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埃尔都知道
Was Marielle weiß,全知女儿视角(台),What Marielle Knows,Marielle
导演:弗雷德里克·汉巴莱克
主演:尤莉亚·延奇,费利克斯·克拉默,莱妮·盖泽勒,穆罕默德·阿泰斯奇,莫里斯·川恩弗斯,西西·赫费雷尔,维多利亚·迈耶,娜佳·萨贝尔斯基,玛丽安·莫特哈默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英语,法语年份:2025
简介:女孩青春期,与同学一言不合,对方一个巴掌呼下去,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女孩获得超能力,声称可以完全感知父母正在经历的一切,果然被当成胡言乱语,然而母亲偷抽烟、父亲被下属当众质疑,都被她如数家珍地抖出,父母才惊觉事情大条,难道那些不可告人的祕密,也都被女儿看在眼里?要如何才能让她恢复「正常」?详细 >
轻松小品
拍得太无聊了
兰斯莫斯的概念先行+奥斯特伦德的中产婚姻讽刺
2025 德国影展 #75th Berlin#主竞赛 轻松有趣 隐私缺失之下的中产家庭的谎言与失控
20251116德国电影展
孩子其实什么都知道。即使不需要超能力。这次德影展看到现在(5部了)到这部总算稍微轻松一点,虽然话题实际仍不轻松。影厅现场阵阵笑声,为了玛丽埃尔父母拙劣的、生硬的、彼此心知肚明然而还得硬撑的捉襟见肘的谎言。女孩的妈其实挺酷的,尤其后面不再隐藏坦诚自己想法与价值观时。最后即便女儿说出发现自己不喜欢她,她还是说出我爱你。今天两部都关于家庭与亲情,也都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否有必要一定去爱我们的亲人。这也是近几年我一直在想的,因为有的亲戚没有血缘的话,真是那种永远不想往来的人。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种体会。这部moma排了两场,昨天问边老师大刘,他们说一样的只是因为百丽宫没有外置字幕机了。内嵌英外置中。2025德国电影展/第十三届德国电影节,今二连之二。豆瓣无评分。片尾摇篮曲。百老汇1厅8成多满。
观影过程中屡屡被德国家庭的异化程度震惊,但又立即反过来思忖我们自己好在哪里?我们的异化体现在哪里?喜欢他们家那些树。
哈哈哈
-
从中看出了一篇论文题目:比较分析读心术设定在短剧和欧洲电影中的应用。
幽默是多么重要
在我看来,妈妈从头假到尾;妈妈和爸爸在职场的地位似乎和他们各自在家的位置相当。不喜欢就不喜欢好了,谁规定一家人要相互喜欢。男同事实干不如嘴炮也是很搞笑
现实版间谍过家家,温馨并嘲讽
如坐针毡的电影,德国人看的很开心,要是这是外语片,最爱离场的德国人怕不是会走一半。是很搞笑,但是其中做作和说教,把开放性关系和母女和解像wikipedia一样平铺直叙,简直不要太德国。令人深感不适。
爱看小而幽默的德国电影。大人把习惯性说谎强加给孩子,又在当代某种平等相待的教育理念的驱使下,自以为是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克服羞耻、刻意坦诚。这种虚伪在通灵这个概念下完全是“人类一败涂地”。妈妈对开放性关系的逞强,婚姻中刻意保持的主体性,或许是社会把坦诚异化成一种在不该坦诚的时候的坦诚。这种扭曲让她更加羞耻、脆弱,才有了抱着外婆哭的那一段。behind supernatural premise is intensely realistic.爸爸完全是懦弱的受气包,这样的男性形象出现在电影里是越来越频繁了。让我想起邵艺辉给陈思诚那个奇怪问题的回答:“我的电影里男性尤其出彩,男配提名就体现了这点。”哈哈,当某些男导演还在呵护自己的玻璃心和小心眼时,新电影早就不是那种强人所男的叙事方式了。
这鬼设定走向失控几乎是必然的,虽然观影过程是真的挺乐的。@BC|德国电影展
这剧本有点厉害
白开水加了一点盐的电影。
想起小时候在电视上看的一部台湾电视剧,其中一个情节是主角遭遇车祸后突然有了读懂他人内心的能力。看完最大感受是心灵感应实在是一件让人后背发凉的事,那些隐秘幽微丑陋(甚至算不上肮脏只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念头大多都是经不起审视的。and最后母女的故事线好奇怪…@德国电影展
最糟糕的还是她父亲的表现:第一步是拒不承认女儿的“心电感应”,为免男性自尊受损,实施男性一惯的不肯面对错误的“鸵鸟政策”;接着是带她走去她朋友的家门口,叫小女孩“给我家女儿道歉”,明明是她对小女孩进行言语羞辱在先,父亲也只会“打人就是不对”一句台词,我们老中人菀尔一笑,实在是原汁原味的“精神伤害不是伤害”;为体现大男子主义,对同事实施肢体暴力,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女儿拥有感应父母的超能力”的设定因而变成现代讽喻,讽刺的是为人父母却丧失共情力:当女儿变成千里眼、顺风耳的神,他们第一反应不是检讨自己教育是否存在失职、是否给出足够多的爱护,反而迅速划定私生活边界,继续戴上成年人擅于伪装的面具。好在母亲终于在结尾醒悟过来,他们逃避、慌不择路、自我防御,却不知一句“我爱你”便可以化解所有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