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地认为:凌光就是真正的、从始至终的杀人犯。
仔仔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一切都是凌光精神分裂的想象,就像《黑天鹅》和《美丽心灵》中的纳什会出现幻觉,人在真实和幻觉中分辨不清。
如果一切真的是仔仔所为,就无法解释影片中的的其它一些线索,比如:和凌光手掌一样大小的血手印、泰哥指甲中凌光的皮肤组织等等。
尤其是当凌光向姐姐和妻子说出“小乞儿”时,姐姐扇了他一个耳光,这就证明,并非真的有一个“小乞儿”,都是凌光的幻想,如果真的存在小乞儿,姐姐不会是那样的反应,我认为这是影片中姐姐这个角色存在必要性最重要的目的。
而凌光精神分裂的起因就是对亲生儿子死亡的内疚,姐姐说“弟弟什么事情,总是喜欢自己扛”,这样的性格和人格容易在巨大心理压力下出现变态心理,而电钻放血画图案这样变态的杀人方式只可能是由一个精神病在精神极度错乱时干的。
影片的最后,姐姐问凌光是不是他,他只是恍惚,并没有说出仔仔,是因为真的不是仔仔啊!
所以,最后凌光出现在精神病院,不是监狱,他写的“出去报仇”以及仔仔最后“逍遥法外”都是他的幻相。
乞丐也是不存在的,只是凌光的想象,否则不可能好几次只有他看到乞丐,而身边的警官看不到,乞丐就是他自己内心的鬼。
正如海报上写的“心里有鬼,越是查案,越陷入迷网”。
影片展示的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精神世界。
最后杀仔仔的理由和过程进行了充分地展开,开始被杀的几个人没有详细说明,但应该也是类似的精神想象所导致。
照片中所有人都被杀,仔仔也是因为长得像其中一个小孩而成为被幻想的对象(这是在他承诺一个礼拜之内找出凶手之后发生的,当时已经处于极度崩溃和疯狂之中,才会怀疑自己的养子),影片最后总部警官看到的小孩也仅仅只是长得像仔仔。
仔仔的一切都是凌光将之认定为凶手的合理化想象,其他几个邻居也是类似的一个接一个被怀疑,直到照片中所有邻居都被杀光后,他最后发现的是藏在角落的小孩,并怀疑他就是仔仔,然后产生了一系列精神错乱的脑补。
只不过只有杀仔仔的时候,警方现场在现场,证实了一切;如果警方没到,就又会出现一个被钻孔放血的照片中人,像之前发生的一样。
影片之所以引起了大家的口诛笔伐,诸如编剧脑残等等,是因为大家都认为仔仔就是真正的凶手。
而如果我们把这一切看成是精神病人的幻想,剧情就更有合理性了。
当然,之所以会引起误会,个人认为也是影片表达的不够清楚,像《黑天鹅》《美丽心灵》虽然在剧情中间观众也真真假假分不清楚,但在最后会让观众恍然大悟,真归真,假归假。
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是因为真的看了几乎所有现有的影评都没有找到与我理解类似的,所以有冲动将自己的理解写下来,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供大家参考批评。
看了豆瓣上的影评,呈现出明显的两级分化,爱的极爱,捧上天还不忘插上一朵花;恨的极恨,骂到地狱还不忘狠狠踩上一脚。
总之不管哪种反应,这都是一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影片,从这点来讲,编导的目的达到了一部分。
但是,是否能达到他们心中的终极目的即一部有深度有内涵的经典片,估计可能性微乎其微,说起来既有内因又有外因。
先说外因,同时期好莱坞上映了一部情节极其类似的影片《orphan》,反响颇好。
很多人都是看完了这部影片后才看到本片,自然会将二者作一比较。
先入为主再加上潜意识里唯好莱坞马首是瞻的心理,使得很多人将本片看成是一部抄袭之作,甚至是狗尾续貂,网上铺天盖地的责骂和口水还隐隐包含了对香港电影江河日下的痛心疾首和恨铁不成钢。
有着这样的群众基础,本片想成为无间道似的标杆之作几乎是难于上青天。
