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我不明白的是,什么是“何以笙箫默”?
什么是“小时代”?
任何时代,都有它流行的部分,也有它传承不变的部分。
流行的部分,终将散去。
而不变的仍然稳如泰山。
这样一部小电影,讲的是两个老同志,过了39年的相爱相伴相守之后,终于得到了法律的认可,领了结婚证。
此时,其中一位已经72岁。
温馨、简单的仪式结束后,Ben被炒了鱿鱼,他们紧接着面对更加现实而琐碎的生活。
他们不得不卖掉住了几十年的公寓、寻找更便宜的爱巢。
在之前不得不分别寄居亲友的篱下。
亲人之间的爱,在有空间阻隔的情况下,一切显得那么美好、养心。
但当面对实际的生活时,它就被狠狠地扯下了幽暗的窗帘,赤裸裸展示了人情的冷暖。
两个相爱的老人在受过如此多的委屈、倍加思念对方、相拥而泣之时,你无法不为之动容。
爱情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如果限定说是同志爱情,我倒觉得它小了。
同志之间的爱情如男女之情一样,那么亲密无间、那么两老无猜,有拌嘴,有包容和理解,有相扶相持,有肌肤之亲,并无二致。
或许二人均是与艺术相关的背景,他们之间以及对待别人都显得那么克制,也因此没有被世俗的生活绑架,仍然保持着最初的爱情的模样。
他们都是普通的平凡人,为了居所、为了生存而奔波。
但他们不平凡,是因为他们兑现了为了爱情而长相厮守的承诺。
在Ben离开的那段拍摄,我不得不点十个赞。
两人终于偶然间找到了合适的公寓,重新在一起了。
一起看音乐会,交流各自的感受与对艺术表现的看法,在他们之间的一切言语、动作、表情都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
边走边聊。
最后,Gorge送别Ben。
在一个街角,有一个地铁的入口。
两人相拥告别后,Ben慢慢走下了台阶,走进了入口。
极慢的镜头下,看到他的身体一点一点没入了黑暗中。
Gorge虽然多次回头再看他最后一眼,仍然无法阻止生命的洪流将他夺走。
不过,总有不变的东西再传承下去。
Ben虽然走了,但他未完成的画被完好保留,对侄子的小孩Joey的鼓励永远记在了Joey的心中。
Joey传承了他叔爷爷的精神,那就是勇敢的去爱。
片子很清淡,就像纪录片似的,只是慢慢叙述一个故事。
可是,却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
他们需要得到承认,可是结婚后却不得不被分开。
两位老者,多么不容易,却要那样寄人篱下。
我最记得雨夜后George去找Ben,在他怀里哭得像个孩子。
那是怎样的悲凉与温暖交织!
不得不哭,每次钢琴曲一出现,常常便忍不住泪水。
其实他们需要的也就是那样简单,不过就像每天一起陪伴着彼此生活罢了。
可是却那么那么困难。
影片刻画是很细致的。
有时候我是忍不住笑起来,比如Ben止不住和那个女作家聊天的时候,不经意说到,有人跟我说话我没法工作。。。
阴阳两隔的片段,倒来得非常快,甚至我都没有反应过来。
而悲伤也并不是突然迸发的,恰恰在那一份压抑。
而对于少年的描写,确是耐人寻味的一段。
他与阿飞那么情投意合,却要说明自己不是gay,而且不喜欢gay。
而最后的定格定在他与女孩子一起滑滑板,似乎也意味深长。
我并没有特别懂这最后的镜头。
对了,豆瓣看到一段评论,我极喜欢,附在此:Love is strange,不是因为他们是同性伴侣所以strange,是因为爱上一个人的那刹那,决定与之共度一生的那刹那,相拥的一刹那,亲吻的一刹那,甚至争吵的那刹那。
完完全全不相干的两个人,就这么惺惺相惜,却无法解释的那个“爱” is strange。
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这是一部让我看完当天平静,事后想来会流泪的电影。
本叔叔问乔伊“你知道什么是爱吗?
”,少年第一反应回答说“我不是gay”,我猜,这是导演的题眼吧。
受委屈时会不顾大雨去找分居的另一半,乔治问本“你有没有因为这件事怪我?
