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反战题材电影,对亲历事件仅存的记忆。
战争从来不仅是硝烟和赴死,更多的是毁灭前后的恐慌和迷茫。
影片记述的是上世纪1937年至1947年太平洋战争的十年,从孩子的视角所看到的世界的荒谬。
影片时间线分成两个五年。
神户还一片祥和的时候有关战争的苗头还停留在日军占领南京和“男人姐姐”的犒军的新闻里,此时的社会思潮已经开始出现单一化和排他化趋势,从小在熏陶在爱与奉献中H君感觉到了,但父亲说要将信仰放在心底不要轻易动怒。
灾难是温水煮青蛙,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失去了控制,1941年和英美开战,战争扩大,全民皆兵,家人分离,十几岁的男孩必须进行军事训练,H君看到一向担当的父亲在被调查审讯后内心变得犹疑不定,自己坚持信念却频频遭遇殴打的境遇下,逐渐对上帝构建的现实产生怀疑;此时全民弥漫着军国主义但仍有人尚保留理性,给了H君最后的一点坚定;停战后全家团聚,面对城市废墟和全民物资短缺,他久久无法走出阴郁,成年人玩的这场游戏到底有什么意义?
影片里父亲是个光辉的形象,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境遇,都展现了一个男性担当,既是家庭的灵魂支柱也是行动方向的掌舵人;母亲仁慈勇敢,一边投身战事服务,一边呵护两个孩子周全,食物短缺的时候依旧施爱于人。
正是这样一个有信仰的家庭让H君完成成长,当父亲再次踩起缝纫机,15岁的H君走进社会,再次拿起画笔。
幸好有妹尾河童这样的人真诚的分享战争经历,使得后人能够回看历史铭记教训。
战争从来没有对错,却总有谎言和欺骗去美化执念。
《少年H》——在那个重要到需要特别放假三天以示纪念的日子即将到来之际,推荐一部日本反战片(算是吧?
)虽然作为中国人在观影时多少有点哪里不对的诡异感觉……战争时期人们生活的全部真的就只剩战争而已了么?
拍战争时期的作品,展现点真的就只能是各种伟人,间谍,先锋以及与他们配对的各类气急败坏智商堪忧的日本鬼子么?
也许普通人在战争中努力想继续过普通生活的故事,会从不同侧面激起人们的反战反思,让人们真正去反对带来这一切灾难的战争本身。
本来不打算看这种战争题材的片子,觉得太压抑,但为了小栗旬的美颜盛世去看了,发现小栗旬还是一个酱油,出来没多久就领了盒饭,然而我却被这部片子吸引了。
反战题材的片子很多,我却并不喜欢太过直接的表现战争残酷的方式,像这种透过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来表现战争带来的伤害往往直击人心。
影片前三分之一描绘了昭和年间日本一个普通基督徒家庭的日常生活画卷,平静、安宁。
温润儒雅的西服裁缝师父亲,温柔贤惠的基督徒母亲,活泼可爱的小妹妹,以及有些特立独行且调皮的男主人公——少年H。
前期一家人生活温馨美好,但战争的来临破坏了这一切,随着父亲被怀疑而找去谈话,接着裁缝店被迫关闭,妹妹被送走,男主人公就读的初中开始进行军事化训练,小镇上人心惶惶,一切的一切使原本平静的生活变得动荡不安,大家都习惯了毫无预警的空隙,以及对战争无限的恐慌。
其中有很多打动我的情节。
比如男主由于给朋友看了纽约的明信片而被别人造谣为间谍,父亲因此被带走谈话,即使受尽折磨,父亲依旧坦然面对,并告诉男主“我们一定要忍耐,但我们要知道我们忍耐的是什么”,且让他不要责怪朋友,这一段令人感动,父亲即使遭受了不公与刑法也不忘教育儿子要宽容,告诉他不论外界怎么样践踏否定你的信仰,你将它放在心中不忘却就是虔诚。
比如一家人送妹妹离开时,妹妹哭着上火车,哥哥用两手撑起嘴角让妹妹不要哭,看的人心不由得一酸,离别总是容易牵动人心底那根最柔软的弦。
