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回顾了《天外飞仙》,突然就想到了另一部超爱的仙侠剧《仙女湖之墨仙》。
央视粑粑播的剧,正剧又带着股青春偶像风。
萌大统领当年还是那个侠之大者的非乐,贡米的小七娇俏不造作,人设天然可爱萌,和不高兴就是大叔和萝莉的写照,前期各种欢乐撒糖,后期虐死人不偿命。
林妙可的小初七更是承包N多回忆杀和泪点,格外惹人心疼。
墨家在剧里的刻画正得不能再正,心目中的侠者No.1就是非乐,对墨家大爱的阐述深入人心。
这是一部即使后期女主转世同时爱上男一男二却依然不会让人讨厌的剧,反而各种难以抉择,非乐霍去病都是我的爱啊。
还有卫青和三公主的虐心纠缠也是让人从头哭到尾。
主角配角人设都是极其出彩的,成熟稳重的侠义墨者非乐,一哭就发大水的大姐,睿智的二公主,呆萌专情三公主,四五六双胞胎复制粘贴,鬼灵精怪小七,表面讨人厌实则可爱得不行总是被变成乌龟的县令,名字叫猜永远在想方设法越狱的女囚,意气风发又深情的少年英雄霍去病,温婉大气的平阳公主,让人又敬又恨的汉武帝,对平阳公主不改初心的痴情卫青,承包笑点的翘尾巴鱼精和胖头鱼精,善良的米粉店夫妻,嫉妒成性的小心眼后妈年糕嫂,单恋非乐却从始至终保护小七和不高兴的白鹭仙子,兜兜转转爱恨交织的漆雕烈和霓,逗逼又执着于墨家道义的追,受过情伤却依然有爱的仙女湖,讨人嫌的王母,推动剧情转折的谄媚凳子精…… 四五年了,对剧情和人物还能如数家珍也是厉害了。
九年的编剧功力真真是不错的。
可惜的是这部剧好像反响不怎么热烈,看过的人不多诶。
央视贺岁剧《仙女湖》,让江西新余火了一把。
《仙女湖》,一会煽情,一会搞笑。
简单说,仙女湖想见前男友玉皇大帝,可玉皇大帝是终极boss,被蒙蔽直到最后压轴出场。
玉皇大帝现任老婆是个怨妇,一直从中挑拨,挑起天人大战。
其实玉皇大帝和汉武大帝是一对好基友,要面子都会说句:此例一开,就不好管了。
因为仙女湖,王母让跟班去灭口。
霍去病成仙竟然成了哪吒三太子,率领天兵却阵前倒戈。
为了保护黎民百姓,被逼急了的汉武大帝竟然想和玉皇大帝干架,率领众小弟决心一搏。
两伙人打架正酣,玉皇大帝出面平息,说出了对仙女湖的愧疚:当年的错是为了事业放弃了爱情。
但现在为了因失去的挚爱,希望能换回大爱。
说了句至理名言:兼爱、非攻。
然后皆大欢喜,散了。
话说王母娘娘的七个女儿个个奇葩。
大公主不爱学习,泪腺发达头脑简单,不过性格直爽。
二公主规规矩矩,却在非正式组织中凸显了领袖气质。
三公主胆小如鼠常被老七调侃为“丢了神仙的脸”,开始的时候总爱跟着那个打仗的卫青,最后逆袭到爱情中的独立女性。
四、五、六公主基本上是跑堂的,一起说话来像复读机,她们的作用是打架的时候总少不了她们。
七公主简单说,就是一个2B欢乐多的青年。
这电视剧总爱吐槽,也少不了被吐槽。
花了三天时间看完了。
第一次看应该是初中,天天预约点播一回家就打开电视,所以一直都对陈龙有角色滤镜,也因为这部剧知道了卫青和霍去病,现在想想,之前的电视剧都是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拍摄的,怪不得现在的我对于那些架空历史或者仙侠剧一点都不感兴趣。
