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世界:重生

Jurassic World: Rebirth,侏罗纪世界4,Jurassic World 4‎

主演:斯嘉丽·约翰逊,马赫沙拉·阿里,乔纳森·贝利,鲁伯特·弗兰德,艾德·斯克林,曼努埃尔·加西亚-鲁尔福,卢娜·布雷斯,奥德丽娜·米兰达,大卫·伊亚科诺,贝希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5

《侏罗纪世界:重生》剧照

侏罗纪世界:重生 剧照 NO.1侏罗纪世界:重生 剧照 NO.2侏罗纪世界:重生 剧照 NO.3侏罗纪世界:重生 剧照 NO.4侏罗纪世界:重生 剧照 NO.5侏罗纪世界:重生 剧照 NO.6侏罗纪世界:重生 剧照 NO.13侏罗纪世界:重生 剧照 NO.14侏罗纪世界:重生 剧照 NO.15侏罗纪世界:重生 剧照 NO.16侏罗纪世界:重生 剧照 NO.17侏罗纪世界:重生 剧照 NO.18侏罗纪世界:重生 剧照 NO.19侏罗纪世界:重生 剧照 NO.20

《侏罗纪世界:重生》剧情介绍

《侏罗纪世界:重生》长篇影评

 1 ) 在《世界》系列里仅次于1

三星/7.1系列排个序,公园1>世界1>公园2>世界4>公园3>世界2>世界3,这部《重生》正好是个中间的位置,如果放在《世界》系列里则仅次于1。

加里斯爱德华斯算是好莱坞一众行活类型片导演里流水操作和个人风格平衡得比较好的,不会把好IP搞烂(甚至还能拍出《侠盗一号》这种让IP影迷觉得系列又活了的水准之上的作品),不过也确实很难奉献更大的惊喜。

这部含龙量还是可以的,爱德华斯延续了《哥斯拉》中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惊悚氛围营造,同时又最大程度规避了《哥》中饱受诟病的怪兽戏份不足、不够精彩的缺点,海陆空几场动作戏基本都算爽快,最后一场基地大战致敬老版(尤其是1、2)的同时也充分调动了观众的视听感官,比《世界3》最后毫无想象力的三龙大战要富有观赏性得多,就是大boss异形龙的设计不够新颖。

故事相当简单,但简单不是原罪,文戏落实的糟糕且无趣才是评价不佳的重要原因,完全是水时长用的,人物的理想化和模板化塑造也很难让观众共情,好在从沧龙出场后基本能保持文戏武戏的节奏均衡,不至于陷入冗长无聊。

寡姐的动作戏还是比较利索,当然部分场景用了替身还是比较明显的;男性角色不是刻画扁平就是略显圣母,马赫沙拉阿里演这角色真是大炮打蚊子,不如交给劳伦斯菲什伯恩(结果他去《谍网追凶》演了个也不太合适的角色),艾德斯克林早早盒饭也令我不是很满意。

IMAX还算值吧,虽然是大陆特供。

如果还有续集的话感觉不太好接着这部拍了,这部更像一部番外而没有什么对世界观的拓展,当然我还是愿意看寡姐继续演的,如能跟星爵再聚首岂不妙哉(虽然他俩在MCU里好像没见过)?

 2 ) 简评:一个朴素的道理

这篇简评将非常简略,虽然《侏罗纪世界:重生》有非常多令我感到欣喜且满意的地方:出色的恐龙展示与逃生台词中点到即止的小小幽默与风趣干净利落的人物塑造和演出这第三点尤其重要,电影中没有任何多余和降智的存在,我的意思是,你可以不喜欢某些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她就是一个愚蠢的拖油瓶。

剧中平民线的泽维尔是一个很好的典型,我起初以为他会早早退场,事实上我后来开始逐渐像他的女朋友那样看到他独特魅力的一面,这样的例子不只有他一个,每个角色都将在这部影片中找到属于他/她的“高光”时刻——我知道现在很多人看怪兽片、恐龙片之类有一种既定的审美倾向,希望人越少越好。

我不是这类人,我仍然想要在电影中看到丰富的人与人性,我想我就是这么老派,毕竟我确实不是一个年轻的观众。

但这不是我在这里所要重点讲述的,而且我无意、可能也确实无能说服大家做一个和我一样或许有点老派的人,我在这里只想说明这部电影的剧本在某个地方相比它的前作们做了很好的改动,以及这样的改动为什么可以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为什么对于这部电影是重要的,为什么可以是一个加分项。

在最新的《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 第二季的演出中,新人选手王小利提及了一个观点:“人在辛苦劳动之后休息就会觉得幸福。

”这是一个如此朴素的真相,它不仅可以被写成一段叠加反击的幽默段子,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创作上的有效模式,将它置换到故事结构中即:任何在“辛苦劳动”(惊险刺激)之后的“休息”(暂缓的和平处境)都会让人觉得“幸福”(获得某种美的、惊异的体验)。

反观《侏罗纪世界》三部曲的故事模式,“幸福”时刻的奇观往往在故事前半段就丢给我们了,这时幸福的阈值显然还没有得到任何的积累,作为观众的我们还没有任何“劳动的付出”,自然也就容易对其无感。

当1993年第一部《侏罗纪公园》在大银幕上第一次全景展现恐龙的世界时,我们的惊异主要来自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真实地在荧幕上(对于故事里的主人公则是面前)看到活的恐龙,而这样的惊异初体验必然由于它的一次性而难以复现。

因此当《侏罗纪世界》重拍时,无论新的游乐园变得如何高级丰富、新加入了多少罕见的恐龙,我们仍然只能收获普通游客的快乐,并觉得兴味索然。

但在《侏罗纪世界·重生》中,主人公一行(加上平民线那么就是双行)是在亲历荒野求生、频临死亡的险情后,达成了一些既定目标,同时面对暂且处于温和状态的自然时,才体验到那种短暂休憩与平安时的“幸福”——或者说感受到生命的奇迹与美妙的。

这种顺序上的调转简单却并非不重要。

同样,这个模式反着用也一样行之有效,因为生命中美好的、幸福的时刻都是短暂的,因而这种“幸福”时刻最有可能,也最适合被突如其来的危险再次打破。

这就是我对《侏罗纪世界·重生》这部作品这次的剧本感到非常满意的一个相当朴素的道理。

 3 ) 与恐龙世界的初次相遇

作为一个修过古生物这门课的学生,对侏罗纪和恐龙并不算陌生,但也仅限于课本中的文字描述以及博物馆里的各种化石和模型。

而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对侏罗纪系列的电影则是完全陌生,属于久闻大名但素未谋面。

前几日斯嘉丽•约翰逊来华宣传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金发红裙太美太性感了,不怪现场众多梦男直呼mommy,我也想妈咪抱抱😍气氛烘托到这,暑期片荒的我不得不去一睹真容。

说实话整部电影都充满着这个IP的魅力。

体型庞大的恐龙慢悠悠地踱步,阳光洒在它们粗糙的皮肤上,仿佛一瞬间把我拉回了亿万年前的史前世界。

难以想象上世纪九十年代《侏罗纪公园》系列就已经在大银幕上呈现了如此逼真的恐龙。

而《侏罗纪世界:重生》作为这个经典IP的延续,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恐龙元素,又加入了恐龙身上的神秘基因可以用于研制药物的新创意。

科幻与现实的结合让人觉得新奇又合理。

电影的惊险程度让人直呼过瘾,仿佛玩了一场低配版“侏罗纪大冒险”🫣(毕竟银幕里的恐龙不会喷口水🥹)每当那些恐龙张开血盆大口,露出两排尖利的牙齿,发出低沉的吼声,就让人一哆嗦,更别说时不时的贴脸暴击了,相当有压迫感🥹导演不愧是拍过哥斯拉的,营造巨物恐惧的氛围简直手拿把捏。

突袭船只和生吞直升机都是令人woc的经典名场面,材料断裂的声音和人类的尖叫声混杂在一起,视听体验拉满!

绝大多数动作惊悚商业片的主角都是无所不能的男性,女性常作为衬托男主的绿叶或是丰满男主形象的爱人。

但《侏罗纪世界:重生》中“寡姐”饰演的特工佐拉·贝内特简直slay全场!

她一出场就气场十足,身手矫健,面对恐龙的攻击,不仅没有惊慌失措,还能冷静地制定策略,带领团队脱离危险。

佐拉这个角色最吸引我的,不是她的武力值,而是她复杂又立体的内心世界。

她并没有把恐龙当成单纯的怪物,而是看作有生命、有情感的个体。

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商业片对性别刻板印象的突破,“寡姐”简直是女人中的女人!

对我这种没接触过侏罗纪系列的观众来说,《侏罗纪世界:重生》是一次新奇难忘的冒险体验。

漫长、闷热、令人精神不济的暑假需要这样一部能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电影!

