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呀,真是无可救药了。
又看上一部恶俗的民国言情剧,叹息~《大丫鬟》我是晚上下班回家,吃饭的时候打开电视剧偶然看到的。
俗套,不是一般的俗套。
无限拔高爱情的作用,人类痴情程度,以及人类中痴情人的数量。
但是,为什么我欲罢不能地看下去了呢~刚看过一段话,作为解释放在这里:“你相信有永远的爱吗?”“我相信的。
” “你拥有过吗?”“还没有。
” “那你为甚么相信?”“相信的话,比较幸福。
”是啊,相信比较幸福,所以还是信了算了……那么,我是否曾经拥有过永远的爱?
天哪,人类哪配谈“永远”啊?
随便就和草木同朽了~是不是算“长久”“持久”“一辈子”的爱,人生这么多考验,大概也要盖棺才能定论吧?
所以,还是不知道、姑且存疑吧!
不过现实中的爱情总是千疮百孔,现实中的人物也总是面目可憎,所以在虚幻的故事中寻找安慰倒也不失为一种心理治疗。
因此爱情是影视作品中永远的题材。
这个和男人热爱打游戏道理是一样的——生活中微不足道,说不定网上是武林高手,得到无数满足和虚荣。
在生活中你总要学会骗骗自己。
这样比较幸福。
二以下说说细节。
此剧有一个不出色的女主角,女二号比她漂亮多了。
女一号那个皮肤,和女二号在一个镜头里出现,那个惨不忍睹!
两个色度的!
可怜肤如凝脂眉目如画的女二号生生做了陪衬!
最可怜所有的男主角都被女一号大小通吃啊!
女二号情何以堪!
我等观众捶胸顿足!
三个出色的男人都被编排爱上了不出色的女一号,其中一个还是个偏执狂。
这个人为了把她弄到手,不择手段、机关算计。
最让人扼腕的是,这个偏执狂居然是三个人中最帅的,英俊挺拔,气宇轩昂。
甚至,他可能也是这三个人中最爱她的(虽然这种爱如何产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他本来不算是个坏人,却被这种疯狂的爱情推着做了一桩桩恶行、犯了一条条人命(这些人也死得太随便了)。
最后,这个人甚至宁愿死在她的手下,也要让她记得他……情节当然很狗血,不过这个人倒是很简单、很直接。
剧情安排他是个军人,看惯生死、下手狠辣,也算情理之中(唯一不合情理的怎么会死心塌地爱上这个女人~)。
以下摘录此人名言:“一点儿都不麻烦,谁敢和我方少陵抢女人,我就一枪打死他,永绝后患。
”“现在采青的心,就好像这个酒杯,而你就好比这杯中的酒,我呢就是这酒壶里的酒,如果不把你倒出来的话,她又怎么装得下我呢。
”“我不信什么因果报应,我只相信自己,人匆匆几十年,一定要善待自己,千万不能亏待自己,自己喜欢的人,一定要靠自己想办法去争取回来,这样才有乐趣。
”“既然不能用爱感动她,我就用恨来留住她。
”“我宁愿带着你的仇恨去死,也要你带着我对你的爱活着。
”最后这句是他被女一号刺了剧毒的一簪后,临死前说的台词。
他挨了一簪,自知必死,为了给女一号洗清罪责,他朝自己打了一枪,说,我是自杀的,与她无关,让她走。
该情节虽然很狗血,但也蛮感人的……好像可以将他所有的错误都抵消的似的。
所以死也要死得刚烈、有骨气。
一个坏人也是可以用出色的死来挽回自己很多分数的。
三这部片还有一个男一号,我留在最后说是因为我蛮欣赏他的。
这个男一号被设置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子,我想总归是个清瘦飘逸的少年,谁知道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健壮的男子,年纪也总归有三十岁朝上了。
我晕了下,心想这个是不是为了衬托那个不再年轻的女一号啊?
那这个女一号手段也太能通天了~潜规则啊!
然后接着往下看~他原来是这样的啊~和前一位偏执狂恰成对比,这个男人是另外一种人。
某个春日,此位才子在楼下百无聊赖,吹箫自遣,忽听到楼上传来相应和的琴声。
两人琴箫合鸣,丝丝入扣,宛若天成,心心相印。
所谓知音,真是如此。
一曲终罢,他惊喜不已,急问抚琴人是谁?
谁知道阴差阳错,抚琴人被误认为是女一号的姐姐(也就是女二号)。
他是富家公子,一向自诩才华过人,虽然谦和,但总有些孤高自诩,从来知音难觅,所以,这次他是真的惊喜、真的倾心了。
一般懂琴棋书画的人,都属于文艺青年,感情特别敏感丰富,而且,对精神上有很高的要求。
一旦遇到自己心灵能够投契的人,往往不能自拔。
自此,他对女二号展开了追求~看到这里真是扼腕,真担心女二号被此人打动,岂不是乱了姻缘?
幸好,女二号自有心上人,他苦追不得,最后颓然放弃。
幸好,在编剧的精心安排下,女一号,他实际上的倾慕对象,其实早就进了他家沦为他的丫鬟,两人朝夕相处很长时间了。
两人从最初的彼此误会、厌恶,到尽释前嫌、成为好友,感情也日渐深厚。
他发现自己在慢慢喜欢她。
这些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但他一直不知道她就是她——直到那天。
那天,他得了一张古琴,她一时技痒,就在此琴上弹奏起那首他们初相遇的春日、她在楼上听到的箫音而合奏的曲子。
琴音一出,他顿时怔住了。
原来,她才是她。
原来,他一直爱错了人。
原来,他一直在苦苦寻求的人始终不得,他以为此生无望,最后却发现,她一直就在自己的身边。
但是,此时他已经答应她为自己赎身,从此离开他家,远走高飞。
他已经承诺给她一个自由身。
何况,在遇到他之前,她早已有生死相许的心上人。
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化为死灰,但他知道她始终放不下。
而且,她也知道他一直苦恋自己的姐姐……现在说明一切,是不是太突兀了?
转变太快了?
让她难以接受?
一旦说出来,她会不会改变主意?
她肯不肯留下来?
她会不会丢掉过去,和他重新开始?