”,本说“从来没有”,那个时候他们因为乔治的失业,生活已经走向窘迫。
乔治平静的在喧闹的派对中告诉帅气的年轻人“我和相爱39年的爱人最近在找租金便宜的住所”。
两位叔叔意外的得到帮助,开心的去酒吧喝酒,一个人老谋深算的骗酒,另一个开心的捧场,说起年轻时候的丑事两个人大笑而过,言辞中云淡风轻的道出两个人的感情也有过问题,最后两人在地铁口依依不舍的道别。
下一个镜头,我以为会是两个人搬到新家,生活又回到过去的温馨,而故事的转折特别好,叔叔的生活越来越明朗,而我的心情从云端落到地上,这就是无常,这才是现实,两人相爱几十年,逃不掉有一个人要先道别的时候,但好在,留有长久的回忆和他的未完创作,活着的人有真实的精神支撑。
最终,16岁的乔伊懂得什么是爱,导演回答了自己的问题。
我喜欢本叔叔的遗作,叔叔眼中的纯白少年和楼顶的无限风光,都是老人对生活保留的美好。
谢谢两位老戏骨精准的演绎,对生活、对他人不留一丝埋怨,让我感受到两人之间的爱克制而深厚,这份感情有眼前的苟且也有他们喜欢的远方,即使,一个人喜欢浪漫的渲染,一个喜欢原本的情绪,两个人求同存异,就这样平静幸福的一起走过。
人生能有几个40年?
爱如世间小事,不过如此。
在东京时有个同胞男孩儿没考上理想的学校便和交往快7年的女友闹分手,夜晚更是常喝的酩酊大醉直言要了解了自己,众人纷纷相劝都无济于事,之后女友悄悄搬离所有物品从此两人分道扬镳形同陌路。
我看Love Is Strange的时候有一段被着实感动得落泪许久,那是Ben因为让侄孙的好友(Vlad)给自己当模特不料动怒侄孙,加上平日被侄媳各种嫌弃,忧郁地坐在餐桌边时突然门铃大作,以为是常来的侄孙的好友却不料传来的是一句简单的“George”,还未见人,先前愁眉的Ben却是突然激动得不知所措,他跑去开门,而迎面而来的George是因为受不了夜夜笙歌的寄宿生活逃了过来,一头扎进Ben的怀抱,不管不顾地哭了起来,外面的纽约在下雨,但当时的Ben和George的心则是从滂渤雨转为晴吧。
能够在自己最无助最挫败的时候让自己奋不顾身跑去寻求安慰寻求拥抱的除了至亲也真的就是挚爱了。
而当爱人的手臂环住自己,安抚自己,用尽一切力量鼓舞自己时,所有的痛楚和困难就好像迎刃而解般消失殆尽。
你瞧,就是这样的爱情。
不是相互誓约爱到海枯石烂,或把对方的名字刻在自己的身上,或迫于压力相约殉情。
不是这样“辉煌”且声势浩大的爱情。
年少时我们总幻想打败所有恶皇后,王子配公主。
灰姑娘掉落一只水晶鞋,在爱情奇遇里乘风破浪。
不,不,不,不是这样的爱情。
那是小小的,平凡的,仅仅是在拥挤的床上一起缩在被窝里,在约会后看着你慢慢走下楼梯去坐地铁,渐渐消失于人群,在你真的去世后用所有的坦然面对其他人却无法移开自己一直注视着你留下的画作的眼睛。
你瞧,就是这样的爱情。
一点都没什么了不起的却温暖入心房的爱情。
其他-特别喜欢这样的影片,虽然拍摄地在美国却不怎么特别“美国”,肖邦的钢琴曲一直贯穿着全片,镜头下的纽约完全充满着人文气息,博物馆,艺术馆好似这城市的代表映入眼前。
一点都无传统现代城市那样的速食,高效率节奏,和嘈杂的路人声。
一切都是缓慢而娓娓道来的姿态。
并且有好些画面真是那么美又那么迷人。
整片并未带上任何悲剧色彩,纵然,主角的工作没了,房子没了,被亲人误解,甚至最后有了死亡,却丝毫感受不到呛呛的悲剧。
片尾甚至根本没展示死亡却是用George和Ben的侄孙的对话来表达,一如既往不是悲伤而是遗憾与温情。
温情便也许是此片的主旋律吧。
两位男主演得特别好。
特别是John Lithgow,由于那部3rd rock from the sun,总被先入为主他的喜剧表演,去年的星际穿越也有他,看到他总有份亲切感。
Love is Strange里他扮演的71岁退休画家真是再次击中了我,被嫌弃时的慌乱与无助,见到爱人的热泪盈眶都好像是真实存在似的。
Marisa Tomei也表演出色,特别一段向丈夫表达自己对Ben的不满时实在是能看出那种隐忍了很久的爆发与对Ben的不理解。
看完影片总想着虽然本片挂着“同性”,但正如所有人说的,这不是在说同性的爱情,而只是通过一对同性恋人表现了一段爱情,这爱情是属于任何一对男女,男男,女女,的平凡爱情。
说实话,我没有太看懂,尤其是Joey这孩子。
他怎么就情感波动这么强烈了?