 4 ) 科普帖:恐龙粉全面解读《侏罗纪世界:重生》中出现的恐龙

从“公园”到“世界”,《侏罗纪世界:重生》中国首映礼后的观感与解析,你需要了解的电影中的恐龙等古生物知识与彩蛋影史经典的“侏罗纪系列”电影回顾在全世界恐龙迷和电影粉的翘首以盼下,今年最值得期待的恐龙电影《侏罗纪世界:重生》于2025年7月2日开始公映,作为“侏罗纪系列”电影的第七部,这部全新的影片无疑在预告片开始陆续公布之初就吊足了大家的胃口,一些人类运用基因工程制造的奇特的恐龙似乎成为了这部电影最大的卖点,当然,还有这次一同参演的豪华演员阵容。

从1993年上映的《侏罗纪公园》开始,这一系列电影就营造了一个人类运用科学技术成功复活已经消失的恐龙,并与之共存的世界观。

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所拍摄的、载入影史的《侏罗纪公园》自不必说,作为世界上最为经典的科幻电影之一,它运用当时最先进的电影拍摄技术和机械模型所营造的逼真的恐龙形象,无疑成为很多朋友儿时的恐龙启蒙。

甚至在科学界,这部电影也产生了许多奇妙的互动。

例如在《侏罗纪公园》的电影情节中,古生物学家艾伦·格兰特博士说出了在当时还并不为科学界所广泛接受的“恐龙最终演化为了鸟类”这一观点。

要知道,影片上映之后的第三年,1996年,在中国辽西所出土的原始中华龙鸟(Sinosauropteryx prima)(如今学界建议将其中文名称之为原始中华鸟龙)才为兽脚类恐龙向鸟类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原始中华鸟龙化石复制品 自摄于上海自然博物馆之前的证据甚至要拉回到遥远的1861年,那一年德国出土了印版始祖鸟(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的化石,座位爬行动物和鸟类之间的过度形态,它为1859年达尔文出版的《物种起源》提供了生物演化的明证。

而达尔文的好友,素有“达尔文的斗犬”之称的托马斯·赫胥黎就此才第一次提出鸟类可能是由恐龙演变而来。

https://www.freepik.com/如今,我们都知道,伴随着过去30年来,以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为代表的众多中生代带羽毛恐龙化石的发现,早已将恐龙与鸟类的关系重新定义。

在如今的科学定义中,鸟类确凿无疑就属于恐龙,严格一些的话,它们应该被称之为鸟型恐龙。

所谓6600万年前灭绝的,只是其他非鸟恐龙而已。

鸟类与非鸟恐龙的关系https://www.eurekalert.org/所以,在这样日新月异的科学进展背景下,如何在电影营造上延续距今已过32年的首部《侏罗纪公园》所营造的世界观,就成为电影公司、导演、制片人、编剧所邀思考的难点。

于是,我们看到,1997年依旧由斯皮尔伯格拍摄的《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和2001年由乔·庄斯顿(Joe Johnston)接棒的《侏罗纪公园3》都把笔墨着手在“侏罗纪公园”事故之后,人类重新闯入恐龙逸散下的岛屿后所发生的故事。

到了十年前的2015年,由导演科林·特莱沃若全新打造的《侏罗纪世界》则将恐龙逸散问题以背景一笔带过,直接告诉观众他们在原来的努布拉岛(Nublar Island)重新营造了全新的“侏罗纪世界”。

当然,我们也看到,这部电影中,由于人类所创造的所谓“暴虐霸王龙”出逃,一切依然失控了,最终主角们大难不起,而恐龙们则重新逸散。

然而,接下来2018年上映的《侏罗纪世界2:殒落国度》在更换了导演为擅长恐怖题材的J·A·巴亚纳(J.A. Bayona)后,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侏罗纪公园2》的内容,这便是将恐龙从原先遗失而孤立的岛屿上捕捉后,转运到大陆上去。

而在继承了《侏罗纪世界》中运用基因技术创造新恐龙这一理念后,这部影片继续推出了新创造的所谓“暴虐迅猛龙”。

局限古堡中所发生的故事情节只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022年,《侏罗纪世界3:统治 》上映,特莱沃若导演回归,但这部影片只能说有点用力过猛,想表达的内容太多。

虽然邀请了《侏罗纪公园》老三部曲的老演员们回归,在情怀上做足,但情节上的生硬和不合理,无奈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了侏罗纪系列六部中评分最低的一部。

尽管,在电影上映前的预热宣传中,2022年5月10日,我曾经有机会和导演隔空视频连线,也很融洽地探讨了当时还未上映的影片中可能的科学问题。

毕竟,当时的电影世界观是,恐龙已经扩散到了世界各地,与当今世界中的各种动物生活在一起。

特莱沃诺导演很诚恳地承认了我所说的不少恐龙的形象已经并不符合现实世界中真正的科学研究,但他希望在电影中依然算是逻辑自洽,因为电影中人类运用基因技术可以“乱”改恐龙。

特莱沃诺最后曾跟我说到,他希望看过电影的朋友,尤其是小朋友,在走出电影院后,愿意因为这部电影,再去书本上和博物馆中去了解真实的恐龙科学研究,这就足够了。

就此,六部曲结束,我也曾特别针对《侏罗纪世界1-3》写了物种分析的多篇文章,在豆瓣和公众号等平台发布后,每篇都引发了不少关注。

链接如此:恐龙粉全面解读《侏罗纪世界3》中出现的恐龙恐龙粉眼中的《侏罗纪世界2》。

特别是我还专门写了一篇整合了《侏罗纪公园》和《侏罗纪世界》全部六部电影的物种总结,以这篇万字长文作为对该系列的阶段性总结。

《侏罗纪世界4:重生》中国首映礼后的观感与解析直到2025年6月30日夜晚,在满怀期待下,我受电影制作方环球影业所邀,在上海影城参加了《侏罗纪世界4:重生》的中国首映礼。

这次的导演是拍摄过2014年版《哥斯拉》和2016年《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的加里斯·爱德华斯(Gareth Edwards)。

演员中更是汇集了奥斯卡影帝马赫沙拉·阿里(Mahershala Ali)、乔纳森·贝利(Jonathan Bailey)、鲁伯特·弗兰德( Rupert Friend),以及深受广大影迷喜爱的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

现场活动的氛围感当然拉满,在影迷的尖叫声中,主创在红毯上热情地与大家互动,并在首映前与主持人的互动中,纷纷聊起了与侏罗纪系列电影的渊源。

斯嘉丽·约翰逊甚至表示,自己小时候就因为这部电影幻想着生活在恐龙周围,并因此在专门在家里支起户外帐篷营造氛围。

长大后,更是期待在与斯皮尔伯格交流时,能有机会参演这一系列电影,甚至“来演恐龙也没问题”。

终于,在剥开期待的迷雾后,电影正式开场。

剧情的完整度比《侏罗纪世界3》高,没有再一路走低下去,情节方面更近似于《侏罗纪公园3》的加强版,都是小队人马因为特殊需要进入岛屿后的荒岛探险剧情,逻辑自洽性比较合理。

《侏罗纪公园3》里是请由山姆·尼尔 (Sam Neill)饰演的古生物学家艾伦·格兰特博士(Dr. Alan Grant)一起回岛救孩子,这一部则是某公司需要药物研发邀请古生物学家亨利·卢米斯博士(Dr. Henry Loomis)一起回到取样本。

乔纳森·贝利所饰演的这位古生物学家亨利·卢米斯博士角色,还蛮写实的。

毕竟作为古生物学者,打交道的是化石,即使出野外也是如此,不可能有特别厉害的野外生存技能,这部片子就表现的蛮好的。

亨利·卢米斯博士在片中的一句台词也让人会心一笑,即他说他希望“即使要死,也要死在沙滩上,然后被细沙迅速掩埋,这样就更有机会变成化石”。

而他在片中作为恐龙研究者亲身在野外触摸到泰坦巨龙后几乎落泪的画面,更让人动容。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环球电影公司曾经咨询我一个可能的首映礼前活动方案,问我有没有可能和饰演古生物学的乔纳森·贝利做场对话,毕竟我和他所扮演的角色身份有几分相似。

另一个细节则他是在片中提到,艾伦·格兰特博士是他的导师,这一句话真是让老粉感慨万千。

记得《侏罗纪公园3》中艾伦·格兰特博士就是带着自己的一个学生,由亚历桑德罗·尼沃拉(Alessandro Nivola)饰演的比利·布伦南(Billy Brennan)。

而片中所去救的小朋友,由特拉沃·摩根(Trevor Morgan)饰演的埃里克·柯比(Eric Kirby)还曾经在片中历经前一段畏难逐渐行船时,问过艾伦·格兰特博士,后者曾比喻有些孩子相当天文学家,有些则相当宇航员。

比利冒险带恐龙蛋和救埃里克,就像“宇航员”。

我依稀记得接下来画风一转,一片原野上是以腕龙、甲龙为代表的一大群生机勃勃的恐龙,埃里克随后说了一具“Billy is right”。

如今的亨利·卢米斯博士也给我带来了这种感觉,特别是他在片中还有一句台词,“恐龙统治地球的时间是1.67亿年,而人类只有20万年……”这倒同样是我在很多讲座中常说的一句话,没想到在这里隔空对应。

编剧应该是仔细设身处地地以一个在自然博物馆工作的科研人员的心理,思考了这样的话题。

再多提一句,影片一开始,鲁伯特·弗兰德饰演的马丁·克莱布斯(Martin Krebs)和斯嘉丽·约翰逊所饰演的佐拉·贝内特(Zora Bennett)一起在纽约去找在自然博物馆中正在撤展、并吐槽博物馆最近没卖出几张门票的亨利·卢米斯博士时,按照情节设定这就应该是位于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画面中正在拆卸的条幅又是致敬经典的《侏罗纪公园》。

著名的电影《博物馆奇妙夜》第一集里的故事也是在这里发生的。

不过一些资料显示,这段博物馆的拍摄地并非纽约,而是在英国取的景。

https://www.luoghidiinteresse.it/影片中的整体设定是,由于自《侏罗纪世界》里新的公园出事以来,时间已经过去十年,许多离开岛屿逸散到世界各地的恐龙等古生物都已经或者因气候条件、或者因疾病等因素,逐渐衰减。

这个设定直接把上一集《侏罗纪世界3》里恐龙在全世界各种生境欣欣向荣的局面一下给取消了,要知道,明明上一集里一些冰天雪地的环境中恐龙们也都能活得很好。

更不要说在电影系列中提醒明显夸大、外表也鳄鱼化的沧斯拉“沧龙”明明在上一集里还在寒冷海域和渔船争鱼来着……

好吧,我们也理解创作团队,上一集着实是“步子迈的太大了点”。

这一收,形成的局面就是复活的恐龙等古生物只能局限生活在赤道地区了,这下也不用费劲去做符合如今科学认知的带羽毛的恐龙形象了。

毕竟在真正的科学体系中,学术界普遍认为带羽毛恐龙的出现,主要一开始还是为了保暖,后来才发展出了求偶炫耀的功能,最后才发展出了飞行的功能。

你需要了解的电影中的恐龙等古生物知识与彩蛋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电影中出现的各种古生物。

注意,无论是在电影中,还是日常生活中,很多朋友一看到这些古生物,统统叫恐龙,这是万万不对的。

沧龙对了,大家应该都知道沧龙并不是恐龙吧?

