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牛逼闪闪的片子现在才看,跑来吭哧吭哧写评论,对自诩为资深影迷的我,特别是一直对韩国电影保持关注并发自肺腑尊敬的我,实在是件很羞愧的事。
许多感慨其他人也已经说了,这里速记几笔刚看完的感受。
1 悬疑和反讽,最极致的商业性和最深刻的社会批判,谁说不能做到完美的结合?
用社会犯罪题材做社会批判,金秉祐不是第一个,但操作过程中难免偏向某一方:对商业性的考量多了,社会批判性就会减弱,太注重社会批判了,好看性上常常要打折扣。
这部片子可谓难得的在哪一方都不逊色。
站着把钱赚了。
2 决绝的、彻底的、甚至激进的社会态度。
主流渠道上映的商业片,因为要顾及最大范围的市场,即使对社会有所批判(某种程度上也是讨好观众),仍不能偏离主流价值观太远,所谓“扇一耳光再温柔地抚摸”,个别警察、法官是腐败的,但整个公检法系统还是好的,个别政客是坏的,整个国家还是会给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以公道的……因此如《恐怖直播》这般决绝、彻底的反机构的片子还真是少见,别说天朝了,美国也是少。
官方审查倒还在其次,很好奇制片人、投资方是如何被说服的。
但不管怎样,最后呈现的东西是很牛逼地宣誓:电影人也是有屌的!
这里顺便说远一点,韩国电影里对“机构”的不信任似乎是一以贯之的,如《杀人回忆》、《老男孩》等很多好片都弥漫着无政府主义的色彩。
个人想到两个原因,一是东亚国家机构确实普遍操蛋,有权有势者把持一切,屁民备受压抑,即使是名义上已民主化了;二是民族性格,高丽人向来以刚烈、暴躁、爱走极端闻名。
3 全片到处都在提“总统”,但自始至终一个总统的镜头都没有,很有深意的布置;4 绝大部分镜头在一个小小的摄影棚内完成,但牵扯到的棚外的世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却波澜壮阔,足见导演功底;5 几乎所有戏码吃重在一个主角身上,可谓是逆天的赌注。
所幸主演没让人失望,人物的求胜心、自负、猥琐、怯懦、同情心,直至最后的悲愤、绝望,全在脸上了,这样一个形象在现代社会中是如此典型,许多观众都可心有戚戚;更厉害的我觉得是编剧,在和“恐怖分子”纠缠的主线之外,还不忘加入主角和上司、和前妻、和政府反恐专家的各种较量,因此观众可以看到主角是在一个如此复杂、多层次的“力场“中做出每一个决定的。
我常说优秀影片和烂片最大的一个区别在人物动机,烂片里的人物的行动常常都是缺乏合理解释的,只是编剧为了剧情发展想让他这样做他就这样做了。
真的别!
别!
别!
以为这点有那么容易做到,一般电影人物的行动,有80%放在现实世界中合理,我都觉得相当不错了,而这片子我还真没找到主角哪个地方的行动不合理。
6 这部片子在很多方面让我想到多年前的,可载入史册的《电视台风云》,现代性对人的蚕食、异化,最后以疯狂的、歇斯底里的方式呈现,大学里偏左翼的、搞社会文化批评的教授力荐——当然批判归批判,走出影院暗厅歌照舞,马照跳,影院的好处是给了现代人暂时脱离那一套,适当发泄的渠道罢了,但别忘了电影也正是这”现代性“的产物——扯远了。
anyway,每个电影人应该都会为此生拍出这样的影片而无憾,但这恰也印证了现实世界几乎不给这样的电影土壤的——韩国近年来这样的片子一茬茬出来说明了其整个电影工业(注意不是单个的影片)的成熟,已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我不怀疑从中国贫瘠的土壤中偶尔会冒出那么几例异苗,冲进国际电影节去拿个奖,但论整个工业、生态、文化,呵呵,韩国已然在天上飞了,我们还匍匐在庄稼地里刨食。
想看了很久的一部电影。
看完觉得很难过。
为什么,因为电影把形形色色各阶层的丑恶嘴脸揭露的如此不留情面,同节目的PD,可以转头就去给对手电视台爆料,电视台领导为了收视率可以牺牲无辜的百姓,可以牺牲自己的下属、同事,也就是男主,警方可以欺骗男主说总统已经来了,总统可以为了自己的尊严罔顾人民,在事后发表毫无意义的讲话,警察局长可以暴虐毫无悔意的喊着不原谅要打击,发言人可以把官话套话说的天衣无缝,男主,也是为了自己翻身,选择不第一时间报警。