一开始我以为他是同性恋,但是憎恨自己的性倾向而十分挣扎,可是故事的结尾是小伙子好像因为Uncle Ben的死成长了,并且交上了女朋友。
所以我一下子不明白这个电影里的好多情感了。
最后说一句,这样文艺和清新的电影我很喜欢,即使电影的前三分之二都在为了“钱” “房子”这种世俗的事情而让爱情受苦。
题外话,好想认识这么decent的 senior gay guys, 他们欣赏艺术,品鉴生活,珍惜爱情,眷恋亲情,似乎世界上的straight guys很少有这些品质,大部分直男给我的感觉是像小动物,不懂得人的感情,充其量算是“通人性”。
让我不禁想有一个gay friend. 回到电影,结局就这么平静中冷不防的逆转了,本来观众以为一切都过去了,找到了便宜可人的住所,应许的重逢就在眼前,这简直是hit the jackpot般的幸运啊,然而结局又要让Joey这孩子告诉观众人生就是充满了遗憾。
拨开“同行”这件事,这就是单纯的爱情电影,生活化,接地气。
如此这般美好,必将长留我心。
好了,8分钟之内写完去吃饭。
这部片可能会忍不住让人和 爱黙 比较,个人觉得没有法国人那么细致,那么心无旁骛地在刻画一种境遇下的一段关系。
才华横溢的总在主流审美那里,也是大工业化时代的问题吧。
不谈电影技术本身,就主题展开。
我觉得最吸引我的一点在于导演在很用力地描述一份非常非常成熟的爱情——成熟到两位主角的每一次交流都充满了此去经年的印迹。
睡觉的图景,共同的记忆,对对方爱好的熟捻,和面对生活波澜的平静。
可是没有理解电影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
爱为什么奇怪呢?
因为两个人的回忆会在现实中互相羁绊吗?
因为在一起这件事就是高花费很辛苦的事情吗?
因为关于爱的探寻总是要么终于冷酷的现实损益分析,要么是在彼此的不成熟中相爱相杀吗?
那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又要用一分这么平静,成熟的关系来勾勒这个主题呢?
大街上满是形色各异,尚待打磨的年轻人的爱情,远比一对老人的故事要更容易开发出矛盾点。
又或者只是想以苦情的方式去折射大家都听得有些厌烦了的对于少数裔人群的社会运动的心酸历程?
所以并不是 爱很怪 而是 你看啊爱很怪这个题目多别扭,就像人们的爱情本身一样别扭但是啊其实事情就是这样的呢。
这样?
