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柯达克罗姆胶卷:是柯达推出的首款彩色胶卷,2009年停产,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父与子之间的关系,除了漫画书里展现给我们的,还有很多的亲子关系,是那样遥远而陌生的。
在这部影片中,父亲喜欢摄影,喜欢自由,可他又喜欢用胶片记录这个世界,喜欢这样怀旧的记录时光,即使是已经被数码相机充斥,他依旧坚持使用胶卷相机,也就有了在他生命尽头发生的这个故事。
这是一部小众的电影,只有不到五千人标记,总分7.7,但我却想要给它打上五星。
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部关于摄影、关于胶片、关于柯达的故事,也是一部关于音乐的电影。
“Shot on 35 mm Kodak Film.”
整部影片用35mm胶片拍摄,豆瓣对影片剧情的简介很简单:“一对父子前往堪萨斯州,他们想在柯达公司最后一间柯达克罗姆胶卷实验室关闭之前冲洗照片。
”和胶卷一样,故事轻盈简单,和胶卷中定格的事物一样,有着很重的分量。
影片的一开始并没有对父亲的职业作出很强的指向性,只是告诉观众父亲已经事业有成,喜欢音乐。
即使生命已经垂危,却愿意把最后的力气花在打鼓上,并且有自己专属的乐房——一间玻璃屋子,当鼓声响起,穿透玻璃,情绪与力量更加丰富与感性。
儿子受父亲的影响喜欢音乐,当上了乐队的经纪,不太幸运的是,中年的他,还没有车,没有签下过知名的乐队,甚至面临失业的危险。
连接几十年未曾见面的这对父子的纽带,就是父亲的生命快要走到了尽头,重要的是,陪伴了父亲一生的柯达胶卷,或者说,父亲用柯达胶卷,去让这个世界的真实被保留,在父亲的垂暮之年,柯达宣布,最后一间可以冲洗柯达克罗姆胶卷(Kodachrome)的实验室,也即将关闭。
父亲最后的愿望,是和儿子一起驾车去遥远的另一端,冲洗他最早的作品——还保留着的四卷胶卷。
即使是这样,作为儿子甚至不愿意和父亲吃一顿饭,最后还是因为血浓于水,坐到了一起艰难的共进晚餐,但饭桌上的言语却不是那么和蔼,争锋相对在每一句话里,然后不欢而散。
我不想过多的叙述父与子相互妥协踏上旅途的过程。
因为整个影片最让人动容的地方,是他们去往胶卷店的这条路上,也是父亲与儿子和解的一条路,这趟路途,有美国西部的风景,有黄昏下的老式敞篷车——这是父亲开了多年却没换的车。
虽然影片从一开始所塑造的父亲的形象,是那样自我,顽固、甚至自私的一个人,但他却喜欢胶卷,喜欢有年代感的物件。
这也就注定了,他的一生,与胶卷,是相互成就的。
当胶卷面临死亡,他的生命,也将走到尽头。
护士Kern,她拥有天使的面庞,也拥有着能够包容与理解他人的心。
影片虽然讲述的父与子的故事,但她却是推动父与子关系从僵硬到柔软的重要存在,从一开始劝说儿子Ryder去与父亲相见,到踏上旅途。
毫无例外,她与男主人公Ryder延伸出了一条感情线。
戏剧性的是Kern没能够陪伴父亲走完最后一程。
父亲最终还是没能够挺过去。
父亲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父亲的死亡,也象征着柯达胶卷时代的彻底终结。
在抵达实验室后,儿子看到了父亲在事业上的光环作为观众的我们,也才知道,原来父亲已经是世界著名的摄影师了,在这里的实验室,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天,他说:“我们都很害怕时间,和它继续前行的方式、事情消失的方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成为摄影师。
我们本质上是保护主义者,通过拍照来让时间静止,让瞬间成为永恒。
”
这是父亲对于摄影的释义,也是对人生的释义。
父亲花费了一生的时间去摄影,甚至失去了家庭,失去了至亲之人的理解与尊重,在生命的尽头,他终于收获完整的人生。
在他告别人间的那个夜晚,所有的摄影师们夹道送别,这是对他一生事业最大的肯定。
这段有裂缝的父子关系,也得到了儿子的释然。
这四卷早期的胶片作品,送到了儿子的手中,当这些胶片投影到幕布上,一幕幕闪过的是他的童年,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父亲一开始的摄影对象,就是他爱的人们,他的母亲,还有他。
x
如果恰好你也喜欢用胶片去记录这个世界,如果你恰好有时间,就去感受这部影片里,保留的旧时光,每一帧的镜头里,都有那股藏在胶片里的温柔与力量。
最后附上,这张影片中出现的音乐,他们都是上个世纪的声音,拥有着和这部影片一样的柔情和力量。
分享专辑《Kodachrome (Music From The Netflix Original Film)》最后的最后,致敬过去的那个胶片时代。
本文转自公众号:一个罐头
也许是老电影看多了,对用胶片拍摄的片子特别有好感,也许片子本身不是那么完美。
但是用胶片去拍就足够了。
也许会有声音说,胶片注定会被数码拍摄所替代,这是自然规律,是的这是不能违背的。
但是总要在心里给它留一个位置,就像初恋一样,那些带给你快乐的美好时光就像胶片一样,一张张定格在你的脑海里。
这不是影评,算个人观后感网飞的电影,故事是讲一段父子和解的旅程。
男主和父亲关系一直不好,十年多没说话。
可是他父亲要去世了,去世前唯一的愿望就是冲洗一些以后再也无法冲洗的胶卷(时代变了,老胶卷被淘汰了),于是希望和儿子一起去冲洗,一个距离2000英里的一个地方。
其实这个老爹最希望得到的就是临死前,与儿子和解。
儿子在个人利益下同意了这趟旅行,在这个旅途中,他对于父亲的了解,慢慢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只聊聊他父亲。
他父亲的确是个混球,他自己也承认,并且不到最后一刻,他也不敢面对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
比如他就是相与儿子和解,为什么不直接说呢?