很难说所有的负面评论都是带有主观和偏见的,毕竟,白菜萝卜,各有所爱。
但是一味的批判和责骂是有失偏颇的,至少对本片主创是不公平的。
我也是先看了孤儿怨再看本片的,个人感觉,本片的失败更多的来自于内因。
说句良心话,虽然两者的剧情有着惊人的相似,但我不认为本片编剧有抄袭的嫌疑,因为他的野心更大,并不满足于一部简单的惊悚悬疑片,出现撞车,只能说无心插柳。
可惜的是,或许是野心太大,或许是功力不够,编导在剧情上的安排上插入了一个奇怪的拐点。
在拐点之前,可以说影片是很成功的,短期失忆(memento)、疑似人格分裂(fight club),弗洛伊德似的内心剖析,都让人看到了经典的影子,再加上音乐和闪回镜头的适当应用,导演成功地营造了影片的悬疑氛围,成功地抓住了观众的心,并步步为营地将之引向编导设好的包袱里。
可惜,在那个奇怪的拐点上,导演把包袱一下子全抖开了,让一分钟前还欣赏得津津有味的观众一下子都张大了嘴巴并久久合不上。
过于突然的答案和过于突兀的解释完全打乱了前半部苦心营造的悬疑气氛,仿佛是一个魔术师在表演过程中便揭开了谜底,结果并没有让观众惊喜,反而让大家失望。
本来所有的人内心都有自己的答案,并焦急等待导演的答案,那份焦急可能会带来谜底揭开时不谋而合的喜悦,也可能引发与真相失之交臂后对编导丝丝入扣的解释的欣赏,总之,是一种痛苦后的幸福。
但是,奇怪的拐点砸碎了一切,导演的野蛮行径让观众压抑已久的紧张被生生憋了回去,脆弱的心灵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突兀的解释加上失当的表演(后文还要说到)又让大家感到智商受到了侮辱,仿佛自己精心等待的一份礼物打开一看结果是一坨屎。
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
于是痛恨,失望,愤怒等种种不良心理让观众不可逆转地站在了导演的对立面,再多的解释换来得也只能是白眼和嘲笑。
碰到这种局面,哪怕是比利怀尔德那样的天才,也只能被扔臭鸡蛋了。
至于本片开放式的结尾,形式上虽然跳出了善恶有报的窠臼,却并没有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如果导演可以利用前半段打好的基础慢慢做戏,模糊善与恶的是非观,进而弱化常理下罪与罚的因果关系,那么片尾孩子的“罪”和郭的“罚”就会是一个奇妙的平衡,从而让观众衍生出不少遐想,甚至对续集有所期待也不一定。
但是奇特的拐点以及之后急转直下的剧情毁了这一切。
所以剧情的失败是本片的一条短腿。
本片的另一条短腿来自于表演,不可否认郭富城对于本片是倾注了巨大的心血的,曾有传闻在拍摄过程中郭因入戏太深在片场目露凶光,仿佛恶魔附身。
即使跟他两夺金马影帝的三岔口和父子来比,本片中他的表现也不弱下风。
如果拿掉那段奇特的拐点,本片完全可以帮他在金马中再下一城。
可惜,他的表演并不能掩盖片中其他角色的苍白。
除了张兆辉发挥正常外,其它的配角都大失水准。
张钧甯在情非得已中的本色演出让我对她充满期望,结果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失望的真不是一点两点,除了她的死激发了郭富城本片最疯狂的演出外,其他部分完全可以由任何一个港式花瓶代替。
本片最大的表演失败来自于另一个主要角色:长不大的“儿子”。
可以说,由于情节的安排,这个角色直接影响本片的质量。
孤儿怨的出彩也是来自于片中演员的出色发挥。
可惜导演错误地选择了一个从外形到表演都不符合角色的演员。
在那个奇特的拐点上,所有的谜底都从这个角色嘴中中婉婉道出,如果表演到位的话,这第一个败笔虽不能成为亮点,至少可以缓解观众从天堂到地狱的情绪落差。
不知是导演刻意的安排还是小演员表演不到位,给我的感觉就像随便拉一个孩子过来念了一下编剧笔下的一句句台词,连照本宣科的苍白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惊叹没出现,只能让人感到滑稽。