我是这么理解的。
20分钟,差不多了。
安静有力,情感是欧美电影中少有的细腻,一般在韩国电影中才会有这么细致的情感,快结尾的时候(Subway)的那个镜头,我脑海里有无数个想法燃起,比如他们互相往回跑,然后拥抱相吻,可是没有,当然没有,因为他们都那么老了这么跑得起来。
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死亡。
在男孩去他们新公寓的时候我炽热的心情瞬间安静了,我想我是猜到了,不管男孩是愧疚还是什么,我觉得他一点都没有错,每个人青春期的时候都是那样,而重要的是成长。
就好比电影最后的镜头是背光对着夕阳,男孩女孩着一样的步伐前进,夕阳好美,而夕阳总是代表离开和再见,而年轻的活力却告诉这不是再见也不是愧疚和胆怯,我想最后的镜头告诉我的是成长。
1956年藍調組合Mickey & Sylvia有首著名的R&B金曲「Love is Strange」,歌詞裡寫到「一旦擁有了愛,就不想離開」。
電影《Love is Strange》(2014)(港譯:流離所愛)中的「STRANGE」並不是單單指向怪異、更指向陌生,愛情世界當然奇怪,不然怎會有怨侶、分了手會復合,有一種叫因了解而分手,也有些感情開不了口。
可以找到自己愛的人就有如中樂透,是萬幸了。
在《流離所愛》之前,導演Ira Sachs早在第六十二屆柏林影展憑《為你流的淚》(前名:基情十年)(Keep the Lights On)而奪得同志電影的泰迪熊獎。
《基情十年》的自傳到老年人的憧憬《基情十年》的故事背景是導演自身經歷的故事,半真半假,所以稱做半自傳式的故事。
男同志的世界相對難以理解,特別是對關係的專一。
有很多同志電影的背景都是與愛滋病、出軌有關,似乎這個現象在同志圈老是常出現。
《基情十年》經歷的是兩種「癮」,男友的毒癮與愛情的癮。
愛情的魔力由原來的形影不離到經歷傷害,拖拉了十年終於要分開,經歷了一場跨越時間的愛戀。
一般同志電影主要聚焦在青年人、歷史與中年人的出櫃、社會如何接納不接納,家人的問題、性愛與愛情上。
同志電影離不開既有的模式與題材,比較新穎的是像《非單親關係》(The Kids are alright)(2010)、或者是跨性別的題材。
事實上同志電影表述的空間也是橫跨時代的,相對老人同志就是被忽略的一群。
《流離所愛》故名思義就是老人同志面對的困難,去年美國憲法容許同志伴侶註冊結婚,但老人同志的生活也如一般人一樣有問題。
一方面是如何與家人、子女交待,舊社會的同志因社會價值問題而與異性結婚。
婚後才知道自己最愛是誰。
又有一些人老來孤苦無依,仍然是獨身漢。
片裡的Ben與George已經是幸運的一對,註冊結婚,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誰知故事就因為結婚而開始,一對相處三十九年的同志因一方失去了工作而供不起樓房,二人要分別寄住在其他親友的家裡。
老年人臨老才失去了房屋,本來美好的相處空間一下子幻滅。
年輕人還可說得上什麼「東山再起」,移居去別的城市找機會,但對於老人家來說未來是奢侈的,收入大不如前。
社會雖然有婚姻制度,但整體的社會保障並不是一下子可以應許。
對於老人家的願望當然是想在彼此身邊守望下去,但現實卻不容許。
當「老」變成負累老人賣樓後寄居在親友的家,一個搬去侄子家裡住,這個家是個典型一家三口的家庭。
另一個就搬去青年人的家,每天都過著燈紅火綠多姿多彩的世界,偏偏與生活的環境格格不入。
衍生了與人相處必有的磨擦、生活與自己的想像有太多落差。
侄子那邊不習慣家裡突然多了一個人,很多時候講包容、接納都容易,但長期下去就會是問題。
簡單如何時聊天、聊天的內容都會惹人煩厭。
始終所謂的家人都不是真的了解老人的需要,而老人也未必顧慮到。
在這個家裡侄子的兒子帶了好友回家,二人有著「基」的疑雲,引起了父母的關注。
這也是很多人對同志的謬誤,或多或少會有戒心,自作聰明、自作多情。
小孩子起初不明白「基」伯父的內心世界,對「基」是存有質疑,但最終都解開了。
兩老的家人都只是義務上照顧他們一把,但他們並沒有一起「交心」的生活,要理解也不是一時三刻。
因為分開住,他們的「老」成為了家人的負累、家裡的瑣事變相是增添了「麻煩」。
放手與展望相處了三十九年,臨老才會承受分離,流離失所。
電影所呈現的是看似瑣碎的家事,生活的不滿、阻礙,但無阻兩個人的相愛。
一開始看到兩個人的幸福生活,到後來看到他們聚在一起聊天、喝酒、擁抱。