唯一的一丝温暖就是男主前妻吧,但她的结局却是牺牲。
结局男主代替那个人按下了按钮也是对那个国家那个社会的自私,腐败,冷血,无情,绝望了吧。
河正宇的表演真的很棒,从开始带着墨镜衣着随便,到涂脂抹粉衣着正式,再到后来癫狂,全程都在演播室内桌子前,却能让观众跟着他的处境和情绪走,眼神和面部表情很到位。
希望我国也能尽早拍出这种内涵与表演水平的电影了。
《恐怖直播》展示了蒸蒸日上的韩国电影业在严肃电影上的实力。
影片带有一些港片的气质,而剧情编排、行进节奏上又达到美国精品商业片的标准。
堪称博采众长,自成一派。
这部电影证明了:不需要充斥着性暗示,不需要一具具赤裸的女性肉体,不需要变态的杀人场景,不需要装逼,没有重口味,韩国也可以拍出紧紧抓住人心的轻口味力作。
当然,毫不留情的政治批判注定了这是一部不和谐的电影,天朝即使有电影分级也不可能采用《恐怖直播》这样的切入角度。
政治上的禁区是中国电影的困境,但是想想《一次别离》,水平到家总能带着镣铐起舞。
《恐怖直播》证明了不需要神特效大投资也能拍出跌宕起伏的大题材。
影片最大的特点是局限空间。
几乎九成九的场景都在广电大楼的那间直播室里进行,外景很少,外部画面(大桥断裂、桥上人质状态)常常通过直播室的窗户向外窥视,或在电视屏幕上呈现。
这样的操作有效地局限了视点,观众几乎全程跟随着男主播的视点,随着情节推进无限地接近他的内心,对他的精神体验感同身受。
当局限空间作为贯穿电影的舞台,空间发生的变化常常具有隐喻意义(例如《十二怒汉》里那间小小会议室经历的闷热与骤雨)。
《恐怖直播》的剧情很自然地给直播间场景带来了变化,直播室从最初的闲散到充满摄影设备和庞杂人员,到倾塌断电混乱崩坏,不排除过度阐释的嫌疑,这些变化似乎也具有一定隐喻意义,使局限空间张力十足。
起初,广播室里人员寥寥,冷清的空间一如事业低谷的男主播内心的颓丧。
接到恐怖电话后,新闻敏感让男主播满血复活。
精明如他,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在脑中编写好了事件剧本,制定好小队作战方案,边走边和领导打电话谈交易,不过一通电话的时间,一条走廊的路程,他已经系好领带西装革履理好发型,坐到直播台前戴上眼镜,回归精英模样。
伴随着这身虚伪的装扮,他开始了虚伪的直播。
不可否认,这位优秀的新闻从业者为灾难而兴奋,为独家猛料没有报警,在摄像机前扮演着正义的形象,真正关心的不是人质的安危,而是自己的事业。
有趣的是,这样的他又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就是这个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不断剪进男主播的现场笔记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那些只言片语不仅作为职业技术环节完美地融入了影片,更无声地揭示了男主播的想法,有时还对事件的进展起到了评论的作用。
后来溅血的白纸黑字十分出彩。
电视直播启动后,直播室里充斥着摄像机等电视直播设备和庞杂的人员。
局长来了,反恐队长也来了。
形形色色的人马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聚集在这个地方。
因为恐怖事件,这间直播室瞬间成为了具有巨大商业价值和政治意义的重地。
因此它变热闹了。
男主角的春风得意很快消失了。
因为他发现这个空间、这个事件所牵扯的一切超出了他的驾驭能力。
当他被告知左耳的耳机装有炸弹后,事件对他的性质改变了,从空手套白狼的美差变成了以生命为赌注的坑大爹冒险。
大放厥词的警察领导在自己身边爆头,那以后男主播更无法淡定,脸上沾着喷溅的血滴,油光齐整的头发也乱了,视线模糊短暂失聪,平衡感丧失。
他摘下了眼镜,这标志着这件事对他来说不再是“做给人看”,而是要“自己过关”。
当男主播发现人质中有一人是自己的前妻,当眼看就要获救的前妻及众人质一起随倾塌的断桥掉入江水。
悲痛、沉重、愤怒、紧张,这一切情绪几乎要将他吞噬。