再比如敌军空袭时,男主即使自身难保也要救出爸爸的缝纫机,因为这是爸爸的信仰;还有妈妈在危急时刻依旧不忘邻居们放在她那儿的债券,自家都可能吃不饱了都要分一点食物给饥饿的人,这是一个虔诚基督徒的对善的信仰。
战争结束后,表面看着似乎平静了,战争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洞却没有这么快能填补上,战后的迷惘和伤痛笼罩着人们,人们都如风干的橘子,失去了活力与目的,战争结束了,人们的生活还要继续,大家都需要寻找出路,心也必须突围,于是有了男主角情绪的爆发和与父亲的争吵,更准确的来说是他单方面的与父亲发脾气,我觉得这里也是这部影片巧妙的地方之一,导演没有把男主人公情绪爆发放在战争时,也没有放在被周围的人误解时,而是放在了战后,因为这个时候太压抑了,必须要有一个人站出来,把这些压抑已久的愤怒、不满、悲伤、迷茫发泄出来,这里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匠心。
在这部影片里,我还发现一个很令人惊讶的地方,那就是当父亲被约谈时,父亲告诉儿子不要告诉妈妈,照顾好妈妈和妹妹;空袭来临时,爸爸走时嘱咐儿子保护好妈妈,要知道儿子还只是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一般来说都是爸爸会嘱咐妈妈照顾好孩子,可这里却恰好反了过来,我想了想,大概是中日文化的差异吧。
搁中国,大概把儿子看得比什么还金贵(ps:这里纯属我的吐槽)总得来说,这是部好片,人物塑造得很丰满,情节把控也到位,情感的处理也还比较细腻,看完能发人深思,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片子。
战争从来不是人民发起的,可受伤害的往往都是人民,看完我很庆幸我生在和平年代。
那个动荡的年代,其实电影中还是较少的描绘那个时代的可怕,而是着重在宽容与人情。
空袭那段让我想起昔年外婆与我说起她小时候躲避空袭时的样子。
在这电影中,多少也能看到与文ge时相似的事物,一样的身不由己,一样的百口难辩,一样的充满可笑的谎言与盲从。
当美军的空投弹落在这条小街的时候,大火迅速蔓延,导演把这场大火拍的分外的美丽,这场大火,让你看到的是普通百姓生存的无奈,也寓意一个时代的结束。
当爸爸的缝纫机烧毁于这场满天大火中时,那个对儿子谆谆教诲的父亲,一家之主就此不见,缝纫机,就是父亲的灵魂,也是那个时代。
虽然后来缝纫机修好,那个慈父又回来了,可是,我反而觉得有些牵强。
当母亲将米饭分给他人时,H在屋中闹脾气,他很迷茫,在这样的时代。
他质问父亲,想要一个答案,可是父亲,回答不了;这也是那代人对那个无奈时代的质问,谁能回答的了。
真的是一部好片子。
爸爸,h,眼里炸裂。
这是根据妹尾河童的自传体原著改编的电影,主人公妹尾肇就是编剧本人,连出生地神户鹰取汀都没有改动。
作为一部反战题材的电影,影片走了日式的清新温暖的路线,从一个平民的角度,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待这场战争,这个奇怪的国家,这个奇怪的大人世界。
肇是一个生活在神户的少年,跟其他男孩一样,贪玩、好奇,偶尔撒谎。
因为母亲给他织的毛衣上秀了个大大的H,而被大家叫做少年H。
但是作为西服裁缝的基督徒家庭,仍然不可避免的成为特务机构怀疑的对象。
终于因为一张帝国大厦的美国明信片,父亲被逮捕,而H遵守保密的诺言忍住担心而没有将此事告诉妈妈和妹妹。
H身材矮小,但是不论是在被同学在书桌上涂上间谍字样,还是在被教官和同学殴打时,他都能直面。
父母的教诲,战争的洗礼赋予了H坚韧、真诚、勇敢的品格。
父亲是一个理性、智慧而三观很正的普通裁缝,他总是能在肇困惑的时候给出教诲,指明方向。
