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翼激起漫天的尘土,他们踏上了阿富汗的土地,暗黄色的天,炙热的空气,焦黄的土地,这一切都昭示着未来的凄凉。
战争的魔爪在他们猝不及防的情况下来到了,血与泪交织,生与死缠绵,当血与泪流干,当我已绝望,却又突然有了希望!
这或许是影视作品的需要,但真正的人生可能是绝望到底,悲剧结局!
很久以前就看过了《第九连》后写的东西,突然找了出来就把它贴出来好了:“最初是冲着其打着“俄版《兄弟连》”的噱头来看第九连的,但看完之后觉得还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片子。
影片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描写的是一群苏联年轻人在新兵连的艰苦训练和成长的经历,后半部分描写的阿富汗战争。
这和《兄弟连》的叙事结构很相似。
和这类电影的惯用手法一样,导演选择的叙事中心人物是这群年轻人当中的一个‘画家’(我不知道怎么翻译他的俄文名字),通过他的视角来反映整个战争过程。
‘画家’是个有着类似越狱男主角的俊朗面孔和清澈眼神的狙击手,他认为美丽就是除去多余的东西不带任何的杂质,而战争本身是美丽的。
只可惜他本来就不应该属于这场非正义的战争,或许他来到阿富汗就是一个错误,所以也就提前预见了他在这场战争中的归宿。
他本来应该好好的呆在苏联,继续拿着他的画板写生,尽管他的枪法很准,但他并不适合拿枪,这从他在误杀了那个阿富汗士兵后的痛苦后悔害怕的眼神就很好的反映出来了。
然而战争的残忍往往在于美好的东西最容易被破坏,“画家”是最后一场高地保卫战中第一个被杀的士兵,那是在清早他背着画夹出外写生,他的身后突然出现了一群裹着黑色纱巾的阿富汗军人,一颗子弹正中他的前额,顿时他的鲜血给他刚刚画出的山峰和原野着上了绚丽的颜色,仿佛他原本就是这场非正义战争中多余的东西,注定要被抹除以成全这场战争的美丽。
但是后来仔细想想,导演其实还是很照顾‘画家’这个角色的,至少没有让他经历最后那场残酷的血肉横飞的战争,没有让他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兄弟一个个倒下,没有让他替代大牙成为那个唯一的幸存者,没有让他知道他所为之战斗过的国家在两年后不复存在。
“我们离开了阿富汗,我们,第九连,赢得了自己的战争。
但是,那个时候我们还不知道,不知道在两年之后,我们曾经为之战斗过的国家,将不复存在,我们曾为之骄傲的苏联军服和勋章也不再是时髦;不知道我们新兵连的那个教管仍继续为国家服务,在俄罗斯某个城市继续训练新兵,但在一年后的一次暴动中死去;我们也不知道白雪公主和她的妈妈所居住的那个边境城市,在战争后开始荒芜。
新生活很快就无情的抛弃了我们,有些人生活得很富有,有的人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回到祖国前,我们对这些情况一无所知,我们甚至不知道我们被大部队遗忘在混乱中,遗忘在了那个遥远的高地。
我们离开了阿富汗,第九连,我们赢得了胜利。
” 这是影片结尾,神情落寞、满身勋章的在那场高地保卫战上唯一幸存下来的“大牙”孤寂地坐在坦克车顶上撤退回苏联时的独白,身后是蜿蜒巍峨的阿富汗群山,电影就在这样一种悲凉的气氛中结束。
是的,第九连赢得了自己的战争,只是苏联输掉了阿富汗战争。
第九连以全连几乎全部阵亡只留下一名幸存者的巨大代价,换来的却是一场无谓的战斗和牺牲,当唯一幸存的“大牙”向指挥官报告高地保存且大部队可以安全通过时,指挥官却问他为什么在战斗前不撤军,为什么阵地和指挥部一直没有联系,“大牙”这才知道他们是大部队在战败撤退的混乱中所遗忘的无谓的牺牲品,而他的战友他的兄弟们却被永远留在了这个遥远的阿富汗高地上。
最后“大牙”跪在那片橙黄色的弥漫着风沙的高地上仰天痛哭的画面不禁让人动容。
在看看这部影片所描述战争的背景吧,1988年的苏联其实已然处于解体前的混乱之中,而阿富汗战争却加速了这个解体的过程。
那些小伙子们入伍的时候基本都是缺失了信仰为了能在战争中发泄自己过剩的青春能量,入伍之前征兵那场戏便是最好的注脚。
而那个年代的苏联能够给人以信仰吗,那场非正义的战争可能胜利吗?