收视率达到了78%,局长完成了他与上级的交易,功成身退,离开了直播现场,这一刻标志着热闹的直播室将再次陷入冷清,自私自利的人已经过河,可以拆桥,扔下男主播进行这场一个人的战争。
大楼爆炸倾塌。
天崩地裂。
断电崩坏。
当灯光、摄像等人为操作系统停止了运行,这间直播室,这间可以反应真实,但该虚假时必须虚假,可以为民服务,但底线是为政治服务的直播室,展示出了它的真实:灰暗、崩坏、残破、空虚。
男主播在倾斜的地面上几欲掉出画面的角落,他暴露出他的无助与惶恐,屈服于世界的一生,处于食物链不上不下的一环,身不由己,蚕食与被蚕食。
影片行将结束之际,主播试图救回将要坠楼的年轻犯人,本以为犯人必须抛弃左手的炸弹遥控开关才能拉住善意的援手,正欲为这处设计点赞,不料遥控器没有掉落,腕带挂在犯人手上,犯人被击落的那刻,遥控开关勾在主播手上,这一交接是命运的伏笔,注定了主播的结局。
正义远在天边,绝望近在眼前。
手中暴力的按钮是不可以放弃的武器。
是对抗虚伪文明暴力世界的最后法宝。
原来这个世界上并没有足够强大的温暖手掌,可以穿透阴暗法则的枪林弹雨,递来生命的希望。
就这样,影片走向了震撼而自然的结束。
当男主播做出了最后的决定,无路可退因而无比坚决的决定。
他的面庞占据了整个画面。
周围倾斜崩塌的世界已不再可怕。
一个绝望的人,已经失去一切,既然决定离去,至少要扯下偌大世界的一个角落陪葬。
他这么做了。
渐暗的画面,飞落的石子,他牺牲了,同这个戏剧空间一同坠落无底深渊。
一起落幕。
PS:其实现在的体力不足以让我拖片,看第二遍,关于影片的陈述只依赖于看一遍的记忆,不排除少数细节失误的可能。
本来只想写短评,但是短评的篇幅远装不下我的思维碎片,于是先开了这篇长评。
更多内容有待日后补充。
在COSTA开着豆瓣界面码字,结果中间网络不稳定,浏览器意外关闭,前半篇愣是没了,我抱着坚强的信念,在WORD里把前半篇又默写出来并完成了后半篇。
总觉得开始了一半的事情不做完很可惜。
但是豆瓣啊!
你啥时候能有自动保存功能啊……不然俺这种文思如泉涌的孩子多伤不起……
在实际观看之前,我对这部电影的认知仅限于标题的四个字:《恐怖直播》。
显然标题的前后两半分别指的是故事的内容和叙述的形式。
本以为“恐怖”是指手段恶劣而残暴的凶杀案件,“直播”是指个人发布的网络直播,没想到全都猜错了。
原来“恐怖”是恐怖袭击,而“直播”是传统电视新闻媒体。
看完电影,第一反应是,这真的值豆瓣电影TOP250的水平吗?不可否认,本片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的,至少整体观看体验不错。
作为一部广义的封闭空间电影,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主演河正宇精湛的演技,将男主播在这起事件中心境的多次变化演绎得非常清晰而有说服力。
说实话,一开始我很纠结给本片评分三星还是四星,随后我注意到评分系统中的说明:五星=力荐,四星=推荐,三星=还行。
于是我问问自己,我愿意向别人推荐这部影片吗?答案是不愿意的。
在一起观影完毕后,她评价说:“感觉这部电影表达的内容不够高级”。
我觉得这个说法虽然有点玄,但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
如果用吃来打比方,这是一部辣味过重,以至于盖过了其他味道的电影,结局男主播引爆炸弹的那一幕尤为明显。
关注细节的话,会觉得影片有试图摆出一种公正客观的态度,对不同立场、不同选择的理由都有所陈述。
但是着墨决定性地倾向了黑政府的方向,其他的方向被挤压到几不可见。
这样的构造让我们需要对观影过程进行分情况讨论。
如果比较浅层地去看,这最终成为了一部爽片,甚至可以等价为网文界流行的打脸套路:男主播最后引爆炸弹,是对新闻中发布胜利宣言的政府的打脸。
这种用“大快人心”、“出了一口恶气”(何况竖起的靶子其现实意义高度存疑)来博取观众好感的做法,说一句“不够高级”,我想不冤。
而如果尽量避免情绪被裹挟,冷静地去分析欣赏影片表达的其他内容,可以是可以的。
但就是觉得浓度过低,执意为之,未免牵强。
我其实有点看不惯热度第二的短评:“能在电影院看这样影片的民众是幸福的。