回到电视剧本身,该从何谈起,可能很多人觉得雷的地方在于转世后的陈初七和霍去病的感情,但我觉得还可以接受,我私以为小七和陈初七并非同一个人,也同小破站的一个评论所写“如果转世也是上辈子的那个人,生命又有何意义呢”。
小七的全部挂念都是不高兴,而陈初七除开仙女姐姐们的帮助外,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凡人,她有父母有姐姐圆心,而不高兴对于她应该是前世的记忆残留,骨子里就觉得应该爱他,再加上对于草鞋大侠的偶像敬仰心理,所以当她多次遭到不高兴的拒绝,并且三姐也告诉她和小七并无关系之后,她选择了和霍去病在一起,少年英雄对于十几岁的小女孩来说,很难不心动,所以陈初七和霍去病的感情更像是少年人的爱,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在他俩阴阳相隔的成亲上落泪的原因,永远屈服于少年人热烈而又青春洋溢的爱意。
非乐,用他的一生践行着关于墨家“兼爱”的信念,之前在背333时也简单了解过墨家的思想,在加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也能理解为什么汉武帝要对墨家赶尽杀绝。
回到故事上,不高兴确实是很惨一男主了,这也是我多年了对陈龙带有角色滤镜的原因,年少爱上了太惊艳的人,二十多年默默守护却无法靠近,看她爱上了别人后心疼不已,知道成亲就会死掉的咒语也甘愿赴汤蹈火,最终等来了真正的小七终于能相濡以沫!
还有就是三公主和卫青的感情了,这里附上我在小破站的评论“看到29集了,才真正被卫青x三公主伤到[大哭]因为是小时候看的剧加上重刷前看了好多剪辑,所以一直理智看到这条线,无数次给自己洗脑三公主是一厢情愿,卫青爱的只有平阳公主。
但是或许也跟卫青的心路历程一样,慢慢被三公主融化于是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她,所以当三公主问他是否爱过时,真的有种一切都已经来不及的遗憾[委屈][委屈]没想到最终还是被虐到了,得去老福特蹲蹲有没有他俩的同人文续续命”。
除此之外,本剧的其他角色也都塑造得十分出彩,漆雕裂和霓、卫青和平阳公主、胖头鱼和翘嘴鱼、郭威和猜、刘彻和东方朔以及陈初七一家,不管是多小的角色,都是多面的立体的。
很久没有这么真情实意的看一部剧了,值得!
我看到有人说剧情低龄,救命,所以CCTV8想宣传的“兼相爱”你懂了吗?
整部剧都在贯穿墨家的思想,而有些人只把眼睛聚焦在低端的笑点上,你配看“高龄”电视剧???
我认为这部剧老少皆宜,而且后面有在升华,比如人在各种事情上应该如何处理?
人与人之间应该秉持怎样的相处态度?
这整部剧从一开头都在讲述墨家的大爱无疆,笑点有时候是低龄了一点,但是你永远看不到这些高级的东西吗?
你就是为了看电视剧而看电视剧,你又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启示,给你看高龄?
现在没有网友,估计你都看不懂高龄电视剧,呸
再刷《天外飞仙》《仙女湖》,年轻时喜欢董永,年轻帅气聪明又善良,但年纪大了,再重看,更喜欢陈龙演的非乐。
胡哥虽帅气,但演技还是欠一点,没有陈龙演的那么精彩。
取名真的得谨慎,一不小心,一语成谶!