所以第九连的悲惨结局是注定了的。
他们被遗弃在阿富汗,他们原本就不该属于这场战争。
所以苏联撤军时将他们遗忘也是必然的,就像苏联抛弃自己的英雄主义传统一样。
他们成了无辜的“苏联陪葬品”。
但他们又同时是幸运的,至少他们看不到这个他们曾为之流血牺牲的国家一下子就不复存在了。
而活下来的人只会感到一片空虚和困惑,以及无尽的伤痛。
大牙坐在坦克上落寞的离开阿富汗,他的那种失望的空虚的悲愤地眼神,已经很好的诠释了剩下的人的感情。
有些花儿注定在盛放的时候死亡。
那些年轻的生命,注定成为无辜的牺牲品。
只是,历史是否会无情的再一次重复?
犹如今天的伊拉克”
战争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前苏大兵的恶梦今天还在美国大兵的身上继续,无法评判某场战争的正义与邪恶,不同时空,给出的评判不一样,看这部电影,我欣赏的是他的暴力美!
2022.04.24
故事开篇就是一群惹是生非的小痞子,应征准备去阿富汗打仗,连军官都对他们怵三分,这样的人组成的军队能打胜仗?
德卡上尉上来给他们来了个下马威,三个月的魔鬼训练最重要的是给他们立了规矩,让他们学会了服从和遵守纪律。
终于他们被培养成了杀人机器,送上了阿富汗战场。
到了阿富汗,刚刚下飞机,就给他们这帮新兵上了战争残酷的一课,满载老兵的回程飞机刚起飞就遭遇导弹袭击,折回机场又撞上易燃物品,爆炸燃起大火,极少有人能生还,老兵送给新兵的平安符成了最后的绝唱。
一场惨烈的阻击战,援军到时,九连仅一人生还,老兵的平安符再次保佑了他,但是生不如死,他的心已经随着战友死去。
两年后他们为之浴血战斗的国家竟然解体,让这些活着的老兵情何以堪,如何向逝去的战友倾述和解释?
为了苏联,他们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捐躯,可是现在苏联在哪了?
一个国家的解体,最悲哀的莫过于那些为之奋斗和牺牲的战士,这绝不是他们活着的时候所期盼的结果,更不是他们为之而献身的梦想,他们白死了,这是苏联最大的悲哀。
最好的反应阿富汗战争的影片!
影片中的武器设计十分真实,从小处的AK-74s到雌鹿,非常经典,另外影片中的经典:“你们到阿富汗做什么?
”“帮助第三世界的人民脱离霸权主义并且传播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勃列日涅夫主义最好的体现啊!
Ура!
1988年1月7日-8日苏军第40集团军345独立空降团3营9连扼守控制加德兹-霍斯特公路的3234高地数昼夜,仅靠未负伤的39名指战员在12小时之内打退了哈达卜和本 拉登指挥的反政府武装“黑色支队”300余人的多次进攻,全连6人牺牲、28人负伤,战斗异常激烈残酷,该连老首长沃中校调集团属火力给敌以巨大杀伤,沃本人亲自组织增援,反政府武装败下阵来,本 拉登也身负重伤,落荒而逃。
这个英雄九连就是后来轰动一时的《第九连》的原型,2005年,该连事迹被搬上了银幕,拍摄了电影《第九连》,而这个电影成为俄罗斯军人精神标志。
1989年2月11日,沃斯特罗金上校率全团撤离阿富汗,1989年5月任莫斯科军区98空降师师长,1990年授少将,1992年进总参军事学院学习,1994年毕业后任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副部长,1999年授上将,2003年当选俄罗斯国家杜马安全事务委员会专职议员。
获苏联英雄金星奖章、列宁勋章、红旗勋章、两枚红星勋章、阿富汗民主共和国三级“星”勋章、军功章、英勇勋章、三级在苏联武装力量中为祖国服务勋章。
无意间观看了《第九突击队》,这绝对是俄罗斯近年来少有的优质片。
影片中这支连队同其他在阿富汗的苏军一起再现了当年威震世界的红色帝国的虎狼之师到底是支怎么的部队。
很难想象当年我们的北方承受着多大的压力,很难想象这样的一支队伍挥师南下是怎样的场景,很难想象当年世上还有什么能阻挡住他们。
一支军队,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精神。
当影片末尾最后的士兵们端着机枪吼叫着冲锋与敌人对射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莫斯科保卫战时唱着低沉的歌曲端枪一步一步迈向德军阵地的红军,看到了斯大林格勒大血战时只剩最后几人仍沿着伏尔加河冲锋的第92步兵旅的战士,那一刻他们是全世界最恐怖的力量。