患得患失、患得患失~他的脸色变幻,一颗心也起起落落,不知如何是好。
他反复想了很久,终于决定守口如瓶。
他宁愿自己忍受痛苦,也要让这个自己心爱的女子,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自由的生活。
他知道她还没有爱上他。
他对她有恩,他开口,她未必不肯留下来,但他心高气傲,不肯也不屑用这些去交换爱情。
他要的,是她出自于内心的、真正的爱,而不是碍于情面、处于同情,或者为了报恩。
所谓知音,要的就是这种默契——我爱你,你应该能感觉得到。
——虽然我不说,但你应该懂。
——如果你不懂,我宁愿放你走、给你更高远的未来。
她后来真的走了。
他去送她。
在她身后,他吹起了那首熟悉的曲子。
箫声传来,她心弦一动,记忆中所有的一切忽然联系了起来。
——原来他就是那个吹箫人。
——原来他爱的,一直是自己。
——原来,他爱她,如此细致入微、不肯让她受一点委屈。
她终于明白了一切。
甚至,连他为什么会放自己走的用心,也豁然开朗。
——我爱你,你应该能感觉得到。
——虽然我不说,但你应该懂。
——如果你不懂,我宁愿放你走、给你更高远的未来。
她转身返回,奔向那个一直守候的身影,那个高傲得不肯要求她留下的人。
终于成了。
我叹了一口气。
她不可能不爱他的。
用女一号的话来说:“我爱清羽并不是因为他的才华横溢……而是因为他对我的理解还有成全,只要是我想做的事情,甚至是我替自己赎身要离开他,他都会尽力去帮助我……他不会把我禁锢在他身边,他只会尽力的帮助我,越飞越远。
”这种男人大概没有女人会不喜欢吧?
他爱你,是爱你的灵魂(好酸,但同时为这种酸而心酸)。
和他在一起永远不会担心受伤害,也永远不用说抱歉。
他永远可以原谅你、包容你、理解你、成全你。
在他面前你完全可以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无论何时你转身,他都在那里等你……这样的爱和前面的偏执狂做对比,更显得无比珍贵!
四男一号和女一号终于大功告成了,可惜这只是一场YY。
像这样的男人,堪称极品,长期缺货,生活中遇到的概率类似外星人。
所以,世间女子们只能到文艺作品中YY了~这也是此片大火的原因吧!
男一号的外形我一开始说了,有点让人失望,但我要赞下男一号的演技啊,很出色,语气和神态拿捏得不温不火,恰到好处。
他眼神中那种干净和温暖,很好地表现了三少爷的纯真、善良和宽容,以及隐藏在谦和后面的那点孤傲。
于是,他逐渐让我接受了这个与其外形并不相称的角色。
甚至,相由心生,到后面我真的觉得他很帅!
后来我特别找了下这位男一号的资料,他叫陈思成,是中央戏剧学院科班出生的演员,难怪表演功力扎实。
有时候我觉得他最强的是表现复杂的心理戏,一点都不费力,很有举重若轻的感觉。
他把那种恶俗的吐血啊、病倒啊、倾诉啊、忍痛啊这种场面都表现得很有质感,并不过火,不带港台艺人那种夸张的风格。
正是他的表演,给这部剧加分不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主题歌“尘缘”是由陈思成本人词、曲、唱的,水平之高,超过很多专业的歌手,又让我十分意外。
没办法,天天老妈坐旁边看,跟着把它看完了。
女主角其实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家伙。
跟一开始电视里说的一样,克死妈,害死吧,然后又克死路人碗土十旅虎。
但是她依然不知足,又害得自己爱的男人倍受折磨,最后扎死爱自己的男人,大姐的老公,外甥的老爸。
女主角处处表现得仁意尽孝,大义凛然,但是为什么不在一开始知道有人为自己牺牲时自杀呢?
那样一切都解决了。
搞到最后,自己活着,自己身边的人都死光光了,然后像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一样隐世自由自在。
一个自私的人罢了。
闹闹这篇博文里的陌生人6号娶的那个女明星你们猜是谁?
我就猜是马雅舒嘛。。。
有人说她是照范冰冰整的容,嗯,憔悴版范冰冰。
我其实蛮喜欢这戏里男主角的长相的,叫陈什么成来着,陈思成?
然后闲得蛋疼上网搜这剧集相关新闻,就看到说这两人戏里谈情戏外不和,据说就是陈思成同学十分看不惯马雅舒的劈腿行为,于是对其不假辞色。。。
我当时对着网页,表情应该就是一个典型的囧字,心里想:“大好青年相貌堂堂干吗那么事儿啊?
”再一查,哦,东北银。
我是因为思成才看的这部剧。
前半部分的一些演员感觉是游离在状态之外,我些许失望,但看下去你会发现,你就现在里面,不可能全身而退了。
我的眼睛哭红了许多次,不仅仅是因为里面的刻骨铭心的爱情,更多的是亲情、是友情、是宽恕、是成全采青与流年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却有主仆之分;爱情幻灭,爱情却转移成为兄妹亲情;一些唏嘘,却深深了解到属于他们的爱情只是彼此生命中最深刻的一段回忆。
失去了,会伤感,却可以接受。
采青与方少陵绿水旁边、意外邂逅,却是孽缘开始。
爱到偏执,爱到癫狂,“谁要和我抢女人,我一枪毙了他”,他不懂得有另外一种叫做“放手”的爱,不懂得“两情相悦”才叫做爱;他只想除去一个又一个情敌,想给自己一个机会去爱去获得爱,他却不理会那些血的代价,不顾及身边人的情感与生命,他叫嚣着“爱没有错”,却弄得自己失去了一切。
采青与清羽琴箫和鸣,默契宛若天赐。
他们同样骄傲,同样坚持属于自己的缘分,同样相信真爱的力量。
每个人都会幻想着这样一段命中注定的爱恋,但坚守这样的一份爱,凭借的不仅仅只是“天意”,他们为了对方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倘若没有道义,不虑家族,他们早已远走高飞过着神仙伴侣一样的生活。
但是没有,他们因为自己的亲人、对方的家族,坚持着也妥协着。
正是因为这般的“不完美”,他们的爱情才被镀上厚厚的一层“人情味”,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帮助他们、心疼他们。
思成的博客上说,萧清羽这样一个男人,是他难以望其项背的。
而每一个女人心中都会有这样一个梦想的男人吧,他爱她,却不仅仅想拥有她,他想成全她、让她飞向理想的远方女人能飞多远?
她想要的只不过是一种理解一种精神上的支撑一种尊重的力量。
晚晴与流年,流云与少陵,心怡与清羽她因为他对另外一个女人的痴情而流泪,她怀抱了被爱情与责任伤到绝望的他;她因为他年少的一个誓言而苦苦等待,她追随着他的每一个脚步却忍受着他无止境的冷冰;她因为他的才学与善良而悸动,她说自己不是他最想要的却一定要帮助他找到他最想拥有的。
这三段亦是爱情,却已经超越了爱情。
在这里,结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们的爱因为宽容与成全得到了升华,她们会怀着那些曾经的或现在的一切美好继续生活。
伟大的亲情萧老爷对清羽的爱,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那样一个老人站在儿子面前,他不是一个富甲一方的大老爷,他不是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商人,他只是一个不知道如何去爱的父亲,固执地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却也伤害着儿子。
大风大雨他都经历过,但只有涉及到儿子的安危时,他才会流眼泪、会手足无措、会霸气尽失临死前他所强调的只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希望儿子不要记恨他。
清羽在父亲灵前,看着高高坠下的大洋时的情景啊,他是不是感受到了即使父亲不在身边,那爱却穿越了一切,一直在保佑着他、宽恕着他。
萧夫人怕自己成为少陵伤害儿子的诱饵,服毒自尽。
之前,这个一直平和的母亲,大声地告诉众人,什么叫做孝,守身即是尽孝,他告诉儿子,父母最大的安慰不是孩子宁死救亲,而是孩子安全地活着!