它们和恐龙的亲缘关系很远,甚至不是恐龙、翼龙、伪鳄类所属的主龙类,而是和蜥蜴、蛇同属于鳞龙类。

在分类学中,沧龙所代表的是一个超科,即沧龙超科(Mosasauroidea),它们于距今1.01亿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出现,在白垩纪最后的三千万年里迅速成长为海洋霸主。

其中的代表物种包括沧龙科(Mosasauridae)沧龙亚科(Mosasaurinae)的沧龙属(Mosasaurus)和海王龙亚科(Tylosaurinae)的海王龙属(Tylosaurus)。

https://dinopedia.fandom.com/在整个沧龙家族中,最著名的当然还是沧龙属的模式种——1780年在荷兰被发现、1829年被正式命名的霍夫曼沧龙(Mosasaurus hoffmanni)。

https://www.skeletaldrawing.com/我们就继续说沧斯拉,哦不,沧龙。

在《侏罗纪世界》第一集中大出风头的沧龙采用的正是浑身棘刺颇多的鳄类形象,在真实的科学中,沧龙的外表要光滑得多,毕竟有些学者认为它们其实和如今的巨蜥科物种(例如科莫多巨蜥,又称科莫多龙)亲缘关系并不远。

另外,在《侏罗纪世界》第一集中沧龙的大小就比真实的沧龙大了许多,更不要说在上一集《侏罗纪世界3》中和渔船比拼时那个大小,体型比蓝鲸(Balaenoptera musculus)还大,长度将近40米,这也正是大家称呼其为“沧斯拉”说法的由来。

毕竟蓝鲸作为地球历史上出现过的最大的动物,有科学证明的文献纪录中最大长度才为29.9米,平均体长也就21-26米。

与之相成对比的事,现实中的最大沧龙——霍夫曼沧龙,其体长保守估计只有15米……

《侏罗纪世界4》这一集中,电影制作方让沧龙“收敛”了一点,明显没有上一集那么大了,官方说法是30.5米,体重18吨,至少在长度上这还是长于蓝鲸的。

不过和主角们的船只在一起时,还是尽显其体型。

有趣的是,这一集中沧龙还有还几次“跃身击浪”行为,这明显是借鉴了如今的鲸类的行为,例如大家最熟悉的纪录片中常出现的大翅鲸(又称座头鲸)。

棘龙在电影中,和这只小号“沧斯拉”共同行动并成功吃掉几名配角的,正是让许多恐龙粉丝既兴奋又失望的棘龙(Spinosaurus)。

在这个世界上,最出名的棘龙形象莫过于在《侏罗纪公园3》中的“反派”恐龙主角、两手扭断绰号“小绿”的霸王龙的脖子的“棘斯拉”了。

在我们上海自然博物馆展厅中所呈现的棘龙形象也是如此。

注意看,电影中登场的棘龙牙齿呈现和其他兽脚亚目恐龙一样的倒钩状,但真实情况下,棘龙的牙齿为圆锥形,毕竟这样才能更好地牢牢钉住大鱼。

然而,2001年上映的《侏罗纪公园3》之所以把棘龙设定为大长腿,至少正是因为在那个年代人类对于棘龙的科学认知就是如此。

因为,作为棘龙属模式种、1915年被命名的埃及棘龙(Spinosaurus aegyptiacus)标本就只有破碎的下颌骨、几枚带着棘刺的背椎和肋骨等寥寥无几几块骨头,根本没有腿部骨骼被发现。

更别说,这具模式标本早在二战时就毁于盟军对德国的轰炸了。

但是,随着21世纪后,特别是近年来著名古生物学家尼扎尔·易卜拉欣(Nizar Ibrahim)接连在摩洛哥发现棘龙的新化石后,棘龙的真实形象日益展现在人类面前。

原来它根本没有大长腿,而是有可能像个“大蝾螈”一样善于在水中游泳觅食。

因此这次的《侏罗纪世界4:重生》中,也就顺势为棘龙采用了高度水生动物形象的设定,背帆和尾部都采用了黄色条纹,还算靓丽。

然而,至少在本片中并没有解释这次出现的棘龙和《侏罗纪公园3》中的棘龙为什么不一样。

当然,如果硬解释的话,也可以说之前那个不符合如今科学事实的“棘斯拉”是个基因工程杂交的产物。

至于很多恐龙爱好者吐槽的这次这个棘龙的造型实在是不太好看,我也比较同意,颈部的形态的确有点一言难尽……

同时,本片中,棘龙还是以群居的状态以小团体一起登场的,它们甚至和沧龙形成了共同协作的关系。

影片中的主角们说“这些棘龙会替沧龙侦查地盘、扫清竞争对手和狩猎……”。

这个呢,着实有点夸张了。

先不说现实中棘龙生存于距今9900-9300万年的非洲北部,而狭义的沧龙则生存于距今8300-6600万年前万年前的西欧沿海和北美的西部内陆海道,两者在生存年代和地点均不重合。

就说合作狩猎这一项,没有证据显示出棘龙或沧龙拥有和其他顶级掠食者合作捕食甚至互利共生的行为,甚至在如今的动物世界中也没有两种亲缘关系差异巨大的顶级捕食者合作狩猎的情况。

霸王龙说完了棘龙,自然要提到“侏罗纪公园”系列中,最经典的明星恐龙——霸王龙了。

作为恐龙界当之无愧的顶流,霸王龙的名字早已深入人心,甚至它的英文名T- rex也家喻户晓。

所谓霸王龙的英文名T-rex,其实正是它的学名Tyrannosaurus rex的简称。

这个学名是由美国古生物学家亨利·费尔费尔德·奥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于1905年命名。

对于这个名字的翻译,一些学者采取对应每个词汇意思的翻法,这就是“君王暴龙”才对,但也有学者一开始就采用了意译的“霸王龙”翻法。

在我国的港台地区,一些学者还把rex进行了音译,于是也就有了“雷克斯暴龙”。

当然,其他的称呼还包括“霸王暴君龙”等等。

不过这些名字毕竟都有些绕口,相比而言,霸王龙成为了中文世界中大家最熟悉的名称,不过这个名字的确是朗朗上口。

无论是叫霸王龙还是君王暴龙,T- rex正是暴龙属的典型代表。

在奥斯本最早命名之后,北美地区又发现了多具霸王龙的化石,其中最著名的,甚至也可能是恐龙家族中最著名的一具化石标本,就是1990年8月发现于美国南达科他州、后来标本编号为FMNH PR2081的化石。

它还有一个更为广为人知的名字叫做“苏Sue”,这其实就来自它的发现者业余古生物学家苏·亨德里克森。

如今它正是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具标本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的完整度超过85%,是2001年以前最大型、最完整的的暴龙化石。

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镇馆之宝——霸王龙“苏”的骨架化石图片来源https://www.christianforums.com/大多数人心目中的霸王龙形象可能都来自于“侏罗纪系列”电影这个经典造型在过去30多年里也基本没变,即使是从《侏罗纪公园》第一部到《侏罗纪世界》前三部都有出镜的、被昵称为老奶奶的Rexy已经在官方介绍中被提及已经去世,这次新露面的一只霸王龙还是多少保留了Rexy曾经的风采。

而且,这一集中,导演还安排了一段它的水中游泳动作戏。

这只新的霸王龙演的也很卖力,在制造了精彩的追逐袭击氛围后,一个人也没伤到。

不知道这段游泳戏是否有意为之,毕竟前两年横空出世的经典纪录片《史前星球》第一季第一集中就安排霸王龙游了次泳。

如果把两者放在一起比较也蛮有趣。

当然,电影中为了保证世界观一致,可以不把霸王龙的形象做过多改变,但真实世界中,从科学角度来看,如今科学家们眼中霸王龙的样子也已经变化了不少,例如霸王龙可能具有嘴唇,它的牙齿并不外露,而且它的身体也要比电影中所展现的浑圆一些

这一点,可能还是《史前星球》中的霸王龙形象才跟接近历史上的真实状态。

《史前星球》中的霸王龙形象双嵴龙除了霸王龙外,此次露面的恐龙老演员还有“侏罗纪系列”特供版的双嵴龙(Dilophosaurus)。

熟悉恐龙的朋友都知道,双嵴龙有时候在中文中也被叫做双脊龙,是一类生活在距今1.93亿年前早侏罗世的早期的中大型肉食性兽脚类恐龙,模式种是1954年被命名的魏氏双嵴龙(Dilophosaurus wetherilli)。

相对于电影中出现的众多生存于白垩纪的恐龙,双嵴龙其实是少有的符合“侏罗纪”这一时代标签的恐龙。

https://ar.inspiredpencil.com/在《侏罗纪公园》原著小说中,作者迈克尔·克莱顿不仅将它的体型从3米高缩小了只有1.2米左右,还赋予了它喷吐毒液的能力。

而在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中,电影艺术家们还为它添加了颈部的褶皱皮膜,攻击时会如同现代伞蜥蜴将皮膜展开震动。

在“侏罗纪系列”的幕后花絮书籍中,双嵴龙被提到是“唯一严重偏离科学准确性的动物”。

在由“斯坦温斯顿工作室”(Stan Winston Studio,简称SWS)一本关于制作电脑特效的书中,双嵴龙也被提到是电影系列的所有恐龙中“虚构程度最高的”。