就是这样的队伍仍然会在阿富汗这样的蛮荒之地打的头破血流,我不禁想起我们花架子样的部队,联合军演时俄军官说我们的部队毫无战斗力,对比看来此言不虚。
影片的结尾钢牙独白:“让我们想不到的是,我们为之战斗的国家,在两年以后消失了。
”再见苏联,再见那支虎狼之师,但愿灵魂常在,精神没丢。
首先要解释一下这“再见”两个字。
这个“再见”不是告别的意思,而是重逢的意思。
就是说我再一次见到了苏联。
自从苏联解体之后,我就再也没有看过俄罗斯拍摄的电影(当然这不包括重温过去的苏联老片)。
在电影的选择上,有时我有一些很固执的想法,我总是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一个时代过去了,或者说一种制度改变了,那么曾经这个时代所赋予她的电影的某种特质就会丧失,而如果这种特质恰恰是我所喜欢的,那么随着这种特质的丧失,我对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电影的热爱也就丧失了。
这种情况发生过两次,一次是香港,一次是苏联。
我的想法当然是愚蠢的,因为无论什么时代,艺术都会找到她生存的办法。
新的时代会赋予她新的特质,你要做的不是缅怀过去,而是在新的特质上寻找你所喜爱的元素。
于是我又开始看俄罗斯电影,前些日子看了一个《土耳其式开局》,那是对好莱坞的拙劣模仿,不值一提,我们来谈谈这部《第九突击队》,尽管她只能算是对好莱坞电影的成功模仿。
我们虽然在谈论这部电影,但我的焦点却并不在这部电影本身的情节上,所以我也就缺乏把电影情节叙述出来的热情,我把在网上看到的电影简介贴到下面,请原谅我的懒惰。
继《守夜人》、《土耳其开局》后,另一部俄罗斯电影《第九突击队》(9 POTA)刷新了国内票房纪录,它自9月29日上画以来,在首个周末收得770万美元票房,至少180万观众入场观看,成为俄罗斯历来开画票房之冠(《守夜人》首周票房仅500万美元),截至10月16号,它累计票房达1900万美元,已突破《守》(1600万)、《开》(1800万)两片的纪录,成为俄罗斯历来最卖座的国产片。
《第九突击队》突破苏联共产时代的话语禁忌,以苏联入侵阿富汗事件为背景,电影的故事发生在1987-1989年,当时由于穆斯林的强烈抵抗,苏联在阿富汗损兵折将,近15000名苏联士兵伤亡,苏联特别成立了“第九突击队”协助前线战斗。
6名来自西伯利亚的小伙子接受了严格的训练,1987年末这支奇兵被派往阿富汗海拔3234高地的战争中心以掩护苏联士兵撤退,迎接他们的,除了“第九突击队”的前辈,还有生死茫茫的战场。
电影的预算为900万美元,有1500名现役士兵参与拍摄,而且他们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二部和以拍摄007系列影片闻名的英国Pinewood电影公司合作。
导演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的父亲就是曾经导演过巨片《战争与和平》、《一个人的遭遇》的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看完影片,我的心情很复杂,有一丝喜悦,但更大的是失望。
我的喜悦是对电影本身而言的。
俄罗斯的电影水平仍然很高,并且她的空间更加自由了,可以毫无顾忌的对过去进行批判了。
对此,俄罗斯电影人观察了十五年,他们终于确信苏联一去不赴返了。
而我的失望就在于我终于确信苏联电影真的一去不赴返了。
一个通过电影营造出来的纯真年代一去不赴返了。
苏联电影本身是苏联政府的喉舌,是为苏联政策服务的。
而苏联的最大政策就是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美好,而这也是苏联电影的核心内容。
我非常喜欢苏联电影。
在这种喜爱里,观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问什么人最能被苏联电影打动,那一定是中国人,同样的意识形态带给我们一种共鸣。
中国和苏联都没有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的?