--采青说了,她最大的心愿就是不再是丫鬟,她要穿着大红的嫁衣风风光光的出嫁,与心爱的人一生一世相守。
然而到最后,相守的只是他们的心。
谁都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相拥在一片红色的海洋但请允许我相信,在战乱造成的流离失所时,他们至少都怀着等待对方的出现而坚强地活着,他们的琴箫会永远响彻心间。
《大丫鬟》里面,最懂清羽之乐的人,是采青,最懂清羽之画的人,是心怡。
然而,最懂清羽之诗的人,在剧中却并没有,我不敢说自己能做这样一个人,只能说在萧三少爷的四绝里面,我对他的诗是最心有戚戚焉的。
从开头一路看下来,本来就最喜欢清羽,然而在读到那首《鹧鸪天》时还是震撼了,今日细细回思起来竟是怔了痴了。
某龄对于诗词本来就缺根筋,毫无鉴赏能力,所以也不敢妄自品评,但我乍一听到心怡念这首词的时候就已经非常喜欢了,那种感觉是投缘,像是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默契。
某龄记性本差,基本上一秒钟之前发生的事情都能忘掉,但这首词,默读几遍就轻松记下了。
要说背诗词的规律,过目不忘最先记住的句子,一定是最喜欢的句子吧。
废话不多说,下面就逐句解释赏析一番。
(到现在默写下来还完全不需要百度呐!
以我的破记性得多契合才能做到这样啊……)瘦骨清颜暗携芳,生来癖爱弄轻狂。
形销犹笑风无力,肌损仍嗤雪易央。
朋寂寞,友冰霜,一枝冷落十里香。
重寒戏罢婆娑去,妍媸曲直任短长。
瘦骨清颜暗携芳。
这句不难理解,明写梅花,实为清羽写照。
瘦骨清颜,喻风神,冰清玉洁的心境自然有着冰清玉洁的风神,看看世说里那些魏晋名士好了,是为“清颜”。
至于瘦骨为何?
当然带一些文人自怜,清羽天生心地温柔正直多愁善感是内因,萧府环境乌烟瘴气风刀霜剑是外因。
看看清羽身边的人,哪个堪做他的知己?
哪个有着和他一样宁折不弯的心灵?
(写到这里打个岔,又想起了《英雄志》里的卢云,只有两字,曰正道。
)父亲爱他,但是多少罪恶多少私欲借爱之名以行之?
母亲护他,但她给他的只是她以为对他好的,而不是他想要的。
阿列忠于他,但时刻也会闪出过于世故的念头,令他难以自处。
谁能真正理解他、认同他、成全他呢?
(除非润雪,但又碍于身份不便深交。
又或者这首词是在润雪未嫁之时写的。
)明明是萧府身份最显赫的嫡长子,心境上却更像是一个失去庇护的稚弱孤儿,又怎能不抑郁难解呢?
(这一点真像容若啊,他们都太聪明,太干净了……)而二娘鸿羽与凤娘就更不用说了,多少龌龊在眼下发生,却无力改变,这便是清羽的痛苦。
这样污浊的环境之下,清羽不愿同流合污,却也无法张扬,故只能“暗携芳”,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不管环境如何,他都傲立在那里,便是萧府之中唯一的清流……生来癖爱弄轻狂。
这一句当是化用的纳兰的“非关癖爱轻模样”,但反其义而用之。
其实清羽的性子应该说是狷介更合适,但“轻狂”夸言三分,用在这里却丝毫不带贬义,反而多了几分自许,颇有纳兰“德也狂生耳”的傲世之气。
生来癖爱,言己秉性难移也。
形销犹笑风无力,肌损仍嗤雪易央。
这两句要连在一起读,是整首词里最震撼我的句子了,细思之下差点落泪——这两句不就是清羽最形神毕肖的写照吗?
要说清羽的忧郁自怜那是非常明显的……在剧中多半时间都是奄奄一息状,汗。
但清羽的病弱和总司是不一样的。
总司是极度快乐与极度悲伤、极度坚强与极度脆弱的奇妙合体,清羽也生性多愁,但不会无故寻愁觅恨,也明白哀而不伤的道理。
故总司是自作孽不可活,清羽是天作孽尤可图。
清羽的性格里,没有一样东西,那就是脆弱。
故形销肌损而不改其志,倒像是孔子口中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清羽看似悲郁,其实反倒是整部《大丫鬟》里最乐观的人。
形销犹笑风无力,形销是事实——三番两次受伤,差点都成半个废人了,偏偏命硬如同小强……(想起别人说素还真“一直在吐血,从未被吐干”)犹笑风无力,通俗版就是“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 肌损仍嗤雪易央,同解。
朋寂寞,友冰霜。
这里就要恪守古汉语语法了……一定理解成“以寂寞为朋,以冰霜为友”才好,千万不能理解成“朋是寂寞,友是冰霜”……后者固然也可以,但破坏语法不说,主要是意思不好,成了陈述客观事实了。
而主动把寂寞冰霜当成朋友则更能体现清羽的高洁。
不过这一点就算是只有初中语文水平的观众也能看出来,不用我唠叨……既然身边没有一个志同道合的知己,那么也只能以寂寞冰霜为友。
寂寞是抽象概念不用解释,冰霜呢?
至冷者为冰,至洁者为霜,这些都是与梅花气质相近的,却被人视为梅花的异类。
因为被人误认为偏僻,故偏以至偏至僻者为友,这个世界是黑白颠倒了吗?
为何我坚守原则,坚持正义,我希望每个人都活得幸福、快乐、有尊严,却反而被视为异类呢?
但我仍是我,不会因外物而转移,我不过是要找一个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知心人。
故繁花之中无我俦,却只有冰霜是我同类……(好哀苦啊,所以采青之于他的意义就是另一枝孤标傲世的红梅了吧。
)一枝冷落十里香。
但除了冰霜之外,到底只有我一人,故曰“一枝冷落”,冷落是客观事实,但心里却是不冷落的,不然又怎会十里传香呢?