他早就发现H借口洗澡而跑到对面的大哥哥家里去听唱片而并不阻止,而在大哥哥被逮捕的时候他马上意识到H画的军舰有可能成为被当做间谍的证据。
当因明信片而遭到逮捕和刑讯后,H要去找泄露秘密的小一算账,而父亲却阻拦并告诉他:“事情变成这样,他也一定在苦恼吧”,“这场战争会怎样,爸爸也不知道,但是如果自己不坚强的话,就会被摧毁”“一定要忍,可不能等到战争结束的时候,发现自己变成一个可耻的人”。
父亲这个角色是影片中最光芒四射的,他有着男人所有的优秀品质。
尽管他不高大,笨拙,也不年轻。
但是他总是能在必要的时候给出正确的判断,在儿子迷惘的时候指明方向,在遇到困难时撑起家庭,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努力站起来,重建家园。
他最重要的品格就是,永不放弃。
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宽容而善良。
总是能从点滴的细节发现H是否又跑到海边去玩了。
在神户被燃烧弹袭击,城市变成一片火海时,她是唯一履行救火义务的,在所有人都撤走了才离开,还拼死保护着组织的国债。
在所有人都一无所有,忍饥挨饿的时候,还舍出口粮来救助他人。
战争时期,一切与战争无关的事物都无法存活,学校里只教授怎样打仗,即使是十几岁的孩子也要背负为国捐躯的担子,去用地雷炸战车,去开枪。
男姐姐是个悲情的人物,他本是像梅兰芳一样的反串演员,曾在庆典上有着风华绝代的风姿,但是战争时期一样要被应招入伍,最后只好用一条麻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胸口还插着白色的小花。
我从不因为战争而憎恨日本或日本人。
战争没有对错,所有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
这场战争结束了快七十年了,胜负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反思战争,以防止战争再次给人类带来伤害。
片中的所有人都是生活在日本的普通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打仗,也不关心,要勇敢作战为国捐躯也好,要承认失败重建家园也好,都是国家、是政府、是天皇在告诉他们。
田森教官是忠实的天皇支持者,他一心要为战争贡献全部力量,并因此殴打了H,但是战争结束后,他却立即变成另一副模样,并且成为民主主义的拥护者。
久门教官本是个钟表匠,战争结束后干回老本行,即使是在战争时期的学校教授枪械使用时,他也只是说:“我只是想教会学生,在万一的时候能够保护自己的东西。
”连小孩子都能看得出来与强大的美国作战根本不可能胜利,但是他们看不到,也不愿看到。。
幸好H有在父母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父亲告诉他要怎样跟人交往,母亲告诉他要为做错事而忏悔。
在大哥哥被逮捕,在男姐姐自杀,在被冤枉时,父亲总是能给他指引方向。
但是,随着他渐渐成长,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力。
当母亲要给隔壁饥饿的孩子送去不多的粮食时,H很生气,他说:“给了一次就会成为习惯”“要救饿肚子人就会没完没了”,而母亲处于基督徒的善良而坚持继续救助其他人。
H向父亲征求意见时,父亲却少有的保持了沉默。
不仅是因为这确实是无法回答的问题,给或不给,都不是错。
而且,H终于有了自己的判断和见解,可以不依赖父亲了。