你可以到苏联电影中去寻找。
当然还有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电影。
在电影中,社会主义是如此的美好,生活在其中是如此的幸福。
苏联电影就是社会主义的乌托邦。
我一遍又一遍的观看《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幸福的生活》,就如同我一遍又一遍的观看《瞧这一家子》《他俩和她俩》《五朵金花》。
我一遍又一遍的观看《莫斯科保卫战》就如同我一遍又一遍的观看《地雷战》和《地道战》,它给人一种感觉,那就是幸福。
电影已经耳熟能详了,但那种幸福的感觉还想一再的重温,对我来说,这就是苏联电影的魅力所在。
而现在,苏联电影已经真真切切的成为了历史。
对于我来说,缅怀必定是夹杂着一丝失落的,就如同俄罗斯人对于苏联的灭亡也决不会是全然的喜悦的。
现在我只能在失望中的一丝喜悦中获得快乐。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在苏联电影中所没有的批判精神,对于战争的反思,对于战争目的的批判。
这部影片非常残酷,而且是越来越残酷,她没有美国商业片中那种希望与感动。
她更类似于《野战排》或者《全金属外壳》。
对,她绝对可以称作是俄罗斯版的《全金属外壳》。
影片中有一个情节的处理是令人震撼的。
苏军战士中有一个以画家自居的年轻人。
他是影片中着墨最多的角色,在以描写群像为主的这部战争影片中,他算得上是第一男主角。
这样的角色,你希望他不死,或者死得其所。
但影片中的处理让你震撼,你或许想到他会死,但你不会想到他会这样死。
影片的开始留下了大量的伏笔,他与女友的爱情,他想要描绘战争画卷的梦想,他拥有当狙击手的潜质。
这一切使你憧憬他会在影片的最后大显身手。
但是突兀的,在最后一场战斗打响之前,他被一枪毙命。
导演前面的铺垫,似乎就是为了给你制造这种心理落差,死亡对于人们是平等的,他不会因为你是主角而眷顾你。
他不会因为你的众多梦想而怜悯你。
一枪爆头,你连感到绝望和悲哀的时间都没有。
死亡是平等的,但是电影却要继续,如果电影中的人全死了,那么谁来讲述这个故事?
所以一定有一个作为目击证人的幸存者。
这个家伙镶了一颗钢牙,我们不妨就叫他钢牙。
钢牙这家伙好勇斗狠,面目可憎。
但是宿命的,他成为了唯一的幸存者。
影片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当这群年轻人完成训练即将踏上战场时,他们在机场碰到了一群即将退伍回国的老兵。
其中一个是钢牙的老乡,交给他一个护身符,跟他说戴着这个护身符就决不会死,这个护身符已经保佑老兵二十三年了。
讽刺的是,老兵在送出护身符的下一刻,他乘坐的飞机被炮弹击落,坠毁在机场。
这个场景我们不难想到,钢牙会活下来,我们想不到的是只有钢牙活了下来。
但是活下来的仅仅是肉体,他的灵魂已经死亡了。
关于战争对人性的泯灭,影片中也有所交代。
其中有两个地方是点睛之笔。
一个是教官这个角色,他开场就对士兵们说:“你们甚至不是人,是狗屁。
”而他自己甚至已经丧失了重新生活的勇气,只想回到战场上去送死,他甚至为自己不能回到战场而失声痛哭。
另一个片段是当士兵们去第九纵队营房报道,那个营房里的气氛就象是阴间,老兵们的眼神冰冷,仿佛就象在看一群死人,而他们自己身上也没有一丝活气。
李敖说,有两个地方可以塑造男人,一个是监狱,一个是军队,并为他都曾经经历过而沾沾自喜。
我想他的话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和平年代。
在战争中,军队和监狱只能毁灭人性,无论男女。
当然,相对于李敖,军队和监狱这两样我都没有经历过,我是在主观臆断。
但是我希望我这个结论永远停留在主观臆断而不是亲身经历。
影片的结尾钢牙独白:“让我们想不到的是,我们为之战斗的国家,在两年以后消失了。
”曾经的感动变得虚幻起来,一个曾经为之流血牺牲的国家,一下子就不副存在了。
那些战死的看不到这些的人反而是幸运的。
而活下来的只会感到一片空虚和困惑,以及无尽的伤痛。