这句照应“暗携芳”,而更为乐观坚定。
清羽要把他的精神传递出去,无论发生什么,都坚定地传递出去。
重寒戏罢婆娑去,妍媸曲直任短长。
这两句最难理解。
重寒戏罢婆娑去,我不一定解得对,私下猜测应该是倒装的意思,戏罢重寒婆娑去。
梅花在冬天开放,如果搁在林黛玉一定会说“风刀霜剑严相逼”,但搁在萧清羽就不是这样了,重寒本是摧残梅花的物事,但在清羽笔下却成了梅花“戏”重寒,仿佛人生中一切的坎坷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自己视这些阻力和磨难就仿佛游戏一般,却又带有一种知命忘忧的豁达。
婆娑去便是叶落归根的意思了吧?
最后一句,短长就是评价评论的意思,所以这一句可以这样解:终有一天,我将这样踟躇离去。
我的品行到底是妍,还是媸;到底是曲,还是直,就由人说去吧!
我初读这首词就很喜欢,如同《红楼梦》里说的“独合了他的呆性”,所以虽不敢说自己就是清羽的知己,却觉得这首词是真正写到我心里去的。
如果这首词是编剧亲自写的,那么单单凭借这一首词,我都要奉为吾师。
辞藻华美感情真挚的诗词看了不少,我独爱这一首词的胸襟与境界。
文字不会骗人,能写出这样一首词的人一定是不一般的,至少说明他的身上也有他。
采青,太自私了,太善变了,为了和清羽在一起,死了那么多人,他们俩不应该那么执着的,如果早点放弃,就不会是这样的结局!!
当年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现在重新看,这个妆发真是丑的一批。
头上一个三角刘海是什么鬼????
看起来像发尾的头发别到了前面。
这个妆发到底谁设计的?????
真的顶不住。
剧情现在看来挺老套的,不过陈思成的演技很不错,但是采青的脸看起来没啥活力,死气沉沉的,用的口红也是偏裸色的,本来肤色就不白,显得更黑了……
如果非要给这部剧找点亮点,那就是这部剧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爱?
占有,控制,陪伴,让对方做自己?
答案很简单,是满足了自己,还是满足了对方?
对于采青,方少陵可能有爱,但他更多地是满足自己,想占有采青,想让她永远在他身边,不管她是否爱自己。
肖清羽演绎了什么是真爱,当发现自己爱采青后,他支持采青的目标,让她做自己,帮助她实现自己的目标,互相成全,关心和陪伴,超越了时空。
记得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如果看见一朵花,喜欢就是摘掉它,爱就是给它浇水。
《大丫鬟》已经看完好几天,一直觉得不得不为清羽写些什么,却一直酝酿着没有下笔,那么就从我和《大丫鬟》的初遇说起吧……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决定从此也叫思成“师兄”。
虽然见到所有同系或者不同系的学长都会叫“师兄”,但是在遇见清羽之前,我心目中的“师兄”这个词只是留给一个人的。
在说起别的师兄的时候都会加上他们的姓名“某某师兄”、“某某师兄”,如果不加前缀说“师兄”,那么一定是指小九了。
和思成的初遇自然是《士兵突击》,这部剧让我迷上了小九师兄和张小译,但是对思成却一直是漠然。
我是个容易爱屋及乌的人,自然也容易厌乌及屋,很容易因为一个角色而奠定对演员的看法,甚至是成见。
不得不说自己是有眼无珠,因为一直不太喜欢成才这个角色,至于后期的转性淡定,也因为前期的功利俗气而炮灰掉了。
故此同时在我心里被炮灰的还有思成,以及他所有的光芒。
在学校里哪怕是碰到了《士兵突击》中一个配角的演员都会心跳不止,唯独对思成是最淡定的,甚至一直都不知道他是我的校友。
可是在遇见清羽不久之后的今日,却会一直在心里默念思成师兄,思成师兄,可不是疯魔了?
虽然还不能说就是因为清羽而喜欢上了思成,甚至都不敢去了解他什么,(反而是主动了解香编多一点),但是我知道他于我是特别的,也许我只是抗拒着这样一个漩涡而已。
那就让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下去吧,明明不了解,却也不由自主地被吸引。
在说我和清羽的初遇之前,先说一说良人和清羽的初遇。
良人说:“见到思成,眼里满是悲郁感……这里透露一下我第一眼看时对这个人物的心中定义,第一就是他一定有病,第二就是心里很忧郁但又自有一番豁达乐观,第三就是他对女人好尊重,结果三点后来都得到印证,说明思成的表情还是到位的吧……”这便是良人对清羽的第一印象。
悲郁感,不能不说良人的选词真是犀利到位,还有什么比这个词更能契合思成的眼神?
眉头轻轻一拧就流露出的悲郁眼神,即便笑着也缠绵不去的悲郁眼神,这就是我这个自诩很少追星的人,见到思成时会觉得心里怪怪的原因。
虽然我只能因为剧本而相信编剧本人,却无法因为一个角色而相信演员本人,可是在那一刻,却认定了思成心里也藏着那么,那么深沉的东西。
最近开始看香编的另一部剧《国色天香》,里面的浩宇也是很触动我的一个角色。
浩宇的伤心根本就不在清羽之下,甚至百十倍过之,可是浩宇的眼神却只能称得上是忧郁,却不是清羽眼底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悲郁……那样的眼神,甚至只能用“千古伤心人”来形容。
我只在小大眼中看到过,可是思成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或者可以用小九的话来说,那样的眼神,只要看一眼,“心里就先软了一半碎了一半”。
让人不由自主猜测,这个演员到底自己经历过什么呢?
即使并没有经历什么,对生活的体验也是格外深刻的吧?