非乐(音乐)也是非乐(高兴),真的是半辈子都不高兴。
男主非乐,一个善良正义的墨家弟子。
面对天真活泼不晓世事的小七,他能耐心教导,以身作责,在他的淳淳教导下,小七逐渐成长。
面对追兵的围攻,他坚守墨家兼爱的思想,哪怕身陷重围,他也坚持不拔剑,因为在他看来,追兵只是执行命令,他们本身并无不义,不应被杀害,他爱每一个人,甚至是他的敌人。
面对上天不正义的战争,他敢于向天拔剑,不畏强权,以凡人之力,势死保护仙女湖。
面对杀他的皇帝,他能为了国家百姓,救皇帝一命。
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男主,不是小男生能比的,他的生命,不仅仅只有情爱,还有国家、百姓,责任,正义………在他身上,我真的看到了什么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男主的出彩,胜过当今多少仙偶剧(三生系列)。
现在的古装剧,再也难找如此立体的男主了。
女主小七,是天上的仙女,从未下凡,不晓世事,天真善良,活泼可爱,开心不开心都摆在脸上,这与男主非乐身负重责,稳重深沉,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正因如此,他们才会深爱彼此。
隔了许久再一次重温,最打动我的依旧是非乐和小七两世的爱恋,守护两世的非乐相比因为种种原因不敢承认喜欢三公主的卫青,非乐的爱太让人心疼,所以小七是幸福的,即使三公主等了卫青那么多年,终究还是没有结果。
非乐自始至终一直在守护着小七,第一世教她成长,第二世看她长大,陪她面对一切,因为非乐,她从一个整日无忧无虑的七公主逐渐成为会替别人考虑的嫁非乐为妻的小七再到第二世的最后肯牺牲自己去救黎民百姓的凡人陈初七。
他们之间从来没有误会,有的只是彼此的信任与依恋。
初中第一次看,只记得小七不高兴前面很甜,最近疫情期间,又再次拿出来完整的看了一遍,现在久久都不能忘怀小七和非乐!
剧中我最受不了的是霍去病,一个跟师娘一模一样的女子,而且他也清楚,非乐有多爱小七,然后还跟转世后的小七在一起了?
第一世非乐教小七学会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陪她面对一切,甚至小七做错了,非乐都是很耐心的教小七改正,自始至终宠着她。
再看霍去病,一路看下来只觉得他的爱很表面化,就只会说些好听的,前面在公堂上还让转世后小七认错,让她流泪,可明明小七什么也没做错,当了那么多年七老爷,惩治恶人,帮了那么多人,这时候如果换成是非乐,纵然小七真的错了,他也一定不会责罚小七,更不要说小七没有做错什么!
个人觉得霍去病和哪吒这两个角色让我觉得就是多余的,没必要写,真的!
这部剧虐恋的不需要任何误会就可以演绎的淋漓尽致,真的很难得!
最后再次感谢编剧和演员,小七不高兴你们一定要幸福快乐啊!
画面挺喜欢的,干净清爽又朴实。
非乐深沉内敛诠释得不错不是常见的白面先生,剧情节奏本来还行,前一半挺精彩的,可是小七投身凡人七老爷前后剧情疲软,再到最后那场要牺牲大战才有点回力。
(小七好傻好憨哦(ー_ー)!!)歌曲和音乐才是最能诠释好这段感情的部分《跟你一辈子》,真是荡气回肠深情炽热。
墨家部分结合以前秦时明月让人对墨家有些好奇。
哦那里面秦始皇好无语哟(不过就图一乐)
第一次看是四年前,这次重温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男主非乐真的是我最喜欢和最心疼的神话剧男主了,懂得承担与背负,大爱无疆。
男二霍去病可能连小爱都算不上,冲动易怒孩子气,和他的差距真的太大了。
关于小七转世后喜欢上霍去病这一点大家争议不断,在我理解,转世后的小七虽然有着前世模糊的感应,但她依然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变化无常,在情窦初开的年纪被非乐拒绝了喜欢上陪她一起玩一起闹的霍去病是很正常的事,但喜欢不是爱,转世的小七并不懂爱。
而只有成仙后的小七才是真正的小七,也才是非乐的妻子,最后小七舍弃仙家身份也要和非乐在一起这点就能看出来她爱的人只有非乐。
这部剧编剧的格局挺大的,并不想局限在小情小爱,可惜水平有点不够,后期略崩。
最后,还是感谢给了我们最好的小七非乐,以及最好的仙女湖。
希望你们一直是最幸福的样子
1、关于墨家墨家所崇尚的“兼相爱,交相利”,宣扬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目的是建立一个和谐温馨的社会,似乎并无不妥。
但是刘彻为什么一定要消灭墨家?
