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非常含蓄,蜻蜓点水一般,反而这种才需要大家探讨深挖,这才是导演的目的,想表达的东西,不然这就是一部简单的热血励志片了。
仔细看,会发现导演意味也很明显,开张就系占中画面,中间97回归,最后直接用言语直白:面对改变有人学会适应,老爸自己连衣服;有人选择勇敢面对,大肚女学生学习。
球向前滚,人却向后走。
80年代系香港最辉煌的年代,是最想回去的日子。
最后画面出现就算失望不能绝望,坚持,連儂牆香港(查了下,应该就是一堵贴满大家意见的牆,你可以想象下大概都是些啥内容)。
输赢不是最重要,最重要噶系你有冇勇气踏出呢半步。
意味深长。
单单运动、励志上来说,片子还可以,略显单薄,但导演手法,寄意上对片子加分不少。
#电光幻影# 《点五步》,高飞的燕展翅,为人生背水一战。
可能因为看电影之前的预期太高,于是影片看过,整体感觉虽好,故事细腻的步骤绕于心头,但起伏得非常稚嫩感,仿佛一点花样都不带的老式校园励志片,在展示手段上觉得颇有些失望。
少年阿龙与细威是一对在香港屋邨长大的难兄难弟,终日游手好闲,惹是生非。
学校的卢校长力排众议组建香港第一支华人少年棒球队——沙燕队,招揽包括二人在内的十名“问题学生”入队。
青春郁结的沙燕队众人,被一场又一场的大败羞辱后,在放弃与坚持之间徘徊。
就是这样简单的情节,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发挥了许多背景下的选择与努力。
人生的路,七七八八的走出许多条。
每个人在走自己步骤的时候可以预期的,和实际得到的,都不一定会完全相同,甚至连大方向都如此。
常听老人讲三岁看老,可是变数诸多的人世间,谁也不知晓哪一次相遇,就改变了人的一生。
两个同样环境下催生的少年,强弱也有分晓,以为固守着自己的本性的路上,偏偏是被人掉了包的选择。
也许卢校长不会这么认同,因为他一早用慧眼已经看出选择的意义,但是对于原本按部就班的世界来讲,两个少年的天地,从此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
原本实力担当的细威在拼搏中告别集体,带着不服与不爽,回到自己一如既往的世界里,甚至顺着原来不堪的路,朝深渊走得更为临近,并且让我们明白了,这一世,他怕是只能在其中起起伏伏了,很难再冲破固有的环境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过更好的人生,某种意义上,他固守在自己的环境下,不会再有选择了。
而阿龙,作为影片的真正男主角,从一开始细威身边的跟班小弟,隐忍、克制,带着小小展翅的梦想追求,终于在选择的道路上,挣扎着迈出了他自己的一步。
这一步,首先是卢校长的选择。
这个社会的人,手上握着一点点的能力,也会尽其所能的去施展,这不是贬义的,而是必然的。
所以卢校长完全的发挥了他手中的权力。
这种感觉就如同大社会浪淘沙的第一步,这位校长以主宰者的身份,帮他们进行了第一次分类与分配,当然,我想当事人是不会承认的,他们都只会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路是每个人自己选择的,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拥有胜利,但其实我们知道,人为因素是永恒的。
其次,阿龙确实有他自己的特点和坚持。
在相同环境的孩子里,每一个看待命运都有自己的视角。
有时候不一定要放飞追求,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可以握在手中的颜色,可以说阿龙在青春岁月里,把最美好的颜色牢牢的抓住了。
他并不是只获得了普通的选择机会,他是被认可的人生,被卢校长一手捧向了前方,给他的光彩,是他以往人生所没能享受过的,而这一幕的胜利,会永远驻足他的观念。
阿龙是个更为细腻,更为坚定,更有愿望去改变的角色。