当然这些是我现在无法了解也暂时不愿意去了解的,因为清羽在我心里造成的阴霾还太深。
平素一直是习惯通过眼神、文字、笔迹、声音(台词)来判断一个人的心性品格。
通过文字尤其是剧本断人是一直以来自许的擅长。
既然思成也自己写剧本,那么就等到看了北爱上演之后再说吧。
那么就来说说自己和清羽的初遇,那时正在生着有生以来最重的一场病,每天躺着静养心绪无聊,有一晚打开电视就看到了清羽,是去方家假提亲那一场戏,第一感觉也是和良人一样啦:这个人一定太对我的胃口。
于是反而不敢和老妈一起看——万一把持不住,想要叹一口气,落一滴泪也是要忍住的,还不如以后一个人看了,于是就换台了。
再后来就是良人给我剧透,剧透了清羽和采青的琴箫合鸣等等等等,所有关于清羽的短信,我都抄了下来。
然而某龄是个做事很拖的人,即便之前的初遇、良人的剧透都让我对清羽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但是要付诸行动还是缺一个契机,那个契机就是思成的一个眼神。
在良人家突然被思成的眼神击中,于是终于找来《大丫鬟》开始看。
平心而论,一开始在清羽和流年都已经出场的时候,我真的是偏心流年的,反而对清羽不是那么有感。
不得不说晟铭演得也真是好,他的流年就是我心目中的流年,他的少华也不偏不倚正是我心目中的少华。
流年这孩子怎么说呢,总是让我想起前些年看的《金陵女子》中的思澜,一颦一笑都有说不出的纯真可爱,却又难得有着同等的担当和体贴。
于是心折于流年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写到这里又想起香编的一句话,那就是真爱就像人的恒齿,一辈子只能有一次,之前的初恋只能算作乳牙。
虽然清羽不可能是我人生中的恒齿也就是本命,但某龄在每一部作品里基本上是一定要找到一个本命的,一向自诩“为了本命炮灰万人”,毫不动摇。
如果没有清羽,流年说不定就是我在《大丫鬟》中的本命了。
虽然清羽先入为主(良人剧透在前),可是一开始我还是偏爱流年,可想而知流年对于我来说绝对有作为一个本命的素质和缘分……但这一切都被清羽改变了。
一个人找到他的恒齿是必然的事情,即使重来一万遍,恒齿还是恒齿,你还是会爱上那个命中注定的人。
清羽就是清羽,我喜欢上清羽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即使重来一万遍,还是会这样。
(这句听起来怎么这么狗血……)因为自己本身也勉强算是半个编剧,所以知道要写好这样一个人物有多么难。
这么完美的人物,一不小心就容易写成高大全,或者就是写空了写虚了……众所周知,圆形人物难写而易工,扁形人物易写而难工。
像少陵心怡那样的基本可以算作扁形人物,他的性格比较单一,基本上可以拧成一股绳儿,或如少陵的偏执,或如心怡的纯粹,而不是如圆形人物的矛盾、冲突、分裂和纠结,性格中有许许多多不同的侧面,而每一个侧面都是那么生动和深刻。
扁形人物性格单一,故此行动也就单一,这样的人物是好写的,却不容易写好。
虽然我是香粉,但仍要吹毛求疵地说,少陵、心怡写得并不能算是很好。
在《国色天香》吧里看到有姑娘说少陵和少华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少陵是为坏而坏,是推动剧情的炮灰。
不得不说这位姑娘真是聪明犀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少陵和少华都是功能性人物,但是作者在少华身上注入的心血和灵魂比少陵要多,至少目前看来是如此。
换句话说,作者在少华身上代入得比少陵身上要多。
在《大丫鬟》里,个人认为除了清羽、采青和流年以外可以说都是功能性人物(甚至后期的流年也承担起了功能性人物的作用)。
但是功能性人物也有写得好坏之别。
譬如流云的转性可以说得通,毕竟死过一次以后能让人看淡很多东西。
润雪的设定比较讨巧所以也容易写好,其余如萧父萧母都各有苦衷,自然也赢得了不少观众的共鸣和同情……但是少陵和心怡是塑造得不够好的。
(不是来黑香编的,因为像这样一个构思精巧的剧本要写好每一个人物很难,香编已经写得非常非常好了,可能是我再修炼十几年都难以企及的……)(写到后面发现少陵并不是写得不好,是我误读,那么就改为晚晴这个人物写得并不是太好吧……)跑题了,说完功能性人物的难工,就要说说扁形人物的难工。
从全剧看来,清羽的意志是单一的,动机是单一的,故行动也是单一的。
他不折不扣是一个“以一贯之,九死未悔”的人物。
这样的人物有多好写不用我说,但有多难写好却也许只有我能体会……清羽太好太完美,谁不愿意自己的笔下诞生这样完美的角色?
谁不愿意自己笔下诞生这样完美的爱情?
在这里引良人的一条短信:“对完美的爱情其实也许很多编剧都有这个想法,但写出来就失真。
为什么?
除了要有想法还要有为其践行的行动吧。
纯粹不纯粹从剧中就可以明白的,有的是真的,有的是虚的。
”也许每个编剧都会有野心写出像小九笔下的孟烦了那样的人物,他复杂到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就像一面镜子,什么样的人都能从他身上照见自己。
这就是最典型的圆形人物,是真切的极致。
然而清羽呢,他显然不能算那样的人物,他只有一种价值观,一个念头,一个行动,这样的人物是最容易失真的,可是偏偏香编笔下的清羽没有,平和纯粹(良人语)而不失真切。
所以我和良人一样认为,圆形扁形并不是判断人物优劣的标准,真切与否才是。
也有刻意圆形却失真的,也有虽然扁形却不失真切的。
清羽就是一个虽然纯粹单一,却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物,因为他就是香编的另一个自己啊……曾经写过完美的童话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在蹈死的时候我不能蹈死,主人公信了的时候我其实不能相信。
你说这样的故事会失真吗?
我的答案是一定会的,若不是因为那是一个童话必须完美,我决不会容许自己写连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情,这是身为编剧理应有的操守。
因为如果写出来,它必然、一定会差了一口真气,就一定会是一个隔岸观火的存在。
或问你怎么知道编剧自己能不能做到?
那么我可以说,文字是一定不会骗人的,编剧是否真诚,观众是一定会看出来的。
这好像又有些为体验派说话的意思,但我确实这么认为。
所以我才会莫名相信香编,因为我可以肯定,香编的身上也有一个萧清羽,清羽就真真切切地活在她的身上,我就是相信清羽能做到的事情香编全部都能做到,或者说在同样情境下她多半也会作出和清羽一样的选择。
只有编剧和角色的这种合一才能让角色真正地活起来……(所以如果能让每个人物活起来的话那编剧该有多么人格分裂啊……)通过剧本来判断编剧的品格心性,某龄虽然不才倒还有这个自信。
故此在我心目中,写出了清羽和清采之恋的香编是一个纯情真情至情的人。
所谓纯情谓其心无杂念,真情用香编自己的话来说,是一种本能而不是意识,故率真而没有一丝一毫的作伪,至情谓其唯情至上,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不同于《国色天香》里的浩宇,清羽更多地体现了香编身上纯情的一面……关于浩宇,等我看完国色之后另文分析。
写到这里自己也觉得絮叨,那么就来具体说一说心目中的清采之恋和清羽这个人物。
虽然看书看剧不多,但是清采之恋无疑是,恰好是,的的确确是我心目中百分之一百的极致爱情。
在我接触过的作品中,也许只有宝黛之恋能抵得上了。
香编说的爱情的三个层次也恰是我能够认同的,只是想再说一下我的看法(也许是对香编那个说法的拙劣阐释)。
在听良人剧透时我印象最深的情节莫过于那次琴箫合鸣,这也是我认同为什么爱情如恒齿只能有一次的原因。
记得在谈论文时导师屡屡说她不喜欢那些建立在才华和智商的较量上的爱情,因为那不够本能,不过导师又说确实有通过对方的作品而爱上对方灵魂的事情。
所以我想清羽和采青的琴瑟合鸣并不是一次单纯的较技。
(《绿牡丹》还有《春灯谜》里那种便是形而下的较技了……)而是灵魂的沟通和碰撞,最后达成一种心有灵犀的默契。
那样的默契,那样百分之一百的心意相通,一生中确实只能和一个人有。
(这也就是我不喜欢建立在才华等等外在条件基础上的爱情却格外喜欢高山流水、运斤成风的原因……)默契默契,契谓之契合,默谓之心照不宣。
而清羽也为这两个字付出了许多在我们看来或许可以避免的代价,但是他必须坚守着,因为一旦说出来就不是百分之百了。
“默契”,“这正是情之一字玄妙的地方”,于是虽然采青从来没有说过什么,清羽也能感觉到自己在她心目中的位置。
反过来采青亦然。
我相信爱至深处就是这样,并不是你不说,我就不知道你喜欢我啊……恰如双生儿之间的那种心灵感应。
这样的感应,在血缘相近的人之间很可能会发生,在灵魂相近的人之间不是一样也会发生吗?
