倍受侮辱的他反而在死后接受了万般荣耀。
而影片的主角,那个善良的男孩,那个缺少家庭温暖的男孩,那个心地柔软却又无比坚强的男孩,他积压已久的疑问与反抗,在目睹了无辜的孩子被枪杀后被彻底激发了出来。
在课堂上他试图用文字来唤回朋友们的人性,最后他更是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死亡,来拯救自己的灵魂,来拯救周围所有人的灵魂。
然而,他的死亡,却被冠上了“自杀”的名号,为人不齿,甚至连一则简单的讣告都无法刊登。
自杀的被认为是救人,而真正救人的却被认为是软弱的逃避。
这种对比讽刺也正是影片想要表达的一个主题。
我个人认为,真正的伟大是美国华盛顿,杰斐逊,亚当斯,富兰克林那帮人在美国独立战争后主动放弃到手的更大权力制定《独立宣言》的勇气,比圆桌会议还要进步,真的是人类的一大步,再到美国南北战争,北方明显赢的局面下主动议和,这种强者主动放弃一部分既得利益,把社会文明往前推行的精神才是人类的宝贵品质。
想想我们解放战争时期的三次议和机会,这就是差距。
该片没法说是写实,一定浪漫主义情怀更重,纳粹思想武装起来的国家制度保障下,人的行为能力几乎是被摆布的,更多的也许是群体的力量吧?
基因突变这种现象应该存在,可我更宁愿相信一个德国军官的孩子和拳台上的希望之星对人性觉醒的力量对影片力度更有帮助,这更偏向于艺术性的描写风格,尤其最后男孩从城堡里走出来,门关上了外边下着雪,可他分明走进的是世界,是喜是忧,历史上的事很难简单给予定义。
我们所期待的就是强者的自我觉醒,把制度的制定更有利于人性善良的一面,更多人能被恩泽,财富,人力,土地,权力等等可以称为资源的东西,一旦高度集中,物极必反,那时必然血流成河以暴力的形式发生,何必不自上而下的变革,把制度往前前进一大步,人性就解放一大步,圣贤才是伟大值得敬仰的,而不希望周而复始的看见领导者。
你看到拳台下一张张欢呼的面孔了吗?
他们追求的只是对强者的崇拜,对荣誉的向往,每一个倒下的人跟死在枪口下的那些年轻人有什么区别?
枪,纱布,多么讽刺啊!
可人类依然在追求强者的道路上奔跑,正如科技进步是在不满足的欲望中把社会推着前进一样,荒谬滑稽的相悖论,哈哈哈哈。。。
我是爱你的,只是我厌恶我们所处的世界;我是恨你的,只是我迷恋我们相处的瞬间。
别过来!
因为我们各自身处在,冰火不相容的两个极端。
——《希特勒的男孩》
作为导演的第二部长片,好在叙事够流畅,但是情节和主题真的没什么出彩的地方。编导很善良,最后让那个男孩安全地离开了。
冲着高分电影看的,看完没什么感觉……看了简介发现居然是12年前的电影。全剧除了用少年战俘来练手是个亮点,其他都很平……
一般一般,脆弱又不深刻的男孩,,,,,就是腐女什么的喜欢吧
决定勇敢和懦弱的定义的,是当局的意识形态,就像左派和右派的定义在东西方正好相反一样。少年梦断,童话终结,然而这样无声的杀戮却从来没有断绝。
面对男主的公然挑衅,学校方面居然玩“穿我的给我脱下来”的幼稚把戏,而且男主能轻轻松松放出来大概只存在于导演的一厢情愿中。另外,这部电影无半点同性元素,请腐眼看人基的同志们适可而止,短评上的意淫真是辣眼睛。
很无聊的一部电影
我的极权和精英意识又发作了,无视之——就片子而言,很好很好,不过总觉得还是有所欠缺。
爆炸那块儿做得也忒假了吧
战争中反战,饿殍中减脂,2.5
少年自我意识的成长的过程总是像暗流一样惊心动魄,它就像破茧一样痛苦,不是每个人最终都能挣脱束缚。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恶魔岛的国王》,它们都以孤独的少年和刺骨的寒冷做为最大泪点。
跟那个纳粹婴儿姊妹篇吧
以为是一部。。。。结果是一部。。。。还有就是德国人的教育方式真是太另类了,那个长官对自己儿子就跟后爹似的,也太狠了点
还是看哭了 不知道为什么被划分到了GAY片里 可能每个人的观点不同吧
「在我夢中, 我曾是從惡龍手中拯救公主的騎士, 將世界從惡魔手中解放的英雄. 我們昨天去尋找俘虜的時候, 我突然想起那個夢, 那個從惡魔手中拯救世界的小男孩. 可當我們回來時我意識到自己就是那個惡魔, 那個我想要將世界從他手中解救出來的惡魔.」
希林小天使和MAX太唯美了……但是也太虐了(虐哭了555)……在纳粹的统治下人性只能被抹杀……再度无比心疼希林小天使QAQ
对于德国人来讲他就是个懦夫,没有一点野心,理想,为了国家为了自己的仕途可以不择手段,国际没有什么错与对胜王败蔻,对于男人来讲他也是懦夫,妇人之仁
看了几次才看完,挺没意思的。小马在这里面好金发碧眼。好讨厌一些青少年时期男性的行为。很呆板很片面的德国zzzq片。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一半是冷静克制的叙事手法和冷冽的色彩,一半又是情绪化的升格镜头和尖锐的戏剧冲突,有佳段而无佳章,对战争与人性的反思随Max的退学和Tom的香消玉殒而止步在17岁少年的良知上。然而在美颜和肌肉面前,这些缺陷都可以无视。
虽然持续在放大,视角和格局都是小的,看起来真的好破碎… zu schwach, einfach zu schw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