当一成不变的家发生了变化,原本剧中让人百般同情,仿佛一生都被耽误糟蹋了的母亲,由一个弱者变成成功者,优雅的变换装束离开固有的一切时,那个让人莫名厌倦不堪的父亲一下子从家庭胜利者的位置变得委曲求全而又小心翼翼,其实回过头来看,他什么都没有做错,可是莫名的被厌恶嫌弃,到莫名的可怜。
阿龙身处的环境,太多想法都集中在他尚且年幼的思想里,暂时没有办法去选择或者去改变,他唯一可以握在手中做的这一次机会,是他的反转,也是他的爆发,于是他,把这一点做到了极致。
家庭的这个设置点,我觉得还是蛮棒的,至于少年人的爱情,则让人有些默默无语,少年人的世界,当下的选择里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可是代价,总有一天会看得见的。
卢校长的扮演是廖启智先生,最初也是为了看他的表演才吸引到这样一部影片中的,还有潘灿良的出镜,不过讲实话,虽然感动,大约也尽心尽力了,但是感觉两位戏骨可以发挥的内容真心不多,谈不上精彩,特别是潘灿良,大概是友情出演吧,什么戏份也没有。
少年阿龙的扮演者,仿佛一个小号的陈展鹏,各种正脸侧脸的像,让人容易误认,但是如果陈展鹏年轻的样子如此,那还真是挺可爱的。
点五步,其实在剧中就是一句掩盖骂人脏话的解释,然而查过资料,据说导演自身也给予了不同含义的解释,这样一句莫名其妙的话,导演说:“在棒球世界,赢或输在于半步之间,即使处于劣势,只要不断坚持,鼓起勇气踏出半步,仍有机会扭转局势。
”感觉有些成功学的味道,而结局亦是如此。
虽然是一部热血青春沸腾片,但是妥妥的感动更重于不安的燃烧,整部影片还是很温柔的励志的,让人默默感慨。
作者:小佛搞特
差點錯過這部近年難得的尚算積極向上的青春勵志片。
沒有太多的煽情,也是老舊的劇情;但是是我愛的粵語電影。
不知道是否同說粵語,總覺得香港電影裡面的故事,更感同身受一些。
那些“地底泥”,不被看好的“問題少年”,還有那些老土到不行的追女劇情,都彷如是年少時身邊人身邊事。
有人說這很平淡,但是生活本就是如此,平凡而寡淡。
即使好似那些棒球少年,成為眾人口中的“奇跡”,贏得了少年組別的冠軍,到最後,還是回歸到普通的生活本身。
但是這部電影裡面,有久違的精神,很久沒有看到的,現在一出現就會被我們認為是“雞湯”而嗤之以鼻的“永不放棄,永不言敗”的精神。
已經忘記有多久,沒有人像盧校長那樣,在耳邊大喊:“連自己都睇唔起你自己,咁你嘅人生就只有一個輸字!
” 很簡單,很老土的一句說話,其實真的是很有道理。
但是現在,有多少人真的聽得入?
比賽不是爭輸贏,而是不能放棄自己;人生亦如是。
但是每到Game point,又有多少人會記得這句真理?
片尾,阿龍說80年代是香港最輝煌的年代,也是他最想回到的年代。
有人認為,總是懷舊代表對現狀不滿,是loser的心態。
但是如果那個輝煌年代,有一些已經快被遺忘,但應該傳承和堅持的精神,又該如何呢?
我更願意期盼著,當大家都能懷念那輝煌年代,那不言棄不言敗的精神時,可以像阿龍那樣,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重新撿起那個滑落的棒球,扔好自己的那一球。
感谢厦门市第一家艺术院线影院——中影数字梦工坊影城提供观看《点五步》的机会。
影片非常精彩,以至于我们几个小伙伴观看之余兴趣不减地侃聊了很长时间。
电影采用一种断裂叙事的方式切入80年代的香港,以此还原出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政治等历史的横截面。
个人成长与时代进步相映成趣。
影片中设置了许多有意味形式:帽子上的“HK”、居住板房的栏杆、漂泊的衣襟、“点五步”的几个解释……在众多符号化元素的设置下,影片隐喻了香港回归前的夹缝境况(最开始与少年队和欧洲队的惨败)、阿龙与小威的身份置换(球队位置的互调)、老一辈香港人彷徨无依的宿命感(阿龙父亲的生活)、年轻一代港人的身份迷失(摘下“HK”帽子的小威)、内地与香港文化的交融(牛屎申请单廉租房)等等。
大象无形,隐晦的笔触摹制深刻的社会问题是需要功力的,导演处理的也相当不错。
观看这样的艺术电影确实比奇观化的视觉大片更有嚼劲。
最后来个彩蛋,中影数字梦工坊加州店(艺术院线影院)的3号厅是情侣厅,内置两个座位连在一起的“情侣座”!