直到最后,他晕倒下来,他更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他才痛哭的说出内心的话。
打开了和解的机会。
而儿子对他父亲的某些认识也不全面。
他父亲或许很怪,在他眼里,是一个全世界都讨厌的混蛋。
但是最后,他发现原来在摄影圈里,父亲用自己的作品获得了广大的尊重。
甚至有些人因为父亲的作品,间接激励了自己。
这与“混蛋”的形象不符。
这个父亲有自己奇怪的价值观,比如他说快乐是20世纪最美的神话。
我们不能说这是错的,悲观和乐观,有些人就是极度悲观,在悲观上建立了自己的价值观,寻找自己的生活。
只要他不痛苦就好,但这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这个父亲,我个人认为,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他随手拍摄所看到的一切的东西。
比如旅行车中的小女孩。
但是生活并不只是快乐的,也有悲伤、痛苦、绝望等等,一个人如果说爱生活,那不应该“挑肥拣瘦”,不应该只要生活中的快乐,逃避生活中的痛苦。
(所以他也去拍阿富汗)。
生活中我们必然碰到各种让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我们如何去接受他们?
就像男主,如果不接受父亲的确是个“混蛋”,也就等于丢掉了父亲也有价值的一面。
只有接受了,才能与生活和解。
柯达是个完美的悲剧故事。
第一款数码相机诞生于柯达的实验室,然后数码相机再剩下的时间里不断进攻胶卷相机的地位,逐渐取代胶卷相机的地位,击垮了柯达。
或许是电影名字让我太有感觉了,这部电影并没有怎么让我惊艳。
一开头就是标准的中年危机电影,父子关系不和家庭片,开车穿过整个美国的公路片。
从电影前几分钟的铺垫里你就能猜测到整个故事的发展:那四卷胶圈拍的是马特小的时候,父子关系终将和解。
我当时想如果男女主角最后在一起了那可就太俗了,不过他们没有让我失望。
不过当故事进入主线,没什么能阻止你去享受一部公路片。
孤独的美国公路,一望无际的美国平原,鲜艳的老爷车,性感的女主角。
不去计较故事情节的发展,只关注一个将死之人的最后旅程,去接受一个老混蛋,感受他生命中的闪光点。
电影是伤感的,那种再温暖中淡淡的伤感。
就像柯达注定破产,老头终将死去,我们早就预想到事情的结局,可当事情真的发生的时候,还是难掩伤感。
就像重新认识父亲的男主看到父亲死去,就像早就猜到故事结局的我,看到结局仍感到伤感。
电影里还有更多的触动点来自对白,来自父子两人的默契,来自说不出口的爱。
这绝不是一部烂片,他只是有些套路的痕迹,一眼望穿后丧失了些许的趣味。
但他任然值得一看,给平淡的生活加上那么一丝色彩。
集公路片、伦理片、艺术片于一身,是垂死老者对往昔生命的记忆,也是父子“剪不断、理还乱”恩怨的叙述,同时亦是对一个旧时代终结告别的挽歌。
去向冲洗胶卷之地的旅途,是走向最后岁月的旅途,也是通向未来生命之路。
一波三折而又波澜不惊的情节,加上自然率性的表演,真实演绎了父子关系由对立到冰释的过程。
35毫米柯达胶卷摄制的影调充满年代感;婉转悠长的音乐插曲传递了图像难以尽诉的意味;张弛有度的节奏留下供人咀嚼思索的余地。
冲洗店粉丝的赞誉凸显了父亲生命的价值,最后投射的童年影像显示父亲对妻、儿的温情,同时也表达出“使流动变成静止、让瞬间化作永恒”,“给人性留下形象”的摄影理念。
而这一切,都是献给柯达的花束。
儿子的动机是签约乐队,父亲的动机是去洗胶卷,两个男性就这样踏上了签约乐队和洗胶卷之路。
一部非常典型的公路片,父子关系接近陌生人,关系如何在旅途上改善,感情如何在路途上缓解,这是公路片需要做的事情。
父亲是混蛋的,他的混蛋让儿子远离了他,因为他的即将离去,又让儿子放下对他混蛋的成见,选择重新审视这位风流父亲,父亲作为一位摄影师,特立独行,放言记得每个胶片的内容,却在面对儿子的提问时不知道自己儿子的生日,老头又是好面子的,不想让儿子看见自己的窘迫,甚至出言诽谤儿子和助理的关系,尿裤子时不理睬任何人,极为好面子、刻板、混蛋的老头,如何让儿子认可呢?