清羽和少陵一样在尽人事,少陵给了采青一座牢笼,清羽呢?
他给了采青一个最广阔的天空,只凭着那股冥冥之中的默契来羁绊采青的心……在这里顺带说说少陵,写到这里要修正一下对少陵的看法,发现我对少陵还存在着误读。
少陵爱采青毫无疑问,我完全相信他可以为采青牺牲他的一切,包括为采青而死也不会眨一下眼睛。
但我实在不能相信他能够成全采青和清羽的爱,他能够为保住采青的生命而牺牲自己,却未必有“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的觉悟从而成全自己的情敌。
因为在我心目中,少陵爱采青的方式是不会那么容易改变的,少陵一定会把他认为最好的东西给采青,可是那却并不是采青想要的。
所以如果说少陵是牺牲自己而成全采青和清羽我觉得缺乏合理性,如果说回避这个问题不作交待我认为是编剧自己没有想清楚。
所以当初我不能理解在大结局的时候少陵对清羽采青之爱的态度为什么没有给一个交待,或是主动的成全,或是被动地妥协,至少要说清楚。
我以为这是香编欠考虑的地方故此判断少陵这个人物最后的行动有些失真。
但是刚才电光石火突然间明白了,那个时候他一心只有采青,只想保住采青的性命,再也无暇顾及其他,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里,他的心里只有采青,再也没有了清羽,更没有了自己的得失。
对于少陵的误读要向香编道歉,不过这更证明了香编是何等心细如尘吧。
清采之恋迷人在于这份默契,默契二字,是香编借清羽之口提出的,也是我心里默认的爱的方式。
关于两人屡次错过那份默契,香编有专文论述就不用我说了。
在第二次琴箫合鸣之前两人屡次错过,可是彼此的行动线却早已密不可分地纠缠在了一起。
我只是佩服香编草蛇灰线,千里之外的安排……例如清羽在小时候就为月香的事情向父亲求过情,还因此被教训一顿,这可能是清羽和采青之间最初的前缘纠葛吧,这段前缘发生的时间一点也不比流年和采青的青梅竹马晚。
再比如,清羽第一次与之琴箫相和的是采青,第一次对之吟诗作对的人是采青(清羽的那首集句诗,只有采青知道每一句的出处,清羽切出了绿豆糕,对上了采青出的绝对……),清羽第一次为之而病的人是采青(跳进南湖救他,病还未愈就被父亲踢伤了肋骨),这些都是当事人当时浑然未觉的,然而观众看来却自有一种情味。
但是等到第二次琴箫合鸣的时候,这一切都会在心里闪回……虽然清羽和采青之间不具备宝黛那样的他生之缘,但是这样纠结复杂的前缘也足够使人收获一份欣喜了。
写到琴箫合鸣就不得不说说两次都在场的少陵(某龄的思维实在是太跳跃了……),不得不说少陵实在是清羽和采青的另一个知音,而且还是王牌知音的那种,(这个设定是让我五体投地的,因为又能丰富人物的性格,又契合他此时的行动线)如果两次他都不在场,那么我觉得少陵这个人物的魅力至少要减少一半……至少在我心里是如此。
这也是香编非常善于编故事和塑造人物的地方!
正因为他也有着和采青非常相通的地方,正因为他也如此懂得采青,他的那种笨拙的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误会和恶性循环才让人格外痛心吧。
有了那样一份默契,那么就能达到香编说的爱情的第三种层次,原文不记得,大意就是说可以激发对方最好的潜能,从而完善彼此的能力和人格。
清羽和采青的生意以及后来的同心染坊都是这种默契的火花,这也就是海达为什么那么妒忌爱尔务斯泰太太和乐务博格的原因——他们一同写出一本书,那是他们的孩子。
共同做出这样一件事情的人,叫做“伴侣”,或者说soulmate……《国色天香》中的浩宇和清荷不也是一样吗?
这怎能不叫人艳羡嫉妒得发疯呢?
清羽和采青的琴箫合鸣也是一样,故此才能让少陵一下子就失了衡(也更说明了少陵是多么王牌的知音,如果是我这种笨牛大概也不会有什么感觉)。
第一次琴箫合鸣;三个回合的考试;直到互相误会的时候对润雪说的话都是一样的,对对方的态度也是一样不屑于解释;失爱之后的同病相怜;又三个回合的考试;药坊的生意;第二次的琴箫合鸣,以及那想象之中的同心染坊……这其中渗透着无处不在默契。
这样的人不是灵魂伴侣还能是什么,这样的爱一旦失去就无法再生了,后面分析清羽的两次失爱会再次说到。
关于清采之恋就分析到这里,下面就说说清羽这个人物吧。
对清羽的无限花痴之情,以及对思成的爱屋及乌之情(思成:我就是那个乌呀?
某龄:你会成为另一个屋的……),已经在篇首抒发过了。
看到他我首先想到的是《英雄志》里的两个字——“正道”,这样的人,便是天地间之至正吧。
所谓正道,就是只做对的事情。
看他对于自己讨厌的人是何等态度就可以知道,当采青在沈府门前晕倒的时候他分明是惊心与不忍,之后对待采青虽则严厉却也一直非常人道,打了采青之后还不忘送药……对讨厌的人尚且能做到如此公正(并能事后反省自己被私情蒙蔽忽视真相的错误)——何况是对爱的人呢?