抓紧带着另一半来看艺术电影吧!
棒球隊的靈魂人物 ── 投手掌控球隊生死大權,踏上投手板的一瞬必須開始投球,分析攻手的風格、準備動作,與隊員足夠溝通固然是成功必備的條件,保持堅韌的心態而蓋過積分大幅度落後的壓力與恐懼,儘管對手的實力遠超自己球隊,球場上瞬息萬變的競技狀態能製造翻盤的契機。
作為命運共同體的隊員們除了眼前的擊球與投球,亦須學習坦然失敗激發隊員鬥志,避免呈現潰散心態,一球未能定出勝負,建立心理優勢才能劣勢中負隅頑抗。
片名寓意棒球場上每個人的零點五步足以影響整隊球隊,我們無法全權控制人生的賽場,踏出這點五步的控制權全權掌握在我們手上,誰也不想一嘗失敗的滋味,更加不想因膽怯導致失敗。
命運弄人,許多時候我們還是倒在了起跑線上,儘管如此,其後還是會犯下一樣的毛病。
還記得小時候橫衝直撞、稚氣的自己嗎?
那時候的我們猶如脫韁的野馬,毫不猶疑地向著目標加速狂奔,毋須經過內心角力,學會拾起青蔥歲月的回憶,鼓起勇氣邁出這點五步。
青春總有遺憾,嘗試過後直視失敗的遺憾,與內心角力而停留舒適區的遺憾,最少我們該懂得如何抉擇。
《點五步》根據香港真人真事改編,1984年生於基層的阿龍(林耀聲飾)和細威(胡子彤飾)是一對成長在公共屋邨的頑童,就讀沙田區Band 5中學,盧校長(廖啟智飾)成功力排眾議爭取資金,於校內成立一支名為「沙燕隊」的棒球隊,以團隊運動教化校內頑劣男生,他邀請阿龍、細威等人加入。
義氣、汗水;針鋒相對、大動干戈;處事的凌角、性事的好奇,無不少年事。
波瀾壯闊的香港前途問題,似乎不是年少無知的主菜。
一場場棒球比賽是有形的爭鬥,無形的風波卻圍繞著阿龍與細威間展開……球場如人生,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被重新刻上一個分數,片中Band5中學的學生被標籤成頑皮、火爆、討厭學習的「有問題」學生,盧校長本著有教無類的精神成功化腐朽為神奇,讓這群學生學會團結精神,重新拾回人生意義與建立未來目標,而這個分數隨著踏入人生新階段而被更改。
球場如人生,目標近在咫尺卻遺憾錯過,在球場上被失落、不甘的情緒圍繞,縱觀球賽,一次的失利只屬球賽的一小部分,勝敗並非單由自己的一次擊球、一次接球控制,把握第二次、第三次機會,吞下失敗的鬱悶聚精會神迎接下球的挑戰,即使出局後亦有兄弟頂上。
人生的種種難關無法輕易逾越,接納失敗尋求進步法門,我們不能單憑一己之力咬緊牙關,回望背後尚有家人與朋友的支撐。
每個選手有屬於自己的角色與定位,他們只須恪守本分,妥善完成任務,加以十二分的熱忱,團結合作自然能開花結果,故事中球隊成員克服主力投手離隊困擾,披荊斬棘順利殺入決賽,有賴不同崗位的配合,盡量減少自身失誤,這支球隊才能走得更遠。
阿龍認定只要不點破母親出軌,父母就能長相廝守,而自己也能繼續住在安逸的舒適區內,然而永遠很遠,當時信誓旦旦簽下的一紙契約如今變成一張廢紙,親手將這段關係揉碎,拋進焚化爐冒著高溫燃燒,熊熊烈火燃燒了夢想,化成灰燼自如在空氣漂浮,不情願的阿龍被迫面對事物的急速變遷,卻發現已失去主動改變的能力,作繭自縛。