为什么不能容忍墨家有丝毫复兴的迹象?
哪怕非乐曾经救过他,哪怕他十分清楚非乐的为人。
因为归根结底,墨家的理念隐含强烈的政治诉求,而“爱”作为墨家理念的核心,同时也就是支撑政治诉求的力量源泉。
刘彻刚刚找到了最适合的治国理念——儒家思想。
这种经过改造的思想,强调秩序、尊卑、忠孝等,最大限度的迎合了教化民众、收揽人心,从而巩固帝国统治的需要。
作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他十分清楚,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只信奉一种思想,那么就不会有人琢磨那么多“为什么”,比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们就会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而墨家,一旦有机会和能力,就会对人们的思想和现存的秩序进行颠覆性的重构。
所以他不能容忍墨家的存在。
他不会忘记,战国时代的墨家就与儒家并称“当世之显学”,有众多的信奉者、追随者和殉道者。
墨家的可怕不在于器械之精,守城之固,而在于它“蛊惑人心”的力量。
不管非乐或其他墨家领导人是否愿意,只要有合适的时机,它就会试图夺取政权,从而推行自己的那一套治国理念。
这才是它真正可怕的地方。
这就是必须要消灭它的理由。
有人会说,虽然古代中国一直是儒家思想主导,但儒、佛、道三家长期并存,或者古代中国表面崇儒,实际上“外儒内法”。
既然其他思想可以存在,因此墨家也并非不可容忍。
事实上,儒佛道之所以能够并存,是因为释家和道家放弃了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诉求,而向儒家的地位表示臣服,佛、道不约而同的讲求避世,前者追求看破、顿悟,后者则追求得道成仙。
这种有意无意的回避,既满足了帝国统治的底线,同时也是对“教化民众”的加固;而法家则弥补了儒家“教化有余、威权不足”的缺点,成为了儒家的好搭档。
而墨家,由于其导向一种伊甸园般的人间乐土,吸引和聚集了一大批能人异士,战国时代多元权力中心之间的冲突和制衡,为墨家提供了生存和繁荣的土壤,使墨家不仅在思想体系上不断发展完善,而且在政治实力上也变得举足轻重,成为各诸侯国拉拢的对象。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至汉武帝时期,墨家的思想体系已经根深蒂固,与帝国所信奉的儒家也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墨家思想的无限制传播,不但会导致民众对儒家体系的信仰危机,从而可能导致儒家体系的崩溃;更有可能被野心家所利用,成为既有政权的现实威胁,比如东汉的太平道、元末的明教、清末的拜上帝教,他们当初对伊甸园般人间乐土的向往和追求,与墨家并无二致,却最终与世俗政权走向尖锐的对立和冲突。
这样我们就不难明白,当小七用墨家理念把新余治理成人间乐土,而几乎对刘彻要脱口而出时,东方朔为何阻止了她?