不过这个形象由于过于经典,相信粉丝们也乐见它在本集中再次出镜

“路人甲”的副栉龙和甲龙按照本集电影的设定,说主角一行人前往的岛屿上生存的净是人类实验失败后遗弃的基因工程杂交恐龙,不过我们前文所说的霸王龙和双嵴龙倒应该都还属于正常恐龙的范畴。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相对正常的恐龙角色。

例如被霸王龙猎杀的尸体来自一只副栉龙(Parasaurolophus),其模式种是1922年命名的沃克氏副栉龙(Parasaurolophus walkeri),生存于白垩纪晚期,分布于北美。

https://www.savalli.us/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这可以算是这种恐龙在侏罗纪系列中的第四次亮相,第一次是《侏罗纪公园》中,格兰特博士、劳拉·邓恩(Laura Dern)饰演的艾丽·赛特勒博士(Dr Ellie Sattler)坐在草坪上的远眺。

第二次则是在《侏罗纪公园2》中被人类捕捉。

第三次就是上一部《侏罗纪世界3》中出现在北美的草原上,和骏马一起奔跑,后来还被克里斯·帕拉特(Chris Pratt) 饰演的欧文·格雷迪(Owen Grady)尝试驯服。

接下来还有在反派角色马丁·克莱布斯 (Martin Krebs)驾车逃跑时装上的甲龙(Ankylosaurus)。

这同样是一类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植食性恐龙,其模式种是1908年命名的大腹甲龙(Ankylosaurus magniventris)。

https://cdn.sci.news/甲龙在侏罗纪世界中也过多次出镜,例如前文中我曾提到《侏罗纪公园3》中主角一行人随船驶过一片草原时,甲龙就和腕龙一起出过镜。

不过在这个系列电影中,甲龙最高光的时刻是在《侏罗纪世界》中,面对“暴虐霸王龙”曾拼死抵抗过一阵。

跑龙套的“迅猛龙”以及美颌龙?

如果要在“侏罗纪系列”中找出一个仅次于霸王龙的经典恐龙,那一定得是打上双引号的 “迅猛龙”。

这个典故我曾经在之前的许多文章里都解释过,因为电影中所用的名称Velociraptor对应的是在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时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地区的伶盗龙属,其模式种是1924年命名的蒙古伶盗龙(Velocirapto mongoliensis)。

但影片中所采用的形象比真实的伶盗龙大了很多,事实上的来源却是生活在白垩纪早期,分布于北美洲的恐爪龙(Deinonychus),其模式种是1988年命名的平衡伶盗龙(Velociraptor antirrhopus)。

如今我们知道无论是伶盗龙还是迅猛龙,作为驰龙科(Dromaeosauridae)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它们的真实形象都应该是全身身披羽毛。

电影中碍于世界观的设定已经没法改了,我们也理解。

毕竟在这一系列中前面每一集的“迅猛龙”都给大家留下了精彩的故事和画面。

然而,这一次,“迅猛龙”只是打了个酱油,就被变异恐龙当做猎物捕杀了,这……我们之后再说……

如果你仔细看了本片,还会留意到在主角一行人从水中登陆时,吓到了几只身体背侧红色,腹侧暗色的小恐龙。

电影资料中并没有给出其名称,不过看这较小的身型,和《侏罗纪公园2》中出现的美颌龙还是有几分相似的。

但无奈本集也就是一闪而过,不像《侏罗纪公园2》中美颌龙贡献过集群猎杀一名狂妄自大的雇佣兵的角色。

如果你是“侏罗纪系列”的老粉,也许还记得在《侏罗纪公园3》,美颌龙还有一个跳起来吃昆虫的镜头,十分传神。

风神翼龙翼龙并非恐龙,而是与恐龙同属于主龙类(Archosauria)中鸟跖类(Avemetatarsalia)中下的一个目——翼龙目(Pterosauria)。

但这类会飞行的爬行动物也一直是“侏罗纪系列”电影中的常客,从最早在《侏罗纪公园2》结尾、《侏罗纪公园3》和《侏罗纪世界》中均有出镜的无齿翼龙(Pteranodon),到《侏罗纪世界》中和无齿翼龙一起逃出破损的“鸟笼”的双齿型翼龙(Dimorphodon),再和到《侏罗纪世界3》中被大放卫星的风神翼龙(Quetzalcoatlus)。

这一集中,风神翼龙又来了,不过同本集中略微缩小的“沧斯拉”一样,这一回风神翼龙的体型正常了一些。

风神翼龙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北美洲,其模式种是1975年命名的诺氏风神翼龙(Quetzalcoatlus northropi)。

作为历史上最大的飞行动物,风神翼龙的翼展能超过10米,站在地面上时的高度能达到5.7米,和现代长颈鹿差不多。

https://vcresearch.berkeley.edu/虽然体型大是是风神翼龙的特点,可上一回《侏罗纪世界3》中的风神翼龙实在太大了,甚至能够大到袭击主角乘坐的运输机,这实在是太夸大了。

本集中看护巢穴、并吃掉一名配角的风神翼龙大小算是回归正常,但在外形上其实反而没有上一集准确。

这一集中的风神翼龙其实更像是另一种白垩纪晚期的翼龙,即发现于罗马尼亚的哈特兹哥翼龙,其模式种是2002年命名的怪物哈特兹哥翼龙(Hatzegopteryx thambema)。

https://www.researchgate.net/

蛙嘴龙除了风神翼龙外,本片中还有之闪现了不过几秒钟的浑身绿色的蛙嘴翼龙(Anurognathus)。

在电影的官方介绍中称之为无颚龙,这其实是它的另一种中文名称翻译。

与巨大的风神翼龙相比,蛙嘴翼龙属于小型翼龙,翼展只有0.5米,属于喙嘴翼龙亚目下的蛙嘴龙科,生存于侏罗纪晚期的欧洲。

其模式种是1923年命名的阿蒙氏蛙嘴龙(Anurognathus ammoni)。

https://reptileevolution.com/其实除了电影,蛙嘴翼龙还曾经出现于BBC经典的古生物纪录片《与恐龙同行》(Walking with Dinosaurs)的第二集。

在纪录片中,蛙嘴龙被描述成与梁龙(Diplodocus)有互惠共生关系,它们会降落在梁龙身上,以梁龙皮肤上的寄生虫等为食。

泰坦巨龙说到了梁龙,我们接下来来说说本集中出现的蜥脚类恐龙——泰坦巨龙(Titanosaurus)。

在影片中,它们成群行动,头后的颈部有漂亮的帆状结构。

官方设定中介绍它们身高 15.7 米,体长20.7 米,重达 13 吨。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真实的泰坦巨龙属的模式种是1877年命名的印度泰坦巨龙(Titanosaurus indicus),它们生存于距今70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对的印度,体长估计为十几米。

但如果把范围扩大到泰坦巨龙类(Titanosauria)的话,它们的家族就广阔多了。

曾经人们认为体型巨大的蜥脚类主要繁盛于侏罗纪时期,到了白垩纪时期,蜥脚类恐龙已经消失匿迹了。

但泰坦巨龙类的发现彻底改变了这种认知,整个泰坦巨龙类家族生存于距今1.25亿年前到6600万年前,它们成功取代了梁龙科与腕龙科等其他蜥脚类恐龙,是白垩纪的优势大型植食性恐龙。

http://valentint.blog.bg/如今,科学家们在全世界各地都发现了数十个属于泰坦巨龙类的白垩纪蜥脚类恐龙,例如中国的汝阳龙属(Ruyangosaurus)以及南美洲的阿根廷龙(Argentinosaurus),它们的体长都能达到二十多米,是地球历史上出现过的最大的陆地动物。

然而,在泰坦巨龙家族中,也有一些体型较小的,例如生存在岛屿上的马扎尔龙(Magyarosaurus),体长仅有大约6米而已,是历史上出现过的最小的蜥脚类恐龙之一。

此外,还有些泰坦巨龙类的成员,例如萨尔塔龙(Saltasaurus),体表还有类似甲龙一般的坚甲。

这部电影中的泰坦巨龙,只能说糅杂了多种蜥脚类恐龙的特点,但总体形象还不错。

鹰角龙本片中还有一个可爱的小恐龙角色是鹰角龙(Aquilops)。

作为早期的角龙类恐龙,鹰角龙生存于大约1.08亿到1.04亿年前早白垩世的北美洲,其模式种算是2014年命名的美洲鹰角龙(Aquilops americanus)。

https://svpow.com/片中憨态可掬的鹰角龙看起来十分有趣,甚至被小女孩放进了书包里。

其实真实情况中,鹰角龙的体型也不大,科学家们估计其成年体长也仅为60厘米,重1.5公斤。

所以,这只电影中的鹰角龙可能就是只成体,而不是很多朋友以为的恐龙小宝宝。

“蝠翼迅猛龙”下面,我们介绍最后两种变异的家伙,首先是这个“蝠翼迅猛龙”,官方英文名为“Mutadons”。

说实话,在电影中,直接让这个长相奇异的家伙秒杀一只“迅猛龙”,我是很那接受的……按照官方设定,这个“蝠翼迅猛龙”站立高度1.8米,体长4.5米,体重约250公斤,然后,长了个翼膜……

如果我们看的足够仔细,你会注意到这个翼膜是从其手部最外侧的手指延伸作为支撑,然后连接上臂形成。

这个结构其实和运用四根指头作为支撑的蝙蝠翼膜并不相似,反而类似于翼龙依靠最外侧无名指延伸作为翼膜支撑比较类似。

https://ar.inspiredpencil.com/所以,难道这个家伙的基因其实来源于某种兽脚类恐龙和翼龙中的某一种?