秉承近年熱血勵志電影的風格,電影金句連連,盧校長拋出連串鼓勵學生振作的金句,而阿龍在片末的反思則契合香港人久未平復的心境。
縱使包裝成熱血棒球故事,當年更有觀眾與《KANO》比較,導致觀影後產生巨大落差,實質整套電影散發強烈的本土情懷,兩個成長在公共屋邨的基層兒童,加入黑幫、不學無術、成為壞學生,命運似乎被生長環境牽著走,他們被人生的無力感包裹,間接散發對政局的無力感,電影有意透過基層的成長故事折射香港的處境,野心勃勃的連帶關係引致電影留下強烈的時代痕跡。
從狹窄的井字公屋眺望天空,公屋框住了夢想,握緊了咽喉,框住了對未來的憧憬,獅子山下的投手猶如滄海一栗,無人知曉未來我們該何去何從,當刻我們只能努力過活,奮鬥加油。
「我和這裡的所有人一樣都不想輸,但我差點忘記了,那種不想輸的感覺。
」 對我來說,《點五步》是好看,好看在於它融合了所有香港文化的精華,八零年代中英簽署的香港焦慮、屋村少年們的突圍、香港被遺忘的棒球,這一點能從上一部《無野之城》所講述所消逝緬懷的03-04年做上對比,而周德邦也貴為本片的棒球顧問,他仍是現今香港的棒球教練,都無非是另一種傳承。
周德邦當初出演《無野之城》是素人演員也是棒球隊一員,之於胡子彤在《點五步》中。
有趣的是,棒球野球存在於香港電影,不純然是一種運動,甚至醉翁之意不再棒球,而是緬懷已沒落文化/教育和曾被遺忘的奮勇史。
更有趣的是,識得香港的觀眾也心有戚戚,不論是獅子山的普選布條,到金鐘的帳篷區,或回溯到1984年到沙燕隊、沙田沙燕橋的命名、被獅子山圍繞的棒球比賽勝利,甚至到當年最火紅的《新紮師兄》(我特喜愛劉青雲)。
最終將細威視為離開香港的英國政府,大樹倒下後,成長(香港)的地方也變得陌生,就算贏了比賽,也輸了最寶貴的東西(香港回歸中國)。
「面對改變」有人學會適應與勇敢面對,表面上看似勇氣,實質卻是嘆息,《點五步》很像是一本香港歷史文本正被翻閱。
不知道為什麼陳志發的風格讓我稍微連繫起黃修平?
想起他的《狂舞派》的狂熱,《哪一天我們會飛》的青春,也結合到黃浩然《點對點》的過去歷史回顧。
不過對於陳志發,敘事上反而還是躁動跳躍的,甚之乎意圖塑造成《瑪嘉烈與大衛》的林海峰旁白,說實處理不佳,一度也讓人以為林耀聲只剩「臉」技(帥度)(最後確實是這樣)。
但影像上的構圖卻特別有心,如從圍樓底部彷若井底之蛙仰視藍天,抑或從天空(上帝視角)俯視棒球場的全貌,視覺感都挺不錯的,尤其GoPro用很兇。
此外胡子彤的潛力在此片還是有點表面,但是他的型竟然讓我想起陳國坤,真是一個驚人的對比。
至於廖啟智是否能入圍金像,我倒是打上問號,可能角色所限,他持續停留在《選戰》、《律政強人》那種劇集式的緊繃感。
「就算失望不能絕望」 輸贏其實不重要,這0.5步在於勇氣,棒球最終滾到了雨傘運動,也象徵這場「運動」,中國與香港的比賽仍在進行,而你們(香港人)敢不敢踏出決定輸贏的「半步」,而踏出後,也「怎會」(「點」的廣東話)只有五步呢?