东方朔是一位精明的政治家,他十分明白,墨家的治国理念始终是刘彻心中的禁忌。
2、关于爱之大义如前所述,墨家从其诞生到兴旺,自然而然的与现实政治有密切联系。
墨家之爱,无论其如何大义、如何无私、如何包容,归根到底是一种政治诉求,或不自觉的会导向政治诉求。
对墨家而言,“爱”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也就是说,在达到目的之前,它始终是一种手段。
当然,真正的墨者不会看到这一点。
这就是剧中非乐的思想、品格的背景和渊源。
剧情一开始,非乐便是墨家“大爱”思想的践行者,在最纯粹“大爱”的要求下,无论是“墨者之剑不杀无罪之人”,还是毫不迟疑的救助墨家大敌刘彻,都是任何一个合格的墨者都会去做的。
如此看来,墨家的大爱思想,既高尚又幼稚,既是招揽人心的无上法宝,也是自我毁灭的定时炸弹。
因为在面对自身存亡和理想社会存亡的抉择时,它会选择后者,这就注定了它不可避免的悲剧。
这点太行四剑士从墨家的武学上看到了,“墨家剑法虽然精妙,但其剑魂却有荒谬之处……一种没有杀伤力的剑法,是不可怕的”。
非乐是一个真正的、纯粹的墨者。
也正因为如此,他的爱不是世俗的、人性的爱。
他苛求自己、压抑自己甚至虐待自己,从根本上是对墨家“大爱”的坚守。
他不愿偏离自己的信仰,在与小七一年的相处中,向对爱知之甚少的妻子所传递的,也一直是这种“大爱”;小七投胎转世后,他与小七相见不能相知、相处不能相守、相思不能相恋;小七移情别恋时,他又选择牺牲自己、成全他人,只要自己所爱的人快乐幸福。
但是,这种超凡脱俗的“大爱”是对人性的无限拔高,也最终是对人性的悖逆。
而爱,只能是人性深处荡起的涟漪,是人性深处的光辉,是对人性的自我发现和实现。
非乐的爱,长期游离于人性之外,既彰显了他人格的可贵,也注定了他命运的可悲。
长大后的初次见面,最动人肺腑的不是非乐和小七的忘情拥抱,不是一幕幕回忆画面的交相成替,也不是非乐内心煎熬无法遏制的眼泪,而是作为旁观者的三公主的含泪独白,“他太可怜了,你不会知道,他有多可怜、多痛苦”。
三公主痴恋卫青十七年,她的爱是纯粹的爱、自我的爱、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爱。
此时她深切的体会到一种震彻心灵的酸痛,为了“大爱”,非乐正在付出多大的代价,承受多大的苦楚。
在“大爱”面前,非乐蒙蔽了自己的双眼和内心,他以为自己的牺牲是对的、应该的、值得的。
当仙女湖告诉他,“如果我是小七,宁愿再被打下凡间一次,也要得到原本属于我的爱”。
他才渐渐开始醒悟,终于在第38集,他认识到自己其实何曾懂过爱,“墨家的老祖宗,把爱做为墨家的核心,只可惜我作为一个墨者,我到现在都不知道爱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到这里,他才算完成了对自我的反思和重新认知,才挣脱了“大爱”的枷锁,实现了对人性之爱的自我救赎。
3、关于本剧的主题关于本剧的主题及观众最纠结的虐恋,先来看看发行人马千测的官方态度:“人间出生成长的陈初七和仙女小七,在主创团队策划编导过程中,一直界定为有联系的两个剧中人物,陈初七带着之前仙女小七的些许习惯,但是没有完整的仙女记忆,她只是朦胧中直觉里知道非乐和自己很亲,作为凡人的她有全新的爱恨喜怒,非乐是这一切的知察者,亲历者,他的爱之大义是不能因己而让心中的姑娘受伤害.这一点观众若是看透看懂看深刻了,也会对非乐这个人物及全剧关于人生的表达,产生升华式的理解。
”在这里,剧组强调的仍然是非乐的“爱之大义”,诚然,“爱之大义”可歌可泣,同时也是可悲可叹的。
故事一开始,小七是无忧无虑的仙,非乐是追求大爱的人,偶然的邂逅和结合,小七在“人”的道路上越走越真,投胎转世后也不曾改变;非乐在短暂的幸福破碎后,却沿着墨家的“大爱”之道,从“人”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这样下去,他们的选择将再也不会有交集,这将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仙女湖之“墨仙”,这里的“墨仙”究竟该如何理解呢?