这些人不是战争后变成普通人,他们本就是普通人,是战争把他们变成了鬼就像小津安二郎,战争之前就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导演,战争爆发一样要到中国去搬毒气弹。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对军队生活的怀念和哀伤,那不是对战争的怀念,而是战争深深的改变了一个人的一切,那是对一段时期的回忆。
他的影片从不会歌颂战争或国家,那种充满家庭的温情与战争的残暴是格格不入的。
所以,我不怪他。
作为普通日本百姓,最重要的是平平安安的生活,发动战争不是他们的意愿,统一世界或是拓张领土也与他们无关,但是他们却要为此遭受灾难,承担战败的罪责,背负重建的负担。
我们是受害者,他们也是,又有什么对错之分呢。
相比之下,如果作为战胜国还不能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还沉浸在屈辱的历史中不能面对,还惦记着用武力去复仇,只会在艺术作品中用高大的正面形象和猥琐的敌人去讽刺别人,那不配五千年兼容并蓄历经风雨沧桑的大国称号。
今天到姑姑家拜访,因为她家的电视只有芒果TV,选来选去,只好选了这一部有两个小时的日本电影。
感觉这一部电影就是《萤火虫之墓》的背景知识补充,当年看那部动画的时候,对于发生的空袭觉得有些莫名,不能理解。
加上《美国往事》这部老电影,算是对于日本和美国的历史关系的一个解释。
我也有点像H一样在片尾时对于日本的态度是不解的,战争时是那么多厌恶美国,禁止一切关于西方的事物,例如西服和基督教。
而战后,立马像随波逐流的裙带菜一般来说亲美。
也时常听军事节目说起日美的关系,我想变化的不是他们的关系,而是他们共同的利益所决定他们的立场之所在。
看到H和母亲遭遇空袭,努力的按照排练时有步骤的提水灭火时,我不合时宜的感动了,但是这是不可抑制的人类最纯粹的一种情感表达。
每个国家都遭遇过自己的苦难,我们以前被日本侵略,日本也被美国侵略,美国以前被英国侵略,英国后来还不是被美国侵略,大家都一样,没有谁是百分之百的纯洁和大好人。
毕竟中国现在的地理版图也是通过侵略别国而得到的。
所以现在中国的仇日分子也是如同不知内情的裙带菜一般跟风去仇恨他人。
H的母亲就一直很棒,自己也是泥菩萨过江,却还是不顾困扰中的H的反抗,毅然决然的去给饭团,救济他人。
以前在豆瓣上就看到过对于这部电影的推荐,但是看到是二战题材的,我也就跳过了,关于这种类型的电影我已经看了好多了。
但是看完之后觉得还是挺新鲜的。
对于日本经历着对于美国的感情复杂变化有着印象深刻的体验。
原来日本人也有着像中国文革时期一般的不分青红皂白的进行大规模的禁止活动。
从初中开始就行彻头彻尾的军事化管理,这点挺让我瞠目结舌的。
里面H的反抗和疑问也正是观众所不明白的,而H的父亲和H的教官说的话着实让人觉得意味深刻。
只有接触世界的思想,人的思想才不会变得狭隘而困扰。
本是以为是一部治愈系的电影,像《海街日记》那种呢!
没想到完全脱离那种小清新,在我看来讲了好多东西,从一个普通日本小孩去看待二战对当时造成的影响。
刚开始做为一个小地方的人民,战争只不过是报纸上的消息,是好是坏大概只是口头上的谈资而已。
猪脚的爸爸是做西服的,所以经常和很多外国人打交道,对这场战争的看法也和普通人不大一样。
而且这位父亲还真是一位温柔的人,他一直在教育孩子为了一些正确的东西,有时候必须忍耐。
后来局势开始紧张,抓了很多“赤色份子”,那段白色恐怖的岁月,好像各个国家都有过。
那段看得我特别揪心,这种年代是道德沦丧的年代,要坚持心中的纯净的东西真的很难。
猪脚上初中后,国家开始了帝国主义的洗脑,大部分学生都恨不得自己能为国家牺牲以报效祖国。
这在后面成为了相当有利的讽刺。
与美国宣战,被空袭,然后大家一起听广播听到日本投降时的气氛,甚至有人说即使这样等到美国兵登陆的时候也要杀两个敌人以示“玉碎”。
神奇的事这样的话不到一个月,当初被洗脑最严重的反而开始和美国士兵做起了小生意。
当时爸爸说了一句话:你还想让他们怎么样呢?