儿子本是演出公司经纪人,为了不被辞退去和一支乐队谈合同,作为交换,他要带自己多年未见的混蛋父亲一起去洗他的胶片,当他慢慢意识到这位混蛋心中仍有自己时,(父亲想要洗的胶片是儿子儿时的照片),父子关系得到了和解。
突然一瞬间的感悟,所有的旅行,所有的思绪,所有的情感都汇集在那一刻的快门,but it was your bare eye witness that very special moment, not your shot, the simpler the better, the more close to the essense of your sentiment upon shotting. That’s why 35mm shot is the most beautiful shot on this planet, you capture the moment with this shot like your own eye, brain, heart beating and breath.
“我们都很害怕时间,和它继续前进的方式、事情消失的方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成为摄影师。
我们本质上是保护主义者,通过拍照来让时间静止,让瞬间成为永恒。
”“不管数码相机有多好,它永远无法跟一台真正的相机相比,现在的人们比过去爱拍照了,但是没有投影,没有冲洗,就只是数据、电子尘埃而已。
”前半段很无趣无所谓,不值五星,但后面真的很感动,我看电影很少哭,除非触动到我的点了,可能和我本身对摄影感兴趣以及今天很巧的事有关。
看到被那些摄影师包围 感受到他们对本的尊重时,以及摄影师们带着悲痛夹道送别,我意识到本了所说的我给这个世界留下了点什么。
镜头里是有情绪的,怎么可能没有本对孩子以及对妻子的爱呢,只是他选择了更多的偏向他所热爱的事业,这个行为没有对错,我也能够体会到男主复杂的情感,她怎么会不怨呢?
他的记忆力父亲的爱就是很少,而且还让母亲那么伤心,这就是对他造成了极大的不可挽回的伤害,而且他的父亲还总是那么的玩世不恭。
剧情很老套无趣,不看最后20min真的很失望,只值三星,感觉是把我骗进来的。
在一开始就能预感到这部电影的走向,甚至在本要死的时候也能感受到,但后面还是稍微给这部电影升了一点。
我原来还想为什么会洗不了照片,现在不也有很多洗照片的店吗,结果原来是要投上去的那种。
我也想拍胶片了。
太俗套的剧情,一开始我就知道了那四个胶卷里拍的是什么。
剧情编造的很牵强没有逻辑性。
比如老爸因健康原因不能坐飞机,就很难让人信服,明显就是编剧为了展开这段公路之旅而生硬编造的一个借口而已。
最后摄影人用闪光灯给老爸送别的场景,说实话,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恶心到的。
红女巫和儿子的演技太差,什么片子都是本色演出。
就老爸演的还有点到位。
柯达特约赞助的论述亲情的片,垂死之际的本杰明年轻时是一位风流成性的伟大摄影师,本片前半部分主要都是叙述本杰明与儿子和解的故事,音乐经纪人儿子迈特不想与年幼就抛弃自己的父亲来往,由于自己正准备洽谈的乐队需要陪伴父亲完成冲洗照片的旅程才能约谈,无奈且命中注定地展开了这趟行程。
后半部分对摄影师的描述可谓吸引了不少外行人的热忱目光「看着时间这么逝去,事物就这么消逝,所以我们才成为摄影师,我们是天生的保守主义者,我们拍照是为了停下时间,让那一瞬间成为永恒,人性是有形的,那就是对任何形式的艺术的最好定义吧」最后冲洗出来的照片走马灯式地回放,回忆杀确实赚取了不少男主迈特和能与亲情共情的观众热泪。
彩蛋🥚值得重复观看,片尾在女主依偎在男主肩膀的画面中结束,但紧接的大师作品欣赏令观众不惊但喜,能够借一部电影涉猎这些大师照片,挺满足的!