第一次合鸣时就担心对方弹久了琴伤了手指,这样的细节也亏香编想得出来……之后一直以公平的态度来对待萧沈两家之间的恩怨,亏欠就是亏欠,错误就是错误,毫不隐讳也毫无偏倚。
尤其是在面对父亲的阴谋时的光明正大……我想我大概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喜欢上清羽的。
当他支撑病体去沈府写下那份客户名单的时候,“君子爱美,也应取之有道”,“而令爱……令爱也能顺利地出嫁就好。
”我就在那时开始转命了吧,从流年转向清羽……然后就是听说沈家仓库着火那里猝然掉落的药碗……挨父亲踢的那里,满是一种求仁得仁的释然,仿佛是要用一己之身去承担所有罪过洗清所有罪孽一般……“我们家本来就对不起沈家,人家拿我出气是应该的”,这种代人受过的心态是每想一次都要心折一次的。
因为爱一个人,所以不能不每时每刻设身处地为她着想,以她的痛苦为痛苦,以她的快乐为快乐,完全将自己置之度外,这样忘我的爱又怎么能是父亲所明白的呢?
良人说,清羽太有正义感了,所以当他听到父亲说火不是他让人放的时喜极而泣……古君子风的正直,贾宝玉式的体贴,构成了清羽的完美。
当然更打动我的是清羽的隐忍,得知流云出嫁时蓦然松手的画笔,颓然而坐的姿势,那一场戏是极好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以及在暗场戏里交代的去悬崖边坐了一个晚上看日出……他为流云尽了所有的人事,在她出嫁之后仍自愿做她的盾牌,这便是清羽“一灵所至,咬住不放”之处。
因为那样一份共鸣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也难求得的,故此一旦寻得便为之坚守,哪怕只是如林越那样单方面苦涩的坚守……直到和采青之间的默契显眼到了即使自欺欺人也无法掩盖的程度。
对于采青赎身这件事,清羽真是只要动一丁点儿手段都可以让采青留在萧家,并且可以做到神不知鬼不觉——这不是父亲一直以来的作风么?
但是如果那样做的话,清羽就不再是清羽,“爱,怎么可以用什么手段呢?
”放手让采青走的清羽相较于少陵的确是不知强大了多少倍吧。
在全剧里,清羽有两次痛失所爱,第一次自然是流云出嫁,第二次是采青自以为是的牺牲。
曾经对良人说清羽是一个知命忘忧的人,用香编的话来说:尽人事是为执著,听天命是为达观。
那么设想如果采青赎身以后真的走了的话清羽会怎么样?
当然一定不会放弃任何努力的,但是如果真的求而不得,他也会知命忘忧,至少是努力地做到忘忧。
然而在第二次失爱之后清羽却做不到忘忧,我想这也是一种本能吧。
那时候他的绝望已不是理智所能控制得了的,便只能任由万念俱灰——这也是清羽此时此刻的天命。
一旦失去这份真爱,清羽的天命就是郁郁而亡,因为世上再没有什么值得他挂念的。
说到这里又想到香编的真爱如恒齿的理论……恒齿一旦脱落便再也无法再生。
但是清羽还真是一个爱情至上的人啊,不是说他不重其他感情,而是一旦失去最重要的这一份,这世界上便再也没有什么能牵绊得了他。
曾经赞同一句话,女人的世界是男人,男人的世界是世界。
怎么在《大丫鬟》里好像颠倒过来:清羽的世界是采青,采青的世界是世界。
故此清羽的不畏强权就很自然了,那根本就是本能的,想都不用想的事情,因为采青就是他的世界啊……虽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但是总还有些规律可循,我觉得总结起来便是“像自己”和“是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两点吧。
我喜欢平和纯粹,坚定有信的完人,也喜欢翻天覆地死去活来纠结的残人,后者像我,前者是我想要成为的样子。
但是看样子香编同时拥有这两种人格。
有真切感的残人多了去了,但是到现在我还没有想到一个完人,能像清羽一样给我如此的真切感。
回想看过的那些小说、剧本,有哪个人物完美,没有缺点,却依然真实得就像可以从书里走出来一样?
谁都知道真与善的合一是最难的,能做到的人,那便是颜回杜甫一流的人物。
但是,清羽也是这样的。
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想便是因为清羽是香编用灵魂和生命写出来的人物,而某种情况下香编的纯度浓度也许尚在清羽之上吧,我这么说好像有点唐突,但确实是这么想的,这也是我为这篇文字取这样一个口气巨大的标题的缘故(搞得自己跟修戏剧史和文学史的专家似的……)至此对于清羽、清采之恋以及香编思成的想法基本已经说完,不过最后还要提一件事,就是那首《鹧鸪天·咏梅》。
如果不是因为这首词,我会喜欢上清羽,但也许就不会如此迅速地喜欢上香编。
应该说是这首《鹧鸪天》让我更真切地触摸到了编剧的灵魂,那是丝毫不掺假的,如同清羽的人品一样清澈纯粹的好文字。
香编在《大丫鬟》和《国色天香》里屡次提到,通过一个人的诗书画乐,真的不难了解一个人的人品。
(写一手烂字的某龄杯具爬过……)这也是我读《鹧鸪天》之后的第一感受。
清羽的善良、正直、柔弱、坚强、高洁、骄傲、我行我素,全部都在里面。
当时就完全怔住了,本来就喜欢清羽,一听到这首词更觉得无比契合,虽然那个字那个画是笔替道具师的事儿,可是词总是编剧写的了吧?
但觉得太好就没敢相信,后来一查果然是香编小时候的作品呀。
当时心里的感觉如何形容呢?
好像找到了真人版清羽?
总之就是很激动,一瞬间沦为香粉。
写完这篇文后,忽然觉得还有需要补充,那就跟帖在这后面吧。
现在写这些文字时,心里回旋的是李商隐《燕台四首》之“春”里的两句:“风光冉冉东西陌,几日娇魂寻不得”。
“娇魂”这两个字,我无法用言语解释,只能说这两个字给了我莫大的震撼。
为什么呢?
记得在看剧时,有一个设定给了我一些思考,那就是,为什么流年那么重视采青的贞操,而清羽却浑不在意,也不单单是因为“即使那样,也是由我造成的”,而是真的发自内心不在意?
仔细看来清羽非但对采青的贞操不在意,对采青的容貌也是浑然不在意的。
难道仅仅是清羽个人素质高,有责任感,懂得尊重女性吗?
我想并不能这样解释。
似乎只有解答了这个问题才能解释为什么清羽才是采青的真命天子而流年不是,也才能解释为什么我一开始那么喜欢流年可是后来心里的天平会完完全全倾向清羽。
某龄实在是一个表达能力很差的人,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这样回答:因为,清羽比流年更性灵啊。
而这一切都关乎李商隐笔下的那两个字——娇魂。
叶嘉莹先生在解析这两句诗的时候说:你看,他不说几日娇人寻不得,而是说“娇魂”。
这句话几乎是给了我当头棒喝,我们活在世上,总觉得自己是在寻寻觅觅,仿佛永不满足的样子,可是很少有人会真正叩问自己的内心:你寻的究竟是什么?