历史就这样开了人类一个玩笑,但是只要还有国家,只要还有人类,这样的玩笑就会周而复始的开下去。
再见,苏联。
这一次是告别的意思,告别现实中残酷的苏联,而影象中的苏联,正如同影象中所描绘的那般美好一样,永远不会解体,会永远长存下去。
《三国演义》里的那首“几度夕阳红”,被琼瑶断章取义的拿去形容爱情了。
我也不妨学习一下,断章取义的拿一首席慕蓉的爱情诗来描绘一下这部电影和我的心情。
我们并未象我们担忧的那样堕落因为我们从来不曾象我们设想的那样高尚让燃烧的记忆从此冷却让光辉的幻想从此破灭我没有什么好伤心的毕竟这世界上,多是被弃置的灵魂,被弃置的心其实在追求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是我们可以把握的包括快乐与悲伤,包括——幸福(电影是深夜看的,帖子是凌晨写的,困意如山,思绪混乱,不知所云。
)
此片正值当时能源价格大涨,俄罗斯经济形势见好,需要来一部能振奋人心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电影,也反映俄罗斯人怀念二十多年前那个巨无霸帝国的强大,从该片成本来看俄罗斯人是花了大力气,画画天赋禀异的帅气男主最后战斗开头就被打死,获得幸运勋章唯一活下来的男二,教官的俄式浪漫,生猛的连长霍霍,单兵素质不错很高但却靠人海战术冲锋的阿富汗反抗军,最后的战斗场景激烈而又残酷让人激发斗志,作为一部战争片来说是不错的,第九连接到的命令本该是撤离那片区域,由于战斗中电台被敌迫击炮炸毁,无法请求支援和与上级联系,导致伤亡惨重最后只剩一人,苏联最后退出了阿富汗,从战略角度苏联的政策是失败了,但第九连在战术上守住了高地,也就是男二所说赢得了自己的战争,幸存的男二回到苏联不久后就解体了,人民生活水平急转直下,大家曾经的信仰消失了,用他们的话说被国家无情的抛弃了,伟大的军队也不复存在,他们在迷茫中挣扎着,苏联士兵在派往阿富汗之前被教导是去抵御西方美帝国主义的入侵渗透,为了拯救于水火之中的阿富汗人民,但到了那里才渐渐发现自己或许才是入侵者,不知道为何而战,也许只是为了自己死去的弟兄,俄罗斯人通过反思阿富汗战争,但也怀念那个强大的国家,反映了当时俄罗斯人想要重振大国雄风的野心,另外不知为什么我本人很喜欢听该片头片尾曲,有种荒凉压抑而又沧桑的感觉,有要该曲的小伙伴可以联系我
战争片是我爱好的电影类型,但该类电影实在不多,更新较慢,主要是好莱坞出品。
为什么呢?
首先战争片耗资巨大,而作为类型片,市场相对狭小,同时除了美国,也没几个国家天天打仗,没有太多素材可以挖掘。
俄罗斯可以说是除了美国之外,近20年来战争经历最多的国家了。
于是2000年以来,俄罗斯战争片也涌现了不少杰作。
《第九连》、《八月八日》、《布列斯特要塞》都堪称经典之作。
《第九连》讲述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十年征战最后一刻发生的事情,年轻的小伙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一切皆虚无。
《八月八日》发生在2008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因为南奥塞梯独立而爆发的五日战争,片子里穿插着母子的各种突发想象,有一丝丝南联盟电影《地下》的魔幻现实味道,此片也是这三部片子里唯一有反战情结的一部。
《布列斯特要塞》标准二战电影,纳粹越过波兰边界线,突袭苏联,载歌载舞妻肥子硕的边境要塞瞬间成为敌军包围中的孤城,各种奋战,各种牺牲,为了俄罗斯母亲,毛子拎板凳爆砸纳粹等等。
俄罗斯战争电影,真实感略强于好莱坞战争电影,在这个电脑特技大行天下的时代,好莱坞似乎有迷失于特效的倾向,过于强调画面和声效的感官刺激,而使得银幕上的场面过度娱乐化,有损整体的故事感和真实性。