P.S.女主的脸蛋和身材是超养眼的!
初登场的deep-V简直抢尽观众的眼球,如此风骚的女人竟然也遭到前夫出轨?
剧情反转,但也属意料之内,她出轨了她丈夫。
柯达胶卷,单是名字就定格了上个世纪里无尽的感动和唏嘘。
非常喜欢的奥妹和杰森。片子过得去。借着柯达的停产整了出胶片爱好者的心声。片子刚开始演员们的表演非常尴尬,往后渐渐好了起来。尊敬胶片摄影师和奔波在世界各地的勇敢摄影师们。放弃了稳定的家庭生活,选择记录这个世界的美好和不公。我会永远热爱艺术的。
?????
人物和剧情也太简单了,毫无新意,最后播放照片的煽情老桥段真的很口区
文青父子版内布拉斯加
Parsons,Kansas,莫名想起Paris,Texas。我知道这仅仅是巧合。剧终说,故事是建立在A.G.Sulzberger的报道上的,他现在是纽时的出版人,报道写于2010年。剧情很俗套,都能猜到最后的胶卷里是什么内容,看到投影的时候,还是痛哭不停。
感觉编剧是个文艺挂incel
It's a normal commercial movie. That's it.Almost every plot could be expected easily. B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racters were without rhythm and reason.
最后本说 你听到什么了吗 那一幕的眼神 构图 色调 整个捕获了我的眼球 整部电影的配乐也很喜欢 恰到好处!
“我们都很害怕时间,和它继续前进的方式、事情消失的方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成为摄影师。我们本质上是保护主义者,通过拍照来让时间静止,让瞬间成为永恒。”
cliche
儿子认为父亲感情上带来的伤害,以及私生活上的泛滥,能给自己足够的理由拒绝原谅。但实话说,人的感情和人的道德,本来就没有人想的那么有意义。要是真有意义,人生就不复杂了。片子太冗余,要是我,会把女主角剪掉,尽量用电话代替。本来就复杂的人生,不需要那么多冗余又爱讲理的角色。
很工整的公路片,工整到略无趣,虽然最后那卷胶卷的内容很容易被猜到,但看到的那一刻还是会有些小触动
音乐好听画面好看,老爹演的很好,但是文本一般,俗套又煽情且不够合理,结局通过放映机的声音做景别切换的设计有点意思
公路电影,音乐,父子和解,无来由的爱情戏份,最后的胶卷,最后的胶卷时代,最后的生命日子,其实拍得陈词滥调。/ 喜欢这个镜头:儿子无意间在镜子的反射中看到衰弱无力的父亲的脸,父亲也同时看到了他,一瞬间的无言,然后父亲出奇愤怒地一脚把厕所门踢闭。/ “我们不能一直活在过去的错误中。”存疑。 “一些事物到来,一些事物消失。这就是为何摄影师存在。我们将瞬间变成永恒,使人性有形。”存疑。 “让我来告诉你,幸福就是一句屁话。幸福是二十世纪末最虚假的词。”同意。
还是比较套路的电影,情节不错中规中矩,导演想用最后洗出的照片来达到最佳的震撼效果,但始终感觉不如《白日梦想家》里带来的那种效果。也以此片纪念一下自己第一套洗出的胶卷。
公路片总是能如此恰到好处地戳到我的软肋,看着车窗外迷人的风景,再放上一段悦耳的乡村音乐,这世界就仿佛没什么难题不能解决,没什么矛盾不可调和。但是我之所以如此中意这类电影,很可能也正是因为现实往往没这么简单,一段临死前走心的旅行和几句对不起的话也不能弥补父亲的混蛋之处,无论如何你都没有权利去伤害那些真正关心你的人。那些深沉的爱明明可以说出口,又为何非要留在一张张胶卷里,你所追求的所谓凝固的时间,终究比不上看似缥缈的记忆来的真切。
影片多少让我想起《内布拉斯加》。所谓的胶卷冲印之旅,更像是一段亲情修复和亲情救赎之旅。艾德·哈里斯越老越戏精。刚出场时演奏架子鼓,显得肌肉结实、精神振奋,而随着剧情推进,他病情加重,坐在副驾上又显得那么消瘦而萎靡。另外,我想不少影迷可能已经提前猜到,最后的胶卷一定父子亲情的记录。
人们拍照片越来越多,但没有成片,没有冲印,,只不过是一些数据,电子灰尘,多年之后他们把我们挖出来,也找不到任何照片,没有关于我们是谁,如何生活的记录。
#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