生活还得继续不是吗?
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爸爸当时的状态就好像当时的日本吧~影片的最后H画了一只凤凰,寓意着浴火重生,即是他们一家,也是他们这个国家吧。
这里一看好像这也是一部有点“政治正确”的电影。
不过这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在H信仰崩塌想要去自杀的时候,在很多时候都说一些不合时宜的明显就是讨揍的时候,在父亲都变得沉默不语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时候,在说出自己要离开这里自己去寻找生活方向的时候~~这种时候,还是有些东西触动了我。
如果你有幸看到,就去看吧。
而且,说到底是人和人的交流,国家和语言不是最重要的。
或许这个国家将要发生的事,外国人反而知道的更清楚吧。
为什么想法不一样就不行呢?
男姐姐不适合当兵。
去找犯人毫无意义,这样做连自己都会变成可恨的人。
坐下来,你认真听好了,这场战争究竟会变成什么样,爸爸也不知道,但是如果自己不坚强的话,那就会被摧毁。
现在发生的是什么,用自己的双眼认真地去看,虽然会有很多不得不忍受的事情,但是自己究竟在忍受什么,必须清楚地知道。
能忍,战争总会结束的。
这场战争,到底算什么?
这场战争,到底算什么?
“在等一刻,神就是爱”等不了了
这部电影,群体的躁动,愚昧,易变,残忍与疯狂,通过战争初期与战后的对比,表现得淋漓尽致。
疯狂的军国主义战败后,对美国大兵的谄媚及对H带着小商户特有笑容的钟表匠,战时是教导初中学生殉国的严酷军官。
民众,前一秒钟,都在呼喊天皇万岁,前一秒,都在嘲笑英文字母H,现在以跟美国大兵说hello为荣。
少年H一家,信奉基督教,上帝与天皇的冲突予以体现。
母亲,对基督教信仰坚决,是教义驱使还是善良本性使然,自己挨饿也要救助奄奄一息的路人。
父亲,手艺精湛的洋服裁缝,以此肩负一家生计,因其与西方人士的往来而受迫害,教导H以东方文化的忍对抗疯狂的军国主义。
战后,家徒四壁,迷惘后,又能全力振作满怀希望地踩着缝纫机,让一切重新来过。
电影以凤凰图,结束。
凤凰,神户能火中重生,但那个以美为生的男人姐姐,那个同学的舅舅大姨,却只能在战壕与神户的火中长眠。
被军国主义疯狂包裹的个体,在肆无忌惮地残忍,杀戮后,又怎能可以继续面朝朝阳地幸福生活?
那逝去的人,就只能一抔黃土吗?
《少年H》上映于2013年,很遗憾我当时错过了,日本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拍了不少,大多数都为反思,远离战争多年后的今天,他们用一个失败者的眼光看待着过去的自己,正视历史并且想要认真走出这段伤痛。
电影改编自日本当代舞台设计师妹尾河童的自传小说,想不到大师的背后是如此复杂和沉痛的往事。
少年肇和靠巧手裁缝谋生的父亲,信奉基督教的母亲还有妹妹,一家四口生活在日本神户,因为母亲给织了一件带有字母“H”的毛衣被朋友们戏称为“少年H”,因为父亲是经营洋服生意所以多了很多机会和外国人接触,母亲每个周末都要参加唱诗班,随着国际局势的逐渐紧张,有的人被当做思想犯逮捕,有的人自杀,只是经营洋服生意的妹尾一家就这样被当做间谍,被人处处怀疑。
在H的眼里,父亲的形象异常高大,他带着自己去外国人的家里工作,为别人量身定做洋服,在现在看来简直就是高级定制,他会说好听的话让客人放松,也会给予年幼的他人生指引的方向和温柔的循循善诱,他代表了所有人心目中想要有的父亲的形象,他善良,从不抱怨,即使被冤枉使用私刑却在回家的那一刻依然保持着绅士的样子,在遇到困难和战争时坚强地撑起整个家庭,父亲的这个形象从来没有任何人去定义该如何,只是作为一个男人,当他成为一个丈夫,成为一个父亲后,他的一切都变成了本能。
让我想起《岁月神偷》里那场大雨几乎掀翻了整个家,可是任达华饰演的父亲一直和母亲站在风雨前拉住房顶,不断地重复:只要保住这个顶。