而其后的半个多小时里,小演员一次次重复着这样的搞笑式表演,让我的心碎了一遍又一遍,真是替郭富城感到不值,他全片最精彩的半个小时竟然在如此搞笑的方式下完成,真不知道拍摄时他是种什么样的心情。
孤儿怨的成功也来自于片中两位角色势均力敌的对决,而参差不齐的表演也成了本片第二条短腿。
当然,本片咸鱼翻身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港片向来以量取胜,追求小快灵,流水线速度N倍于好莱坞,粗制滥造之作如过江之鲫,大众的审美疲劳相比于好莱坞来得更快。
因此更容易造就“经典”,往往在形式上或者内容上有不大的创新就能吸引众多的追捧。
在不久的将来,当大家被更多的烂片折磨得身心疲惫时,回头看看本片,或许也能品出点经典的味道,当然,这只是或许。
其实我好矛盾,我唔知系俾3粒星定4粒星好,我真系犹豫佐好耐。
首先开头果一幕我的确系令我惊叹,用一首钢琴音乐作为电影开头葛背景音乐来带出画面,令我有一种忧伤但系又宁静葛感觉,就系我欣赏紧哩段音乐仲未回过神葛时候,突然系上面坠落一个满身系血葛人,就系哩下野,真系吓佐我一跳,同时又令到我觉得港片有得救啦,我好佩服导演能够用哩个手法开场,实在令我又惊又喜,会令我一定要睇哩部电影。
可惜葛系惊喜只有果一刹那,到佐后边故事葛发展,立即令我林起日本葛一出电视剧《世界奇妙物语04秋特别篇》当中《空白的人》葛故事,里边葛剧情同哩部电影葛剧情有8成相似,本以为导演系用果个来做蓝本重新改编葛电影,我仲以为自己已经估到最尾葛结局会系点样,甘就林住既然知道佐个结局就有D五系好想睇落去,但系我都睇下出佐剧情葛其他野,所以就继续睇埋落去。
都唔知我哩个选择系五系错误,睇到高潮葛时候,我俾编剧来佐一个大雷到,我真系好佩服导演葛想象能力,哩个世间竟然有“不死症”哩样野存在(虽然我唔知真实葛世界系五系有哩葛病,可能导演真系去调查过有),我简直就是傻眼!!
我完全系张大个口得个洞。
其实我觉得如果按照番《世界奇妙物语04秋特别篇》当中《空白的人》葛故事甘去走完个结局都五系一件坏事啊,最多米俾人话有相似葛故事咯,都好过宜家搞到个电影有D不伦不类,城城都唔知点样对住一个拥有40岁思维但系身体系一个10葛小佬仔演戏好咯,= =我唔知点解城城要接拍哩个剧本。
好啦,就算编剧你真系要按甘葛剧情发展落去,我都照忍埋落去啦,毕竟都差五多结局。
到佐后边葛部分,成出电影已经发展成一部血腥类型,同埋变成番茄酱葛世界。
我知道导演系想透过电影去表现人性葛丑陋面孔,当中葛番茄场面我亦都无可厚非,因为人类本来就系有甘血腥甘丑陋葛一面,甚至连电影都只能系表现出一个侧面,可能都不足以能够讲人性更加极致葛一面反映到。
不过就成出电影来讲,我自己都系觉得太失真,主要系剧情上面我真系雷到= =,尤其系高潮开始,毕竟一个小朋友葛表演系有限葛,我真系替个小朋友惨,五单指要讲甘多台词,而且可能仲会俾果D睇电影睇到分五清现实定系虚幻葛FANS诅骂。
很久没有看过那么棒的电影绝望的气息一直蔓延。
我在猜测结局,觉得应该很没意思。
前20分钟以为这将会是一部烂片,郭富城演的太过了。
随着情节的推移,我发觉自己被编剧牵着鼻子走了,毫无头绪可言。
而真相的出现,竟然安排得那么自然。
无需兜弯,开门见山。
原来和复仇有关,原来和杯具的人生有关。
虽然看到了《老男人》的影子,但依然不失片子独有的味道。
郭富城很入戏,他的状态很好。
回到剧情,在唯一知道真相的人死去后,他的表情痛苦得让人不想看。
当他无可奈何的杀了兄弟后。
所有的剧情都指向了万劫不复。
而最大的悲剧是,有一个温柔善良美丽柔弱的女人一直在他身边,陪着他万劫不复,在他失去全世界的信任后,那女人依然说我在你身边,我带给你好运。
编剧是个王八蛋,但我喜欢。
他让观众最后的一丝心灵慰藉变得荒谬,你想得到一点安慰是吗?那我把它摔得粉碎,再狠狠的狠狠地加上几脚。
于是,在郭富城被骗出家门后,他发现老婆置身危险,回到家后,只有老婆的头发漏在烤箱外,他的哭泣再次让绝情蔓延,当他哭的不能自已,撕心裂肺的鼓起勇气,终于有了力气打开烤箱门时,导演安排的一丝蒸汽,和郭富城迅速关上烤箱门那一霎那的痛哭,让电影走向了高潮。
他喊“老婆”!