說了這麼多,誰又會想到《點五步》其實是句粗口?
不管看过多少热血漫和电影,还是会被点燃,可能是我肤浅了,只是球场,姑娘,兄弟,英雄,背叛,成长,失败,复仇,挑战世界,证明自己,赢得尊重,想做主角,这些词就是点燃雄性荷尔蒙的助燃剂。
决战,无关胜败,只是想赢。
想拥有喜欢的一切,只是要不停面对失去。
心中燃着火焰,只是会犯错,会软弱。
不是坏人,只是做了错的选择。
只是因为,我们终究是普通人啊。
我以为我可以永远任性,因为有可以依靠的大树。
走出大树的那天,我慌了神。
只是选择走出来,本身就是莫大的勇气。
我是莽撞的,懦夫以上,电影内容。
电影质量,演员的确是没那么成熟,只是这样的青春电影,弥漫着青涩的味道也是看点啊。
(不成熟不是说不会演戏,不要说我对这些和那些内地演员两套标准啊)摄影是亮点,还有是高潮时候的镜头语言用得中规中矩,但是特别能带动情绪。
导演,虽然是新人,但是对情节地推进情绪地递进拿捏得还是很稳妥的。
又是一场包场,这么好的电影为什么没人,庆幸又难过。
看完这场,情绪达到饱和点,最后看个爆米花电影冷却一下。
电影半马(2/3)p.s.1.演员表很有意思。
p.s.2.主角爸爸的角色设计的很好,做为母亲的施暴者,和社会发展的被施暴者,修了一整场的闭口禅,唯一开口,好好打,虽然镜头给到的时候已经猜到,还是狠狠打了我一下,感觉这里想法到了,可以做得更好。
p.s.3.音乐很有味道。
近年上映的国产电影,以青春为卖点的电影很多,真正触动人心却很少。
大多数所谓青春片“挂羊头卖狗肉”,三四十岁的演员装嫩演学生,剧情单薄、狗血,丝毫无法引起观众对青春的共鸣。
与之不同,隔岸的台湾同胞简直是挖掘青春故事的好手,创作了《九降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我的少女时代》等全新人主演的口碑之作。
可见,用心才是好电影的根本。
香港近年也有不少展现青春成长的好电影,如《烈日当空》《狂舞派》《哪一天我们想飞》《王家欣》等等。
而最近上映的《点五步》,我认为是近年香港电影里面对成长讲述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首先,《点五步》的主创团队全是真正年轻人。
从故事开发到执行拍摄,再到演员阵容,几乎都是由浸会大学的师生包揽。
连导演陈志发都说:“25岁,我拍了人生第一套电影,至今也难以置信”。
导演兼编剧陈志发是浸会大学传理系毕业生,2013年参与了由经济发展局创意香港举办的《首部剧情电影计划》,并且胜出获得发展基金200万港币。
他拿着这笔钱,拍摄了《点五步》。
由于资金不多,要用200万来拍40组戏,其中有10组还是动作戏,“手紧”可想而知,真是拍每一处都要“睇鎹食饭”。
然后,《点五步》其实是一部以运动题材为背景,简述人的成长的故事电影。
监制柯星沛也说起,香港从黄金年代开始大家都是各种类型的影片都去尝试,但最后会选择一些保证票房的类型,比如动作片、警匪片,但观众感兴趣的题材不只是这些,“我们也在考虑要去改变,可不可以少拍一点动作片、警匪片,多尝试一些新的题材,《点五步》可能是一个开始,希望可以带动多一点新的题材出来。
”另外,《点五步》用含蓄的手法,如蜻蜓点水般,以一个全面、现实的角度去讲述主角的成长过程,不是一部简单的热血励志片。
导演的意味也显然易见,开篇就是占中画面,中间夹杂97回归,最后直接“面对改变有人学会适应,爸爸自己学着缝衣服;有人选择勇敢面对,怀孕的女学生学习考试;球向前滚,人却向后走”的画面来表达中心思想,意味深长。
导演还将更多的个人的情怀投射到了剧本中,“从屋邨到两个少年,其实讲得更多的是关于青春的成长,像是阿龙,他的家庭发生了改变,他最好的朋友也离开他,刚刚萌发的爱情也无疾而终,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青春。
他们要如何面对那些改变,变成更好的自己,成长的时候可能并没有一个很大的目标,不一定要得冠军,但就是要面对改变。