”固然国内不能有如此黑化政府的影片出现,可至少就这部电影来说,它又有何必然的值得一看之处呢?其实如果说担心向别人推荐这部电影,他可能会被引导,产生不必要的对政府不满的情绪,我的理由倒不是这个。
毕竟我不想擅自低估他人的思维水平。
我不想推荐的实际理由更自私一些。
如果推荐这部电影,我可能会被认为是因为那些理由而喜欢本片,这种情况会让我很不爽。
而如果要附上一些观感来澄清这一点,这部片给我的收获又不值得花费这番时间和精力。
怎么就吹上邻国的工业电影了呢…剧本上有那么多瑕疵与逻辑硬伤,让观众不自觉地(我是不情愿地)被快节奏的叙事方式牵着鼻子走,如果这就是工业电影,那还是得谨记着李沧东的告诫:尽量不要去学习韩国电影,请相信这绝不是谦虚的话。
况且再论演技,河正宇固然优秀,却不能凭此《恐怖直播》代表韩影男演员的最高水准,至少我认为国内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被流量埋没的影帝,能够饰演尹英华一角。
谈谈电影本身吧。
导演为了饱人眼球,追求夸张的戏剧张力,构成了反常规、反套路与反传统的一件故事。
这是影片广受好评的一大原因。
我不这么认为。
如果想要营造出人意料的效果,就不能忽视人物本身内生性的精神需求,否则就会造成矛盾与冲突的抽离、不一致性。
在这部影片中表现出来的就是矛盾的缺失。
导演在底层工人阶级面临的困境上花笔墨太少,矛盾的力量不够使冲突无立锥之地,而影片中的冲突是不断加剧的,如此“意料之外”就演变为一种癫狂状态,经不起推敲。
另一方面是导演在影片内涵、思想深刻性上的丢失。
对于社会现实题材的影片,在思辨上要么一点深入剖析,要么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却多点开花。
《恐怖直播》却都没有做到。
他将问题一股脑儿地抛给了人性、政府,却并未考虑问题背后的症结所在,甚至可以说是十指不沾阳春水。
在批判政府的同时不能将政府的话语权完全剥夺,在批判人性的同时不能对塑造人性的客体(诸如体制、环境之类)视而不见。
反之即是仅释放暴力而已。
这是在反社会商业类型片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尽管不喜欢,但不得不承认,《小丑》在这一点上比《恐怖直播》要来得更加巧妙。
《恐怖直播》是一部商业电影,很多人对商业电影有偏见,要么一桶爆米花,要么是东西往观众脸上砸。
但如果据此认为,商业电影营养不高又不值一提的话,这样的判断也是错误。
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观众陷入到看电影的误区,看艺术电影的认为自己比看商业电影的高端,看商业电影的又认为看艺术电影的装叉。
实际上,一部电影只有好与坏,根本不需要区分商业和艺术,无所谓主流和独立。
单就看电影这回事,学会“艺术地看电影”才是重中之重。
扯这么多,它当然和《恐怖直播》有关,这部电影不仅有话题和现象,更有创作者的艺术追求。
除了开场不久的短暂离开和一些城市大全景,这部电影几乎把空间场景完全压缩和限制在演播室内,极其罕见。
就连结尾爆炸的惊人一幕,主人公都没有离开过房间,而是带着一种平静的笑容。
绝大多数商业电影都不敢这么玩,一来观众容易视觉疲惫,二来对剧作和演员的要求都很高。
结果,《恐怖直播》做到了,用电视直播的镜头切换来完成衔接,用特写和声音来制造紧张矛盾,在有限的时间内,爆发出最大的戏剧能量。
《恐怖直播》令日常生活变成一片空白,更没有出现好奇又惊恐的街头看客。
从广播节目开始,它就处于极端紧凑和忙乱不安的戏剧状态。
对主播尹英华来说,这就相当于屏蔽了他所有过往,并且他最终也没有离开过镜头。
他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正常人,他是中间调停方,需要和恐怖分子对话,个人私事也会被翻出来直播,哪怕只是充当阴谋论的一部分。
但换话说,只有在镜头前面,一个媒体人才是真实、生动跟鲜活的。
电影也告诉观众,媒体和媒体人无非是被后期加工编造出来的虚构形象,它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过滤后的集体意见反映,一个标签和符号。