他说:“你为什么信我!
”这时,我的烟灰撒了一桌。
而接下来的是,我已经被带进去了。
混蛋的编剧让我走进了绝望,我很想抱着那个可爱的“小孩”,然后微笑着,微笑着,一点点把电钻伸进他的眼睛,鼻孔,嘴巴,手,脚,掏出肝脏,吃了他的心脏。
不,假如是我,我不会这么做。
我会养着他,养着他,在以后漫无尽头的日子里,在每个夜深人静的夜晚里,在他身上钻一个孔,在努力的帮他止血。
是的,那“孩子”是我活下去的源动力。
原谅我延续或改编这个结局,但是,这是我现在最想看到的
好久没看到这么变态的罪案侦查片了。
郭天王的演技没得说,只是她老婆总感觉略有做作。
影片的亮点在构思,实在比较变态。
一颗因摧残而畸形的心+一副不老而充满迷惑性的身躯+一个四肢发达的执行者=又一颗积怨至深的电钻杀人狂!
再想补充点就是,影片的悬念制造的很巧妙从头到尾牢牢抓着观众的心。
之所以把两部电影放在一起,着实是因为这二者之间有相同之处。
这两部影片的主角,分别是两个孩子,但其实都已经不是孩子,只是样貌和天山童姥一般。
《孤儿》中的女孩,因为患病而导致身体停留在女童状态,又有躁狂症,导致了整个行为是失去常理的。
她只以为要勾引她喜欢的男人,便可以将所有挡路的人杀了。
说到底,是精神病导致的疯狂。
她利用自身的外形,博取他人同情,挑拨人们之间的关系。
一旦身份暴露,便大开杀戒。
对于这样一个女孩,厌恶自然会多于同情。
而《杀人犯》中讲的是个男孩,导致心理偏差原因是常年和母亲一起受到了诸多不公正的待遇。
先是发现父亲另有所娶,有了一个新的、幸福的家庭。
后来和母亲相依为命,看着母亲为了养育自己而受苦,到处被人看不起,别人鄙视,而自己却没有能力保护母亲。
直到母亲死去,他为了生活,便利用自己的身体,开始了害人。
他的行为,大多是为了复仇。
他报复的对象不是指定的某个人,而是整个他认为不公正的社会。
这个,显得更加无奈,更加无计可施。
人们都是同情弱者的,谁会不相信一个小孩子的话?
谁会好端端地怀疑一个还没长大的孩子?
这件案子被安排得很棘手。
两部片子有很多东西不谋而合,但后者却不像前者那么容易解决。
《孤儿》,好歹还有个人证没有被害。
而《杀人犯》却连唯一的证人也死了。
到最后,只剩下罪魁祸首一人逍遥地坐在海边。
也是,凶手做得很周密。
没有一个人是他亲手杀的,而在那乞丐也被杀了之后,就再也没有人可以出来指证。
而凌光,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替死鬼。
不过,我们看到后来似乎有了转机,事实真相总有一天会水落石出。
只是,谁又能保证,不会再出现另一个凌光?
也许真相的揭发,又是一轮新的血腥杀戮。
前面真的吓到我了,有几个镜头。
后面。。。
失手了。
看看这样拍会不会好点:1、小孩的自叙拿掉,但前中期必须在细节上多做铺垫——相片、小孩的眼神、行为、生病也就是不老的迹象、和乞丐在校园等,但是不能过火,必须是点睛的地方。
2、焦点线索堆到乞丐上,然后小高潮是凌风由一个被陷害者被逼成了一名真正的杀人犯,拾荒者残忍的杀害了他老婆,他也用电钻杀死了拾荒者,也掐死了欲寻真相的阿鬼,郭富城扮演的凌风最终入狱,人们认为他精神方面出现问题而杀人,妹妹问他,他什么都不说。。。
3、上司发现了相片中的小孩不变的脸,疑惑。
4、最后的镜头以小孩幼稚的脸和捏动电钻的小手结束。
这样再在剧本精雕细琢下,
影帝郭富城再度因为<杀人犯>被提名为第二十九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虽然最终败给了老前辈任达华,但我却已在心中无数次将热烈与真挚的掌声送给城城.他在<杀>这部电影中出色的表演和精湛的演技使得这部较有纷争的电影在观众被突兀的剧情拉拉扯扯间而变得有所深度.不能不说,城城是成功的,他在不停地超越自己,不停地飞越一个又一个领域.哪怕偶尔会有所坎坷惊险,但他仍能笑到最后.所以当他极为认真且坚定地说"我是影帝"这句话时,并未引起令人反感的情绪.敢于骄傲自满的人是因为他了解自身的资本.<杀人犯>这部电影很类似于我曾经写过的一部电影观后感――<孤儿怨>.同样的相似的故事内容,同样心报仇恨的人间悲剧.有些人于是提到了"抄袭".其实在上映时间上来看,<杀人犯>是比<孤儿怨>提前几天的.暂且不论谁抄袭谁,或许只是身处于两个国家的两个编剧看了同一本书或者是同一个故事又或者是发生了同一个想法于是在同一个时间内编出了同样的剧情而已呢?