母亲是个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她好像玛利亚一样,仿佛她的存在就是用来普爱世人的,做任何事情都笑盈盈的,她可以轻易识破说谎的儿子,每天做好吃的饭菜,用美国老师赠送的西餐刀叉吃饭,她想要品质的生活,更想家里人每天都崭新的出现在别人面前。
在神户被袭击时只有她坚持救火,所有人都在逃跑,她却一直把大家存在她这里饿国债一点点包好,告诫儿子千万不能丢失,当一家人饥寒交迫时,从远方避难回来的妹妹带来了大米,她听到隔壁的孩子想吃饭团的话语,不顾肇的阻拦依然把不多的饭团拿去给对方。
妹妹虽然年幼,却机灵可爱,她有着爸爸妈妈最柔软的心,也会在战争结束后贴心的背回自己都无法承受重量的救命大米。
电影里的所有人都是最普通的日本人,他们每天都像最平凡的人一样生活,偶尔电台里传来战争的消息他们会收听一下,但是到底战争是什么,带给了他们是什么,谁也不知道。
大概少年H也不知道,但自从教他听唱片的哥哥被当做思想犯抓走,男人姐姐因为不想去战场逃掉兵役最后只有自缢的下场,他曾经是舞台上绝代芳华的旦角,他也答应了H一定会给他优惠票价,却最后自己插好小白花,宁死也不上战场。
从那一刻,他大概明白何为战争,他有了疑问,当因为一张来自美国的明信片他被朋友出卖,父亲被无端抓走,接受盘问,忍受私刑,他开始痛恨战争,他逐渐在这样的社会里,形成了自我的意识。
学校里更加激进,他被小伙伴们在桌子上写下“间谍”,被不懂艺术的教官暴打在楼道,又被曾经是个钟表匠的教官救起,教他打枪,只为了可以在危急时刻保护自己。
战争的愈演愈烈和前方不断传来的讯息,让所有人其实内心都明白,跟美国一战必输无疑,H觉得自己心里都明白,为什么大人根本就不懂,宁愿抱着“玉碎”也不愿意认输。
还好H有这样的父亲,他在父亲宽仁的教导下逐渐长大,懂得宽恕伤害自己的小伙伴,懂得如何和人相处,知道忏悔,内心向善。
逐渐他也形成了自己的三观,当母亲要把妹妹千辛万苦背回来的米做成的饭团送给隔壁,他愤怒,这样的拯救无异于就是给自己家徒增灾难,他渴望一直都能给予他人生方向和主持方针的父亲说一句话,但是在那次神户大轰炸后,父亲整个人彻底被改变了,父权的倒塌,让男孩逐渐成为一个男人。
很多电影都讲述过关于战后士兵拥有后遗症的问题,从伊拉克回来的士兵如何长期一直在看精神科,不断的噩梦长期困扰,同伴的尸体和喊叫声在耳边久久不能退散,何况二战带给全世界的苦痛,那种疼痛不仅伴随身体,更随着血液留在未来子孙每个人心里。
战后,本来殴打他崇洋媚外的教官变成了民主主义的支持者,他看到后说:和裙带菜一样,随波逐流,摇摆不定。
因为一场战争,让本应该拥有完美童年的他开始学会以大人的方式思考人生,尽管偶尔会得不到认同,但是他也从未动摇。
战争本就可以让普通人变成厉鬼,可以让厉鬼变成死神,他们通过战争通过强制的军国主义洗脑让原本只想安居乐业的百姓,一点点亲手屠杀弱者欺凌妇孺。
战争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战争让我们失去了家园,让漫天的烟花变成流弹炸毁整座城市,让亲人离开我们远赴战场却再也未归,让侵略变得理所应当,让没有战争意识的百姓生灵涂炭要为军国主义付出惨痛的代价。
中国在整个近代史都在爆发战争,可以想象当时整个中国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数年,那一代成长起来的人人生中缺失的永远伴随至死。
日本大量关于战争反思电影太多太多,他们把人生中最美好和最治愈的大概都放进艺术里了,反之现实里依旧压抑和脆弱。
《美丽上海》里也曾说过:历史是不会被遗忘的,但是怨恨是可以宽容的。
反观如今徒手撕鬼子,裤裆藏炸弹,用尽神话描写如何在战争里巧击鬼子,沉浸在战胜国的光辉荣耀里无法自拔,却对过往历史绝口不提,我们到底应该为怎样的国家而活呢?