表面上,媒体拥有足够多的话语空间,有批判曝光的自由,可面对国家机器,它终归是太过无力,任人玩弄。
很多韩国电影都翻出过陈年往事和无头悬案,借此来鞭挞政府,批判其专断独裁,草菅人命。
骂政府、对官僚体制感到失望,这些确实已经不新鲜了,但像《恐怖直播》这么抽筋剥皮,恨之入骨的,那还真是少见。
当走到恐怖袭击的地步,实际上,弱势一方已经放弃了对话的可能。
《恐怖直播》偏偏苦等一个象征性的总统道歉,不禁让人想到台北街头的洪仲丘案件,再不然还有英剧《黑镜》里面对政客的挖苦嘲笑。
影片并没有一味的反体制,更不是一上来就追求无政府主义的冲突暴乱。
很长一段时间内,尹英华都在努力尝试——哪怕这种努力是虚伪的,抱有媒体的天然嗅觉和功利心理,他还是希望能救下桥上的无辜人员(里头有他的前妻)。
他也抛出过健全法律、改变体制之类的苦口婆心,无奈并不奏效。
接连的挫败以及恐怖袭击和血腥场面的上演让他陷入心理崩溃,从而瓦解了他在一开始的固有人格,恢复到正常人的本性,同情、恐惧、机智、焦虑,五味杂陈,最后只能为自己说话。
甚至,他代替总统说了道歉,但这些都没有阻碍他也化身成一名恐怖分子。
就像杨德昌在1986年《恐怖分子》里说的,再正常的社会人,无论其外貌再没有危害性,他都可能会变成一名恐怖分子。
因为你实在不知道,灾难和厄运哪天会向你砸来。
不同在于,杨德昌是对中产阶级和台北生活失望,而《恐怖直播》是对整个社会,并没有具体实指。
当高楼大厦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压向韩国国会,置身其中的人们恐怕都无法脱离干系。
这也是周围现实常常上演的惨剧,所有人都坐在一趟疾行的列车,置身于一个火药桶,同时也面对一座即将坍塌的高楼。
或许就像贾樟柯说的,这是天注定。
你可知罪?
【mangazine|名牌】
广播电台节目的主持人正就税率改革与听众进行连线,这时一个自称住在首尔昌信洞的普通工人朴鲁圭打入电话,谁知连线无法单方面由电台方面中断,愤怒的朴鲁圭继续抱怨,并扬言炸掉汉江大桥。
尹英华不以为然,进而怂恿对方想做就做,谁知话音刚落,窗外的麻浦大桥便炸作废墟。
大惊失色的尹英华很快冷静下来,他决定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打一次事业的翻身仗。
在他的主持下,针对恐怖分子的连线直播就此展开,无关良知的节目拉开帷幕
本片的格局很小,人物很少,但却讲述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宏大故事,其情节紧张刺激,让观众屏息视、毫无片刻放松(或快进)的想法,且其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令人深思。
影片讲述了一位自称有冤屈要申诉的“恐怖分子”朴鲁圭,炸掉了电视台附近的麻浦大桥,并以继续炸死大桥上的人质为要挟,要求总统亲自到电视台向他道歉,同时,电视台的主播尹英华开始与“恐怖分子”连线直播,试图以这场独家且高收视率的直播节目,来重返事业高峰。
本片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主题层面,都值得称道,或者说,它的技术和所想要表达的主题,真正做到了相得益彰。
这个直播不恐怖,没有什么鬼神丧尸之类的异象,只是与恐怖分子的电话连线。
“紧张”更能形容影片的气氛。
男主角是个知名主播,爆炸发生后为了抢新闻,在有线索的情况下选择不报警,他是个实打实的小人物。
但他为了保护人质,不肯逼迫罪犯杀人,因此被领导搞得身败名裂。
他是有良知的,这种良知却一直在被利用,被领导利用,被罪犯利用。
他是腐朽的精英阶层,却也不失可悲可叹之处。
正是这各种矛盾使得影片更加耐人寻味,值得一看。
官方的虚伪冷漠,媒体的利益至上,还有个人的自私自利,电影在一个狭小空间之内,冰冷而血腥地将社会的残酷现实剖开来看,血淋淋地没有掩饰,结局的选择更是将人民的绝望和无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客观来说,故事越扯越离谱,编剧忽略逻辑强行加戏,但节奏控制和气氛营造,以及黑色主题,却带来震撼!