既然这么设计了,我们也只能接受了。

不过从它并不算小的身躯、长长的体型来看,仅仅依靠这个状态的翼膜,实现片中所展现的飞行能力,,例如脚上抓着杀死的“迅猛龙”起飞,着实不太可能。

其实,如果要在真实的古生物世界中寻找它的借鉴也并非没有案例,近年来在我国所发现的属于手盗龙类(Maniraptora)擅攀鸟龙科(Scansoriopterygidae)的恐龙,就不断向人类展现从非鸟恐龙向飞行演化的可能性。

作为生活在侏罗纪的小型恐龙,2002年命名的海氏擅攀鸟龙(Scansoriopteryx heilmanni)、2008年命名的胡氏耀龙(Epidexipteryx hui)、、2019年命名的长臂浑元龙(Ambopteryx longibrachium)都是延长了自己的第三手指作为翼膜的支撑。

更特别是中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徐星院士2015年命名的奇翼龙(Yi qi),除了加长的第三手指外,其翼膜还由腕部附属的长骨所支撑,这样特化的腕骨和翼膜在所有恐龙中独一无二,这使得奇翼龙的翅膀与现代的蝙蝠十分相似。

https://eartharchives.org/相信这次的《侏罗纪世界4》多少也参考了一些擅攀鸟龙科恐龙的资料,最终做出了这个怪异的“蝠翼迅猛龙”,就假定它真的突破了飞行的物理原理,能够像片中那样飞行吧……除吃之外,“蝠翼迅猛龙”进入房间搜寻主角团的片段,显然是为了致敬《侏罗纪公园》中“迅猛龙”进入厨房搜寻的片段,也算一种情怀再现。

“畸王龙”最后,我们要说的就是这个造型饱受争议,在预告片中出镜后就引发热烈讨论的“畸王龙”D-Rex。

影片的官方设定显示,这个大块头站立时高度达到8.1米,体长达到14.5米,体重约9.2吨。

要说体型大么,问题也不大,毕竟整个电影系列在动物的体型上常常放卫星。

https://assets.pikiran-rakyat.com/但问题在于这个“畸王龙”实在太过于畸形了,圆圆的脑袋形态就像一个“异形”般的怪物。

当然,如果你能忽略它满口龇牙咧嘴的话,这样的脑袋在真实自然界也不是不存在。

例如白鲸的脑袋不就是这种形状吗?

但人家白鲸圆圆的脑袋是用于接受回声定位的器官,这个“畸王龙”圆圆的脑袋里实在不知道是什么……

除此之外,这个“畸王龙”更突破陆生脊椎动物基本身体结构的设计出现了,那就是它居然除了四肢外,在胸口还有两对肢体,上面还长着两个爪子,类似于霸王龙的特征。

而且这个爪子也没展现过正常抓握能力。

它抓东西用的还是大猩猩般的正常前肢,被这个正常手掌抓过的东西包括影片一开始那位不严格执行实验安全操作、非要吃零食、导致闸门失效的倒霉工作人员,以及影片最后那个前来救援的直升飞机。

在陆生脊椎动物中,从来都没有过六足的动物。

要知道,在科学上,四足类(Tetrapod)是一个严谨的科学称呼,用于指代一支主要为适应陆地环境而演化的有颌类脊椎动物,它们在生物分类学上组成了四足总纲或四足超纲(Tetrapoda)。

四足类由泥盆纪晚期的淡水肉鳍鱼类演化而来,是肉鳍鱼现存的主要后裔,除少数两栖鱼类外,所有陆生和半水生的脊椎动物都是四足类,这里面当然包括属于蜥形纲的恐龙们,也包括属于合弓纲的哺乳动物,我们,人类当然也是四足类。

四足动物的演化关系https://quizlet.com/然而,这部电影中的这个“畸王龙”却把这一切突破了,成了“六足动物”……暂时我们并不知道它的骨骼形态如何,不过要把这样多余的两个前肢通过正常的肩胛骨和身体相连的话,这个“畸王龙”本身已经有的、宛如大猩猩般更为粗壮和更长的前肢所连接的肩胛骨又怎么协调呢?

从动物解剖学来看,这个“畸王龙”的身体绝对是一个灾难,本身的生物学和物理学就足够压垮它了,在真实世界中,许多畸形动物可能在胚胎时期,或者刚出生后不久就会因为各种器官问题而死亡,而这只不知道“畸王龙”,我们实在不知道它是如何一点点长这么大的……

https://media.lekia.se/不过,电影么,总要有自己的逻辑,既然让它存在,作为恐龙粉丝,我们虽然不愿意看到所谓的“怪物”出现在恐龙中,但结合“侏罗纪系列”中,人类从一开始就乐于运用基因技术创造恐龙,不断推出新的“缝合怪”的背景,我们也就接受吧。

但总而言之,看到这样的丑丑的变异动物行动迟缓地样子,其实还蛮可怜的。

最后,马赫沙拉·阿里(Mahershala Ali)饰演的邓肯·金凯德(Duncan Kincaid)手持红色信号棒吸引“畸王龙”的情节,当然是为了致敬《侏罗纪公园》和《侏罗纪世界》,这也足够让粉丝满意了。

除了以上的沧龙、翼龙和正常的、不正常的恐龙,其实在片中还曾出现过生存于距今2300万至260万年前的中新世早期至上新世末期的巨齿鲨(Otodus megalodon)的上下颌骨骼,还出现过渔民直接捕捉上来的生存于距今约3.82亿至3.59亿年前泥盆纪晚期的邓氏鱼(Dunkleosteus)等等……就像上一集还出现过生存于约2.95-2.7亿年前二叠纪的异齿龙(Dimetrodon)一样,整个“侏罗纪系列”出现什么样的古生物,看起来都是合理的,毕竟“生命自会找出路”么。

作为侏罗纪系列30多年的老粉丝和在自然博物馆从事野生动物研究工作的研究员,看这个系列电影的时候,总会让我回想起30多年前在家里租了录像带用录像机放映《侏罗纪公园》时所带给我的震撼。

对于我而言, 从儿时喜欢恐龙,到后来从事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工作,再到如今创作过不少与恐龙、鸟类、大自然等有关的科普作品,很大程度上都有“侏罗纪系列”电影的影响。

对于这次的《侏罗纪世界4:重生》来说,我的感觉是,总体上的观感还是完成度不错的,虽然它当然不及我心目中的满分作品《侏罗纪公园》,和重启后情怀拉满的《侏罗纪世界》,也略微逊色于作为商业电影要素齐全的《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实际定位和《侏罗纪公园3》差不多,但也算优于《侏罗纪世界2》和《侏罗纪世界3》,在整个七部曲中名列中等吧。

所以,即使有些设定过于电影化,不太科学,我依然很欣喜这个系列还能不断推陈出新,在自己所定义的世界观下不断延续,在未来继续为我们展现人与恐龙等古生物同处一个世界的冒险故事!

 5 ) 不错

不错啊,为了加里斯导演,多加一星!

侏罗纪系列就是一套场面电影,看点就在于人类怎么逃出生天。

所以并不适合强势主角,还好这部寡姐虽然人设是特种兵,但是一开始建置就几乎没有凸显出她的特质,甚至还一边开会一边抱大碗吃,完全不符合角色特点。

这算是叙事失误,却反而帮了一把,让观众始终为所有人捏把汗。

开头显得冗长是因为角色和故事都不出彩,但是只要熬过去,就有好戏。

加导不是那种正面硬刚大开大合的导演,他擅长的是气氛和场面调度,非常适合这个系列的惊悚气氛。

之前世界的2、3部就走偏了,侏罗纪系列不应该是动作电影,而应该是惊悚恐怖片才对嘛!

期待下一个请加导的IP系列是《异形》。

不觉得这片不过瘾,没必要结尾强搞一出BOSS战。

加导拍巨物的秘诀就是以人的视点出发,有对比,才能显出巨大感。

而一旦两只巨兽对战,为了拍清,势必摄影机就会变成上帝视角。

这样,两只20米高的巨兽就好像变成两头牛或大象在那对撞,完全体现不出气势。

拍巨物对战,重点是还原身处其中的人的体感,而不是那打斗本身。

这点坚决认同加导。

想看对战,有的是这种电影。

要看清,小屏幕比大银幕更清楚。

但这个时代的电影要想活,珍贵的是体验!

体验!

体验!

体验!

造梦!

造梦!

造梦!

PS.这片子一开场加导就复刻自己的《哥斯拉》的开场。

结尾的时候还翻新侏罗纪公园厨房名场面的同时,再次复刻自己的《怪兽》的结尾,私货满满

 6 ) 暌违32年“重回”侏罗纪,恐龙惊悚片“重生”,再探技术禁区

《侏罗纪世界:重生》的导演加里斯·爱德华斯小时候应该玩过街机《恐龙快打》。

看完这部电影、也玩过这款机游戏的朋友,应该明白俺这句话的意思。

这当然不是贬义,因为《侏罗纪世界:重生》(如下简称《重生》)的故事内核和呈现效果,映射这个时代的主流声音,对待基因技术的观点。

“侏罗纪”系列,在娱乐卖点之外,故事内核,就四个字——技术恐惧。

这是科幻电影的一大流派,“侏罗纪”系列早已成为同类代表作。

科幻电影无论故事多么超前、背景是多少年之后,其价值观都是立足于当下的。

我们可以从科幻电影的发展中,窥见时代特征。

说白了科幻片,就是一面反映不同时代大众对科学技术态度镜子。

从93年《公园》中依靠基因技术复活恐龙导致反噬;到15年《世界》复活恐龙可以与人类共存,但基因融合“恐龙”搞事情,到25年《重生》,恐龙重回荒蛮,人类依靠恐龙基因能治愈顽疾,基因技术也会导致畸变……