新世纪的俄罗斯战争电影,并未花过多笔墨浪费在描写子弹的呼啸而过、炮弹的飞驰而来等等,大家早已耳熟能闻的桥段上,却把特效和故事很好的结合起来,让观众能更好的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感情冲击,而不是尝试去躲避子弹的来袭。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生产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俄罗斯民族也有其令人着迷的因素。
俄罗斯,双头鹰之国 —— 一张忧郁而悲天悯人的东正教圣徒面孔之侧,是另一张孔武凶猛侵略成性的金帐可汗怒容。
爱国主义在俄罗斯电影里根本就不是用来被强调的内容,只是一个默认的故事背景,从一副圣人面庞的红军犹太人政委,到阿富汗战场上不羁的小混混,没有任何人质疑过为国献身的意义。
首长请不愿去阿富汗的人出列,即便已经计划串通好的人,也因为荣誉感而未曾跨出那一步。
当然,你说羞耻感也可以,荣誉感本身就是为不荣誉而羞耻的一种感情。
爱情历来不在战争片里有过多席位,不是说战士们没感情,只是时间有限,无瑕多述而已。
看看国内那些垃圾战争电视剧,各种2B女在里面卖骚,实在是让人感叹,除了《我的团长我的团》之外,国内再无战争片啊。
《布列斯特要塞》里简单的描述了快递员和售货女的爱情,结局悲惨;《第九连》里牙医的女儿,刚开始以为是脑子有问题,但画家和她对话时,她显示出智力完全正常,她称所有去她哪里的小兵哥是客人,可见这个妹纸果然是女神,看到此处,我也禁不住想膜拜一下;《八月八日》的女主为了救儿子,历经艰难,但我还是觉得她有点花痴,不过她的小小花痴反而勾勒出一个个领便当的大兵的勇猛俊朗吧,导演为了让观众有点遐想,就只好让女主见一个暧昧一个了。
看俄罗斯战争片,要记住两条:1、不要没事往苏联往事上靠拢,你有苏联情结,不代表导演也有,更不代表每一个俄罗斯人都有,苏联解体20年了,一代人都成长起来了;2、俄罗斯人不是美国人,民族性格,审美观点未必一致,在好莱坞大秀猛汉的时候,俄罗斯片努力让猛汉有点人性,可见两个民族情趣各异,反过来也说明美国事实上也没什么猛汉,俄罗斯猛汉实际上也没什么人性吧。
总之,观影要持平和心,忘掉自己,忘掉自己的民族,忘掉自己的国家,忘掉自己是人类,就当自己是一个遨游太空偶遇地球的外星人,坐在飞碟上随便看一部地球上渺小人类所摄制的艺术品吧。
20120626
本来准备看劲爆战争片,结果却成了文艺片。所谓战争,在有些人是生命和荣誉,在有些人却是游戏和谎言。
徒劳无益的战争。高地守住了,人怅惘,国家变改,回忆陷入迷思。
音效很差,完全感受不到战争场面的震撼
德语配音,乱七八遭,看着窝火,讨厌这些穆斯林,在他们的经书里,不信伊斯兰教的我们一文不值
虽然有不少军事上的bug,但仍旧很棒。这才是真正给男人拍的战争片!
模仿全金属外壳
俄罗斯05年拍摄的战争片,前半部有点全金属外壳的感觉,后面战争场面很拙劣,不论是阿富汗游击队面对重机枪还排密集队形冲锋,还是苏军士兵打着打着就端起机枪跳出战壕扫射,看着都特荒谬,比前苏联的优秀战争片退步太多了。
不义之战,炮灰的故事
战争场面还行,着重突出下级士兵的英勇,避开了意识形态但实际还是难以摆脱对昔日帝国的追忆和向往
w除了颜值,没啥长处。一部惨烈的战争片,竟然多次让我昏昏欲睡。
俄版的《全金属外壳》,但是珠玉在前都能拍的这么没有主旨贯穿整部电影,我也是服了。
高中时写过影评当周记
俄语……
同样是模仿全金属弹头,这导演水平和好莱坞女汉子差远了。想学美国大片展现人性又学不来精髓,倒是讽刺官僚主义上级欺压下级不用学就入木三分。最后那段话,他们不知道,两年后我们为之奋战的国家将不复存在我觉得属于全片最感人的地方了
《第九连》《无畏上将高尔察克》《布列斯特要塞》......从红军兵士到白军将领,近年的俄罗斯大制作看似已走出意识形态的桎梏,实则仍沉浸于帝国往昔的虚幻荣光中,并不具备理性层面上的反思。
太墨迹了,不过战争场面很真实,不太习惯毛子的电影风格
Muslims and Russians cancelled each other out, good
很粗糙,主要是表达反战思想。战斗场面不敢恭维,或者说本来就不是拍来看战场的
那子弹打的跟便秘似地,苏氏的强大火力哪去了
前松后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