这电影不多赞了,从第一分钟屏气到最后一分钟,过瘾,题材也确实是我国不会触及的。
痛定后会发现,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元首都不会在那种状态下道歉,那将意味着对恐怖主义的妥协和之后一系列的灾难...但恐怖分子不这么极端确实也永远表达不到他的诉求,真是虐心无解...也许现在通过微博自媒体曝光不良事件,用群中的眼睛和喉舌去监督,引发社会大关注大探讨,是一个相对折中的办法吧...总之,不生气的看客心里会一点点煮死人民的自由。
电影是河正宇的个人演技秀,本身作为一个小成本电影来讲,场景的单调其实可以理解,但是韩国人一向擅长的社会性话题立意,这部电影也是非常失败的。
过去这些年,由于政府领头的对电影业的支持,韩国电影人开始肆无忌惮的黑一切可以黑的,以至于发展到了畸形的地步,我们常说的辩护人影响法律建设,其实就是电影业话语权过重的表现。
韩国电影市场体量是非常小的,远远不及中国,他们的电影工业体系其实也是在近些年的揠苗助长下发展起来,但是其实和我们国家比还是有质的差距。
我们的电影业,有一个巨大的市场在养着,在这个前提下就是巨大的资本投入,这些都是自然的市场行为。
任何一个行业,只有有资本,体量大,才能在社会上拥有话语权,所以其实我们的电影业虽然烂片云集,但烂片也一样赚钱,随着观众审美的提升,电影的整体质量是上升的,就说今年的《冈仁波齐》,《二十二》这样的电影也可以过亿票房,这就是市场的体量,未来这样的例子会越来越多。
韩国的影市是很小的,在这个背景下,他们的资本投入必定有一个上限。
去年,韩国电影市场总票房1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90多亿,不到两部《战狼2》的水平,而去年的票房纪录《釜山行》票房折合人民币也不到五亿,这是中国许多年前的水平了。
这样小的体量,这样大的话语权,韩国电影工业膨胀了。
在我看来,《恐怖直播》就是这样一个膨胀的作品。
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恐怕就是直接黑到了韩国总统本人的头上,除此之外,警察,公安,领导也没有一个好人,甚至是片面的坏,单纯的坏。
警察厅长,不仅置人质的死活于不顾拒绝谈判,甚至他本身也是一个喜欢推卸责任,还有侵吞国家经费嫌疑的人。
他的领导不仅坑了他一次,还在完全为了自身利益的条件下坑他第二次。
这样片面的角色在电影里实在是太多,单薄的可怕。
我要为韩国总统喊冤,总统从头到尾没有露面,他没有就恐怖分子父亲的事情表态,没有和恐怖分子本人交流,没有和公众表明立场,甚至在最后邀功的时候都没有露脸。
导演,你要黑人家,好歹给他一个机会为自己辩解?
给他几个镜头做做心理斗争?
让他权衡一下国家利益个人利益和公众利益再做决定也不迟啊,你这是堵上了总统的嘴批斗他,简直是红卫兵啊。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让这些反派的恶毫无说服力,他们一点点逼河正宇走向的绝路,看起来也就像小孩搭积木一样幼稚,就好像全宇宙都和你河正宇有仇一样。
甚至最后导演为了解释这些巧合,还专门安排了恐怖分子说出“我爸爸只看你播的新闻”这种狗血的台词,拜托导演不要放弃治疗啊。
这部电影黑了权利,黑了人性,但是却对权利和人性毫无描写,尤其是在河正宇个人的人物弧光表现上,他在经历了这一切竟然是一个堕落的过程,从一个只顾自己利益的小人物,变成了只顾自己利益的对权力失去信心的小恐怖分子。
他目睹了那么多人死后,做出的决定竟然是拉上几个垫背的(当时冲进去的几个警察)一起死,要知道那些警察起码是无辜的吧!