問及多年來有沒有做過傷害對方的事,「有」都已經不再重要,千言萬語都解釋不到兩個人多年建立的感情,對於傷害已經漸入化境。
老人家已經不會再像青年時期般要爭吵到分出一個答案,愛情猶在,但已變成醇酒。
電影到最後是一個真實的離別,面對生死議題選擇了留白。
一切事情都過去了,看到老伴的遺物。
學會捨棄、學會面對,不需要煽情、不需要一哭二罵,淡淡然的放手。
這部《流離所愛》比起導演的前作《為你留的淚》的痛愛多了一份釋懷,老人家將愛收在心底,幸運的是他們遇到的事已經比我們另一個空間的人開心得多。
相對美國有較好的平權制度,有財產的繼承權,他們的婚姻得到家人的祝福,等了多年守得雲開見月明。
在華人社會,對老年同志根本沒有太多的論述與關心,年長的同志會說老了要建立彩虹老人院,不知道到了我們這一代老了會如何。
現在歐美的同志電影也開始出現「老同志電影」,例如是《基爸愛留情》(Beginners)(2010)、羅賓威廉斯的《人生有彎轉》(Boulevard),或許可以從這些影片中看一下老年同志的出櫃與心思吧。
同時也期待亞洲會關心一下這群被忽略的社群。
文/Dorothy
对这个片子本身感触不是很大,想记录的是一个情节引发的个人感想。
Kate在婚礼上对互相搀扶了39年的同志伴侣大加赞赏,愿他们爱情永存。
这并不意味着她能在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年人不断地絮叨下进行写作工作,而无一点怨言。
Joey对Ben的态度并不好,多次出言伤害,Ben离世后他也流露些许后悔的感情。
我愿抛下一切同你一起,但爱情本身并不能成为冲破陈规的武器。
这都在再正常不过。
毕竟概括生活,是不会感受到具体事件带给每个人的痛感。
被生活操,大概才是所有理论和实践面对的最终敌人。
很多时候我们心知肚明,对亲友恶言相向是不对的,熬夜不锻炼会使身体变差,逃避现实不能解决问题等等。
但各种因素综合下,我们最终还是走到了各不相同的道路上。
有时候你可以给这样的内因外力找到名字,比如懒惰,胆怯,甘于平庸,市侩。
更多的时候,它无可名状。
而爱情,或者是爱,好像是那个人在千千万万条路上找到你,与你同行。
不了解路况,不清楚目的地,唯一能确认的仅仅是有人相伴。
你们一起走过荒诞和重复的人生,扮演着在别人眼中可笑的角色。
人本如此,总将“历史悲剧又将上演”当做是人为错误,其实总有看不见的手似在掌控。
给了人智慧的蛇是魔鬼,让人沉浸在混沌里的上帝是神。
总得走过这些,还是有人陪着好些。
爱这东西太奇怪了,完全不按套路出牌。
这可能就是让人有爱又恨的原因所在吧。
爱上的理由也是千奇百态。
爱上看他“事后烟”时那沉默的表情爱上看她着急哭时候流鼻涕的样子爱上他一说谎就会拽裤脚时的紧张……可以在任何时刻爱上彼此可以在任何地点亲吻彼此可以在任何方面包容彼此怪人,你好今天推荐的电影是《爱,很怪》,讲同性之间的故事。
大概剧情:两位老年同性牵手39年,终于在曼哈顿举行了婚礼。
在教会学校教音乐的乔治,被因此辞退。
由于两人无法承担公寓费用,被迫分离,分别去了亲戚家和领居家寄居。
过上异地恋的生活。
两人为申请新公寓四处奔走。
结局不想说了,反正不是happy ending。
98分钟的剧情,没有激情的床戏,没有跌宕起伏的转折。
平稳的讲述,细腻的动作,让你完全能感受到两人之间的爱。
在政府官员面前主动说出,我们已经结婚了,可以听出乔治为此很骄傲,一起听音乐会,一起在酒吧聊天。
在狭小的床上挤着两个男人,简单亲吻。
都说时间就是杀手,磨灭一切。
39年的陪伴,在此上时间没有杀伤力,因为只要彼此在。
电影名叫《爱,很怪》,还有叫《流离所爱》港,《爱,不散》台。
我比较喜欢《爱,很怪》,同性恋,异地恋,每一个都很虐。
“同性恋”关于同性恋的电影,近年来越来越多,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情感逐渐被大家所接受,通过电影演绎了更多同性恋之间的故事。
《断背山》《错爱》《男孩》《阿黛尔的生活》等等。
在此看来,同性恋就好比黑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给爱情更多可能。
身边也有同性恋,思维很跳跃,性格很奔放,特别招人喜欢。
在中国,一些3.4线城市,隐瞒自己的性取向,进入正常婚姻。
之前网易做个一个专栏,讲述因为隐瞒而导致另一半接近崩溃,让整个家庭陷入僵局。
出轨是需要莫大的勇气。
因为你不知道后果会是怎样?