”虽然电影到最后还是选择大而化之,用和稀泥式的方式去反思社会,并没有给出甚至是试图探討解决问题的答案,但不得不承认,这部有着隐喻的作品不再是带着激进与愤怒,反而有着难得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
最后,想分享一个香港朋友看完《点五步》的感受——“一个人拎住200万点完成一套戏,政府唔准外来注资,导演对作品有坚持,唔要拍垃圾。
一个好剧本,一班有心人,人传人,一个拉一个,各路金像级人马,明星,学生义务帮手,浸大电影系,浸大音乐系,Supper Moment,林海峰,导演,监製,摄影,剪接,混音,灯光,临记,作曲,作词…全部同你「赢就一齐赢,输就一齐输」,最后星星之火烧出一套《点五步》。
”
拿到了桃桃的免费观影 就给个好评吧我个人看电影前不喜欢去了解内容 背景 因为人都先入为主的动物 所以是我边看边猜 如果这是一个讲老师学生对抗然后走向和解的故事…这对老师的信仰描写 还有这群问题学生的性格描写实在太简略了…完全不及《放牛班的春天》和《死亡诗社》…如果这是一部运动题材的片…这群小朋友简直是天才嘛…才没多久就能拿冠军如果这是双雄的故事…所以男二的结局在哪里果然 这还是一个成长的故事,用导演的话说:就是不想做一个太类型的东西,最终还是让男主发现他身边的一切,家庭啊,兄弟啊,感情啊,都在变化,自己要勇敢的接受…(大概)所以才会有最后的半步 赢得比赛… 所以说啊 表达的太多重点缺失 就少了力度啊…含蓄的让人不及反应能理解导演的用意啦 我个人也很欣赏这样的想法 虽然时不时出现tvb画质(偷笑)没办法 “没办法 确实没钱嘛”廖老师说那么 还是值得鼓励的吧…只是不要最后又上升到国家高度毕竟我们也会怀念过去的日子的嘛 写在去地铁的路上
1984年,中国和英国就英属殖民地香港的未来达成协议,香港将于1997年归还中国。
那些年,还会有偷渡到香港的内地人因为得到了公屋名额而欢呼雀跃;那一年,在一场并不被人广为所知的棒球比赛中,香港沙燕队击败强敌日本水牛队,夺得冠军。
影片就是讲述这支棒球队一帮热血“差生”的成长故事,也是一代港人的青春故事。
《点五步》剧照这些年,香港电影一直在走下坡路,许多香港电影从业人员选择北上,投身内地发展,主要原因还是内地电影资本市场比较火热,所以较为纯正的港片不多见了。
《点五步》的上映,无疑是近几年港片的一抹亮色,内地公映版也有粤语对白版本(之前就有人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好莱坞电影,我们大多数选择英语版本,而对香港电影,我们大多选择国语版本),保留了港片的原汁原味。
影片中,主要角色阿龙和细威的不同选择也是当时大多数年轻人的成长的不同缩影。
阿龙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成长为棒球队主力,而阿威由于太过自我,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点五步》剧照棒球是一个集体运动,非常讲究团队合作,输赢就在半步间(这或许是影片名字的含义),《点五步》作为这些年香港鲜有的体育题材类影片,显然不会错过对团队精神的刻画,这也是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这一点通过卢校长对棒球队的集训,描绘地淋漓尽致。
“差生是最值得花钱的”,卢校长的这句话也表达了他当初筹建这支棒球队的决心。
燕沙队的球员都来自很普通很平凡的家庭,算是底层人民,这些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战胜了对手,战胜了自己,这种成长本身就是很励志的。
《点五步》并没有很俗套地正面叙述这种励志,而是通过多角度刻画了主要角色的多面,阿龙、细威的成长都伴随着青春的伤痛和遗憾,这也是大多数人的青春!