他们也只是听命于大人物的小人物啊。
编剧为了让他炸大楼,不仅安排了女朋友死掉,刚刚产生一点同情的恐怖分子死掉,还安排警察毫无根据的射他几枪,为他扫除了一切心理障碍,影帝啊,编剧让你死,你不死也得死。
这部电影的最后,如果河正宇挣扎了一会,最后还是选择了束手就擒,那起码要合理得多。
在河正宇按下爆炸的按钮时,导演也放弃了最后一丝让这部电影升华的努力。
我只想问河正宇一句,活着不好么?
大年初一不走亲访友,在家看这个。一个半小时,神经没松过。
真实性较差 漏点一目了然 减一分。。。老式的肉麻煽情 减一分。。。剧本无味 再减一分
编剧真的很大胆,如果有人站在你面前说我要写一个剧本,最后男主由一个有私心的好人变成了反社会主义者观众还很同情他你肯定觉得他疯了,但是韩国人做到了
还是属于那种看的时候觉得好high好high情节好紧凑可看完了又觉得什么也没留下的电影。
撼死,这个连头发丝都会演戏的男人,浑身散发着魅力~虽然不算帅,但就是移不开眼神,每个眼神细节都特么带动观众的神经,几乎只在一个屋子里的戏一部电话,最后男主引爆炸弹那个镜头帅爆我,终于有不这么圣父的绝色。。
如果不过于纠缠个中的逻辑缺陷和情节漏洞,那么全片整体设计感所带来的紧张和刺激是很令人过瘾的;但其最后时刻的表达着实过火,这种收尾怕是只有如JOKER那般的无政府主义者才能欣然接受。
拍得是不错,悬疑点都很好,节奏也很好,问题在于故事不大合理,说白了整部片子不在于罗织犯罪过程,而在于奇观营造和情感宣泄,非常过头,我们可以看到,在韩国,政治批判已经成了电影的消费内容了,也算是韩国电影的特点了
很多韩国元素,作为中国人,看完需要看影评才明白。
3.5~犯罪片→悬疑片→动作片……其实不管电影是啥类型和啥主题,只要韩国人开始煽情,那就完蛋了……
韩国能审核通过这样的电影 是我国多少年都追不上的
稀松散乱,很多导演自己埋的点都没引爆。
只要讽刺政府,不论拍的好坏就是好片?
【A-】看到最后,男主按下那个按钮时,我的灵魂高潮了。
没感觉啊
对不起、我欣赏不来。
韩国电影一直都在努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这片子节奏非常紧凑揪心,信息量极大。还几乎是河正宇在一间房的独角戏。演技碉堡了!剧本配角摄影剪辑特效都也很出色。观众对剧情的质疑往往很快就能得到解释。政府媒体个人全被黑出翔,价值观拷问(但绝非简单的偏袒)震撼人心。天朝绝对拍不出来,果断五星
事情发展成这样全员的错💣怎么放在耳机里又恰好戴在了警务厅长的耳朵上🤔甩锅给男主过于刻意且没啥逻辑
我看完只想说一句牛逼与卧槽!在最后我想着河正宇按下爆炸按钮就是他妈的神作了,果然这个烂透的社会就该被炸掉。想让韩国总统道歉,无异于按着高贵的资本家头颅给你裤裆下钻过,无异于按着我们国家***的头直播来回抡巴掌。果然到了最后,就一句简单的道歉你也等不到,国家总想着捏死你一个小蚂蚁算得了什么呢?殊不知我们何尝不是这卑微的无动于衷的打工人呢?羡慕韩国的文化与电影产业我已经说烦了,我想在我们国家永远不可能见到这样的场面吧。韩国电影牛逼,有这样的创作氛围与尺度环境想不拍出佳作都难啊!
一个20来岁的人能混充50来岁的人的声音还尼玛主播听不出来... ...
小人物,大成功。低成本,高票房。热电影,冷导演。旧模式,新包装。雅追求,俗定位。内棚衬,外景托。熟表演,生情境。远特效,近手持。慢推入,快剪辑。有利益,无朋友。左警察,右悍匪。正势力,恶交锋。假道德,真和谐。恩未报,怨已结。问有主,答无解。单兵战,双人桥。哭邻国,笑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