被接受?
被拒绝?
被伤害?
任何都有可能。
在于社会普及知识的匮乏,人民意识的薄弱。
同性恋就跟性一样,假如从小进行性教育,正视这件事情,也许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伤害。
每个人在这世上都有爱的权利,也只有真正敢于爱了,才算不白走这一遭。
同性为爱 奋不顾身异性为爱 生死相许“异地恋”oh,no。
完全无法接受。
曾因此原因分手,当然我只是当做借口。
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异地恋。
仅仅靠打电话,传简讯,通视频来维系关系。
疯了吗?
sorry,有点偏激。
只是我个人来说,无法接受。
糙汉子心,你不在身边,我可能下班就会玩社交软件,人家问恋爱状况问也只会答单身,在酒吧有人搭讪也不会拒绝。
嗯,爱情不就是陪伴嘛。
异地恋算什么。
很多人说,异地恋很考验两个人爱情牢固程度。
没有数据,反正听过异地恋分手比异地恋最后结婚的多。
爱情始于 甜言蜜语 异地死于 无言以对我爱的人-王尔德罗斯是王尔德第一个同性情人,王尔德曾称是因为罗斯的诱惑使他走上同性恋的道路,当时罗斯17岁,王尔德32岁。
尽管王尔德后来迷恋道格拉斯,但罗斯多年来爱慕王尔德,并给予他帮助,罗斯死后的骨灰按照他的遗愿和王尔德葬在了一起。
爱很怪,不然你怎么会爱。
你很怪,让我如此上瘾爱。
强迫症巨无聊还是看完了
我就知道tmd房子找到了人没了.. 在纽约生活真特么艰难,但在楼顶蓝天下,听着肖邦画画也太幸福了(Spider-Man的章鱼博士& Spider-Man的姨妈
@2024-06-03 20:12:32
不管爱有多么感人,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攒点钱,如果要过老无所依的生活,那还不如早点死。
太过乏味和沉闷,非常令人失望的电影.
不感冒
本来就挺悲催的故事了最后还给弄没了一个人 属实没必要 挺普通的电影 本来想给三星的因为这个操蛋结局减一星 以及 非常讨厌Charlie Tahan这个演员说话的声音 听得我想掐死他
干净又平和,会心一笑的默契不能更棒。但是Marisa Tomei的那个家庭在这里总觉得哪里略奇怪,特别是那个孩子的戏份。说起来竟然认出了那个孩子是Gotham的scarecrow,在这里发型好看一些,不过演戏略弱。那个爹好面熟,但是一查没演过什么0w0
爱很怪,我很怕啊。
爱很奇怪,爱很安静。当《东京物语》遇上《又一年》,整个纽约市都为这段无声无息似流云的故事沉默了下来。不单是两人之爱,还有无数家庭关系的投影:在对话中亲密,在琐碎中疏离,在无心中伤害,在回忆时流泪,想书写却没有合适的词语,藏在心里会时时感怀。四季更替,叶落叶生,总在继续。
哈,美国也有五年期自住房一说吗?
Love is strange,life is strange.
拿什么与你终老
A-
太像杨德昌了,不过他俩最吸引人的特点应该都源于皮亚拉。
基情39年,老來才多災多難,學會捨棄也學會珍惜。
剧本所讲的故事很好,但是表现力就像婚礼上的自弹自唱那样主角自己都没入戏。
东京物语,爱恨奇怪,爱是习惯,爱很安静。不是同志电影,讲的是爱的本身
最美夕阳红,温馨又从容。有些爱恋如同肖邦的钢琴曲般悠扬,隽永而令人回味。
love is strange