是墨者与仙女的浪漫爱情?
还是墨者通过对“大爱”的坚守,从凡俗的墨者变成了超凡的墨仙?
抑或是天真无知的转世仙女经过墨家大爱的洗礼,为挽救万千生命毅然自尽,羽化登仙?
小时候看白蛇传,看到许仙白娘子最后都得道成仙,觉得是完美的结局。
现在看来,这其实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成仙是他们的愿望吗?
成仙后他们会幸福的在一起吗?
他们要的是相守相爱、生死相许,而成仙是什么?
成仙是禁锢,是舍弃,只是对命运抗争失败的归宿,是对宿命和规则的屈服。
同样,“墨仙”的含义呢?
我宁愿相信它只是简单的墨者与仙女之间的浪漫爱情。
墨家所传承给非乐的大爱思想,时而彰显着责任,时而蕴含着包容,时而又诠释着牺牲,却唯独压抑着内心最真实的渴望。
他想带给妻子最深厚的爱,却在“大爱”的漩涡中迷失。
仙女湖的主题应该是对人性的追问、实现和救赎,对爱的解读,卸去大义的枷锁,追寻爱的本源和本真。
而恰恰不是对“爱之大义”的颂扬,并非“爱之大义”不可取,而是缺少人性光辉的、超凡脱俗的大爱,注定是残缺不全的。
(不限转载)
首先,这部电视剧本身就不是什么正剧,所以各种乱七八糟的地方,我想没有必要太过在意不是?
因为没有人说他是正剧啊,而且它也没有什么对历史恶意篡改的地方吧,至少我没有看到。
我本身就是抱着娱乐的心态看它,也是认真地看它。
有人觉得雷,我还好,前半部真的相当欢乐,后半部真的相当难受。
真心觉得,现在的电视剧能做到这样的已经很难了。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
#BJIFF2024#听沙丹忽悠 有点冲动的选了这个片子 大家都在不明所以的刷豆瓣
影片像是一个摄影集
广袤的大地上,一对父女开着一辆破旧的电影放映车似乎没有方向的前进着。单身父亲和女儿的对话不多,可是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叛逆,她看到自己的生长 也发现了身体的成熟,也发觉父亲对野女人的性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声音(电影、电影院),大家静静的看着电影里的故事,好像有一世我们也是这样生活着。
BJIFF 女儿很美,对俄罗斯又多了点了解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偶尔停车,卖几张碟,加一次油,争吵又和好。没有目的地,只有不断延展的公路和一种笨拙的相依为命。
抱着镭射灯让整间车厢不那么空旷,打开投影机让整座小镇不那么单调。卡车司机游走在寂寞的公路和泄欲的黄碟里,后面骑摩托车追上来同样孤独的灵魂。我跟父亲同在车厢里却无话可说,父亲和我都发生艳遇却都不快乐。前面鱼疫绕路,我们像风车园里的扇片。把母亲的骨灰撒向大海,也把自己的寂寞留在北方。
0421北影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全程沉浸在俄罗斯悲凉又有点疯狂的长镜头里。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
开头的两个旋转镜头就给我干晕了。中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背景音,我想到导师说我的论文:要用白话文把专业术语说清楚,让即使不做这个方向的人也可以看懂你写的论文。(´-ω-`)最后,我真的害怕看文艺片,漫长的铺垫,短暂的高潮。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BJIFF2024 No.3柯达胶卷拍摄,好冷酷的影像,是否太过沉闷?风格想起《寒枝雀静》,后者都更富有生机些
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父女靠近,面包车里则形成身体的斥力。摄影机与景物的距离构成人与世界的比例尺,居无定所的状态渗入每一口呼吸的空气,连同凝滞的情节被锁在镜头之中。
太多固定长镜头了,能懂导演为什么这么拍,但是完全有不像学生作业手法的更优解……
第四部,没让我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