从“侏罗纪”的发展上就能发现,在这32年之间,大众对科技乃至基因态度的曲线,技术“禁区”的边界在一直变化。

重生,实际上是回归《重生》是重回第一部《侏罗纪公园》的路线。

这不是我的话,是监制斯皮尔伯格说的。

《重生》实际上是斯大爷在《公园》三部曲之后,第一次亲自参与、并积极推进的侏罗纪电影。

《世界》三部曲斯皮尔伯格都是监制,但基本没有参与。

毕竟是自己公司安培林娱乐的项目,老板挂名字是必须的。

他把制作权都交给了公司合伙人弗兰克·马歇尔,编剧和故事方向都给了《世界》的导演科林·特莱沃。

但也不知道斯老板对《世界》最后发展到人类与恐龙混居这个方向不太满意,还是他离开自己亲手打造的IP太久有点手痒痒,所以他这次主动参与制作并提供了故事。

这个项目,雏形是当年未拍的《侏罗纪公园4》。

《公园4》原本计划在2005年公映,斯大爷提供了一个故事新噱头——人类训练恐龙,之后就不管了(后来这个创意被用在了《世界1》),但最终编剧写出来的剧本让他大跌眼镜。

因为故事被写成动作片了——人类不仅驯养迅猛龙打击毒贩,还出现了基因改造的人形恐龙雇佣兵……这个项目就这样被停掉了。

斯皮尔伯格的观点很简单,要保证恐龙的自然属性,人类过多干预会丧失恐龙本身的看点,让史前生物不再吓人。

此外他还觉得基因杂交恐龙在当时过于超前,观众可能不会接受。

就像俺卷首说得那样,时代发展观众眼界与时俱进,再加上《世界》三部曲的铺垫,斯大爷觉得自己当年故事时机成熟,是时候“重新上线”了,而且要亲自把控剧本。

不但斯皮尔伯格回归,他还找来了一位关键角色,《公园》前两部的联合编剧大卫·凯普(《碟中谍》《蜘蛛侠》)。

两人一起创作剧本(斯大爷没有挂名)。

《侏罗纪公园》原著小说作者迈克尔·克莱顿已经去世,当初与作者联合编剧的凯普老师是重开这个系列最合适的人选,因为他快把克莱顿的小说都背会了。

凯普也很有意思,他紧跟斯皮尔伯格的脚步,后者不回来,自己也不回归。

当《公园3》《世界》三部曲再三邀请他出山的时候,凯普都表示最多给你们当个顾问,编剧不可能。

直到斯大爷回来并亲自邀请,这位才屁颠屁颠的来了。

斯大爷与凯普的观点非常一致,要让《重生》重现《公园》系列的风格,尤其是第一部,要做到原汁原味,“(公园)三部曲的故事已经结束,我们会在全新地点塑造全新的角色,并融入原著还被没涉及到的内容”。

失落的世界《重生》有多处新设定,都是源于克莱顿小说。

★其一,地球气候环境对史前生物的影响。

《公园》里把恐龙培育基地放在哥斯达黎加附近的岛屿,是因为如今地球的气候变化和植被进化,已经不再适合史前生物(虽然用到了青蛙DNA来修补恐龙DNA,但呼吸和消化系统没有改变,只是让恐龙继承了青蛙的视力)。

原著里表达,世界上仅有加勒比海附近的气候适合恐龙培育,所以就有了那两座著名的岛,索纳岛+努布拉岛,哥俩轮流发生事故,撑起了《公园》+《世界》两大系列。

《重生》修改了设定,毕竟老在哥斯达黎加附近转悠也没意思,就拓展了区域,变成了赤道附近都适合恐龙生存,就有了片中法属圭亚那附近的圣休伯特岛(Saint-Hubert)。

之所以引入这个概念,是为了给《世界3》擦屁股。

后者是恐龙进入人类世界,但电影给你来了个大喘气,该表现的地方一笔带过,折腾半天又回到了丛林里……

《重生》修正了恐龙在人类环境共存的概念,开场直接表示,当代环境气候不适合恐龙在世界范围内生存,那只在城市里奄奄一息的腕龙,象征了城市恐龙的悲歌。

最终还是沿着斯大爷的既定路线,让恐龙重回荒蛮之地。

★其二,恐龙基因可以赚钱。

这是迈克尔·克莱顿第二本小说《失落的世界》里的支线。

书中国际遗传公司(InGen)的竞争对手Biosyn——就是第一部偷恐龙蛋导致公园事件的那个公司,又派人来窃取恐龙基因,跟来寻找失踪科学家的主角团队不期而遇,引发了一系列事件。

而他们要恐龙基因的目的,可不是为了培育恐龙开公园,而是要基因赚钱。

编剧凯普放大了这个情节并使之成为电影的动机。

他参考了大量资料,发现某些恐龙,尤其是体型较大的恐龙,确实拥有异常长的寿命,原因是它们的心脏病发病率极低——“这促使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可以利用它们的DNA合成一种药物,因为心脏病是人类最大的杀手”。

总而言之,《重生》大量拾取了克莱顿原著小说里还未影视化的遗珠。

比如故事模式,就跟《失落的世界》很像——两拨人马两条线索,相遇在一个全新的岛屿上,从而展开故事。

电影《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只是用了原著的角色,故事另起炉灶跟小说完全不同,如今《重生》倒是更像改编自这本小说的故事,要窃取基因的雇佣兵人马换汤不换药,探险队则替换成了德尔加多一家。

还有至少三处情节,也是源于小说。

★河流遇险,这是第一本小说《侏罗纪公园》里的情节。

原著里是格兰特博士和孩子们乘坐充气船沿着丛林河流漂流逃过恐龙袭击最终到达公园控制中心,电影里改成了德尔加多一家人在湍急的河流中逃避霸王龙的追杀。

★涉嫌杀人,这是第二本小说《失落的世界》里的故事。

Biosyn公司人马与女主角莎拉·马丁博士是一同乘船前往索纳岛,期间莎拉的得知了他们的计划,公司头目道奇森就把她推下了船企图灭口,《重生》里是头目马丁把德尔加多的大女儿推了下去。

★偷车逃逸,同样是《失落的世界》里的名场面。

电影里“寡姐”佐拉躲在汽车地下,但富商马丁不顾他人死活把汽车开走了,畸王龙追汽车后杀死对方。

原著里Biosyn公司偷基因的大反派道奇森就是这么被霸王龙吃掉了。

但我觉得这里的人选应该是大女儿才对,因为原著里就是莎拉在车底设计让霸王龙吃掉了道奇森,报了把自己推下船的仇。

如果电影让大女儿在场导致马丁被吃,会更好。

PS,《失落的世界》还有一个梗没有拍出来,那就是结尾处,主角一行人发现国际遗传公司给恐龙喂养的饲料,让恐龙感染了朊病毒,最终侵蚀大脑并缩短恐龙寿命。

尽管科学家们控制住了这种疾病,但随着该岛被废弃,疾病再次蔓延开来,最终导致恐龙的灭绝,史前动物还是没能适应当代地球环境。

但我相信这个情节永远也不会被拍出来。

恐龙不再吸引人?

您要问了,为什么说“回归”就是好的?

咱也不是要强调30多年前的《公园》的风格在如今看来有多么优秀(其实就是优秀),而是重新定义了恐龙身上的荒蛮属性。

《重生》中古生物学家亨利博士面对博物馆门可罗雀的窘况,以及反复叨念的一句台词,“恐龙变得不再吸引人”,不但指出故事背景恐龙的境遇,也是说给观众听的。

“侏罗纪”系列经过了32年6部电影的发展,以及期间各种蹭热点的恐龙片,史前动物拥有了太多的曝光率,从而让观众逐步兴味索然。

就是太熟悉了,跟去动物园看动物一样。

回想第一部《公园》是如何掀起恐龙热的?

斯皮尔伯格在克莱顿小说还没写的时候就已经敲定了方向——除了要用CGI技术“复活”史前生物外,还要把影片打造成“《大白鲨》第二”。

从《金刚》到《哥斯拉》,这些电影中的怪兽之所以能进入流行文化,诞生之初是由于它们让观众产生敬畏之心,随后才在它们身上赋予了人性化的特征。

恐龙也是如此。

基因工程复活了恐龙,仍被赋予了原始荒蛮的特征,人类与恐龙各自代表着文明与自然,彼此泾渭分明。

人类过多干预自然,必定要遭遇反噬,这是西方怪兽电影的标配。

当年《公园》能带动恐龙热的一个原因,不是让观众与恐龙产生互动,而是强化二者之间的距离感,人类在这种荒蛮史前生物面前感受到的压迫与无力,让观众认清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公约数。

并不是《世界》三部曲的主题不好,后者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但比起把恐龙关进动物园、人类与恐龙互动、与恐龙同行而带来新鲜感的转瞬即逝,重拾恐龙身上的荒蛮属性,是当下能扭转“恐龙不吸引人”的最有效方式。

本片的导演加里斯·爱德华斯,是斯皮尔伯格钦点,因为2014年那部《哥斯拉》。

因一部小成本电影《怪兽》走进大众视野的他,特别擅长利用镜头效果和烟雾等环境展现巨物的宏伟与荒蛮,所以他拍《重生》,很能呈现斯大爷想要的那种效果。

爱德华斯也是系列大粉丝,这次应邀执导且抱有极大热情。

电影里海陆空三大目标龙——沧龙、泰坦巨龙、风神翼龙,情节模式很有代表性:先是藏头露尾、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充分利用观众对未知领域的敬畏/恐惧感,并以此渲染神秘氛围,直到观众见到恐龙全貌真容后才一点一点喂饱观众。

佐拉与沧龙“隔海相望”的那一幕,亨利博士看到泰坦巨龙在草原上感受到生命的宏伟与壮丽。

尤其是风神翼龙那段,还特意把人家的巢穴安排在了一个废弃的古庙里,让史前生物凌驾于失落文明之上,加重了恐龙的荒蛮属性。

电影还重新审视了让T-Rex霸王龙给“他龙做嫁衣”的设定。

从《公园3》开始,片方就一直致力于寻找更有噱头的恐龙能替代霸王龙成为人类新的对手,不惜让给后者成为垫脚石。

所以这几年我们看到霸王龙被“错版棘龙”干掉,被基因暴虐龙揍、连南方巨兽龙都打不过(《世界3》设定那是一只伤痕累累的老年霸王龙,情有可原),白垩纪的霸主颜面扫地。

本片中的霸王龙,不再是那个尚能饭否的祖母级老龙了,而是一只“更健康、更重、肌肉更发达、更像公牛的动物”(导演语),原创岛屿就这个好处,可以另起炉灶塑造新生的恐龙。