《点五步》剧照影片的叙事镜头很平实,没有任何炫技;每个主要人物都有完整的交待;色调处理地也很安静,配乐也很精彩;老戏骨廖启智的表演一如既往地沉稳老练,新生代演员的表现,是也可圈可点,让人对港片未来的发展有所期待(香港电影也是有年头没有出有代表性的年轻演员了)。
总之,《点五步》是这些年不可多见的纯正的港片,非常值得一看!
《点五步》剧照《点五步》获得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8项提名,影片主题曲《沙燕之歌》有望获得今晚即将揭晓的最佳原创歌曲奖项!
很多人拿它和Kano比较,抛去政治暗示 这部电影我还是很喜欢的,加上大学我也参加过棒球队这种棒球精神还是值得发扬,棒球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团队运动,即使一个人出了错误大家也要互相鼓励。青春的懵懂,以为是粤语没想到是国语版,准确说是台湾国语版,配音给了我最爱的台湾配音演员康殿宏。真好。
从《KANO》到《点五步》,棒球似乎成了反中的标配。其实论棒球实力,中国队完全是吊打港台。被末尾的台词恶心到了,多减一星。
也许是真的老 了吧,以前觉得这样的片子挺好看的,也许是看的太多了,现在再看这样的片子,感觉好无聊!这和昨天盾的哪个《老师好》比起来,真的挺一般的!
看的生理不适
细威是被牺牲的人吗
王思敏挺好看的
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一部体育题材电影
电影本身并不太差,剧情算励志,虽然很多地方处理真的挺生硬,可是这部电影的政治倾向太明显!片中的1984年,正是中英谈判归还主权的年份,开头结尾的占中场景,怀念80年代香港“经济高峰”,暗喻“面对改变要学会适应”等等。如果香港人觉得占中就是不怕输,那香港真是完蛋了!
棒球运动的展现方面做的并不好,但是对香港本土意识的表达做的很不错。
大卫认识玛嘉烈之前,是个棒球手~
香港能拍一部屬於棒球的故事,實屬不易。
林海峰的旁白完全不必要,把聲又煩,全部刪去電影會更佳。尾段力作略見精彩,但整體還是單薄和陳套。2/4/2020 Netflix
首尾呼应的敏感事件直接把中断无聊、老套的励志成长故事,硬生生拉到本土意识层面。怀旧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特殊情境下可解读空间甚大,具有一定的意识导向。
一部好好的励志体育片非要加占中 加隐喻 加家庭矛盾等各种矛盾,步子这么大 心这么大 不怕扯到蛋?
参杂了好多混淆视听的东西
1.有太多事情无法掌控,亲情友情爱情皆如是。唯有那个球,投向何方,能否三振,真的就在自己手中。2.炫技一般的摄影,不过我喜欢。3.情节衔接有些突兀,但一个新导演做到这步已属不易。4.喜欢棒球的题材,怀念当初看【邻家女孩】的时光,冲这点多给0.5分。4分。
以为是倒叙完正叙,没想到倒叙完故事就讲完了……前一半不错,后一半从细威拎刀砍人开始就变得无比矫情,扣一星。
粤语排片堪忧,题材太小众,棒球是热血青春的代名词,可是在本土文化中基本上算透明吧,男主挺可爱的但是怎么这么黑,好黑!
学校看的,还不错啊,分这么低?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