世界那么大,巧的事情多着咧.何况只是拍出两部相似的电影.另外可以这样反问,<铁达尼号>播出后,以后所有电影中如果出现了"船""情侣""冰山""失事"这样的剧情的话,就算是抄袭了嘛?
荒唐...两部电影虽然有着惊人的相似.但是<杀>的结局却比<孤儿>悲剧多了.<杀人犯>中的城城是孤立无援的,没有人相信他,除了死去的老婆.哪怕十几年的好朋友也不愿意相信城城的"发现".就是到了电影的最终,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是相信他的.而令原本正常的他成了最终的"杀人犯"而被迫成了一名精神病人.城城在疯人院里孤独地坐在草地上,镜头由上至下拉近,似乎在说"人在做,天在看"...这很符合了我们的"传统",很写实.这样的传统很"中国国情".而<孤儿>的最终是坏人得到了应有的惩戒,而受冤的主人也得到了"平反",而那个国家的大众是相信这种很"荒谬"的理由的.传统的我们很难接受新鲜事物,难道还要求我们的演员和编剧莫非来个"非传统"的天马行空?!
看了豆瓣的一些影评,一些愤青们在那里将编剧等人骂的狗血淋头,同样身为一位"豆友",有些语句连我这个外人都实在不忍心看下去.我不明白这些人的渲泄和愤怒.都说,批评使人进步.但是恶意的蒙着眼睛闭着心门乱敲一通的只为了发泄自己不满情绪而作出的一些"鸡蛋里找骨头"的事情,这样的指斥算是善意的批评嘛?
这样的恶骂能使人进步嘛?
除了不明白此些事情之外,我还有一点不能理解.我们有些国民特别喜欢"独立特行",一定要与大众唱反调,哪怕这些"调调"是昧着良心的.比如几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那个激动人心的夜晚是多么的令人骄傲,多么的令人感动,可是第二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中国人民在那里"说三道四指东骂西",恶意的批评连外国人看了都觉得难以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用一双发现美丽的眼睛和一颗宽容厚实的善良之心去看这个世界,去看这世间中所发生的一切不管好与坏的事情,是不是更能令我们心情舒畅而更加的健康快乐?
我想,成功拍完一部电影,特别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是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里面所牺牲掉的人力与物力还有各演员身上所发生的不为大众所知的一些困苦等等都是我们这些只会欣赏只会评论的外人所不能知晓的.那么就算一部电影真的非常令你所不满意,是否可以看在这些我们所不能知的事情之上而给予善意的"指教和批评"呢?