人类社会赋予我们生存的意义,大概只是为了让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学会幸福的普通人。
但愿我们都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影评载于公众号“兔野的四个九月”(QShivy2011)欢迎多多关注,一起高兴,一起醉生梦死。
拍得是挺不错的,但剧情不够吸引人
痕迹太重了
东方基督徒的内心救赎
我只想说,主题到底是什么?是一个基督家庭对战争的审视和反省?还是单纯的一个h的视角来惊愕国家与人民的快速改变?凤凰涅槃是什么意思?对不起,看完和没看一样
战争对于国民来说 都是一样的灾难
调调五星,剧情衔接-1,小主角演技-1
少年妹尾河童与他爹;墙头草型民众哪都有。
很好看。
沉重。
2013.11.09
信仰让这一家变得不一样,父亲工作的原因也让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不一样。H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我一直很羡慕那些小孩儿,从小可以接触到跟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的国外的东西。但是经历过战事的小朋友心智也会比较成熟,坚守男人间的秘密。建国走的好早。
单就影片本身来说,还不错,导演对人物的塑造很成功,每个小市民在影片中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征。影片也基本能反映日本人对于战争的态度,以及因战争造成的创伤!但让人不能接受的是影片对侵略亚洲的事情几乎只字未题,仅仅出现的一件还说什么狗屁南京沦陷,对自己民族战争受到的伤害大肆渲染,看不出
根据妹尾河童自传体小说改编,没看过原著,《legal high》的编剧古泽良太改编成剧本。以温情路线拍的反战片。小主角应当庆幸自己有这样的父母,小小年纪就看透很多事,估计是遗传他爸。另外再次嘲笑一下难听的关西方言。
小孩儿演技太烂,片子也一般,但是算是日本反思二战片中态度较真诚的一部。
在文化意识的交融与分裂里踯躅,又置身于机器巨轮碾压而过的大时代。本有的百转千回尽在不言中,被反复整形的端庄正统消解于无形。半遮半掩用力过猛。
降旗康男导演节奏一直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于细节之中把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表现的淋漓尽致,水谷丰演出无可挑剔。四星半
战争给哪一方都带来无限的伤害。7.5分吧,没有那么的好看。就对战前白色恐怖那段感觉拍的很真实
整个故事中,我想就只有那个钟表匠是最为清醒的了。战争中成为老师的他,选择暂时隐忍,还给孩子们从暴力中提供了一个小小的避风港湾,战争后,很快放下了这份工作,拾起了自己的老本行,成为了钟表匠,又重新拿起自己喜欢的工具,修理时间带来的伤痕。
战争中,民众永远是受苦的一方
神户是日本最早开埠的港口之一,但战争降临,文化的多元和思想的独立都被粉碎,不过最重要的是一家人整整齐齐,一切都可以重来。儿童视角下的战时国民心灵史,降旗康男与古泽良太的梦幻组合。矮小坚忍的水谷丰太适合这个父亲角色了,国村隼和岸部一德扮演的两个吐槽大叔很有趣,可以代表战时到战后大部分日本底层国民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