你要的究竟是什么?
李商隐把所有这一切都化作了两个字“娇魂”。
我爱上花,我爱上草,我爱上异族异种异类,爱上死者,爱上一个虚幻得不能再虚幻的角色,是的,这些我全部全部都可以爱上,因为他们是有灵魂的。
我活在世上,只是求一个共通的灵魂而已。
故当我寻得这样一个灵魂的时候,我哪里还管得上他生死、性别、虚实、种类、容貌、身份、条件……而这样的我在现实世界里是孤独的,我也貌似从未在别的剧本里看到有人对爱有着这样宁缺勿滥离经叛道的追求。
直到遇到了清羽,我才知道,清羽的爱情观也是和我一样的。
如果这个娇魂不存在于世间,那么便只有和杜丽娘一样一梦而亡,所幸清羽遇到了。
在正文里已经说过,我并不喜欢那些纯然建立在才华和智商较量上的爱情,但清采之恋却是一个例外。
因为那并不是才华与才华的较技,而是灵魂与灵魂的共鸣。
一曲琴箫合鸣,采青对那个吹箫人只是单纯的欣赏而已,并不是因为那个时候她的心里有流年,那时她还没有完全向流年交心。
而清羽却不同,可见清羽对于“灵魂伴侣”的渴求程度是在全剧中最高的,而这一点是多么像当年的我(虽然这么说比较大言不惭……)灵魂当前,神马都是浮云,所以那些世俗价值观里的什么地位、容貌、贞操等等又怎能略萦于萧三少爷的心中呢?
我之所以爱清羽,多半都是爱了这样的性灵,在我心目中清羽实在是《大丫鬟》里最性灵的一个人啊……回到关于《燕台四首》的一段佳话,一日作者李商隐的兄弟让山吟咏其《燕台》诗,被邻家一位小家碧玉柳枝听见,其时柳枝惊问:“谁人有此?
谁人为是?
”让山如实回答,柳枝当即手断长带,托让山向作者乞诗,后又主动邀约作者并欲与之定情。
可惜李商隐当时并没有珍惜这样一份难得的知己之情——想来,在那样一个士商地位悬殊的时代里,商人家庭出身的柳枝又怎么能放到李商隐的眼里呢?
只是在失去之后才感到惆怅,并为之作《柳枝五首》,语中充满失落不平之意。
几日娇魂寻不得,几日娇魂寻不得,即使在专家学者眼里也艰深晦涩的《燕台四首》被这样一位女孩子完全读懂,在她的心里获得生命。
他在寻找他的娇魂,她也是一样,可是李义山啊李义山,为什么你竟然不配得到这样一位女子的心呢?
我之所以喜欢清采之恋,就在于喜欢这种素昧平生,甚至根本不需要谋面的灵魂共鸣,如此便抛弃了一切外在的条件,剩下的只有纯然的性灵。
这差不多就是我想要补充的了吧……偶然翻出当年为清羽写的诗,当时还没有学诗,写得这么烂也是不容易的,姑且放上来吧。
独掩诗笺黯绿云,未将心事展烟轻。
抱痴犹自三春卷,契意因谁一夕倾。
弱质敲残终夜雨,清魂滴碎断肠声。
玉箫吹罢凭栏立,不语萧萧对小楹。
我们能不能这样说,一个女人的生命中会碰到三个男人中的一个,至少一个。
一个给她霸道的爱,一味的去追逐占有;一个给她爱的同时予以尊重和选择,深知放手才是爱;另一个则是有缘无分,短暂的热恋后相忘于人海。
选择了第一种,爱情的保质期太短,最终换来的是心灰意冷;选择了第二种,一生琴瑟和鸣,相敬如宾;选择了第三种,最终难逃错过,成了心底一辈子的遗憾。
距离第一次看这部剧这么多年回去了,我一直以为我喜欢陈思诚,后来才发现我只是喜欢萧清羽。
不管陈思诚怎样,萧清羽永远都是萧清羽,而我也只喜欢萧清羽。
吴生好man
真是。。。难为吴卓羲了,我是因为有人说这部剧是抄袭了《木槿花西月锦绣》才来看的,果然。。。于正很会抄袭
于妈你个死男人……我又堕落了……成才在士兵突击里怎么看怎么不爽,现在脸擦干净了,白白嫩嫩的倒成了这里面最有型的~
跟在娘亲后面带看带不看的。。
于妈style
第二次琴箫合鸣那集是亮点。。。。不知道的还当大结局了呢,后面居然还搞了10集,死了这么多人。。。真吃不消。。。
一点都不希望方少陵死,惨淡的结局啊。
想当年我很认真的迷过萧清羽,现在看见陈思成就想转台。想当年我因为马雅舒挺同情吴奇隆,现在看见他反感的不得了。时间真奇妙
一星给片头曲;一星给大橙子演的萧清羽;一星给狗血的编剧。话说萧清羽这个角色给整部戏上升了一个境界,所以就原谅编剧了~~
又狗血又想继续看下去……
我怎么陪姥姥看过这么多啊……
补标,以前在电视上看的,真虐
开始还被采青和流年的爱情感动得七荤八素,一眨眼采青又和清羽死去活来,真受不了。而且建立在三家都死人的爱情有意义吗,如果是我,我肯定情愿遗憾也不要别人流血。我还对方少陵同情了起来,实质上他也不是很坏~看完真的觉得好虐~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到后面人也死得差不多了~烂剧情。
很喜欢清羽,琴瑟和鸣,多么令人向往。
有些地方太扯。。。马雅舒在里面好黑
底线底到为了吴生一个人也可以忍如此烂的一部片,算了,全看在吴生,全看在吴生。。。。。看完了都不能昧着良心说较差,真的很差。。。。太恶心了这片子拍的。如此天杀的编剧,拉出去枪毙吧。
情节狗血,陈思成其实倒变成是亮色~~
男的都不错,女一实在太丑了,吴奇隆啊,瞎了眼,娶过这么个女人。我喜欢这个时代的剧,可惜了,换个女主多好多好多好啊~~~
现在岁月史书吹方少陵的真多,实际是能出卖妹妹幸福,对沈流云抛妻弃子的烂人,根本配不上采青。采青一生凄苦,幸好遇到了萧清羽,尊重她,即使刚开始认错人最终也会被采青所吸引,还会担心她放不下沈流年,琴瑟和鸣真正的灵魂伴侣。
女主身边的每一个男人我都爱的死去活来,好想再看一遍。/20220130,全部又看了一遍,更爱方少陵。这剧好虐,结局都是be。台词也是,措辞偶尔不那么严谨,但是逻辑真的,很绝了,环环相扣,站在每个人的立场看,恨不起来一个人。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