再次给郭富城热烈和鼓励的掌声.他在<杀人犯>中的表现非常成功,是当之无愧的影帝...二〇一〇年五月十日星期一
《杀人犯》一直未能引进,但在香港本土就已经取得了上千万的票房。
我深知有关部门对引进电影的审查手段,外来电影一律是爷,安排最好的档期和影院,不是说人家媚外,是骨子里就把自己当孙子了。
对纯香港的制作,一律采取阉割制度,那意思很明白:虽然是亲生儿子,但又那么一段时间你被别人领养了,学坏了,现在回家了就该懂规矩。
两条路:要么让我剪几刀,要么别在我地盘上映。
这一招很有效,很多导演很识时务,知道胳膊始终扭不过大腿,乖乖的都按规矩办事,于是又了合拍片这样的“混血儿”,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杂种”。
所以我对拥有纯正香港血统的港片总是充满期待,宁愿等,也不要引进版。
除了银河印象出品的作品,《杀人犯》是我这几年来看到最精彩的港片。
银河印象,或者说整个香港最擅长的都是黑帮片,其次是早些年风行的鬼片和更早些年流行的三级片,偶尔有爱情或另类题材,也只是昙花一现。
《杀人犯》作为一部悬疑片,在香港不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题材,但绝对是最亮眼最值得称道的一次,从海报上就可以看出它有那种让人看到的瞬间瞳孔突然放大的感觉,会在心里觉得这是个有料的故事。
我说过很多次,一部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或一开始的一些列镜头很重要,是我判断一部电影是否精彩,是否能吸引我的嘴重要因素,《杀人犯》做到了。
突入其来的意外,坠楼,电钻,图案,失忆。
抽丝拨茧的调查,越深入越发现所有证据都指向调查者自己……如果没有被剧透,我相信没有人会知道最后的凶手是谁。
作为一个有素质的影迷,我这里也给电影留着悬念吧,对于一部悬疑片,没有什么比在观看之前就知道剧情更让人憋屈了。
郭天王的演技我不再多说了,这几年有目共睹,就算你不喜欢他,也不能抹杀他的进步,作为一个偶像,他够努力,也做到了让人刮目相看。
不得不说,虽然影片整体上很不错,但不可否认还有很多瑕疵。
一个全是香港警员全说粤语的警局里,却有个内地的老大,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郭天王的家庭里,他和小孩都说粤语,却有个满口台湾腔的老婆。
不是说香港人不能娶台湾女人,但在一起生活多年还依旧各说各话,未免有些让人不能理解,这样的沟通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最后的结局也很意外,并非通常我们看到的正常结尾,或者这样说,在电影结束的时候,你不是舒一口气,而是还会带着些许担心和疑问。
故事的最后,真相不一定都被揭晓……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478fa0100g3ud.html
真系好难看到一出咁鬼经典的戏!
看戏的前面觉得情节紧凑,悬疑气氛营造得不错,我是一直好比心机去估凶手是边个,我一直就怀疑是凌光的老婆,我梗系唔想系啦觉得佢老婆好好点知道突然杀出个咁的人做凶手,仲要自白。。
顶,我仲厄自己话系城城自己幻觉啊太过唔符合前面的铺垫啦,好似凭空出现咁!
出戏的前后完全唔拉更!!!后面凶手讲的野好似可以根本就唔需要前面的铺垫一样中意点讲都得,玩晒
好烂的一部电影哦,情节牵强附会,惹人发笑,荒唐致级啊!
郭富城近年来演的很下功夫,也都是内心复杂难以拿捏的角色,但他都做到了,我们何苦一遍又一遍的诋毁自己家的电影呢?豆瓣的评价已经完全不可信。看电影还是相信自己喜好。那仔仔一出现就觉得又丑又讨人厌。
亮点是郭富城的演技,男主精神如何一步步崩溃表现的很细腻。败笔是小孩自爆过于突兀,杀人的动机,过程明显交代不足。可能有续集吧,不然不会弄出这样一个结局。
2009-11-22 15:17:43 8/5.0(97) 不太明白为什么更多的人只是从荒谬中看到了可笑,传说郭影帝拍这戏一度抑郁,我能感同身受。认定这是悬疑片而为前一半叫好的人,无谓鸡同鸭讲。
果然是一个编剧的反面教材
郭富城 你少用点力吧 小心成了马景涛
和孤儿院有些雷同。
當小孩的演技達不到標準時~安排這種結局簡直就是可笑
太戏剧化,但气氛不错。
我就是想看点 邪里邪气的东西.
这部片子,是他们当做罕见病历介绍给我的。但是。。。罕见病历。。。这个真的不是重点好吧
不过是模仿《孤儿怨》
一路睇一路係心入面講粗口!!
谁能告诉我这算啥p结尾啊!
个人觉得没评论的那么烂。。
生不逢时的电影
小正太。非常赞。
编剧 摄影 剪接 音乐 郭富城的表演 前1个小时 这绝对是一部五星的片子
在TVB深夜劇場看了前半段,感覺前半段相當的棒,不論是氛圍、攝影、美術和劇情上,讓我一度以為是《死刑犯:原罪》和《失真的畫》。然而後半段劇情陷入蛋疼。其實,我是覺得這部片也有反類型的傾向。我操,破邊洲美得好詭異……
反转的情节一度让我无法接受,只因这小胖墩实在演技欠奉,缺乏说服力,但总的来说片子还是蛮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