电影给霸王龙安排了一段非常亮眼的激流勇进外,它与基因恐龙并没有产生任何交集,仍然是最凶猛的原始巨兽。

说到基因恐龙,本片的呈现也有很大的不同。

前几部无论暴虐龙、还是基因迅猛龙,呈现的都是超级素质+猎杀本领,是对物种的优化,占有绝对统治地位。

唯有本片,结尾大战露面的畸王龙,如同它名字一样,一看就是畸形。

这个怪兽的设定灵感肉眼可见——《异形》,导演表示也融入《星球大战》里怪物兰苛的影子(尤其是前肢)。

畸王龙外型像个大猩猩,胸前还有一对爪子,食肉龙的血盆大口之上,是食草类肿头龙的头部。

这种怪异的造型,既让人害怕,同时也能让观众些许感受到,这家伙不太正常。

这是本片对基因恐龙的定位,过分的基因干预,不会让恐龙变得更强大,反而会给其带来负担,会伤害到动物。

这也是俺提到街机《恐龙快打》的原因,后者卖点就是基因恐龙,而且一看就不是正常玩意,胸前的俩爪子、两个头、血厚……这是基因技术滥用的恶果。

它们拥有乖戾的外表,但人类有没有想过恐龙会有多么痛苦,所以片中畸王龙那副尊容,即猎奇也能让人产生同情。

《重生》回到了原著科幻惊悚风格的特色,技术的禁区,人性的贪婪,导致恐龙肆虐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人类不该过多干预自然,与史前生物要保持距离。

后来的我们《侏罗纪》系列32年,让我们到了已经灭绝的史前生物栩栩如生的在大银幕上驰骋,这是电影技术进步带来的福利。

同时也能让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甚至人类对科技变化而拓宽的眼界。

★“技术禁区”的边缘,生化技术复活灭绝的恐龙,在那个年代属于踩红线,但主观原因还是人类的贪欲,最终导致危机。

这是《侏罗纪公园》原著和电影三部曲的主题,也指导了后续所有电影的发展路径。

★到了《侏罗纪世界》三部曲,“技术禁区”边缘得到了拓展,人类与恐龙的互动越来越频繁,恐龙的自然属性淡化,基因杂交、智商飞跃、甚至被开发出了兵器用途。

文明与荒蛮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

给人类世界造成最大危机的都是基因恐龙, “普通恐龙”某种程度上,最后都“帮助”人类消除了危机 。

(下图就是区别,而本片蝠翼迅猛龙重现了第一部的经典一幕)

这就是“技术禁区”拓展的标志。

30年前,人类觉得“用科技复活恐龙、克隆生物”是有危险的;如今人类眼界开阔,对“复活恐龙”这种事情是大致默许甚至积极态度,但对“基因技术”的滥用,还是反对。

★所以《侏罗纪世界:重生》带点启示录的味道。

在回归的基础上,让观众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科技仍然存在禁区。

在理性的条件下(亨利博士为首),合理利用基因技术会给人类带来福音;但在贪婪的情况下(富商马丁为首),技术的滥用会给自然生物带来负担,最终也被反噬到自己身上。

正确的方式,就是让电影变成了相对复古的“怪兽惊悚片”,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片中恐龙,也重拾吓人的特征——“没有人性,追着小朋友乱咬”。

(via《国产凌凌漆》:咬人的都是资本主义恐龙,中国这只绝对不会)。

当然了,养恐龙在一定条件下还是可以的,“回归”不代表守旧,还是要以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

电影里伊莎贝拉那只人畜无害的鹰角龙不就很好嘛!

这小家伙还是刚刚被发现的恐龙品种,是三角龙的近亲。

彩蛋,战神变渔夫本片最让我欣慰的是,作为《公园3》大反派棘龙大粉丝,终于见证这家伙时隔24年之后,重回大银幕,还是以正确的姿态回归。

当年《公园3》要给人类找一个新恐龙当boss,电影顾问——古生物学家杰克·霍纳选择了棘龙。

在那个年代棘龙是一只神秘的恐龙,欠缺化石,之前最著名的“埃及棘龙”,存放于慕尼黑博物馆,在二战中已经被毁坏了。

科学家只是通过其部分化石的比例,推测其可能是陆地上最大最长的兽脚类食肉龙,比霸王龙还要大哦。

最终电影中出现的棘龙,长达13.4米,重13吨,比9吨的霸王龙重且高,因为咬死一只青少年霸王龙(《公园2》里那只被人类救助的小霸王龙长大了),从而一战成名,被赋予“战神棘”的称号。

但随着时代发展,棘龙的新化石不断出土,科学家发现棘龙不长这样:★棘龙的长度约15-16米(最长可达18米),比《公园3》里那只长出不少,但体重仅有6.4-7.5吨,比霸王龙轻多了。

★棘龙是一种水陆两栖恐龙,这一结论彻底推翻了兽脚类恐龙不“下海”的说法。

其修长的骨骼比例,不是为了在陆地上跑得快,而是为了游泳快。

★棘龙大致是一种四足类恐龙,后足比想象中的短很多,造型跟大号鳄鱼差不多。

这种结构也表明其在陆地上行走可能比较困难。

就这样,战神棘变渔夫龙了。

本片在追捕沧龙的过程中,详细描述了“正版”棘龙的特征,游泳健将+能上岸但移动缓慢,但也可以像其他兽脚类恐龙一样稍微后足站立,还吃了一个人。

不管怎样,回来就好,又可以买玩具了。

 7 ) 什么?《侏罗纪世界:重生》拍得差?胡说八道!

《侏罗纪世界:重生》拍成这样已经挺好看、挺有看点的了啊,咋会有那么多人说不好的?

毒舌君就想问问,你还想要啥自行车啊!

虽说还没到周末哈,《侏罗纪世界:重生》已经中美同步公映了,由于本片此前在上海办过盛大的中国首映,传出的先期口碑似乎不怎么好,说什么要降低预期之类的,再加上周三正式上映当天不少人一早就去看了,也有人看完出来就说不好看的。

毒舌君买的是当天晚上的票,看到这些差评心里直犯嘀咕,真有这么差吗?

居然拍砸了吗?

结果晚上坐在影院里观影的时候,发现这片子没毛病啊,挺好看的啊!

即便大家的观影期待值和评价标准有所差异,即便这片子某些方面可能不会让所有人满意,但也绝对跟“拍得差”不沾边吧,尤其是片中各种恐龙的逼真质感都做得一级棒,特效层面没有丝毫糊弄啊!

即便本片不是啥惊天巨制大杰作,但合格的水准肯定是有的啊!

即便本片不像《侏罗纪世界》三部曲那样搞成动作大片,大场面和动作戏的火爆程度比不上《侏罗纪世界》三部曲,但回归《侏罗纪公园》三部曲主打的冒险惊悚感和逃生紧张感,各方面做得也都算挺不错了吧,还有此前没出现过的全新看点啊!

举个例子来说,此前的六部《侏罗纪》,主要都是展现陆地上的恐龙,水中的恐龙着墨不多。

但本片的第一场动作大戏,就是追猎海中巨大的沧龙。

接下来沧龙反击人类游艇,还有一众棘龙前来助阵,游艇为了躲避攻击直冲小岛浅水区,众人一路跟沧龙和棘龙缠斗,游艇擦撞岩壁险象环生。

这一连串的海上惊险动作戏,大家在此前的《侏罗纪》电影里都从未见过吧!

后续情节中的峭壁遭遇翼龙,以及激流躲避霸王龙,紧张惊险之感都营造得挺棒的吧!

片尾高潮戏上演的恐龙岛大逃亡,也有基因工程创造的一小一大两种前所未见的“缝合怪恐龙”——蝠翼迅猛龙和畸王龙登场亮相,也都有不错的视觉新鲜感和刺激感。

尤其是仿佛异形和霸王龙相结合的畸王龙,体型无比庞大,头部格外诡异,绝对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此时毒舌君不得不调侃一句,导演加里斯·爱德华斯不愧是从《哥斯拉》那边过来的导演啊,哈哈哈!

拿2025年迄今为止上映的好莱坞大片来对比的话,至少在毒舌君看来,也就是阿汤哥的《碟中谍8》和帅皮特的《F1:狂飙飞车》能比本片更好看,其他好莱坞大片拍得还不如本片好看呢吧!

所以,毒舌君给大家的观影建议是,除非你此前一直就不喜欢看那些《侏罗纪公园》和《侏罗纪世界》电影,否则的话,你不可能觉得这部《侏罗纪世界:重生》拍得差!

别信网上那些差评,本片各方面水准都没毛病,看点不少也不差,绝对值回票价,放心去看吧!

(文/毒舌君)

 8 ) 有种刻意卖蠢的兜售感

我是可以接受无脑片的,可是明明没有脑子,却要装作有很多脑子,他还想给我上价值!!!????

这特么就过分了啊????????!!!!!!

况且他不止想给我上价值,他恨不得想要教我做人啊………你们拍个怪兽片,要谈那么多的心干嘛?

为了让我理解你们最后为什么选择奉献给全人类吗???

那个小恐龙是怎么回事?

就带回去做个宠物是吧???

我真的要被这条莫名其妙的线折磨疯了,我甚至想过这是不是脑瘤怪的崽?

还有这个抽风男,你家上这来搞翁婿和谐???

邓肯为什么没有被吃掉?

就算嘴上够不到脑瘤怪还有手好吗?

苍龙不能进深水,旗龙长着腿也不行吗?

脑瘤怪连人脸都快长出来了,还能游不了水?

游不了就游不了吧,一步也不下?

这是水吗?

这是结界啊???

真是整个片都在被这些硬伤折磨,你两个人非要在船上谈彼此的家人,竟然不是想在一起试试?

我真的低俗了!

当然,最后的最后,我叫我哥们一起做任务,任务结束哥们的人都死完了,我说把任务成果捐给全人类吧…这特么是哥们?

这是前世欠下的孽债吧???

当然最后,我还是要对团队创造出的怪兽的丑的高度致敬,丑,真丑,真的丑。

 9 ) 恐龙丧尸片

跟前作比,《侏罗纪世界:重生》拍的更像是一部丧尸片,一部娱乐性比较强,不是那么吓人的丧尸电影。

感觉岛上不仅仅是人类消失,所有恐龙也都已经不在了,现在游荡在小岛上的都是恐龙的鬼魂。

整部电影跟之前看过的那些丧尸片风格很像。

*虽然,电影剧情里一直铺垫说人类通过基因改造制作出很多怪物。

但是,在电影后半段看到丑陋而巨大的恐龙,用自己好几条手臂一起张牙舞爪,还是感觉太不像恐龙了,说是人类异性也可以啊。

难道说最能吓到人类的还是拟人?

还有超市里,鲁本、特蕾莎、伊莎贝尔一家四口跟恐龙捉迷藏,伊莎贝尔把自己藏在冰柜里,躲避恐龙的时候,总感觉是在哪个丧尸电影或者丧尸小说里看过这个场景。

还有,这个电影给鲁本一家开金手指开的太明显了。

比如,特蕾莎一个人跑去拿充气救生艇那一段。

把巨大的恐龙描述太笨了。

先是故意喝水不看特蕾莎,然后在水里那么巨大的一条龙竟然抓不住这些人类,游泳比他们手动划船还慢。

让他们一家四口都跑掉,最后还把充气救生艇给他们了。

幸运到太夸张,以至于观众都完全不担心他们一家四口的安慰。

他们的头上简直是明晃晃地写着“阖家团圆”四个大字。

*另外,看电影时一直吐槽的是这个大姐,她不是一个专业的雇佣兵嘛。

怎么大老远跑到赤道附近的原始森林里,竟然穿的这么清凉。

都不用恐龙抓她,蚂蝗就能直接吸干她。

如果说特蕾莎他们一家四口是意外被带到这个岛上, 没办法准备衣服。

这姐姐是专业人士而且还是做了调查之后来到岛上的。

这衣服就不太合适了吧。

导演为了吸引观众也是顾不上常识了。

*当然,如果不较真的话。

这个电影还是能看看的。

毕竟,这些巨大的恐龙还是有点刺激的。

尤其是两只长脖子食草恐龙谈俩爱的那唱戏,拍的还是挺美的。

虽然对重口味的成年人观众来说,这个电影刺激程度有点不够看,不过对儿童观众还是挺合适的。

 10 ) 重生之:我在侏罗纪世界放麻雷

不要看!

不要去看!

这破电影居然名字叫《重生》!

全片跟重生没有半点关系。

就这个破电影,你千万别去看!

看它你就是《重生之我在IMAX厅里坐不住》,

对于斯嘉丽而言就是《重生之我在侏罗纪变丑》系列。

对于侏罗纪公园系列里的全体恐龙来说就是《重生之我在孤岛遇到傻子》系列。

以及《重生之我变成半身不遂行走不便的异形,脑子还不好使》系列。

电影一开始就说是恐龙心脏很大,所以只要从活体的巨型恐龙身上取到血液就可以研制出治疗心脏病的药物了。

这个理由无厘头到连小学生都在撇嘴。

无所谓,反正我们是来看黑寡妇大战哥斯拉的,所以科学依据什么我们不在乎,那就赶紧快点开打吧。

然后我们很煎熬的看完了眼镜男咀嚼不知名零食、黑人船长哭穷卖关子以及高科技公司的贱男人炫富、科学家拿着二踢脚牌的大针筒子说是高科技……之类的无聊的文戏以后。

终于在海上开始了特效场面,一个花花大鱼把小渔船顶翻了,然后斯嘉丽他们就找到了那个花花鱼,给它射了一个二踢脚牌大针筒子,取走了血液样本,还救下了渔船上的王老五一家。

本来这一波一开始我的眼睛就开始冒光了,以为肯定会很惊险刺激吧。

结果看了半天,这恐龙就会在水里拱,连个像样的露脸都没有,整个战斗场面里,斯嘉丽举着个小枪双手彻底没用了,安全带要科学家给带,针头子要科学家给拧上,在船头又是颠簸又是喊叫的,最后BIU的一下射出针头子的时候,我真的鼻涕泡都要笑出来。

然后一群人庆祝胜利,本来以为可以顺利去找下一个恐龙了,恐龙却因为丢了那一管血就回来报复了,还带了一群小兵,硬是把主角一行人挤兑到了小岛上,王老五一家子还跟斯嘉丽一行人走散了。

主角团损失了一个不知道有啥用的傲慢的雇佣兵,另外既然不开船了,干脆把小船副舵主也给送了。

这两人死的时候恐龙都没在镜头里,就看见人被拖出了镜头,然后他俩就死了。

死了好几个伙伴的主角一行人在旷野里遇到了一群高个子长辫子恐龙,科学家感动的不得了,光是用手扣扣恐龙的脚丫子都热泪盈眶的,明明手都可以碰到恐龙,还非得用二踢脚牌针筒子射击取到血液样本。

和主角团走散的渔船上的一家子遭遇了霸王龙,注意!

这是全片唯一像恐龙的恐龙,但脑子不是很好使,它优雅地对着这一家老小扣了扣齿,没带走一片云彩。

这段基本已经是这部影片中数一数二的惊险场面了,后面的惊险场面一个比一个搞笑。

主角团说还需要取那种长翅膀的大恐龙的蛋液样本才算齐全,所以就开始攀岩,说是要去偷蛋。

结果偷蛋的过程中人家鸟龙妈妈提早下班回家,一看,你们丫的几个没毛的猴子在我们家宝宝床上搞啥呢!

它就生气了。

一阵乱叨,挂在峭壁外面的雇佣兵大哥本想声东击西却被鸟龙盯上了。

雇佣兵大哥大喊“救命!

快拉我上去!

”鸟龙就气鼓鼓的挥着翅膀就叨了过去。

黑人船长慌忙往上拉绳子,结果拉上来的是嘴里含着雇佣兵大哥肉身的鸟龙。

这一幕可算是钓鱼界的佳话了!

本来想法挺好,但是观影过程中我啥都没感受到!

就觉得有点好笑。

总之就是最后他们凑齐了三管子血浆,说是要找个地方等直升机。

结果在等直升机的时候遇到了之前的科学家发明的半身不遂版的巨型寿星头三头六臂哥斯拉,还有几个火鸡头粗脖子竖大拇指的爆丑恐龙,这几个丑陋的恐龙把直升机给干废了。

然后为了配合半身不遂的异形恐龙的追杀,主角团开始装傻,一个个表现得傻乎乎的。

明明能钻出去的铁栏非要呲牙咧嘴的说挤不过去,敢情这铁栏杆的宽度是声控的。

明明可以把光源扔出去吸引恐龙注意,非要举着信号弹说要自我牺牲,感觉黑人船长故意玩儿苦肉计那一套,也不知道是想得到谁的好感,可能是听着斯嘉丽一声声喊着自己的名字,心里会开心吧。

看他后来又在河边举着红色信号弹出现,真的怀疑异形寿星头三头六臂爆炸丑龙嫌他苦肉计演的矫情不想配合了。

刚刚举着信号弹会被恐龙追,现在举着信号弹出现,风平浪静。

黑人船长心里一定在盘算,不行了,再演戏真的被当成死人丢在这鸟不拉屎的地儿了。

然后乱七八糟的一群人就这样撑着小船走了。

这电影全程真的没啥好看的。

恐龙们呲牙咧嘴的啃的啃叨的叨,也没见半点血腥。

丧失了侏罗纪系列最根本的恐怖惊悚的气质,还毁了丽姐超凡伸手性感飒爽的女杀手形象,恐龙形象设计上也已经变成了四不像,该优雅的不优雅,该残暴的不残暴,该带有奇幻色彩的看上去像商场开业时候门口扭动的面条人,连应该憨态可掬的龙宝宝都毫无创意,丑到爆炸,萌点全无!

总之,完全对不起地球旧日霸主,对不起侏罗纪系列,也对不起丽姐!

还是那句话,不要看!

《侏罗纪世界:重生》短评

想把Porto拍成伦敦但怎么看都poorly producted,从头到尾的青橘光反差简直不能忍受…

5分钟前
  • Dear deer
  • 很差

看不懂。睡着了后面

10分钟前
  • Annika
  • 还行

沉迷古典很成功,从节奏到叙事都不像本世纪的作品了。因为画面的讲究,以至于无法确定编导是否为形式而硬加个内容。留给文艺气质们打高分吧,拿看剧当解闷儿的直接能看睡,忘记男人坏在哪儿了,还:最!

11分钟前
  • 三点少
  • 较差

作为一个貌似犯罪有点悬疑片,电影在剧情上四平八稳,几乎完全依靠背景音乐推进,并不打算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但是人物范演绎的相当令人印象深刻,完全是不依靠故事却能立住人物的典范,最赞的是镜头前的讲究,人物在地下酒吧吸烟,主要是为了体现光线的质感和烟雾腾起带来的立体感,更像是在做摄影机镜头评测B Roll,而不是真的在剧情上有这个场景的必要。第一次看到,能只要外墙而不要地基,修出这么漂亮的展览大厅,实在是很惊人。

12分钟前
  • 冰淇淋的滋味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